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印度人和華人智商最高
(編輯/李守力) 美國是世界上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國家,然而美國人說:「美國的錢在猶太人的口袋裡;智慧在華人的腦袋裡。」 資料顯示,美國矽谷中多數(約70%)是中國和印度的科學家(這兩個民族都是相對古老的民族),美國的太空之城——休斯頓,有70%的華裔科學家!而情商與智商綜合指數最高的人種是猶太人。 華夏文明從人類登上歷史舞台到現在一直沒有謝過幕,而且還派生了許多支流,可見我們的文明的巨大潛力和勃勃生機。 原因是這三個民族共同擁有一個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優良傳統: 1、創造了偉大的宗教。中國有儒教和道教。猶太人有猶太教。印度有婆羅門教和佛教。 2、幾千年一直誦讀經典。中國人讀誦四書五經。猶太人讀誦聖經。印度人讀誦奧義書和佛經。 智慧源於讀經,經典是聖人教導眾生的文字。整個世界文化都是聖人創立的。耶穌說: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經典是人類生命的根本,聖人離開了我們,留下了經典,經典成了我們與聖人溝通的媒介。 人在13歲以前,是人一生記憶力的高峰,這個高峰最多能持續到18歲。這是腦科學研究證明了的。這個時候讀誦經典事半功倍,這個時期不求理解,但求讀誦,直至背誦。經典里有聖人(神、主、佛、菩薩)的加持,「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經典在,聖人在。你只要讀誦經典,言為心聲,口讀經典,聖靈便主在你的心裡了。這個時期是人一生最關鍵的時期,是建立根基的時期。成聖成賢還是成凡,決定於斯! 人在13歲以後,理解力開始增強,到25歲左右理解力成熟,以後的數理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孔子曰:我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歲以前只是背誦,等到十五歲,開始思考經典了。15歲以前根基打好了,學習任何學科就會非常輕松,非常簡單。 王博士舉了胡適之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做一個警惕。胡適之四歲就開始讀古詩,六歲上私塾就開始背古文;到了九歲的時候,讀了三年古文,他自己就能自己看古典小說了。所以語文教育,語文教育嘛,能夠看古典小說,這個語文程度已經很高了。兩年之內,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說,一輩子的作文,基礎就奠定了,九歲!十一歲的時候,他的老師就正式教他讀古書,因為已經讀了四年古書了,以前讀書是背,現在是自己讀,已經有能力自己讀了。老師教給他第一本書叫作《資治通鑒》,十一歲就讀完了。到十三歲就把《左傳》讀完了,把《左傳》讀完了,大概這輩子中國書都讀過了,以後就是復習、綜合、創造。任何以前中國讀書人,都在十三歲之前把所應該讀的書全部讀完。一些重要的書都放在腦子裡面,假如沒有這樣子的教育,這一輩子不要想要成為一個所謂的大人才。就沒有了,大人才就跟這個人分家了。胡適之接受這種教育,他也沒有變成書獃子,以後他的記憶也很好,學英語學得很快,所以十九歲考公費留學,二十歲出國去,到了二十七歲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哲學博士。他憑什麼拿博士,他寫了一篇文章,叫作「先秦名家研究」,諸子百家已經很困難了,名家更困難,沒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礎,能夠研究先秦名家嗎?所以胡適之非常容易就寫出來了,因為十三歲前就讀完了。二十八歲回來北京當北大教授。他憑什麼當教授,十三歲之前的功力。他後來寫了一本書叫作《中國哲學史》。他憑什麼寫《中國哲學史》,你能嗎?不到三十歲全國聞名,憑什麼?十三歲之前受的教育基礎。他去演講引經據典不要帶書的,從來不會錯誤。因為他至少會背一千首詩詞,至少。其他的書不用說了。 可是以後我們的教育部,不再讓兒童讀古文。於是此後中國人沒有胡適之。出不來了,出不來了!可憐的中國!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你不是要寫白話文,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徐志摩、朱自清、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讀古書長大的。錢鍾書、沈從文,讀古書長大的。魯迅、老舍,讀古書長大的。林語堂、梁實秋,讀古書長大的。什麼叫白話文?不好好思考這點,「萬世不得超生」!他為什麼能,我們不能?我的孩子比他笨,全國的孩子比他笨嗎?!思想的問題,教育思想的問題!一個孩子,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一個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是吸收的能力。是海綿式的吸收,整體的吸收。你教他什麼,放在腦子裡面。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沒有用嗎?你看看胡適之就好啦!長大就有用,一個人是會長大的,學的這些不懂的東西,他有時間去懂,你怕什麼!但是現在不學,一輩子就來不及了!
⑵ 老梁說印度人主要是白人 怎麼看印度人也比歐洲的白種人黑的多 他們真是白種人嗎
有白有黑 如幾次選美冠軍就屬於白色人種
⑶ 老梁聊印度,為什麼印度學不了中國,一句話就總
老梁天天放屁,自以為是印度事務專家,其實全是信口雌黃,胡說八道。為什麼印度學不了中國?因為印度人太摳門了。印度人無論男女,拉屎擦屁股從來不用衛生紙,拉完屎用左手一擦就了事了。就憑印度人這種摳門的精神狀態,印度就學不了中國。
⑷ 老梁故事匯2010節目單
· 12-31期 金婚廣告情 101231
· 107,194
· 12-30期 金婚路上的四道坎 101230
· 33,439
· 12-29期 壞蛋留下的後遺症 101229
· 63,457
· 12-28期 周韻走出文麗的影子 101228
· 26,331
· 12-27期 硬漢也柔情胡軍 101227
· 36,789
· 12-24期 姚晨我不是郭芙蓉 101224
· 51,787
· 12-23期 金牌女二號王珞丹 101223
· 61,697
· 12-22期 百變媳婦海清的成名路 101222
· 45,806
· 12-21期 經濟適用男黃海波 101221
· 44,096
· 12-20期 醜男當道的林永健 101220
· 63,440
· 12-17期 成龍不平凡的家庭 101217
· 77,093
· 12-16期 龍女郎的故事 101216
· 56,399
· 12-15期 成龍超越從未停止 101215
· 67,570
· 12-14期 成龍功夫之謎 101214
· 86,230
· 12-13期 成龍也有黎明之前 101213
· 66,457
· 12-10期 馮小剛龍套大揭秘 101210
· 66,278
· 12-09期 怎樣成為馮女郎 101209
· 32,996
· 12-08期 張涵予的一波三折 101208
· 41,368
· 12-07期 賀歲片之王葛優 101207
· 88,715
· 12-06期 馮式幽默是怎樣練成的 101206
· 63,570
· 12-03期 話題女王范冰冰 101203
· 58,067
