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河為什麼水量小於恆河
氣候帶不同,恆河降雨量大
地形影響,印度河附近多平原,沙漠,恆河背面為喜馬拉雅山脈,蓄水型的地域
⑵ 印度半島的河流地形區和面臨的海灣分別是什麼
印度半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洋之間,南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印度半島地形有明顯的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印度半島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和印度河。恆河流經熱帶季風氣候區,流域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印度河流域氣候乾旱,河流水量比較小。
⑶ 印度河與恆河流經熱帶季風氣候,水量大。這句話對嗎
這個說法不正確。
恆河流經熱帶季風氣候區,雨季比較長,年降水量豐富,恆河水量大,汛期長。
印度河主體在巴基斯坦境內,這里不能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年降水量比較少,河流水量比較小。
⑷ 為什麼印度河小於恆河
恆河流經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降水很多,支流多而水量大。
而印度河流經巴基斯坦,經過中亞腹地的沙漠,蒸發量大,水量減少,而且流經乾旱地區,所以水量小。
⑸ 高中地理解答,印度河與恆河水文特徵差異是什麼
印度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以融雪為源。 其流量在一年中的不同時期迥然有異∶冬季(12�6�52月)流量最低,春季和初夏(3�6�56月)水位上升,雨季(7�6�59月)洪水出現,偶有蹂躪性暴洪。印度河及其支流所有的水都是在其流域上游山區獲得的。所以,它們在流出山麓時流量最大,在平原上幾乎沒有地表水流匯入,倒是由於蒸發和滲漏而大量失水。另一方面,在雨季之後時期,滲漏也可增加一些水。在印度河主流中,水位從12月中旬至2月中旬最低。此後河水開始上漲,最初緩慢,而在3月底較為迅速。高水位通常出現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此後河水急遽下降,直至10月初,水位開始較為平緩地減退。印度河年水量約1,440億立方碼 ——略多於印度河水系總水量的一半。傑赫勒姆河與傑納布河合計水量約為1/4; 拉維河、貝阿斯河與蘇特萊傑河合計水量構成水系總水量的其餘部分。
恆河流域面積105萬km2
恆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段南麓,東南流,進入恆河平原後.自西向東,最後經盂加拉國注入盂加拉灣。幹流全長2527km(從河源至盂加拉灣),流域面積105萬km2,河口處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500億m3,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96億t。
恆河在哈丁橋(Hardinge Bridge)測站測得的最大流量為73200m3/s(1941年9月1日);據1965~1988年的實測資料,該站多年平均流量為10900m3/s,徑流量為3440億m3。最大年平均流量為14100m3/s(1978年),最小為6620m3/s(1979年)。
恆河流域介於北緯22。26'~31。26',東經73。35'~90。之間,北部與喜馬拉雅山脈接壤,南部與溫迪亞山脈相鄰,西部與印度河平原相接,東部以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為界。恆河一布拉馬普特拉河平原地面為深厚的沖積層,最大厚度超過1800m,但形成時間可能還不超過1萬年。
⑹ 印度河與恆河水量更多是哪條河,體現在哪些方面
與印度河相比,恆河水量大。
恆河徑流量豐富,河口多年平均徑流大約在5500億立方米;徑流量季節變化大,流水量因季節而有差異,但在接納較多支流和進入降雨量較大地區之時明顯增加。4~6月,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匯入恆河,7~9月的雨季,帶雨的季風造成洪水。
印度河流經大陸性和沙漠地區,水量小。印度河平均年徑流2070億立方米,遠遠小於恆河水量;含沙量大,年輸沙量約為5.4億~6.3億噸,平均含沙量3千克/立方米。
印度河和恆河示意圖
註:完全沒有問題,希望幫助到您。請及時點擊採納。
⑺ 印度河與恆河水文特徵差異是什麼
二者的差異:印度河水量小,含沙量大,流量的季節變化小恆河水量大,含沙量小,流量的季節變化大.
⑻ 印度半島河流稀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恆河是南亞水量豐富的河流,發源於降水豐富的喜馬拉雅高山區南麓,又流經徑流大的印度大平原,恆河流域的地形,特別有利於形成強大的水系。恆河全長2700km,平均流量25100m3/s,超過黃河流量16倍多。恆河有兩條位於海拔4500m高度上的河源,它們穿過山地峽谷流入平原後,落差極小,流速漸慢,水勢平穩。恆河匯納了喜馬拉雅山脈方面許多多水支流,其中最大的是朱木拿河。恆河匯納德干高原方面的支流較少。恆河下游分流縱橫,主要水道有八,在入孟加拉灣處,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一起,形成了廣闊的恆河三角洲,這兩條河流三角洲總面積約8×104km2,三角洲的開始點距海有500km。在三角洲地區,恆河分成許多支叉,其最東與最西支叉間直線距離,幾乎達到300km。恆河河水給孟加拉灣帶入的懸浮物質每年約為2×108m3,在離岸100km處,仍可清楚地看到恆河渾濁的水線。在探查孟加拉灣北部海底構造時,曾發現一條深而長的水下地溝,它是晚第三紀末由於沉降而被淹沒於海底的恆河下遊河床遺跡。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的分流經常游移不定,汛期往往給居民帶來危害。
恆河河水大部由夏季季風降雨供給,一部分由喜馬拉雅山脈上的冰雪融水供給。因此水位從5月開始上漲,7—9月由於季風降雨達到最高水位,在這個時期恆河的深度和寬度都達到平水位時的兩倍。三角洲上洪水有時還由颶風形成,這種類型的洪水出現在10—11月,雖不經常發生,一旦出現能造成極大危害。恆河上游因為落差較大,侵蝕搬運作用很強,加上第四紀以來地盤隆起,以致形成了恆河大平原。恆河的經濟意義很大。它流經人口稠密和大面積的農業地帶,自古以來河水就用於灌溉,有復雜的渠道系統和一些水庫。恆河自出山以後即可通航。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水文特徵基本上與恆河一致,只是它的水位波動更大一些。布拉馬普特拉河河水也廣泛用作灌溉,它的通航距離,從河口算起約有1300km。
印度河各支流,因系流經西瓦里克(Siwalik)丘陵地易被侵蝕的沉積岩區,故河流的含沙量很多,致中、下遊河床有時高出兩岸,而使河道多不固定。
和南亞其他大河一樣,印度河水也以夏季季風雨水補給為主,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為輔。但印度河流域降水量遠比恆河流域為少,而蒸發量卻很大,滲透作用也很強,因此印度河的流量不如恆河大,其平均流量不及恆河的1/3。在由融雪引起的春汛和季風汛期之間,是水位顯著低降時期。由於印度河流經乾燥地區,所以它作為灌溉水源的意義就更大,通過在平原地區修建堤壩和渠道,灌溉面積已達15×105ha以上。印度河由於河口水淺,大船不能沿河上行,故航運意義不大。
⑼ 南亞的主要河流與水文水系特徵
南亞主要的河流是恆河、印度河。
恆河流域是熱帶季風氣候,恆河的水量大,年際變化也大,夏季為汛期,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印度河流域主要是熱帶沙漠氣候區水量小,年際變化小,汛期為夏汛,無結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