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代印度戰爭火槍對射叫什麼名字

古代印度戰爭火槍對射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3-01-22 06:06:18

㈠ 清軍用弓箭打不過洋人的火槍,究竟是為什麼呢

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裝備的輕型火器主要是P1839火槍和印度布朗巴斯燧發槍,都是前裝。P1839火槍是用火帽發射的。第一批P1839火槍是由印度棕色貝斯火槍改裝而成,共30,000支。之後的P1839火槍由兵工廠生產,射程不超過270米(約300碼),對人體的射擊距離約90米(約100碼)。它每分鍾可以發射兩到三發子彈。印度褐鱸燧發槍主要由英國軍隊在印度使用。其射程與P1839火槍基本相同。貝斯火槍和布倫瑞克前裝火槍是由小兵們使用的。

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清軍在實際參戰人數上並沒有很大的優勢,而且在槍支、大炮和船隻方面遠遠落後於英軍。此外,清軍腐敗,士氣低落,效率低下。士氣低落的清軍在英軍猛烈的炮火攻擊下經常大量逃亡。許多不利因素使得戰爭的結果可以預見。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㈡ 印度安人面對殖民者的火槍真的無可奈何嗎

土著印第安人面對殖民者的火槍,並非無可奈何。具體表現在:

1.哄娃神器,移民噩夢

北美移民,初始不僅天災難御,而且土著的明槍暗箭,更讓他們惶惶不已。犀利的火槍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移民必備。伴隨東印度公司派遣總督的加入,殖民地已然一副「軍墾」模樣。


3.英雄倔強,青史留芳

小巨角一役,雖然戰略上失敗了。但不能否認,印第安人英雄豪情。早已寫入青史之中,他們用無畏向世人證明,在犀利槍火面前,他們毫無還手之力是種愚見

㈢ 世界上最早的火槍戰爭

有記載的,最早規模性使用火槍的戰役確實發生在中國,1366年,徐達包圍了姑蘇城,就是蘇州,在城四周搭起木塔,用火銃向城中射擊,把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打死了。
西方有記載的,最早大規模使用火槍的戰爭應該是:聖斯多邁爾節會戰。在這場宗教戰爭中,400個胡斯黨人用滑膛槍擊退了2000名波西米亞騎兵。

㈣ 火槍時代的戰爭

早期的火器時代,步兵們是排成方陣冒著炮火前進到離敵人一百米遠左右的距離上,站直了身體面對面地與敵人方陣對射。基本戰術就是放一槍,然後掏出火葯來從槍口灌進去,用通條壓實了再把子彈放進去,再用通條壓實了,然後端起來朝敵人放第二槍。這是受早期的步槍前膛裝填這個條件限制而不得不這樣做。一個優秀士兵一分鍾放三槍就很了不起了。前幾天回看《光榮戰役》發現最遲到南北戰爭時期這種戰術依然是主流。不過我看著倒是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外國電影,名字忘了,只記得裡面的戰斗是街壘戰,人們在街上構築工事,前排是男人,後排是婦女兒童,敵人沖上來的時候男人就放槍,然後把打空了的槍扔到後面,從後面人手裡拿一支新槍再向敵人射擊,後面的婦女兒童就負責在男人放槍的時候給替換下來的空槍里上子彈,然後把上好子彈的槍遞上去。這樣的射擊效率我認為和所謂的三段擊有一拼。由此我想問:為什麼當時的各國軍隊在野戰中不採取這樣的戰術呢:方陣的第一排士兵負責放槍,放完槍後把空槍傳給第二排士兵,然後從第二排士兵手裡拿一支裝好的槍,而第二排士兵則把空槍傳給第三排士兵,再把第三排士兵手裡裝好的槍拿過來,然後第三排、第四排……如此循環往復,一直到第十排士兵(貌似當時的方陣一般就是十排),這樣第一排士兵就可以不停地射擊,一分鍾放個五六發應該沒問題。剛才說了一分鍾三發是優秀士兵的標准,普通士兵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一分鍾估計也就射出一發去,更不用說在慌亂中先填了子彈再填火葯導致武器不能發射的廢柴了。而用循環射擊的這個戰術,普通士兵一分鍾也能達到五六發的射速,短時間內就能給敵人造成重大傷亡,更不用說對敵人心理上的打擊了。雖然十槍打完後,第十排士兵需要手工裝填步槍往前送,可能射速會比頭十槍有所下降,但是由於第十排士兵在裝填時有前九排士兵的保護,裝填速度肯定會比讓第一排士兵自己冒著彈雨裝填要來得快些。
燧發槍的好處是操縱方便,加上刺刀的發明讓士兵不必經過多年訓練也不必分為火繩槍兵、長矛手、長戟手等劃分方便了基層指揮與訓練,因此大規模擴充軍隊成為可能。不過這時代的大多數士兵也很難發揮出長期從軍的老火繩槍兵復雜多變的射擊方式。採用復雜射擊輪次進行指揮絕大多數後果是自亂陣腳。