· 12-02期 能文能武李冰冰 101202
· 45,720
· 12-01期 趙薇你為什麼能這么紅 101201
· 11-30期 國際巨星章子怡 101130
· 39,839
· 11-29期 周迅為何飄搖 101129
· 36,211
· 11-26期 齊秦永遠的狼 101126
· 48,574
· 11-25期 蔡琴的歲月美酒 101125
· 34,996
· 11-24期 一生何求陳百強 101124
· 76,443
· 11-23期 鄧麗君唱給自己的情歌 101123
· 50,428
· 11-22期 鄧麗君天下誰人不識君 101122
· 62,994
· 11-19期 譚詠麟不老的傳說 101119
· 69,688
· 11-18期 李宗盛最懂女人心 101118
· 51,870
· 11-17期 李宗盛在自己的音樂里生活 101117
· 52,979
· 11-16期 羅大佑的電影之歌 101116
· 62,949
· 11-15期 羅大佑的光陰故事 101115
· 111,587
· 11-12期 萬眾矚目的開幕式 101112
· 36,698
· 11-11期 一場由徐克下廚引發的廚藝大戰 101111
· 32,795
· 11-10期 倩女幽魂青蛇徐克的人鬼情未了 101110
· 88,223
· 11-09期 徐克的別樣黃飛鴻 101109
· 49,358
· 11-08期 解密新龍門客棧 101108
· 62,905
· 11-05期 張藝謀和他的一根筋 101105
· 23,566
· 11-04期 張藝謀的武俠之路 101104
· 25,675
· 11-03期 誰說張藝謀不幽默 101103
· 30,790
· 11-02期 獻給父親的千里走單騎 101102
· 22,011
· 11-01期 山楂樹之戀愛情原來如此簡單 101101
· 10-29期 德藝雙馨高英培 101029
· 32,276
· 10-28期 相聲天才馬季的故事 101028
· 49,176
· 10-27期 你不知道的侯耀文 101027
· 56,925
· 10-26期 用相聲敘述人生的大師侯寶林 101026
· 56,621
· 10-25期 相聲傳奇馬三立 101025
· 205,595
· 10-22期 黃家駒的光輝歲月 101022
· 8,258,300
· 10-21期 沈殿霞的傳奇人生 101021
· 105,616
· 10-20期 梅艷芳永不凋零的女人花 101020
· 137,215
· 10-19期 為何都愛張國榮 101019
· 193,861
· 10-18期 李小龍死亡之謎 101018
· 202,643
· 10-15期 蒙面俠佐羅 101015
· 24,323
· 10-14期 沉沒的歌舞王朝 101014
· 28,904
· 10-13期 經典印度歌舞電影《大篷車》 101013
· 36,503
· 10-12期 每一個人心中的橋 101012
· 20,528
· 10-11期 《追捕》前衛的日本老電影 101011
· 28,061
· 10-08期 當滄桑都變成美麗 101008
· 36,744
· 10-07期 花樣男人梁朝偉 101007
· 83,819
· 10-06期 不老的傳說劉德華 101006
· 107,773
· 10-05期 成龍傷病累累的硬漢 101005
· 87,030
· 10-04期 英雄本色周潤發 101004
· 163,465
· 10-01期 許三多的成功之路 101001
· 09-30期 大男人鍾躍民 100930
· 53,916
· 09-29期 尋找激情燃燒的歲月 100929
· 27,866
· 09-28期 明爭暗算的背後 100928
· 36,036
· 09-27期 亮劍為什麼這樣紅 100927
· 97,347
· 09-24期 丫鬟無間道 100924
· 26,018
· 09-23期 劉姥姥的公關手腕 100923
· 27,386
· 09-22期 最復雜的人物王熙鳳 100922
· 36,965
· 09-21期 歷經20年兩代林妹妹 100921
· 51,296
· 09-16期 究竟是誰害死了關羽 100916
· 73,284
· 09-15期 關羽為什麼沒當老大 100915
· 145,742
· 09-14期 曹操與關羽的不了情 100914
· 09-13期 關羽從窮書生到萬人敵 100913
· 65,856
· 09-10期 烈火中永生的秘密 100910
· 14,521
· 09-09期 渡江偵察記的台前幕後 100909
· 13,944
· 09-08期 人間正道是滄桑 100908
· 33,057
· 09-07期 諜戰之巔潛伏 100907
· 42,553
· 09-06期 闖關東的故事 100906
· 30,490
· 09-03期 馬拉松趣事 100903
· 14,674
· 09-02期 馬拉松的故事 100902
· 16,067
· 09-01期 南征北戰背後的故事 100901
· 08-31期 你不知道的地道戰 100831
· 29,204
· 08-27期 抗日英雄李向陽 100827
· 20,862
· 08-23期 諜戰背後的故事 100823
· 28,579
· 08-19期 妲己無知女間諜的一生 100819
· 45,182
· 08-18期 寶蓮燈的故事 100818
· 43,146
· 08-11期 周星馳身邊的星女郎 100811
· 97,359
· 08-10期 龍套周星馳和周星馳的龍套 100810
· 131,436
· 08-09期 真正的周星馳在哪裡 100809
· 07-27期 劉老根鐵三角的恩恩怨怨 100727
· 70,002
· 07-26期 趙本山和他的鄉親們 100726
· 67,163
· 07-22期 「喜羊羊」重新演繹經典故事 100722
· 21,021
· 07-20期 機器貓是如何誕生的 100720
· 31,491
· 07-19期 聰明的一休哥 100719
· 07-16期 什麼是抑鬱什麼又是幸福 100716
· 32,615
· 07-15期 恐懼症不用恐懼 100715
· 20,587
· 07-14期 被「強迫」的人生隱藏在身邊的強迫症 100714
· 25,365
· 07-13期 心理疾病之草木皆兵 100713
· 23,161
· 07-12期 千奇百怪的痴心妄想 100712
· 33,454
· 07-09期 明星踢足球嘴比腳好使 100709
· 32,703
· 07-08期 足球是怎麼變味的 100708
· 40,295
· 07-07期 貧民窟中的百萬富翁 100707
· 45,343
· 07-06
⑸ 《老梁故事匯》佛教和道教有什麼聯系
道教傳說是從黃帝開始孕育發展,其實所追求的就是一個"道"字,直到老子的出現,<道德經>成為了道家的最早的經典.總的來說道家的智慧就是表現字"無為"兩個字上.可以說道教是中國本土的產物.到了漢代,佛教開始從印度湧入,佛被當時的人們當作另一尊神,在公元2世紀不僅在老子旁邊受到禮拜,還被某些道教徒認為是老子的化身,但當時佛教僅被認為是道教的一個特殊宗派,是各宗派中最嚴謹,最有理想的.正是因為如此佛教慢慢的發展,阻止了道教本身煉金術的發展,使道教逐漸變成了一種純粹道德的,冥想的長生不老術.正是這樣佛教與道教開始區分開來,這種區分主要是:道教徒追求的是修煉成一個長生不老的身體,而佛教徒追求的是擺脫一切身相;而在具體修煉的方式上也有呼吸方式的不同;在行為上佛教有一套嚴謹的規則去約束,而道教也要按照道德標准行事或縱其天性.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佛教興趣的增長,佛教更進一步壯大,在公元3世紀,佛教正式獨立於道教了.
