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專家稱「根據歷史規律,中國能建空間站,印度也能」,如何評價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觀規律。這一點,是毫無意義的。
在建設空間站這件事情上面,同樣要遵循客觀規律。
具體來說,要想成功建設空間站,就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條件:
1,強大的經濟實力。
建設空間站,需要大量資金。……因此,要想建設空間站就必須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做依託。……這是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後續的工作才能順利實施。……缺乏這個基礎,後續的工作就無從談起了。
2,豐厚的人才儲備。
建設空間站,是一項高技術領域的工作。……這需要大量高技術人才的參與。
因此,成功建設空間站,必須擁有一支人才梯隊,形成豐厚的人才儲備,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最終獲得成功。
3,高超的技術水平。
空間站是高技術系統,需要高技術的加持。……只有掌握了高技術,才能建設成功空間站。
4,長期有效的規劃。
建設空間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這是需要堅持不懈多年才可能取得成功的大工程。
因此,要想成功建設空間站,就必須進行長期規劃,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具體落實,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5,勇於探索的精神。
建設空間站,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新環境,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因此需要不斷探索,才可能最終成功。……在此過程中,需要勇於探索的精神,不斷進取,才可以最終取得空間站建設的成功。
因此,建設空間站絕不是口頭上一句話就能建成的,而應該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去做,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只能一事無成。
Ⅱ 印度為什麼喜歡和中國比航天技術
印度於5日宣布掌握探月火箭技術,而這一技術也可用於製造洲際彈道導彈.
印度登月計劃又邁出一小步 .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5日宣布,印度已經掌握了可以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衛星和實現載人探月計劃的重型火箭製造技術。令人關注的是,一些科學家指出,這一技術同樣也可用於製造洲際彈道導彈。
低溫發動機支持登月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說,其設計製造的一台使用液氫、液氧為燃料的低溫火箭發動機在地面試驗中成功燃燒了1000秒,超過了太空飛行所需的721秒的最低要求。
「今天進行的長時間持續性試驗標志著這種低溫發動機已經通過了檢驗。」聲明說。
印度於2001年設計出一台低溫火箭發動機的原型機,並在此後進行了數次試驗和一系列改進。
這次試驗的成功使得印度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6個有能力自行製造低溫火箭發動機的國家。
2015年載人登月?
「這是一個偉大的里程碑。我一直認為這一天會到來,並對它現在的到來感到高興。」印度首名航天員拉凱什·夏爾馬說。他於1984年4月3日與另外兩名原蘇聯航天員一起搭乘原蘇聯「聯盟T—11」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禮炮—7」號空間站上呆了7天後返回地面。
夏爾馬說,這一低溫火箭發動機製造技術對於「最終實現探月計劃十分重要」。
印度上月初宣布,已批准一項預計耗資8300萬美元的無人月球探測計劃,將於2008年向月球發射無人探測器,為2015年向月球發送航天員做准備。此後,俄羅斯航空航天局局長科普捷夫表示,俄羅斯准備向印度提供重型火箭的有關技術,必要時有可能提供其他相關設備,以幫助印度進行月球探測。
裝備低溫火箭發動機的運載火箭可以把重2.5噸的衛星送入距離地球3.6萬公里的軌道。目前,印度發射高軌道衛星使用的都是從俄羅斯購買的低溫火箭發動機。
美反對俄技術援印
1992年,俄羅斯曾同意向印度提供此類發動機的製造技術,但在與美國簽署《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後又改變了決定。美國由於擔心印度會利用這一技術發展能攜帶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因此反對俄羅斯向印度提供此類技術。在美方壓力下,俄羅斯最終同意向印度出售低溫發動機整機而非製造技術。
今年5月8日,印度在南部斯里哈里克塔航天基地將其研製的一顆重1.8噸的實驗通信衛星送入地球軌道。那次發射使用的GSLV-D2型「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高49米,重414噸,採用三級動力。前兩級採用印度自行開發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發動機,第三級則採用從俄羅斯進口的低溫火箭發動機。
趙卓昀(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新聞背景
印度登月謀劃已久
據《世界新聞報》報道,印度登月計劃的目的、方法等背景如下。
■思維:花小錢辦大事
印度航天事業的發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在通信和遙感衛星以及運載火箭製造方面已經比較成熟。.
