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為幾個部分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帶或半島部分,被稱為德干,完全屬熱帶范圍。北部或大陸部分,亦呈三角形,與墨西哥和美國緯度相當,氣溫包括熱帶的酷熱和北部高山的嚴寒。德干北部是個半山區,森林茂密,是一些原始山區部落的棲息地,他們的祖先是由於較開化社會的擴張而被擠入荒蠻之地的。被稱為西高止山的山區沿西海岸展開,但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是個緩坡高原。印度北半部被稱為印度斯坦,北部以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為界,南部從低矮的文迪亞山與德干高原相隔。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區是平原,面積約為法國、德國和義大利面積的總和,有印度河和恆河這些大水系流經。這些河流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或以外地區,有雪水和冰川提供水源。印度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均發源於西藏,取相反方向繞山而流,然後向南進入印度,將高原生土帶到平原沉積下來。水流平緩的恆河比印度河較少泛濫,最能造福人類。作為「母親河」,它長期以來一直是印度人的聖河。無怪乎它的中央谷地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那裡土地肥沃,礫石全無。恆河口周圍是一片可怕的叢林,一片沙漠將印度河下游谷地與恆河及其支流分隔開;然而從整體上看,印度河—恆河地區仍是大自然的慷慨賜贈。印度文明的幾個最有影響力的中心就座落在這里。
㈡ 印度分成了哪三個國家
老印度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退出後,老印度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印度在1971年贏得了第三次印巴戰爭,但也付出了落入蘇聯手中的政治代價。印度在1975年吞並了錫金王國,並將前王國建立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
行政區劃
印度一級行政區包括28個州(省)、6個聯邦領地和1個國家首都區。每個州都有自己的民選政府,而聯邦領土和國家首都地區則由聯合政府任命的行政官員管理。此外,盡管印度在南極洲沒有自己的土地,但它在南極洲也有兩個科學基地:Dakshin Gangotri和maitri。
印度首都是新德里,總人口1675.3萬(2011年)。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畔。它是一個中部地區,包括新德里、舊德里和農村地區。總面積148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46.3平方公里)。它是印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鐵路和航空樞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
㈢ 印度人為何要分三六九等得從那場戰爭說起
印度的等級制度在全球都是出了名的,在印度,人分三六九等,等級森嚴,不同階層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高階層的女人不會嫁給低階層的男人,即使他們結婚了,生下的孩子,也被叫著雜種姓。
因為,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稱為種姓制度,兩個階層,也就是兩個不同的種姓,兩個不同的種姓結婚生子,當然就是雜種姓了。
當然了,低階層的女人要想嫁給高階層的男人,得付出高昂的嫁妝,這也導致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地出現為了嫁妝謀殺妻子的現象。
印度民眾
都說投胎是門技術活兒,在中國,你可能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可能偶爾會抱怨為什麼沒投胎在有錢人家。
但生在中國已經很幸福了,雖然出生在窮苦人家,但只要肯努力,也能夠走上人生巔峰,引娶白富美。
在印度,投胎那才真的需要技術,一旦出生在下流階層,一輩子都難以改變這種身份,一錘定音,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印度電影《起跑線》剛開始的時候,在服裝店內,老闆拉吉對店員說:「我說過很多次了,喬圖,你要了解顧客,在介紹前要先了解她們的階層,她們老家是什麼地方,她們喜歡什麼款式,哪裡顏色適合他們,這個時候再拿出商品,她們的防範之心就融化了。」
電影《起跑線》劇照
這部電影看似在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實質上是在探討印度森嚴的等級觀念,且不說影片中拉吉與太太米塔的女兒面臨的上學問題,就連買個衣服也要分等級。
在中國,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如果考上了名校,那麼他將很快融入那個圈子,成為天之驕子。
而在印度,就像電影《起跑線》講述的那樣,低層階級孩子,別說很難進入名校,就是進去了,也基本不可能融入進去。
電影《起跑線》劇照
從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宣布大幅提高"保留配額"比例,以便增加社會低種姓群體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在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醫學院3所印度最知名的院校,將來自低種姓家庭的入學名額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其他20所普通大學則提高到27%。
此舉竟然引發了高種姓學生抗議逆向歧視。
相比起來,中國的高考,那真是公平得不能再公平了。
那麼為什麼印度會有這么森嚴的種姓劃分呢?
