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吐蕃持續200年攻打強盛時期的大唐,為何不攻打弱小的印度
唐朝是我國古代極為強盛的一個朝代,不僅疆域廣大,而且經濟、軍事實力也是遠強於他國的。可是就算如此,卻依然有一個政權一直跟大唐敵對,而且連續200多年不斷的進犯大唐,它就是吐蕃。吐蕃在文成公主時期,跟唐朝的關系還是不錯的,可是之後雙方的關系就一直不太好,吐蕃總是時不時的進犯大唐掠奪一番,可是就算唐朝很強大,卻也一直拿它沒辦法。
而屢次的大敗唐軍獲利,這就讓吐蕃更加的囂張,進而就更頻繁地對唐朝發動戰爭。因此,吐蕃屢次的進犯大唐並非是自不量力找死,反倒是他們當時確有與大唐抗衡的實力,才敢一直與大唐為敵。
直到9世紀之後,由於過於頻繁的戰爭以及內部的矛盾,吐蕃開始日漸衰弱,再也無力對外發動戰爭。唐宣宗晚年時期,河西、隴右等地又再次的歸附於大唐。
㈡ 為何吐蕃一直與唐朝糾纏,卻不南下攻列印度
吐蕃這個國家一直和唐朝征戰不休,原因就是因為他太窮了。不拿下攻列印度,原因是印度比他還窮。
說白了吐蕃就是一個嫉妒心極強的國家,看到糖糖比他富有強盛就嫉妒,對其用兵。
㈢ 為何入侵大唐兩百年都不勝的吐蕃,不選擇入侵印度呢
大唐之時,繁華尤盛,幅員遼闊。廣闊的土地意味著唐朝的征戰能力。若是兵馬不盛,將士不猛,又何以將疆土擴展至此。長安街熱鬧非凡,人頭涌動。夜晚之際更是張燈結綵,喧囂聲中象徵著人民生活的富足。國盛民安,此乃大國象徵也!
也正是憑借著強盛的國力,讓各國甘願俯首稱臣。周邊多數國家都屈服於大唐,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吐蕃便是其中之一。
眾所周知,吐蕃對大唐一直持著敵視的態度,時不時就要騷擾唐朝邊境。按照實力來說,吐蕃是遠遠比不上大唐的。為何卻有這番勇氣,三番五次的騷然大唐呢?相比之下,印度的實力就要弱小很多。為何吐蕃不挑軟柿子捏,對印度下手呢?
當然,吐蕃也沒得到更多的好處。所以自然不會再列印度的主意,而是一心想與大唐斗爭到底。
㈣ 吐蕃持續二百多年攻打大唐,為何不打孱弱的印度
當時吐蕃之所以選擇攻打大唐而不選擇攻列印度,主要是因為印度炎熱的氣候令吐蕃的士兵受不了。其實在大唐與印度面前,吐蕃更願意攻列印度,因為印度的實力畢竟比較薄弱,如果當時印度的士兵與吐蕃的士兵進行對戰的話,吐蕃很有可能會獲得戰爭的勝利。但是唐朝不一樣,唐朝由於經濟發展的非常好,軍隊實力也比較強悍,所以如果吐蕃向唐朝發動戰爭的話獲勝難度比較大。
由於當時吐蕃的士兵在攻列印度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也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吐蕃軍隊的戰鬥力。當吐蕃放棄攻列印度之後,再次把目標轉移到了唐朝,但是由於吐蕃也明白自己無法與唐朝軍隊抗衡,所以就想通過求和這種方式來換回兩個國家和平相處。唐太宗當時讓文成公主去和親,給吐蕃帶來了比較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專業人才。兩個國家通過核心這種方式幫助土方發展,而吐蕃和大唐也在松贊干布時期維持了一段和平。
㈤ 吐蕃被稱為世界第三強國,為何沒有吞並富得流油的印度
文/寂寞的紅酒
公元7世紀,世界上興起了三大帝國,一個是大唐帝國,一個是阿拉伯帝國,還有一個就是吐蕃帝國。盤踞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疆域遼闊,國力強盛,連阿拉伯和大唐都不得不讓其三分。阿拉伯和吐蕃打了幾十年沒佔到什麼便宜,唐朝和吐蕃打了上百年甚至被吐蕃打進了長安。不過吐蕃雄霸一時,和大唐爭,和阿拉伯打,但直到滅亡也沒有吞並近在咫尺、富得流油的印度。那麼為何吐蕃沒有吞並印度呢?
