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的教育狀況
印度一直將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心, 希望能夠通過發展高等教育增強其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印度獨立後便十分重視工程技術教育, 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國(房源)麻省理工學院(M IT ) , 在全國相繼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學院」, 發展至今, 印度已經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術學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術學院。2000 年, 印度有大學及類似機構248 所, 開放大學7 所, 所有高校總數達到11 000多所, 高等學校在校生839. 9 萬人。
印度的一些大學在世界上已經頗有名氣, 在世界各國, 來自印度的工程師、教師、醫生和勞工有數百萬名, 受聘於聯合國系統內的各個組織或機構的有數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軟體行業。印度近年來經濟能持續增長與其近十年來軟體技術迅猛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軟體出口更是執世界之牛耳, 帶動了印度經濟的騰飛。有關資料顯示, 印度軟體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目前已達到了34 萬人, 其軟體科技人才還以每年6萬人的速度急劇增長。
B. 32年只有兩枚金牌,13億人口的印度,體育為什麼這么菜
東京奧運會已經結束了。
美國39金第一,中國38金第二,日本27金第三,其他的大國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都榜上有名。
自稱世界第三的印度卻熄火了,只有1枚標槍金牌,總共就7枚獎牌。要知道印度可是可是13億,這么一比,菜的沒邊了。
連人口只有3萬的聖馬利諾,只派了5個人參賽,還拿到了3枚奧運獎牌。
一向勇猛的印度,怎麼這個時候萎了呢,其實吧,印度 體育 不行是老毛病了。
01
1944年,尼赫魯被英國關進監獄,在獄中寫了一本書《印度的發現》,思考印度獨立後定位,尼赫魯是這么說的:
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不得不說,在奧運會上,印度確實做到了銷聲匿跡。印度有13.24億等同於中國的人口,能在奧運會被完全忽略,也是挺厲害的。
印度最近幾十年瘋狂找找存在感,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主導全球供應鏈、超越中國、加入聯合國,成為世界第三強國。
有夢想是好的,但天沒黑就做夢純粹是想入非非。
看看一百來年的奧運會總獎牌數,排在前面的哪個不是有頭有臉的國家,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
印度呢,排在50名開外,連朝鮮和衣索比亞都比不過。
體育 強盛和國家的發展是完全離不開的, 體育 強就代表人們生活水平高,畢竟吃不飽飯誰去搞 體育 。
所以奧運會的獎牌數,是非常好的一個側面,能反映國家的水平,印度連前50都進不去,還敢號稱世界強國,真是大言不慚。
我們來看看 體育 差等生印度,到底有多差。
雖然菜,但是印度身殘志堅,1920年到現在,每一屆夏季奧運會都按時到場。
但獎牌數量嘛,一言難盡,24屆夏季奧運會,100年時間,只拿到28枚獎牌,金牌僅僅只有8枚。(東京奧運會召開之前數據)
中國最近32年裡,光是金牌就201枚,是印度的201倍,獎牌總數471枚,是印度的16倍。這里咱們主要說的是夏季奧運會,冬季奧會印度更慘。
最近32年,印度只拿到了一枚金牌,其他金牌大多數都是在遠古時代拿到的,而且都是曲棍球團體項目。
2008年北京奧運會,印度射擊選手賓德拉終於在十米氣槍拿到個人項目金牌。
這個成績,成為了印度最轟動的一次,回國後受到了英雄版的待遇,引發的效果相當於是許海峰+劉翔+姚明+蘇炳添。
印度各電視台中斷正常節目,爭先報道賓德拉,印度總統帕蒂爾在德拉奪冠一個小時內,就親自發去賀電慰問,稱贊賓德拉是印度的驕傲。
印度奧委會主席卡爾馬迪說: 賓德拉的勝利是一個 歷史 性的偉大時刻,也是印度 體育 即將走向輝煌的開始。
鐵路部直接把賓德拉升級為VIP,可以終身免費乘坐鐵路局一等冷氣客車。此外各聯邦,紛紛發放獎金以示慰問。
總計43.92萬美元,摺合人民幣307萬。以2008年的物價水平,可以在深圳買兩套120平米的房子,但是賓德拉並不缺房子,因為他有一個五星級酒店。
射擊取得冠軍,給了印度極大的信心,今年的東京奧運會,印度派出120名運動員參加,參數人員是有史以來最多。
賽前印度表示:射擊做好了迎戰中國隊的准備,基本可以確保獲得2枚獎牌,然後……中國隊楊倩就拿到了射擊首金。
印度本次奧運會的第一枚獎牌是26歲的女選手米拉拜查努,在49公斤級的女子舉重比賽獲得的銀牌,這是印度在該屆奧運會上獲得的第一枚獎牌,印度人們舉國歡慶。
在采訪中查努表示自己想要吃披薩,達美樂披薩立即宣布為查努終身提供免費披薩。
目前人口過億的發展中國家有11個,除了中國、俄羅斯、巴西,其他的像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國、墨西哥、衣索比亞、菲律賓一個比一個菜,其中最菜的就是印度,真的是菜到摳腳。
