① 除英國外,哪些西方殖民國家侵佔過印度國土
曾被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及英國人統治
被蒙古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法國人,英國人佔領過部分或全部國土!如果只說西方的話,只有英法兩國!法國佔領過很大部分印度國土,後來被英國驅趕了法國,並擴大了佔領地區,直至全國國土都被英國侵佔!
② 古印度被哪些外族侵略
印度除了近代被英國佔領過以外,古印度沒有被其他外族侵略.統.治過。
... ...
所謂古印度,是對「印度次大陸」概念下數十個種.族、部族、王國、宗教領地的.統.稱,並非是.統.一獨立主權意義上的印度國家,印度次大陸成為英國殖民地以後才被.統.合。
如若不是英國人想通過印度次大陸進入中國大陸而佔領印度次大陸的話,那麼印度次大陸上至今還會仍舊依然保持著多部族、多王國和多宗教割據的混亂格局,絕對不可能形成「多部族、多王國和多宗教」混亂格局下具有.統.一政府的印度帝國或聯邦,就是形成「聯合酋長國」的機會也沒有。
其中的中國西藏地區的狀況,就是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在宗教戰爭失敗後、逃入中國西藏地區.統.治藏人形成「藏.傳.佛教」、造成中國西藏地區「百萬農奴」奴0隸社會現象的結果。
而所謂「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印度」,是不能與古中國、古希臘、古埃及相提並論的,「古印度」只是印度次大陸上的某個王國、僅是西洋人的悖論。
... ...
印度與中國的概念不同,中國在五十萬年以前經過炎黃的「父系血緣家族生殖遺傳規則」改造後,始終保持著主流民族整體格局的存在、並延續了五十餘萬年之久。
古中國的夏商周也是以單體朝代的身份面世的,就是在大秦朝以前的戰國時代,也是產生於東周的侯爵封地列國的結果,相互間都有著極其強烈的.統.屬意識和訴求,戰國爭霸只是一個過渡期而已。
③ 印度在歷史上被那幾個民族征服過
1、雅利安人。原是南俄羅斯草原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這就是印度古文獻中提及的雅利安人,他們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最終古雅利安人和古達羅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體征獨特的南亞次大陸人。
2、古波斯人。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3、大月氏人。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4、突厥人。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
5、英國人。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
④ 歷史上曾入侵和統治印度的歐洲國家包括
所有入侵並統治過印度的國家有:
馬其頓、波斯、羅馬、阿拉伯、奧斯曼、蒙古、葡萄牙、英國
自己選吧。
⑤ 印度在歷史上被幾個民族或國家佔領統治過
印度在歷史上就不是一個整體,在英國統治前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都是一些地方政權。
除孔雀王朝外,較大的國家都是外來民族建立的,1、雅利安人的征服,約在公元前14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征服了當地土著。2、穆斯林的征服,自11世紀起,來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斷入侵並長期統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3、英國的殖民地佔領。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開始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857年爆發反英大起義,次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
⑥ 印度曾經被哪些國家殖民過
英國 葡萄牙 法國 更早的雅利安人也殖民過 元朝時代的伊利汗國也去過
⑦ 印度在歷史上被征服過幾次
印度的歷史就是一次次被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藍紫色區域為嚈噠帝國)
五,穆斯林的入侵。
