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經濟發展歷程
印度經濟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947~1956年,即從印度獨立到「一五」計劃結束,是經濟恢復時期。印巴分治不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大仇殺,而且打亂了本來就不平衡的國民經濟。分治後大城市和大工業均分布在印度境內,而原料產地和糧食產區卻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據統計,91%的大工業如鋼鐵、黃麻、造紙等工業幾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卻生產38%的棉花和80%的黃麻。這就使獨立初期的印度花費巨額外匯進口黃麻、棉花和糧食。
印度獨立初期工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工業生產總指數從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農業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糧食下降到90.5。為改變這種狀況,印度政府擬訂了「一五」計劃(1951~1956年),其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變印度停滯不前的經濟結構,以便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經過努力,印度國民經濟在「一五」計劃結束時,平均增長率達到3.6%,超過原定指標的2.1%。5年內工業生產增長25%,農業生產增長22.2%。按1970~1971年價格計算,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7.4%,農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4.3%,國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長3.6%。
此間,物價比較平穩,工廠工人實際工資恢復到戰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計劃期間,還實行了取消中間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積的土地轉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農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農村的階級矛盾,並促進了印度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第二階段:
1956~1966年,即實行「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是印度工業體系形成時期。根據尼赫魯的經濟發展戰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計劃在工業方面強調優先發展以機械製造業為中心的重工業。在這兩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集中力量投資在電力、冶金、礦山、采礦、機械製造、化工原料、採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種重工業和基礎工業方面,從而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經過10年的努力,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總指數從1956年的136(1950的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業產品增長最快的是為生產服務的機械設備和耐用消費品,其中機床增加21倍,內燃機增加7倍,動力水泵增加5倍,發電機增加4倍,家用電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別增加14%和13%,機紡棉布反而減少15.2%。印度政府在積極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也鼓勵私人壟斷財團以及同外國資本合作興建的新型工業。印度國營企業從21家增至74家,投資額增加29倍,從8.1億盧比增至241.5億盧比。
印度國內和國外壟斷組織在印度投資增加132.5%,從47.83億盧比增加到106.93億盧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財團資產總值從1958年的45.44億盧比增至1966年的131.94億盧比,增加近2倍。
在農業方面,尼赫魯的戰略是實行鄉村發展計劃和實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評議會制度,使其成為農村基本經濟行政單位,要求10年內把全部耕地納入廣泛的發展計劃,並在美國專家的建議下實行農業精耕計劃,集中使用高產品種、化肥、農業機械等現代化技術,以達到大幅度增產目的。但該計劃當時基本上未能實行。