就連只有6萬人口的百慕大島,今年只派了2個人參加,就拿到了1塊金牌。人口只有180萬人的科索沃,派了11人參加,也拿到了2塊金牌。
印度13億的人口,乾的是幾萬人的成績。
夏季奧運會都成這樣了,冬奧會熱帶的印度可怎麼辦啊,更是想都別想了。
02
當然我們不能僅僅以人口來衡量,不是人多就厲害,競技 體育 畢竟不是人海戰術。
但印度可能並不這樣認為,印度這么菜又這么自信,完全是高估了自己的發展水平。不可否認印度經濟發展確實小有成就,但能不能落在每一個印度人民身上,還是問題。
其實大家都知道,印度的繁榮是虛高,打腫臉充胖子而已,實際上 社會 發展問題很多,極度的不平衡,老百姓都吃不起飯了。
就兒童營養率來說,印度有超過90萬,6個月至6歲兒童嚴重營養不良。
2020年全球飢餓指數,印度在107個國家中排名94位,14%的人口營養不良,兒童發育遲緩率高達37.4%,屬於嚴重的吃不飽飯。
印度的達哈維貧民窟是世界上第二大、亞洲最大的貧民窟,僅有1.75平方公里,但居住著數百萬人口。
疫情導致印度有7800萬貧困人口每天收入低於兩美元,佔全球貧困人口增量總數的60%。
全球飢餓指數正向排名中國排第一,中國1億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全部脫貧,中國百姓豐衣足食,這才是真正的強國,印度只是虛假的強國。
印度前1%的富人在過去25年中賺的錢比印度底層50%的人賺的錢多。
印度農村貧困人口,不吃不喝,800年才能掙到公司高管一年的錢。
體育 行業又是一個吃飽了才能乾的行業,老百姓吃了上頓沒下頓,營養不足,哪有精神搞 體育 鍛煉,更別提晉級 體育 的所需的食物、器材、裝備……
不過,印度還是有一部分不僅能吃飽,還吃得好的人,2020年印度億萬富翁有140人,百萬富翁21.9萬人。
疫情之前印度中產群體有9900萬人,疫情之後還有6700萬中產階級。
他們有錢有時間,如果10%的人去去搞 體育 ,印度都不至於這么拉胯,抵一個歐洲國家還是沒問題的。
但是呢,高貴的印度三哥們,完全不屑於 體育 運動。
對於他們來說,坐在沙發上收錢,挺好的,拚死拼活搞 體育 幹嘛,再說體力勞動是下層人的,不符合婆羅門高貴的身份。
印度教把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種姓制度有三千多年 歷史 ,至今依然根深蒂固。
身材瘦小、膚色較黑的都是首陀羅和賤民,只能從事低等的體力勞動,在目前的印度約有1.6億賤民。
印度把食物分為三類,分別是水果、熟食、生食,印度教徒只能吃同級或高於自己種姓的人做的生食,或者吃低於自己種姓的人做的熟食,而首陀羅和賤民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種姓的人都不能吃。
印度高種姓的人占總人口不到1/10,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婆羅門、剎帝利出生的人歧視體力勞動,大老爺怎麼會下地幹活呢,他們不缺錢,不用幹活,又鄙視體力勞動,那干什麼呢?
搞精神修行唄,各種宗教,瑜伽到處都是。
2019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帶著4.5萬人一起做瑜伽,全國上下從邊防哨所到航空母艦上,都在做瑜伽。
印度的宗教和文化里對性的崇拜長此以往,閑來無聊的上等人就發明出來了各種各樣奇特的性交姿勢,這些性交體操,就慢慢演變成了後來的瑜伽。
做著瑜伽,喝著咖啡就把錢掙了,誰去搞 體育 啊。
印度的宗教文化和上層階級的追求,與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截然相反。
底層吃不飽沒精力搞 體育 ,吃飽的上層跑去打坐修行,這樣的國家 體育 能搞起來就怪了。
印度上層人,忙著把孩子培養成醫生和工程師,每年大約有250萬幼兒准備參加醫學和工程考試。
體育 高付出,高風險,低回報的投資,完全不在考慮范圍內, 體育 被視為一種愛好,而不是一份好職業。
印度退役運動員連飯都吃不飽,1952 年第一位印度個人獎牌獲得者KDJadhav,最終因缺錢買葯而去世。
03
有人說,不是還出了一個射擊冠軍賓德拉嘛,但是呢,賓德拉獲獎後,他父親直接把20億盧布的五星級酒店送給了他。
對沒錯,賓德拉其實是印度的人上人,父母的公司每年收入5個億人民幣,關鍵公司還是做射擊器材的,明白了吧,印度的 體育 終究還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項目。
賓德拉在美國讀的MBA,在德國學習的射擊,跟印度完全沒什麼關系,如果不是他父親提供的機會和地位,賓德拉也許現在還在街頭賣咖喱炒飯,參加奧運會?想都別想。
雖然菜,但印度的舉辦奧運會的心,倒是沒停過。
自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後,印度加大發展 體育 事業,2014年開啟了 「目標奧運領獎台計劃」,之後6年時間,印度政府給運動員們發放了8.3億盧比獎學金。
但是,資源調配不透明,規劃一塌糊塗,加上官僚體系腐敗內斗,運動員的生活補助都不知道發到哪裡去了。
2024年、2028年奧運會舉辦權在巴黎和洛杉磯,2032年的奧運會被澳大利亞拿下,印度的申辦請求,國際奧委會直接拒絕。
中國有60萬個 體育 館,印度的 體育 館六千個都不到,而印度 體育 局直接訓練的運動員也只有13000人左右。
設施不足就算了,花錢可以彌補,但印度那個臟亂差的衛生形象,我不說,大家都有畫面了,新德里被被調侃「德里肚」,什麼牛尿、恆河水都往肚子裝......