2000年2月26日,印度航天科學家及有關方面的專家在古吉拉特邦的艾哈邁德巴德市召開了一次高層會議,與會者對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實施月球探測的決定表示贊成。同年3月,由特里凡得朗火箭研究中心和班加羅爾衛星中心的科學家組成的規劃班子成立,開始進行有關月球探測計劃的先期准備工作。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為月球探測計劃確定的基本方針之一就是「成本不能太高」。
印度已成為正式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為了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並刺激本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印度政府正雄心勃勃地發展太空科技。
■技術:已經取得突破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表示,他們能夠依靠自身力量製造出探月所需的各種硬體設備。印度的探月計劃將使用現有的或新研製的印度火箭。目前印度已經擁有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或「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的改進型號將可以承擔發射任務。印度月球探測計劃中使用的探測器也將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衛星中心製造,可能會利用「印度遙感衛星」系列的遙感衛星作平台,裝載相關科研儀器。
印度人設想方案是,使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D1」進行發射。2001年4月18日,印度成功地將「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D1」發射升空,並將1顆重達1540公斤的試驗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按照此方案,這種火箭將在其頂部攜帶一枚裝有3400公斤推進劑的「月球軌道射入級」。「月球軌道射入級」將負責把探測器從地球軌道送入月球軌道。
隨著印度研製的低溫發動機取得巨大進展,加上衛星遙感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印度實施月球探測計劃技術已經成熟。
■疑問:國力能否支撐?
對於探月,印度國內也有一些不同意見。有批評家提出,在印度有一半人口還處於貧困線以下,每天的人均收入不到1美元的情況下,印度是否有必要花錢開展月球探測計劃。
其實,決定印度能否探月最關鍵的不是技術,而是國家的綜合實力。盡管印度經濟改革成就斐然,這個南亞大國正逐步邁向世界權力中心,但如何解決人口爆炸性增長、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仍是目前的當務之急。諸如印度發生停電、斷水、火車出軌、交通堵塞、住房極度短缺等現象屢屢見諸報刊電視。對於大多數印度老百姓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日常生計。
Ⅲ 印度航天VS中國航天
兩者現在遠不在一個層次上~~
中國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至今共有149次發射記錄,8次失敗,成功率94.6%。
反觀印度,198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其發射次數到現在尚不足50次,成功率也不足一半,高下立現……
再看技術層次:
火箭性能:印度最先進的GSLV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自重402噸,GTO(地球同步軌道)運力2.5噸,LEO(低地球軌道)運力5噸
我國執行同樣任務的CZ-3B/C火箭,自重345噸,GTO運力3.8噸,LEO運力12噸~~
更先進的CZ-5系列計劃於2014試飛,GTO運力可達12噸,LEO運力25噸。(我承認照比美俄的重型火箭依然差距不小,但絕對可以讓阿三仰視若干年了~~)
不止如此,CZ-3C的發射成功率100%,而GSLV目前僅僅5發3中,這還是大力引進俄羅斯技術和直接使用俄羅斯成品的成果。
航天器性能上,我國擁有包括北斗系列導航衛星,基於東方紅四號平台發展的鑫諾、中星系列通信衛星,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各類用於地面觀測的遙感衛星(可用於軍事目的),以及嫦娥月球探測器;印度嘛,剛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載人航天計劃,如果明年的神九神十載人對接成功的話,第一代空間實驗室就算正式建成了。至於印度,號稱要在2014年發射載人宇宙飛船,2020年實現登月……到時候又可以看免費禮花了~~
Ⅳ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呢
雖然說現在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看,但是我們對於別的國家若不親身體會,是無法了解的全面的,他國對於我國也是一樣。那麼身為鄰居的印度人看中國的話,他們又是什麼感覺呢?似乎印度人看中國總是很喜歡把中國當做競爭對於,從而進行各個方面的對於。
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
其實對於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如何,這也是需要分差別的。那就是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和沒有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對於沒有來過的印度人看中國的話,大部分可能都是從網上所知道的訊息,所以對於中國經常是一種鄙夷的態度,認為中國某些地方完全比不上印度。
曾有個人去印度孟買出差,感慨了一句孟買真漂亮,而那個人的印度客戶則回答了這樣的一句話:「不用擔心,十年後上海也能發展成這樣。」emmmmm??估計無數上海人都想說一句mmp吧,這就是偏見時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