另外因為都是使用黑火葯射擊後煙霧彌漫,如果等煙霧消散視野恢復,輪射的速度優勢就難以發揮。快速輪射又會因為視線不良變成盲目射擊。加上在這一時期野戰火炮獲得了巨大發展,把士兵密集排列成深厚隊形就會被對手重炮串糖葫蘆。古典西班牙大方陣的沒落就是火炮與火槍發展的結果。

因此在火力發揚與降低傷亡雙重壓力下這時期的部隊大多布置成多重線性陣列,每線列2-3排,兩層線列部隊間隔20-40米,這樣後排部隊在全排部隊受損失或陷入肉搏時能夠迅速替換或支援他們,而對手的大炮又很難同時傷害到不同線列上士兵,即使准確命中對手線列,實心彈也只能同時殺傷3、5名士兵。

因為訓練、射程和射後煙霧問題導致不能實施大縱深多排面輪射如何能有效打擊敵人呢?那就是齊射。因為早期火槍命中率低射速慢射程近,最好方式就是在較近距離組織齊射這樣不會被煙霧干擾不會擔心射傷前排戰友。而且齊射有巨大的威懾力。

如果在戰線上對手凌亂的槍聲和每隔一段時間才會有幾個戰友倒下,大多數士兵都能夠保持鬥志。而在一輪三排士兵近距離齊射下周圍戰友瞬間倒下一大片,然後對手挺著刺刀踏著鼓點向你撲來,絕大多數人就會失去鬥志。因此一隻組織良好的部隊採取近距離齊射戰術僅使用第一線列打垮對手若干線列完勝並不是夢。

就效率來說輪射和齊射如果排數不超過5排,輪射就發揮不出射速優勢,而齊射不受煙霧干擾、訓練簡便、不容易自亂陣腳和瞬間高密度殺傷帶來的威懾力都是輪射所不具備的。而且齊射可以由指揮官最大限度地掌握時機,發揮最優化效能。
火槍時代的隊列戰術與其火槍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我這里的所謂火槍主要是指整裝子彈還沒有出現的時代,所謂整裝子彈,就是底火融入子彈,依靠擊針擊發,是槍膛槍,就是從槍口裝填的火槍。。。前膛火槍按照年代一般分為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以及線膛槍。。。

火門槍,就是只有一個火門,發射時裝填好發射葯與彈頭,在火門上堆上一小撮火葯作為引燃物,火門與發射葯相通,用燃香火繩等點燃引燃火葯,引燃火葯通過火門點燃發射葯,發射彈丸。。。甚至有不用引燃葯的,直接捅入火門的。。。所以,火門槍至少兩個人發射,一個人握槍瞄準,一個人去引燃火葯。。。

火繩槍,就是有一個擊發裝置,射擊時把引燃的火繩夾在激發裝置的勾型物上,在火葯池中填上火葯,火葯池通過一個火門與槍膛內發射葯相通,這樣,就可以一個人做到瞬時擊發了。。。