1964年尼赫魯去世後,繼任的夏斯特里拋棄了尼赫魯的上述戰略。其間,工業增長一倍,而農業只增產14%,年平均增長率為1.5%。而且農業生產很不穩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有時甚至出現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農業生產低於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連續兩年災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戰爭和美援的中斷,形成了糧食恐慌、通貨膨脹、外匯短缺和工業減產為特徵的經濟危機。農業生產的停滯和倒退嚴重影響了工業的發展。
三、第三階段:
1966~1984年,即從三個年度計劃,經過「四五」、「五五」、「六五」計劃到英·甘地逝世,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是著重發展農業。20世紀60年代中期,印度糧食恐慌,糧食庫存全部耗盡,配給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國進口小麥來維持,從而使印度對美國和世界銀行的依賴加深。為改變這種狀況,在美國和世界銀行的支持下,英·甘地開始實行所謂「綠色革命」,即農業發展新戰略。
在工業方面,給國內外私人投資提供新機會,開展放鬆工業許可證政策,將14家大銀行(存款總額佔全國56%)收歸國有,對壟斷財團新建和擴建進行審批等限制措施。在這個時期,對農業和能源動力方面的投資比例增大。農業投資比重從「三五」計劃(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計劃(1969~1974)的23%。工業企業的投資從20%下降到18%。
「六五」計劃(1980~1985)對農業的投資佔25.4%(「五五」計劃為21.7%),能源動力開支佔28.1%(「五五」計劃為26.2%),工礦業開支佔15.4%(「五五」計劃為18.7%)。「六五」計劃期間預計國民收入增長率為5.2%,人均收入增長率為3.28%。
四、第四階段:
1985年至今,經過「七五」、「八五」、「九五」三個五年計劃,即從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印度各屆政府開始經濟政策的調整與經濟改革。進入20世紀80年代,英·甘地執政時,印度就開始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但調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執政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問題與困難較多。1991年拉奧執政後堅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績顯著,但仍存在問題與困難。
② 印度的種姓制度,為何可以延續三千多年不變呢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階層制度能夠像印度種姓制度那樣頑固的保留三千多年,而且不用驚訝,在現代科學中,它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管理科學中的社會治理體系。今天的印度,已然是世界經濟大國,排在美中日德法英的後面第七位,而且計算機科學異常發達。哪怕是這樣的印度,今天依然深受種姓制度的影響。
對於一個沒有任何學習價值的制度來說,多餘的文字都是浪費時間,何況網上很容易查到專門介紹種姓的信息,我們的聊的是其內在存續動力,因此關於種姓制度的結構,一張圖足以將其簡單了解。
種姓制度自從在印度建立起來之後,一直非常穩固的存在於印度社會中,哪怕是西北山口後來陸陸續續進來了波斯人、亞歷山大大帝、大月氏、突厥人、穆斯林甚至英國人,他們誰來到這里誰就能輕易地做統治者,卻都沒能徹底消除種姓制度。
一方面是由於歷史的悠久、信教人數的絕對優勢,另一方面是歷來的統治者在無法消除的情況下往往也會選擇利用這一制度,來維護自己的統治。直到甘地四處巡迴演講,加上現代科學對於輪回的不攻自破作用,種姓制度才在印度表現的不再那麼嚴重,但不可否認,它依然存在。
③ 印度被 *** 統治600多年,為何沒徹底 *** 化主要原因有三點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 *** 教可以說是最具傳播力和擴大力的宗教了,從7世紀產生開始,影響了整個中東、北非,輻射到中亞、南亞,甚至東南亞,形成了近16億 *** 群體。基本上只要是受到 *** 統治的區域,都會 *** 化,最典型如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區域,還有我國的新疆地區,都被 *** 化了。但是印度被 *** 統治了600多年,為何卻沒有 *** 化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從印度歷史來看,印度有兩個王朝是 *** 王朝,分別是德里蘇丹國時期,還有莫卧兒王朝時期。德里蘇丹國從1206年建立到1526年滅亡,持續320年,其統治區域主要是印度恆河流域,印度的北方大部地區,從國名就知道,這是個 *** 教國家,其統治核心來自於中亞的 *** 軍事封建貴族,在統治印度時期,大力推行 *** 教。