國際奧委會想了想那個畫面,還是算了。
中國舉辦奧運會花了3000億元,超過了整個三峽工程開支。希臘花了150億美元,直接虧損到虧損破產 ,10年才緩過來。倫敦花費了100億英鎊,里約奧運會投資了200億,虧損了80億。
印度有這個經濟實力辦嘛?總不可能指著那些億萬富豪慷慨解囊吧。
所以,目前看來,印度的奧運夢,至少在目前的幾十年裡,沒啥可能了。
除非奧運會加入摩托車雜技和瑜伽,印度肯定妥妥的第一名。
但好巧不巧,今年奧運會閉幕式前一天,印度還真搞的一枚金牌,尼拉傑·喬普拉獲得了標槍金牌,還是德國名將發揮失常才讓喬普拉撿了便宜。
但這個消息傳回印度,不得了,印度人舉國歡慶,揚眉吐氣,喬普拉的待遇不比賓德拉差。
印度田徑聯合會把8月7日奪得奧運會金牌的這一天被定為「全國標槍日」,總理莫迪發推特祝賀,親自打電話慰問。
喬普拉回到新德里時,在機場被幾千名印度粉絲包圍。
獎金肯定也少不了,奧運會前夕印度就宣布,授予金牌獲得者750萬盧比,相當於人民幣65.3萬元,運動員所在地區的政府也紛紛加碼。
喬普拉的家鄉哈里亞納邦給出了6000萬盧比的獎金,以及半價土地折扣卡和一份政府工作,印度靛藍航空還提供1年免費乘機優惠,本土車企馬恆達直接送了一輛 汽車 。
算上曼尼普爾邦獎勵1000萬盧比,旁遮普邦2000萬盧比,印度板球委員會1000萬盧比,金奈超級國王板球公司1000萬盧比,目前累計獎金約873萬元。
喬普拉比賓德拉好一點,不是富二代,全家共17口人,父親是農民,母親是家庭主婦。
喬普拉除了是運動員,更是印度步槍團的准尉,之所以能夠參加奧運會,是因為浦那陸軍 體育 學校的MOW計劃,這個計劃的目的就為國家和國際比賽培養優秀運動員。
看來印度是想從軍人里找運動員啊,真是給逼的沒辦法了。
不過,一枚金牌代表不了什麼,印度 體育 弱的事實依然改變不了。
印度 體育 搞不起來的道理,很簡單,很明了。
但某些印吹和公知們,卻看不到。在他們眼裡: 印度是一個愛和平不尚武的國家, 體育 不強可以理解。
幾十年前,公知們就說: 中國人瘦小,不適合搞 體育 ,只有白人適合 體育 。
然後我們拚命把 體育 搞起來了,他們又說: 就知道花錢拿金牌,有什麼用,形式主義而已。
這種人典型的老雙標了,借口他們一找一個,但每次都被打臉,黃種人蘇炳添還不是照樣9秒83打破亞洲記錄,成為短跑決賽上唯一一個黃種人。
毛主席老人家,早就說了: 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
精神想要文明,應該先把身體變得更加強壯 健康 ,這才是創造文明、改變世界的前提。
世界強國一定是軟硬實力的結合,不只是拼人數而已。
印度,身體問題都沒解決,還想當世界大哥,豈不是痴人說夢。
最後說一句,公知們吃S去吧!
C. 印度那些方面最值得中國學習
印度雖然一般科技發展緩慢,但高科技領域卻發展迅速,在核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域,印度具有很強的實力。印度為成為有聲有色的軍事大國,長期保持了較高的國防科技投入;印度空間技術發展很快,是位居世界前列的空間大國;印度是世界上軟體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近年來其軟體業增長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軟體業增長率是20%,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印度正在以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計算機軟體大國的地位躋身於世界信息技術大國之列。印度科技的發展得益於科技人才的全方位培養和開發。印度科技人員數量位居世界前列,科技人才質量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2000~2001年度,印度擁有254所綜合性大學,2223所職業學院,7926所其他學院。印度信息技術業共有專業技術人員43萬人,在校大學生與人口比例高於我國,印度重點大學培養的學生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一、科技教育從小抓起 印度的計算機教育從小抓起。印度人的心算速度驚人就與他們從小受的教育有關。小學生必須記住的乘法口訣是1×1到22×22。小學生解扇形面積的題目不是計算題,而是證明題,因此他們解數學題的思維方式與電腦程序的方法十分相近。 印度教育部門制定了統一的中小學計算機教學大綱,全國2500多所中學開設了電腦課,400多所大學開設了計算機及電腦軟體專業,這使得印度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多媒體教育設施體系。為了有效地實施和落實信息技術教育,印度政府專門制定了《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指南和大綱》,規定小學必須學會使用滑鼠、鍵盤、列印機和掌握光碟機、數據機等的使用方法。初中學生必須學會如何使用教育軟體、電子郵件和利用網路資源的方法。高中學生則要學會利用電腦收縮整理數據、圖形處理、基礎軟體製作等技能。印度現有的電腦培訓中心還為3~14歲的兒童設計了不同的課程,每家公司的項目針對不同的年齡組。這些培訓與學校的正常課程是相輔相成的。對於那些3~8歲的小娃娃們,只是輕松地學著玩。培訓人員認為,兒童應以他們自己的節奏與方式學習。通過電腦培訓程序使孩子既懂得了電腦,又能幫助他們學好學校的日常課程,決不會給孩子增加負擔。電腦的多媒體效果和動畫畫面,給孩子創造了一種輕鬆快樂的氣氛,他們在游戲中便學會了很多知識。印度的父母以前最希望孩子將來當醫生、律師,而現在,如果你問一位家長,希望孩子將來做什麼,答案毫無疑問是「軟體工程師」
D. 美國矽谷被印度裔「佔領」文盲率過億,印度如何製造高級人才
最近發現個奇怪的事兒,美國擁有著一眾像微軟,谷歌,IBM這樣在很多領域排名前列的 科技 壟斷企業,但這些美國巨頭中的大部分,實際上都被印度裔掌控著:
微軟CEO納德拉是印度裔;
谷歌CEO桑達爾-皮猜是印度裔;
現在IBM的CEO也由一位印度裔的阿爾克溫·克里希納接手了。
三家可能是偶然,但百事可樂,諾基亞,摩托羅拉,哈曼國際的CEO都是印度裔,這就離譜了。
還有更離譜的。
作為世界 科技 中心的美國矽谷,如今也正在被印度人一步步佔領著!
據統計,在美國矽谷,印度裔高級技術人才佔了矽穀人才總數的三分之一,且還在逐年上升。
可視線一轉,如今的印度的文盲人口也佔了全球的三分之一,達到了近3億,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文盲過億的國家。
那問題就來了,印度是怎麼做到在文盲人數這么多的情況下,同時還擁有這么多的高級人才的?
仔細一查,好像也不矛盾,因為印度除了是文盲最多的國家之外,它同時也是 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巧合的是,全球12億的貧困人口中,印度又佔了三分之一,其中還有7000多萬人屬於極度貧困。
也就是日均生活費不到9塊。
配上印度人均的六口之家,生存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接受教育更是無稽之談了。
反觀印度富人們呢,文盲率為0,起底也是個大學本科學歷,而夾在中間經濟稍微好一點的印度家庭,普遍也是會接受高等教育的。
可能有朋友要說了,印度再不濟,人家也是有八年初等義務教育的,但實際上,印度喊了50多年的義務教育直到今天也沒有真正普及,究其原因也很簡單:
印度與生俱來的自信
我國從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到真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用了多長時間呢?
15年
印度更虎,直接把普及義務教育這個宏大目標寫進了憲法。
那印度計劃多長時間完成呢?
尼赫魯一拍腦門:我說一個數!10年!
