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村民喝水坑水治新冠,為什麼印度人會信這個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印度人不信奉科學,反而去信奉神靈或者宗教。
1、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信仰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把自己的信仰強加在一些迷信或者信奉神靈的基礎之上,信仰就會失去原來的味道,印度人民信奉宗教,有自己的信仰,在遇到新冠肺炎以後,他們來虔誠的祈禱。
這種現象在國內也非常的常見,但如果這種信仰過度的話,很容易產生副作用,就好比印度村民喝水坑水可以治療新冠,這明顯的缺乏科學依據,完全是由於信仰而衍生出來的偽科學。
從新冠肺炎發生以來,印度人民層出不窮的奇葩新聞登上熱搜,國內的很多網友表示沒有辦法理解印度人民的思想,在疫情面前他們不相信科學,反而去信奉一些牛鬼蛇神,導致現在印度疫情處於全面爆發的狀態,印度的政府官員已經完全控制不住了。
再加上今年3月份又舉行了很多大型聚會活動,政府人員又沒有加強管理,以後印度人民究竟能否順利度過新冠疫情還很難說。
⑵ 印度醫生警告牛糞療法無效,為什麼印度人會相信牛糞可以治療新冠
隨著印度國內新冠疫情的大規模爆發,很多印度民眾將抵抗病毒的希望寄託到了牛身上。他們用牛糞和牛尿塗抹身體,希望藉此消除病毒。這種防治病毒的方法也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熱議。有印度醫生也對這和諧使用牛糞的民眾提出了警告,表示牛糞不僅不能治療和阻止新冠,還可能讓人感染新的病毒。是非常錯誤和愚蠢的行為。
印度民眾相信牛糞可以治療新冠。首先是因為對牛的信仰。牛在印度是神一樣的存在,很多的印度人都迷信的認為牛能夠幫助自己戰勝新冠疫情,所以說很多的印度民眾通過塗抹牛糞的方式來抵抗病毒;其次,印度民眾的絕望。這個現象也體現了印度民眾的絕望,面對嚴重肆虐的國內疫情,普通的印度民眾已經找不到抵抗新冠病毒的方法,所以他們只能將唯一的希望寄託在牛身上;最後,印度政府的不作為。印度的民眾之所以相信牛糞可以治療新冠,也和印度政府的不作為有關,這也充分的顯示出了印度政府的無能和不作為。
三、印度政府的無能。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在防控疫情上的無能。如果印度政府能夠早一點採取相應的措施,實行嚴格的管控措施。這樣的事情本來是不會發生的。無能的印度政府讓百姓找不到對抗病毒的方法。
⑶ 印度主要信仰什麼教
印度人79.8%信仰印度教,其他的如伊斯蘭教、佛教。
印度教信徒眾多,達10億以上,超過印度人口的83%。僅次於基督教(18億)和伊斯蘭教(13億)。印度教是多神教,認為人類靈魂永存。
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印度教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
相關信息 :
印度教源於古代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所謂「印度教」是存在於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⑷ 印度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是個宗教大於歷史的國度,被稱為宗教的博物館,其中印度教徒佔82 %,伊斯蘭教12%,基督教徒2.3%,錫克教徒1.9%,佛教徒0.8%,耆那教徒0.4%,此外,印度還有數萬人信仰拜火教,這些人是古代波斯的移民,為了保留拜火教傳統,他們移民到了印度孟買附近,他們形成了一個非常小的少數民族族群-帕西人,另外現代新興的宗教-巴哈伊教在印度也有大量的信徒;
⑸ 印度迷信為什麼那麼喜歡迷信動物
青蛙結婚能求雨,女人早上喂牛能生兒子,印度人為何如此迷信動物?其實和印度的文化習俗,以及經濟發展,受教育程度是有著緊密聯系的,一方面印度一直都很信仰神,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經濟原因讓他們不得不把希望寄託於神仙,因此迷信動物。
在印度,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超過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那種神聖的宗教感情確實很難用世俗的眼光來理解,而孟加拉虎、印度象 、印度獅、獨角犀等也是印度的迷信動物。
⑹ 印度人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6)印度人迷信信什麼擴展閱讀
主神論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參考資料網路——印度教
⑺ 印度是信奉哪個教
印度人信奉的絕大部分是印度教,但是也有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源於古印度吠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於印度,在歐洲的英國,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
它擁有10.5億信徒,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印度教認為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
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所以在印度最常看見各種苦行僧。印度人信奉的主要是印度教,也有一部分人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其它教人特別的少。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⑻ 印度人信仰什麼
印度人主要還是信奉佛教。印度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國。他們的信仰也比較復雜,但主要還是信仰佛教。
⑼ 為什麼印度不相信科學這么相信迷信
印度人信仰印度教,美國人信仰基督教,英國人信仰天主教,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以色列人信仰猶太教,中國人信仰儒釋道……宗教不是迷信。
⑽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 文化 的每一部分。至今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有宗教信仰。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希望大家喜歡!
