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喜馬拉雅山脈傳來壞消息:41名印度人被困,10人死亡,遭遇雪崩怎麼辦
遇到雪崩要趕快丟棄手中和身上的累贅,然後朝著發生雪崩相反的地方跑,同時一定要保持心態冷靜。
事情源於由41人組成的印度登山隊在喜馬拉雅山脈不幸遭遇雪崩,目前已經有10人死亡多人被困,官方派出的搜救隊還在繼續尋找失蹤人員,這也是印度首次發生這么大的登山雪崩事件。在一般情況下如果發生雪崩,救援部門接到報告後都會第一時間採取措施,派出直升機趕到雪崩發生的地點,而在此過程中必須學會自救保命,首先要做的就是遠離雪崩的路線並舍棄隨身物品,這樣人在沒有負重的情況下才能跑得更快。
『貳』 印軍二十萬防寒服怎麼燒的呢
早不燒,晚不燒,偏偏到了冬天,正要用的時候起火了!具體什麼情況,相信不用我說,大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畢竟前方吃緊、後方才能緊吃嘛!
事情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這件事還要從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的沖突說起。自今年6月份沖突過後,印度方面一直心有不甘,所以不斷地的向邊境增兵,現如今已經有20~30萬兵力集結於此。到了9月份,眼看高原上就要進入冬天,所以,印度開始火急火燎的采購冬季用品。
由於中印邊境高原地區的海拔普遍都在三千米,甚至四千米以上,所以,當地的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50度左右,普通的裝備壓根無法抵禦嚴寒。
印度媒體曾報道,印度國產的步槍在零下四、五十度時無法發射子彈,夜視儀和通訊裝備也會失靈。另外,印度雖然是生產服飾、鞋襪的大國,但由於產業落後,沒有能力生產睡袋、防寒服、極地帳篷等防寒裝備。
總之一句話,為了在邊境駐軍,所有的裝備必須買買買。
為此,印度軍方後勤部就要擔大任了。
『叄』 印軍二十萬防寒服是怎麼被燒的
印度在邊境的壓力很大,這是因為印度在邊境領土主權方面和其他國家存在分歧,現在印度在邊境地帶是部署大批量部隊,可是從現狀來看,印度在邊境部署兵力,結果後勤保障卻跟不上來,嚴寒的邊境地區物資補給遇到嚴重難題,在進入十月份後,印度部隊駐扎的邊境地區就已經進入冬季,整個生活物資的運輸都十分困難。
印度邊防部隊出現上下兩難的局面
因為這些邊境地區冬季十分寒冷,最高氣溫可以在負40度左右,所以在防寒服緊缺的情況下,印度邊防部隊就存在上下兩難的局面。
『肆』 印度為何開始從拉達克前沿撤軍
現在問題是印度軍隊想撤都撤不出來了,因為拉達克地區開始下大雪。印度氣象部門發出警告,將會關閉印度軍隊徵用的NH-1公路。在拉達克地區,印度軍警一共部署了8萬餘人,他們至少需要100萬噸的物資,才能夠度過6個月的漫長冬季。
印度的後勤問題已經難以掩蓋目前的困境了,基本防寒裝備的缺口已經擴大到30%以上,可以說連食品和取暖材料都運不過去。除大量的後勤物資缺乏以外,印度軍隊的補給線也因農民的騷擾以及冬季氣候的變化變得非常脆弱。
現在印度方面僅僅是撤出了少量的部隊,更多的部隊仍然駐扎在前線。印度方面並不打算完全撤軍,准備在山腳下建立很多綜合式的防寒屋。印度方面的計劃是讓士兵在山腳下待著,等到春天的時候再到山上去,這可能是唯一可行的辦法。如果待在山上的哨所里,肯定是沒命的,因為天氣過於寒冷,還經常刮大風,並且拉達克地區的地質環境也不穩定。
