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人服飾特點:
印度男人的傳統服裝,下半身是托蒂。它實際上是一條纏在腰部的寬白色棉布。它也是由大麻或絲綢製成。它通常長3.6至4.5米,纏繞在腰部。跌落到膝蓋或腳下,有些帶有滾邊。
上身穿著「Gulda」上衣,更厚,膝蓋。頭巾的顏色不同,包裝方法也不同。拉賈斯坦的頭巾和錫克教徒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會在頭巾上戴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人一般不穿襯衫,只在他們的肩膀上放一條汗巾,或者用一塊布作為上半身,一端放在肩上,人們稱之為「卡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由一塊約6米長,1.1至1.3米寬的布料製成。紗麗從腰部穿,最後覆蓋在肩部或頭部。紗麗一般分為棉,絲,紗和尼龍。
印度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季,溫度可高於40°C,冬季則高於20°C。因此,衣物需要透氣和清爽。如今,在城市居民中,很大一部分衣服是西化的,男人也穿襯衫和褲子,而且通常穿更多的西裝和褲子。
女性仍然穿著更多的紗麗,許多人已經變成了牛仔褲。但是,各地區的民族仍然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子喜歡戴土耳其帽子和波斯羔羊皮。錫克教女性通常穿長膝蓋的長袍和一條名為Sharwo-McKaz的大裙子。
印度人喜歡穿各種各樣的珠寶,如發飾,耳環,額頭,鼻子飾物,項鏈,腦飾品,腕帶,手腕,戒指等,大多是金,銀或寶石產品。在某些地方,人們甚至了解服裝中的珠寶。根據傳統習俗,印度男性向女性提供珠寶是履行職責的責任。女性認為珠寶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寡婦不能帶來任何珠寶。
頭盔是固定在頭部頂部和前額上的產品,帶有小鏈和小鉤。鼻子飾品大多是金銀製品,是已婚女性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用作陰險的物體。在婚禮上,新郎將新郎帶給新娘。只要她不離婚,妻子就會穿這條鏈子一輩子。印度的鄉村仍然有這種習俗。
印度服飾裹裙和搭帕的歷史:
印度最古老,最本地的民族服裝是裹裙和裙子現代印度長襯衫+裹裙女民族制服。
在印度第一帝國,孔雀王朝和僧伽王朝期間,印度男女都穿著三套未經縫合的衣服,如吠陀時代,以及與巴比倫,中國,波斯和希臘的文化交流。與此同時,印度處於和平狀態。主要是白色棉或亞麻裹裙。除了裹裙和腰帶,第三套裝是長棉墊。
貴族通常將膝蓋的兩端放在肩膀上,讓中間垂下以覆蓋胸部或將膝蓋的一端放在肩膀上,或者您可以將它放在背部並用手腕抬起。但對於苦力和工匠來說,lappa更適合貼在頭上以阻擋陽光或將其捆綁在腰部以方便工作,或作為毛巾擦汗。與此同時,女式裹裙與男士不同,從不透明的一開始,裹裙就變得更加透明。
女性包裹物用短布包裹,另一個固定在前帶的中間,然後固定在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帶上。較長的裹裙覆蓋膝蓋,還有一種方法將布緊緊地包裹在臀部周圍以製作裙子。貴族婦女的膝蓋由薄布製成,頭部飾有邊緣。
同時,他們的腰帶類似於男士的款式,有時裝飾手帕貼在腰帶的一端。底部組只能穿粗糙的布裙和頭巾,與現代印度底部組相同。
但是,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時會穿著像波斯士兵一樣的縫制衣服,包括袖子襯衫和腰帶,但他們仍然穿著裹裙而不是波斯褲。與此同時,印度士兵戴著頭巾,波斯士兵戴著尖頭帽子。這是印度服飾開始發展的標志。特別是在印度北部較冷的地方,波斯服裝更適合氣候和士兵的功能。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紗麗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人
參考總資料來源:網路-印度民族服
『貳』 印度人的服飾是什麼
印度服飾:純天然的棉、麻、絲面料,絕對植物顏料染色,採用印巴地區獨特的手工印花、蠟染、扎染,配以傳統的手工綉花、鑲絲、釘珠、嵌亮片工藝,大色塊的拼接運用,民族圖案的裝飾,將印度服裝文化盡情展現。款款風情,件件經典,與現代服飾搭配,讓您體驗異域民族服裝和最新的流行時尚相結合的獨特感受……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較正式而又要求體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都穿"尼赫魯服"。這種服裝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即"民族服裝",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中山裝",只不過上身稍長一些,扣子也多出幾排。另外,在現代城市,西裝革履打領帶的人逐漸增多。但鄉下的農民則仍以穿圍褲陶迪、三角褲和赤腳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區,冬天天氣較冷,在單衣外面披一條線毯或毛毯,即可禦寒過冬。
印度婦女的服裝則比較艷麗,主要有裙子、紗麗和緊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樣,五顏六色,有些綉上花,爽心悅目,有些鑲上鏡片,光彩照人。紗麗是印度婦女最鍾愛的傳統服裝,不僅印度人喜歡,就是外國人也為之陶醉。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
『叄』 印度風俗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佛旅網 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為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裡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發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發禮。
剃發儀式要請祭司、理發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發師剃發。印度教徒的剃發禮並不將頭發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發。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凈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著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為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眾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志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才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為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為拜師的男童沐浴、剃發,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
