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遞快樂
有兩本書,對我有過莫大的啟發和幫助,但我沒有寫過讀後感。
一本是《Start with Why》,中文譯名為《超級激勵者》。另一本是《Delivering Happiness》,是美捷步(Zappos)創始人謝家華的自傳。
我之所以沒有寫過它們的讀後感,是因為我始終覺得書中還有很多我根本沒有讀懂的地方,希望能多些時間來沉澱。這就像把最好吃的東西留到最後吃,是我從小養成的習慣。
但前不久,46 歲的謝家華因為意外離世,我很難過,因為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太多太多的東西。夜深人靜時,我拿起這本書重新讀了一遍。與以往一樣,又有新的收獲和啟發,我想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也分享給你。
「Delivering Happiness」是謝家華的 Mantra(咒語、准則),也是他一生堅信的東西。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所說,他認為分享、傳遞快樂,企業可以賺更多錢,員工可以充滿激情和快樂,大家也能尋找到人生的意義。
這本書國內有兩個版本,其中之一翻譯為《三雙鞋》,因為 Zappos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服務是顧客買一雙鞋,它們會免費送三雙鞋給你試。
這個譯名勉強說的過去,但它只是 What 層面的東西,事實上,這樣的服務 Zappos 還有很多。
另一個譯名是《回頭客戰略》,這簡直就更糟糕了,那份功利躍然紙上。
每家企業都希望有回頭客,都希望客戶能一直購買它們的東西。
但是, 「回頭」只是個結果 。
Zappos 做到回頭客的原因,是 傳遞快樂,通過充滿人性和情感的溝通,與客戶之間建立很深的情感交流 ,這是 Why,是「因」,是一切的原點。
一個企業和客戶是什麼樣的關系?是一次性博弈的關系還是長期關系?
如果找 100 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想 90 個人會選「長期關系」,但如果你去看那些企業做的事情,我想可能 90 個企業會是「博弈」關系。
謝家華認為 Zappos 一切的核心是,並不會嘗試去將每一筆交易最大化,而是希望與客戶建立一輩子的關系 。
在大多數公司,它們在意的是每一次交易。因此,在這些交易中,會盡可能最大化地「榨取」用戶價值;
有那麼一些少數公司,計算「客戶生命周期價值」,它們眼光更長遠,在意的是這些客戶在 N 年裡能貢獻給企業的總收入;
還有更少的另類公司如 Zappos,它們 把客戶的生命周期價值看作一個「變化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隨著 Zappos 的品牌和每個客戶越來越多的正面情感交流得以提高 。
客戶至上、和用戶做朋友,這些話我們已經聽得太多太多了。但當你真的去體驗一個產品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它想從你身上賺更多錢還是真的和你做朋友。
公司衡量什麼,用戶就得到什麼 。
當它們變著花樣和名詞把基金賣給我的時候,我不覺得它在和我做朋友;當滿屏看到各種貸款廣告的時候,我也不覺得它在和我做朋友;當我點進那些貸款的頁面,當我看到各種復雜的「日利率」、「手續費」以及掩藏在後面的真實利率的時候,我也不覺得它在和我做朋友。
Zappos 所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
當你致電客服的時候,Zappos 的客服會像朋友一樣陪你聊半小時;當 Zappos 沒有某個款型或者號碼的時候,客服甚至會把你推薦到其它競爭對手那裡去購買;當你購買了某雙鞋,Zappos 會寄送幾雙不同號碼的鞋供你試穿,而這一切都是免費的;在 Zappos 買鞋,你最晚可以在購買後 90 天才付款,另外,你還可以在 365 天內免費退換貨……
無限制的客服時間、雙向免費的運費、隨時升級的服務,這些當然都需要成本,但謝家華認為 他只是把本應投到廣告上的資金運用到提高客戶服務和顧客體驗上,這不但讓已有的客戶更滿意,還能讓他們的口碑為 Zappos 做宣傳 。
我非常、非常、非常同意他對客戶關系的定義。
回到有知有行,我多次寫過我們的目標——和用戶建立並保持長期深度的聯系。
這也是我們提供一切產品和服務的目標,我想我們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一點,合理的商業利潤是自然而然的事。
有了「 傳遞快樂,通過充滿人性和情感的溝通,與客戶之間建立很深的情感交流」 這個指南針,Zappos 會用它來做所有的選擇。
在早期,Zappos 有相當一部分收入來自於「第三方倉庫」出貨,利用別人的倉庫幫助自己賣出更多的鞋。
你可以簡單把它理解為「分銷」,對於絕大多數企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利用別人的網路、用戶、基礎設施,賣自己的東西,擴大收入,大家分錢,彼此都好。
但謝家華後來意識到, 通過別人的渠道,你根本無法控制服務的質量,「傳遞快樂」更無從談起 。即使這部分收入占 Zappos 很大的比重,他還是堅定地停掉了這個業務。
如果你經常看我的文章,你會發現我寫過的很多企業,都有過這樣的糾結,但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星巴克為什麼不允許加盟?蘋果為什麼不讓自己的電腦出現在 Bestbuy 等其它賣場?
