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什麼時候成立(具體到年份)
英國沒有建國這個說法,因為是從君主制演變到君主立憲制。和中國成立新中國是有區別的。英國這種王朝世襲壟斷的國家,沒有建國日。
英國1284年成立的 Kingdom of England是最早的原型,當時只有英格蘭 1535年控制了威爾士地區 1707年協議控制了蘇格蘭。
建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1800年完全合並愛爾蘭領土,建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這一年可以作為現代英國成立的時間)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1)印度威格拉生產日期怎麼看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歷史
⑵ 泰姬陵的簡介
泰姬陵是印度北方邦亞格拉市郊的著名古陵墓。在印度北方邦亞格拉市郊區,西北距新德里195km。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是莫卧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其愛妻泰姬·瑪哈爾修建的,故名。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歷時22年築成。
陵園呈長方形,佔地17萬平方米,以自南面大門至北面陵墓的直長甬道對稱排列,四周圍以紅砂石牆。甬道兩旁為人行道,中間有一「十」字形噴泉水池。
陵墓概況
宏偉的陵墓呈白色,外觀為八角形的陵壁,上覆高聳飽滿的穹窿頂,高67米,建在邊長95米、高7米的正方形基座上。基座四角各有一座高40米、稍向外傾的圓塔。泰姬和沙賈漢的大理石棺置放在陵墓中央室。
結構嚴謹,方、圓、三角等圖形配合巧妙,直線與曲線、單純與復雜、勻齊與參差揉合恰當,紅砂石附屬建築烘托著白色大理石主體建築,表現出極美的旋律。
⑶ 歷史上的7月21日有哪些大事
1) 1588.07.21:英國擊潰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無敵門隊是西班牙國王為遠征英國而組成的艦隊。英國自16世紀中葉起,資本主義獲得迅速發展,與西班牙殖民地經常進行走私貿易,攔劫西班牙運送財產的船隊,襲擊西班牙殖民據點。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決意派遣大軍遠征英國。
1588年5月,由大貴族麥地納・西多尼亞率領的無敵艦隊駛離西班牙,這支朗隊包括130艘兵船和運輸船,7千名船員和水手,2萬3千名步兵。
7月21日至29日(一說7月底至8月初),艦隊在英吉利海峽遭到英國海軍迎擊,損失慘重。後被迫繞道蘇格蘭返航。途經蘇格蘭北部海岸附近時,遭風暴,艦隊幾乎覆沒。
從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權被英國所取代。
2) 1899.07.21:海明威誕生
厄納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誕生在伊利諾斯州一個鄉村醫生家庭。中學畢業後從事寫作,當過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和義大利做過戰地救護工作,曾受重傷,戰後以加拿大駐海外記者身份常駐巴黎。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太陽也升起來了》一舉成名。1929年又發表了另一部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1936―1939年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以隨軍記者身份到中國,報道了中國的抗日戰爭。1942年參加美國海軍。戰後定居古巴。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晚年流露出悲觀情緒。1961年7月2日自殺身亡。另著有《春天的激流》、《第五縱隊》、《戰地鍾聲》、《老人與海》等小說。
3) 1928.07.21:戲劇皇後埃倫・特里逝世
1928年7月21日,在埃倫・特里逝世的這一天,人們幾乎沒有眼淚。笑聲及歡快的音樂是這位偉大的女演員的最後要求。她曾說在她死時不要有悲哀氣氛。兩代的崇拜者只需清晰地記得她在莎士比亞戲劇中塑造的天真姑娘的形象:波西亞、奧利維亞、比阿特麗斯;這些形象永遠活在他們心中。
埃倫特里1847年1月27日生於一個英國戲劇世家。她8歲時在戲劇舞台上初露頭角,在《冬天的故事》中扮演一個小男孩。16歲時,特里同年齡比她大一倍的畫家喬治・弗雷德里克・瓦茨結婚,他們的婚姻是痛苦和短暫的。在以後的30年中,她主宰了倫敦戲劇舞台,並時常在美國各地巡迴演出。喬治・蕭伯納的戲劇《布拉斯邦上尉的改變》便是特意為她而作,1902年她成為帝國戲院的經理。她使兒子愛德華・戈登・克雷格成為設計師。1925年,特里女士被命名為英帝國的貴婦人。
4) 1954.07.21: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簽訂
1954年7月21日,在日內瓦會議上簽訂了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