這事兒還得從頭說起。
第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
雅利安人原來是活躍在東歐中亞一帶的草原游牧民族,他們主要以馴牛為生,並隨著牛車慢慢游移,這也是後來牛在印度地位崇高的起因。
後來他們遇到了蒙古人,學會了馴馬,開始成為了馬背上的戰斗民族。
「雅利安人」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印度的祭神聖典《梨俱吠陀》之中,原意為「高貴的人」。
從這個自大又自戀的稱謂上,就能看出人們的等極觀念是與生俱來的。
《印度歷史》: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一路南下,四處尋找牧場,有的到了希臘,有的去了小亞細亞,其中一支到到了伊朗。
他們在伊朗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一部分經阿富汗,越過阿姆河、興都庫什山脈及帕米爾高原山口,進入了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他們在這里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吠陀語,後來的印度吠陀文化也就以此命名的。
進入印度五河地區以後,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進行長常的征戰,最後雅利安人勝出。
他們俘虜了大量的土著,並將其稱為「達薩」,也就是後來種姓中的一種。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印度進入了吠陀文化時代。
《印度歷史》一書中說:「在吠陀文化時代早期,印度基本也就兩個社會階層,一個是雅利安人,另一個就是奴隸達薩。」
那個時候,雖然是父系社會,但女性的地位很高,有著和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有權利參與家庭管理、宗教祭祀和社會活動。
《梨俱吠陀》記載,雅利安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進行部落居住,氏族內部平等,但氏族之間已經有等極劃分了,弱小的氏族的愛強大氏族統治。
隨著部落長久定居,政治組織開始慢慢形成,在部落之上有了大王,一個大王管理一個地區的幾個部落。
但王不是世襲的,也不是終身的,屬於選舉制,其下還有部落民眾大會和部落長老議事會,大王必須在聯合會中宣誓後方可被承認。
直到到「十王之戰」,也就是由十個弱小的部落部落組成的聯盟,共同討伐強大的婆羅多部落。
「十王之戰」以強大的婆羅多部落取勝告終,從此之後,國家這一機構開始慢慢形成,階級社會正式開始出現,君權神授思想開始出現,世襲制出開始了。
《阿闥婆吠陀》中說:「領土由王據有。」
這個時候,婦女的地位由原來的男女平等,變成了家庭的包袱和不幸的根源。
女子無財產繼承權,不得參加祭祀典禮或政治事務,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童婚和殉葬習俗也開始了。
他們甚至將婦女和酒、投骰子共同列為罪惡。
第二、種姓制度的正式確立
其實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時,已經有了三個階層,分別是武士、祭司和部落民。
但這算不上是種姓制度,確實的說,只是一種職業劃分,武士和祭司都不是世襲的,有能者居之,而且相互之間還可以通婚。
應該說,印度種姓制度出現的源頭,是「達薩人」的出現,也就是被雅利安人俘虜的土著。
雅利安人身形高大,白皮膚,高鼻樑,很帥氣。
而當地的土著幾乎個個都是扁鼻子,黑皮膚,和雅利安人比起來,可以說是醜陋。
《印度歷史》中說:當時雅利安人的氏族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解體,為了保持自己純正的血統,又要將這些俘虜來的達薩人納入他們的社會中,於是出台了一項「瓦爾那」制度,也就是根本「色」和「質」將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區分開來。
《梨俱吠陀》中將雅利安人稱為「雅利安瓦爾那」,將非雅利安人稱為「達薩瓦爾那」。
隨著社會的演變,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了階級分化,相應的社會勞動分工也已形成,於是瓦爾那制度有了新的劃分,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印度的發現》中也說:「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從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嚴格界限中開始的。」
為什麼要這么分呢?