因為他們真的在意自己的用戶,並且他們知道只能通過自己直接和客戶的接觸來保持服務質量,並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和理念。因此,只能自己來。
另一個例子是客服。
Zappos 最早的總部在舊金山,但謝家華發現在那裡很難找到真正具有「服務精神」的人,因為他們大多數人只把「客服」當成一份臨時工作,只是他們上學或者追求其它事業時的一份額外收入而已。
他拒絕像大多數美國企業一樣,把客服外包到印度或者菲律賓,因為他知道要建立品牌,要傳遞快樂,要和客戶做朋友,就不能外包這個部門。
舊金山找不到很多這樣的人,又拒絕外包,他做出的選擇是,把 Zappos 的總部搬到拉斯維加斯,一方面尋找到更多具有「服務意識」的人,一方面和 Zappos 一起改造這個城市。
再說客服的衡量指標。
Zappos 每天都會接到成千上萬的電話和郵件。與大多數企業不同,Zappos 從來不用「平均處理時間」,也就是一天內服務用戶的數量,來衡量客服人員的表現。
相反,謝家華認為,每一次接觸都是把 Zappos 品牌建立成一個最好客戶服務和顧客體驗的機會。
這是一個很好的 視角轉換 ,「客戶服務部門」究竟是建立品牌還是減少開銷?
還是那句話, 公司衡量什麼,用戶就得到什麼 。
Zappos 從不計算通話時間,據書中描述,最長的通話長達 10 小時 29分鍾,我很好奇他們聊了什麼……Zappos 也從不在電話中做推銷,而是只關心是否達到或者超越了每一位客戶的期望。Zappos 的客服部門沒有預設的台詞,而是讓員工在每一次通話時都發揮自己的個性, 與客戶發展一種私人的情感聯系 。
謝家華說:平均來說每個顧客一生中至少會給我們打一個電話,而我們就是要利用這個機會給顧客建立 一個永久的記憶 。
我從謝家華身上學到的另一件事是品牌和文化。
事實上,這是一個痛苦後反思並重生的案例。
謝家華的第一家創業公司叫 LinkExchange,最後以 2.5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微軟。事後回憶時,他說最後悔的一件事是允許很多「只為了錢和簡歷」的人進入了公司,並且毀掉了公司的文化。他一度因為這些人在公司里,而不想去自己創立的公司上班。
在做 Zappos 時,他在非常早期就很重視公司的品牌和文化。
與大多數企業不同,謝家華認為好的品牌並不是錢能夠砸出來的,而應該是由無數和客戶交互的觸點,通過給客戶超乎預期的體驗,最終形成的。Zappos 的哲學,是把其它人用在廣告上的資金,運用到提高客戶服務和體驗,讓客戶的口碑為自己宣傳。
那些對你的公司和文化有感情的人,以及因他們而建立的口碑的價值觀在一開始是看不見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看不見」的投資會成倍地得到回報。
關於品牌和文化,我非常喜歡他的一句話:
一個公司的文化和品牌其實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品牌只是反映公司文化的滯後指標 。
在傳統印象里,企業把品牌創意交給自己的品牌部門和廣告公司。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出品牌和定位,然後花很多錢做廣告,告訴人們品牌是什麼。
但我越來越不認可這種方式了。
我在微博上發過一句話:
知名度在「眼」,美譽度在「心」,偉大的品牌是心與心的連接 。
互聯網時代,一個企業由無數的觸點和客戶相連接——App、公眾號、微博、客服電話,每一個功能改進,每一張辦公室的照片,每一篇公眾號文章,每一次回復留言……
最根本的問題是,你不可能做到把每一個接觸點都預見到。而這些接觸點都會影響他人對你公司品牌的理解。
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建立一個長期偉大的品牌呢?一個詞:文化。
Zappos 的信仰就是如此,他們認為如果你樹立了正確的企業文化,大部分其他的東西——諸如最好的客戶服務,建立長期品牌,充滿激情的員工和客戶——就都會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在很多次采訪中,謝家華被問到 Zappos 的競爭優勢時,都會說是 品牌(Brand)、文化(Culture),和培訓(Pipeline) (Zappos 內部叫作「BCP」)。他認為這些是 Zappos 長期戰略中 唯一 的競爭優勢。其他的一切都能而且最終都會被他人復制。
上面這些內容,其實我都已經很熟悉,也經常和我的夥伴們分享。
重讀這本書,我最大的發現和收獲是,Zappos 其實是謝家華個人的延伸。
比如說,他並不喜歡商業聚會,卻很喜歡和普通人交流。他認為如果你能對你所遇到的人表現出真正的興趣,純粹的只是想和他建立友誼,想去幫助他而不求短期回報,早晚會有一些對你的生意或者生活有幫助的事情發生。在他對幸福定義的 4 個因素中,就包含 Connection(關系網的數量及 深度 )。
這樣的個人特質,到 Zappos 那裡,就變成了獨特的與客戶相處的方式和關系。
比如說,謝家華非常在意「體驗」。雖然身價數十億美元,但他始終沒有自己的房子。他將拉斯維加斯市中心的一處廢棄停車場改造成一個烏托邦式的拖車生活區,將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和藝術家聚攏在那裡,他自己也和他的兩只羊駝一起生活在那裡。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樣做是因為他想 把自己生活的意外性和隨意性發揮到最大 。
「體驗終於物質」的信仰,到 Zappos 那裡,就演變成獨特的 WOW 文化。Zappos 的哲學是通過服務和體驗去分享 WOW,而不是通過折扣券或者促銷優惠。因為他深信,從長遠來看,這些留在客戶腦海里的細節最終會帶來巨大的紅利。 他體驗過,所以他明白 。
我只是舉了兩個例子,事實上,Zappos 每一個獨特的文化,背後都有謝家華的影子。21 年裡,他不斷地挑戰自己,變成更好的人,也創造了更好的企業。
我很喜歡 Zappos 網站上關於使命的描述:
最後那個空格很酷,不是嗎?