⑹ 梁希森的人物經歷
史前檔案:包工頭出身,1999年入主北京玫瑰園,自此在地產界一炮走紅。
梁希森幼年曾一度以討飯為生,早年做過鐵匠,並在麵粉廠、裝修隊做過工人。1992年,他組建希森集團。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債權人的身份,用3.98億元拍得了陷入困境的北京最大別墅工程玫瑰園———拖垮鄧智仁利達行的項目。傳說他目不識丁,卻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積累並運作著好幾億元的資產。
梁希森童年只上過一年小學,從小受夠了最刻苦銘心的磨難:曾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曾經浪跡四鄉,謀求生路;梁希森有一個夢想:造起樓房,讓所有家鄉村民住進去。拆了老房子,節約出宅基地面積,用於養殖業,再把農民變成工人,都在這個養殖工廠上班,從而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著村民的生活 地產界是一個江湖,也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地方,多少成名人物光耀的背後卻是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一日功成,艱辛的往事反而成了讓人稱道的奮斗歷程。起家於草根的地產界大鱷雖然許多也並無顯赫的學歷,但像梁希森這樣的——只上過一年小學,認字不到200個的恐怕也絕無僅有。
與眾多地產大鱷充滿謎一般的發家史不同,梁希森的發家史顯得相對簡單的多,更像是無心插柳卻綠柳成蔭。「2005年梁希森以20億元的身價「胡潤富豪榜」排名第66位。
討飯娃
山東希森集團董事長,身價20億元,「2005年胡潤富豪榜」排名第66位;綽號「菜園子」,做過鐵匠討過飯——這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但卻同時以一個人的面目出現,此人就是梁希森。
地產界傳言,梁希森從小家境貧寒,10歲討飯,13歲打鐵,17歲離家謀生,23歲闖關東,有著豐富而艱辛的人生經歷。與梁希森到底有多少資產一樣,梁希森到底認識多少字同樣是一個謎。
關於梁希森認識多少字的問題,地產界風傳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過一年小學,為住旅館填一張登記卡,他要求人幫忙;辦完事後需要簽字,他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其二,梁希森小學一年級學歷,認識字不到200個,不會讀報紙,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1955年生於山東省樂陵市黃夾鎮梁錐村的梁希森的確認字不多。在一次接受采訪時,梁希森透露,自己不僅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且還寫得相當不錯。除名字之外,還能認二三百個字。至於讀書看報,梁希森則表示沒有時間,要是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信件或傳真,梁則交由司機和秘書念給他聽。而更為關鍵、秘密的文字則讓老婆看。
「我不能和人比認字的成功,高中生、大學生、博士生是上學,我這也是上學——社會大學我感覺更厲害。但這個厲害和他們不一樣,比如高科技的東西我做不了。」梁希森表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在那個憑膽量起家的時代就造就了一個幾乎是文盲的企業英雄。從1980年代開始,梁希森在家鄉樂陵先後創辦了麵粉廠、毛巾廠、鋼構公司等企業,後來又進入了建築和房地產領域。1995年,梁希森以自己的名字注冊了樂陵市希森集團公司,注冊資本2.7億元。1996年,梁希森帶著自己的施工隊來到北京,參與了玫瑰園的建設,這是梁希森人生的一次轉折,也奠定了今日的富豪身份。
從討飯娃到億萬富豪,20年梁希森的命運完成了時空轉換般的跨度,在感慨人生無常,不勝唏噓的同時,梁希森發家的過程更像是命運開的一次玩笑。
生死轉折
梁希森的命運是和北京玫瑰園別墅聯系在一起的,在玫瑰園可能毀了梁希森的同時,卻給他了一次人生的轉機,梁希森開始成為地產界的傳奇人物。
1996年,梁希森已是身家過億,希森集團的年產值達近4億元人民幣,並於當年榮登山東省十強民營企業行列。
此時,梁希森面臨著影響日後的一次重大抉擇——企業要向哪個方向發展。最終,梁希森決定介入房地產行業,並決定到最具潛力的北京發展,選擇一家最具影響力的房地產項目,從房地產最基礎的建築裝飾入手,摸清底數後再伺機轉入房地產開發業。
而此時,號稱國內最大的利達玫瑰園因資金短缺,已陷於停工狀態,接手這樣的工程簡直無異於自投羅網,其結果必定是血本無歸。但在梁希森看來,以玫瑰園知名度之高、影響力之大,在北京乃至全國都無有能出其左右,接手這樣的項目,對於自己這樣剛剛涉足房地產業的外地企業來說,機會實在難得,梁希森決定介入。
但認字不多的梁希森卻絕對有做商人的天分,對風險控制相當熟稔。梁希森在與利達玫瑰園簽訂的墊資施工協議中明確規定: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後,以乙方「希森集團」的名義辦理並保存產權證,待甲方在合同規定期限內付清全部工程款後,再將產權移交。
1996年2月起,梁希森先是墊資7000萬元,分包玫瑰園40套別墅的建築裝飾工程和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並於當年7月完工,然而,這時候的玫瑰園已根本無力支付工程款了。玫瑰園面臨著兩種命運:一是有雄厚資金注入,起死回生;二是徹底癱瘓,直到破產。
對於梁希森來說,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雖然猜到了風險,但卻沒想到風險來得是如此之快,又是如此之大。剛過不惑之年的梁希森卻作出了一個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繼續加大對玫瑰園的投資,直至其資不抵債,然後首先申請財產保全,繼而申請玫瑰園破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競買,直接由建築商轉變為開發商。
至1996年底,梁希森在玫瑰園共投入2.3億元,完成了186棟別墅的建設和內外裝修工程,並按協議取得了186棟別墅的房產證,成為了利達玫瑰園最大的債權人。
1997年8月,梁希森聯同另一債權人向北京一中院提出玫瑰園破產申請,同時申請了財產保全。隨後,法院下達受理破產案通知書,玫瑰園進入破產程序;1998年7月21日,北京一中院下達玫瑰園破產民事裁定書,宣告玫瑰園破產,並進入清查債務階段。1999年7月16日,在玫瑰園的拍賣會上樑希森以3.98億元競買成功,梁希森的險棋走成了活棋。
此時,梁希森的機會來了。就在梁希森拍下了這個北京市最大的爛攤子別墅群不久之後,北京市宣布不再審批別墅,玫瑰園成為北京最後的別墅群,加之2000年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砸到梁希森手裡的爛尾盤一下子奇貨可居,玫瑰園再次生機盎然,梁希森由此狠狠地賺了一筆。梁希森一戰成名,名字開始為地產界所熟知。然而,與梁希森做的事情相比,瘋狂可能只是出自一個商人的本能,而相對於他正在山東老家實踐的「農村烏托邦」之夢——瘋狂之舉只能是小巫見大巫。烏托邦
如同融創集團董事長孫宏斌,口無文采、表達甚至沒有邏輯性的背後卻是獨到的眼光和過人的思維。梁希森也會給見過其面的人留下兩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表達能力很弱;二是思維能力很強。
這位富豪掌握的詞彙不多,言談中有大量俚語和省略,邏輯用語很少出現。但在思維方面,他則很擅長抓住事情的重點,思考問題的方式總是很簡潔。
等梁希森在北京玫瑰園大賺一筆之後,梁的腦子里有個更大膽、更瘋狂的想法——投資10億元,把家鄉樂陵市黃夾鎮所有農民改造成工人。