印度及其人民
印度是一個大陸,也是一個半島。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脈的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興都庫斯山為屏障,而與大陸的我國西藏、西康、雲南接壤,又與西北方的阿富汗及東南方的緬甸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東面是孟加拉灣,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著保克海峽,與錫蘭相望,錫蘭之南即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陸,向南看,是半島。南端尖突,北部廣闊,形成一個大三角形。
地理 現在,從東到西,闊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從南到北,長則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線長達三千英里,面積之大幾佔全球十五分之一,與全部歐洲(除蘇聯部分)相等。原來,西起東經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邊境,東迄阿薩密東部之東經九十三度,寬占經度為三十一度;北起克什米爾北端之北緯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錫蘭島中部之北緯七度附近,長占緯度亦約三十一度。以北緯二十五度稍北,為全區的最寬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故其大部屬熱帶,小部屬溫帶。
印度的地域,現可分為三大地區。
(一)喜馬拉雅山及其關隘地區:北起阿富汗,東至阿薩密省。西部則關隘甚多。而以基爾及(Cilgit)與白夏瓦(Peshawar)最富 軍事 價值,因其與中國、蘇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關隘,在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稱世外桃源,可是歷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過此等關隘而來。
(二)印度河及恆河流域地區:由印度河及恆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於喜馬拉雅山,長約二千英里,闊約二百英里。這便是印度文化的發祥地帶,又可分為二區:①以西方印度河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於水利,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於農牧。印度河的出口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著。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河(ab)的古波斯語而來。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s)而來,泛稱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能的意思,首先僅用於稱呼印度河流域,終於成了全印度的名稱。②東南方恆河為中心的平原,恆河發源於雪山,途中集無數支流,灌溉兩岸廣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灣為出口。
恆河最大的支流是閻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薩特雷池河(Sutlej)之間的區域即拘羅(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羅門文明的中心地,婆羅門所稱的中國(Madhyadesa),便是指的這一區域,故又被稱為婆羅門國(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稱的中國,乃是指的恆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恆河以南,又可分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頻闔耶山、及薩婆羅山,達印度洋,擁有孟加拉灣及阿拉伯海之間一帶地區。②利於耕種的東部海岸地區。③利於 工商 的東西部海岸地區。④現代國防上極有價值的半島極南地區。
人種若詳細分別,印度種族約有數百,堪稱世界人種的博覽場。印度是一古文化的發達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來到之前,他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Panjab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發掘,看出在五千年前,這里已發展了人口眾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時的埃及、巴比倫遠高。這不是雅利安人的遺跡,可能即是後來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的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斷地有外來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層層相繼。以體質及文化的程度來看,大略可分為五類:
(一)委得人(Veddas):他們的後裔,傳延到今日,他們具有最原始人類的狀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遙遠南端,專門研究此種人的學者,都稱之為「生存的一種原人化石」。但他們也是外來民族,或許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達羅維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創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體矮小,發多而卷,面較長,鼻闊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來自土耳其斯坦,錫爾達拉河(SyrDarya)上游,侵入印度後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趕到南方去,而占據了印度的北部與中部。
(三)雅利安人(Arya):此族的體格高大,面方正,多?而鼻細高,黑眸,膚色與南歐人相似,其發祥地,一般說是來自中央亞細亞,但最早發源何處,至今尚無可靠的根據。雅利安人之到印度的時代,據古偷維得爾(Grunwedel)說,是西紀前兩千年,費爾古森(Fergusson)則說,是西紀前三千年,另有一位烏法維,卻主張在西紀前一千五百年,此一問題,曾有許多史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著述爭論,為時甚久。總之他們戰敗了先到的達羅荼人,將一部收為奴隸,一部趕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裡居留下來。
(四)回教人: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達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與伊朗人的混血種,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較多,身材高大,膚白,睛黑或灰,多?髯,鼻細長而頗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卻,於西紀前二十六年滅了希臘王而創立了貴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臘人彌蘭陀王,曾將大軍入印建都於奢羯羅。大月氏本為我國甘肅山谷間一小部落,以人種地理的分布而論,是屬於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魯特人(Eleuts)。現在所稱的蒙古人,乃系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緬甸人的混血種,保有中國人的成分較多。其居於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狹窄,頗似伊朗人;居於緬甸。阿薩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錫金、尼泊爾的,膚色黃而面部平坦,視之如中國人無甚異。
正由於許多民族相繼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種。復以其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地域隔膜的緣故,印度語言之龐雜,也為世界之冠。梵文與波斯語、拉丁語為同一語系,由此演變而產生印度各種 語文 。
(二)佛教出現時,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為了統一方言的標准語而有「雅語」(Sanskrit)的出現。至西元前四世紀間,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改革而復興,成為印度古典學者採用的文字,大本與雅語相近,中國即稱之為梵語。由近代發現的古代碑銘文字及中國古代對佛經的音譯推知,釋尊當時所用的,現在雖不能確定,但很可能是用的一般大眾的混成俗語的機會較多,此種俗語,再經若干變化,即成為巴利語,唯今日南傳所用的巴利語,既非佛世的原狀,亦與阿育王時的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幾次變化而成的。但較梵語寫成的經律,可能略早,佛陀偶而用雅語,來自各地的弟子們,則可用各自的方言,傳布佛法。佛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語,後來梵文復興,佛教的學者們,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爾、高昌、於闐等地發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足征漢譯聖典的原本是無可置疑地出於梵文。
(三)印度方言總計達二百二十餘種之多,主要語文有十三種,今之印度憲法規定為通用的語文者,則有印度語、巴利語奧雷薩語、特魯古語、馬拉提語、卡納達語、塔米爾語、土魯語、馬拉雅拉語、錫蘭語。印度人常因回教與印度教的信仰沖突而流血,為了保護各族的語文,也會引起戰禍,可見其情況之一斑了。
印度的宗教信仰
有人語:通觀印度的 歷史 ,得於其中尋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時又能尋出希臘以來迄於近世之西洋哲學的重要思想;而尤足為印度?者,此等宗教與哲學,自始即保持著一體不離之關系而前進。西洋則發生於希臘的哲學與發生於猶太的__,在古代本相沖突,至中世兩相調和,近世間則再分離,而與印度大異其趣。(此語見於高楠及木村合著
四吠陀印度民族眾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為正統,那就是根據吠陀而來的一貫思想和信仰。佛經中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來。
四吠陀的大致內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一七篇長短不一的祭祀聖歌,其中僅十分之一是關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禮敬太陽神歌」為最重要,乃為婆羅門僧侶朝夕禱頌的一首。其內容成立的時代不一,最遲則為西紀前一千年編集而成,此一吠陀乃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狀態的唯一資料。