Zappos 的使命是創造並分享幸福,分享那些 Wow 時刻,至於用鞋、衣服、還是其它方式,並沒有那麼重要。
前一段我和我的夥伴們討論過「有知有行」的使命是什麼,選項包括成為最好的投資者教育平台、基金銷售公司、財富管理公司……
但我覺得都不對。
我內心深處覺得我們在做的,是和我們的用戶一起,放下焦慮、專注當下、有知有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文章、產品、投資、公司都是一個人生命的延伸,要想寫好文章、做好產品、投資成功,或者做一個偉大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你需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想,這才是有知有行的使命。
2. 七年間2700家公司離開印度,「集體出逃」的外資在經營上出現了什麼
七年間大約有2700家公司離開了印度,大量外資撤出印度主要還是因為在當地經營困難重重。首先印度對本國企業進行著多方面保護,比如在檢驗產品是否合格時,各地並不以國際通用檢測規則為准,而是單獨制定一套印度規則。其次印度方面在法律及各項規章制度方面對外資企業進行限制,使得無數外資企業在獲得資金,產品對外宣傳銷售,甚至是公司內部架構組織方面都受到了相應影響。另外印度國家關稅比較高,並且很多外資公司在印度境內還往往受到稅務糾紛困擾。再就是各外資企業在印度辦廠時,想要獲是一塊土地時往往是困難重重,這和印度國內土地私有制有很大關系。
1、印度對外資企業產品檢測要求高
外資企業在印度辦廠時,就要獲得一塊土地,在印度土地多數都屬於私人所有,外資企業想要獲得一塊土地困難重重。另外外資企業在當地經營當中往往會受到各種稅務糾紛困擾,並且大多數企業還要應對高額關稅問題,使得自身經營會出現各種麻煩。
3. 我想做宣傳冊到印度做宣傳,求指點。
那你的內容要做成印度文字哦,你內容是什麼,可以幫你看下怎麼排版
4. 怎麼製作一個宣傳片
後期製作初剪:初剪,也稱作粗剪。導演按照腳本的順序對拍攝素材進行剪輯,剪輯成一個沒有視覺特效、沒有旁白和音樂的最初版本精剪:在客戶認可了初剪以後,進入精剪階段,將根據客戶在初剪以後提出的意見基礎上進行,將特技、三維等的部分進行合成。配音錄制與合成:解說、配音將在錄音棚內完成,旁白、對白、特殊音效根據畫面位置進行細致地處理、合成。配樂:根據旁白、對白、音效、畫面的不同選配最適合的樂曲,以達到最佳的整體效果。 壓盤、交片:將經過客戶認可的完成片,以合同約定的形式製作成*VCD或DVD影碟,交到客戶手中宣傳片(Propaganda film)是製作電視、電影的表現手法,是對企業內部的各個層面有重點、有針對、有秩序地進行策劃、拍攝、錄音、剪輯、配音、配樂、合成輸出製作成片,目的是為了聲色並茂地凸現企業獨特的風格面貌、彰顯企業實力,讓社會不同層面的人士對企業產生正面、良好的印象,從而建立對該企業的好感和信任度,並信賴該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宣傳片從其目的和宣傳方式不同的角度來分可以分為企業宣傳片,產品宣傳片,公益宣傳片,電視宣傳片、招商宣傳片。一部宣傳片的製作過程中,策劃與創意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精心的策劃與優秀的創意是專題片的靈魂。要想作品引人入勝,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獨特的創意是關鍵。如觸目驚心的印度洋海嘯,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讓人們對一個陌生的產品從一無所知到信賴不已,這就是創意的魅力。
5. 在印度酒可以廣告宣傳嗎
可以。在印度酒可以廣告宣傳的,印度共和國(印地語:???? ???????,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
6. 蘋果印度的變現囚籠
對於蘋果印度公司來說,2017年是一個分水嶺。當時,該公司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在班加羅爾Peenya工業區的一家工廠組裝 iPhone SE 。
更重要的是,這一年,該公司國際領導認為,在印度加速推進其服務的時機已經成熟——包括從應用商店到蘋果音樂的所有服務。因此它在印度的獨立垂直部門得以成立,該服務部門由蘋果高級副總裁艾迪·庫伊(Eddy Cue)負責。這一舉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密的。
這家 科技 巨頭很快組建一支由行業資深人士組成的「夢之隊」,他們來自諾基亞、三星、谷歌、電商 Flipkart 和 娛樂 公司索尼影視等強勁對手。該團隊將在 Khushboo Yadav(曾就職於諾基亞)的領導下,監督垂直服務的主要業務。Yadav 此前曾負責蘋果許多新興市場的服務營銷。
