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玄奘大師西行的目的及其主要貢獻
1、西行目的
玄奘西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赴印度求法,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2、主要貢獻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顧艱難困苦,萬里迢迢去天竺尋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撰寫《大唐西域記》,不僅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文化(包括中國文化、韓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翻譯家對於譯經各有貢獻,但從總體上說,玄奘的成就都在他們之上。印度佛學從彌勒、無著、世親,次第相承,直到陳那、護法、戒賢等人,已定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1)玄奘法師為什麼要到印度求法擴展閱讀: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
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玄奘之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為因明巨匠;新羅高僧圓測,為玄奘神足,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為新疏之主。
《西遊記》即以玄奘的取經事跡為原型。
2. 玄奘取經是到天竺還是到了印度 玄奘為啥要去取經
1),玄奘法師西去取經,當然是利大於弊。不過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說當時的大唐沒有大乘佛法,這完全不對,在此之前,很多大乘經典已經翻譯完成。只不過很多經典出現了不同的翻譯版本。大家各執一端。玄奘法師就是為了給大家一個可信的版本,所以決定出國取經。事實證明,玄奘法師做的是對的。
2)玄奘法師建立的唯識學說,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的本土文化和佛教文化。
3)至於對道教的影響本人不太清楚,不過道教為了迎合佛教,道觀裡面逐漸出現了很多佛教造像。
4)道教與佛教哪一個好的問題,這個沒有辦法作比較。道教和道家不可同日而語。往往很多人認為道士們出家修煉的道觀就是道教,其實這不太准確。道教是一個宗教,而道家卻是一門學問。
佛教本身就不是宗教,只是教育。把教育與宗教相比較這本身就不科學。
佛教和道家的理論對於現在都很適合。佛教的宇宙觀,道家的理論,用現在的科學都可以說得通。不過,對於現實生活,還是佛教比較貼近大眾。
3. 唐僧西天取經,為什麼去的卻是印度,印度在中國的南部,而非西方。
「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國王舍城外的那爛陀寺。 隨著佛教從12世紀在印度逐漸衰落,那爛陀寺這座最古老的、全印度最宏偉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兩次被戰火夷為平地,失去了蹤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根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譯本,步步追蹤,才發掘出了這座堙沒已達千年之久的古代名剎遺跡。1950年,中印兩國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爛陀寺玄奘原居處建造了一座紀念堂。附近還有一間博物館,珍藏著當年從那爛陀遺址發掘出的文物。
佛教凈土宗稱西天為極樂世界,升西天初指和尚死亡,後亦泛指一般人的死亡,所以殺人時常說送你上西天。 如來佛祖在西天雷音寺,所以唐僧取經也叫西天取經。每年都會有百萬以上的印度教徒來到瓦拉納西沐浴凈身,對他們來說瓦拉納西就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天堂的入口。
4. 為什麼古印度那麼落後玄奘還要去取經
歷史記載,玄奘大師出家之後,看到我國佛教經典不完整,特別是唯識學經典缺乏,而當時印度的佛教典籍非常豐富,所以才決定去取經的。
《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大師到印度不僅是取經,在印度留學期間,也把中國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這也是一種文化交流。
中國在歷史上,有幾次成為世界最強的國家,但並會因為自己強大就停止文化交流,這正是中國的文化自信。
5. 李世民為什麼派玄奘法師到印度去取經
6. 唐僧為什麼要去印度取經
