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墨西哥消滅毒販、韓國消滅財閥、印度消滅種姓制度,這三種哪個難度最大
墨西哥消滅毒販、韓國消滅財閥、印度消滅種姓制度,這三種哪個難度最大?
我覺得印度消滅種姓制度的難度比較大。因為這三個國家都很有特點,這三個國家都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比如墨西哥的毒販是非常猖狂的。而韓國則被一些財閥控制,他們的經濟政治都受財閥的影響。而印度這個社會則存在種姓制度,使得他們的社會被劃分為369等。所以這三個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而且他們的問題還是非常大的,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引起社會動盪,導致社會正常秩序的紊亂。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贊關注。
❷ 印度的文化水平如何為什麼很多事情感覺不能理解
印度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奇葩事太多了,各種各樣中國文化難以去理解的社會現象。造成難以理解的原因,主要與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有關!
印度的一些民俗習慣,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於印度教形成的,而且延續至今。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宗教的影響,比如印度苦行僧,他們常常把自己打扮得蓬頭垢面、衣衫襤褸,視自己的身體為罪孽的載體,是臭皮囊,必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享受人間至苦,方能獲得精神的自由和靈魂的解脫。多次輪回之後,他們就會進入天堂……
比如印度恆河,這條世界上最臟的河流,被他們當成“聖河”與“母親河”,每個印度人都渴望到恆河沐浴一次,能夠洗盡人間的罪孽,喝上一口“福水”,就能夠延年益壽。如果能夠在恆河“聖地”壽終正寢,對許多人來說是非常幸福的事。
這就是宗教的魅力,用中國的文化思想,很難去理解印度人的這些行為。但是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是非常“神聖”的。
❸ 初一地理
一、印巴克什米爾之爭:
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 」,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在南亞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中,印巴關系的好壞從根本上決定著南亞安全環境的好壞。兩國獨立這么多年,意識形態的對立依然如故,安全疑懼有增無減,緊張對峙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變。顯然,雙方長期的武力對峙和激烈爭奪嚴重影響了兩國經濟與安全等現實主義者所看重的利益,嚴重地損害了兩國形象,並無緣分享區域合作的利好。究其原因,印巴矛盾的無法緩和主要與雙方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強硬態度與作法有關。為什麼唇齒相依的印巴兩國,不能通過互利互讓在克什米爾實現和平呢?透過物質層面而深入到政治文化領域,或許能給我們理解印巴關系中的一些沉痾以諸多啟示。
一、印巴分治與克什米爾問題的產生
印度與巴基斯坦本來是「古印度母親」的兩個孩子,在漫長的歲月中盡管經常「鬩於牆」,卻也能外御其侮。直至英殖民統治者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從來沒有發展到強烈排斥和互不相容的地步。英國殖民者來到印度以後,逐漸利用印度的社會分裂及宗教矛盾對印度實行統治,從而有意地放大了印度社會的分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而且他們發現,宗教分歧最便於英國「分而治之」政策發揮作用。直到1858年英國政府直接統治開始之前,所有印度人並未熟悉到,英國人對他們祖國的統治是對他們愛國心的公開挑戰,也是對他們有能力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維持自己生存的否定,他們仍以自己的宗教派別和文化屬地作為其歸屬的向心力。民族主義、國家主權等這些新鮮和進步的概念隨著英國的統治進入了印度人的視野。在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一方面,民族主義和國家認同成為一種凝聚力鼓舞和引導著民族解放運動的方向;另一方面,印、穆相異的宗教信仰與價值體系卻導致印、穆之間的民族和宗教矛盾開始滋生並一步步惡化,逐漸形成代表彼此利益的組織和集團,最終尖銳地表現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的建國理念及其政治實踐上。