1954年1月26日,根據同年2月柏林四國外長會議的建議,在日內瓦召開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5月8日至7月21日會議討論印度支那問題。參加印度支那問題討論的有中、蘇、美、英、法五國和越南民主共和國、寮國、柬埔寨和南越保大政權。5月7日法軍在奠邊府戰役中慘敗,改變了整個印度支那戰場的形勢。6月18日,主張停戰的孟戴斯・弗朗西斯政府上台,7月20―21日,達成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各種協議。它包括《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關於在越南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關於在寮國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關於在柬埔寨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等文件。主要內容有:與會國保證尊重印度支那三國的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完整;結束在三國的敵對行動;三國不得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不容許任何外國在三國的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以17度線、9號公路稍北為軍事分界線,越軍在線北集結,法軍在線南集結;劃出寮國的桑怒、豐沙里為寮國抗戰政府軍隊集結區;法軍在協議規定期限內從印度支那三國領土上撤走;寮國和柬埔寨在1955年內舉行全國自由選舉,越南在1956年7月內舉行全國自由選舉,以實現該國在民主基礎上的統一。
美國沒有在《最後宣言》上簽字,但聲明將不使用威脅或武力妨礙協議的實施。8月31日,印度支那停戰。日內瓦協議是印度支那人抗法戰爭的成果,有利於印支三國的獨立。
5) 1960.07.21:英國人創造單人橫渡大西洋新紀錄
1960年7月21日,橫渡大西洋單人船比賽的優勝者,一名59歲的英國冒險家,單獨駕駛他39英尺長的單桅小帆船駛入紐約港。
「你從其他人那裡聽到過什麼消息嗎?」當他的吉普賽・莫斯亞型駛入港口時,有人向弗朗西斯・奇切斯特問道。回答是否定的。「其他人」是指也在參加單人船賽的三名英國人和一名法國人。奇切斯特是個地圖出版商,他以16天的時間刷新了以前56天向西橫渡大西洋的紀錄。他在6月11日離開英國普利茅斯,在哈利法克斯附近的海面上遇到兩日大風,修船耽擱一日。
6) 1970.07.21:埃及阿斯旺水壩竣工
1970年7月21日。今天,加馬爾・阿卜德爾・納賽爾夢寐以求的橫跨尼羅河的大工程上的最後一部發動機投入運轉,阿斯旺大壩竣工了。人們把這一成就主要歸功於蘇聯人。他們在這項工程上耗資數億美元。派出了5000名俄國工人幫助修建。在這座6400英尺長的大壩的正式落成儀式上,蘇聯大使級諾格拉多夫面帶笑容。在這項工程完工之前,阿布辛貝爾廟和4座拉美西斯雕像被加高了200英尺。這樣它們不會被淹沒。
阿斯旺水壩 (Aswan Dam),分為阿斯旺低壩 (又稱阿斯旺舊壩、小阿斯旺壩)和阿斯旺高壩 (又稱阿斯旺大壩),阿斯旺是位於埃及的尼羅河第一瀑布下的城市,兩座大壩在此跨過尼羅河,由於舊壩的設計不足以控制洪水,興建新的高壩來保護沿河居住的人口、農田及棉田。
7) 1977.07.21:利比亞埃及四天戰爭爆發
埃、利關系曾一度較好,1971年9月,埃、利和敘利亞曾宣布成立「阿拉伯共和國聯邦」,並要在1973年9月前完全「合並」,但因建邦問題矛盾重重,未能實現。1973年中東戰爭之後,薩達特奉行和平解決中東問題的政策,利不滿,雙方矛盾日趨公開化。1977年7月21日,雙方發生邊界武裝沖突。沖突發生後,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對雙方進行調解,巴解、阿聯酋、阿拉伯聯盟等都先後呼籲或行動來緩和沖突。26日,雙方停火。11月,薩達特訪以色列。卡扎菲於12月2日主持召開「拒絕陣線」首腦會議,譴責埃的「背叛」行為,呼籲阿拉伯國家停止對埃的一切援助,宣布凍結與埃的外交關系。5日,埃宣布與利斷交。此後,雙方在邊界仍部署重兵,並相互指責,關系緊張。
1977年7月的沖突是沿著沙漠的邊境展開的。20年代,格拉齊亞尼元帥的義大利軍團就曾在這里同薩努西教團的首領們和奧馬爾・穆赫塔爾率領的利比亞部落人民作過戰。「四天」戰爭被一名親臨戰場的埃及人描繪為一次「大規模流血」。這場戰爭向卡扎菲表明,薩達特已經橫下一條心,力圖扼止利比亞的顛覆活動。但是,這場戰爭也向薩達特和埃及軍隊參謀部表明,卡扎菲的蘇制武器裝備很多是1974年定購而在這時交付的,並已形成了一個難以對付的龐大軍人庫,這個軍人庫很可能已經改變了北非和中地中海的力量對比。
查德的形勢使埃利沖突更加復雜化。1977年7月11日,埃及副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後來繼薩達特擔任總統――突然來到了恩賈梅納。當時,查德政府正在譴責利比亞,聲稱四千名利比亞軍隊侵入查德北部,正與民解陣線協同作戰,企圖在查德北方建立圖布族國家。利比亞否認這些指控,但是埃及和蘇丹宣布他們支持查德政府。卡扎菲的輿論宣傳把恩賈梅納・開羅・喀土穆聲明稱為「宣戰文告」。
7月21日以後,埃及和利比亞的軍方公報宣稱敵對行動仍在發展,但對每天事件的報道說法卻大不相同。埃及的第一個聲明,敘述了7月16日在埃及邊境城市薩盧姆以南大約60英里的沙漠中發生的一次事件,並說事件起因於一支利比亞巡邏隊打死了9名埃及士兵。據報道,埃及部隊越過了邊境,猛烈追擊利比亞人,直至穆賽德小綠洲。埃及人聲稱,他們擊毀了利比亞的40輛坦克和兩架飛機,俘虜了12名利比亞士兵和30名「破壞分子」――大概是越境的游擊隊或突擊隊。利比亞人的說法則不然,他們報稱戰斗是7月14日爆發的,當時埃及人對利比亞邊防哨卡發動進攻,並抓走了12名利比亞士兵。在遞交了抗議照會並要求釋放俘虜之後,利比亞軍隊在7月16日俘獲了一支12人的埃及巡邏隊。利比亞人說,次日利比亞邊境地區指揮官曾建議雙方交換戰俘,並警告埃及人撤出他們的武裝部隊已佔領「數月」之久的地區,據利比亞人說,最後通牒到期之後,他們收復了那個地區,在戰斗中,22名埃及士兵被擊斃,另有33人被俘,一架埃及飛機在西迪阿姆爾上空被擊落。利比亞人聲稱,在進攻巴拉達村的戰斗中,擊落了兩架埃及飛機。7月22日,由於埃及飛機猛烈轟炸了阿德姆空軍基地,戰斗更趨激烈。利比亞報道說擊落了5架進攻的飛機,並說埃及傘兵部隊對卡斯爾吉達鎮發動了試探性進攻。開羅對此否認,7月23日,利比亞報道埃及對托布魯克、庫弗臘以及穆賽德、賈拉布卜、巴拉達、卡斯爾吉達等地的村莊進行了空襲,並宣稱又有8架埃及飛機被擊落。開羅只承認在薩盧姆附近曾發生炮戰。在最後整日激戰的7月24日,利比亞人宣布,埃及飛行員阿卜杜勒・哈米德・埃法特少校在埃及的又一次空襲中被活捉了。
