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理工學院:印度學子的「終極殿堂」,難考程度遠超哈佛,為何這么說
做人難,做學生難,做高考生更難,做印度高考生超級難,作為要考印度理工學院的高考生最難!有多難呢?難於上青天!
印度人口數量在近15年內急劇增加。長此以往,對印度而言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並不是一件難事。人口過多與之伴隨而來的就是學齡兒童人口數量激增,生存空間緊張,資源短缺,就業壓力大,升學壓力更大!
雖然印度的學齡人口增加很多,但是印度的教育水平,教育能力,甚至學校數量並沒有太大提升與發展。由此可知,在印度上學的難度一定是相當之大。
一、印度娃咋上學?
從學生角度看,出國尋求出路是很合理的。但是從國家角度看,就十分痛心。人才流失,國家發展受阻,社會建設缺乏優質人才。所以,近幾年印度造飛機摔飛機,造橋橋塌,好不容易自主研發的高鐵,交通部長想要發視頻慶祝還得把視頻二倍速,"手動"給高鐵提速。
B. 等級特色教育制度!在印度上學到底是怎樣的感受
在印度上學的感受:富人小孩風生水起,窮人小孩低到塵埃。
印度小孩從6歲開始進入「5+3+2+2」學制的基礎教育階段,也就是5年初級小學,3年高級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其中前8年屬於義務教育。但是實際情況是貧民窟的小孩一般只讀初級小學,加上印度女生地位較低,家裡不讓讀書,所以印度貧民窟小孩平均受教育的年齡只有8歲。
嗝嗝老師
在印度上學,如果是富人家的小孩,就是風生水起,可以上大學受到高等的教育。生活在上流社會。如果是貧民窟的小孩,可能就會讀三四年的小學,長大以後就重復著父母的勞力工作。以上兩種現象得不到改善的話,會一直延續到下一代!
C. 印度尼西亞的學生要怎樣才能考到中國大學上學
我也有類似的朋友,他們說如果是上中文課的只要考到HSK4-5級就可以上的,如果是英文課也要類似英文水平考試的證。其它的要看你朋友想上的大學有什麼其他條件,還要看什麼專業條件應該也會不一樣。也可以試一下申請國家獎學金,我認識的幾個朋友都拿到獎學金的。
D. 印度是免費上學為什麼識字率低
印度憲法規定印度上學和看病都是免費的
印度的基礎教育跟中國相比卻十分的糟糕。2010年世界教科文組織報告顯示印度人均教育時間不到4.5年,中國的人均教育時間為7.5年,女性識字率方面印度不到50%,中國女性識字率達99%!一個有素質有文化的國民生產率比文盲高是可以肯定的。
雖然2010年印度6至14歲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高達85%,可是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入學率只有不到60%,輟學率十分的驚人。
印度的弱勢群體復雜多樣,以婦女與兒童為例,弱勢群體分為表列種姓、表列部落等,這些弱勢群體,地位低、受到排斥。眾所周知,印度高校錄取學生,不是根據成績,而是出身。每個印度學生身上都有標簽,並以此作為進入大學的決定性因素。
在人口較多的北方城市更是嚴重。女孩上學會被歧視,因此,女孩頻繁輟學。而且,印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連溫飽無法滿足,對他們來說,吃飽肚子比接受教育更重要,很多家庭的孩子,未成年就步入社會,加入到勞動大軍中。
一是印度原來的國民教育程度本來就不高,一些父母認為孩子讀書無用,還不如出來收破爛幫補一下家用來得實際,這樣的認識會造成教育水平惡性的循環。
二是印度重男輕女觀念十分的嚴重,認為女孩就是個虧本貨,未來出嫁還要准備一筆嫁妝,現在給她上學本來就要一筆支出,還不如讓她早就出來賺錢攢嫁妝更好。
三是印度的種姓制度讓低種姓的兒童對上小學感到恐懼。上小學時一些高種姓的同學可以隨意欺負低種姓的兒童,那些低種姓的兒童不敢反抗,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難免會失去求學慾望。
印度教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其信徒占總人口的83%(圖為印度教三大神)
種姓制度就源於印度教,形成於吠陀時代後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它將人分為4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這3個等級為高等種姓)和首陀羅(卑賤種姓)。而賤民(即表列種姓,又叫「不可接觸者」)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在4個等級之內