隨著世界各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沿著兩條線行進,其各自的目標是政治文化相異的印度教國家和伊斯蘭教國家。盡管有德高望重的甘地和尼赫魯這樣的宗教寬容者和崇尚世俗主義政治的領導人的協調,隨著雙方政治理念的越走越遠,印度教派矛盾的不可調和性使印度瀕於內戰的邊緣,分治是唯一能和平解決矛盾的方式。無論是英國政府為了挑撥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教徒之間、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之間的種族仇恨以便其火中取栗,還是面對印度復雜、緊張的局勢無力回天之時急於扔掉印度這個炙手的山芋。1947年6月3日英國政府公布的《蒙巴頓方案》和7月4日英國議會制定的《印度獨立法案》,(1)(P185~188)使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了英聯邦內兩個新的享有主權的成員國。在兩國人民沉浸於獨立的幸福中時,誰曾料到,由於「蒙巴頓方案」簡單地以教民的多少將英屬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因而無疑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埋下了宗教分歧和仇殺的火種。
在國際關系層面,印巴之間的矛盾主要圍繞克什米爾主權問題展開。克什米爾全稱查謨-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山區。1947年印巴分治前是一個土邦,面積約為2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00萬,穆斯林占人口的77%,印度教徒佔20%。雖然克什米爾的多數人口為穆斯林,但土邦王公卻是印度教徒。按照《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克什米爾土邦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公布獨立,但事實上獨立是不可能的。在歸屬問題上克什米爾土邦內部也發生了權力之爭。印巴之間圍繞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分別於1947年、1965年和1972年進行了三次戰爭。克什米爾問題使印巴關系時緊時馳,盡管雙方政府進行了多次磋商,但直至目前,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幾乎沒有任何進展,充其量說只是「兩國冰冷關系出現解凍的開始」,離解決迫在眉睫的一些現實問題仍遙遙無期。
與克什米爾主權爭端相伴隨的是雙方間激烈的軍事競賽,從常規武器至核武器,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消耗雙方有限的發展經濟的資金,造成國內問題突出。尼克松曾對此做過評述,他說:「尼赫魯最大特點是:過多地把他那無可否認的出眾天才和精力用於印度同巴基斯坦的沖突。假如他還活著,他能夠而且也有力量在巴基斯坦問題上忍痛做出犧牲,和平解決這一問題。然而不幸的是,終其一生他都未能使自己做到這一點。印巴沖突是戰後歷史上無謂的軍事開支中一個最可悲的例子。」(2)(P313)直到今天,克什米爾問題已成為嚴重製約印巴關系改善的因素,印巴間的任何和平或軍事行動,都會與克什米爾問題關聯起來。
我們在追蹤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的歷史過程中,可以明顯地感到印巴雙方立場的強硬。那麼,是什麼因素支撐著他們不惜損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去爭奪這一地區呢?經濟和安全原因固然十分重要,但雙方在此地的誓死相爭反而大大增加了雙方的安全威脅和經濟負擔。因此,除經濟與安全因素之外,克什米爾爭端的後面還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一般來說,文化經常是影響國際關系的重要隱性因素,我們不妨主要從政治文化視角做些解讀。二、克什米爾問題關涉到印巴建國理念的存廢
印巴分治帶來的最大惡果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戰略地位和經濟作用對印巴雙方來說的確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克什米爾的得失還牽涉到不可小覷的民族感情和國家立國理念等政治文化因素。假如克什米爾歸巴基斯坦,就意味著印度承認了「兩個民族理論」,也就否定了印度的「世俗主義」建國原則,即與尼赫魯等政治精英所言的印度是各宗教和平相處和宗教因素不介入政治的原則相背,與尼赫魯想以「大印度聯邦」形式全盤繼續英帝國殖民遺產實現大國目標的政治意願背道而馳。因此,尼赫魯把克什米爾歸附印度看作一種手段,通過謝赫·阿卜杜勒的努力,在印度聯邦內的一個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建立起世俗的邦,以此向「兩個民族理論」提出挑戰,證實按宗教分為兩個民族的理論是不成立的。