埃及對阿德姆空軍基地的空襲,目的在於摧毀蘇聯專家管理的雷達站。開羅承認埃及空軍在這次襲擊中損失了兩架飛機。據開羅的《共和國報》報道,這座雷達站不僅監視埃及軍隊的調動,而且監視美國第六艦隊和北約武裝部隊在地中海的活動。薩達特總統後來說,在地中海上游弋的一艘蘇聯直升飛機母艦,曾用艦上的干擾電台和電子干擾設備,監聽並擾亂埃及的軍事通訊,並對附近的美國海軍活動進行監視。
薩達特總統在7月25日下令停火,卡扎菲上校從未如此下令。8月1日,賈盧德少校談到利比亞的損失情況,27人死亡、9人失蹤、9輛坦克被擊毀,兩架飛機被擊落。開羅從未公布任何傷亡數字,但據駐北非的外交官們估計,埃及損失重大。
8) 1983.07.21:波蘭政府解除軍事管製法
1983年7月21日,波蘭官員今天聲稱他們即將正式解除軍事管制,這種管制已限制波蘭人的生活達19個月之久。波蘭領導人沃伊謝奇・雅魯澤爾斯基將軍於1981年12月實施軍事管制以壓制獨立的團結工會。盡管有今天的決定,波蘭人也不會看到多少變化,許多管制條款已完全被寫進法規里。雅魯澤爾斯基說,軍事管制的結束是「當局善意的證明」。然而,他又強硬地說:「任何旨在反社會主義的活動仍將一如既往地加以堅決制止。
9) 1990.07.21: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建交
沙烏地阿拉伯,全稱沙烏地阿拉伯王國。意為「幸福的沙漠」。位於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面積224萬平方公里。人口1693萬(1992),絕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伊斯蘭教為國教。首都利雅得。資源以石油著稱,還有鐵、銅、金、銀、鉻、鋅等。石油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80年代起,向多樣化經濟發展,以工農業為重點,實現糧食自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633美元(1992)。主要農產品有椰棗、小麥、大麥、西紅柿。畜牧業有羊、駱駝、牛和家禽等。工業已建成以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鋼鐵、煉鋁、水泥、海水淡化和電力為基礎的工業體系。出口產品以石油為主;進口生產資料、服務設備和各類消費品。7世紀建立了阿拉伯帝國。16世紀淪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剩19世紀英國勢力侵入。1932年建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9月23日為國慶節。奉行中立、不結盟的對外政策,致力於加強伊斯蘭和阿拉伯國家多方位外交方針,積極發展與西歐、日本的關系,重視發展同中國的關系。1990年7月21日中沙兩國建交。
10) 1990.07.21: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正式通過驗收
1990年7月21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正式通過國家驗收。這項投資2.4億元的國家重點工程,是在1984年由鄧小平同志親自奠基,破土動工的。1988年10月正負電子對撞實現了。這是我國繼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造衛星上天之後,在高科技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一個使正負電子產生對撞的設備,它將各種粒子(如質子、電子等)加速到極高的能量,然後使粒子轟擊一固定靶。通過研究高能粒子與靶中粒子碰撞時產生的各種反應研究其反應的性質,發現新粒子、新現象。用加速器的粒子轟擊靜止的靶,就像在一起交通事故中的一輛汽車撞到一輛停在路邊的汽車上,撞車的能量很大一部分要消耗到使停在路邊的汽車向前沖上,碰撞的威力就不夠大。如果使兩輛相向開行的高速汽車對頭相撞,碰撞的威力就大許多倍。基於這種想法,科學家們在70年代初研製成功了對撞機。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或正在興建的對撞機有10多台。我國1984年在北京開始興建一台正負電子對撞機,經4年的設計施工和調試已開始運行。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能量是28億電子伏。這是根據我國的國情慎重考慮後決定的。一方面我國目前經濟情況,拿不出更多錢來建造更高能量的對撞機;另一方面世界上當時還沒有這一能區的對撞機。我國對撞機建成後將填補這一空白,開展一些其他國家尚未開展或較少開展的研究工作。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由注入器、貯存環和譜儀等組成。注入器是一個長200多米的能加速電子和正電子的直線加速器。它的作用是產生和加速正、負電子束團,將正負電子束團分別加速至11億電子伏的能量後經束流輸運線注入到貯存環內。貯存環是一個周長約240米的環形加速器,由40塊環形偏轉磁鐵、60塊聚焦磁鐵、兩個高頻加速腔及其他附屬設備組成。為了增加正、負電子團束的壽命,環內須保持超高真空狀態。正、負電子束團注入貯存環後,在磁場的作用下分別在環內沿著方向相反的軌道旋轉運動。經過積累、加速達到所要求的能量後,即可在一定的對撞點上相撞。在對撞點附近的譜儀測量記錄下這些對撞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美籍華人李政道博士認為,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工程速度、各種設備、部件的質量和安裝調試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11) 1995.07.21:我國北方第一條跨海鐵路通車