而德里蘇丹國後是莫卧兒王朝,莫卧兒王朝,從1526年到1857年,領土范圍包括印度大部分區域,統治時間也超過300年。莫卧兒王朝也是實行 *** 教,其統治者來自於中亞突厥化的蒙古人,信封 *** 教,在統治期間也是不斷的推行 *** 教。這兩個王朝加在一起那是600多年,而600多年時間, *** 統治,為何只是同化了孟加拉和巴基斯坦,而沒有讓印度大陸 *** 化呢?主要原因是三點。
第一,種姓制度。
印度大陸自從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以印度教為基礎的種姓制度開始,就形成了一種穩固的階級統治。而維護這個統治的基礎就是印度教嚴密等級制度下的種姓制度,而種姓制度裡面是以少數高種姓的人統治低種姓的廣大百姓。所以在歷史長河中,印度大陸逐步形成了以少數婆羅門、剎帝利家族為核心的統治秩序,這是印度的基礎。
而要統治印度,首先拿下這些大家族就可以了,因此,印度才那麼好征服。所以歷來征服印度的外來政權,都其實是極力的去拉攏這些高種姓的家族,以穩固統治的。即使是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也是如此,它們統治的基礎必須是維護這些高種姓家族權威的基礎之上。因此,對於他們的信仰自然不敢強來,因為一旦失去這些大家族支持,統治很難穩固,這是印度沒有 *** 化的基礎。
第二,二流的 *** 。
印度的 *** 政權來自於中亞,不是 *** 核心區域中東北非,在 *** 世界屬於邊緣了。因此,中亞的 *** 教統治者,相對持更加開放的宗教政策,並不是要消滅一切異教徒。因此,在印度他們能夠執行更加多樣化,開明的政策,這為印度教的保留和發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間,使得即使被 *** 教統治600年,依舊保持自己的印度教。
第三,人口的原因。
印度大陸自古人口稠密,人口非常多,而外來的統治者人口非常少。就像當年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一樣,因為人口比例懸殊,無法形成同化力,反而被同化。而印度也是如此,來自中亞的統治者人數很少,他們通過軍事政治,統治印度高種姓的大家族,進而通過大家族統治廣大的首陀羅,賤民。因此,人口少簡直太少,很難形成壓倒性的人口優勢。所以只能在印度鞭長莫及的邊緣地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取得突破,造成現在的格局。
④ 印度等級劃分嚴格千年無人敢越界,究竟是為何
主要原因是因為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他們這個國家的所有人基本上都是信奉宗教的,而宗教在古代的一個非常特別的能力就是安撫人心,維護統治。宗教越繁盛的國家,社會就會越穩定,當然了,這個穩定指的是各個宗教內部,階層的穩定,如果這個國家的宗教太發達,以至於出現了很多教義,出現了很多宗教,那各個宗教之間也會有沖突。
另外,印度的上等級,是從別的部落來的,他們在印度打敗其他等級,才成為了上等級,其實也算是越界吧,只不過越的時間很早,現在的人們已經忘了,後來則是趨於穩定,直到現在這樣。
⑤ 古印度奴隸制社會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⑥ 反超英國,印度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它靠的是什麼能維持多久
印度雖然目前經濟增速強勁,但依然面臨著多重壓力,經濟增長動力或面臨不足。 印度大規模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全球化,即1990年代開始的轉型變化。從那時起,該國的GDP以指數速度增長,從1991年的2700億美元飛躍到2019年的2.87萬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驚人的4.5萬億美元。
⑦ 印度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古國,為什麼在歷史上沒有形成穩定的統一國家
因為印度在歷史上一直就受到來自西北方中亞勢力的長期侵擾,外族的勢力在3000多年以來一直從來都沒有中斷過,所以就導致印度沒有辦法形成穩定的統一國家。
⑧ 為什麼印度沒有像中國一樣發展起發達的低端製造業
很多人喜歡關注外部世界,尤其關注那些遙遠的地方。
這些年,關於北美洲的美墨邊境砌牆了,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挨餓了、土耳其人當街燒美元了、敘利亞內亂了、以及遙遠的歐洲國家在議會里吵架了等等之類的消息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
與之對比,作為亞洲國家的國人,卻並不經常關注亞洲地區,尤其是長期忽略了兩個低頭發展的鄰國:印度和越南。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對很多人來說,比較普遍被認同的印度標簽是瑜伽,街頭的苦行僧、摩托車上的疊羅漢、以及印度火車的免費「掛票」......
