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建築有什麼特點
印度建築最重要的建築是宗教建築,即使是城市也具有宗教的意味。馬里奧·布薩利指出,印度建築的「整個建造活動具有一種巫術儀式的意義:首先要用占卜術來進行選址,並要將魔鬼、精靈以及除神廟所供主神之外的其他神祇都驅除出場地,以確保所選地段和宇宙之間存在著一種和諧的對應關系」。在馬里奧·布薩利看來,印度建築的基本主題就是對「中心」的表現。這一主題對於建築和城市規劃都是同樣適用的。每一座寺廟或宮殿都是一個宇宙軸心,一個神聖的中心,它是天、地,甚至冥世的交匯點。由於在整個印度地區直至今曰都將村落視為人類聚居的基本單元,因此,將這種中心的象徵加以拓展,就成了城市平面中反復出現的母題。這種觀念首先是在摩亨佐·達羅城得到體現。
㈡ 印度的建築與其他形式建築對比有什麼相通點
德國哲學家謝林則將印度的建築與哥特式建築相比,認為印度的廟宇和塔式建築與哥特式一樣,類似於植物。謝林指出:「印度建築和哥特式建築之間的相似,饒有意味,並為人們所關注。……廟宇和塔式建築純屬哥特風格;甚至一般建築,也不能沒有側翼和尖頂塔。作為建築裝飾之葉片,無疑源於東方。東方情趣無處不歸避所謂界限,而著意於無限;這種鋪張在哥特式建築中無疑同樣有跡可尋;而且印度建築以其宏大猶有過之。它的每一座建築,其規模均相當於一座巨大的城堡;此情此景,同樣可見於世上高大的植物。」而馬里奧·布薩利則將印度建築與巴洛克建築相比,「印度神廟(僅限於印度教建築)的整體性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講很接近巴洛克風格,特別是建築表面的動勢和由此產生的光影效果。當然,這是一種誇張的、厚重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巴洛克風格,但其多樣化的藝術語匯和表現方式卻產生了極為豐富而含蓄的效果。與西方的巴洛克建築相比,印度教神廟外觀上的裝飾和處理的確都有一種陌生的、令人費解的風格。」印度建築的這些風格特點影響了東南亞的建築。
㈢ 印度的建築有什麼特點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建築文化源遠流長,大致有以下幾種建築風格。
早期的印度建築(公元前1500~1200年)大多由土磚建成,在印度河流域有幾座繁榮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精心規劃的方格系統,主要街道形成了矩形的街區。
佛教建築(公元前300年~公元320年)
這種原始的木質和土磚建築,就目前尚存的最早建築來看,主要有三種形式:住人的洞穴、鑿出的佈道講經的石洞、佛塔。這幾種神堂都是為了供大量信徒聚會而設計的。佈道石洞的主要形式和細部沿襲了早期木結構建築的原型。佛塔為半球狀的墳墩,其四周則有一條供信徒舉行祭典儀式時行走的道路,印度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桑奇佛塔。佛廟是石結構的神堂,其外部大多覆以豐富的雕飾物。
伊斯蘭建築(公元600~1500年)
主要建築類型是清真寺和宮殿。清真寺的平面布局大都是矩形的庭院,內有一間祈禱大廳,格局完全對稱。外表用琉璃磚,抹灰刻花貼面磚圖案或彩色石條塊,裝飾富麗堂皇。裝飾運用圓形、方形等幾何符號構成象徵性的圖案,結合葉飾和阿拉伯文字。著名的泰吉·瑪哈爾陵是伊斯蘭教建築的代表作,美輪美奐,無與倫比。
印度教建築(公元600~1750年)
這種風格的各式寺廟都有不點燈的神殿,神殿上部有一尖塔,前部有一個或多個門廊形大廳,充作宗教性舞蹈的場所。殿堂內的雕飾通過形象的重復實現整體的協調。建築表面以當地岩石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這些寺廟別具一格。
㈣ 古印度建築建築風格是如何的 建築有什麼特點
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印度就出現了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這兩座巨集偉的大都市。特別是摩亨佐·達羅城,從現存遺址來看,顯然過去經過嚴格的規劃:全城分成上城和下城兩個部分,上城住祭司、貴族,下城住平民;城市的街道非常寬闊,擁有非常完整的下水道;城裡有各種建築,包括宮殿、公共浴場、祭祀廳、住宅、糧倉等等,功非常明確。在那麼早的時間就擁有如此成熟的城市,實在令人驚嘆。
印度是佛教和婆羅門教的發源地,又過去受到 *** 教的重大影響,因此宗教建築在古代印度始終是主流。
佛教建築
佛教建築的種類主要有窣(音「蘇」)堵波、石窟和塔。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孔雀王朝基本統一了印度全境。孔雀王朝的國力非常強大,君主崇信佛教,特別是著名的阿育王,對於修建佛教建築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其在位期間在印度廣闊的疆域里修建大量的窣堵波、石窟和塔。
窣堵波是一種半圓形的建築,樣子像墳墓,又像倒扣著的飯缽,所以這種造型也叫「覆缽」。窣堵波主要用來掩埋佛祖釋迦摩尼或其他聖徒的「舍利」。據說其外形有象徵天穹的寓意,顯得很庄嚴肅穆。桑吉窣堵波是印度最大的一座窣堵波。
相傳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共建有8.4萬座佛塔,其中8座建在桑吉,現存3座,最著名的是桑吉佛塔一號遺址(又稱桑吉大塔),具有濃厚的佛教傳統氣息。建於公元前250年,後來又經過多次擴建。其龐大的半圓體用磚砌築,外面有一層紅色的砂石,直徑32米,高12.8米,坐落在4.3米高的台基上。圓頂上建了一個方形的亭子,最上部是一根竿子,頂著三個華蓋傘似的圓盤,這圓盤被稱為「相輪」,象徵著極樂世界。窣堵波的周圍有一圈石頭欄桿,還建了四座10米高的石門,每座門上有三道橫梁,模仿木結構的式樣,樑上和柱子上都布滿了關於佛祖故事和動植物的雕刻。