沒錯,印度計劃花10年時間消除國內佔比80%以上,總計2.4億多的文盲,於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里,印度把教育經費的56%都撥給了初等教育。
可在初等教育的具體實施上呢,印度延續了 「口號就是我唯一的行動」 這個優良傳統。
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上長期採取放任政策,徹底當起了撒手掌櫃,要各邦自主推行普及義務教育,各邦情況各有不同,推行情況必定也是跟著感覺走。
截止2007年,印度初等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的邦只有8個,輟學率超過50%的邦有11個,阿薩姆邦和比哈爾邦的輟學率甚至飈到了70%,要是按照我國普九驗收最高允許每年3%輟學率的特例標准,印度脫盲估計還得再來十年。
可能當初尼赫魯說的是物理消滅吧。
腳踏實地向來不是印度的風格,尼赫魯並不相信當時西方提出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順序發展理念,反而認為這是西方拖慢我「大印帝國」崛起的陰謀,所以在發展初等教育的同時,印度也把剩下的教育經費一股腦地都發給了高等教育。
我命油我不油天,兩頭下注,直接單車變火車。
而這雙管齊下的後果就是發展初等教育的口號也就喊了開頭兩年,到後期這錢都流向了高等教育。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初等教育的經費佔比就降到了33%,1966年到1969年甚至俯沖到24%,而同期的高等教育經費比例則一路漲到了49%。
為啥印度最後一股腦地把寶全押在這上面了?
因為初等教育雖說是解決文盲的直接辦法,可搞來搞去印度發現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無底洞啊,錢嘩嘩地往裡砸,培養出來之後還得繼續搞中等教育,那我為啥不直接上馬高等教育?
我「大印帝國」可是在2000年就立下要在2020年成為發達國家的flag的,哪有時間陪你們這群小豆子茁壯成長了?
印度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轟轟烈烈投身高等教育改革了。
那這改革的成果如何呢?
倆字:稀碎。
在印度教委的不懈努力下,印度高校體系一躍成為了 世界上斷層最大的高等教育體 。
印度如今有接近兩萬所高等院校,以印度理工學院為代表的18所重點學院每年拿著教育支出的絕對大頭吃香的喝辣的,而剩下的絕大多數普本基本上每天都在倒閉的邊緣反復徘徊。
要究其源頭,也和它的「日不落父親(英國)」息息相關。
印度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出現在19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的英國在奴役大半輩子印度之後發現,都工業時代了,這印度人的智商和情商還是那麼低?
領導夾菜你轉桌,領導打牌你自摸。
這不行,新時代我需要的是高級打工仔,得搞點教育了!
於是英國議會在1813年授權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殖民地的教育事務,馬考利伯爵起草了著名的《馬考利備忘錄》,重點指出:
「鑒於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在印度本土實施大眾式教育,殖民政府應該建立只能面向少數精英階層的高等教育機構。」
所以印度殖民政府在沒多少錢的情況下搞起了精英教育。
可壞就壞在了精英教育。
印度精英階層在接受教育之後,終於意識到原來自己是個印度人的事實,開始在甘地的領導下進行「平靜如水」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並且要求英國把教育大權分一點出來。
那會兒的英國剛剛結束一戰,雖然打贏了但還是有損元氣,就更沒啥閑工夫操心印度了。
於是殖民政府在教育管理體制上做出讓步,實行「分權制」,中央保留部分權利,其餘下放到各個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發現沒,後來印度在初等教育上的甩手掌櫃就是擱這兒學的。
剛開始的幾年,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確實高,但是別忘了,這可是散裝印度,各個邦之間壓根就沒啥共識,發展教育那更是隨心所欲,截至1931年,印度的識字率也只有8.6%。。。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了,這個新生的散裝國家更是沒錢,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尼赫魯最先想到的就是普及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這對兒卧龍鳳雛,卧龍的「成就」咱剛剛已經說了,鳳雛也得支棱啊!
於是在20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高校數量從1950年的606所急速擴張到1965年的2370所,再伴隨著80年代的私立大學放開,印度大學的數量那是一飛沖天,迄今為止已經有8410所,更別說印度的學院採取的是納附制,也就是俗稱的抱大腿,納附的學院如今已經超過三萬所大關,奔著四萬去了。
但貧窮如風,常伴吾身,建再多大學,中央的高等教育經費即使漲了就還是那麼點。
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印度高等教育占總教育支出的比重從1/4上升到了1/3,更別說在70年代初期,印度經濟衰退,印度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和高教體系的發展更是進入原地踏步。
那在有限的經費下,印度當然要把錢用在他們認為的刀刃上
沒錯,就是和GDP直接掛鉤的 工程技術,商業,科學 這些專業,國家也根據這些熱門專業教育水平劃分出了兩套系統:
國家重點學院系統和普通高等教育系統。
重點學院好吃好喝,普通高校生死由天。
而在這18所學校組成的重點學院系統里,有一所學校的經費就達到了重點撥款的15%,它就是——印度理工,印度眼裡的唯一指定神校,而開頭所說的占矽谷三分之一人才中的絕大多數,就都來自這所學校。
在印度一直有個把印度理工吹的神乎其神的段子:
有一天麻省理工的教授問自己班上的印度學生,你們印度不是有印度理工嗎,怎麼來這兒了?這個學生是這么回的:我就是因為考不上印度理工才來麻省理工的!
氣的那教授差點當場犯了心臟病。
印度理工真像印度人嘴裡說的世界第一嗎?
擺事實講道理,印度理工的世界排名並不高,2019到2020年期間,它最好的孟買分校也僅僅排在第162位,即使是放在亞洲,也只排到了第33名,那印度人的自信從何而來呢?
其實它還真霸佔了個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難考。
印度理工學院1951年建校,1956年,印度國會通過了《理工學院法案》,避免了官僚系統干預理工學院,課程和招生也變成了學校自主決定,就這樣,乘上了改革春風的印度理工一路高歌猛進,成了全國理工學院的扛把子。
同樣的,在課程難度上,印度理工也自然是水漲船高,尤其是數學方面。
在印度,無論你出身多麼卑微,只要你考上這所學校,就不會再有人關注你的出身了,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最棒的。
但一個印度學生要是想考這所學校,不是能不能的事兒,而是配不配。
請大家試著跟隨我的腦洞:
假設我們非常不幸的出生在了一個印度家庭,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咱家還有點余糧支持你念念書,那從十年級開始(相當於咱們的高一),我們就得決定未來的方向了。
你問我為啥要現在就定?