1995年7月21日,大連港大窯灣港區新建鐵路――金窯鐵路昨天正式通車。這是我國北方第一條跨海鐵路。
大窯灣港是位於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側的新建海港。這里水深、不結冰,計劃建成世界級大港。可這里沒有鐵路,進出口的東西都要靠汽車運輸,一年要比火車運輸多花2億多元。為此,鐵道部投資3億多元,修建從金州到大窯灣港全長為17.76公里的鐵路,並與哈(爾濱)大(連)鐵路接軌。這條鐵路兩次跨大連灣,一次跨過大窯灣,還穿過一座山,其地質情況被稱為「博物館」。
12) 1998.07.21:美國首位太空人艾倫・謝潑德去世
小艾倫·巴特雷特·謝潑德
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人艾倫・謝潑德7月21日晚在美國加州一座海濱城鎮的醫院因病辭世,終年74歲。據該院發言人說,謝潑德是在睡夢中靜靜走完自己的人生歷程的。
據謝潑德的同事、已經退役而今年又將以高齡重返太空的著名宇航員、參議員約翰・格倫說,謝潑德生前長期受白血病困擾。
美國總統柯林頓當天在白宮稱謝潑德是美國「最偉大的宇航員」之一,並代表國家對謝潑德的「開拓性事業」表示感謝。他說:「他的工作將永遠在美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是現代美國最偉大的英雄之一。」
謝潑德1923年11月8日在出生於一個銀行家家庭,1944年在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獲得學位,二戰期間曾在太平洋上的「科格斯韋爾」號驅逐艦上服過役。1961年5月5日,謝潑德做了一件美國航空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大事:從佛羅里達州的卡納韋拉爾角升空,駕駛「自由7號水星」宇宙飛船進行了15分鍾的繞地球軌道飛行,其中有5分鍾是在真正的太空中度過的。飛船將他帶到了185公里高的太空,隨後降落到大西洋。
這一飛行是在人類首位進入太空的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進入太空23天後進行的。謝潑德事後說:「這只是嬰兒學步的第一步,目的是為了今後有更大的和更好的進展。」8年以後,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印證了他的話。阿姆斯特朗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並自豪地宣布,這是「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
然而,就在美國的航天技術迅速發展之時,謝潑德卻因影響平衡功能的內耳疾病離開航空事業近10年。直到1971年,他才終於作為「阿波羅14號」月球載人著陸器的飛行指令長登上月球。這次飛行還使他成了唯一一位在月球上打高爾夫球的人。當他揮動球桿將球擊出時,小球在稀薄的月球大氣中穿行,速度要比在地球上快得多。
談到這次經歷,謝潑備說過一件趣事:當年他找到上司,說:「我想在月球上打高爾夫球。」上司對他的回答是:「謝潑德,15年來你盡給我找麻煩。」並拒絕了他的要求。但謝潑德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意願。
謝潑德1974年以海軍少將之職退役。1994年他和一位同事合作,出版了一本反映他宇航生涯的書。謝潑德是1959年美國航天航空局最初指定帶美國進入太空時代的7名水星宇航員之一。他去世後,7人中僅剩4人留在人世。他們是:格倫、斯各特・卡彭特、戈登・庫柏和沃爾特・西拉。格倫老當益壯,決定於今年晚些時候乘宇宙飛船重返太空。如果一切順利,他將是進入太空的年齡最大的人。
13) 2000.07.21:中國電影女演員「五朵金花」之首—楊麗坤病逝
楊麗坤(1941年4月24日-2000年7月21日),中國電影女演員,彝族人。出生於雲南普洱縣磨黑鎮,自幼喜愛文藝。她有兄弟姐妹11個,排行第9,人們都叫她「小九兒」。1954年入雲南省歌舞團作獨舞演員。1959年18歲時被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導演王家乙選中,主演反映大躍進中白族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愛情喜劇影片《五朵金花》中的女主角副社長金花。影片於1959年12月公演,立刻轟動,在46個國家上映,獲1960年埃及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電影銀鷹獎,楊麗坤也獲得最佳女演員銀鷹獎。之後幾年,楊麗坤受到過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領導人的接見,並多次隨歌舞團出國演出。1964年主演了反映古代雲南撒尼族(彝族的一個支系)愛情故事的影片《阿詩瑪》中的女主角阿詩瑪。
1965年,在《阿詩瑪》上映前夕,文化部因為影片「不歌頌社會主義革命的大好局面,為死人作傳」、「宣揚愛情至上充滿資產階級情調」停止發行《阿詩瑪》,拷貝封存。她在此之前因戀愛受人阻撓,曾一度精神失常,經過住院治療,已經痊癒。但這次成了「黑苗子」、「黑線人物」。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迫害折磨,患精神分裂症,曾一度失蹤流浪到邊陲小鎮鎮沅,被找到後病情稍有緩解。1970年又因為一些政治言論被扣帽子成為「現行反革命分子」,精神徹底崩潰。
1973年楊麗坤和籍貫上海的唐風樓結婚。從郴州精神病院出來後,楊麗坤獨自在昆明生活。1976年文革結束,她被送往長坡精神病院。其後唐鳳樓又將她轉到上海精神病院。文革結束後1978年到上海居住,名義上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她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病情有所緩解。2000年7月21日因長期的病痛折磨和身體機能的衰退,在上海家中病逝。她的墓碑在上海和昆明各有一座,骨灰一邊一半。