而燧發槍則是,依靠擊錘擊打火葯池,從而生成火星落入火葯池,點燃火葯,與火繩槍相比,節省了繁瑣的火繩。。。

而線膛槍則是槍管內有膛線,一開始的線膛槍是直線,比如滑鐵盧戰役中,英軍有幾個裝備線膛槍的連,這種槍膛線就是呈六邊形的直線的。。。

除了搶的技術在前進,子彈與裝填技術也在不斷前進,這里值得一提的火葯定量分裝,在隨時可能送命的戰場上,再使用量具量取火葯顯然即繁瑣麻煩,有可能出事故,所以,就有了火葯定量分裝,在平時,西方習慣於火葯裝在一個個小鐵筒里,一個小鐵筒是火槍一次發射需要的發射葯,這樣可以加快裝填速度。。。而火繩槍傳到日本後,日本出現了所謂的吊瓶,就是指這種火葯定量分裝,不過用的是竹筒。。。而歐洲後來又出現了紙殼子彈,這種子彈就是一個筒狀紙筒,最底下是球形彈丸,裡面是一次發射需要的葯量。。。發射時,用嘴咬破紙筒,先倒入火葯把火葯池裝滿,然後把剩餘葯量全部倒入槍膛,用通條壓實,然後把紙連著彈丸一同裝進槍膛,用通條送入到位,這時候紙是夾在火葯與球形彈丸之間的,能夠起到一定閉氣作用。。。這時候,要求紙筒的紙能夠盡可能的燃燒殆盡,所以經過特殊處理,比如說,塗上動物油脂,總所周知的,印度大起義導火索,就是英國軍官強迫信仰YSL教的士兵用嘴去撕咬塗了豬油的紙筒。。。不過,用嘴去撕咬紙筒應該是經久考研的戰術動作。。。不過,塗了豬油,讓信仰YSL教的士兵去咬,顯然也不尊重當地的宗教習慣,不過,也許是軍官對這個事情重視不夠吧。。。

如果是燧發槍配上,紙筒子彈,可達到一分鍾3發,某些精銳的軍團甚至可達到一分鍾5發的速度。。。而火繩槍的發射速度要更低,一分鍾在1-2發之間。。。而線膛槍與以前的滑膛槍相比,命中率是大為提高的,但是線膛裝填非常費力,一分鍾發射一發就不錯了。。。而且前膛槍時代,卧倒與跪姿裝彈是困難的。。。前膛槍一般是立姿裝彈,即使是三排齊射(卧倒、跪姿、立姿),也是立姿裝彈後,聽到口令,進行齊射的。。。

不過,總而言之,隨著技術的進步,發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的。。。所以隊列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一開始由於槍械發射速度慢,為了保證不間斷的發射,所以陣列縱深很厚,有的要達到8-10列,在作戰時,方陣向前移動,第一排發射之後,站立不動,停下來裝彈,後面的戰友,會從間隙前進,走到第一排的前面發射,以此反復,等到後面9個依次到你前面發射之後,這個時間段里,你也裝填完畢,你再從隊列間隙中走到前方瞄準射擊。。。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裝彈越來越快,所以,需要不多的隊列也可保證不間斷的射擊,這就可以使隊列變薄,可以編組更多的部隊用於拓展你整個陣列的寬度,如果你的陣列寬度足夠大的話,你就可以形成包圍。。。如此隨著技術的進步,陣型列數不斷減少,使用紙筒子彈的燧發槍時代,比如說拿破崙時代三列就固定下來,而我們所熟知的所謂「三三制」就是起源於此。。。至於三段輪射,也就是所謂日本人的三段擊,就是這種戰成三排輪流瞄準射擊的模式。。。不過就日本當時火繩槍技術水平來看,這種射擊模式不足以達到可以遏制沖鋒的頻率,所以在日版戰國時期即使是三段擊,也是需要依靠一些障礙物對敵進行攔阻的,比如說柵欄。。。

而這里要提一些比較特殊的火槍戰術,比如說樓主所講的這種戰術,一個人在前面射擊,後面的人裝填子彈,前面的人,人不變不斷換槍。。。這種戰術在野戰是不太好用的,但是如果藉助諸如堡壘、壁壘、房屋這樣的掩體工事,卻可以發揮最大的戰鬥力,在堡壘這樣的環境里,不必懼怕敵人的沖擊,而設計窗口是有限的,而一個人射擊,再射擊間隙中,可以觀察到敵人的動向,而如果換人射擊的話,每個人射擊前,總要尋找一下目標,這就耽誤時間了,而這種戰術,可以做到發揮諸如老人婦女孩子的戰鬥力,因為即使他們打不準,也可以裝填彈葯吧。。。我們看美國西部牛仔片的時候,美國西部移民遭受印第安人的進攻的時候,往往就是男人射擊,老婆孩子給裝子彈,不過前提是得好幾只槍。。。日本在戰國時代也發展了類似戰術,四個人分前後左右站好,前面一人射擊後,把槍抽出,後面一人專管調整火繩,左右其中一個人專管通火門與往火葯池填火葯,另一人與前面的則從槍口裝火葯和彈丸,這樣四個人一起協作,大大增加了裝填速度,也可兩支槍輪換,前面一個人專管瞄準射擊,後面三個專管給另一槍裝彈,兩槍輪換射擊。。。不過這個方式也更適合於藉助堡壘射擊,不適合野戰。。。不過這個戰術的問題是,火繩槍很容易發熱,打了五六發七八發就會發熱,需要降溫。。。而這種戰術,使得正面發射槍支密度過低,但是依據堡壘射擊就沒這個問題了,還可以節省槍支。。。