當然是有依然的,而且還是神的旨意。
祭祀神典《普魯沙贊歌》是這么說的:「梵天大神從他的口中生出了婆羅門,從雙臂生出了剎帝利,從腿生出一吠舍,從腳生出了首陀羅。」
梵天大帝
很多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婆羅門的僧侶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後來加入這本書中的。
當然,除了梵天大神生出的四種等級之後,還有一種人,那就是野生的,也可以說是後娘生的,不是夢天大神的親兒子,屬於濺民。
第三、種姓階層的劃分
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幺兒,這話一點都不假。
夢天大神生出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同樣是他的兒子,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1、大兒子婆羅門:
他們的社會地位最高,是神權掌握者,思想高超,地位超然,主持宗教祭祀活動,同時又壟斷文化化和教育,不用納稅,不可殺。
根據《摩奴法典》規定,可從事教授吠陀經、司祭與接受奉獻這三樣工作。
他們不負責具體的國事,但卻是一主九鼎,有著最高的話語權,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絕對領袖,就連國王也要聽命於他們。
2、二兒子剎帝利
剎帝利說白了就是皇族及掌權者,相傳是由早期吠陀時代的王族演變而來的,他們是國家的軍政領導,握有實權,負責片戰和國家管理,不用納稅,但依舊得聽命於婆羅門的決策。
其負有保護婆羅門之責。
3、三兒子吠舍
《印度歷史》中說:吠舍當然於當今社會的普通民眾,是總人口中數量最多的,原指氏族部落成員,大多數人是村社的農民和小生產者,從事農牧商和手工等職業,少數人是富裕的城市工商業奴隸主。
他們擁有財富,地位僅次於剎帝利。
他們在政治上無權,必須納稅,是國家財政的主要貢獻者,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供養者。
4、四兒子首陀羅
這個最慘,都是一個媽生的,何必呢?
首陀羅是種姓制度中最後一個階層,他們屬於受奴役、壓迫和歧視的無權等級,大部分是由被俘虜過來的土著「達薩」組成,後來也加入了一部分雅利安人。
他們是社會中的主要勞動者,除了奴隸和僱工以外,也有獨立的小生產者,從事農業、牧業和手工業。
事實上,他們才是真正供養婆羅門人和剎帝利的人,是他們支撐起了整個國家的GDP。
但他們卻是最窮最苦最被人看不起的人。
梅堯臣>說得好:
陶盡門前土,
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
鱗鱗居大廈。
更有趣的是,這些從梵天大神腳上出生的人,在宗教儀式上,只能為高級種姓的人洗腳,因為他們是由生主神的腳創造出來的。
但是有一點,首陀羅雖然地位低下,但他們也是由夢天大神生出來,是婆羅門和剎帝利的親兄弟,所以除了一部分奴隸以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活動。
但是有點是最悲催的,大哥二哥三哥這種享受完了,下輩子還能托生為人,被稱為「再生族」,而老四首陀羅就不一定了,他們被稱為「一生族」,意思是下輩子不一定能托生為人。
5、濺民(不可接觸者)
這類人比首陀羅還不如,因為他都不是夢天大神生的,是後娘生的,被稱為不可接觸者,即達利特,意思是接觸了就會倒霉。
據說,到了現在,某些依舊保守的印度農村,你會看到有些人走路要避著人,因為他們不能讓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人帶著掃帚,邊走邊掃掉自己的腳印。
他們為這個村子的人工作,卻不允許住在村子裡;他們不能到村子的井裡打水,小孩就算能上學也必須上專門的學校。
所以,電影《起跑線》中的男女主角才會想方設法的要把女兒送進高級學校,因為一旦擺脫了現有的階層,她將過上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後記:
有人說,印度的這種種姓劃分最開始是由分工來界定的。
這話也說得也一些道理,除了被俘虜的「達薩」,其它人都是雅利安人,大家的起點是一樣的,為何別人能成為首領而自己不行,還不是自己的原因。
就像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都一窮二白,大家都不富裕,貧富差距不大,為何到現在會出現這么大的貧富差距,還是因為自己的原因。
大家都是人是吧?
當然了,這只是說的初期,在等級觀念還沒成形的時候,大家同處一條起跑線,每個人都有機會。
但一定這種等級成形了,或者說貧富差距已經形成了,再想改變,還是很難。
特別的印度的這種等級制度,發展到後面,也只能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的兒子會打洞了。
要想改變身份,只能下輩子,而悲催的是,首陀羅下輩子還不一定能變成人。
對於印度的這種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你是怎麼看的呢?
歡迎留言討論!