因為與此同時,和你一樣得做決定的還有1000多萬人,選擇呢也不多,占據絕對主流的就是理工,醫學,商科,文科這四個。
其實你大概率會是個理科生,因為在國家的一頓洗腦之下,普通印度家長的觀念向來是學文不如學商,學商不如學醫,學醫救不了印度,所以不如學理工。
而理工就只有一所能上的,就是印度理工,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理工類普本上完之後,就可以和摩的司機試比高了,一個印度普本畢業生的工資和印度摩的司機的工資水平相當,大約一個月1500人民幣的樣子,而印度理工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這個的20倍,你會怎麼選擇?
我,莫得選擇。
而在你被迫選擇印度理工之後,恭喜你,你再也沒有所謂的個人空間了,因為在寫下印度理工那幾個字的時候,你面對的就不只高考那一場考試了,還要挑戰印度理工學院設立的聯合入學考試(JEE)。
而這場JEE是需要入場券的,你得至少能考到這1000萬考生中的前20%才配考JEE,2017年,最終獲得JEE考試資格的人數是118.6萬,印度理工要多少人呢?
4000
絕望不,不,絕望還沒真正開始,這場JEE考試的初試是一場三個小時的筆試,由90道客觀題組成,涵蓋物理,化學,數學三科,平均四分鍾就得解出一道題。
而每一道題,都超綱。
從第一題開始,你面對的就是不亞於中國高考最後三道單選題的難度,但這僅僅也是初試!
在初試過後,由於客觀題必定有正確答案,所以這一百萬的考生會按成績進行排名,前20%再參加下一輪的終極復試,而JEE復試的難度,就顯然不是我這種學廢能想像的了。
所以在這種難度的考試下,在學校學的反而只能在考試中起個輔助作用,那怎麼辦呢?
補課。
在印度,超過95%的學生都要提前兩三年學習課外輔導,超綱學習物理化學數學的內容,2017年印度家長就為課外輔導貢獻了225億美元。
印度北部有個城市叫科塔,是全國最有名的「補習之都」,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生地塞進了100多家補習機構,在這里,十幾歲的考生被送到密密麻麻塞滿一兩百人的教室,每天接受15個小時以上的高強度學習,在這里,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成績。
而迄今為止已經有77個不同地方的學生因為頂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
但與此同時,問題也就來了,在印度這兩個字的加持下,如今能上補習班竟然也成了一種奢侈。
因為像科塔這樣的補習機構每年收費標準是3000刀,可印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才剛剛過了2000刀,所以能去科塔補習的,大都是印度的中產家庭。
那印度窮人家的孩子咋辦?
那就只能督促你老爸平時多健身了,因為在高考當天,印度富人和中產階級的鈔能力真的很難用我樸素的語言來描繪。
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可就在這個印度最落後的地區,爆出了同一年文理科狀元雙雙落網的消息,在12年級的畢業考試中,17歲的魯比-拉伊一舉奪魁,成了比哈爾邦的文科狀元,鄉里鄉親的一聽,那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興高采烈地就去接受采訪了,然後就把政治學這詞給拼錯了,還表示這是一門有關烹飪的學科,這回答是真下飯啊。。。
當地考試委員會當場就給她安排了復試,她也不負眾望地答了個零分,緊接著就被逮捕。
這個消息自然是引起了民憤,考試委員會也在想,要不這理科狀元也查查?
幾天後,理科狀元也應聲落網,因為他在采訪中表示水的化學式不是H2O。
而這倆人也坦白了,這狀元,買來的!
那占絕大多數的窮人呢?就只有體力了。。。
早在2015年,這張比哈爾邦教室外的照片就震驚了世界,教室內,學生們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教室牆外,印度父母們也在緊張地和中考題搏鬥,,窮人們買不起高級作弊設備,只能用這種最朴實的方式幫自己孩子實現夢想。
也許你正在笑,可我們正在笑的這些畫面,卻是印度窮人們近乎絕望的人生。
在這么個高考形勢下,考上印度理工對於印度人來說,代表的可不僅僅是高薪和面子,那是實實在在的 「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現在看來,他們從印度理工畢業之後,嚮往的地方卻往往不是印度,而是歐美,印度的人才流失率高達80%,尤其是印度優勢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
印度教育部長也很煩,多次感嘆: 我要的是人才增長而不是人才流失!
現在好像還有一部分人會對印度的IT產業心嚮往之,但殊不知數十年來,在工資待遇,生活環境以及研究條件的影響下:
印度近60萬的優秀畢業生都到海外深造不歸;
4000名知名度高的專家早已移民歐美。
以至於印度IT教育如今都被稱為「人才奶牛」,吃印度的草,乳房卻在國外。
在美國,一個計算機程序設計員平均年薪為7.5萬美元;而在印度,做同樣工作的設計師每年只有1.25萬美元,薪水僅相當於美國的1/6。
印度憲法中早就明文賦予了「公民可自由遷徙和定居」的權利。對於印度政府來說,既然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無法挽留住人才,還不如順水推舟,對人才外流採取自由、開放的政策。
當年,有「計算機總理」美譽的印度前總理拉·甘地就曾說過,「即使一個印度科學家、工程師或者醫生在50歲或60歲回國,我們也並沒有失去他們。我們把這種人才外流看成正在積攢利息、等待印度提取的『智慧銀行。」
去年,在議會回答議員的公開質詢時,印度人力資源部部長喬希博士認為,政府不認可聯合國人才發展報告所指出的「印度每年因人才流失損失20億美元」的觀點,因為在印度政府看來,當印度人才從歐美歸來時,他們不僅帶回了資金,也為印度提高了知名度,更帶回了創新精神!
那印度的人才回來了嗎?印度首富現在都跑了!
反而是近十年來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以年均13%的速度遞增
要問原因啊?
你看這次疫情浪潮下,究竟是誰沒穿底褲屁股蛋子還鋥亮反光呢?
E. 面對疫情,印度為啥能躺贏
這兩天微博上不少人讓我說說印度為啥沒疫情,畢竟我是「印度博主」,我當場就掛不住了,內心接近崩潰,等等,我啥時候成印度博主了?這是罵人好不好?