除了這些之外,印度也有很多不被熟知的事情。
比如說,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發射第一代遙感衛星的時間是1988年,這比中國成功發射遙感一號衛星的時間(2006年4月27日)提前了十幾年。
2007年5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了遙感二號衛星,全色解析度達已經到了2米級別,技術上仍然落後於印度。
有人會說,遙感衛星相機解析度高一點沒什麼了不起的。這樣看問題的人是還沒有體會到這種技術差距帶來的後果。2008年汶川地震後,由於國內遙感衛星所拍攝的衛星圖質量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等到獲取國外提供的高解析度災區信息圖像已是多日之後,也因此失去了寶貴的時效性。
再說說印度的汽車工業。
2008年,總部在孟買,進入全球商用汽車製造商前十名的印度汽車公司「塔塔汽車」從福特公司手中收購了捷豹路虎,正式成立了捷豹路虎汽車公司。
2010年,印度的另一家汽車企業馬辛德拉(Mahindra & Mahindra)收購了曾經為美軍生產吉普車的韓國第四大汽車生產商雙龍汽車70%的股權,正式成為雙龍(Ssangyong)的新東家。
此前的2004年,雙龍汽車曾被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購,但是雙方在2009年結束了彼此間的合作。
2016年,印度的汽車產量已經超越韓國,成為世界第五大汽車生產國。2017年,印度的新車銷量達到400萬輛以上,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4位。
印度,這個亞洲第二個製造汽車的國家,有著同中國一樣龐大的國內汽車市場,但與中國汽車市場上有眾多外國品牌所不同的是,印度國產汽車在本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60%以上。
再聊聊印度的軟體業。
1989年的時候,印度軟體業的總產值僅為2000萬美元,1990年就增長到5000萬美元,1999年時已達到40億美元。到2004年,印度的軟體出口值已達120億美元,出口到世界一百多個國家。
再往後,我就很難查到印度軟體出口的更多數據了,但是已知印度軟體的出口量僅次於美國。
短短幾十年,印度就成為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
另外,在美國矽谷的軟體公司中,印度裔也佔了很大比例。
還有印度的制葯。
不僅中國人去印度代購格列衛,日本人和韓國人也去印度代購,而且不止格列衛,很多抗癌葯都是代購的熱門。印度生產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仿製葯,而且有一半以上是出口到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因為,印度制葯的療效是看得見的。
還有印度的核能發電。
目前,印度已運行的核電站有22座。預計到2050年,核能發電將佔印度總發電量的50%。
對於國人來說,印度有太多不被了解卻值得中國借鑒與學習的地方,在此不能一一列舉。雖然印度在世界上鬧出過很多笑話,不過他們在某些方面確實做得比較好。
反過來說,世界上哪個國家不鬧笑話,其他國家的笑話也不少啊,也不小啊。
最後就說幾句跟印度農業有關的吧。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出現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印度開始進口糧食。
後來,印度政府開始實施被稱為「綠色革命」的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印度的農業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個擁有13億5000萬人口的國家,2018年大米出口量躍居世界第一。
同時,印度還是世界第二大小麥生產國,也出口小麥。2018/19年度(4月到次年3月)印度出口小麥226,225噸。印度國有食品公司的數據顯示,2019年10月初印度的小麥庫存3930萬噸,比正常緩沖庫存2070萬噸多了近一倍。
反觀中國,卻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
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大米進口量增長了九倍,2013年中國就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進口國了。
把中國和印度這兩個超過10億人口的國家放在一起對比,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印度大米出口佔比世界第一位,中國大米進口佔比世界第一位。