(二)沙摩吠陀:計收聖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為婆羅門僧侶於酒祭時所唱者。
(三)夜柔吠陀:此與沙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導如何施行祭禮者,所不同的,大部分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現的獨創的祭詞。
(四)阿闥婆吠陀:內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三十一首聖歌。此系雅利安人與印度原居民族接觸之後,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後集成,故其多屬神咒,為控制神鬼之法,僅少數為歌頌上帝之詩,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四階級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是:①吠陀天啟主義,②祭祀萬能主義,③婆羅門至上主義,這也可說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啟示而來,所以神聖無上;依據吠陀的指導而行祭祀,所以無所不能;祭祀須由婆羅門僧侶職掌,所以婆羅門階級也是至上的。
實則,階級制度的出現,乃至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後,由於吠陀詩歌的漸增,祭祀儀式的漸繁,始產生專職的祭司,祭司自私,為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張祭司的世襲,遂因藉神職的權威而唱出四姓的階級:
(一)婆羅門:祭司階級的宗教師,由歷代子孫的繁衍而形成一大種姓,他們是生來的僧侶,但卻祗有到年老時始行林居的出家生活。(其分人生為:一 兒童 教養期,二結婚與家庭生活期,③森林期,遁世潛修期)。
(二)剎帝利:王者階級的武士族,這是為了對內的統治,主要是為對外的抗禦,而出現的武人種姓,是由於武藝的世襲,戰士的專職而形成。他們要藉婆羅門的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是第二階級。
(三)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尚有其他從事余農工商業的雅利安人,便成為第三階級。
(四)首陀羅:這是被征服的先到印度達祭羅維荼人,是奴隸、是賤民。
在此四大階級中,前三者有誦念吠陀經及祭祀的權利,死後得再投生於世,故稱為「再生族」;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羅族,既無誦經祭祀的權利,亦無轉世投生的希望,故稱為「一生族」,婆羅門族死時只須拜神誦經,即可歸返宇宙本體之梵天,稱之為頓悟法;剎帝利及吠舍族,除誦經祭祀外,尚得苦練修禪,方生梵天,稱之為漸證法。
神的信仰不用說,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據吠陀而來。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為天、空、地的三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計三十三神,然其實際數頗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對某一主要神的贊頌,輒用最上的詞句來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變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稱之為交換神教(Kathentheism)。若從信者的主觀狀態而言,則又顯然常有一神教的意味,故又被人視為單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說,雅利安人崇拜太陽、天、雨、空氣、火,這五種天然力量的神格化。但對天之神婆樓那(Varuna)及雷雨之神因陀羅(Indra),特別崇敬。由對於因陀羅的特重,致有人以為印度之名,即由此神之名而來。
吠陀的神,是先由天神、空神而漸重地神。其原始的神為特尤斯(Dyaus),此神與希臘的宙斯及羅馬的丘比特,同為由發光(dyu)之語根而成的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者。吠陀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樓那,其出現稍早於空界的主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Agni),則為地界的主要神。
不論如何,吠陀的神數雖多,當他們禮拜各種神?之時,並不忘懷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中說:「雖然,世人稱其為因陀羅,密多羅(Mitra此神乃表太陽的恩惠者),婆樓那、實則只是一個,不過詩人給予各種不同的名字而已。」
印度的哲學
印度哲學的分期根據已故的印度總統,羅達克立須那博士(Dr.S.RadhaKriishnan)所著「印度哲學」,對於印度哲學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
(一)吠陀時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頃,各森林修道院發生於此時,印度的唯心主義亦肇端此時。此為人智初期狀態,迷信與思想,兩方正相鬥爭之時。吠陀中附屬的歌頌、梵書、奧義書、即於此時記錄而成。
(二)史詩時期:史詩系指羅摩所行傅(TheRamayana)及大戰詩(TheMahabharata)兩部長詩,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奧義書的初期,終於各派哲學的發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濕婆派及維修奴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學與初期的佛教同時,惟其六派書籍的寫定,乃是後來的事。