再就是當時一般的實戰射程與刺刀問題。。。滑膛槍的威力很大,一旦打中軀幹部位,就會使人馬上失去戰鬥力,哪怕是穿著胸甲的騎兵,即使不能殺死他,先是被鉛彈重擊,然後從高速賓士的馬上掉下來,就足夠使其暈厥了,還不要提可能會被後面的騎兵踩死。。。不過滑膛槍的問題在於打不準。。。在18世紀的時候,西歐滑膛槍在50米外是沒譜的,有效射程在30米左右,最佳的開火距離在20米。。。而當時的一般較小口徑的野戰炮最佳開火距離也就是100米以內。。。所以,在當時看軍隊的是否有戰鬥力,就是看能不能撐到近距離開槍。。。而雙方都持滑膛槍相對前進,誰要能撐到最後才開始齊射,會一般就能夠取得勝利。。。曾經有一次,戰爭的的雙方,雙方軍官都是貴族,一邊說,請你先開槍吧,另一邊則是彬彬有禮的回應到,還是請你先開槍吧。。。這看起來很搞笑,覺得這些貴族真是迂腐。。。但實際上卻是,誰要在更近的距離內發出一次齊射,基本上就可以決定戰局了。。。這樣,我們也可理解為什麼蘇沃洛夫說,刺刀是好漢的說法。。。

刺刀這個簡單的東西不是前人沒有想到,也不是某人靈機一動就可以完全摒除長毛了。。。而是在火門槍,滑膛槍時代,槍械過於笨重,即使裝上了刺刀也很難用,當時傳到我國明朝的土耳其銃,是沒有刺刀的,不過卻可以在槍柄處加一個刀刃,就變成了一把巨斧。。。而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槍管即使很薄也很堅固,整槍變輕,這樣裝上了刺刀,才有了意義。。。不過,當時的段性戰術,還是射擊為主要突擊方式,可以打亂敵人的陣型,使敵人崩潰,當然發起刺刀沖鋒也可使敵人崩潰,不過刺刀戰的本身則是為了殺傷。。。

㈤ 的古印度核戰爭是怎麼回事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約有3500多年了。

據說書中記載的史實比成書時間早了2000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發生在距今約5000多年前。

成於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載多場激烈的戰爭,此插圖描繪了諸神乘坐飛毯觀看戰爭的場面。
古代核戰爭(ancient nuclear war),有確切歷史記載前,地球有超古代文明昌盛記錄。古代核戰爭這一違反常識性的歷史現象成為正統派考古學者之間研究,被作為假設存在。研究者通過神話( 《創世記》 , 《Mahabharata》 ,《羅摩衍那》)等描寫有古代宇宙飛船和核戰爭的記述,調查記錄中的戰場並發現核戰爭的痕跡。還有解釋是關於火星的,推測火星文明同樣毀滅於核戰爭中。

㈥ 有萬箭齊發場景的印度古代戰爭電影

巴霍巴利王(上)

Baahubali: The Beginning(2015)

導演:S·S·拉賈穆里
編劇:Vijayendra Prasad/S·S·拉賈穆里
主演:帕拉巴斯/Rana Daggubati/安努舒卡·謝蒂/特曼娜·芭蒂亞/拉姆亞·克里希南/更多...
類型:動作/歷史/冒險
官方網站:baahubali.com
製片國家/地區:印度
語言:泰盧固語 / 泰米爾語 / 印地語 / 馬拉雅拉姆語
上映日期:2015-07-10(印度)
片長:159分鍾
又名:巴霍巴利王:開端 / 巴霍巴利王:創始之初(台) / Baahubali / Baahubali: Part I
IMDb鏈接:tt2631186

㈦ 傳說中的古印度核戰爭是怎麼回事

成於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載多場激烈的戰爭,此插圖描繪了諸神乘坐飛毯觀看戰爭的場面。 毀滅的古印度文明──《摩訶波羅多》中記載的史前核武戰爭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斗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來看,那是核子戰爭!

