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性的公司CEO為何都是印度人
一位朋友金總在朋友圈的總結,中國人在文化及成長環境的影響下,對於多元文化不適應、不善於辯論,知足常樂等造成中國人很少在國際性的公司擔任CEO。
我在過去的18年裡,有機會和幾個印度老闆一起工作。來到美國後,美國同事也經常問我為什麼印度人能夠在世界大公司走的這么遠,位置做的這么高,其實總結下來主要有幾下幾點:
第一是他們從小就對這種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有自己很深的理解,印度各個邦之間都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信仰,他們會調整自己去適應不同的文化,讓他們從小就在一個多元化的文化中游刃有餘。而多元和包容性文化是跨國公司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第二就是他們從小就特別習慣在一個充滿辯論的環境下成長,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直面沖突,而且也非常喜歡展示自己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意見,在這過程中非常享受且從不糾結。而我們中國人從小就在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尊重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文化中成長,抹殺了個性的發展。這種氛圍下成長,讓我們覺得非常不自在的在大多數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不同的觀點。
還有語言也是他們其中的優勢之一,因為畢竟作為印度的精英階層從很小的時候,就把英語作為自己的主要語言來進行學習。而有效溝通是跨國公司裡面獲得尊重,並贏得信任最好的途徑之一。同時,由於印度有很多的人在英國包括在西方社會都已經做到了很高的職位。這樣讓在印度成長的精英,從小就種下了一個種子就是要當世界大公司的CEO。這種志存高遠,讓他們永遠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最後一個關鍵的因素,也是大多數人很難去看到的,也是我個人的體會,就是世界大公司的亞太的總部基本都在上海,北京,新加坡和香港。凡是中國的領導者做到亞太的位置以後都會覺得特別的舒服,因為這些華人世界都會讓華人領袖非常的自在,很容易產生文化認同感。但是對於印度人來講,他們都不會把這些地方作為自己最終職業道路的落腳點。這些地方對他們沒有任何吸引力,和美國也沒有區別。所以他們到了這個位置還會想著往總部發展。而很多很聰明的,有遠見的中國的領導者就會在自己的舒適地帶停留,不願再去總部發展。
總之中庸之路上的我們並不喜歡與自己不一樣的人,雖然表面上我們總展示出很強的包容性。很遺憾,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都是在二戰以後,由西方列強來制定的,所以我們要想改變游戲規則,首先要成為游戲的高手。這其中包括對英語熟練地運用,敢於面對沖突,直抒胸臆。同時志存高遠。只有這樣,我們中國這一代領導者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並成為真正的世界領導者,從而更自信地展示我們的文化。
『貳』 國內一團糟,為啥印度人卻能在國外做CEO,美國人都要給他們打工呢
印度和中國一樣是個人口大國,但是印度國內的發展卻遠遠落後於咱們,印度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給人感覺特別糟糕。不過印度人卻在國外遍地開花,美國等互聯網大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美國人中國人都只能給他們打工!印度人在國外為什麼這么牛呢?
印度的的學生就不一樣了,他們出國之後把外國當成自己的國家,印度因為被西方國家殖民過,高種姓的人的思想比較西化,很容易接受美國的文化。他們雖然也喜歡抱團,但是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形成一個封閉的小圈子,積極參加當地的活動。而且印度留學生那都是高種姓的精英,他們在外國也也願意提拔印度同胞,這也讓印度人在美國混得風生水起,相比之下中國留學生雖然很多,還不乏一些混文憑的,自然就沒辦法和印度人競爭了!
『叄』 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已經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國家的建設迅速崛起。以勤勞不畏艱苦的體質,日以夜繼地發展經濟,同時,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國讀書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數人都是經過20年的寒窗苦讀,才開始步入工作階段。
但這么勤奮的國人來到各大國際組織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崗位的人鳳毛麟角。反觀在我們眼裡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夥伴,卻占據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條件「很一般」,為什麼多出世界高管?網友:有外掛真可怕!