㈣ 印度是怎麼分裂為印巴和孟加拉三國
印度的最後一個王朝莫卧兒王朝戰敗後,三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被英屬東印度公司所統治。1947年6月3日英國的蒙巴頓勛爵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47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獨立,1971年印度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得東巴基斯坦獨立,即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1、從統一到分裂
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時,巴基斯坦的領土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組成。東巴與西巴相距兩千多公里,中間還隔著一個印度,而且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也不盡相同。
雖然東巴的面積比西巴小得多,可人口卻比西巴多。由於中央政府的大權長期控制在西巴人手中,東巴人憤憤不平,東巴與西巴之間的隔閡日漸加深。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舉行首次全國大選。以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主張東西巴完全平等,得到大多數東巴人的擁護。仰仗東巴人口上的優勢,人民聯盟在選舉中獲得了國民議會的多數席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面對大選結果,東巴人欣喜若狂,西巴人則憂心忡忡。拉赫曼與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商討東巴自治問題,以期改變東巴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對待。可是雙方分歧太大,會談最終破裂。
第二年的3月初,東巴各地掀起罷工和示威的浪潮,紛紛要求實行東巴自治,局勢一片混亂。3月25日,駐守吉大港的軍隊嘩變,佔領了全城。3月26日,人民聯盟宣布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為了阻止分裂,葉海亞總統急忙宣布取締人民聯盟,並且派遣大批軍隊開赴東巴,鎮壓人民聯盟的獨立運動。一時間,東巴火光沖天,槍聲震耳,拉赫曼和其他獨立運動領導人紛紛被捕。從此,東巴基斯坦的民族自治運動變為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經過幾個月的戰斗,西巴軍隊雖然控制了東巴的局勢,但造成一百萬孟加拉人喪生,一千萬孟加拉難民逃往印度。
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了爭奪克什米爾的領土主權,已經在1947年、1965年兩次刀兵相見。現在削弱和分裂巴基斯坦的機會來了,印度哪肯放過。就在此時,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合作友好條約,得到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助長了印度對巴基斯坦大動干戈的決心。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布全力支持孟加拉獨立,好讓「不斷逃亡印度的難民重返家園」。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策劃,11月21日,印度軍隊向東巴發動了海陸空全方位的攻擊,一輛輛印軍坦克越過國界,旋風般殺向巴軍陣地;一架架印軍戰機騰空而起,呼嘯著撲向預定目標。印度陸軍迅速向前推進,直逼東巴首府達卡。12月3日,印軍又越過克什米爾軍事分界線,猛攻西巴,試圖牽制巴軍主力,不讓他們騰出手來支援東巴戰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了。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立刻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全力抗擊印軍的入侵。
印巴兩軍出動戰機你轟我炸,並發生了激烈的空戰。12月8日,印度的兩架蘇-7戰斗轟炸機企圖偷襲西巴的空軍基地,不料,被高度戒備的巴軍發現了。隨著三顆信號彈騰空升起,兩架中國製造的殲-6戰斗機沖入天空朝敵機撲去。駕駛殲-6的哈斯米中校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巴軍飛行員,當飛機爬升到兩千米的高空時,根據地面通報的情況,他立刻在機頭左方發現了敵機。哈斯米隨即來了個大坡度轉彎,繞到敵機後方,占據了有利的攻擊位置。印軍飛行員猛地發現自己被殲-6盯上了,慌亂之下,企圖加速甩掉殲-6。哈斯米十分沉著,死死咬住蘇-7,隨後按下導彈發射按鈕,一枚響尾蛇導彈直沖敵機而去,蘇-7躲閃不及,頓時凌空炸得四分五裂。另一架蘇-7見勢不妙,剛想掉頭逃走,這時另一架殲-6趕到,做了幾個漂亮的空中動作,迅速把敵機鎖定在射擊光環中。炮彈像雨點一樣射向敵機,第二架蘇-7戰斗轟炸機應聲落地。
雖然巴空軍的表現十分出色,但是巴陸軍卻不爭氣,在印軍的猛攻下,接連敗下陣來。葉海亞總統心煩意亂,趕緊派外交部長布托前往聯合國,要求安理會制止印度對巴基斯坦的侵略。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一百零四票的壓倒優勢通過了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的決議。可是印度在蘇聯的支持下,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宣布印度將「打到孟加拉國獲得解放為止」。
孤軍奮戰的東巴守軍雖然從戰爭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和武器上處於劣勢,但是他們頑強地抵抗著。印軍速戰速決的意圖受到了挫折後,立刻使出了撒手鐧,出動無數飛機,在達卡周圍空投了大批傘兵,使東巴守軍首尾不能相顧,順利完成了對達卡的合圍。與此同時,印度的海軍和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卡斷了東巴與西巴的任何聯系。
決戰在即,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十分清楚,失敗是不可避免了,他授權東巴指揮官尼亞茲中將「有權最後決定是否向印軍投降」。12月16日,印軍向達卡發起總攻。尼亞茲見大勢已去,決定無條件投降。他在達卡的賽馬場向印軍遞交了投降書,然後交出了軍旗和手槍。印軍攻佔達卡的消息傳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欣喜若狂,她趕到新德里的議會大廳,激動地宣布:「現在達卡已是一個自由國家的自由首都了。」12月17日,印度在西線宣布停火。葉海亞總統無可奈何,只得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的失敗而告終。