不過很快反應過來了,可能是這段時間在微博上聊印度聊多了,乾脆,寫篇關於印度的長文,跟大家分享下。
印度我是很熟的,我以前兼職我們公司的java培訓講師,有個印度徒弟特別積極,經常主動找我嘮嗑,嘮了好幾年,感覺我在他們那裡住了好幾年似的,而且我那個當初和我一起入職的小夥伴正好在印度當小領導,在印度深度耕耘了七八年,管著一群阿三,對阿三有觸及靈魂的了解,他幾乎所有的話題都在吐槽阿三,今天正好跟大家匯報下。
首先我們要說,我們本文不準備多說印度比較埋汰這事了,只說幾句話。
我們經常在網上挺大家說印度埋汰,其實吧,如果你去了印度,才能明白網上說的也不全對,印度絕大部分地區根本就不是埋汰,是太特么埋汰了,根本沒法生活,只有少數富人區能達到中國普通社區的水平。
一年前同事去印度出差,他說他第一天完全沒睡著,因為住的六百多塊一晚上的酒店,床單和枕頭散發這一種可疑的死耗子的味道,他自己帶了睡袋臭的都不行,孟買那樣的「印度紐約」,滿大街流浪漢,就在路邊躺著,身上落滿蒼蠅,要不是偶爾翻身,還以為他們掛了,跟他們一起躺著的,還有各種排泄物。
而且河裡漂死屍這種事以前我一直以為是在編排,直到我看到了同事發回來的照片,才發現我太年輕,我就不放圖了,擔心惡心到大家,不過不是到處都有,你得在印度多溜達幾天才能看得到。放張不那麼扎心的圖片大家隨意感受下吧: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要問了,印度這么臟亂差,按理說很容易出事啊,為啥還沒出事呢?
印度和中國完全不是一碼事,事實上他跟其他國家也都不太一樣。
我們知道,政府行使權力,是通過一級一級的官僚來傳達,最後基層是公務員來實施,用文書系統指揮這些公務員來把國家意志執行下去,比如這次戰疫,就是國家發文件,地方根據自己的情況執行。
反過來,公務員們發現有什麼問題,再通過文書系統向上反饋,上邊發現基層出了問題,通過這些文書來做決定,或者是像中國一樣搞大規模動員,或者像新加坡一樣祭出達爾文。
但是印度不一樣,印度跟我們前文說過的土耳其有點像,都是「 二元國家 」。啥是二元國家呢?就是城裡已經跟現代國家沒啥明顯差別。但是基層,占據人口絕大部分的村裡人,完全就是另一個世界,村裡沒有官僚,全靠地方上的族長和宗教頭目來管理。
這倒是很像大清,大清基層的官員派到縣官一級,再往下就得依賴各地鄉紳和長老,長老們德高望重,平時管理鄉里,碰上事情要站出來替全村人說話,有些時候也叫「話事人」。
這種體制有個好處就是國家成本低,畢竟養活那麼多公務員和官員都是需要錢的。但是毛病也很明顯,這種模式國家並不知道基層什麼情況,兩眼一抹黑,所以印度基本所有領域都是一堆爛賬,他們自己也不太能說的明白。
這樣的國家一般都很分裂,領導人也跟個精神分裂似的,因為他要表現出兩個面來,一個是給城市市民看,這時候他就是個現代領導人,往往西裝革履。還有一個面要給村裡的村炮看,這時候領導又像個神棍。
大家往往能看到土耳其的埃爾多安和印度的莫迪往往今天還很正常,到了第二天就成了個神棍,就是因為他們要同時對付成立的現代市民和村裡的上古神棍們,身份就得來回切換,咱們這些外人經常理解不了。
印度也一樣,大家去 旅遊 ,往往去的是孟買和新德里這類印度非常「先進」的地區,大家在那種地方的感覺是臟亂差,紅綠燈少的離譜,滿大街逆行車輛,有點像我國十八線小縣城放大幾十倍後再加點寫字樓什麼的,多少能感受到現代文明氣息,畢竟想辦事可以去找政府相關機構。
但是到了村裡,就完全不一樣了,印度國家機器基本滲透不到基層,靠的是無數個類似「土邦」和「部落」一樣的東西,有點像明清時候的那個造型,皇權不下縣,皇權只能給老百姓指派到縣官,再往下就是老百姓自治。
你們想想,一群老百姓,有事不找政府,會找誰?咋自治?
宗教領袖,地方耆老,大戶什麼的,所以大家偶爾看印度電影的時候,就能發現他們村裡都供著一個神婆子那樣的人物,有啥事都去問她,甚至看病也去那裡看,這就是沒有「破四舊」的封建遺毒。地方上有人發生了沖突,大家第一反應也不是去派出所,能自己解決就自己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就去找其他德高望重的大佬,大佬主持公道。
大家可能要說了,這不好嗎?
當然不好了,這種情況下,印度基層啥事都不上報,基層發生了什麼事,政府完全不知道,還以為啥事都沒。
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印度是個強奸大國,每13分鍾就有一名婦女被強奸,每天有6名婦女被輪奸。但是這個數據不是印度官方的,是NGO統計的,印度官方數據卻並不是這樣,強奸並不常見,為啥呢?
因為大家不報警,我看到一個數據,印度99.8%的強奸案是不報警的,都是基層自己解決,所以印度政府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情況。
印度不僅強奸不報警,幾乎什麼事都是在基層自然解決,其實大家如果有在村裡生活經驗,也發現村民們從來不去派出所,很少有報警一說。所以印度這個國家很尷尬,很少有什麼事政府能在發芽階段就被注意到,往往是發展到不可控了,才被政府注意到,這時候再趕緊去滅火。
所以我同事這段時間每天都在煎熬,因為整個印度都跟沒事人似的,天天照常上班,也不戴口罩,他現在看誰都像病毒攜帶者。
我們幾個開導他,印度現在還不是只發現一兩例嘛,你怕啥?