它是古代世界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同等級間嚴禁通婚,實行社會隔離,並且職業世襲。
每個等級又分化成更小的集團,即亞種姓,目前已有上萬個。
在種姓制度下,身份是與生俱來的,卑賤種姓和表列種姓人群在社會中會遭受壓迫和隔離,在接受教育和選擇職業等方面也受到各種限制和歧視。
印度普拉塔姆基金會所做的一項研究表明,雖然印度96%的孩子都上了學,但是他們在公立學校幾乎學不到什麼東西。85%的孩子學了3年還不識字——最多隻認識自己的名字,而這一比例在4年前為54%。最多能從1數到19,
印度於2010年通過的《教育法》雖然要求6歲-14歲年齡段的每個孩子都必須上學,但它卻似乎並不關心他們在學校究竟能學到什麼。這部法律看上去更像是一份建築招標書,因為它詳細規定了每間教室以及學校操場的面積所必須達到的最低標准。
在北方邦偏遠的農村地區,一所好公立學校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它首先必須靠近公路。因為這樣可以方便老師開車前來。尤其是每當有檢查團來臨時,老師們能夠迅速趕到。
然而,並非所有的學校都具備這種「奢侈」的條件。在錫達布爾縣的一個小村莊里,小學的校園幾乎見不到人影,比人更多的是狗和牲畜。學校的一間側屋裡堆滿了乾草。
政府醫院對所有病人敞開大門,從掛號、手術到葯品各項服務一律免費。
免費醫療是非多
病人看病不花錢,自然會經常光顧醫院,這就導致了一系列弊端。首先是政府財政不堪重負,資金無法及時到位。醫院財政緊張,醫療條件自然就難以跟上,稍微好點的葯品經常缺貨,使得病人被迫拿著醫生處方到葯店裡自費買葯。
其次,醫生每天面對的病人太多,工作壓力很大。記者采訪的新德里一家中等政府醫院,平均每天要接待5000多名患者。同時,由於醫生的待遇不高,給病人看病時自然免不了應付差事,瀆職和誤診現象時有發生,造成醫患之間關系緊張。據了解,公立醫院里病人辱?和毆打醫生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還有病人或家屬殺害醫生的惡性事件發生。
光顧印度政府醫院的基本都是低收入人群,他們對醫療條件要求不高,只要少花錢能治病就行。幾位病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政府醫院的確提供免費治療,但只能對付一般的小病,對於一些嚴重的病症和復雜的手術卻無法對付,葯品也滿足不了需要,病人只能轉到條件好但收費高的私立醫院。
私立醫院為富人服務
雖說政府醫院看病免費,但是有錢人肯定無法忍受這里臟亂差的條件,因此,設備先進、干凈整潔但收費昂貴的私立醫院就成為他們看病的首選地。在印度,私立醫院約有1300多家,主要面向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群。
私立醫院不僅有漂亮的大樓,寬闊的草坪,一流的醫療設施,還有不少在西方受過高等教育的醫生。 和那些擁擠嘈雜、診斷和治療條件差、建築陳舊的公立醫院有天壤之別。 由於私立醫院提供收費醫療服務,所以醫生的待遇高,醫療條件好,葯品品種齊全。據介紹,普通醫科大學畢業生是很難進來的,但凡有些名氣的私立醫院的醫生不是「海歸派」,就是印度醫科大學的博士,至少也是在政府醫院工作過多年,並已經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的大夫。
立醫院的條件雖好,但收費卻高得驚人。記者的一位印度朋友不久前只做了一個簡單的CT掃描,就花了1萬多盧比(相當於2000多人民幣)。這還算是個小數目,一些大手術的收費動輒數萬至數十萬盧比不等,而且由於這些醫院自負盈虧,管理非常嚴格,病人不把錢先付清,就別想進手術室。
E. 印度本科階段的課程即什麼和推廣計劃
印度高等教育從殖民時代起就受到英國的影響,但是自從1960年以來,美國對印度高等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對印度的理工類和商業管理類院校的影響越來越大。印度高等教育的特色是印度大學附屬制。附屬院校從2000年的13000所增加到2012年底的25951所。有些大學的附屬學院甚至有將近800所,但是大多數附屬院校的規模都很小,設備也比較簡陋,有的甚至只有10餘名教師,大部分教師沒有博士學位(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India,2013)。大學附屬制雖然為全國各地的學生提供了更多入學的機會,但是附屬學院處於母大學的嚴格控制和監督之下,缺乏自主權。課程、教學大綱、教材都是由母大學統一安排的,因此附屬學院辦學和創新的積極性都受到了嚴重影響。這些院校教授統一考試的方式而且通常主要是幫助學生准備大學入學考試。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些附屬院校成了補課中心,教師也無從關注創意性思維等話題。教師的知識范圍也相當有限,更多時候只是習慣性地提供一些知識,不關心學生是否領會了知識的內涵。