但是若是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觀的,能夠充分知道兩國之間的差距。順便偶爾感慨一些中國的物價比他們國家要貴上一些,這也是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之一。當然了,其實更大多少的印度人,對於中國一無所知。
大多數的印度人僅僅能通過報刊雜志和媒體了解中國,所知道的東西,甚至不多於諸如成龍、長城和中餐等。不過一些印度人看中國時,仍舊持有積極態度,或對中國傾向於中立的觀點。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個十分可觀中立的印度人,對於中國方方面面的印象。
印度人中國可觀的評價與對比
1、對中國人的印象:我們認為中國人是非常勤勞智慧且對工作一絲不苟的一群人。中國人非常樂於獻身於國家,且常常把國家置於優先位置。而在印度,你可能常會在一些節日遭遇諸如因為工資原因而引起的罷工或者是長時間的假期,這些因素都對出口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2、經濟和文化:很多印度人對中國多年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績表示贊賞。對印度的民主制度來說,想要重復同樣的經歷可能要用很多年。我們體會到中國文化是相當美麗的,當人們表演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時,他們展現了適時地同步性。我們發覺諸如武術、舞龍這樣的運動真的很美且令人著迷。
3、中國的產品:尤其是涉及到電的,都在印度很普及。我們在印多爾有Jail Road,同樣地,大多數的印度城市都有專門銷售中國商品的地方。像金立、小米、OPPO、VIVO這樣的手機牌子在工程師當中也很受歡迎。但不幸的是,有時中國製造常常被認為是劣質、便宜、山寨的同義詞。
4、教育與娛樂:像成龍一樣的明星在印度非常受歡迎,中國的動作電影我們都喜歡~我們覺得中國對於各種體育運動「從娃娃抓起」的態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印度的教育從來不把目光聚集在學術能力之外的其他事上。
Ⅳ 印度載人飛船也要發射,和我國相比,印度的航天實力究竟如何
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起始於2007年,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承擔。
從2007年開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進行了600公斤太空艙回收實驗(SRE),並且使用極地運載火箭(PSLV) 將太空艙發射升空,在近地軌道運行12天後返回地球。
在之後印度還進行了乘員艙大氣再入實驗,以及2018 年的中止試驗,這讓印度基本上掌握了太空飛行所需的耐熱材料、技術和程序。
我國的載人航天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其中經歷了太多的艱難,但依靠航天領域的科學家們,在歐美人的質疑眼光中,完成了一系列的載人航天壯舉,現在還完成了「天宮」空間站的初步建設,在航天領域,我國絕對處於頭部集團。
印度在航天領域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10多年過去了,才在俄羅斯的幫助下,研製出袖珍版的「加甘楊」載人飛船,這個只比神舟系列飛船的返回艙要重一點。說白了,也就是讓宇航員到太空裡面去體驗一把,什麼科學實驗根本就不可能進行,拍上幾張照片就得立即返回,至於艙外太空行走就更加不可能了。
總體上而言,印度目前的載人航天水平,差不多相當於我國在上世紀末的水平,想要真正成為航天強國,印度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Ⅵ 登月失敗卻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印度這是什麼操作
2013年印度向火星成功發送了一架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不僅成本只有7300萬美元,同時它也是亞洲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 但是為什麼印度沒有成功登錄離我們更近的月球,反而成功向火星軌道發射了探測器呢?
網友們可能經常會看到印度說:「我們再不努力,上海就要趕上孟買了。」在航天上也一樣,經常能看到印度人說:「中國航天快趕上印度了」。我們提到印度時總是一片歡快的氣氛,但是提到印度航天,你很難解釋它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你說它不強吧,它的一箭104星被網友們吹了好幾年;你說它強吧,發射的104星總重量僅一噸多重,且並沒任何實際意義,最重要的分配器還是購買荷蘭的設備。雖然從一箭104星的發射中,我們無法得出印度的航天實力的具體結論,但是能看出它們國家「一輛摩托車能裝一個營」的觀念是刻進DNA里的。
印度其實有發射過月球探測器,也成功飛上了天,只是沒多久就失聯,然後就沒然後了。在2016年還出過這樣一條信息,印度說發現自家境內上空有兩架我們的偵察機,然後向我們強烈抗議。我國表示我們並沒有發射過什麼偵察機,你要是覺得不爽就把它打下來,印度人接著抗議說太高了打不到, 最後請了天文學家和航天學家一起過來研究,發現它們所謂的偵察機其實是木星和金星。
雖然吐槽了這么多,但還是要承認印度的航天實力確實可圈可點。2013年發射的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不僅是亞洲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第二年還獲得「時代」周刊最佳發明獎,甚至被稱為超智能航天器。 人類向火星發射過51次探測器,只有21次成功,可見難度之大。 美蘇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都是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的第一次嘗試就發射成功,也能反映出印度的航天實力;而且印度火箭的商業化做得非常好,同許多國家都有過發射合作,並且在全球被稱為性價比最高的航天企業。
但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明明月球離地球最近,為什麼印度登月失敗,但卻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國家呢?