楊麗坤和唐風樓育有一對雙胞胎兒子。
14) 2002.07.21:中國與諾魯建交
2002年7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周文重與諾魯共和國總統勒內・哈里斯在香港分別代表各自政府在中、瑙兩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上簽字,決定兩國自當日起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聯合公報說,中國政府支持諾魯共和國政府為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發展民族經濟所作的努力。諾魯共和國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諾魯共和國政府決定於2002年7月21日起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系」。中國和諾魯兩國政府商定,將根據有關規定和國際慣例並在對等基礎上在各自首都為對方使館的建立和履行職務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相關鏈接:中國和諾魯建交聯合公報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中國和諾魯今天在香港簽署中、瑙兩國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決定兩國自2002年7月21日起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聯合公報全文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諾魯共和國政府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諾魯共和國政府根據兩國人民的利益和共同願望,決定兩國自2002年7月21日起相互承認並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兩國政府同意,在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支持諾魯共和國政府為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發展民族經濟所作的努力。諾魯共和國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諾魯共和國政府決定於2002年7月21日起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系」,廢除與台灣簽署的所有「國家」間、「政府」間和其他官方協議,並在一個月內互相關閉駐對方的「使館」或「領事館」及其他官方機構,撤走「使館人員」或「領事人員」及其他官方人員。諾魯共和國政府承諾在諾魯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後,諾魯共和國將不再與台灣發生任何形式的官方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諾魯共和國政府商定,將根據1961年《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的規定和國際慣例,並在對等基礎上在各自首都為對方使館的建立和履行職務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諾魯共和國政府代表政府代表2002年7月21日於香港
⑷ 法國著名詩人有那些
1、拉馬丁
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是法國十九世紀第—位浪漫派抒情詩人,作家,政治家。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前驅和巨擘。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音韻優美。他的主要作品有《新沉思集》、《詩與宗教的和諧集》等。
2、保爾·艾呂雅(1895——1952年),法國當代傑出詩人。一生寫詩和戰斗,參加達達運動和超現實主義運動,以及反法西斯斗爭。出版詩集數十種,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豐採的眼睛》、《詩與真》、《鳳凰》、《為了在這里生活》、《獸與人,人與獸》、《當前的生活》、《天然的流水》、《和平詠》等。
3、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4、保爾·瓦雷里
保爾·瓦雷里(Paul Valery,1871.10.30~1945.7.20),法國象徵派詩人,法蘭西學院院士。作有《舊詩稿》(1890~1900)、《年輕的命運女神》(1917)、《幻美集》(1922)等。
5、阿爾封斯·德·拉馬丁
阿爾封斯·拉馬丁,全名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法國十九世紀第—位浪漫派抒情詩人。1811年秋漂泊義大利,在那不勒斯認識了一個叫格拉齊拉的姑娘,後來為她寫了一部小說《格拉齊拉》。
1816年秋,他在法國東南溫泉鎮艾克斯萊班(Aix-les-Bains)療養,認識了一位老科學家的年輕妻子,兩人相戀。她次年的病故給他帶來懊喪的回憶,寫下了許多悲嘆愛情、時光、生命消逝的詩篇,後結集為《沉思集》,1820年發表後獲得上流社會的熱烈歡迎而一舉成名。
⑸ .當十六世紀上半葉西班牙開始瘋狂的殖民掠奪時,中國當時的處境是什麼樣的
這個時間段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正是我國的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