印度高等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學術體系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商業管理等方面都缺乏彈性。本科教育通常是三年,而研究生教育則是兩年。在本科學習階段,本科生的主修選擇具有一定的限度。比如,在科學學院,本科生在第一年需要學習規定的英語課程以及規定的組合課程,比如,物理—化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或者地質學—地理—化學。在人文藝術學院,組合的課程包括英語—印度語—語言學,社會科學系的課程包括科學—經濟—社會學等。這些組合課程為必修項目,因而很多學生無法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只有為數很少的院校提供職業或者技術類課程,但是學生選擇職業和技術類的課程在未來很難再進入一般的綜合課程體系。大學第二年和第三年有兩種不同模式的學位:及格學位或者榮譽學位。在及格學位模式里,學生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學習與第一年同樣的科目,英語除外。而榮譽學位模式則不太一樣,除了英語之外,學生第二年與第一年的科目一樣,但是在第三年學生只需要強化學習其中一門科目。印度高等院校在招生研究生時,如果該校在本科生階段設有榮譽課程學位,那麼在招收研究生時會對具有榮譽學位的學生優先考慮。目前印度大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專業院校或技術院校開始採用歐美模式的學期制或者學分制。
印度高等院校的課程通常是由大學教師們設置計劃,之後由院校不同的學術管理委員會通過,政府部門對課程的設置沒有任何權力。印度高校的課程設置通常不受意識形態影響,但是課程改革依然進展緩慢。最近幾年來,一些大學努力嘗試使其課程與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密切相關。比如,印度著名的德里大學在2004年調整了該校的文學學士學位(及格)課程,引進了內部評估,並重新命名為文學學士項目。2008年,德里大學開始在本科階段實施學期制,建立學分制度,並修改了教學大綱,使學生更容易在不同的領域學習,同時也為未來研究生的學習提供平穩的過渡基礎(Pental,2010)。這些轉化幫助師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並且更有效地利用了學習資源和時間,但是這些改革也受到很多教師的反對。
此外,印度大學課程改革中的一些問題也是由於教學和研究之間的區別而產生的。學院以教學為主,而大學或者研究機構則是以研究為主。這些區別影響了知識的創新和傳授進程。比如說,研究人員可能缺少與大學生接觸和互動的機會。這些區別對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影響更大,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低並缺乏對學術研究的動力和激情。
印度高等院校對學生的學習評估通常只是根據考試成績(期末或者年終考試),滿分為100分。40%的學生能達到及格標准,60%的學生達到良好或優秀標准(Agarwal and Srinivasan,2012)。印度高校的教學法仍然是一種講課型的方式。因為很多大學或學院擴招後學生大量增加,以至於教室里常常擠滿學生,老師通常是站在講台講授,學生們則在下面飛快地做筆記,師生在課堂上幾乎沒有互動。小組報告、團隊工作或者個案探討等並不常見,使用大眾傳媒作為教學工具的機會更少見。在印度的學校里,服從是課堂的一種文化,學生如果向老師提問會被視為不尊重的表現,因而學生一般不敢向老師提問。大部分老師不解釋教學的目標,也不鼓勵學生互動或者聆聽反饋意見。雖然老師們的目標是傳授知識和訊息,但這些知識和訊息往往是過時的。由於缺乏批判性的思維模式和傳統,學生們往往採取迎合與尊敬的態度接受老師的觀點。博雅教育的理念,比如,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跨學科學習等在印度高等院校的課程中較少出現。此外,高等院校在培訓老師時通常關注的是內容而不是教學法。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畢業生對於他們的學習領域知之甚少,更無法將所學的知識與外界聯系起來。