『伍』 印地兩人腫了
印地兩人腫了:印度士兵挑釁中國解放軍被打腫了的。
『陸』 瓦弄大捷的艱難集結
陸軍准將約翰·P·達爾維指揮的印度第4師第7步兵旅(加強第4炮兵旅2個營),被車運至達旺,9月14日後徒步向克節朗地區開進。第4師是印度陸軍最著 名的王牌部隊,曾經在蒙哥馬利元帥麾下的英國第8集團軍編成內參加了二次世界大戰,綽號「紅鷹」。1962年的第7步兵旅下轄3個步兵營和1個步槍聯隊 ,第1/9廓爾喀步槍聯隊,其歷史 可追溯到1823年,士兵多來自尼泊爾。廓爾喀雇傭兵的戰鬥力是舉世聞名的,當年英國陸軍中的廓爾喀兵團就曾經是王牌部隊第2拉其普特營,成立於1798 年,士兵多是來自印度東北部的拉賈斯坦和旁遮普邦的拉其普特和賈特人,他們自稱是古印度武士種姓剎帝利的後代第9旁遮普營,成立於18世紀中葉,第4近衛 營為第4師的機動兵力。此外還有一些小型炮兵單位,裝備有3英寸(76.2毫米)追擊炮和75毫米山炮,共6個多營6000餘人。
印軍在集結中遇到了相當 的困難,首先是當地糟糕的交通狀況和惡劣的地理環境迫使第7旅在上山之前就輕裝,幾乎所有重裝備都扔在了平原上。當地又正好在收割季節,軍隊征不到民工搬運物資,印度士兵必須背負全部給養進行漫長的山地行軍。每名士兵負重近35公斤;其次由於倉促集結,印度官兵隻身著棉製秋季作戰服和帆布軍鞋在嚴寒中行 軍,這導致了為數不少的非戰斗減員,凍傷和肺水腫十分普遍。印度空軍試圖用空投解決問題,但陸軍聲稱至多隻有20%的物資到了士兵手中。
先期出發的第9旁遮普營經過數天強行軍,於9月14日到達克節朗河谷。此時,第2拉其普特營、第1/9廓爾喀步槍聯隊、第6炮兵營和第34重迫擊炮團的2 個中型機槍排已到達龍布;第4近衛營到達達旺。距克節朗約6公里的章多是第7旅的戰術指揮中心和後勤補給節點,但向章多的集結非常不順利,部隊行動緩慢。 考爾在10月5日抵達龍布時發現第1/9廓爾喀步槍聯隊和第2拉其普特營仍然留在龍布沒挪窩,他們正在等待收集更多的空投物資。他於是強令這兩個只有3天 給養且沒有滿編的營立即向章多開進。10月6日,考爾中將和第4師師長帕拉薩德少將到達克節朗。集結完畢後的第7旅部隊在一個大約1 2英里寬的正面展開——這幾乎相當於步兵教範里的6倍。 考爾堅持應在10月8日正式開始執行「里窩那」計劃,第1個步驟就是將第2拉其普特營派往塔格拉山脊,攻佔頂峰西側的雍錯山口。這個計劃幾乎將達爾維嚇破膽,因為這意味著1個沒有炮兵掩護的營要在解放軍眼皮底下向海拔約4876米的山頂運動。他拒絕執行考爾的命令,面對下屬的抗命,考爾的答復在以後的歲月傳遍了印度陸軍——「勇敢無畏的步兵不需要炮兵掩護」。無奈之下,達爾維退而求其次,要求在第2拉其普特營出發前先派出一支巡邏隊前往尺冬地區,為該營提 供側翼掩護,而第2拉其普特營(缺1個連)定於10月10日凌晨發起攻擊。
『柒』 印度邊境士兵是什麼現狀
說起來都特別的可笑。
沒有充足的防寒的物質供應保障,大冬天的跳著腳跟著中國叫喊,總想挑起是非。
看看中國人多麼的理性。我們真的不願意理他們,都不用我們動手寒冷就會把他們打敗,新冠病毒也會把他們折騰的六門到底。
在什麼條件都不具足的情況下,你拿什麼跟中國進行對抗的。這樣一個嚴寒的冬天,本身士兵的自身素質就很差。可憐的印度士兵,這個冬天一定會減員非常嚴重。面對巨大的雪崩無路可逃。