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趁勢崛起,1364年,建立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開創洪武之治。 [1-2]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此間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史稱永樂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發生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5)印度威格拉生產日期怎麼看擴展閱讀
明憲宗與明孝宗相繼與民休息,政局平穩。明武宗因死後無子使明孝宗一脈絕嗣,引發大禮議之爭。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
明世宗駕崩後十數年,經歷隆慶新政和萬曆中興,國力得到恢復。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神宗中期,完成萬曆三大征。然而因國本之爭,逐漸疏於朝政,同時東林黨爭也帶來政治混亂,史稱萬曆怠政。明熹宗時,魏忠賢禍亂朝綱,到明思宗即位後由於政策失誤和天災不斷,明朝最終亡於農民軍建立的大順。
⑹ 哥倫布的冒險生涯是什麼
1492年8月3日的帕洛斯港,哥倫布將從這啟程前往未知的東方。
七年前,他帶著兒子第一次到這兒時,他是一個流浪漢。如今,他是海軍上將了,而且,他很快便會成為新發現的土地上的總督。
他將率領三艘船去探險。這些船已十分破舊。雖然人家答應資助他,但不是說他要什麼就有什麼。君主們、資產者們對每一個可能收不回的錢都是十分吝嗇吝嗇:過分愛惜自己的財物,當用不用。的。三艘船中,最大的聖瑪利亞號約120噸,另兩艘王牌號和少女號要小得多。
水手也是好不容易招募來的。地圓說尚不流行,海洋無底洞的說法仍有許多人相信。掉進無底洞,那就永遠回不來了。於是在君主同意下,強迫徵集了一批罪犯,才勉強湊足所需的水手。
盡管如此,海軍上將還是十分興奮。親自率領探險船隊到未知的遠洋去使他激動萬分,竟至徹夜不眠。當太陽的第一縷光線剛沖出地平線,把帕洛斯原野上空飄浮的白雲染成玫瑰色時,他的摯友,拉比達修道院院長佩雷什就陪他登上了旗艦。
海員們拔起大錨(máo),銹著十字架的帆開始鼓起來。前來送行的居民聚集在沙丘上吶喊著,充滿支持、關切之情,也有的大聲指責。拉比達的僧侶們跪著祈禱。船借著風力漸漸遠去。
船隊首先朝加那利群島駛去。途中,王牌號壞了,不得不在加那利群島停下來修理,同時又對少女號進行了改裝。9月6日全體船員去做了彌撒,然後離開加那利,駛向茫茫的大洋。
頭幾天,風平浪靜,陽光燦爛,水手們有的還跳下海去洗澡。為了穩定水手們情緒,哥倫布耍了個小花招。他在9月9日的航海日記中寫道:「我們向前航行了60海里。我決定比實際走過的路少算一些里程,以免因航行太久而使我們的人喪失勇氣。」
9月14日,正當水手們的怨言漸漸多起來時,少女號上的人報告說看見了許多鳥。這是不是聲明陸地已經不遠了?葡萄牙人就是跟隨鳥發現許多島嶼的。兩天後,人們更為激動,到處可看到一綹(liǔ)一綹的草,像是剛剛從陸地漂過來。水手們以為陸地快到了,但一次次測定水深,幾百米的長繩也夠不著底,看不到接近大陸架的跡象。
哥倫布內心明白,不可能這么快就到達陸地。他們其實是駛進了馬尾藻海。它位於北大西洋環流中心,風浪很小,水流平緩,馬尾藻便聚集在這里生長、繁殖,覆蓋了大約450萬平方公里的海面。
船隻艱難地在「草原」上航行。有幾天海風停息,船隊幾乎停滯(zhì)不前。人們怨言四起,都說這個海洋是個怪物,連一絲風也沒有,不然可以返回西班牙去。
船上的工作單調而乏味,特別是在15世紀的條件下。在3時、7時、11時各有兩人值班。當班者必須用海水洗甲板,既保持甲板干凈,又防止木製甲板被太陽曬裂。其他的人做帆檣(qiánɡ)索具方面的工作。木工則填塞甲板上裝酒和水的木桶。舵手處在船尾下的舵柄(bǐnɡ)邊,又悶熱又憋(biē)氣,只有處於船首或桅(wéi)樓上陳望的人才高高在上,悠然自得。船首和船尾有一些掛在船舷外的台架,是專用於大小便的。交班前,還必須把底艙的臟水排掉,這些水帶有廢物和淹死的小蟲,臭氣熏(xūn)天。一天只供應一次熱飯菜,這時全體船員聚會在一起,用刀子割著木碗里硬邦邦的腌肉。
食品有羊肉、腌牛肉、魚干、麵包干、蜂蜜、乳酪、干豌豆、小扁豆、大米、麥粉,全都加進大量的鹽,以防生蟲。把麥粉和成很稠的糊,做成麵包在爐灰里烤熟,是很受歡迎的食品。炊事員也用蒜、橄欖、橄欖油、葡萄乾、醋來改善伙食。佐料放在陶罐里,水和酒放在木桶里。為了做一天一次的熱飯菜,上層前甲板後面放了一個大箱子,裡面裝滿了沙子。天氣好時在箱子里燒木炭生火,可使火長燃不熄。做飯菜時,炊事員把腌牛肉放進半埋在沙鍋中的鍋里,又倒進些淡水,加一點海水,然後人在鍋里光著腳踩肉,直到肉的鹹味減少到能吃為止。
白天作業結束後,大家集中在船尾做晚禱,然後回到自己睡覺的地方過夜。這就是當時水手的一天生活。
約兩個星期後,船隊走出了馬尾藻海。前面仍是水天相連,無邊無際。10月初,海員們強烈要求改變航向。哥倫布不得不作出讓步,由向西改為向西南航行,這是10月7日。
三天三夜又過去了,仍不見一點陸地的影子,水手們說什麼也不幹了,要哥倫布調轉船頭,駛回西班牙。哥倫布只得好言相勸,說反正離家鄉很遠了,回去也有困難,目的地已越來越近,希望大家堅持幾天。他還答應給大家多發一些錢。
風吹著帆,浪花吱吱作響,飛濺在甲板上,一些信天翁出現了,繞著船帆盤旋。海水裡也出現了一些綠色的蘆葦,王牌號的水手從海中撈起一根小棍,顯然是人折下來的,少女號的水手揀到一支有紅漿果的帶刺樹枝。種種跡象表明,陸地已經不遠了。大家唱著西班牙海員最愛唱的宗教歌——《拯救雷希納》,長滿老繭的手劃著十字,一張張黝(yǒu)黑的、鬍子長長的臉不時看著遠方鮮紅色的地平線。這天是10月11日。海軍上將要求嘹望的人特別注意。他夜不能眠,激動地在甲板上踱(ó)來踱去。晚上10時,他似乎看到遠方有閃爍的燈火。但他搞不清楚,究竟是幻覺還是實有其事。