現狀
之前看新聞報道,美國500強企業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達10位,力排眾多發達國家的金融巨子,占據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國能擔任CEO級別的高管,沒有一個。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個印度曾經大面積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英國思維方式徹底地貫穿印度的教育層面,西方人也就更加親近這種開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們非常受到美國人的提拔與重視。外加印度人嚴重的抱團行為,舉賢不避親,較為團結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積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現狀讓他們的才能得到磨礪,也出現很多網友的感慨:外掛民族的外掛真可怕,出現這么多高管,我們都是為他們打工的啊!另外對此,你怎麼看?
『肆』 為什麼印度盛產「CEO」
因為印度人的智商很高,IT業很發達,有大量IT業的精英人士,所以盛產“CEO”
『伍』 為什麼現在矽谷企業更愛使用印度人做高管
1. 印度人聰明, 而且勤奮: 和很多早期來到美國的中國人一樣,前往美國留學深造的印度人都是其國內的精英分子。在看看現在留學美國的中國人,可以說是質量一代不如一代,基本上都是花錢去那裡買個學歷而已,再看看人家印度人還是一如既往的抱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心態。
2. 印度人英語好,熟悉美國商業文化: 不可否認,有著深深殖民烙印的印度,他們的英語的確是一個優勢,雖然是聽著費力,但在語法,邏輯上都比較貼近英語,這讓他們在與老美的交流上可謂是如魚得水。
3.印度人有野心,更愛表現:中國人自古就講究個中庸之道,謙虛待人,不太善於在他人面前顯山漏水,表現自己。而印度人則不同,由於語言,文化方面的原因,他們深諳辦公室政治,玩弄人際關系。當年皮查伊要去Twitter,谷歌為了挽留他立馬開了張5000萬刀的支票。
4.很多中國精英選擇回國創業: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很多中國精英在美國完成學業或者進修後選擇回國創業。而印度國內可以說一團糟,經濟停滯不前,基礎設施缺乏,這也是很多印度精英人群逃離祖國的原因。
當然,並不是說海外華人處處都比不上印度裔,只是在很多方面,他們做得確實更加出色。
『陸』 印度為什麼盛產「全球CEO」
印度人非常「抱團」。曾有笑話說,一家公司進了一個印度人,就會引來一群印度人。
世界頂級獵頭公司之一的光輝國際北京公司總經理劉家良表示,印度人有互相幫助的傳統,和中國高管的竭力避嫌不同,印度高管「舉賢不避親」。
「你必須適應新的地方,不管到哪兒,都得盡快建立一個圈子。」聯合利華公司前任印度裔ceo文迪路
邦加說。而他同為印度裔的弟弟則是萬事達卡的現任ceo安傑路 邦加。
印度人樂此不疲地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之前的同事,甚至不認識的人,只要是印度人,都努力介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里,形成了非常強的一個「印度圈」,好的職位和資源堅決第一時間介紹給印度人。
「印度人的自我圈子文化在美國矽谷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極其顯著和特殊的現象。在英特爾公司的餐廳內,大片的印度人甚是熱鬧。」文迪路 邦加說。
除了埋頭苦幹,印度人還非常注重通過社交活動來與上司進行情感溝通,比如與老闆喝咖啡、聚餐等方面,都會處處留心,以提升自己的受關注度。
長遠的職業規劃,特別是事業雄心也決定了印裔經理人能在職場上走得更遠。根據一項調查研究,各國在美國的移民群體當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而且這一群體人數不少。即使經濟條件優越,這些印裔經理人仍然不滿足現狀,寧願自己擁擠在合租公寓樓里,也要花錢去上mba、不斷地「折騰」,甚至很多高級經理人辭去工作,自己創立公司,而不去考慮買車買房。
善於接納不同意見者
總部位於美國的人才戰略集團總裁馬克
埃夫龍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曾說,語言優勢和適應不同文化的能力,使印度裔在管理層中相比其他亞裔更容易脫穎而出。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說,盡管印式英語很難聽懂,但畢竟英語也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不但習慣於使用英語交流,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用英語來思考。中國高管說英文沒有問題,但是要走到上層用英文做辯論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苗綠還認為,中國的文化體系裡「槍打出頭鳥」等觀念也從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維。