(3)(P106)尼赫魯認為,聽任克什米爾歸屬巴基斯坦,不但使大國夢想遙遙無期,關鍵是有可能招致印度國內印度教徒的強烈不滿,引發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種族仇殺,導致印度分裂。相反,假如一個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地區與印度合並,那麼就更加符合尼赫魯所主張的建立「世俗化印度」的目標,並以此反對以宗教信仰作為民族的分野。因此,尼赫魯也把克什米爾歸屬印度看作是他所提倡的「世俗主義的象徵」(4)(P15)。這樣,其建立「大印度聯邦」或「有聲有色的大國」的努力不會受到宗教和「兩個民族理論」的影響,可以放手在南亞實施其大國目標。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態度可以表明印度在南亞地區爭取實現大國地位的政治決心和力量。
但對巴基斯坦來說,印度佔有克什米爾就意味著其建國合法性被否定,而且,假如巴基斯坦承認穆斯林佔多數的克什米爾地區為印度的領土,也就否定了自己賴以立國的根本原則——「兩個民族理論」。阿里·真納領導的穆斯林聯盟則認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屬於兩種不同的文明,無論按照什麼樣的民族定義和檢驗標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都是兩大民族。……無論根據什麼樣的國際法准則,穆斯林都是一個民族。(5)(P257~273)他認為兩種文明基本上是建立在相互沖突的思想觀念上的,穆斯林一定要同印度教徒決裂以成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真納曾說:「統一的而似乎又是民主的印度,那是不可能的。印度在不同的時期曾被印度教徒、穆塞爾曼(他總說穆塞爾曼,而不說穆斯林)和英國人用武力統一過,這種統一隻有在專制政體(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下才有可能,它從來不是也不能是以人民的真正統一為基礎的。分歧太大太深,它們超過經濟和社會的分歧。這種分歧是根深蒂固的。印度並非一國,它是個大陸或次大陸。它決不能只是一個國家。」(6)(P248)1944年3月23日,真納在紀念「巴基斯坦日」的文告中說:「印度穆斯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巴基斯坦對我們來說,就意味著我們的安全、我們的解放、我們的命運。」真納使巴基斯坦國成為現實,但他認為,印度圖謀克什米爾,表明「印度一心要消滅他所建立的國家」。(7)此後歷屆巴基斯坦政府也無不認為,印度一定會不斷挑戰和否定「兩個民族」理論,並要從根本上否定巴基斯坦立國的合法性,從而為其武力兼並巴基斯坦奠定思想和理論基礎。巴基斯坦領導人的這種擔憂在獨立後的印巴關系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因此,克什米爾問題在印巴雙方看來,不僅僅出於戰略和經濟上的考慮,更為重要的是對雙方立國理念和國家生存合法性的挑戰,它已涉及到兩國精神深處的政治文化積淀,是不能輕易妥協的。印巴由於政治文化不同而導致了相互間認同的差異,最後發展到雙方立國理念的分歧,「統」、「分」之爭最終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的對立,最後表現在「兩個民族理論」這一核心問題上。該理論雖然強化了巴基斯坦的獨立和特性,但它究竟與印度領袖們的建國理念和意願背道而馳。這樣,在民族獨立斗爭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沖突不僅是宗教之間的沖突,而且是政治文化的沖突,「實際上是兩種民族願望之間的沖突——穆斯林為了生存,而印度教徒為了超人一等。」(5)(P257~273)克什米爾問題在巴基斯坦看來,影響其獨立與主權;在印度看來,直接影響到其大國夢想的實現。
三、印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強硬政策是其大國情結的負效應
大國訴求是影響印度外交決策與實踐的最值得關注的政治文化內容之一。印度在南亞地區為實現其「印度中心」和「有聲有色的大國」夢想,與其弱小鄰國的矛盾時隱時現,控制與反控制斗爭一直不斷。只要有印度認為可能削弱其大國地位的事件發生、有印度認定對其地位產生威脅的國家出現,印度就要全力以赴地使其臣服甚至消失。在印度看來,南亞地區是一個戰略實體,印巴分治是人為的錯誤。印度反對巴基斯坦的建國思想,不承認巴基斯坦國家的合法性,實際上是耿耿於懷於對印度的分割。而巴基斯坦獨立後奉行的抵制印度稱霸的對外政策更使印度認為,南亞各國中敢於向印度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戰的非巴基斯坦莫屬。在「印度中心」思想和「小國滅亡論」的指導下,印度全力謀求與巴基斯坦的合二為一,並充分利用地區力量結構性失衡造成的相對優勢,意欲建立起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體系。對不願臣服的巴基斯坦,印度從政治、軍事、外交和心理等方面對它保持著強大的壓力。分治雖然表面上實現了和平建國的目標,但從一開始巴基斯坦就認為「這是一個帶來很大動盪的分治。它影響到……邊界這一側的心理狀態,使人們進一步認為印度不甘心巴基斯坦建國。」(7)