《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古印度婆羅多族的兩個分支——俱盧族與般度族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規模浩大,許多國王和神靈分別參加了雙方的戰斗,其慘烈程度為世所罕見。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這場大戰有一定的事實背景。近年來,有些學者重新研讀這部史詩,發現其中竟描述了多種高科技武器和飛行器。這些武器和飛行器遠遠超過了古詩產生的時代,甚至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先進。
在古詩的描述中,有一種神所禁止使用的特別可怕的武器叫「厄尼亞」,是一種「無煙飛彈」,在戰場上無人能逃避這種武器的傷害。施放這種武器時:「它噴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烈風颳起,雲霧翻騰,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晃。拋下大量灰塵和沙石,……大地遭受燒灼,不斷震抖,象群被高溫燒焦,其他動物也倒地而死,烈焰翻滾,樹木像遇見森林大火,成排倒下,密集的火舌不斷像大驟雨般地從四面八方落下,數千輛戰車被毀掉,……陣亡者的屍體被可怕的高溫燒得殘缺不全,如同燒焦的樹干。在此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可怕的武器。」

㈧ 求古代經典的戰役!!~

因為篇幅太長,只能貼出少部分大家不太熟悉的,更多請點擊網址

古代是如何行軍打仗的
網址

古代經典戰列
http://ke..com/view/147627.html
http://..com/question/58810997.html?si=2
http://hi..com/03125860769/blog/item/3e77d9ea2b8f99d3d439c960.html

玉壁大戰
開放分類: 戰爭、歷史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魏實權分別落人丞相、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和漢化的鮮卑人宇文泰手裡,君主不過是傀儡而已。兩魏以黃河為界,東魏以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都,佔有函谷關以東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區;西魏以長安 (今陝西西安市)為都,佔有原北魏的關中一帶。兩魏彼此對立,後又分別為齊、周所代,最後齊為周所滅,山西始終是首當其沖的爭戰之地。

 高歡仗恃地廣人眾、糧足馬肥的戰略優勢,欲一舉盪平西魏;宇文泰則盡管僻處關西,人稀兵少,糧秣匱乏,卻勵精圖治,特別是注意一個個戰役勝利的積累,信心和實力與日俱增。公元534年,西魏驍將楊(木票刂)東渡黃河,巧計攻佔了東魏的邵郡(今山西垣曲故城),進入河東(今山西南部地區)。從此,兩魏互為依託的關河天險為西魏所獨有。這種歷史現象頗似前此戰國時代秦據有魏的安邑(今夏縣西北)而對秦、魏的盛衰存亡攸關一樣,如今之於兩魏同樣是盛衰存亡所系。正因為如此,河東遂成為兩魏之間殊死斗爭的焦點。

公元538年(西魏文帝大統四年,東魏孝靜帝元象元年),西魏東道行台王思政以玉壁 (今山西稷山西南)地處險要,上書請築城並由河南的恆農(今河南靈寶)移鎮玉壁,西魏當局欣然照準,並對王思政「詔加都督汾(治今山西汾陽)、晉(治今山西臨汾市)、並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諸軍事」。王思政何以請築城玉壁與移鎮玉壁?西魏當局又何以大加贊賞和支持呢?只消看看這個要塞所處的地理形勢,就可知其原因:玉壁地當今稷山縣西南六公里,坐落於汾河下游與涑水河分水嶺峨嵋原北緣。峨嵋原即地理學上所謂「峨嵋台地」,地處北緯34°52′,至35°36′,東經110°20′,至111°20′,之間運城盆地中部,面積6000平方公里,周300公里,台地略呈棱形,海拔在400米以上,北界汾河谷地,西界黃河峽谷,東、南為涑水河所環繞。台地邊緣受流水侵蝕和河流沖刷,形成陡峻的黃土斷崖和沖溝,沿河斷崖大多在50米以上,整個台地猶如一巨大黃土城堡。台地中央更有兩座超過千米的孤峰山和稷王山,東西相對,宛若台地的兩隻眼睛。占據峨嵋原,東南可控制涑水河谷的南北孔道,西北則可控制汾河河谷東西孔道,進可長驅突擊,退可守險無虞,古來構成西南拱衛長安、東北屏翰晉陽的地理形勢。同時,台地地處暖溫帶,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糧麻,向為民給軍需的理想所在。所以誰佔有峨嵋原,誰就取得了戰略主動。如今西魏既進入河東,如欲站住腳進而鞏固和發展,則必須守住峨嵋原——此正是西魏築城玉壁移鎮玉壁的原因;而河東是二魏角逐中東魏的要害,亦其「軟腹部」,高歡前對西魏涉足河東早已如坐針氈,今對其築城玉壁自然更如鯁骨在喉——此正是高歡為拔除玉壁不惜以賭國運的原因。