目前印度高等院校大部分學生主修的科目包括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學科。最近幾年來,商業類的課程也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學生的重視。藝術類學生的主修課程包括歷史、政治學、社會學、法律、時裝設計、內部設計、商業管理、語言、新聞學、影視與戲劇、管理;商業類學生的主修課程包括會計、商業學習、經濟學、商業管理、特許會計、文秘、精算;科學類學生的主修課程包括物理、化學、數學、生物、工程、設計、電腦科學、農業、技術、軍事、計劃與設計、醫學、營養學、葯劑、生化工程、護理。根據印度大學撥款委員會的統計,2009年排名前四的學科專業為人文藝術、科學、商業/管理、工程/技術。隨著市場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需要經過專業教育的人才。一些私立的專業院校自1990年以來相繼成立,它們的教育重點是工程、醫葯、管理、護理和教師教育。但是這些院校並沒有提供廣博的學習范圍,只是強調狹隘的專業知識培訓。印度的一些邦也建立了專業高等院校發展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領域,印度的私立高等院校培養了4/5的畢業生。由於受市場經濟和教育功利化的影響,很多學生和家長誤認為自然科學比人文和社會科學更重要,而只有優秀的學生才能選擇自然科學學科。其結果也導致了人文和社會學科的邊緣化,而那些希望學習人文和社會學科的學生則沒有更好的學校可以選擇。印度高等院校除了課程狹隘之外,很多學校只提供一種類型的項目。在印度的全部高校中,將近一半的院校提供一般性課程,另外一半則只提供特殊的專業教育。印度目前有14所大學和將近3000所學院只提供工程教育。此外,也有很多學校只提供醫葯、法律、管理、農業等專業教育。綜上所述,印度的高等院校在學術體制上缺乏靈活性和彈性的發展方式,在課程改革方面發展緩慢,評估體系也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些都是當前印度高校需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
有關全球博雅教育的文章
印度高等教育現狀
2021-03-09
新課程體系中的鄉土課程
2021-03-04
印度洋中的古大陸
2017-02-18
高等教育中的雙語教學初探
2020-04-03
「印度的貞德」
2021-02-21
課程體系的構成
2021-03-05
現代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2020-11-28
課程體系設計
2021-10-10
一鍵復制
F. 印度尼西亞到中國上學需要什麼條件 急用 謝謝大家了
申請:由印度尼西亞人向中國駐印大使館申請簽證批准。經中國大使館審批同意,在規定時間內批准法定的「在留資格認定證明書」並通知申請印度尼西亞人。
持「在留資格認定證明書」向中國駐印大使館申請簽證者需備齊下列文件:
(1) 護照;
(2)「在留資格認定證明書」原件;
(3)中國入境簽證申請表(由中國大使館發給,在右上角貼申請人照片1張);
(4) 入國理由書1份,本人自備紙書寫;
(5) 本人簡歷1份(中學以後),本人自備紙書寫;
(6) 誓約書1份,由中國大使館提供,申請人簽名;
(7) 入學許可書復印件1份;
(8) 「在留資格認定證明書」復印件1份;
(9) 就學生狀況調查票(印度尼西亞駐華大使館提供);
(10)赴中國研修人員,需提供研修計劃書、同中方簽訂的合同或協議書:
G. 印度的孩子上學不收任何費用嗎
印度實現免費的教育制度。在印度,所有適齡兒童都必須強制入學接受教育。但是並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學校方面還提供免費的午餐。而且這個免費教育的范圍是從幼兒園到大學,為了鼓勵一些外來移民和印度的少數民族入讀普通的學校已融入印度社會,政府還對此有補貼。
H. 印度的人坐什麼去上學
垂鹼土金屬棕糙熱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