印度對巴的強硬態度源於其「大印度聯邦計劃」和「有聲有色的大國」設想。尼赫魯在印度獨立之前就開始構想未來印度的版圖范圍及在世界上的作用,從尼赫魯自傳中可看出,他在1943年的遠景計劃是建立一個大印度聯邦,其中包括印度、緬甸、阿富汗、中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到1944年寫《印度的發現》一書時,他對自己的計劃做了修正,尼赫魯覺得把中國囊括到該聯邦不現實,最後把「大印度聯邦」定格於南亞-印度洋地區,即從中亞、西亞到東南亞這一廣闊的地區,印度將發揮經濟和政治中心的作用。這一思想的衍化形式就是「印度中心論」和「小國滅亡論」。隨著世界和南亞局勢的變化,印度雖然不再提「大印度聯邦」這一計劃,但「印度中心論」和「小國滅亡論」對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有著巨大的誘惑力,並被視之為規矩,成為印度政府自建國以來推行地區強權政治和霸權外交的思想基礎。要實現「有聲有色的大國」的目標,就需削弱南亞其他國家的實力,巴基斯坦在印度實現其大國目標中最具「不合作」性,因此,以克什米爾問題為借口彈壓巴基斯坦是一箭數雕的好辦法。印度人民黨政府拒絕巴基斯坦的橄欖枝,不接受他國的和平斡旋努力,很簡單就是要以自己的意圖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在遭到巴基斯坦的抵制之後,與巴基斯坦兵戎相見也就不足為怪了。甚至90年代中期的拉奧政府還強調要用武力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實際上是想用武力摧毀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對印度確立南亞霸主地位不服的「忤逆者」。對印度來說,克什米爾的得失更多地是對「印度中心」大國地位能否確立的證實,克什米爾是其實現印度中心地位的戰略棋子。即使巴基斯坦答應印度的要求,把克什米爾全部讓予印度,但是,假如巴基斯坦力量仍很強大,印度也還會製造出另一個「克什米爾」問題來。
而對巴基斯坦來說,克什米爾的得失直接影響到巴基斯坦存在的合法性和國家安全。在巴基斯坦看來,克什米爾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巴基斯坦的國名構成中就可看出,巴基斯坦一詞在英語(PAKISTAN)中,其字母代表次大陸西北部穆斯林佔多數的幾個主要地區:P代表旁遮普(Punjab),A代表阿富汗尼亞(Afghania,西北邊境省),K代表克什米爾(Kashmir),S代表信德(Sind),TAN代表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少了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就不完整。巴基斯坦首任總理阿里·汗曾講到:「克什米爾就像是巴基斯坦頭上的一頂帽子。假如我們答應印度取走我們頭上的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印度的擺布。」巴基斯坦的立國理念要求它不能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做出太大讓步。國家理念的對立和印強巴弱的地區力量結構決定了巴基斯坦的國家安全始終都面臨著來自印度的嚴重威脅。(8)為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巴基斯坦只能採取結盟政策以自保,這種做法恰恰是印度不能容忍的。
從印巴三次戰爭的情況看,印巴對抗的實質是,印度為實現其主宰南亞次大陸的抱負千方百計地掃除主要障礙巴基斯坦——印度南亞爭霸的真正對手。印度假借克什米爾問題,以克什米爾為軍事打擊巴基斯坦的切入點來制服巴基斯坦,以確立起印度南亞主宰國的獨霸地位,而且,這一殺雞駭猴的作法是讓南亞其他國家順從印度「領導」的有效手段。可見,印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爭端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大國思想作祟的結果。
結論
印巴沖突的主題是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歷史和現實表明,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從根本上消除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近代以來長期積累的仇恨和分歧,以及由宗教沖突導致的國家理念與意識形態的對立,歸根結底,就是要培育出新的政治文化以孕育和平與理性思想的種子。但從目前看,這一目標遙遙無期。