當時的其他重要員工包括 Prashant Paulose 和 Mansha Tandon,兩人曾分別供職於索尼影業和百事可樂,他們擔任了開發蘋果音樂和電影部門的關鍵角色。從樂視出走的 Ashutosh Sharma 和供職過谷歌的 Neha Sharma Sabharwal 被挖來主管 App Store。
一位參與服務團隊搭建工作的蘋果印度前高管表示,在蘋果應用安裝服務方面,服務部門的缺失一直是阻礙其變現的重要一環。
在印度,它更理直氣壯。由於該國的高稅收,從 iPhone 到 MacBook 的硬體售價是全世界最高的。另一方面,二手 iPhone 市場的蓬勃發展,意味著仍有大量用戶加入這個生態系統。摩根士丹利的研究部門(Morgan Stanley Research)估計,2021年運往新興市場的 iPhone 中,近51%將是翻新設備,而2019年這一比例為32%。然而,自從改組四年以來,蘋果在印度的服務仍然有待完善。
除了Sabharwal,前述所有人員均已退出原有角色。在某些情況下,替補的高管也跳槽了。蘋果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空缺著關鍵職位。例如,印度服務團隊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一直沒有國家經理,直到2020年6月Ipsita Dasgupta(之前在Disney+Hotstar)加入團隊。
關鍵領導層頻繁地從蘋果離職,這讓蘋果在互聯網服務領域的雄心壯志陷入停滯,多年來,許多重要項目頻頻易手。蘋果印度公司拒絕回復媒體的詳細問訊。
該公司沒有針對印度設定本地化戰略——從營銷到定價,一切都是通過全球視角出發。而印度的決策必須通過日益復雜的等級制度。蘋果印度前高管表示,在蘋果內部,尋求國際領導層的批准並推出特定市場功能,是一個多層次、漫長的過程。他們說:「這種磨合,部分在於針對印度的決定,往往會被拖延很長時間。」
雖然無法獲得流通中蘋果設備詳細數據,但兩名業內人士估計,蘋果目前在印度總共有超過1500萬部 iPhone 在使用。這與谷歌的安卓系統相比就相形見絀了,後者占據了印度96%的智能手機市場。蘋果iOS系統僅佔4%。
然而,蘋果有更好的盈利手段。例如,據行業估計,iPhone 用戶貢獻了手機 游戲 40-50%的收益,因為他們更有可能轉變為付費用戶。
「服務,是你在出售設備後給用戶的增值體驗。這也是我們吸引更多用戶的誘餌。當你購買蘋果設備時,你就是在購買一個豐富的生態系統。如果生態系統不運轉,那麼整個事情就會崩潰,」這位前高管解釋道。
蘋果的服務套餐,包括 iCloud 、Apple Music、App Store 和 Apple TV 等。在全球范圍內,它是僅次於iPhone 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占蘋果今年7 - 9月季度收入的28%。
蘋果制勝法寶,是它擁有整個生態,允許服務之間的無縫鏈接。今年早些時候,蘋果CEO 蒂姆•庫克在一次投資者電話會議上曾表示:「硬體、軟體和服務的高度整合一直是我們的主要策略。」
當然,App Store交易量的增長是服務策略的關鍵。事實上,這是最初在印度建立服務團隊的核心任務之一——促進平台上更多的應用內購買。這在 游戲 方面尤其重要,因為玩家知道自己會在 游戲 中進行購買。
在這樣一個信用卡普及率較低的國家,添加國內支付方式,對蘋果來說是一個無需動腦的舉動。不過,蘋果花了四年時間,才在2021年7月推出這項服務。「這個項目交接這么多次,而且涉及這么多人。」前述前高管說。
蘋果印度的人員流失問題既是一種症狀,也是一種困擾。針對國際開發商的 游戲 ,蘋果採取全球定價方案,賬戶由美國的業務經理集中管理,這也是印度領導層經常遇到的一個障礙。這位前蘋果印度公司高管表示,「尤其涉及數字商品時,這種美元等價物對那些價格敏感型受眾來說行不通。」
更重要的是,印度App Store的大部分增長來自這類國際 游戲 。他們補充說,為了與每個開發商合作,為印度創造一個不同的定價,印度的領導層不得不通過美國的業務經理,他們對印度的市場現實情況知之甚少。
員工們必須把他們的建議交給國家負責人,然後由他轉給亞太地區的領導。「根據流程,他們會在接下來的一周左右看一下建議,然後再轉給國際領導,後者還需要幾周時間。中間經過了許多環節,等到批准到來時,假設有這一天的話,就已經晚了。」
蘋果印度對許多核心產品的低調宣傳使問題更加復雜。這位前高管和一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盡管蘋果印度擁有與對手相匹配或超越對手的功能,但多年來的營銷卻不夠響亮。「其中很多都沒有得到充分宣傳,只有在去尋找的時候才能發現它。」這位業內人士說。
2015年底,將蘋果音樂引入安卓市場時,這是一次例外。當時,蘋果音樂是唯一能夠在蘋果生態系統之外使用的服務。此舉是為了開拓新興市場中使用安卓的用戶。但讓印度負責音樂垂直市場的人失望的是,這一舉措也缺乏營銷資金。