梁希森先從自己所住的村子著手,2001年,梁希森在梁錐村附近辟出100畝地,投資4200萬,蓋起了多幢二層別墅和四層小樓,梁錐村的村民以新村二層小樓的居住面積280平方米減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積,剩下的每平方米面積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給希森集團;如果村民家中房子大,則由希森集團按照同樣的方式,付給該村民。費用結清之後,希森集團只收到了不到30萬的資金,不到總投資的1%。
同時,村民也紛紛到希森集團的魯西牛業公司中上班,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薪水,並享受過節福利和養老保險等。
此後,梁希森開始向第二個村子許家村推進。在談起他改造梁錐村乃至黃夾鎮的設想的時候,梁希森說了一句很樸素的話:「我不贏利我不幹。」魯西牛業公司已經開始盈利,每個月的利潤達到200萬。
而按照梁希森的思路,只有這兩個村子是遠遠不夠的,他要把整個黃夾鎮100多個村子全部按照梁錐村的模式進行改造,這是一個鄉村的「烏托邦」夢想。梁希森表示,「憑自己的能力,能改變一個村就改變一個村,能改變一個鄉就改變一個鄉,能改變一個縣就改變一個縣」。
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夢想不一定都會實現。在旁人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夢想,梁希森卻把它付之於行動,雖然不排除商人的本質,但這份勇氣仍值得欽佩。 在中原大地星羅棋布的村莊中,山東省樂陵市西北部的梁錐村堪稱鶴立雞群。在這里,村民們家家戶戶住在歐式聯排別墅里,村中心公園里有和城市公園一樣的健身和遊玩設施,幾處大型雕塑活靈活現。在這里,傳統印象里的農村和農民不見了,大多數勞動力在村莊旁邊的企業上班,按月領取工資。
就在若干年以前,梁錐村和周圍的村子沒什麼兩樣,「一窮二破」是它的形象寫照。它神話般的變遷,緣於村裡出了個億萬富豪,他就是北京玫瑰園別墅的老闆梁希森。當年被迫離家討飯、浪跡四方的梁希森,在發跡之後投入巨額資金把家鄉改造了個「底朝天」。梁希森說,這是他從小的夢想。
衣錦還鄉
梁希森1955年出生在梁錐村,早年家境貧寒,青少年時代經歷坎坷。10歲那年,不堪忍受飢餓折磨的梁希森離家到河北省討飯。13歲開始,梁希森跟著別人幹了4年打鐵的生計。17歲,他在河北滄州的一個鍛造工廠當上了鍛工,後來還被提拔為車間主任。1976年,21歲的梁希森孑然一身闖盪東北。
貧瘠的家鄉和坎坷的經歷,沒有給梁希森留下多少快樂的記憶,但卻給了他一副聰明的頭腦和堅毅的性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梁希森迅速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嶄露頭角,他先是回到家鄉創辦了麵粉廠、毛巾廠、鋼構公司等企業,後來又進入了建築和房地產領域。1996年,他帶著自己的施工隊來到北京,承攬了玫瑰園別墅項目的裝修工程。
誰也沒有想到,玫瑰園別墅這個當時全國知名的爛尾樓項目,在梁希森手裡奇跡般地起死回生。1999年,梁希森出人意料地通過拍賣以3.98億元入主玫瑰園。不久後出現轉機,北京不再審批別墅,玫瑰園就成了北京最後的別墅。加之2000年後房地產市場回暖,玫瑰園別墅一下子炙手可熱,僅三期工程銷售額就有望突破20億元。這個「大翻盤」項目,使梁希森的個人資產飆升到十六七億元人民幣。
2004年,49歲的梁希森入選全球著名的《新財富》雜志年度內地富豪榜,名列第376名。
有了錢的梁希森把目光轉回家鄉。2001年,梁希森投資4200萬元,給梁錐村蓋起了聯排別墅,讓全村136戶村民全部入住進去,原來的村莊被夷為平地。
2002年7月,賺了錢的梁希森拿出4200萬,給全村蓋了136套歐式大別墅免費讓村民住。2005年11月,此梁希森又拿出4000萬給臨村免費蓋了100多套大別墅。這就是他轟動全國的「新農村計劃」。
村支書梁廣祿家住的是上下兩層別墅,共有13個房間,客廳、衛生間、廚房一應俱全。梁廣祿對記者說,村民們住的大都是這種樓,總共有280平方米,老宅那邊多少平方米,新樓就白給多少面積。老宅不夠抵頂的,多出的每平方米交60塊錢,基本上等於白送。
循環經濟
梁希森在改造舊村的同時,利用村莊改造後騰出的空地創辦了魯西牛業公司。梁希森說,全國雖然擁有9200萬頭黃牛資源,但與國外先進的養牛業相比,差距太大,牛肉產量少、質量差,高檔牛肉的市場空間巨大。此外,我國正大力推廣秸稈養牛,而樂陵正是國家級秸稈養牛示範縣,得天獨厚的條件,為發展養牛業打下了基礎。
梁希森說,改造就需要花錢,沒有賺錢道兒不行。改造之後沒有產業更不行,村民光住進好房子不行,還得有吃的,喝的。
梁希森的賬算得很直白:「老百姓的秸稈比糧食值錢。二畝地的玉米一年最多能收入400元錢,但種的秸稈能養一頭牛,養這一頭牛一年最少純收入四五千塊。如果把全國的秸稈全部變成牛飼料,中國就成了一個畜牧大國,到那時,牛肉多了老百姓可以當饅頭吃,也可以當罐頭吃。那樣,糧食不就省下來了?」
在希森集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完整和周密的循環的產業鏈:公司組織農戶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秸稈資源養殖魯西黃牛,公司收購農戶的架子牛進行育肥,育肥後屠宰分割,牛肉銷售到市場。牛糞和屠宰的廢水用來生產沼氣,沼氣用來發電,沼氣渣用來養蘑菇,蘑菇的培養基用來養蚯蚓,蚯蚓用來製作中葯和保健品,蚯蚓糞用來製造飼料和活性復合肥,肥料返回到田間又培養出環保的蔬菜和農作物,再用農作物秸稈來養牛。
在梁希森的魯西牛業公司,繁殖、培育乳牛,青貯、精飼料加工以及育肥項目等,容易賺取的利潤都讓給村民了,公司則在加工過程和延長產業鏈上做文章。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賈墨池帶領記者參觀了他們的秸稈青貯場、屠宰場和蚯蚓養殖場。幾個部門的負責人介紹說,魯西牛業屬精細分塊屠宰,每斤牛肉平均售價高達10元錢,僅肉牛屠宰凈肉這一項就已經把收購肉牛的成本給撈了回來,而牛皮、牛下水、牛骨、牛血等都是超值部分。比如一張牛皮價值就達600元,如果是4萬頭的屠宰量,一年的毛利潤就能達到8000萬元。但是最大的增值點並不在屠宰,而在屠宰副產品的生物技術開發。企業已投入800萬建起了一個中試實驗基地,研究用牛血提取生物製品,包括凝血酶、血清蛋白、血紅素、SOD等名貴葯物,預計前5年的產值達到20億。
在梁希森的企業里,最獨特的項目是利用氨化的牛糞養殖蚯蚓,現已發展了300畝,計劃將來達到3000畝。養殖的蚯蚓是從日本引進的「大平2號」,主要返銷日本。據測算,一頭牛一年產糞便5噸,1噸牛糞可以養蚯蚓30公斤,每公斤蚯蚓賣10元錢,可獲利1500元;這些蚯蚓還產生糞便3噸,可以賣給高爾夫球場做草坪養料等,每噸300元,可獲利900元。一頭牛的牛糞一年就可以增收2400元。
農村建設
在大多數像梁希森一樣成功企業家把目光瞄向高端產業領域的時候,梁希森「插足」農村建設的反常舉動引起了輿論的嘩然。人們對梁希森「達則兼濟天下」的境界給予了很多的褒獎,但也有很多人表示質疑。但就在人們眾說紛紜的時候,梁希森開始了實現他「夢想」的第二個步驟。梁希森放言,他要把鎮里的109個村全部改造。2004年春天,梁希森的施工隊開進了鄰近的台張村,准備按照梁錐村的模式進行「翻版」改造,但這一次並不順利。台張村村民對梁希森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已經開始的改造行動「流產」了。梁希森沒有多說什麼,他隨後把目標定在了靠近台張村的許家村。2005年,舊的許家村像原來的梁錐村那樣消失了,一個「希森許家新村」平地而起。
許家村村支書劉之平介紹說,通過村莊改造,原先佔地450畝的村莊縮小到150畝,騰出了300畝地。騰出的地全部復耕成農田,與原來的綁在一塊兒,村裡成立了股份制農業生產合作社,集中經營,年終分紅。
梁希森改造第一個村莊時,大家都認為依他的實力,即使完全沒有回報也能辦得到。而當他宣布要對全鎮進行改造時,不少人開始懷疑:梁希森有沒有這個能力拿出這么多錢,這種靠大戶投資建設新農村,路子是否可行?