12日凌晨2時左右,航行在前面的王牌號上一位名叫羅德里戈·德特里阿納的水手看見了月光下平坦的沙丘。「陸地!」他破口而出;又激動、又緊張。海員們接著也叫起來,在甲板上相互擁抱,瘋子般地跳起舞來,還互相吻著汗涔涔、咸津津的臉頰和掛在脖子上的十字架。
海軍上將也非常激動,他試圖祈禱,但祈禱不成。他曾答應過,誰第一個看見陸地,給誰一件他自己的綢緞上衣和國王夫婦規定的一筆年金。現在他宣布,是他第一個看見了閃爍的燈火,因而他是第一個發現陸地的人。
人們焦急地等待著黎明的到來。按哥倫布第二天在航海日記中的描述,這是一個地勢平坦的海島,上面有許多綠色的樹林,還有水源,島的中心有一個大湖,沒有任何山脈。後人認為,這就是巴哈巴群島中的華特林島(現在有人認為是另外的島嶼),哥倫布把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西班牙語:救世主)。
船隊繞島一周,開始了登陸儀式。國王的公證人、船長馬丁·平松等陪同海軍上將坐進小舢板舢板(shān):近海或江河上用槳劃的小船,一般只能坐兩三個人。,登上陸地。他們有的穿著節日盛裝,有的身披鎧(kǎi)甲,帶著十字架和武器。哥倫布展開西班牙國旗,亮出長劍,宣布代表君主接管該島,並要求隨從們向他這個「印度」總督宣誓效忠,讓周圍的人吻他的手。
隆重的儀式吸引了印第安人的好奇,他們友好地用鸚鵡、棉線團換取歐洲人的玻璃串珠、小鈴鐺。為了這些東西,即使是玻璃碎片,他們似乎什麼都願意拿出來。
這里的印第安人屬阿拉瓦克人,尚處於刀耕火種階段,按哥倫布的說法,男男女女都赤身裸體,體格健美,頭發又密又硬。他們的皮膚有的黝黑,有的呈紅色,有的人把全身都塗上紅色、白色等,也有的人只塗臉,或只塗眼睛和鼻子周圍的地方。他們作武器用的鏢(biāo)槍其實只是些木棒,有些人在棒頭上裝一個魚牙或其他鋒利的東西。他們還不懂鐵,歐洲人把劍給他們看,他們抓住劍刃割傷了手。
哥倫布認為自己到了印度,就稱他們為印度人(「印第安人」是音譯)。但他也納悶,這里沒有馬可·波羅書中描寫的高大宮殿和遍地黃金,有的只是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人類。這里也不是真正的大陸,而是一些島嶼。但馬可·波羅講過,印度附近有許多島嶼,他想這可能就是印度群島,印度、中國、日本就在不遠的地方。
一些印第安人坐著獨木舟來看熱鬧,哥倫布下令抓了幾個上船來的土著,讓他們指路。他們在巴哈馬群島中航行了兩個星期。
10月27日他們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島嶼,巍峨的翠綠色山脈向遠方伸展開去。這是古巴島,哥倫布稱之為他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島嶼」但由於一直沒有找到寶藏,隊員們已經不願意聽他指揮了。哥倫布的印第安人翻譯告訴他,島的內部似乎有宮殿。哥倫布急忙派出了使團。但使者們回來說,他們走了許多地方,受到了友好的接待,但沒有看到金子,沒有宮殿,沒有傳說中的東方所擁有的那些東西。他們看到的與別處一樣,茅草屋、獨木舟和赤身裸體的土著居民。
西班牙人在古巴的最大發現也許是吸煙。他們看到男女土著手裡都拿著一根燃著的木頭,用它點燃一種綠葉,吸這綠葉冒出的煙。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成了新大陸送給舊世界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這些西班牙人把煙草帶回故鄉,吸煙的習慣很快風靡(mí)歐洲和世界各地。1627年就有人抗議道:「對於從美洲來的這種陶醉煙霧的古怪時髦(máo),我義憤填膺義憤填膺(yīnɡ):指因遇到違反正義的事情而在心中激起憤怒。,忍不住要說上幾句話。這超過了所有老的或新的嗜酒狂。放盪的人抽一種叫『尼古丁』或『煙草』的植物。他們吸這種植物,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慾望和熬(áo)不過的癮頭。」到1666年,一位德國人說道:「在德國,家裡連一根煙管也找不到的農戶是沒有的。我見過所有的人——從公爵到乞丐,從神甫到理發師,都在吸煙、喝酒和聞煙。」
由於沒有找到黃金,探險隊分成了好幾個派別,11月21日,為哥倫布西行起過很大作用的馬丁·平松指揮王牌號偷偷開走了。
12月初哥倫布來到海地島,這里有一些黃金。哥倫布記下了西班牙人的貪婪:「印第安人是這樣誠實渾厚,西班牙人卻是這樣貪得無厭,好像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印第安人為了換取一塊碎玻璃片,一塊打碎了的杯子瓷片或毫無價值的東西,就要給西班牙人所要的一切。西班牙人甚至不給他們任何東西,只是白拿或搶掠一切。」
1492年聖誕節這天,旗艦聖瑪利亞號在海地島岸邊擱淺撞壞。只剩下一艘少女號了,哥倫布下令把貴重的東西搬過去,想迅速返航。
少女號太小,容納不了兩艘船的人。有39人自願留在島上。他們認為這里自由自在,還能找到黃金。哥倫布命令用壞船的木板給他們造了一個堡壘,配備了大炮槍支和一年的糧食。這是歐洲人在美洲的第一個居民點,稱之為納維達德(聖誕節),以紀念他的船在這一天遇難。
返航途中,哥倫布一行遭到了特大風暴的襲擊,呼嘯著的海浪撲向甲板,把水手們沖得東倒西歪,哥倫布所在的「尼納」號的桅桿斷了,船艙灌進了水,還與「品達」號失去了聯系,成為一艘孤船。
狂風怒吼著,躲在船上各個角落的水手們,紛紛作著祈禱。連一向樂觀自信的哥倫布也喪失了信心。當一場更大的風暴襲來的時候,哥倫布驚恐地叫道:
「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偏偏要我們在凱旋的時候死去?」
「海軍上將先生,請鼓起您的勇氣!」只有勇敢無畏的維森特,仍在給哥倫布打氣。
哥倫布被這位硬漢子船長感動了,他「噢」了一聲,逐漸恢復了常態,充滿溫情地對維森特說:
「您現在一定在想念您的妻子和孩子吧。」
「我想是的,我很想念他們,但是……」
「我也同樣,我的兩個孩子使我牽腸掛肚,如果我死了,他們就成了孤兒,而且是異國的孤兒……」
然而,哥倫布最感到痛苦的,是擔心他死後,他的偉大事業就永遠沒人知道了。他想到這里,立即動手整理這次遠航的日記手稿。他把整理好的手稿交人抄寫了一份,保存在自己身邊,再把另一份裝訂起來,寫下了地址和一段話,大意是:誰能把他的手稿交給西班牙王室,誰就能得到國王的重賞。