兩魏玉壁之戰,先後凡兩次,都是東魏攻打西魏的要塞玉壁引發的。東魏軍皆由大丞相高歡親自統率;西魏軍首次由東道行台王思政為主將,第二次由晉州刺史韋孝寬為主將。首次玉壁之戰發生於公元542年(西魏大統八年,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初冬。高歡由晉陽麾軍沿汾河穀道南下,至絳州(今山西新絳)折西,軍勢浩大,號稱「連營四十里」。高歡兵臨城下,軟硬兼施,先以授並州刺史勸降,王思政不受;高歡遂圍玉壁,連續攻打9日不下,天逢大雪,城外野戰,士卒飢凍,死傷慘重,無奈撤軍。qE0r5f-}C

公元546年(西魏大統十二年,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高歡傾山東之眾西伐,志圖關中,玉壁首當其沖。他連營數十里,直逼玉壁城下。當時城內士兵戴鐵面防範;高歡使神箭手元盜(一作「元溢」)射之,每中其目。城外在城南起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土山對面,城上原有兩座敵樓,韋孝寬邊於樓上縛木相接,高逾土山,邊廣積戰具以待。高歡使人向城中喊話「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遂於城南鑿地道向城接近,同時於城北起土山晝夜攻城;孝寬則沿城挖塹截擊地道,並嚴令戰士守塹,城外一旦挖透塹壕,立即擒殺,又於塹外貯積柴火,備足風箱,如有敵蟄伏地道,即鼓風以煙火灼燒。城內無水而汲於汾,高歡使將士移汾改道;孝寬則於城內鑿井以對。城外又造攻車,堅固銳利,車之所及,莫不摧毀;城內乃縫布為縵,隨車所向而張設,布既懸空中,車竟不能壞。城外縛松香於高竿,灌油加火,欲燒布焚樓;城內則造長柄鐵鉤,以鉤割竿,松麻俱落。城外又於城四面穿地21道,各施樑柱,以油澆灌,放火燒柱,柱折城崩;城內卻隨崩隨豎木柵以阻止。城外攻城之術已盡,城內則無一不識破破除。高歡無奈,使人向韋孝寬喊話,曉以既無救兵,何不投降;韋孝寬答我城池嚴固,糧秣有餘,攻者枉自徒勞,守者逸頤自安,何須馳援?我倒是為貴方廣大將士有來無回擔憂呢。高歡再使人「射募格於城中雲:『能斬城主降者,拜太尉,封開國郡公,邑萬戶,賞帛萬疋。』韋孝寬手題書背,反射城外雲:『若有斬高歡者,一依此賞。」高歡又將孝寬原在山東的從子押於城下,把刀架到脖頸上,揚言城內再不降,就殺人了;韋孝寬依然不為所動,將士為主將大義凜然所感,莫不有與城共存亡之心。

高歡苦戰六旬,將士傷亡病滅十之四五,智力俱困,因而發病,乘夜逃遁,不久忿怨死於晉陽。西魏則嘉韋孝寬守城之功,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建忠郡公。至北周保定初年(公元561年),以韋孝寬立勛玉壁,於玉壁置勛州,仍授韋孝寬勛州刺史。

玉壁之戰中,從高歡攻城使用的戰術到韋孝寬守城使用的戰術看,可謂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都達到古來戰爭中無所不用其極的程度,這或許是古代戰爭史上一次戰役所涉及戰術內涵最豐富最齊全的了。
高歡病中由玉壁班師晉陽後,出於兵敗後激勵將士,使驍將斛律金作《敕勒歌》,這就是那首傳誦千古的名篇:「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描繪北國草原遼闊無垠、氣勢恢宏的游牧族民歌,借玉壁之戰始進入官書而流傳下來。