針對梁希森的做法,一些觀察人士開始議論和猜測他是否在謀求更長遠的利益,也有人質疑梁希森的用心。他們的疑慮是,按照梁希森的開發計劃,全鎮109個村完成改造後,將騰出3萬畝土地資源,這些土地從性質上來說,都是農村宅基地,通過入股方式並入梁的企業,這3萬畝農村建設用地將來的價值難以估量。另外,全鄉鎮農民原有耕地也將以村民入股、集體土地入股的形式進入梁希森創辦的企業集團,成為企業的資產。這些,是不是梁希森的真正圖謀?
一些研究新農村建設的專家對這一現象表示了關注。專家認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發揮企業家力量,特別是將產業資本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所主任黃少安認為,梁希森搞的養牛項目肯定是有回報的,作為一個商人,謀求更長遠的利益也在情理之中,關鍵是要把握好利益的分配。特別是通過村莊改造進行房地產長遠投資,可能獲得更大回報,這本身對產業資本進行村莊改造、參與新農村建設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山東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秦慶武說,產業資本與村莊建設的結合,值得深入研究。梁希森的滾動開發改造變成一種市場行為,應該更有發展前途,也有更大的推廣性和現實意義。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丁力說,梁希森在農村進行這樣一種探索,如果放大來看是體現了工業對農業的反哺。過去重視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都知道他們在農業發展上、在農民增收上起作用,而要看到他們在農村變化上也要起作用,要藉助大企業的力量來解決「三農」問題。 2005年「胡潤富豪榜」,梁希森名列66位,身價20億,然而這個傳奇式的農民地產大亨卻在地產行業最賺錢的時候瞄上了一個投錢多,見效慢,周期長的農業項目——脫毒馬鈴薯!
地位
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糧食作物。馬鈴薯耐貧耐旱甚至在大多數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下,也可獲得一定產量。從世界范圍來看,今後的二十年,預計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長數字將超過一億,其中增長的95%以上人口,將出現在土地和水已經承受巨大壓力的發展中國家。200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更是發布了一條驚人消息,據科學家分析,解決人類未來糧食安全的問題,只靠馬鈴薯了,並且頒布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予馬鈴薯「被埋沒的寶物」的美稱。
中國馬鈴薯食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徐開生說:「馬鈴薯是減肥食品,100克馬鈴薯裡面的碳水化合物是16.5克,而100克大米則含有79.9克碳水化合物,100克小麥含有碳水化合物是75.1克,而且馬鈴薯里含有的膳食纖維,吃進去以後能夠吸水,保水。吃了有飽腹感。所以馬鈴薯是最好的減肥食品。馬鈴薯維C的含量是蘋果的3.5倍,馬鈴薯中所含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1相當於蘋果的10倍。鐵是蘋果的3倍。鋰是蘋果的兩倍。一公斤馬鈴薯,它的營養成分相當於3.5公斤的蘋果。所以把馬鈴薯叫做「地下蘋果」。而且馬鈴薯里含有非常豐富的鉀。100克馬鈴薯有342毫克的鉀,可以防治中風。馬鈴薯中的粗纖維還有日常通便的作用。馬鈴薯里還含有一種類似轉化霉的東西,能夠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所以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肌炎,心內膜炎的,心血管患者,應該多吃馬鈴薯。印度的醫學家研究,一個人要堅持每周吃上5個—6個馬鈴薯,患中風的危險下降40%。歐洲發達國家人均馬鈴薯消費量是74公斤,我國是35公斤。 2007年出版的我國居民膳食指南里提出,一天要吃谷類,谷薯和大豆250克到400克,也就是半斤到八兩,第二個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所以建議每周應該吃五次的薯類食品,每次吃一兩到二兩。」
中國澱粉工業協會副會長周慶峰則在馬鈴薯的深加工方面給大家上了一節生動的課,他說:「馬鈴薯變性澱粉用途非常的廣泛,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比如說您身上穿的衣物,無論是棉紡、毛紡、混紡,都要用變性澱粉做漿料和精整劑。所有的紙張,越是高檔紙,越要用變性澱粉。石油鑽井、污水處理、日用化工產品,各種精細化工產品,比如說建材,鑄造。而且化妝品里也有。食品,肉類製品,方便食品,膨化食品、醬類,湯類。所有的食品,都要用到各種類似的。就連汽車製造也都有用到變性澱粉。馬鈴薯澱粉,是工業上一種非常高檔的,高質量的變性澱粉的原料。目前我們國家在變形澱粉的研究、生產、使用上起步比較晚,這是由於原來人多糧少的國情制約,80年代以後開始大力發展澱粉加工產業,變性澱粉是從90年代開始,從國內開始研究、發展。那麼到現在雖然時間還比較短,不足20年的時間,但是現在呢,發展速度非常快,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國家生產的變性澱粉有2000多種,廣泛應用於各種工業行業。而目前我國只有30多種變性澱粉,很多高級的變性澱粉我國還生產不出來。比如說一些高檔的營養強化食品、高效的吸水保水劑、帶血漿、製造膠片、醫葯的膠囊等等所用的變性澱粉還在研製過程中。」
對於馬鈴薯深加工的前景周會長說:「馬鈴薯產業一定要走工業加工的路子,加工產業發展起來以後,馬鈴薯就有更廣泛的出路,而且有更高的經濟價值,更廣的應用。」
我們國家的馬鈴薯種植面積佔世界的1/5,產量佔世界的1/4,都處於世界第一位,但是單產水平僅排在世界第92位,沒有合格的脫毒種薯,則是我國土豆產業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
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孫慧生教授說:感染了病毒的馬鈴薯,薯塊變小,葉片變小,產量變低。馬鈴薯脫毒只能靠莖尖剝離。我國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只佔馬鈴薯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二十。」
困難處境
馬鈴薯是一個市場巨大,潛力巨大,利國利民的產業,但是想做馬鈴薯卻是難上加難。梁希森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缺乏人才,一次偶然,老梁知道了馬鈴薯產業是個潛力巨大的產業決心做脫毒馬鈴薯種子產業,可當時沒有經驗的他找了三個同樣沒有經驗的大學生就在一間廢舊的車間里自己動手進行馬鈴薯脫毒實驗,花了兩年時間,投了600多萬,可這脫毒苗是一撥接著一撥的死,越死越少,最後一株都沒成功。老梁開始也想過算了還是搞房地產吧,可是心底那股不服輸的心氣讓他最後決定繼續幹下去,這次他找到了中國農業大學的校長柯柄生,柯校長給他推薦了馬鈴薯育種專家孫慧生教授。為了讓孫教授來自己公司,梁希森買斷了中聯鴻業公司。有了孫教授的幫助,技術上有了保證,這脫毒馬鈴薯苗很快就研製成功了,可就在他准備大規模的建脫毒馬鈴薯育種基地的時候卻遇到了最大的難題。
曾經在房地產上給他貸款的四家銀行,聽說他不幹房地產要干農業,紛紛收回了貸款。讓梁希森措手不及,手上一下子沒了錢,可這脫毒育苗不能脫節,梁希森賣了9輛車,賣了房子、關了四家公司,不得以拖欠工人一年半的工資,玫瑰園的房子賣一套就被他拿去一套的錢投進馬鈴薯基地里建車間,建大棚,買拖拉機,買收割機····那時候過年都是找朋友借錢過的年,一個身價20億的富翁到了跟人借錢的地步,八年的時間,他投到馬鈴薯產業里的錢達到21億8千萬,而八年時間一分的回報都沒有,第一次見了回頭錢。因為馬鈴薯培育新品種是七年的時間,梁希森的馬鈴薯集團至今已經培育出了900多種脫毒馬鈴薯。