這位前高管表示,「在印度,要麼就是一場漫長 游戲 ,得等上五、六年才能看到產品起色,要麼就必須搞出動靜,閃亮登場。」
競爭對手Spotify就是這么做的。他們補充說,這家公司於2019年2月在印度推出音樂流媒體服務,當時蘋果音樂已經准備好了安卓版本。「這款產品有海量音樂庫存,但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該公司在產品功能上也掉鏈子。最初的幾個月,用戶只有通過 iPhone 登錄才能創建蘋果音樂賬戶,這與蘋果最初的目標背道而馳。
受聘領導音樂營銷工作的Tandon於2018年8月離職。蘋果公司還沒有聘請替代者。當時,領導蘋果商店營銷工作的Sabharwal補上這個空缺。
不過,這一切可能將發生變化。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研究總監Tarun Pathak追蹤蘋果印度公司多年。他表示,今年,蘋果計劃在2021年向印度運送500萬部iPhone手機。從多種意義上來看,這一數字都意義重大。
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2017年,也就是蘋果在當地生產iPhone的那一年,出貨量從2016年的250萬上升到320萬,這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年度增幅。然而印度的智能手機市場雖然有著顯著的增長,整體年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從1.34億部增長到2020年的約1.52億部,增長13%,但在接下來的三年,蘋果在印度的出貨量基本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那麼,500萬的預測就意味著56%的增長,這就意味著,2021年可能成為蘋果印度公司 歷史 上的關鍵年份之一。「過去幾年,蘋果老用戶的手機升級可能貢獻更大,但現在不同了,很多新增用戶之前都沒有接觸過iOS生態系統。」Pathak指出。因此,蘋果公司在年底前的裝機量可能比目前的1500萬要高得多。
蘋果的iCloud服務,讓用戶以月費的方式在雲端保存大量數據,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意義。
第一次使用iPhone的用戶一般傾向於選擇內存較低的版本來省錢,iCloud為這類用戶提供了保存數據的選擇。「對他們來說,獲得一部iPhone才是第一位,」Pathak表示,而手機型號和內存大小的優先順序則排在之後,「在印度,iPhone的價格相比其他地方一般比較昂貴,他們選擇手機大部分也是因為比較省錢。」
擴大生態系統的同時,蘋果也在印度找到了更新的增長引擎。據業內人士估計,推出印度專用的網上商店和新冠期間的使用案例大大促進了iPad和MacBooks等硬體類別在印度的銷售。
另一方面,蘋果印度也在大力推行在其他地方奏效的策略,開設自己的零售店吸引更多用戶。該公司2022年即將在孟買和德里開設的實體店,並且已經加大招聘力度。
「對蘋果印度來說,最初確實是一個讓人吃驚的開始。但我認為,蘋果作為完整生態系統的時刻終於來臨了,印度用戶可以獲得零售、應用商店、蘋果音樂等服務,」這位前主管說。蘋果印度只需要保持專注就好。
7. 印度外貿市場到底怎麼做
印度外貿市場還是很大的,不過印度客戶比較善於還價,所以報價的時候要預留一些還價空間,還有就是定金比較要多收一點網頁鏈接
8. 印度廣告業怎麼樣,最好和中國比較一下
文化的共通與差異決定著廣告策略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變化,這一點對於在比較廣泛的地域內進行的廣告運動和跨國家、跨民族、跨宗教、跨種族的廣告活動非常重要。在進行這些類型的廣告活動的策劃時,應該明確文化的共通與差異,保留各個文化背景的受眾都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廣告信息和信息傳達的方式,而根據文化的差異與廣告傳播的內容和方式進行適當的修正。世界著名的快餐連鎖店麥當勞在印度上市的實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麥當勞快餐產生於以牛肉為主要肉食的美國,因此美國的多種漢堡包都以牛肉為主要原料。而印度是一個以印度教為主要宗教 國家,印度人視牛為神物,忌食牛肉。為了爭取印度的市場並且尊重印度的民族習慣,以獲得更多的消費者,麥當勞餐廳將羊肉作為在印度出售的漢堡包的主要原料,並進行廣告宣傳,從而順利地進入了印度市場。�
反過來說,廣告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廣告除了具有商業性外,其內涵還體現了廣告主及廣告製作得對生活的理解及其價值觀念。如鑽石牌手錶的廣告說:「出手不凡的鑽石表」。它體現的是一種高雅感。而某名牌手錶的廣告則說:「把握時間,走向未來」。它體現是一種對時間的珍惜及節奏感。盡管這兩種廣告體現了不同的價值觀與訴求方式,但它們都是表達了自己的追求與觀念。由此可以看出,廣告在宣傳商品或服務的同時,也在自覺不自覺地輸出著某種文化意識,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引導著人們的行為與生活方式,在刺激物質需求的同時也刺激著人們的精神需求。廣告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求異,具有現代氣息和催化作用的廣告宣傳必然或多或少地改變著一些傳統文化,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廣告正在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
9. 如何在印度亞馬遜做生意
如果你想在印度亞馬遜做生意卻無從下手,不用擔心,具有多年注冊印度公司,注冊印度亞馬遜經驗的北京亞新咨詢將會在這篇文章中,通過具體的步驟指導你如何開展全面業務實現創業夢想。
經過這篇文章,想必你對在印度亞馬遜做生意有所見解了,如果閣下有印度公司注冊、印度商務考察、印度投資咨詢、印度稅務咨詢、企業境外投資備案等方面的問題,還有什麼疑慮,或者想深入了解,北京亞新咨詢可以為你解答。
10. 印度的商業習慣有哪些
在商貿習慣方面印度人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1、印度人對於價格的重視遠遠超過了質量。即使報給他們的價格是市場上最便宜的他們也是跟你照砍不誤。
2、印度人的忠誠度是比較差的,也許和你合作多年,發現有其他廠家價格低一點點可能就轉單了,而歐美客戶忠誠度則比較高。
3、印度人的精明是出了名了,他們很會很精明地算計種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一個精明的商人大家特別是新開展對外貿易活動的企業在對印的貿易交易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報價的時候適當加上一點價格給他們砍,並可以根據不同的定量給他們報個等差的價格,讓他們覺得定多了有甜頭。對於那部分煩不勝煩的問價格而從來不關注產品細節的貿易商保持常規的回復,可以制定一個回復模板。對於吹自己實力有多強,訂單的數目有多大切不可全信,要適當調查一下他們公司的狀況,至於訂單的數目,等他真正下單了以後才是具體的數目,否則都是把他當做理論值處理。
2、堅持付款方式以即期信用證為主的世界上通行的習慣貿易做法。仔細、認真地審核並履行信用證。做到單單相符、單證相符。嚴格按信用證條款執行,不給一些不法之徒以可趁之機。不聽信買主的花言巧語和種種理由,堅持不做付款方式為D/P即期、遠期和D/A的交易。因為當地的市場在不斷變化,進口政策也時有調整,一些進口商,特別是一些中小商業公司隨時有可能以各種借口不履約。俗話說:「貨到地頭死」。由於進口商掌握著主動權,近兩年因以D/P、/D/A方式交易而造成經濟損失的中國公司已有數家。一些不法進口商,貨到後以種種理由不贖單提貨,並以此要挾出口公司,無理強迫中國公司一再降價和改付款方式為D/A,以達到以極低的價格買到貨物甚至完全侵吞貨物的目的。
3、通過香港、新加坡的中間商,尤其是印度人在上述兩地開的皮包公司達成的生意需加特別注意。他們有的是香港開證,貨交到香港然後再轉船到印度;有的則是香港開證,交貨目的地是印度;有的是中間商聯系,印度的最終用戶開證。凡此種種情況,一定要注意調查中間商的基本情況和資信,分清責任,按規定的法律程序辦。近幾年,按以上方式成交的買賣,由於中間商在其中做了手腳,發生貿易糾紛,索賠甚至違反印度有關進口的法律、法規的例子已有很多起。應該具備的素質,這可能也是印度人能夠縱橫國際市場的主要原因吧
4、注意市場調查,顧全大局,認真制定價格和嚴格對外報價,不要為了開拓市場和搶到客戶而低價傾銷。近年來,印度政府不斷以反傾銷名義對外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中國出口到印度的不少商品因為受到調查而出口公司又未積極應訴,因此而退出印度市場。今後,一旦再發生反傾銷調查案件,有關出口企業應積極參加、配合相關商會組織的應訴。