印度視巴基斯坦為其謀求大國地位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必去之而後快,但是,與巴基斯坦的不和,嚴重阻礙印度與亞洲國家,非凡是與亞洲伊斯蘭國家關系的發展。印度假如想要在其他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首先必須處理好與巴基斯坦的關系,可是直到現在,印度的一些人甚至有些學者的態度令人擔憂。印度東南亞研究所的巴拉達斯·戈薩教授在印度核試爆以後撰文說:「當南亞安全被印巴之間的競賽所左右時,印度不僅可以以國家大、人口多、綜合國力強支配該地區,還可以限制外部力量對印度鄰國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南亞有一個聚焦點,即:印度以其人口多,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基礎雄厚稱雄南亞,比讓兩個不均衡國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保持勢力平衡更能確保該地區的穩定。」(9)假如這是印度知識界共識的話,可以說,印度至今還沒有熟悉到,一個不為南亞本地區支持的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為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印巴克什米爾爭端表面上是領土主權之爭,實際上,爭端的背後主要還是兩國建國理念和國家地位認同的較量,並由此導致兩國間和平安全環境的難產。可以說,印巴關系的沉痾——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主要是由兩國政治文化價值取向的對立造成的,在印度方面,其大國主義理念的扭曲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❹ 印度被英國統治了那麼多年,印度文明為何沒有生成現代文明
這主要是因為印度這個國家曾經被多個國家佔領使得印度的文化變得非常的復雜。後來英國佔領了印度,並沒有使得印度得到一個現代化的發展,這主要是由於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非常的根深蒂固,使得當時英國並沒有任何能力來改變這種情況,再加上當時印度如果實現了現代化的話,對於英國並沒有太多的好處。
雖然英國統治了印度很多年,但是英國卻並沒有給印度帶來現代化的文明,這主要是因為英國在印度當時推行的是殖民化的統治。
❺ 為什麼印度千年無佛教印度人無是非觀嗎
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卻沒有成為印度的主流信仰,其中原因諸多: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多次打擊,異教徒的清洗,印度本身的內戰等等。印度被異教入侵,後來又被英國人入侵和分裂。印度的等級制度,也是佛教不適合印度的國情。 現在印度83%的人信奉印度教,11%的人信奉伊斯蘭教,2.6%的人信奉基督教,2%的人信奉錫克教,餘下的1.4%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內的其餘宗教,或者不信教。 現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印度就是個佛國,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數信仰佛教的記載。這是怎麼回事?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古印度已經形成了婆羅門教,當時婆羅門教是古印度非常強大的宗教,婆羅門與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著密切的互相補充的關系。到公元前6世紀才出現了佛教,佛教迅速在印度次大陸傳播開來。 大約在公元前536年,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達摩創立了佛教。佛教與婆羅門教是尖銳對立的,特別是直接反對種姓制度,提倡眾生平等,因此得到許多人的支持。到了公元3世紀,由於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很快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達到鼎盛。這時的佛教不但在古印度廣泛傳播,而且向更遠的地區擴展。佛教的向外傳播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北路,經中亞進入中國、朝鮮、日本;一條是南路,由緬甸進入中國雲南、中印半島,至南洋群島。佛教在這些地區得到良好的發展,成為最重要的宗教,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可是在它的家鄉,佛教卻從9世紀開始逐漸衰落,至13世紀時,已經幾乎絕跡了。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因為婆羅門教的復活。