看到曙光
2008年6月28日由國家科技部批准在公司建立全國唯一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在山東樂陵希森中聯馬鈴薯產業集團掛牌成立。如今在山東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脫毒苗組培中心,2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微型薯繁育大棚,擁有了全國最先進的莖尖脫毒實驗室、病毒檢測室、全國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年可擴繁脫毒苗9000萬株,繁育微型薯2.5億粒。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是集團在北京延慶設立的又一原原種基地,總佔地面積400畝,年擴繁脫毒苗5000萬株,微型薯1.5億粒。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希森集團投入22個億建成100萬畝的種薯生產基地,總經營噴灌圈達300個,每年輪作種植60萬畝種薯,年可提供優質種薯130萬噸,形成了以商都為依託的核心種薯種植區,每年實現產值30億元,帶動了16萬農民脫貧致富。
商都縣七台鎮楊家地村農民崔英以前種的是自己家留的土豆,一畝地只能產1000斤,種了希森集團的脫毒馬鈴薯後一畝地產量翻了一番。他准備擴種到10畝。
商都縣縣委書記王國相說希森集團的種薯基地不僅改變了當地傳統的刀耕火種的種植方式、帶動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而且希森集團在不久的將來,將在種薯生產基地的基礎上上兩條12500噸的種署生產線,這個項目上去以後,每年可以為商都縣增加財政稅收3000萬元。
發展馬鈴薯產業對於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對於節約國家耕地也同樣有著深遠的意義。孫慧生教授說:「馬鈴薯在國外作為第二塊麵包,在西歐國家。我們國家耕地年年在減少,人口也在不斷地增加,我們糧食確實存在著糧食安全的隱患。在南方的耕種,利用水稻的冬閑田種植馬鈴薯。在中原地區,馬鈴薯還可以作為「兼作套種」不影響糧食和棉花的產量,還能多收一點馬鈴薯,這樣就節約了耕地。馬鈴薯,它有抗旱性,越貧瘠的地方越適合種植。像甘肅、青海這些,這些乾旱地區,馬鈴薯正作為主要的作物。所以溫總理說,把這個小土豆要做成大產業。因為我們國家現在馬鈴薯的面積是最大的,總產也是最高的,如何把馬鈴薯做成大產業,這對保證糧食安全,對貧困地區農民的致富,有很大的作用。」
隨著我國脫毒種薯的不斷推廣與普及,一場馬鈴薯式的革命即將到來,希森集團承諾在未來提供給全國冬作區和二作區一半的種薯供應量,這樣在脫毒種薯普及率增加50%的基礎上,每畝就能增產1500公斤,每年馬鈴薯將增產6000多萬噸,農民增收480多億,不僅能從根本上緩解糧食安全壓力,也能為農民帶來豐厚經濟收入,利國利民!
一個地產大亨,偶然發現小土豆是個大產業,一不小心鑽到了土豆堆里,承擔起一份原本不應該由他個人承擔的一份大的責任,八年抗戰,終見「薯」光。
⑺ 印度在技術領域有多厲害你知道嗎
具體的情況雖然並不是很了解,但是最近看到一本書,有提到過印度相關方面的發展問題,所以索性今天在這里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最近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世界是平的》,很多搞技術的人應該對這本書很了解,是最近老師推薦的一本書,剛看了幾頁就覺得被這本書吸引了,間隔就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世界是如何變得平坦的,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說的根本就不對啊,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就是這個地球,明顯就是圓形的,怎麼會是平的呢,這不明顯的在顛覆人家的認知呢嘛,怎麼可能。
那麼在這里,我就是解釋一下這個所謂的變得平坦,並不是我們科學上的或者物理意義上的平坦,而是一種主觀上的概念。
那麼讓世界變得平坦的主要的代表性的國家就是我們上述所說的印度,之所以說這是一個代表性的國家,因為從科技的角度講,再細化一點,從軟體行業來講,印度的程序員的的水平那可是實實在在的一流的,這也是我們老師常和我們說的一個問題。
比如說讓印度人寫一段程序,很多人寫的都是一樣的,甚至可以說多數,但是如果讓中國人些一段同樣的程序,那肯定會千奇百怪啊的,什麼樣的都有,可能這個時候就會有人說,因為我們中國人智商高啊,其實我也承認中國人的智商的確挺高的,但是這並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一個標準的問題。
而且印度人很在乎人民大腦的開發,同時存在外包的發展,這也正是印度的科技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⑻ 印度人是否很傻瓜
印度人不是傻,是愚蠢,自負,思維混亂,神經質,平均文化素質卻很低,他們算識字率只要用盧比上的15種文字的一種,可以寫出自己的名字,這就脫盲了(這里必須要說的是,印度脫盲標准可能不是這樣的,但很可能是教育部門應付任務的做法,人家高考時,父母成群結隊搭樓梯送材料,居然沒人抓,可見教育上的狀態了)就這程度,也才74%的阿三能做到,我們的脫盲是幾十年來的9年義務教育,這些年還有人提出12年教育才算脫盲。
有外籍印度裔研究者發現印度人的腦子比東亞和歐美人少二兩大概吧,然後印度人說大腦小,速度快,印度人聰明,這就和電腦CPU一樣,不論怎麼評價吧,阿三的理由很不對,電腦CPU有大小之分,但主要原因是材質不同、結構不同,高階計算邏輯也不同,以他們的邏輯,我們可以推論出印度人就不是人類,因為它的大腦與東亞、歐美國家人在材質上不同,腦結構也不同,這不就扯淡么?非人類?外星人?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每一種生物大腦重量與整體重量的比例都有一個極限,在極限范圍內,越大越好,比例越大越聰明,顯然阿三比東亞和歐美人要弱很多,國際上人們都知道,印度人的智商平均是82,中日韓都是105,106,北歐有一兩個國家忘了叫什麼,智商平均達108
忘了一點,印度人愛吹牛的特點,在社會中就是愛詐騙,歐美人眼中的詐騙犯就是印度人,整天誇誇其談,坑蒙拐騙,不過以他們的智商,別人被騙一次就不會再被阿三騙了,印度1991年搞開放的,印歐語系的人們本是很支持印度的,但因為印度人好招搖撞騙,不肯付出,卻要最大的蛋糕,令其聲譽極差,印度沒有歷史,就把神話當歷史,以前從來不是國家,只是上千土邦(差不多就是農村自治,農村獨立王國),卻說自己古代很強大,強大個鬼哦,歷史上,名聲很大的孔雀王朝也就印度北部和西部各一部分,也就中國兩個小省辣么大,被印度人吹的好像很牛逼,但沒有文官體系,沒有政治構建,也就一個打下一個城池稱王的國家,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都被什麼羅馬啦,馬其頓啦,突厥啦,蘇丹啦,英國人啦佔領,其古代文明(應該說南次大陸古代土著文化)完全消失,就這樣的,被大英帝國像捏泥巴一樣組合起來的所謂國家,卻說自己文明從未間斷,然後就被全球各國網友嘲笑了,官方語言是啥?英語耶,內部有幾千種所謂語言,當然啦,土邦土著部落是不會有什麼歷史記載的,兩千年來像DOG一樣被各強國佔領,人家管理印度,按照的是各強國自己的文化和系統,南次大陸的文化只能管村子,人家也不用,也消失了,印度人更不記得,如今卻自負起來,以為中國行,它也行,先把底層的部落管理變成真正的國家再談吧,秦始皇兩千五百年前乾的活,他們都沒干成,更別提治理方法了
⑼ 印度人的智商真的很低么
印度人都是一般都是勤勞勇敢類型的吧,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怎麼能說智商低呢?智商低經歷上千年,還不早就絕種了!