能夠成功發射登月探測器的國家,目前只有前毛熊,老美,和中國,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首先拋開火箭和探測器本身的技術問題,光是選擇登陸點就成為了是否能夠順利登月的一個難點。登月的只是登陸艙,飛船本身還要在太空中飛行,選擇登陸時機就是一個巨大挑戰。登陸艙向月球飛過去的時候是以極快的速度沖刺,這時候使用的是深空網路,一旦和地球溝通不暢或者網路故障,導致數據傳輸固執,就會使發動機關機。 出現無法掃描月球表面甚至可能就出現遇到岩石,和隕石坑等情況。登月三步工作中的「繞、落、回」,每一項都能難倒了一大片國家。
接著還要選擇著陸方式,也就是軟著陸或硬著陸。軟著陸是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著陸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探測器以完美的狀態著陸到月球表面,但是需要地面控制人員有著精準的操作能力,登陸器的設計的可靠性同樣很重要。硬著陸就是登陸器在降落的過程中,不考慮建設問題,但是因為有一定沖擊力,所以對登陸器本身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還只是登月的過程,返回地球還要面臨更多難點。總之,一兩句話完全沒有辦法說清楚登月的難度之大,但是日本曾經發射了一顆叫隼鳥號的小行星探測器,到距離地球將近1億公里外的小行星進行采樣,並且成功返回,然而經過十幾年的嘗試和研究, 仍然無法完成登月探測器工作,光這點就能證明探測器登月的難度了吧。
另外,火星有著「探測器墳場」的稱號,別說登陸火星,光是能進入火星軌道就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老美上世紀就能登月,但是對它來說登陸火星的成功率仍然不足60%,其中限制登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是否能成功進入火星軌道。
首先,向火星發射衛星探測器每26個月才有一次窗口期,還沒發射就有這么苛刻的發射條件; 而且火星距離地球有4億公里的距離,而月球僅僅距離地球39萬公里而已,這要求向火星發射的衛星探測器性能更高。 此外,還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不僅要擺脫地球的引力,還要擺脫太陽的引力,這是能否進入火星軌道的先決條件。同時還要進行數次變軌讓火星引力能捕捉到,但是由於和地球並不在一個平面,軌道設計同樣是一個巨大難題,更別提中間還要數次變軌。
由於距離實在太遠,火星和地球之間的傳輸信號延遲長達22分鍾,如何能夠有效控制探測器已經不重要了,能否自主變軌才是最重要的問題,有很多探測器都是在這里失敗的。此前大毛搭載著我們的 「螢火1號」探測器火箭,就是在最後變軌過程中失敗的。
兩項工程哪怕對於中美這種航天強國都是困難重重,對於印度來說難度更大。雖然印度已經成功向火星發射過探測器,並且放出豪言要在兩年內發射登陸器登陸月球,但是以印度人好大喜功的本性,這種話聽聽就行了。雖然發射衛星探測器到火星軌道難度很大,但其實探測器登月的難度更大,以印度現在的技術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2019年印度發射的「月球2號」著陸器在繞月球一周准備著陸時失聯。月球探測器有「繞」「落」「回」三個步驟,第一步繞完成得都不成功,更何況後面兩項工作呢?