就兩魏雙方整體國力軍力言,東魏佔有絕對優勢,惟高歡集團:其一,自恃土地遼闊,人眾物阜,士馬雄盛,盲目輕敵,以至此役臨戰喊話把即將採取的戰術恰恰泄露給敵方。其二,吏治腐敗,所謂「文武在位,罕有廉潔」,臣下請先除掠奪萬民之內賊,再討外寇,高歡則堅持「諸勛人觸鋒刃,百死一生,縱其貪鄙,所取處大。」當局既是貪婪成性、優游之徒,上下不平,出師無名,軍事豈能制勝。其三,戰勤工作薄弱,兩次玉壁之戰,盡管皆冬令野戰,攻人之城,首次既「遇大雪,士卒飢凍,多死者」,二次又「苦戰六旬,傷及病死者十四五」,視將士如草芥之師,又豈能制勝!西魏則與東魏相反:首先,盡管在國力軍力上處於戰略劣勢,宇文泰集團卻能注意每戰必精心策劃,集小勝為大勝,實力漸次增強,士氣日益提高。其次,吏治比較廉明,軍紀比較整肅,正如公元537年(西魏文帝大統三年,東魏孝靜帝天平四年),潼關之役宇文泰臨戰誓師時所說「無貪財以輕敵,無暴民以作威。用命則有賞,不用命則有戮」;再以玉壁之戰中幾個關鍵人物為例,主將王思政是個密得30斤黃金而悉數封存上交的人,韋孝寬「沉敏和正,涉獵經史」,「善於撫御,能得人心」,長史裴俠則「躬履素儉,愛民如子,所食唯菽麥鹽菜而已……去職之日,一無所取」。所以西魏能以劣勢反敗為勝,打贏了玉壁之戰。

玉壁古戰場,古來文獻曾有概括記載:「玉壁故城,在(稷山)縣南十二里。……城周回八十里,四面並臨深谷。」據今野外考察知見:玉壁故城遺址位於稷山西南6公里白家莊以北,地理坐標北緯35°34′15〃,東經110°56′50〃。地當戰略要沖峨嵋原北緣,北瀕汾河,形勢突兀。北城垣經汾河沖刷崩塌,大部不存;南部為黃土沖溝切割,南垣破碎,猶有150米牆體保存尚好,底寬11米,高1至3米,夯層10厘米;東、西兩面亦為巨大沖溝,流水侵蝕,溝崖崩塌,東城垣猶有30米殘存。據遺存宏觀復原,玉壁故城大體為當今白家莊以北,西北至荊平造紙廠以北,東北至荊平木螺絲廠以南的范圍內,系依自然地形構築之周約4公里東西稍長略呈「凹」字形的城池。東城牆外溝中猶有當年高歡所挖地道殘存;西城牆外有故老習稱之「萬人坑」,斷崖處猶見白骨森列,視之毛骨悚然,為當年高歡攻城將士「死者七萬人,聚為一冢」遺骸處;北、西城角猶有烽火台殘墩。

從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至公元589年隋統一的約半個世紀中,公元 542年、546年兩次東魏一西魏玉壁之戰前,在東魏、西魏和南朝三方鼎峙中,東魏在國力軍力上均占優勢,在實戰中互有勝負;玉壁之戰後,原來最弱小最貧蹙的西魏,通過兩次玉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在三方角逐中始終占據著戰略主動,在歷次重大戰役中保持不敗紀錄,國力軍力後來居上,直至以其為基礎的北周又以北周為基礎的隋,終於取得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二次大統一。由此,可以見出玉壁之戰及玉壁要塞在中國古代史上之歷史地位和戰略地位。