⑽ 印度人,猶太人,中國人誰聰明些
中國人 看看我們的盜版 山寨 第一!
猶太人最聰明!!!!!!
在中國,我們看美國;在美國,我們看世界。
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首先,美國是移民國家,接納並保存了各種文化;然後,美國因為本身體制和體系都發展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為了力求發展和創新,通常很多人會去關注別國的時態或者尋找機會。這就好比你在小漁船上的時候,會去看巡洋艦,總想有一天有一艘那樣的船;而你在巡洋艦上的時候,沒有部件要你維修,全自動化的儀器不需要你去掌舵,那麼你會去看小漁船有什麼需要,或者維持秩序,或者進行幫助。-- 當然,這里有些時政和外交內容就不是我要描述的范圍了。
1 猶太人
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歷史上曾經被亞敘王國、古巴比倫王國統治過,到公元前63年,徹底被羅馬帝國佔領,失去自己的國家。於是這個民族流離失所,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但是他們保存自己的文化,幾千年都沒有改變過。並且,猶太人非常地團結,為了復國大業,忍辱負重,在世界各國形成了非常有影響力的猶太階級。1947年,經過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努力,在聯大181號決議下,終於復國,重新有了自己的祖國--以色列。
紐約的猶太人非常多,猶太人有三種:正統猶太人,保守猶太人和改革猶太人。尤其在布魯克林,經常可以看到頭頂寬邊大帽、身著黑色大袍的正統猶太人。他們不與外界接觸,只跟自己社區的人通婚、經商。頭上有一頂小沾邊薄餅樣小帽的是保守猶太人,相對與外界有所接觸。而改革猶太人則是通過環境與傳統的結合,既融入社會又保存傳統。
在紐約或者美國,中國人是通過面孔來辨認的,而猶太人則是通過傳統習俗來辨認的。猶太人很努力,美國社會的精英階層很多都是猶太人,他們也大都是知識分子,醫生、律師、商人,滲透到了中上層領域。
猶太人擅長做生意也是舉世聞名的。有一次,我的一個同學去買二手電筒視機。電視的質量是不錯,但是價格比較不容易接受,要80塊,而通常都是20-40塊左右。同學一問,倒~,對方是猶太人。被氣勢鎮住了,那個同學連討價還價都沒敢,直接就回家了。路上還嘀咕,「早知道,我就說我是德國人了」。
猶太人的心很齊,即使已經到了精英階層,仍不忘記自己是猶太人,仍要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努力。以色列復國,是美國的外交策略,更是世界各地猶太人努力的結果。美國在聯合國的政策,需要通過上院2/3投票通過。而美國政治中,又有「游說」這個活動,就是通過個人關系同上院或者下院的議員拉攏關系,獲得支持投票。猶太人因為經商和教育程度,大都有很上層的關系,在「游說」中起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才有了美國主導的聯大181號決議。
這不經讓我想到了中華民族。華人在美國的地位也不能算低,天生的聰明和後天的吃苦,使很多華人也進入了精英階層。但是美國對華政策卻一直沒有改善過,或者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原則態度讓美國很感冒,但是我們也不經要深思,外交政策是一項能屈能伸的政策,為什麼華人對國會的影響遠沒有猶太人來得那麼大。
2 中國人
Chinese,在這里的含義是華裔,所有中國人(包括香港台灣)和中華民族的後裔。一部分是幾代在這里生活的華人,另外一部分就是我們這樣剛來的中國人。這里我主要講的是中國人,就是有中國國籍的人。
這個話題我不是很願意提起。真的,作為中國人,我為自己國家的日益繁榮自豪,為文化自豪,但是提到中國人,有些話還是不得不說。有個朋友來這里多時,在曼哈頓工作。她的工作換了好幾次,最後的原則是「找沒有中國人的地方」。剛來的時候,對她的話有些不屑一顧。但是後來發現,畢竟是過來人,肯定是深有體會的。
碰到過兩件事情。
一個是中國同學。寒假回國的時候打算一起訂機票,我告訴他一個網站,機票特別便宜,大家商量好一起走。過了幾天,我正好去機房,看到他一個人在那個網站訂票系統上寫什麼,當時沒有多想。又過了幾天,另外一個同學告訴我說,那個人已經自己訂了機票,並且得意的表示,拿到的是最後一張打折票,決定悄悄回國。
又有一次,在中國學生網站上找到一個二手列印機,於是去看。是一個女孩,她說自己的手提壞了,所以也不需要列印機了。然後拿出一疊發票給我看,說墨盒是新買的;並且說,這個列印機也是她剛從別人手裡買來的,還沒來得及用,如果有什麼問題,我可以去找那個原賣主。列印機看著不錯,我就買了。回家就發現根本不能用,磁頭壞了,一張紙都列印不出來。找她自然是不認賬的,說應該去找原賣主。這個女孩生活也不容易,屋子很舊很臟,並且在我買列印機的時候告訴我一套透支信用卡的辦法。為了這20塊,她也是煞費苦心的。首先說手提壞了,自然就有賣掉列印機的理由;然後,通常大家買東西的時候都會試用,但是你不可能想到她那裡沒有電腦,你也不可能自己帶個電腦去試,自然就被列印機那擦洗非常干凈的外表迷惑了。事後告訴朋友,朋友說,中國人的東西你也敢買?他也是中國人,但是說這番話也是情非得已。
或許我碰到的只是個例,我也寧願相信自己碰到的是個例。一個民族可以排外,可以保守,但是不可以欺騙、玩弄自己民族的人。民族是一個集合概念,水漲船高,齊心共奮才是出路。很多中國人在國外,不是和外國人競爭,而是喜歡跟中國人自己競爭。經常時不時地打探消息,然後暗自下力。在國外,你可以經常看到日本人成堆出入,東南亞人一起說笑,但是很少看到中國人在一起探討。很多幫助是表面上的,但是相互間卻一直爭奪各種利益和機會,卻不會去同日本人、歐洲人或者美國人競爭機會。其實別人看你的時候,看到的是中國人,而不是你某某人一個人。猶太人的復國,讓我們看到一個民族團結的結果,甚至可以創造一個國家。那麼中國人呢?真心希望海外的中國人把眼界放寬,把心境提高。中國現在已經能夠讓我們自豪,那麼有一天,我們也願意中華民族這個集體能夠讓我們有向心感。
印度人
小時候的印象中,印度是一個出產載歌載舞、情節簡單電影的國家;然後,就是一個經常跟我們因為邊界發生矛盾的、6個鄰國5個打架的小氣國家;再後來,聽說他們發達了,因為軟體產業,成了美國矽谷的主要外包國家,但是他們的軟體水平實在不如中國,很多技術問題他們居然暗地裡再次轉包給中國人做。總之,印象實在不好,還有一些剽竊、掠奪中國智慧的嫌疑。他們的發展很大一部分歸功於英國殖民歷史造成的語言優勢,還有地處印度洋這個拿破崙都不放過地理環境。