他說你們懂個屁,印度幹啥事都非常隨緣,不病死幾千人政府都不一定能注意到有疫情,而且這些病死的人得是大城市,小地方人得了病大家一般會以為他鬼附身了,根本不去醫院,而且去了醫院也經常是給他驅鬼。印度醫療是免費的,但是得有醫療設施不是,印度很多地方還沒通電,那可不就只能靠驅鬼了嘛。
大家可能覺得很魔幻,其實還好,還有更魔幻的,比如我徒弟,他出身印度婆羅門,屬於上等人,上過印度理工學院會寫代碼會配置大型國家級路由器還會彈鋼琴,但是依舊掩蓋不了他是一根神棍的事實。
他不止一次跟我說,他從小不得病,就是因為他手上戴著一個小圈圈,屎黃色,不讓拍照,不然我給你們拍一個,有點像我國妹子們手上戴著的那種一圈圈的手串。他說在印度,只有他們婆羅門的人能戴這種棉質玩意,帶上之後,不僅病毒繞著走,而且印度下層人也得繞著走,如果下層老百姓沖撞了這玩意,下輩子得轉世做肉雞。
後來他說印度人跟中國人不一樣,對生死看的很開,很多印度老人們得了病根本不去看,病死算,當你看懂了輪回,也就看淡了生死。
我知道咱們國家大部分有錢人也很迷信,但是我依舊被他這套說辭驚的一愣一愣。要知道,印度的人均壽命比中國少8歲,原因還是很明顯的。
這種背景下,印度老百姓極其不信任政府,而且不是中國這種不信任,中國人往往覺得政府里有貪官,但老百姓還是相信政府只要注意到問題,下決心解決,沒有解決不了的。
印度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是那種根本不相信政府能解決,因為印度很多地方,是沒有政府的,尤其是南部邦,很多村本來就是半封閉的,人家既不讓外邊的人進去,也不向外邊求助。
網上說印度從來不得傳染病,其實不是,印度不但有傳染病,且不說那些大型傳染病,鼠疫,天花,瘧疾都在印度以百萬為單位搞屠殺,而且很多在中國已經被根除的傳染病他們還在肆虐,比如這幾年尼帕病毒、鼠疫、豬流感、甲流、腦炎,禽流感,登革熱等疾病都在印度盛行過,有的鬧得比較大,印度每年都因為豬流感死千把來人,這還是官方統計的,我們上文說了,更多時候官方根本統計不到。
所以我印度同事現在非常糾結,現在印度的情況是「薛定諤的病毒」,有可能確實印度人體質特異,可以抗下這一波肺炎病毒,或者咖喱抗病毒。但是也有可能已經在基層蔓延,整個國家處於完全的懵懂之中。
而且他怕被灌牛尿,這事也不是子虛烏有,前幾天那個印度總理還在說「牛尿可以治療冠狀病毒」,今天印度衛生部的人也在提倡牛尿,印度人對這個還是很信的,印度的很多飲料和餅干里都加了牛糞牛尿,全方位地保護印度人的身心。
2、 不靠譜的印度人
跟印度人打過交道,你沒被氣死算你牛逼。
印度人好像什麼事都隨緣,啥時候都是一副「又不是不能過」的造型,大不了來生繼續。
幾年前有件事讓我非常感慨,那事到現在都被當成公司的反面案例。
當時印度孟買附近有個機房設備不知道為啥停轉了,導致德里幾十萬人斷網一整天,這事在中國是大的不得了的事,肯定會有一堆人被問責。
但是印度人非常無所謂,那個負責的領導非常淡定,機房只有一把鑰匙,但拿鑰匙這哥們的電話死活打不通,印度那邊的領導維持每半個小時給那小子打一次電話,過了半天才想起來那小子在斷網的那個區域里,又派了個人去找,我們這邊各個廠家的人快要急死了,當時都擔心最後責任掉自己身上。
後來過了一整天,終於找到那小子,去機房一看,耗子把電纜給啃了,又到處找電線,把電線換了後設備終於轉起來了,大家終於舒了一口氣。沒想到後來這樣的事又發生了三次,為啥呢?因為印度耗子好像很喜歡電源線,每隔一段時間就給啃了,讓他們去堵老鼠洞他們死活不去。
後來我們這邊實在是憋不住,這樣弄下去,他們倒沒啥事,我們這邊弄不好被問責。
但是又不太信任印度人,於是在部門里找了個一個他爹是泥瓦匠,他有年大學暑假在工地上干過的通信工程師,他飛到印度買了一袋水泥,去機房把老鼠洞給堵上,那小子在朋友圈裡po了一張他在印度攪水泥的圖片,他姐嚇了一跳,還以為他被綁架到印度去打黑工了。
老鼠洞堵上後,接下來幾年反正沒再鬧老鼠,不過空調又壞了好幾次,大家知道,機房裡空調是散熱的,空調壞了設備很容易過熱燒壞,那個空調到現在都沒弄好,畢竟我們這邊沒人會搞空調。
如果大家跟印度人打過交道,幾乎沒法避免會體會到這種和印度人打交道特有的無奈和糟心。一想到整個國家基本都是這種人,你就知道他們那邊發生疫情有多恐怖
比如1984年,印度發生了一次駭人聽聞的重大事故,也就是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那件事和我們上文提到的耗子啃了數據線的事非常像,也是平時操作不當,現場沒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幾個人看著存放有劇毒農葯的罐子,竟然比看著一隻哈士奇一樣休閑,美國人給他們搞了好幾套安全系統,到最後基本都被停用,美國不給力,印度不上心,果然不出意外就泄露了,直接和間接死了五六十萬人,殘了二十萬人。
而且印度人的記性跟魚似的,只有幾秒鍾,你跟他說什麼事,一回頭就忘了,約好一起做什麼事,幾乎沒有準時過,甚至他們的火車飛機也不準點,火車晚點一兩個小時幾乎是日常。
但是印度人要需要你做什麼事,卻往死里催。而且好像是一種文化,印度人自己知道同胞們不太靠譜,所以就學會了「嚴於律人」,但是又缺乏一種嚴於律己的習慣,能糊弄就糊弄。
更厲害的是,印度人有種奇怪的同化能力,我們之前說過,伊斯蘭教那樣講究平等的宗教,進了印度後也打上了明顯的印度特色,竟然也分級了,變成了印度特色伊斯蘭,匪夷所思。我那個同事就是,他天天罵印度人不靠譜,沒信用,不守時,然而自己在那邊呆了好幾年後也變成了那麼一個人,回國後大家請吃飯他從沒准點到過。
盡管我同事要變成了一個印度人,不過他對印度的批評非常尖刻。
他說印度政府的話,一句都別信,倒也是不是他們故意撒謊,是他們完全沒個譜,從上到下的沒譜,幾乎沒有認真的人,那幾個核心大城市還好那麼一丟丟,畢竟長期跟老美打交道,天天被美國人修理,多多少少長點心。
其他人就是一群奇葩,前段時間印度人從武漢撤回去700人,他們說自己一個都沒查出來,可能是真沒查出來,也可能是根本沒查,或者抽樣查了幾個,甚至有可能用錯試紙了,這些事在印度這個謎一樣的國家什麼都能發生。
去過印度的很多中國小夥伴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只有印度人才能當好印度人」,眾所周知,印度是這個地球上最兩極分化的國家之一,富人富的離譜,窮人嘛,湊合著過唄,又不是不能過。
印度的不公平體現在所有層面,我們公司的員工在印度一般得病去私立醫院,印度普通老百姓一般得去公立醫院,他們的公立醫院的原則就是「手頭有啥拿啥治」,我們知道,印度一直在大規模明目張膽生產西方的各種葯物。
這些葯物成本並不高,主要是研發費用高的離譜,印度不用研發,直接生產,所以醫療成本一下子低了很多,西方要在印度做人體試驗,所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樣有個明顯好處,如果你知道自己是什麼病,需要什麼葯,那個葯正好能在印度生產,印度這個時候就成了天堂,我國不少人「 旅遊 醫療」,玩的就是這玩意。你想想啊,經常五六千一盒的葯,在印度能賣到五六百,飛機票也不貴,可不就比較劃算?