古印度人相信大地的深處與神靈具有某種神秘的聯絡,所以熱衷於在堅硬的山岩峭壁上開鑿各種洞穴,以供僧人修行或信徒進行宗教儀式之用,這就是石窟。石窟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居住用的僧房(毗pi窟),另一種是祭祀聚會用的聖殿(支提窟)。
石窟一般在門口做一個火焰形的門洞,主要空間藏在山岩里,光線非常灰暗。印度一共有1200多個石窟,最大的一座卡爾利石窟屬於支提窟,高13.7米,深達37.8米,裡面有非常整齊的兩排八邊形柱子和拱形的屋頂,顯得很寬敞。洞穴入口處有一道石頭門廊,門廊的上方開有馬蹄形的視窗用來通風。在它的盡端,設定了一個小窣堵波作為膜拜的物件。
印度另一處著名的石窟是西部地區的阿旃(音「沾」)陀石窟群。這批石窟一共有30個,開鑿在懸崖上,其中有5個是宗教儀式使用的支提窟,其餘都是僧房。其中的僧房有模仿木結構建築的痕跡,三面石壁,室內經常有一個小水池。
某些地方的窣堵波造型逐漸發生變化,下面的台基越來越高,形成高大的塔身,而半圓形的覆缽卻縮小成為頂上的一支剎,這樣就出現了新的建築型別——佛塔。印度的佛塔通身由石頭砌築的,沒有一層一層的檐,造型與中國寶塔非常不一樣。印度最著名的塔是佛陀迦耶的大菩提寺塔。
㈤ 印度建築的風格及特點是什麼
印度建築的風格及特點:
1、印度建築的風格,首先體現在平行法穹隆建築。
此種平行建築的穹隆建築物的優點是沒有橫壓力,而古典式與哥特式的建築物則因用輻射式的穹隆常感到橫壓力的壓迫。所以更細微而精美的支柱在印度建築物中是可以用的。
此型式的另一結果是在穹隆內部的頂中心使用吊鍾飾物,穹隆的飾物也是向心的圈環形狀,而不是羅馬式或哥特式穹隆的垂直線條。此種樣式可以有多種變化而不致失去良好的趣味,並且因之使耆那教穹隆成為精緻屋頂的最優美的樣式而為其他地方所不能見到的。
2、其次,是表現出裝飾超過了建築本身。
在印度的寺廟中,裝飾品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印度的廟堂是光彩奪目的裝飾品的薈萃,富麗堂皇的裝飾把建築物的輪廓線條都蓋沒了。
雕梁畫棟,各種形體儀態的雕刻以及裝潢點綴,重重疊疊,使人眼花繚亂,給人的印象是,它們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各種圖案的匯集,內容異常豐富,使人迷惑,似乎沒有設計與安排,只是如此這般地適應裝飾的需要而已。因此,與其說這種寺廟是建築,不如乾脆說它是裝飾。
㈥ 印度佛教建築特點,高貴大氣又神秘
印度佛教的建築以石建築為主,輔助的有磚石結構的。以雕刻精良,尺寸對稱為著稱!更是有規模宏大的寺院群!但多毀於回教入侵!現存寺院有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為僧人用土木掩護所保存下來的,高大雄偉為石構建築!
一般可分為3類,窨堵坡、石窟、佛祖塔。
窣堵坡,又稱窣堵波,音譯自梵文的 stupa,是源於印度的塔的一種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比較普遍。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的舍利的一種佛教建築,窣堵坡就是墳冢的意思。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
佛祖塔相傳為佛祖釋迦牟悟道的地方。
㈦ 印度建築的風格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馬里奧·布薩利則將印度建築與巴洛克建築相比,「印度神廟(僅限於印度教建築)的整體性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講很接近巴洛克風格,特別是建築表面的動勢和由此產生的光影效果。當然,這是一種誇張的、厚重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巴洛克風格,但其多樣化的藝術語匯和表現方式卻產生了極為豐富而含蓄的效果。與西方的巴洛克建築相比,印度教神廟外觀上的裝飾和處理的確都有一種陌生的、令人費解的風格。」印度建築的這些風格特點影響了東南亞的建築。
㈧ 印度建築的特點 請問印度建築有哪些特點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建築文化源遠流長,大致有以下幾種建築風格.早期的印度建築(公元前1500~1200年)大多由土磚建成,在印度河流域有幾座繁榮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精心規劃的方格系統,主要街道形成了矩形的街...
㈨ 印度建築的風格有哪些特點
印度建築的風格,首先體現在平行法穹隆建築。A.麥唐那說,此種平行建築的穹隆建築物的優點是沒有橫壓力,而古典式與哥特式的建築物則因用輻射式的穹隆常感到橫壓力的壓迫。所以更細微而精美的支柱在印度建築物中是可以用的。
㈩ 印度建築與巴洛克建築相比有哪些突出風格
當然,印度建築是一種誇張的、厚重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巴洛克風格,但其多樣化的藝術語匯和表現方式卻產生了極為豐富而含蓄的效果。與西方的巴洛克建築相比,印度教神廟外觀上的裝飾和處理的確都有一種陌生的、令人費解的風格。」印度建築的這些風格特點影響了東南亞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