5、貨物到達目的地後,如果因為進口商不付款不提貨或因質量問題需要退貨是允許的。出口商需憑原進口商提供的不要貨證明、有關提貨憑證及出口商要求退貨函電委託船代理在付清港口倉儲費、代理費等合理費用後辦理退貨手續。如果進口商不願給出口商出具不要貨的證明文件,出口商可憑進口商拒絕付款或提貨的函電或由銀行或船代理提供的進口商不付款贖單的函電、有關提貨憑證及賣方要求將貨物回運的函電委託船代理直接向印度有關港口海關提出退運要求,並辦理有關手續。如果貨物被進口商從海關提出,因質量問題需要退貨的,進口商已交付的進口關稅也可以退還,不過只能退還原來所交關稅的80%-90%。近年來,少數不法進口商常常以海關不允許提貨、海關將沒收、拍賣進口商品及海關不退進口關稅等謊言欺騙中國出口商,務必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出口商在辦理退貨手續時,應注意在印海關規定的港口海關倉庫存放時間內不失時機地辦理有關手續。印度海關規定,貨物到港後可在海關倉庫存放30天。滿30天後海關將向進口商發出提貨通知。如進口商因某種原因不能按時提貨,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向海關提出延長申請。如進口商在延長後的時間內仍未能按時報關提貨,海關將再次(也是最後一次)向進口商發出催促提貨的通知。如果進口商在接到海關第二次通知後,在規定的時間內仍不提貨,也不做任何說明和申請延長,海關將拍賣有關商品。想掙印度人的錢確實不容易。我以前也曾聽人說印度人的生意不好做。自己也不信,不過有一次,我們的一個印度客戶和我們聯系也是很久了的,他過來的時候,老闆還親自開車從杭州把他們接過來,花了不少錢, (因為當初說好的,他們說會有一個相當大的訂單)後來他們也的確下了好幾個櫃的訂單,單是價格壓的很歷害,有些是賠本的(有些比我們從廠家進來的價格要小好幾毛,我們這個東西價格本來就不高,)而且他們還要7個點的回扣,但老闆為了下次生意,也就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但沒想到的是,到了驗貨時,他們確說產品和樣品不一樣,(其實一模一樣的,有些還比樣品要好一點)他們拒絕收貨,我們老闆就很生氣,跟他們談判,他們就拒絕跟我們談,就堅決說不要這些貨,要我們退還定金,(這是老闆的聰明之處,事先收了他們的定金)老闆不給,所以他們想走也走不了,後來在協商下,他們只出了一小櫃的貨,老闆看確實和他們沒有商量的餘地,也就同意了,但卻給我們帶來了不少的損失。 這只是一個側面,但是印度人的生意確實不好做,以後做印度人的生意要防著點。近兩年來,從國外直接來中國做化纖生意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就連我們去也必須有當地人陪同七拐八拐才能找到的工廠,偶爾也會冒出幾個不同膚色的外國朋友,他們或黑或白的皮膚,加上大多數國人聽不懂的英語,常常惹得村子裡熙熙攘攘,人歡狗叫。人們用陌生、好奇、友善的目光歡迎著這些八百年也見不著的朋友。他們的足跡遍及江浙各大專業化纖市常和他們談判的每個國人幾乎都會被告之,只要能談成,你的工廠和公司馬上就會有來自他們國家的many many business,你也很快就會掙得many many money,他告訴你的信息有時會讓你覺得金礦就在你身邊,而他就是指引你到金礦的使者,你也會恨不得在他黝黑的腦門上kiss一下。這些可愛、但有時最終也會讓你感到很無奈的外國朋友,有一部分來自我們的友好臨邦 ----印度。近兩年來,由於工作的關系,我接觸和認識了不少的印度商人。對他們的為人處事、風俗習慣以及辦事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說一說,希望能給還沒有或即將和他們打交道的朋友一點借鑒。先說說他們的風俗習慣吧。印度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只要是上過學的印度人都會講英語(這一點,好象要比國人強),不過印度人的發音可不是每個自認為會英語的國人能聽懂的。印度大多數人t和d發音分不清,往往包括一些專業人士第一次和印度客商交談時,都一眼霧水,不知說得是雲里還是霧里。經驗一:最好有一個曾經和印度客商打過交道的翻譯在場,實在聽不懂,就請對方用筆寫下來更好一些。印度大部分人信仰宗教,不吃肉類,很少喝烈性酒,各種蔬菜、水果是他們的主食,吃飯也不會用筷子。接待印度客商比較簡單,搞一桌蔬菜就會高興得他們屁掂屁掂的。如果頓頓有洋蔥,那就very good了。對了,許多飯店有的印度拋餅,並不是印度傳過來的,不知是那位中國廚子的專利。和他們一起吃飯講究不多,你可以點幾個自己喜歡吃的肉菜放在自己這邊,告訴他們是自己吃的就行,否則他們會很好奇地問這問那。我剛開始和印度客商打交道時,出於禮節,他們吃什麼,我也吃什麼,不好意思吃肉菜,特別是牛肉,因為在印度牛是他們的神,是要贍養天年的。因此幾天下來就面容菜色了。後來才知道印度人並不介意這些,我也就開始大塊吃肉了。印度人對「否定」和「肯定」的回答,一般中國人準保搞錯,中國人對「肯定」回答一般點頭,印度人卻用搖頭表示「肯定」,中國人對「否定」回答一般搖頭,印度人也用搖頭表示「否定」,因此有時侯你真搞不清楚他是對你說的表示肯定還是否定、同意還是不同意,這時你也只有多問幾次,從他語言中確定了。下面再說說和印度商人打交道時的經驗吧。