坎尼會戰,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城外的平原上,羅馬軍8萬步兵、6千騎兵和迦太基的4萬步兵,1.4萬騎兵作戰。指揮者,羅馬方面為保盧斯,迦太基方面為漢尼拔。羅馬步兵在中央,騎兵分在兩翼。步兵排成70列,分左、中、右三路,以重裝步兵放在陣形中心,每列之間有一定距離。騎兵放在步兵的的左右兩翼:右翼是羅馬公民組成的少數騎兵,左翼為義大利聯盟的騎兵。在左、中、右各保留一千騎兵作為預備隊。羅馬軍隊以中央戰線為核心,軍隊密度較大,企圖進行中央突破。迦太基軍隊中央戰線為較弱的步兵,兩翼為較強的步兵和騎兵。並保留三千名騎兵作為預備隊。迦太基整個隊形呈凸新月形。上午九時戰斗開始。首先是射擊兵的對射,很快開始肉搏。迦太基軍中央向後退去,戰線由凸新月形變成凹新月形。迦太基重騎兵很快擊垮羅馬騎兵,開始包抄羅馬軍兩翼。漢尼拔並派出5百名輕步兵詐降。中午,戰場颳起東南風,沙粒飛入羅馬軍士兵眼裡,使他們的作戰變得困難。那五百名詐降的軍人開始大肆砍殺他們周圍的羅馬軍,由於是在戰線後方,羅馬軍隊無法弄清實際情況,大起恐慌。此時迦太基重騎兵已經完成合圍,由於戰線中央的羅馬軍隊密度很大,在被合圍的情況下無法自如的行動,戰斗持續到日落。據說有五萬四千名羅馬軍戰死,一萬八千名被俘。迦太基死亡六千人。

紹約河之戰,此戰是蒙古軍對歐洲騎兵經典的勝利。據《武器和戰爭的演變》,戰斗的經過是這樣的:1241年,蒙古蘇布台和拔都分率大軍進攻東歐,強行越過喀爾巴阡山脈,准備於匈牙利平原會師,在兩支部隊遙遠的側翼還有兩個小規模的騎兵部隊,沿途橫掃波蘭、西里西亞和東普魯士,掩護主力部隊的戰略意圖。匈牙利國王貝拉在蒙古軍隊進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軍的意圖,立即組織了10萬人的軍隊尋求與蒙古軍隊決戰,蒙古近六萬人的主力則避開匈軍的攻擊稍稍後撤。四月,雙方最終則在紹約河畔對峙。匈牙利判明對岸是蒙古主力後,迅速地搶佔了一個巨大的橋頭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馬車連成堅固的兵營,等待蒙古軍隊的攻擊。蒙古軍在後續的工兵到達後,立即在黎明用拋石機和火箭向守衛橋頭堡的匈牙利軍隊射擊,守備部隊在前所未見的攻擊下瞬間潰敗,蒙古騎兵迅速穿橋而過,向剛剛醒來的匈牙利軍隊主力發起攻擊。當匈牙利人滿懷信心地列隊殺向數量處絕對劣勢的蒙古軍時,很快發現這並不是主力!蒙古軍約三萬人的主力在近百里遠的南方早已乘夜渡過冰冷的河水。蒙古主力從背後殺向匈牙利軍隊,隊形混亂的匈牙利軍隊立即撤回堅固的兵營死守。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營里發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記載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產生強烈的毒煙)、燃燒油。蒙古人採用了「圍城必闕」的戰術,匈牙利人迅速崩潰從缺口逃亡。但是,身著輕裝的蒙古軍隊速度和耐力遠遠高於逃跑者,可以不停頓地換馬四處截殺。紹約河之戰,匈牙利軍隊陣亡七萬餘人。

㈨ 印度古代戰爭規則 據說很人道

其實古代的戰爭無論哪裡都跟現在的不同。以前的戰爭都是奴隸主貴族為主力,所以很多規則和講究。因為是貴族帶領,矛盾都只是在貴族和奴隸主之間,所以更像是他們之間的對決,而後來開始變得不按規矩出牌。
雙方對陣。一般是雙方大將出陣互相砍殺。而主人死了,手下的士兵就四散逃亡,反正都是奴隸或者農民。所以對方散了也沒必要追砍殺盡,相比現在的是比較人道。

閱讀全文

與古代印度戰爭火槍對射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1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6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4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59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4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2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3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2
伊朗的海拔多少米 瀏覽:925
nuri是什麼意思印尼 瀏覽:280
哪裡可以看義大利籃球比賽 瀏覽:302
為什麼印度有彎曲鐵軌火車 瀏覽:521
墨脫和印度哪裡交界 瀏覽:998
義大利的物價為什麼便宜 瀏覽:68
伊朗火車價格多少錢 瀏覽:197
為什麼很多潮汕人都在印尼 瀏覽:977
改造後義大利風情區有哪些高科技 瀏覽:44
中國最美楓葉林在哪裡 瀏覽:932
中國哪裡沒有木薯 瀏覽:808
印尼白燕窩多少一克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