此外如果你有錢,在印度也還不錯,印度的頂級私立醫院很多醫生是在美國培養的,無論是涵養還是素質都非常過硬,還沒美國那麼貴,當然也不便宜,《生活大爆炸》里,幾個主角里,那個印度阿三最有錢,因為他爹是一個印度婦科大夫,想也不用想是私立醫院的,印度的好醫生往往有錢到讓人懷疑人生。
印度最有錢的幾伙人,醫生,律師,工程師,注冊會計師有錢到讓人懷疑人生,其他人窮到懷疑人生,比如孟買很多人一天工作12個小時一個月賺五六百人民幣。
至於公立醫院,就非常隨緣了,醫院往往跟我國社區醫院水平差不多,那裡的醫生往往沒法給你驗血驗尿,而且正兒八經的醫生怎麼可能去那種地方嘛,於是醫療質量也可想而知,經常根據醫院存量給大家開葯,印度也非常喜歡開抗生素,所以大家經常在電視上能看到印度總出現那種「超級細菌」,對所有抗生素免疫。
並且印度吸收了美國的優勢,如果醫院有止疼葯,印度醫生也非常願意給大家開這方面的葯。一般我們說「中國濫用抗生素,美國濫用止疼葯」,印度兩個都濫用。
而且濫用牛尿,如果病情不太確定,那就喝點牛尿,反正又喝不死,而且情況不會變差,為什麼不試試呢?而且印度前總理德賽訪美時,就在媒體前解釋自己年逾80還精神矍鑠,就是因為堅持每日飲牛尿,並認定牛尿是世界一切飲料中最富營養的。而且帶了一些來美國,詢問在場的美國人誰喜歡可以嘗嘗,大家都說謝謝不用了下次吧。
不過我們這些說的都是印度城裡,村裡啥情況那就比較復雜了,千奇百怪,我有年看到一個新聞,說是一個印度知名神婆用點著的酒精和水銀給病人驅鬼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給燒死了。你們感受下這種農業重金屬朋克。
而且大家記得那本《貧窮的本質》吧,那本書里反復講了如何用經濟學小知識在印度推廣疫苗,印度到現在一直都解決不了接種疫苗的事,國家機器的效率之低下,你們感受下吧。
不過印度老百姓不愛打疫苗,人家也有自己的一套道理。印度的廣大農村之間的溝通要弱的多,而且交通也極差,這就造成了印度醫院想去村裡給大家打疫苗非常困難,同時病毒去村裡也比較困難。畢竟印度的火車比自行車快一丟丟,城市化率查了下,比中國差中國20多個點,大部分人互相之間都是一個個隔離的孤島,多少能安全一些。
總結下:
1、那幾次超大疫情,什麼黑死病,瘧疾,印度其實一次都沒躲開,這幾年也好幾乎每年都有各種傳染病,只是沒人提;
2、印度這種整體低流動性 社會 一定程度上可以阻隔病毒,病毒往往進了一個村就出不來了,我國2003年沒這次嚴重也是因為那會兒沒高鐵,病毒傳播慢。
3、如果只是2%死亡率而且主要針對老人的病毒,在印度村裡流轉的話,可能大家都注意不到,尤其是印度政府注意不到。
我前幾天還跟我徒弟溝通了下,他說如果印度發生中國那麼大的疫情,肯定不會像中國那麼折騰,印度人把很多事災難都看做一種「渡劫」,不會那麼積極的尋求解決,很可能沒辦法解決呢。
只能等劫難自己過去,就像沒人去解決風和雨一樣,印度風風雨雨幾千年,主要靠 躺贏 。而且中國的很多操作印度也搞不定,比如一聲令下全國進入近乎戰備狀態,物資還能繼續供應,印度根本就不會做類似嘗試。
昨天在微信發出去之後,不少人問為啥印度那麼多牛逼人在美國。
這個原因很多,我提幾個:
首先,印度人在海外數量很多,而且美國人不慣著他們,稍微有點不順眼,立刻就K掉,讓他們感受下資本主義的暴擊,這種背景下,美國印度人是被進化選擇過的。
其次,不得不承認一點,印度人盡管毛病多,但是很熱情很主動,跟誰都願意嘮,而且能嘮一起,善於融入別人,而且印度人相互提攜很厲害。這一點中國人就不太擅長,海外華人絕大多數都在華人圈裡混,不知道這是優點還是缺點。
最後,有美國學者指出,美國 科技 行業遲早被印度給坑了,不要說沒警告過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