說了這么多,有人會覺得這是在吹噓印度。因為印度的面積不到中國的三分之一,GDP也明顯不如中國。如果現在有人說印度將來可能超越中國,根本沒有人相信。
這就如同把時間拉回到1886年,當李鴻章在天津因為中日長崎事件盛氣凌人地訓斥日本外交官的時候,當時若有人告訴他,八年之後日本就會反超大清,並贈送給大清一場甲午戰爭,李鴻章當然也不會相信。
但在此前兩年的1884年,也是在天津,第一次見到李鴻章的伊藤博文就已經看到了十年之後。
伊藤博文從天津回到日本後,就對滿清的洋務運動做出了前期迅速崛起、欣欣向榮,但是很快就會抱殘守缺、停滯不前,後期將一塌糊塗、混亂不堪的判斷。
當年的日本就是看準了滿清的這種趨勢,先以吞並琉球為試探,然後一步步進逼,先割台灣,後圖東北......當然,這樣的結果也是因為滿清自己把自己搞砸了,自然也就擋不住別人再來砸一下。
當然,未來有很多理由相信歷史會避免同樣的錯誤,同樣也有很多理由懷疑歷史可能重復相似的軌跡。
然而今天,亞洲不只有一個北望藏南、將中國領土拉達克劃入其版圖的印度,還有一個對南海諸島堅稱主權、緊隨中國之後全面進行革新的越南。
近年來,越南經濟迅速增長,正在向製造業大國邁進。越南的發展速度有多快,有人說那裡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國。
2019年,英國發生貨車偷渡事件,造成39名越南人死亡。曾幾何時,一批中國人也正是用這種方式偷渡英國,為家鄉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2000年6月18日發生在英國的多佛慘案,58名來自中國的偷渡者在卡車車廂里因窒息死亡。時隔二十年,世界看到的是另一批搏命求發展的越南人......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家國興替,此起彼伏。當中國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時代,擁有近1億人口的越南現在正當年。
如果回顧一下不太遙遠的歷史,1861年,當滿清開啟富國強兵的洋務運動時,日本還處在混亂的幕府末期。
1886年,當滿清北洋艦隊的鐵甲巨艦行駛在日本海域,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海軍還沒有像樣的戰船。
然而他們不到十年就趕上來了。
甲午戰爭之前,滿清上下疲於應對西方各國,也沒人拿日本這個島國當回事。就像今天有些人看待印度和越南一樣,時不時就會嘲笑他們一下。
當年搞洋務建北洋的李鴻章也嘲笑過日本,甲午的慘敗也給他帶來了深深的痛苦。
這個世界是圓的,某種意義上,這個世界也是平的,二十年前能跑多快,能跑多遠,並不代表十年後的速度。
圖片
印度海軍
如今的印度和越南都在加速,雖然他們的體量不是很大,但是如果跑在前面的國家突然停滯下來或者自己摔倒了,他們也可能一個接一個地趕上來。
人們說,底氣是一種能力,但有些時候運氣也是一種能力。
今天,不顯山不露水的日本,不僅在積累巨大的社會財富,而且幾乎一年一個諾貝爾獎持續提升著日本的科研力量。
另外,在亞洲的北方,還有一個叫俄羅斯的國家,俄羅斯曾經向西試圖沖進歐洲,受阻之後又向東試圖沖進亞洲,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俄羅斯逐漸退出了中國東北。近年來的俄羅斯看似一蹶不振、無所事事、又好像是在等待著什麼。
圖片
太遙遠的未來不說,十年之後,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人們還是可以憑著自己的感覺預測一下的。
別看歐美天天鬧情緒,這個脫歐了、那個彈劾了,外人看得驚心動魄,人家自己波瀾不驚。
因為,他們畢竟有著幾百年穩固的社會基礎。即便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也沒有改變他們什麼。
英國還是那麼孤傲,法國還是那麼浪漫,德國還是那麼較真兒......僅這一點,亞洲國家就比不了,很多亞洲國家性情不穩。
十年之後,歐美或許還是那個歐美,亞洲或將不再是現在的亞洲。
⑨ 英國統治印度多少年
英國統治印度200年。從1757年,英國就開始侵略印度,而且在印度發動了四次大的侵略戰爭,不僅使大量的印度人喪生,英國還從印度掠奪很多資源。近入18世紀後,英國成立的東印度公司,源源不斷的給英國掙了大量的外塊。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一些覺醒的印度人決定自立,並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
英國統治印度的影響
在殖民統治的初期,為了避免弓|起印度人的反感,殖民當局對印度習俗採取不幹預政策。但是1813年後,隨著基督教在印度傳播,傳教士們意識到印度教的一些陋習與他們所宣揚的西方文明格格不入,是違背人性的,是對人性的一種褻瀆。因此,在他們的推動下,殖民政權開始用立法手段推行社會改革,即對印度社會陋習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