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得到釋放的拉赫曼就任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統。
㈤ 印度分為東西二部,西印度聽說原來叫東孟加拉國,現在的孟加拉國叫西孟加拉國,是這樣嗎
孟加拉地區曾數次建立過獨立國家,版圖一度包括現印度西孟加拉、比哈爾等邦。16世紀孟已發展成次大陸上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文化昌盛的地區。18世紀中葉成為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19世紀後半葉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47年印巴分治,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歸印度,東部歸巴基斯坦。1971年3月東巴宣布獨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在16世紀英國殖民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是一個國家,一個統一的印度.英屬印度時期也是這樣.後來1947年迫於印度獨立運動,英國出台<蒙巴頓計劃>實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當時巴基斯坦分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東巴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本來完整的一塊國土分裂為多個國家,才形成了這樣一個突出一塊的政區地形.
㈥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分裂
英國殖民者把統一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以便殖民統治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英屬印度人民反英斗爭高漲的形勢下,英殖民者於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對印度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規定根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為兩個自治領,即主要分為印度教徒聚居的印度斯坦和主要為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巴基斯坦.各土邦有權決定參加前者或後者,但不能自治.當時印度的主要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都表示同意.8月14日和15日印巴分別成立自治領,正式實行分治.其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於1950年和1956年先後宣布為獨立共和國.
蒙巴頓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國駐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提出而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帝國主義迫於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強大壓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
主要內容:根據居民宗教信仰,英屬印度分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分別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構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權」後享有獨立地位,可分別談判加入印巴任何一個自治領。這個方案為當時的主要政黨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國把在印度的政權分別移交給印度國大黨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告終。英國在印度的經濟利益基本未受影響,而印度獨立法規定的內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形成了一些爭端,其中最嚴重的是克什米爾問題,為印巴日後的長期沖突埋下了伏筆。
㈦ 印度的等級是什麼
印度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具體簡介: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㈧ 印度如何一分為三的
印度在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之後,因為宗教的原因,被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而其中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領土在印度的腹地(原稱東巴基斯坦)。
因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關系不睦,而巴基斯坦又有一部分領土在印度的腹地,這對印度極具威脅,所以,於上個世紀(20世紀)70年代初,在印度的鼓動下,東巴基斯坦獨立,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
這就是所謂的印度一分為三。
㈨ 印度三大地形區是什麼
印度主要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是喜馬拉雅山,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印度的地形大體可從北向南分為3段,北段是山川地區,大約占據了國內領土的25%,中段是印度河—恆河平原,面積159.6萬平方公里,占據了總面積的40%左右,而再往南就是德干高原了,這部分地形佔了35%左右。
印度的位置優勢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擁有整個印度半島。而印度半島處於北印度洋的核心位置,如同一個大錐子直插印度洋,只要控制了印度半島,就能控制印度洋的核心,影響整個印度洋周邊地區。如此巨大的地緣優勢,也是當年英國不肯放棄英屬印度的原因之一,如果擁有了印度,還能進軍中亞和中東,海上勢力更是能直插東南亞。
所以全球性的大國,都不可能放棄對這一地區的施加影響力,而印度也成為國際政治博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另外印度也靠著特殊的地緣優勢,與西方國家合作,獲得很多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和技術,這都是好的地緣位置給印度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