公元8世紀,被佛教壓倒的婆羅門教中,出現了以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商羯羅為首的一批改革家,他們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對古老的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革,並改名為印度教。新出現的印度教,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主張個人精神與宇宙的統一。因為,商羯羅的唯心主義學說,適應了當時大多數人的心理需要,贏得社會的承認,一時印度教風起雲涌,很快占據了幾乎整個印度。而佛教則從此一蹶不振,幾近湮沒。 當佛教在印度次大陸衰微時,當時屬古印度一部分的今斯里蘭卡(中國古時稱獅子國),成了佛教的第二故鄉。至今,斯里蘭卡仍是佛教徒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
❻ 為什麼許多伊斯蘭國家的世俗化會失敗
兩個原因,一個是工業不發達,使得人有時間去從事宗教;另一個是有強大的、中心化的宗教組織。經濟因素就不多說了。下面主要說宗教因素。
世俗化最好的都是古代的宗教被破壞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中國、蘇聯。前三者是新教立國,不依賴舊的天主教。中國的儒教建立在科舉上,科舉停止了儒教就垮了。蘇聯是靠人力壓制宗教的。這些國家的政治幾乎不受宗教影響。
其次是宗教還在,但是宗教組織被破壞,或者沒有中心化的。例如土耳其、法國、印度、泰國。土耳其的哈里發制度被打破了,法國則通過大革命打破了教會權力。印度教和泰國的佛教天生沒有向心性。這些國家的宗教依然影響政治,但是宗教完整地掌握國家權力、制定成法律的情況並不多。
最後是存在中心化的宗教組織的國家,如伊朗、沙特。伊朗有精神領袖,不過因為以前的國王壓制過神權,所以還稍微世俗一點。沙特一直是政教合一的,因此世俗化最艱難。
越遲出現的宗教,控制力越強,組織性越好。伊斯蘭教相對其他宗教出現的較晚,因此中心化的特點鮮明,難以打破,所以就難以世俗化。當然它並不是組織性最好的。摩門教的控制力甚至超過伊斯蘭,如果有一天成為一個國家,其世俗化將更為艱難。
❼ 印度被伊斯蘭教統治了600多年,為什麼最後卻沒有伊斯蘭化
伊斯蘭教是一個同化能力非常強的宗教,但是印度人卻能夠抵擋伊斯蘭教650年之久(在文化上的抵擋是成功的,在武力上的抵擋是失敗的),印度人是怎麼做到的呢?小編的看法是這樣的,印度人之所以能夠取得(宗教上的)成功,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三個原因,面對伊斯蘭教的競爭,印度教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改革,最終適應了新時代。印度教是一個特別善於改良的宗教,早年佛教興盛的時候,印度教就通過改革,擠垮了印度和尼泊爾境內的佛教。後來印度教又通過改革,在與伊斯蘭教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❽ 比較中國和印度社會的文化發展狀況
比較中國和印度社會的文化發展狀況如下:
一、印度文化保守封閉
印度文化里,除了外來軍隊政權殖民者強加給印度人的,比如英國西方文化,中亞西亞伊斯蘭文化等等,印度人很少主動去學習接納外來文化。婆羅門教—印度教等傳統根深蒂固。作為一個宗教傳統濃厚文明,印度文化這點和伊斯蘭文化,天主教文化等都很像,高度保守封閉。
三、印度文化相對中國文化的差異
印度是一個二元社會,上層精英高度西化自由派,而底層基層大眾主流是保守封閉。印度是宗教色彩濃厚國家,不同於中國這樣世俗化文明。印度近現代沒有經過中國晚清民國新中國那種大革命推翻打碎舊世界,社會保留大量封建社會殘余。
❾ 英國殖民了印度那麼久,為何印度文化中的糟粕幾乎沒有一點改變
亞洲的國家基本都是文明古國,歷史都是十分悠久的,這些國家或多或少都有歷史包袱,有的國家的某些文化屬性十分落後,完全不利於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不利於釋放生產力和活力。這裡面最出名的就應該是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簡直是一個夢魘。印度本來有著很大的經濟發展潛力,但是因為這些制度的存在,印度的潛力始終無法釋放,甚至還成為了發展路上的阻礙。
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依舊有著如此多的落後文化的根本原因,因為他根本沒觸及過曾經的既得利益者和傳統守舊勢力的擁護者。
而且英國西方文化只對印度的上層人士產生了影響,基本上沒有觸及到廣大的印度平民百姓,所以印度也不可能依靠英國的殖民統治來自我革新。
❿ 印度真的是民主自由的嗎
一億人和九億兩條腿的豬的民主,至於自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有些地方限制自由的不是法律而是沒有法律,而且南方的邦比較世俗化北方的邦會更有宗教氣息,雖然印度教沒有那麼排外畢竟自己就是外來。印度很美,但不是對所有人,好消息是外國人在印度種姓都算剎帝力,印度的大城市是旅遊的不錯選擇,對於有錢的人也是移民的選擇,當然印度移民政策比較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