士兵飲食 健康 環境都會受到巨大的挑戰。
我們靜觀其變就好了。
我們真的不會去搞那些雪上加霜的事兒。但是也希望印度士兵老老實實的,不要干出過格的事兒,只要做出過格的事情,我們中國士兵也不會客氣的。
我們在新聞上面看到了非常多的關於印度士兵在邊界凄慘的新聞,這些新聞的出處怎麼來的先不說,印度士兵在邊境真的有那麼慘嗎,大量傳出來的印度方面由於受不了極寒天氣,後勤保障工作不足,導致印度士兵在邊境苦不堪言,甚至很多人凍死凍傷的情況出現。
而我們這邊的新聞都是士兵在邊境的各種保障待遇非常高,住在溫暖的房子裡面, 科技 的力量讓我們的士兵能住在零上十幾度的房子當中,而且有電有水有網路,生活物資一應俱全,與報道出來的印度士兵的凄慘相比,我們就是在天堂印度方面就是在地獄,兩者之間的待遇差別太大了。
正常來說國力決定了軍隊的待遇,國力越是強大,那待遇和各種保障其實就越高,過去我們的部隊的各種艱苦,其實是一種無奈,沒有人願意苦,只是艱苦沒有的選擇,國力達不到讓大家過上舒服的生活,所以只能生活在艱苦的環境當中,現在國力強大了,也讓戰士們過上比較好的服役生活。
印度的國力遠不如我們,加上印度國內受到疫情的影響,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而且印度自身的 科技 方面也落後,絕大多數東西自己沒有辦法滿足,只能通過大量緊急購買,購買的過程中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人力,而且一直以來印度在軍事上面的動作非常大,也導致了原本後勤薄弱的環節顯得更加脆弱。
基礎設施建造方面,印度其實更是落後,加上調動大量的軍隊到邊境,後勤基本上完全跟不上,印度方面迫於無奈,只能找一些理由撤下一部分的軍隊,讓邊境軍隊數量減少,使得物資能夠保障留下的部隊使用,其實印度自己也知道要臉面的樣子做完了,那就是撤退的時候了,雙方根本沒打算真正的打起來。
印度現在留下的部隊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前期運送的物資其實足夠部分部隊堅守過冬,並不是說的那樣凄慘,印度方面也是全力的保障邊境部隊的需求,印度沒辦法保障幾十萬人的生活,但是保障幾萬人的物資還是做得到的,所以其實留下來的那些部隊並沒有多慘,撤走的那些前期的確是很慘的,沒有足夠的防寒服和其他禦寒裝備,在高寒惡劣地區的確要死要活。
印度從世界掃盪了禦寒裝備物資,運往邊境地區,雖然運輸困難,但是也是可以少量運到的,說印度完全沒有禦寒的物資其實根本不可能,這些都是為了一種宣傳效果而已,印度軍隊在邊境各方面的後勤保障雖然不如我們,但是呢也並不是說凄慘到凍成冰棍,留下來的一些部隊待遇還是不錯的,不能說小看印度。
我不想說是什麼現狀,不想看人家普通士兵的笑話,不想對比,知道為什麼嗎?因為 我也當過兵,也過過比較艱苦的生活,不管天天滿篇報道人家的生活狀況是多麼的糟糕,我現在倒是關心我們和印度的真實戰力。
在當年我們的軍人吃沒有對方軍隊吃的好,穿沒有對方穿的好,後勤保障跟人家也沒法比,我們靠著全軍上下一心,有著戰勝敵人的信念,關鍵時刻敢打能沖,不怕流血犧牲,照樣把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打敗。
我們軍隊有著光榮的傳統,能克服任何艱難困苦和險阻。不要天天報道我們的戰士在那裡吃火鍋,難道那是享受嗎?