印度商人和全世界其它國家的商人一樣,有著共同的優缺點,同時也有它本身的特點。幾乎每個來中國的印度商人都會告訴你,印度的化纖、紡織市場很大很大,這第一筆單子完成以後,馬上會有很多很多的訂單給你,你彷彿已經坐在了金子塔尖上。記住:這時你千萬不要腦袋發熱,高燒38度,有一單子說一單子,這一單子能順利完成就不錯了。多數情況下後面的承諾都是幌子。印度人做生意,喜歡砍價,往往還亂砍價,真搞不懂這時他們怎麼就沒有一點成本意識。一次和他們談設備出口合同,經過我們反復核算慎重報出去的價格,上來他就攔腰砍一半,還美其名曰:咱們是發展中國家,成本和勞動力價格低,設備價格怎能和日本、德國比呢,如果不圖價格便宜,還來中國買什麼,可一說起質量,要求就必須國際接軌,按國際標准,國外廠家該給的,我們一個也不能少給,備品備件還要備雙份,因為當地買不到。多麼赤裸裸的雙重標准,既然一點也不掩飾。經驗二:報價要留有較大的餘地,你先給他一個大的百分之多少的discount,再接著談,尤其是設備談判的時候。和印度商人約定見面時間後,你可別千萬當真,十有八九他會遲到,這一點咱們可比他們守時間多了,往往是你按規定的時間在賓館的大堂打電話給他,他會告訴你,我正在淋浴,5分鍾就下來,你就照著30分鍾等吧。因此請記住,經驗三:如果你要想把會議時間定在9:00,那就告訴他會議是在8:00或8:30。談判往往到了最後,他還要向你要個特殊的discount,請記住了,這時馬上終止談判,明確表示不談了。如果你有絲毫的猶豫,你的前期談判成果可能會煙消雲散,我曾經為了表示友好,答應再給些折扣,但最終的結果,你不得不再從不多的利潤中讓出一塊,這時你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從你身上割肉了。談判中的報價,最好是口頭報價,需要書面的報價也最好不要是顯示公司名稱的那種,更不要在報價上簽名。印度客商有一習慣,習慣拿東家的價格給西家看,再拿西家的價格給東家看,想想,你要是見到了競爭對手的正式報價有何反應,估計在稍有可能情況下,大多數人會再給他一個比競爭對手更低的價格,你肯定不會想到他也會把你的正式報價給你的對手吧,恐怕你這時還在心裡感激他的好處呢。其不知,你已經成了他手裡的一張牌。手腕夠毒的吧。這一招對中國的廠家最好使,本來利潤很不錯的生意,經他一折騰,恐怕大家都得為他打工了。同胞們,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不自相殘殺?!!經驗四:不要輕易給印度商人正式書面報價。特別是在知道有好幾家競爭對手的情況下。貿易商和中間商最好不要和印度客商談生意,他們的信譽和某些國人的素質一樣,絕對屬於過河拆橋的主,一旦一單生意過後知道了廠家,那就拜拜了您拉,也許昨晚還和你在暢談友誼,交杯痛飲。經驗五:千萬不要透露你的下家,哪怕就算他想要認你這個爹,否則你只留下想扇自己一個耳把子的份了。飯也吃了,手也握了,合同簽訂了。嘿嘿,你可別以為就鈔票到手了。印度客商往往會要求你馬上准備好貨,催你急得恨不得明天就要發貨。他也會告訴你一回國馬上就付款或開信用證。可往往有的一走,就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好象什麼都沒發生過。你再催他,他就會告訴你這個那個原因,反正是說不清的原因。碰巧你已經安排生產出了貨,而又不是那種多數人要的大陸貨,那你就可以慢慢地體會什麼叫猴急猴急的了。經驗六: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收到預付款前,千萬不要組織生產,哪怕合同規定了明確的交貨期。就此事我曾經問過比較要好的印度朋友,他們說:印度客商多疑。你們搞不懂吧,我也搞不懂。印度有多如牛毛的中間商,他們的工作就是收集情報,撮合貿易,作為生產廠家的你要注意羅,可能和你談來談去的印度客商只是個中間商而已,他最終要多少貨他都吃不準,雖然他會信誓旦旦的告訴你他的工廠一個月需要多少多少,其實他自己一點也不需要,只是他的客戶需要罷了。我曾經接待過兩撥印度客商,巧的是都要一樣的規格,美呵呵地忙了一周,到頭來卻發現,感情兩撥都是同一家客戶的代理,又是陪吃、陪喝、陪考察工廠,整個一個三陪。最終客戶又自己從別的地方買了產品。你說我們這不都是瞎忙嗎。經驗七:搞清情報,看準客戶,有的放矢,別瞎耽誤工夫。對了,做貿易的朋友,你會發現近來你收到越來越多的從印度發來的詢價電子郵件了吧,當真也別太當真,很多都是向你尋尋價格而已,說白了,你也只是在瞎忙,尤其是那些常規品種的尋單,什麼FDY、POY之類的,可以說基本沒戲,生產廠家可能還有那麼點點戲,別忘了印度也是一個興起的化纖和紡織大國,當地的勞動力成本比我們還低,目前一些印度廠商正琢磨著出口化纖絲到我們國家,很多印度客商知道我們的退稅率,連能退稅多少都能算出來,從廠家拿過來的貨,你能再賺多少毛。經驗八:接到的尋函,最多報一個中心價,大筆定單,來人到中國談。特別是化機設備及備品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