#以書之名#唐僧為什麼要去印度取經? 歷史 上的唐僧與古典小說《西遊記》里的唐僧並不相同。唐僧姓陳,名煒,生於公元600年,法名玄奘。玄奘走南闖北,向許 多高 僧學習佛教,他決心西行印度去學習佛教 。當時還沒有漢譯本,玄奘踏上西行征途,歷盡千辛到達北印度。玄奘在迦釋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苦學兩年,把佛教徒第四次結集的30萬卷佛經全部讀完,總共學完916萬字的佛教典籍。兩年後,玄奘開始旅行全印度,訪問佛教古跡並向名師學習,在伽耶城(今印度比哈爾邦)頂禮膜拜當年釋迦牟尼曾經修道的一株古老的菩提樹。最後,玄奘來到了印度的那爛陀寺。那爛陀寺的長老是年高德勛戒賢法師。在那爛陀寺學習的4000名和尚中,精通20部經律論的有1000人;精通30部經律論的有500人;精通50部經律論的,包括玄奘在內,只有10人。玄奘在那裡被稱為「三藏法師」,地位非常高貴。因為玄奘是中國唐朝人,所以又叫大唐三藏法師。公元641年,戒日王請那爛陀寺的高僧去參加辯論,戒賢法師派出了玄奘,結果大獲全勝,玄奘名揚全印度。玄奘載譽歸國時,帶回佛經657部,佛的舍利(釋迦牟尼的遺骨)150粒,釋迦牟尼金質塑像一座,以及金質、銀質佛像和花果種子。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長安。唐太宗親自在洛陽接見玄奘。玄奘不願做官,決心把印度佛經譯成漢文,並撰寫了《大唐西域記》。不料在公元664年2月,玄奘在緊張的翻譯工作中猝然逝世。其遺骨當時珍藏在樊州(西安)的佛塔里。
參考文獻中國戲劇出版社《十萬個為什麼》
7. 玄奘為什麼去印度取經
早在南北朝時,佛教學術界就開始了「一闡提眾生有無佛性」的論爭。到玄奘時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經》、《成實經》、《毗曇》學與真諦在南方譯傳的《攝論》、《俱舍論》,構成當時南北佛學的主流。但玄奘師通過學習,深感真諦等古德譯著不善,致使義理含混,理解不一,註疏也不同,對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分歧很大,難以融合。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意。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8. 玄奘為何要去印度取經
原因: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8)玄奘法師為什麼要到印度求法擴展閱讀:
《玄奘西遊記》之一《玄奘身世》
唐僧師徒四人上西天取經的故事幾乎人人都知道,但與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這三個徒弟不同的是,唐僧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唐朝時一個偉大的僧人,號稱玄奘法師。他徒步十多萬公里,歷時十七年,遠赴印度取經。玄奘的西行之路,被現代人認為是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享有如此贊譽的玄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的身世又是如何的呢?
在《西遊記》中,對玄奘身世的描寫充滿了傳奇的色彩,《西遊記》第十一回寫到玄奘時,有一段話:轉托塵凡苦受磨,降生世俗遭羅網,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臨惡黨,父是海州陳狀元,外公總管當朝長。可見玄奘的父親是狀元,外公是當朝丞相。玄奘的父親經歷了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的喜悅,又遭遇了月黑殺人,拋屍江底的慘劇,使玄奘尚未出生就開始歷經磨難。
《西遊記》中對玄奘的描寫可有依據?歷史中真實的玄奘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世呢?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使他敢於徒步往返17年,遠去西天取經?
根據歷史的真實記載,玄奘的確是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祖上出了很多高官,但是到了他父親這一輩,陳家從高級幹部降到了縣令。玄奘的母親姓宋,是洛州長史之女,跟當朝宰要相差得很遠了,但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關於玄奘出生的時間,因為我們知道《西遊記》講的是貞觀十三年海州陳狀元娶了殷小姐,就算當年懷孕當年生子,那麼照這么說,玄奘法師應該生在貞觀十三年,這個是錯的。
玄奘的出生年月,在歷史上是需要一番考證能考出來的,除了《舊唐書》的本傳以外,基本都說他是唐高宗的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的664年,玄奘去世。一般認為玄奘是生活了65個春秋,那麼一推,玄奘就是生在公元600年。
《西遊記》中寫到,玄奘的父親是新科狀元郎,母親是當朝宰相之女,玄奘的父母新婚之後,都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情?怎麼會使自己的孩子歷經磨難呢?按照《附錄》里的說法,唐太宗授予陳狀元江州州主的官,叫他即刻上任。誰知道,這一走就走出一段天大的禍事來。賊人劉洪把陳狀元推入江中,拿了陳光蕊的官憑,也就是當官的憑證,帶著殷小姐居然就到江州去上任了。
9. 唐僧為何去印度取經
為了傳誦佛法和佛經.. 唐僧死以後好象就葬在你西安的大雁塔那兒,, 呵呵.. 那兒有很多關於他的事跡的傳誦哦.. 導游都有說的.. 蠻好玩的地方..
10. 唐僧為什麼去西方取經
目的是取回真經,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佛教在唐朝甚至曾被定為國教。所以有很多高僧從西方,也就是印度那裡過來。例如達摩祖師。唐朝也會派使者去。當時的佛經大多是音譯。所以皇帝派一些使者去取一些原版的佛經回國翻譯,也能順便帶新的佛經來。
在《西遊記》原著中,唐玄宗被陰間鬼怪攪擾,當時國內最好的大師也只會小乘佛法,因此唐僧作為御弟,去西天取經,取得大乘佛法回來。
這和文明無關,主要是當時的佛經佛法都是從印度,也就是那個時代的西方,傳過來的。所以溯本求源的話,就要去西天取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