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
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二、伊斯蘭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印度教育是什麼教擴展閱讀:
印度的教派沖突:
印度近現代的教派沖突經常發生,而且屢屢釀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突出。這裡面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沖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爾帝國皇帝巴卑爾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羅摩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
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沖突。沖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干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沖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沖突也不時發生。古代印度在近現代演變成不同的政治實體,這與此地區的宗教對立及民族矛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南亞次大陸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實體是相對統一的。
而在這個政治實體的統治區域,民眾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兩大宗教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群體。
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這種要求在遇到該地區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後來的政治實體分化。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
⑵ 你了解古印度的教育嗎它的發展是怎樣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古印度的教育發展。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現在的印度要廣。大約在公元兩千多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建立起了奴隸制城邦國家,並創造了文字,創造了哈拉巴文化。從公元前100年到前600年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通稱為種姓制度,種性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為了四個等級,第一婆羅門,即僧侶,第二,剎帝利即武士,這兩種都為高級種姓,第三,吠舍,農民和從事工商業的平民,第四,首陀羅,即奴隸處於奴隸地位的窮人。
以上就是小編對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⑶ 印度人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3)印度教育是什麼教擴展閱讀
主神論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參考資料網路——印度教
⑷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當前印度人絕大多數信仰的是什麼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雜。
印度教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它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印度教的組.織形式比較鬆散,但也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即所謂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的典型特徵是:社.會分隔、等級制.度、飲食與社交限.制、不同集.團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權.利、職業世襲以及內婚制和順婚制(即高等種姓的男子可娶較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則被視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儀式相當繁復。一個正統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經過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種聖禮。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不少印度教.徒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由於傾慕該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紛紛改宗信奉,當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現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80%屬於遜尼派。。
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⑸ 印度的絕大多數人是信仰什麼教的
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5)印度教育是什麼教擴展閱讀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而在2世紀之前又被稱為是婆羅門教並且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
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
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奴、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
⑹ 印度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是個宗教大於歷史的國度,被稱為宗教的博物館,其中印度教徒佔82 %,伊斯蘭教12%,基督教徒2.3%,錫克教徒1.9%,佛教徒0.8%,耆那教徒0.4%,此外,印度還有數萬人信仰拜火教,這些人是古代波斯的移民,為了保留拜火教傳統,他們移民到了印度孟買附近,他們形成了一個非常小的少數民族族群-帕西人,另外現代新興的宗教-巴哈伊教在印度也有大量的信徒;
⑺ 印度信奉的是什麼教
1,印度教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
2,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3,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
4,錫克教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
5,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
6,耆那教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
(7)印度教育是什麼教擴展閱讀:
國家環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代,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工廠,還是學校,從幾歲、十幾歲的兒童,到幾十歲的老翁,他們同你交談之間,一定會問「你信什麼教?」當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時,許多人甚至青年學生都會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
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
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由於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系起來。
⑻ 古印度的教育活動主要是
古代印度的主要教育內容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吠陀》。
《吠陀》是婆羅門教的經典,而婆羅門教是古代印度天然的統.治者之一,所以是古印度的主要教育內容。
⑼ 請問印度的國教是什麼
印度的國教是印度教,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於印度,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於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謀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