他們肩上有國家的責任,有人民的重託,他們離家千萬里,守衛在虎狼當道的冰天雪地。
任何的輕敵和大意,都是會有鮮血和生命來買單的,不要低估了敵人,不要低估了對手,做好自己,准備迎接挑戰。
其實網友經常拿來作比較的有很多國家和事情。比如和韓國比 娛樂 ,和日本比大小,和歐洲比 美食 ,和印度比軍隊。
我覺得任何時候都需要理性思維,不要一味地貶低對方,抬高自己。如果 娛樂 也就算了,畢竟和棒子倭寇比的是 娛樂 性質,但是和三哥比軍事,我覺得還是不要輕敵。因為能耐得住艱苦條件的戰士意志一般都堅強。
新中國抗美援朝的時候,許多戰士穿著單薄的衣服,吃著炒麵和敵人戰斗周旋,何等的環境惡劣,條件艱苦?造就了多少鋼鐵戰士?發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還有我們課本上,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值得我們歌頌?
我們也曾經艱苦過,我們的戰士也是意志如鐵,我們也是鋼鐵俠的部隊。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部隊的條件當然也會改善,隨著 科技 的發展,展觀世界戰爭也在運用著更多的 科技 。
反觀印度,雖說經濟發展現在不如我們發展的快,但是各種實力還是不容小覷。印度的電子計算機方面還是挺牛,矽谷的人才多於華人,其他方面也是可圈可點,有句話叫做越強大的敵人,越隱藏的深。
『捌』 古代打仗的時候,若士兵受傷了怎麼辦只能等死嗎
直擊戰爭的殘酷,與無解治療,更無縫合傷口一說;這個階段是夏朝至玄漢時期,這段歷史時期,只要打仗受刀傷都是無解,除開個別小傷,士兵皆是無法治療最後都由感染致死,是東方末年的三國初期,這個階段打仗受的刀傷開始有效治療,不再「受傷即死」階段,當時的醫療由於華佗的首例發明「麻沸散」,在打仗中頗見奇效,以及世界首創手術外科醫療技術,地域不同,抗寒能力也有差別。所以西伯利亞就被耐寒的俄國佬給佔領了。
要打仗了就必需預先做好充足的准備。由於士兵大多來自農牧民,而古代又多半處於農耕時代,自然農忙時不會打仗,因為大家都要進行耕種和收獲以能儲備足夠的糧草,以應對戰爭之需,現在的人都特別害怕寒冷,更別說在古代還生產力落後情況的人!所以,寒冷會導致古代人做戰不利。
『玖』 三名印軍死亡,死亡原因是什麼這對軍隊將產生什麼影響
中國與印度在加勒萬河谷沖突,雙方都有不少的損失。但我認為導致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主要在於印方,希望印方不要把中國的剋制當作懦弱,也不要在中國面前驕傲自大。中國本心不想與印度發生沖突,但不是害怕沖突,而且也希望印度不要忘記歷史教訓,要有明智之舉,還要時刻保持清晰的頭腦,如果印度執意要在邊境地區挑起更大的事端,那麼對於印度地區不會有任何的好處,希望印方可以保持自知之明,不要一直挑戰中方的底線。
『拾』 印控克什米爾境內印軍非戰斗減員嚴重,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
根據有關軍事新聞進行報道,印度控告克什米爾進內的一些印度軍,他們的非戰斗減員有一些嚴重。而造成這種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內部有一些意外,造成了那些士兵精神崩潰。軍人應該受到人們的保護,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而不是應該這樣。這樣已經嚴重危害到了確認個人的生命安全,而有不少的分析人士對此表示,確實在這個地方的一些印度的居民經常會遭遇到一些類似的悲慘事件。主要原因是在於他們的生活環境設計的實在是太差了。所以才會造成這樣的結果,而對於造成這樣的結果,他們應該進行相應的診斷,而有關政府部門對此也應該做出相應的回應,對於他們所居住的環境進行相應的改善。只有通過相應的改善,他們的生活才會更好,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事情也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只有相應的重視,當地的政府才會推出相應的措施及相應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