印度的航天技術看似在第二梯隊, 但是實際上他們的航天設備基本上和他們整個國家大部分產品一樣屬於「萬國造」, 單憑他們自己的技術想實現探測器成功登月就有些天方夜譚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印度的航天器實在太便宜了。 我們有句老話叫做「一分錢一分貨」,「月球2號」的價格實在太低了,是全球最便宜的登陸探測器,僅僅1.42億美元,這個價格並不足以讓它克服可能會遇到的障礙 。而印度航天的性價比高,僅僅只能體現在火箭發射衛星的項目上,在探月工程中想靠低價投機取巧只有失敗的結果。
另外,印度人非常好面子,探測器登月只是面子工程,是為了「莫老仙」而著急發射的。在看到以前各方面都不如它的中國,在航天工程上的成就,印度明顯是著急了,也不管技術是否成熟,設備是否可靠就火急火燎地發射了。 這種行為本就是欲速則不達,脫離實際理論,冒冒失失地進行這種嚴謹的工作,失敗是必然的。 同時好大喜功的本質,讓他們很難在設計之初就預料到可能會發生的設備故障,在實際工作中必然會缺少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印度如果想要成功登月,必須要深刻反思,首先登月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是要和隔壁大國一較高下,還是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可能登月難度仍然會加大 。雖然印度可以從各個國家獲得關鍵性設備技術,但是萬國造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很多設備如果沒有配套,或者不兼容一定會在關鍵時候發生故障,所以發展自己國家的自主產品才是最正確的。
同時,航天是一項長期工程,耗資巨大,需要有長期切實的計劃,不應該總是在航天上搞廉價產品,性價比並不能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投入和產出始終是成正比的,加大投入才是保證成功的基礎。
航天是整個人類共同的成就,雖然經常吐槽印度的航天工程,但是仍然希望印度可以向中國一樣,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我國2004年正式成立的「嫦娥工程」,距今17年的時間里在每個關鍵節點,我國的航天人都按時而且圓滿地完成了每一步計劃。
和印度不同的是,我國在航天事業中從來沒有過假大空 ,中國人的務實精神在航天事業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印度應該引以為戒,徹底結束一直以來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 。現在我們國家是全球唯一可以自主建造空間站的國家,但是我們仍然牢牢按照計劃做好每一步工作,這也是印度欠缺的,更是印度應該加緊學習的。
Ⅶ 630噸火箭成功發射,一箭36星不可小覷,印度終於追上中國腳步了嗎
這次發射一箭36星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就是印度未來航天計劃的一大關鍵所在。這也是印度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印度今後的發展來說也是意義重大。這次印度所發射的火箭型號為長征三號乙(P-1),重量達到了630噸,火箭最大推力高達775噸。這枚火箭採用“二級固體火箭+一級液體火箭+二級液體火箭”組成的混合動力系統,可將有效載荷送入近地點2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遠地點2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和近地點3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由於火箭還具有一級入軌高度低、發射周期短等特點所以在近地點200公里上空飛行效率高達90%以上。
Ⅷ 印度作為最神奇的國度,他們的航天技術到底如何
我認為印度的航天實力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占據第二梯隊的頭把交椅。
絕大多數人在關注航天技術的發展時,都會把主要目光聚焦在中美俄這三個國家上,但實際上,在中美俄之外,印度的航天技術發展也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水平。不過大多數人對於印度的航天技術發展並沒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導致大家對於印度航天技術發展才會感到如此陌生。
在航天技術領域,中美俄三個國家絕對屬於第一梯隊的檔次,而在這三個國家之後,其他國家在航天技術領域確實存在著很多的缺陷。不過這並不代表著印度的實力就沒有亮點的地方,憑借著多年的快速發展,印度的航天科技實力完全能夠躋身世界第二梯隊的水平。
Ⅸ 印度航天 PK 中國航天
印度人的雄心壯志還是應該肯定。但是從目前印度的航天技術水平而言,和我國目前的技術水平比的確有差距。就拿印度今年上半年的烈火--3火箭發射試驗來看,不能說不是印度航天技術的一個失敗,第二級火箭燃料桶脫落時,火箭彈頭也一起跟著掉下來了;這也說明了印度火箭技術的落後和不成熟。烈火--3型火箭號稱印度最先進的火箭,其實它的最大射程也不過三千五百公里;(剛好今天的防務新觀察節目,我國著名的軍事專家道破了印度軍方對外瞎吹六千公里內幕)登月工程是一項系統的航天技術集成,要經過無數航天人的多少年的潛心研究和實驗驗證;不是貧嘴可以吹上月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