(三)經典時期:是指各宗派的學說之有文字記錄而成為經典的時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後。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傳的方式,記誦其教義思想。
(四)註疏時期:這與經典時期,不易嚴格劃分。有了註解,即有字義之爭,故此為重文字而輕思想的時期。
印度的三大聖書在漫長的吠陀時期中,包含有一個梵書時代,其時間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即在此時樹立。其基礎則為當時經他們之手編纂的梨俱吠陀、沙磨吠陀、阿闥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開其梵書時代思潮之序幕,梵書(Brahmana)則為圓熟此一思潮的神學書。梵書乃將夜柔吠陀的特質極力發揮,對關聯於祭典的事項,一一附於因緣、 故事 、來歷,而以散文來解釋它們。
在印度哲學史的分期上,梵書、奧義書,均列於吠陀時期。在此所要介紹的三大聖書,吠陀時期的即占其二。現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經:即是四種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學的開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葉,由於對向來所崇拜的 自然 諸神之懷疑,而在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從來未有獨立的神名,此時則出現了;從來未說宇宙的創造,此時則將 抽象 的唯一最高原理,予於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為有情與非情的本體。宇宙即為此原理所統一而發生者。此在其無有歌(Nasadasiy
Sukta)、生主歌(Praiapatya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Sukta)祈禱主歌(BrahmanaspatiSukta)、原人歌(PurusaSukta)各篇中表達出來。
(二)奧義書:奧義書的梵名為UPZ+NI+SAD,乃「近坐」的合 成語 ,為肝膽相照的對坐之意,其目的在於教人不知的秘密教義。奧義書在形式上仍是婆羅門教正統的產物,而為梵書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時代,則在西紀前七百至五百年間所作,這是由於時代思潮的所趨,自由思想抬頭,尤其是王者的權力升高而予以鼓勵,故其內容有露出反傳統的鋒芒。此書有兩種集本,一是五十二種本,一是一百零八種本,均可稱為全集。此書內容之佳,叔本華曾說:「余得是書,生前可以安慰,死後亦可以安慰」。可見其價值之高。從本體論的梵=我,到現象論的梵之顯相,而到其結果的輪回解脫,何穎而深邃,其對印度哲學思想的啟迪極大。
奧義書與佛陀的時代雖相連續,然佛陀是否知有此書,則殊屬疑問,唯其開明的內容,似已成了當時時代思潮的通途。
據說,__也受有奧義書不少的影響。
(三)薄伽梵歌(TheBhagavad?Gita):這是史詩的一部分。大約創作於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的時期。當時的佛教正以新氣運的發展而壓倒了婆羅門教和其他教團,吠陀經的學者們更將奧義書的思想,平民化於薄伽梵歌中,並把不合理的,重加組織,把矛盾的,調和起來,賦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經過長期的潛流,婆羅門教終於復興而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書甚至被享波爾(WilliamVonHumboldt)描寫為:「最美麗,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語中唯一的真正哲學之歌。」尼赫魯則說:「這聖歌的宣說不是宗派的,或者說是宣示給思想上的任何一個學派的。」此聖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猶如新約之於
_
以上三書在中國尚未見有全譯本,僅有糜文開編譯了一冊「印度三大聖典」的節本。
六派哲學所謂六派哲學,即是產生於史詩時期之末,與佛教初期階段相近的婆羅門教哲學,其名稱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NyayaSchool)
二、僧?耶派(TheSankhyaSchool)即數論派
三、毗舍迦派(TheVaisesikaSchool)即數論派
四、 瑜伽 派(TheYoga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Mimamsa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Vedanta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並且承認吠陀的存在價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論不以吠陀為根據,後二派的立論則以吠陀為根據。
由奧義書激發的主要學派,為數論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為中心而產生維修奴與濕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屬其正系而成立較前三流為遲。瑜伽派較佛陀為遲;佛陀時代也尚無如今時僧?耶頌所傳之數論派;與奧義書系思想相並,而認為是梵書系哲學思想的弭曼差派、勝論派、尼夜耶派,其除尼夜耶派於間接關繫上尚有討論之外,其餘諸派之成立,均較佛陀為遲。
猜你喜歡:
1. 中國人信仰什麼教最多
2. 最新國宗教事務條例2017全文
3. 印度宗教有哪些
4. 印度主要宗教與風俗習慣
5. 印度宗教的主要教派是哪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