第一,地理因素。吐蕃和印度雖然相鄰,但中間隔著綿延的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高大險峻,山上終年積雪,連現代登山運動員都感到頭疼,不要說古代的游牧民族騎兵,翻越喜馬拉雅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退一步講,即使吐蕃人翻過了喜馬拉雅山,後勤補給也是個大問題。上世紀60年代,中印戰爭中,解放軍曾打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但由於後勤補給跟不上所以不得不撤軍回國,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勝利。
第二,氣候因素。吐蕃人主要生活在寒冷乾燥的青藏高原,耐寒不耐熱,他們熱衷於向寒冷的北方擴張,所以他們不斷騷擾進犯河西走廊和西域。而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終年炎熱潮濕,熱帶病流行,吐蕃人根本不適應。吐蕃人曾打到過恆河流域,不過由於無法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生活方式所以沒多久就撤軍了。
第三,政治因素。吐蕃曾兩次入侵印度,在印度大肆劫掠,印度北方諸國紛紛投降,吐蕃將整個北印度都納入了勢力范圍。由於吐蕃人口不多,文化不發達,兩地聯系也不密切,加上各國都已經臣服,所以吐蕃沒有直接佔領印度的必要,只是將印度納入了勢力范圍。
第四,軍事因素。吐蕃雖然強大,但卻危機四伏,到處惹事的吐蕃不得不全力應付大唐和阿拉伯兩大強敵。吐蕃疲於應付兩大超級強國,哪有精力管印度。等到9世紀吐蕃衰落後,吐蕃想吞並印度也沒有餘力了。
㈥ 為何吐蕃持續二百多年攻打強大的大唐而不打武力孱弱的印度
提到中國古代比較強盛的朝代,很多人會說是唐朝,因為唐朝富裕而且科技和文化都對外輸出,許多國家都派使者前來學習唐朝的文化,像國外的一些地方都是以唐朝命名的,甚至是美國的唐人街,可以說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科技和軍事的巔峰,但就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居然有人敢侵略,而且一侵略就是200多年。
這個敢於挑釁當時的世界強國的國家,就是吐蕃。從地圖上來看,吐蕃當時離印度非常近,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去侵略印度,而是要侵略大唐的國土呢?而且當時的印度國力不強,戰鬥力很低,而吐蕃國力正是強盛的時候,那個時候如果攻列印度的難度遠小於攻打強盛的唐朝。
唐朝自然不會坐視不理,於是開始派兵征討,緊接著就是小規模的沖突不斷發生,吐蕃和大唐的關系就像是一對冤家。雖然互相仇恨,但是誰也滅不了誰,吐蕃人口少,資源也少,如果想吞掉整個大唐是不可能的。而大唐想要滅掉吐蕃,也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吐蕃這個地方屬於是高原氣候,大唐的士兵攻打到這里就會出現高原反應,不利於繼續進兵,而且吐蕃高山多,易守難攻。
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斷斷續續的打了200多年。有意思的是吐蕃這個國家建國的時間也是200多年,可以說吐蕃幾乎用全部的時間都在和大唐打仗了,難道這兩個國家就沒有和好的時候嗎?其實在歷史上確實有幾次和好的時候。
比方說松贊干布曾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吐蕃和大唐和好了一段時間,後來由於利益沖突再次爆發生戰爭。最終大唐笑到了最後,吐蕃土崩瓦解了。然而吐蕃土崩瓦解的原因並非是大唐的進攻,而在於自身內部。當時吐蕃內部的首領們產生了沖突,發生了內亂,戰爭持續升溫,最後演變成全國性的內戰,這個國家終於由於內亂與貧窮土崩瓦解。
而當初搶奪大唐的金銀珠寶也早已花光,只能說靠搶劫過日子的強盜最終難有好結局。而真正強盛的是仁慈博愛的國家,即使多年去了,唐朝的文化仍然在世界上傳播著,而當時的強國吐蕃早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消失在歷史長河。
㈦ 吐蕃為何不去攻打弱小的印度而是和大唐對抗二百多年
"和葉社稷如一,於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重協社稷如一,更續姻好。景龍之歲,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贊普之衙……舅甥和葉社稷如一統,情誼綿長……"——《唐蕃會盟碑》
文成公主跟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成兩國之好的事跡流傳至今,如今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的布達拉宮依舊屹立在拉薩,這座世界上最高的宮殿任歲月流淌,靜默訴說著當年的故事,但大唐跟吐蕃當時真的關系就那麼好嗎?並不是,甚至可以說吐蕃跟大唐一度是彼此眼中的心腹大患。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吐蕃一開始並非直接選擇對大唐出兵,而是選擇吐谷渾;吐蕃跟吐谷渾是本來就有摩擦,但當時吐谷渾是大唐"罩"著的,再加上對於洱海地區的南詔的控制權的爭奪,一來二去就打出了脾氣,於是就此針對上了。
㈧ 吐蕃王朝經常和唐朝作對,為何不南下攻列印度呢
吐蕃天性野蠻,攻城掠地,致力於擴張國土,一直以來都以侵略為主。在與唐發生大規模戰爭前,就已經攻陷了吐谷渾。所以,並不是吐蕃只和大唐戰爭,實際上,吐蕃曾兩次攻列印度,一度逼近恆河。
公元648年,松贊干布在位時,吐蕃第一次攻列印度。起因是大唐使者王玄策受聖命出使西域。這原本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於唐而言,有利於宣揚國威,拉攏附屬國;於印度而言,有利於鞏固加強與唐的友好關系,增強兩國聯系。
㈨ 吐蕃寧願挑戰強大的唐朝,也不願去征服印度你知道原因嗎
歷史上的吐番,是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當時的它戰鬥力滿格,讓許多小的國家感到恐怕,可是為什麼就盯著同樣厲害的大唐不放呢?
最後,打下印度對於吐番來說就是一個雞肋,因為當時印度人少地廣,不利於吐番的管理,而且,因為印度是熱帶氣候,而吐番處於高原以乾冷為主,吐番士兵並不適應當時印度的環境,而唐朝因為和吐番的地理環境略有相同,他們的士兵相對於印度更適合唐朝。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吐番寧願和大唐打了200多年而不攻列印度的基本原因。
㈩ 吐蕃最強盛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吞並印度
1、同時期而言,印度人比吐蕃強大 2、吐蕃的生命掌握在中原及大理的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有鹽鐵、茶等物資,只要一切斷對吐蕃的供給,那吐蕃就跟掐住脖子的雞沒有兩樣。他們基本沒有侵略印度的動機,要佔領也是會向東北、東的中原和大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