一個去過印度的朋友說,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國家。一方面,他們經濟發展的連日本都不敢小視,另外一方面,他們的民族傳統、環保和人文理念集落後和最發達於一身,造就了一個奇異的國度。他們講究的是自然人文主義,有些事情讓你看不懂:男人牽著手在大街上走;淌過雨後的積水也不覺得臟;如廁,也是自然主義,不需要茅屋,就在路邊解決。有些道路你就不得不繞著走,因為到處都是經過消化後重返自然的物體。他講了一個笑話:印度人隨地大便,戈爾巴喬夫訪問印度的時候,對拉及夫·甘地得意地說,我們國家就沒有這樣的事情、很乾凈的。改天甘地訪問前蘇聯,果然,道路整潔,樹木蔥蔥。忽然,見到一個人在路邊如廁,甘地說你們不也有嘛。戈爾巴喬夫大怒,派克格勃查出那個人是誰、讓他那麼丟面子。不日,克格勃報告:那人是印度大使。
笑話歸笑話,也折射了一些印度人的習俗。然而,印度也有可愛的地方。朋友去的是新德里,那裡的人都是素食,對動物非常保護,經常因為一頭大象或者一頭牛經過馬路、車子全部等候,而引起交通阻塞。他們不砍伐樹木,不使用一次性餐具,非常的環保。這些理念,都使印度超越了最發達的歐美國家。
紐約的Queens皇後區有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印度城,和布魯克林的中國城可以媲美。以前看到不同的東西經常覺得是異類,但是在這里,你可以看到的不同太多了,以至於由陌生到熟悉,到喜歡。逐漸的,我喜歡上了印度文化。印度的首飾非常精美,我的一個朋友一到各地就買當地的手鐲,現在手上套了幾十個,隨著手臂搖擺,搖曳多姿,平添嫵媚。印度的首飾讓人想起了這個奇異國度曾經有過的輝煌和燦爛,有著閃爍的圖案和耀眼的色彩。印度的莎麗,也非常具有女性的曲線動感,長衫、褲子和圍巾,不經意間就漂盪起女性的柔媚。好的莎麗製作精美,都是手工縫制、刺綉,但是價格很昂貴,一套500元以上。也有女孩穿的隨意裝,還真想買一套,中國面孔穿印度服裝,一定是另外一種感受。
在印度城買了一張歌舞片,本來想看看載歌載舞的情節,回憶兒時看露天電影的感覺。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的娛樂業也開始走上了繁榮,寶萊塢出品的電影電視已經到了一定的藝術和商業境界。男女主角英俊漂亮,很有魅力,影視的製作從燈光到造型有動感、有夢幻,讓我看得愛不釋手,並且開始學習印度舞蹈。印度這個有點妖媚而神秘的地方,發源了印度教和佛教,發源了瑜伽,崇拜性文化,使得人們的一舉一顰都有著不可思議的妖嬈。
印度美食是很多人更換口味的不二選擇。在國內,我們選擇川菜、京菜、杭幫菜,而在這里,你可以選擇義大利菜、法國菜、西班牙菜、墨西哥菜、印度菜,等等。雖然在我的口裡都不及中國菜,但是變化也是一種驚奇。印度菜很講究香料,一道菜有幾十種香料配製而成。有一種香料一寸長,還有兩根胡須,第一次吃的時候還大叫,菜里出蟑螂拉~ 弄得朋友哭笑不得,告訴我這是一種很特殊的原料。英國殖民期間,掠過了大量的香料,使得西方人體會到了印度美食的魅力。印度菜有著很強的滋補作用,這也是他們成為人口大國的一個主要因素。很多西方人慕名而去,估計輝瑞公司會很一陣郁悶。
印度人吃飯用手,把各種菜和米飯使勁攪拌在一起,然後用手抓。Curry在我們理解是咖喱,但是在印度菜中,泛指有汁水的調料菜。印度菜以curry為主,可以拌米飯,也可以拌饢(一種印度餅)。不過有一次在印度餐館看到一個印度人吃牛肉,餐館也賣出了豬肉以外的肉類,後來了解到,印度北部篤信伊斯蘭教,和南部純素食不同,他們也吃肉。從飲食文化了解宗教,了解延伸的文化,可能是紐約賦予各國來客的一個不同的機會。
日本人
日本文化不用我詳細描述了。日本人的群羊效應在國外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很多時候都是群體出現,一起討論,一起外出遊玩。相對來說,日本人對西方文化的接受沒有中國學生那麼快,而且大部分日本人說英語總有改不掉的扔彈珠的口音。
日本人不太喜歡說話,總是坐在角落裡,很安靜地奮筆疾書。不過當你去看他們的筆記的時候,發現都是用日語記的,弄得你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
日本學生從不當面發表意見。如果有什麼問題,總是喜歡嘀咕或者等人走了以後再說。如果一個小組作課題鬧意見了,西方學生會直接說「我不同意這個方案」,但是日本學生不會表示反對,但是會找一個也有意見的人,說「我英語不好說不清楚,你去提出意見,我一定支持你」。總之,跟西方人不同,日本人不會把意見直接提出來;跟中國也不同,日本人沒有「認了也就認了」的忍耐。可能禮貌是他們的文化,但是表裡不一就不容易被認可了。
日本人很團結,很喜歡宣揚自己的文化,經常自發組織其他國家的學生學習和氣道和茶道,並且組織這些學習者進行表演。很多日本社團也定期組織文化活動,提供大家品嘗清酒和日本料理,同時還有各種日本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演出,盡量多的吸引人們來參加並且學習他們的文化。相比之下,中國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不多,大部分是別人自己對中國文化感興趣了才來問的。
這里的日本電影很多,還有動漫。在紐約,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電影,而不只是好萊塢大片。好萊塢的大片,看的時候你哭啊笑啊的,看完就忘了。但是這里很多其他國家的電影,展示了人文和文化精神,製作雖小,很多內容是很震撼的,讓你看了會一直深思看似很土的鏡頭後面映射的內涵。我以前從來沒有體會,除了俊男倩女外,一部電影可以如此的好看和精彩。比如阿根廷,澳大利亞,北歐的很多電影,描寫的都是微不足道的生活,但是你會為他們的生活理念而感動,並且嘗試去了解它們、理解他們,以至於會喜歡他們。所不同的是,亞洲電影的人文理念一並是「視死如歸」,而歐洲和美國電影則是「生命是最可貴的」。
離題。說回來。
日本人不太喜歡其他國家的飲食,歐洲的奶味太重,東南亞的調料太多,中國菜太油,快餐不健康,所以他們經常自己做菜。壽司在這里到處可見,有上好的手工製作價格不低的,也有大批量製作的成品。插一句說,有趣的是,很多店家,在這里賣皮薩的不是義大利人而是墨西哥人,賣壽司的不是日本人而是緬甸人。
中國人很不願意被認作日本人,通常被人誤解以後,還一臉委屈地問別人:我矮嗎?我眼睛小嗎?我卑躬屈膝嗎?好在我的長相非常的中國,幾乎不用辨認就可以知道是中國人,但是還總是不忘傲氣地告訴別人「我是中國人哦」。不同的是,台灣和香港人喜歡說」I』m from Taiwan/ Hong Kong, China」,而我們總是說」I』m from China」,別人追問哪裡的,就說」 Beijing/ Shanghai/ Sichuan」。不過,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西方人已經把中國(而不像以前是日本)作為亞洲的主流,看到亞洲面孔一概統稱中國人。赫赫(我得兒意的笑,我得兒意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