1,馬默德於998年繼位,成為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的伽色尼王朝蘇丹。998年到1030年,統治了南從印度洋北到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1001年後,馬默德蘇丹在26年間17次遠征印度,他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對印度佛教大肆摧毀。
⑧ 什麼時候英國侵略印度
1757英國侵略印度。
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
英國對印度的入侵
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
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飢荒。
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⑨ 印度被哪個國家統治過
英國。
時間1600--1775
英國在印度的早期殖民掠奪(1600~1757) 中世紀末西方國家熱慕印度的富庶,千方百計想到印度發財致富。發現好望角(1488)和繞過好望角直達印度西岸卡里卡特(1498)的都是葡萄牙人。他們收購印度的香料 (胡椒、生薑、肉桂、豆蔻)在西方銷售,獲得厚利。但葡萄牙國弱民貧,只能佔領印度海口,不能深入內地,不能成為殖民主義強國。繼之而起的是荷蘭。荷蘭商人壟斷了香料貿易,抬高了產地收購價格,降低了西方的銷售價格。1600年12月31日,英國為了同荷蘭商人競爭而成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英荷兩國商人劍拔弩張,武裝沖突一觸即發。到了1623年,英荷才達成默契:荷蘭壟斷東印度群島,英國壟斷印度次大陸。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09年續領特許狀時,取得了5項特權:掠地鑄幣、築城養兵、締結盟約、宣戰媾和、審理刑事民事案件。80年後,1689年孟加拉、馬德拉斯、孟買3 個管區形成。1651年東印度公司被允許在胡格利通商(見彩圖孟加拉胡格利港-葡、法、英殖民者先後在此建立商站)。1698年買下3個村子的包稅權,實際上等於買下3個村子的領土,其中的一個村子就是加爾各答。後來,東印度公司的中心就從西海岸轉移到孟加拉。在這個時期內東印度公司的活動主要是為建立政權准備條件。其中清除法國勢力和培植親英勢力是主要因素。加爾各答原是偏僻荒村,從18世紀初起,商業開始繁榮。當地商人和錢商都大發橫財,出現了一股強大的親英勢力。這股勢力的存在為英國取得孟加拉政權創造了條件。普拉西戰役(1757)開創了英國統治印度的時期。1765年東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爾、奧里薩的收稅權,主宰了孟加拉。公司直接掌握了財政和軍權,間接掌握了行政權。印籍人員負責辦理事務,但無實權。史書稱之為「雙層統治」。當時,統治者是一夥強盜,人民深受痛苦。從 1772年起情況有所改變,但「雙層統治」的格局卻持續很久。過去,東印度公司要從英國撥款來印度購買貨物運往國外銷售。自從1765年以來,他們就用孟加拉的稅收購買印度貨物,運銷國外,牟取厚利。但英國政府每年迫使東印度公司向政府交付40萬英鎊。當時英國殖民勢力霸佔市場,盛行強制買賣,生產者往往被迫按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自己的產品,因此英國大量收購印度貨物並沒有刺激印度的工業生產。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工業革命迅猛發展。英國工業資本家不遺餘力地迫使東印度公司增加英國工業品的出口。他們認為東印度公司壟斷貿易是英國工業發展的障礙。從1793年起,英國工業資本家對東印度公司及其商業特權發動猛烈攻擊。 自從東印度公司成立以來,英國新貴族海陸軍軍官為帝國擴張領土立下了□馬功勞,新貴族資本家在東印度公司的名義下積聚了大量財富並且集中了巨大權力。自從工業資本取得優勢以來,新貴族在東印度公司的權力和財富就逐步被轉移到代表英國資產階級總體的英政府手中。1773年,英國議會通過《東印度公司管理法》。其目的是使政府管理東印度公司在倫敦和印度的事務,使政府取得對英屬印度的政治指導權。1784年英國議會又通過《改善東印度公司和不列顛領地行政法》(即《印度法》),使政府享有政策上的管理權。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工業資本家力圖控制印度,以使英工業品暢銷印度各地。所以,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也是英國在印度擴張領土最突出的時期。在55年內(1763~ 1818)英國在印度直接進行過30次兼並土地的戰爭。在52 年內(1766~1818)英國與印度地方政權簽定過23次割地條約。它在50年內(1765~1815)解決了歐洲其他國家在印度絕大多數的據點。 最有成效的兼並方法是同土邦締結「補貼金聯盟條約」。這是利用盟國的經費供養英國軍隊。它把精兵駐扎在盟國要地,控制它的防務和外交。巨額的「補貼金」往往超過土邦的承受能力,迫使土邦財政破產,割地抵債。 1798年英國同海德拉巴簽定第一個「補貼金聯盟條約」,土邦解散原有的法國人訓練的軍隊,每年出24萬多英鎊給英國人並由後者訓練6個營的軍隊,要英國保證它不受馬拉特勢力的侵擾。