劉家良也表示,中國的教育更加擅長培養一個個「精緻的個體」而非接受「異己」領導全局的戰略家。印度高管最為重要的特質在於善於領導和管理不同政見的人。因為印度高管從小生活在多民族國家,從小就擅長辯論,擅長處理與自己意見不同人的關系。而中國人大多成長於比較單一的社會環境中,更注重的是對上級的服從。
「也許印度高管的實干能力並不比中國人強,但是他們更熱衷於表現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更善於接納不同意見的人,這都是跨國企業ceo所需要的特質。」劉家良說。
『柒』 為什麼頂級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
印度人做公司的高管肯定會有自己的本事。比如:印度人的軟體開發實力是很強的。英語方面也佔有很大的優勢。而且1947 年印度獨立後,政府把「發展管理能力」視為振興印度的重要議題。因為印度很重視這方面的東西,才會有今天的成就。
聽到過一個問題,印度人習慣解構成數個小問題,不斷思考。這造就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確保業務在各個環節都能成長。杜格勒說,善於觀察會帶來創新動能,是印度執行長成功的關鍵優勢。不得不說,印度人還是很了不起的。
『捌』 印度裔高管,為何在矽谷如此出色
近日,推特 CEO換人,新任 CEO是印度裔的 Parag Agrawal, 至此美國矽谷高 科技 公司高管是印度裔的有微軟Microsoft、字母表Alphabet、IBM、奧多比Adobe、派拓網路Palo Alto Networks、威睿VMWare、維密歐Vimeo。
印度裔只佔美國人口的1%,而且即使是在矽谷的勞動力市場當中,印度裔也只佔6%,但是在這些高 科技 公司中任高管的印度裔比例卻很高。所以,BBC專門對這種現象進行了分析報道,他們的結論來源主要是一些印度裔的商人學者,他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
從出身來講,在印度能輕易獲得比較好的大學教育的人群,一般都是印度的高種姓人群,而也只有這些群體可以支付的起他們的孩子在美國讀書的費用。
從教育以及個人成長來講,印度的教育競爭特別激烈、 社會 情況復雜、各種資源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會特別培養這些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更善於處理復雜狀況,而這也是企業領導人最需要的特質。印度的教育也更偏向於科學技術方面的培養。
從美國方面來講,其簽證制度對於科學、技術、數學和工程方面的人才具有偏向性。同時,這些印度裔的CEO一般都是從公司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這就導致他們有一種謙遜的態度,而往往美國高 科技 公司的創始人都比較傲慢自大,所以相比於這些創始人,印度裔的高管們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管理能力。還有,印度裔的管理者具有印度人特有的「溫和」,這非常有助於其與美國政府之間的溝通處理。
以上這些觀點,基本上都是他們局內人的看法,作為一個局外人,以我和印度人接觸的感受,以及一些同事與印度人工作的經驗,相比於咱們,印度人還有一些比較「不好」的特質:
不踏實,能吹。對於沒有太多把握的東西,他們也敢吹,至於能不能實現,這是後面才需要考慮的,但是,在商業世界中,這種特質真的是必備的。
不擇手段。比如,在同一個實驗室裡面,真的得比較防備印度學生,他們可能會進行一些小破壞,但是他們會說他們真的是無意的。但是,同樣的,在商業世界,這種特質更是必不可少的。
抱團。這一點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了,就不贅述了。
總之,在商業世界中,不管從局內人,還是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印度人確確實實更擅長於高 科技 企業的管理和發展。
『玖』 為什麼外國的企業很多高管都是印度人
我們都知道美國一些企業他們的員工組成都是非常復雜的,企業的員工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人才,同時他們對於企業的分工也各有不同,而我們會發現在美國的一些排名非常靠前的企業中,經常能夠看到很多印度臉孔,那麼為什麼這些外國的企業中會有這么多印度人呢?
其實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剛進入這個國家想要接受這個國家的習慣和氛圍,都是需要花上一定時間的,如果沒有這段時間的沉澱往往是比較難了解到這個國家獨特的文化,不管是外國的朋友來到我們中國還是印度的朋友,去完美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未來想必國內也會有不少這樣的人才,可以與國內的技術人員非常友好的進行交流和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