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總統莫迪手勁為什麼那麼大
印度總理莫迪和各國領導人握手的照片在網上火了,原來是有網友發現這位印度總理的手勁非常大,尤其是一張和英國威廉王子握手合影的照片,在上邊居然能清晰的看見留下的手指印。於是迅速被網友調侃為鐵鉗手莫迪。
❷ 為什麼外國元首訪問印度時,在歡迎儀式上檢閱三軍儀仗隊印度總統不陪同
儀仗隊是軍隊中執行禮儀任務的分隊。儀仗隊在執行任務時,配有軍樂隊,象徵著國家或軍隊的最高禮儀.一般在檢閱過程中都會由首訪國首腦陪同檢閱,但並不是標准國際禮儀慣例,也不是首訪國的怠慢或不尊重表現.
❸ 印度最高權力者是誰
印度最高掌權者,為什麼不是總統,而是總理?
印度的最高領導人是總統,亦為國家元首,如英國女王一般,不過只是虛位元首。印度的實權掌握在總理和議會手裡,但總理往往是議會第一大黨的主席或者是議會多數執政聯盟中最大黨的領導人,如果印度的權力,確切的說掌握在政府首腦總理手裡。
印度總理和總統
目前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脫胎於英國的殖民地,殖民地爭取獨立之後,如何建國就是擺在眼前的緊急問題。這時,英國人的議會制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大家鬧革命干獨立不都是為了民主和自由嗎,那英國人這一套制度都運行了上百年了,根基挺穩的,看看也不錯,就拿來用用吧。
一部分國家繼續尊奉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女王任命一個總督最為自己的代表成為這個國家的元首,比如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及中美洲、太平洋上一堆小島國等等。有些國家繼續尊奉自己的君主為國王,實行英國式的議會制君主制,比如馬來西亞,也有的實行君主制,比如中東的一些君主國,而更多的國家不想把英國女王作為自家的國家元首,但要實行議會制,那就再尊奉個國家元首出來,當時最流行的國家元首的名字就是老美的總統了,所以,一眾總統應運而生……
當然,除了「英聯邦」國家,德國、義大利等一些原君主制或者君主立憲制國家也採用這種議會制,有一個虛位的總統元首,尼泊爾在十多年前廢黜了國王之後,也設立了虛位的總統職。綜合來說,總統主要做一些接見外賓、參加活動、簽署文件等禮儀、程序性工作,而總理掌握實權,對國家一切事物負有實際許可權和責任。但是這些硬生生「造」出來的國家元首,相對那些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君主,存在感還是太低了。
諸如英國王室、歐洲一眾王室等等,他們因為歷史、文化等千百年的傳承,他們具有特殊的存在意義,深受各國民眾和輿論的關注,出鏡率很高。
而不管是德國總統、還是印度總統,他們除了競選上任之時,能夠掀起一陣子輿論熱點,比如印度之前的「低種姓總統」,過後就石沉大海,幾乎再也沒什麼信息了,老百姓對他們的國家元首也不再關注了。
這個也好理解,總統就是個「橡皮圖章」啊,平時雖然也列席會議,但也只是聽聽,然後把議會和政府商量好的政策文件簽字蓋章,到需要他出現的場合講個話剪個彩等等,基本上是一種「設計感十足」的工作。
而反觀印度總理,現任的莫迪總理是印度有史以來「最具權力」的總理之一,之前在古吉拉特邦連續幹了三屆首席部長,強勢推進各種改革,可以說是「說一不二」,包括後來作為印度總理,以突襲的方式強勢推進「廢鈔行動」,給印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震盪。
某種程度上來說,印度總理比美國總統還牛,畢竟在議會制國家,總理作為執政黨或者多數黨領袖,幾乎直接控制了立法和行政兩個系統,比只管行政的美國總統可強多了,如果執政黨有幸能控制議會的大多數席位,那總理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情,幾乎無人可以制約,而這個時候,看似沒用的總統和上議院就起到了維護最後底線的作用了,避免總理權力過大而亂搞
❹ 印度實際掌權人
印度總統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和許多議會制的國家一樣。總統是個虛職,不掌控實際權利。
美國總統身兼政府首腦,國家元首和武裝力量統帥三職,是美國行政權力最大的人物。
俄國和法國都設有總統和政府總理。一般來說,總統統管全局並身兼武裝力量統帥。而總理主要負責國內經濟政治事務。總統的職權大於總理,在一定條件下有權解散政府,任命總理。
印度的總統和德國總統,奧地利總統,新加坡總統等一樣,只是個虛職。實際權力掌握在各自國家的總理以及議會手中。
❺ 西方媒體為什麼重視中國,不把印度放在眼裡
西方媒體為什麼重視中國,不把印度放在眼裡?
為什麼歐洲媒體重視中國而不是印度?
本文系《環球時報》關注中國版文章,8月18日刊登於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
原標題:論媒體關注度,為何印度不及中國
莫迪總理欲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握手
今年5月,一張莫迪總理主動伸手,欲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握手,結果後者伸出一指、拒絕了他的照片讓印度人在社交媒體上議論紛紛。有人表示憤怒,認為這是侮辱。有人由此推斷印度在歐洲領導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有人質疑,為什麼德國媒體忽視莫迪來訪。事實上,認為印度被歐洲——包括歐洲的媒體——忽視的說法,並非毫無根據,特別是與中國受到的重視與報道比起來。
芬蘭國際問題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巴特·蓋恩斯說:「(歐洲媒體)對印度的關注肯定不夠。」比如,倫敦的《經濟學人》每周均有中國專版,而印度事務淹沒於「亞洲」版塊。比如,該雜志過去四期(7月22日至8月12日),有9篇文章涉及中國,而關於印度的只有兩篇(同期菲律賓得到的報道都比印度多)。柏林自由大學「亞洲人眼裡的歐盟」項目主任梅·斯圖鮑姆說:「歐洲報紙報道中國如今已習以為常,這與10年前很不同,當時只有少數報紙報道中國事務。而隨著中國的崛起,若哪家媒體的報道中少了中國將顯得缺乏國際性。但迄今,對印度的報道多數仍只限於小欄目,且都涉及個別問題。」
有專家表示,歐洲媒體重中國輕印度的部分原因在於,歐洲的政治人物往往也不太關注印度。斯圖鮑姆認為,除了印度的前殖民國英國之外,歐盟其他地方對印度的關注「堪稱善意的疏忽」。政治人物得到的建議也屬這種情況。歐洲多數大學的國際研究院系都設有中國部。但多數大學沒有印度部。歐洲智庫也有類似的現象。
然而,這不是歐洲特有的問題。《紐約時報》數年前就指出,「在美國,中國獲得的關注多於印度」。此外,印度政治人物似乎對歐盟也不感興趣。歐盟安全研究所不久前一份報告稱,「盡管印歐是戰略夥伴關系,印度的政策精英們視歐盟主要為貿易集團而非戰略或政治角色」。
此外,歐洲政策專家對印度廣泛的地緣政治動機存在較多的質疑。比如,印度仍是俄羅斯的忠實盟友嗎?兩國的良好關系始自蘇聯時代,在莫斯科改善與中國和巴基斯坦關系後,現在出現了不確定性。另外,有一種看法認為,印度看上去很有前途,但往往不能(像中國那樣)使之成為現實。或許,這是發展歐盟—印度關系的最大障礙。從經濟或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方面講,印度現在都比不上中國。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