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著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著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才會被老師接受為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念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為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盪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里,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鍾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肆』 印度人穿著習慣
1、男性包頭巾
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松的立領長衫,搭配窄腳的長褲,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2、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很多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4)印度人如何穿線擴展閱讀:
1、語言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
2、宗教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
『伍』 印度「通天繩」無人能解印度人還蒙在鼓裡,但原理早被揭開,是什麼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屬於他們的特色和風俗,在印度,就經常看到關於「通天繩」的表演。「通天繩」對於印度人來講,他們也並不是完全的習以為常,這項技術也保留著幾分的神秘與神聖。不過對於沒有接觸過它的人而言,印度「通天繩」看起來,就如同一個籠罩在雲霧中的魔術了。如果與中國古代的民間戲法來做對比的話,這兩者倒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道具盡管在當今人們眼中看來並不足為奇,但是在那個貧苦的時代卻為人們帶來了不少穩定的收入。不過,被摒棄的「通天繩」的確違背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唯物主義指導我們要透過現象而看本質,切勿被迷幻的事物蒙蔽雙眼。「通天繩」的秘密已被解開,我們雖不應信奉神明,但還是必要的要為那些民間藝術家們點贊,他們是值得尊敬的人。
『陸』 請問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的穿著禮儀是什麼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這塊風光綺麗、物產豐富的大地上,辛勤勞作,創造了繁榮興盛的社會,也創造了燦爛奪目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奇異獨特的風土民情。
1)馬來人:
馬來人的見面禮十分獨特。他們互相摩擦一下對方的手心,然後雙掌合十,摸一下心窩互致問候。
馬來人忌諱摸頭,認為摸頭是對人的一種侵犯和侮辱。在馬來西亞與馬來人交往,要尊重他們的習俗,否則便會視作對他們不禮貌。同馬來人握手、打招呼或饋贈禮品,千萬不可用左手。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馬來人用餐習慣用右手抓飯進食,只是在西式的宴會上,馬來人才使用刀叉和匙的。吃飯時,客人要細心觀察主人的動作,依照主人的樣子做,避免做出主人忌諱的動作。馬來人用餐十分講究衛生和禮節,進餐前必須把手洗干凈。
馬來人相互拜訪時,衣冠必須整齊。馬來西亞人是熱情、謙恭、大方、講究禮節的民族。在馬來人家中作客應注意舉止得體,尊重長者。
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對外開放時,女士需穿長袍及戴頭巾。否則將被拒之門外。馬來人男女傳統禮服分別是;男士為無領上衣,下著長褲,腰圍短紗籠,頭戴「宋谷」無邊帽,腳穿皮鞋。
女士禮服也為上衣和紗籠,衣寬如袍,頭披單色鮮艷紗巾。馬來人男女禮服和便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又寬又長,遮手蓋腳且色彩鮮艷,圖案別致,樣式美觀。目前打工族為了工作穿著方便,一般著輕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親訪友或在重大節日時,才著傳統服裝。在各種正式場合,男士著裝除民族服裝或西服外,可穿長袖巴迪衫。
巴迪衫是一種蠟染花布做成的長袖上衣,質地薄而涼爽,現已漸漸取代傳統的馬來禮服,成為馬來西亞「國服」。在馬來西亞除皇室成員外,一般不穿黃色衣飾。馬來人禮數很多。
2)馬來西亞華人:
我是道地的馬來西亞華人,在馬來西亞我們一樣有慶祝農歷新年、元宵節、衛塞節等。清明節在馬來西亞雖然不是公共假期,但是我們還是會在星期六或星期日抽空去掃墓,拜祭祖先。
在馬來西亞只有馬來人可以一夫四妻,華人與印度人只能一夫一妻。我實在不懂要如何介紹本身的風俗習慣,因為我覺得跟你們中國人相差不大。
3)印度人,與印度國風俗和穿著區別無異。我有個朋友,他就是馬來西亞人,,而且是馬來人,但是據我了解,現在的各國基本都很現代了交流除了語言上,風俗不會有什麼問題的。希望對你有用!
『柒』 印度人手上戴的線等級
印度人手上戴的線等級分為三個等級。
印度貴族的聖線是由3股線擰成的。種姓不同,「聖線」的線材也有所區別,婆羅門男孩佩帶棉線,剎帝利男孩佩帶亞麻線,而吠舍男孩佩帶毛線,作為高種姓的標志。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
而印度姓氏高低分為四種最高種姓為婆羅門,主要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第二種姓為剎帝利,從事行政管理、打仗。第三種姓為吠舍,從事經商活動。最低種姓為首陀羅,從事各種簡單的苦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