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舍利子是怎麼形成的
舍利是梵語śarīra的音譯,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在佛教中,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發、骨骼、骨灰等,均稱為舍利;在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體,則稱為舍利子或堅固子。
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重視與尊敬。但是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死後遺體—舍利
舍利是印度語,梵文śarīra,或譯室利羅、設利羅;義「骨身」、「體」、「遺身「,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但本意卻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 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詞語,完全是從其形狀上立名的。
在印度,人死後的遺體,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後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屬的、石質的、陶質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地面的即稱為塔,塔是高顯的意思,相當於中國的墳。藏舍利的容器,無論是金屬的石質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裡,也稱為塔。這種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國寶塔的來源。因此,舍利與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成為尊敬的對象。而中國對於祖先的遺體,墳墓便成為尊敬對象。
依於尊敬遺體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下的發、剪下的爪、牙齒、骨灰等,都是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發舍利、爪舍利、牙舍利 ,及發塔、爪塔、牙塔等。
堅固微粒—舍利子
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又名「堅固子」。舍利這一稱謂,至後世脫離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遺骨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結晶體。高僧大德火化後,常在遺體骨灰(舍利)中發現堅固或結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對此舍利中的「堅固子」,特別重視和尊敬,稱為「舍利子」。
『貳』 舍利子是怎麼形成的
1、飲食習慣
有認為舍利子的形成是由於僧人長期素食,攝入了大量纖維素和礦物質,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極易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等,最終以結晶體的形式沉積於體內而形成。
2.人體骨骼殘余
人體骨骼在燒灼時可能會出現各種形狀的重結晶現象。人體有很多細小骨骼(如指骨、趾骨或耳道內的微小骨骼),少量骨骼經燃燒後因重結晶而產生結晶外觀的「舍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牙齒也是死者攜帶的隨葬品。牙齒的成分也包括很多無機鹽,其中牙骨質部分與骨骼成分相似,因此也有人推測牙齒是舍利子的來源。
3、人體結石
有人將舍利子解釋為結石。人體的結石中膽結石的主要成分是大分子有機物(膽固醇、膽紅素)和少量碳酸鈣;腎結石和膀胱結石的主要成分是鈣鹽(草酸鈣、磷酸鈣)和別的礦物鹽、尿酸等。其中,後者與骨骼的無機成分(含鈣和磷酸根的無機鹽)有相似之處。作為結石主要成分的鈣質和少量金屬鹽沉澱,在高溫下會變成粉末狀氧化物。
4。隨身物
隨身物舍利子的形狀千變萬化,顏色也各不相同,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和水晶,有的透明,而有的像鑽石一樣光彩照人,這樣的形態並非自然生成物。伴隨高僧火化的物品中有許多珍貴的寶石,寶石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在火化爐的高溫條件下,二氧化硅會被溶解,並與人體骨骼中的碳酸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類似於骨瓷、琉璃、陶瓷之類的物品。
5、溫度控制
相對低溫的火化才會形成舍利子,古代用木柴做燃料,東南亞國家使用的傳統火化爐則可以產生大量舍利花。專業人士分析過坑面式火化機與爐條式火化機焚化效果的區別,也指出還有存在礦爐渣。近年來,留下舍利子的高僧大德,則是用現代化的殯儀館用程式控制火化爐焚化的。所以舍利子的形成被認為和火化的溫度控制存在關系。
舍利是梵語śarīra的音譯,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在佛教中,僧人死後所遺留的頭發、骨骼、骨灰等,均稱為舍利;在火化後,所產生的結晶體,則稱為舍利子或堅固子。
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重視與尊敬。但是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又名「堅固子」。舍利這一稱謂,至後世脫離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遺骨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結晶體。高僧大德火化後,常在遺體骨灰(舍利)中發現堅固或結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對此舍利中的「堅固子」,特別重視和尊敬,稱為「舍利子」。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據緣起性空的義理,佛教認為,舍利子只是物質元素並無靈異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於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在印度,人死後的遺體,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後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屬的、石質的、陶質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地面的即稱為塔,塔是高顯的意思,相當於中國的墳。
藏舍利的容器,無論是金屬的石質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裡,也稱為塔。這種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國寶塔的來源。因此,舍利與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成為尊敬的對象。而中國對於祖先的遺體,墳墓便成為尊敬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