1818年6月,馬拉特勢力覆滅。拉賈斯坦、中印度、卡提阿瓦半島的一些首腦都承認了英國的主權。除旁遮普和信德外,英國已經控制整個印度,印度成了英屬印度帝國。1818年後,殖民統治基本上處於鞏固政權時期,但是也還有過兩起兼並高潮。第一批被兼並的是信德(1843) 和旁遮普(1849)。英俄兩霸的角逐遍及亞洲。19世紀的戰爭大多是為了侵略殖民地或是爭奪殖民地。英國慣於利用印度的人力財力對鄰國進行戰爭。除前一時期侵略尼泊爾戰爭(1814~1816)外,其他重要戰爭如兩次侵略緬甸戰爭(見英緬戰爭)、第一次侵略阿富□戰爭(見阿富□抗英戰爭)以及侵華鴉片戰爭(1840)都發生在這個時期。經過對錫克教徒兩次戰爭(1845~1846,1848~ 1849)占據了旁遮普以後,英國殖民地疆域就達到了防範沙俄南下的天然界線。
另一批被兼並的土邦是貝拉爾(1853)和奧德(1856)。它們的被兼並,與英國的紡織工業有關系。貝拉爾是理想的原棉供應地,奧德是理想的英國棉織品的銷售市場。 19世紀30、40年代印度大興鐵路,50年代電報暢通。英國自信實力已經強大,可以不再依靠舊勢力的協助,用自己的力量單獨地統治印度。在這個時期英國用「絕嗣喪權原則」兼並的土邦有薩塔拉(1848)、那格浦爾(1853) 和詹西(1854)。
最後階段的兼並引起了 1857 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這次大起義後,英國正式結束了名存實亡的莫卧兒王朝,也結束了東印度公司。1858年頒布的英國女王詔書開辟了一個新的統治方式。
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1858~1947) 1858年後,英國政府直接統治印度。行政制度不斷強化。《帝國立法參事會的法案》規定,印度由英王通過印度事務大臣進行管理。印度事務大臣接管了原屬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及印度事務管理局的全部職權。印度事務大臣是內閣成員,對議會負責。有一個顧問性質的印度委員會協助印度事務大臣管理印度。印度委員會的人員不超過15人,不少於10人,任期7年,由印度事務大臣任命,其中至少有 9人曾在印度任職(或居住)10年。
⑩ 歷史上的印度到底挨過多少國家入侵胖揍
第一個胖揍印度的國家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
公元前6世紀,世界上第一個有史料記載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波斯帝國入侵征服印度河平原,胖揍了發明種姓制度的印度雅利安人。當時,華夏文明兒女漢族人尚在萌芽階段。
第二個胖揍印度的國家是馬其頓帝國
在亞歷山大大帝統治希臘半島馬其頓帝國時期,波斯帝國已經四分五裂,這使得在馬背上戰死疆場的亞歷山大大帝興致勃勃長驅直入亞洲,最遠到達印度再次胖揍雅利安人。當時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代,羋月、秦穆公、呂不韋、秦始皇、商鞅、孔子、韓非子、墨子、老子等等歷史名人紛紛登場。
第三個胖揍印度的國家就多了,先後有大夏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入侵印度
自馬其頓帝國瓦解後,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式孔雀王朝誕生。該王朝在阿育王使其達到巔峰,佛教得到空前發展。好景不長,阿育王一死,印度進入列國紛爭分裂時代。
除了大夏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入侵印度,把印度揍的最服帖的是古時活動在甘肅、青海一帶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人。此時,中國正處於版圖空前強大的中國大漢王朝。大月氏人入侵印度後建立貴霜帝國,與漢朝、羅馬帝國、安息帝國並稱為古代四大帝國。如今,大月氏人不見蹤影,漢人還在這里繁衍生息。
第四個胖揍印度的是阿富汗突厥人
11世紀,來自阿富汗突厥人連續入侵印度12次以上,從1206年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後,印度被穆斯林統治的漫長歷史才剛開始。
第五個胖揍印度是英國
歷史推進到近現代,在英國人入侵印度前,葡萄牙、荷蘭就來過了。別說英國胖揍印度,英國胖揍亞洲這段歷史大家都知根知底,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