最後,哥倫布用蠟紙裹(ɡuǒ)好手稿,放進一隻木桶中,再用蠟把木桶封嚴,投入了大海。做完這件事後,哥倫布長舒了一口氣,他覺得即使自己不幸死去,也總會有人發現這只木桶,而保存在這只木桶中的手稿,將足以使自己留名千古。
值得慶幸的是,就在哥倫布把木桶投入大海的第二天,持續了好幾天的風暴居然平息,已經千瘡百孔的「尼納」號沒有沉沒,哥倫布和他的夥伴們得救了。
而那隻記載著哥倫布偉大業績的木桶,卻始終沒有被人發現。哥倫布的故事是由他自己親口告訴世人的,他是幸運的。
四天四夜的風暴並沒有吞噬(shì)少女號,他們來到亞速爾群島。從這里往回走時又碰上大風,風暴把哥倫布的船推向離里斯本不遠的海岸。海軍上將派出急使,向國王報告自己返回的消息。
1493年3月15日,少女號回到出發地帕洛斯。同一天,王牌號也駛進這個港。船隊前後歷時225天,返回了西班牙。作為凱旋的將軍,哥倫布周遊全國,到4月20日才到達巴塞羅那。全副武裝的海員在密集的人群中開出一條路,哥倫布穿著禮服騎馬而行,接著是六個嚇得半死的印第安人。他們身上掛滿金項鏈,臂上戴著金手鐲(zhuó),肩上停著拴住的鸚鵡,手裡拿著長矛。最後,其餘的海員牽著騾子,騾背上馱著金光閃閃的礦石、香氣撲鼻的木頭、珍禽異獸的標本、裝滿金沙、黃金的箱子。
哥倫布走進王宮,國王斐迪南和王後伊莎貝拉不讓他下跪,而是叫他坐在自己旁邊,大臣們站著聽他與君王談話。
據說,在國王舉行的盛大宴會上,許多知名的貴族都出席了。其中一位不乏嫉妒地說道:「克里斯托弗先生,如果您未完成自己宏偉創舉的話,在擁有眾多地理學家和航海家的西班牙,會找到另外一個人實現同樣的創舉。」哥倫布沒有回答,而是拿起一個雞蛋,說:「尊敬的先生們,你們試著不用任何東西,使它立在桌子上。」雞蛋在桌子上轉了一圈,誰都無法使它站住,仍然轉回哥倫布手中。哥倫布把雞蛋尖端往桌上用力一按,把尖端壓破,它站定了。哥倫布此舉的意思是,當事情有人做成功時,誰都知道怎樣做。
西班牙國王確認了航行前授予哥倫布的各項權利,命他再次到「印度」去。人們成群結隊前來報名,哥倫布很快籌集了眾多的船隻和船員。
1493年9月25日,哥倫布率領17艘船,約1500~2500人,浩浩盪盪離開西班牙加的斯港。這里集中了形形色色的冒險家:游手好閑的貴族、手藝人、礦工、農民、宮遷侍衛、官員、神甫、主教等等。
這次西行,目的是到「印度」建立殖民地,哥倫布帶了那兒沒有的馬、驢、狗、葡萄藤條、農作物種子、豬。這些東西後來大都在美洲繁殖生根。
這次航線比上次偏南,因哥倫布聽海地島的土著講過,該島南面的島嶼有更多的黃金。出乎意外的是,這次航程比上次長,但從加那利到「印度」只花了20天時間,比上次少半個多月。這是東北信風和北赤道海流幫了他們的忙,順風順流,船行得很快。哥倫布無意中選定的這條航線成了帆船時代歐洲到美洲的黃金航線。
11月3日,船員們看到了山巒起伏的島嶼。這一天是星期日,他們把第一個看到的島叫多米尼加(西班牙文:星期日),它屬小安德列斯群島。據說西班牙人在這里碰上了會吃人的加勒比人。加勒比人是美洲土著的一支,經常襲擊性情溫和、手無寸鐵的阿拉瓦克人住的海島。他們的大型獨木舟能航渡數百裏海面,加勒比人用它把襲擊時抓來的婦女統統帶走,與之同居或做女僕。歐洲人在50多間房子里都看到了這樣的女人。女人們說加勒比人極其殘暴,把與她們生下的孩子吃掉,只撫養與加勒比女人一起生的孩子。他們也吃俘虜來的男人。
加勒比一詞被西班牙人錯讀成卡尼巴爾,該詞很快傳遍歐洲,成為「食人者」的同義詞。
11月14日船隊駛近聖克魯斯島,歐洲人領教了這些加勒比人的勇敢。四個男的和兩個女的駕著獨木舟,阻止25個歐洲人接近一大群被他們俘虜來的阿拉瓦克婦女和兒童。歐洲人有兩個被打傷,但抓了一個加勒比人,把他扎傷,扔進海里。他把腸子塞進肚子,用一隻手捂著傷口向岸邊游去,結果被射死。
西班牙人駛回海地島時,在海邊發現了幾具腐爛的屍體,其中一具有大鬍子,顯然是歐洲人,因印第安人是不留鬍子的。他們上岸來到建堡壘的地方,既看不到堡壘也看不到人,只有大火後的遺跡和幾具屍體。後來得知,這些歐洲人在哥倫布走後,專干搶劫、強奸、殺人的勾當,每人都弄了好幾個「妻子」。他們之間又發生內訌(hònɡ),互相殘殺。最後憤怒的印第安人出其不意前來攻打,殺死了他們,燒了堡壘,殘存的人企圖跳海逃生,但全淹死了。
哥倫布在島的北岸一個易於防守的地方重建了一個「城市」,取名叫伊莎貝拉。由於他們不知道如何在這潮濕的熱帶地區儲存食物,帶來的大部分食品都壞了。飢餓威脅著殖民者,哥倫布決定留下五艘船和500人,其餘的人和船於1494年初返回西班牙。
哥倫布率三艘船再次考察了古巴,還到了牙買加等地,回到海地島鎮壓了印第安人的反抗。印第安人還染上了歐洲人帶來的天花,許多人死了,倖存者漸漸被迫為歐洲人勞動。
哥倫布沒有找到馬可·波羅筆下那樣的城市、宮殿,沒有找到那麼多的黃金、香料。國王和王後一天天對他不滿起來,1495年他們下令,取消原先許給哥倫布的一些特權。哥倫布惶恐不安,1496年回到西班牙。
哥倫布發揮了他能言善辯的天才。他說他已經到了亞洲大陸,說他在海地島中心發現了一個叫奧菲爾的國家,《聖經》里說的所羅門曾從這個國家得到黃金裝飾耶路撒冷教堂。他還建議把罪犯送去開發新大陸,這樣會大大降低移民費用。這些花言巧語再次打動君主,他獲准第三次出航。
1498年5月30日,哥倫布率領由6條船和200人(不包括船員)組成的遠征隊,從聖盧卡出發,途經加那利群島的戈梅拉島、維德角群島,直到7月13日才開始向南航行,隨後向西橫越大西洋。7月28日,發現了三座山峰並立的一塊陸地。他把新發現的土地取名為特立尼達,意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島。
哥倫布繞過該島,航至帕里亞灣。他踏上了南美洲大陸,卻誤認為這里是島嶼。西班牙人登上帕里亞半島之後,看到土著婦女都佩戴著珍珠項鏈,都激動萬分,因為他們以為自己的確身在富庶(shù)的東方。不過,哥倫布觀察到,這里波濤滾滾的大量淡水都流入海灣。事實上,這些淡水都是從奧里諾科河的幾條河口流出的。但是,哥倫布卻由此在頭腦中形成了一種奇異的想法:他正處在地球之巔的伊甸園四條河之一的河口,地球不是圓的,而是梨形的。
當哥倫布到達埃斯帕尼奧拉島之時,島上西班牙殖民者的權力之爭還在繼續。王室認為哥倫布是個勝任的遠征軍司令,但不是個稱職的總督。因此,國王任命宮廷老臣弗朗西斯科·德博瓦迪利亞為埃斯帕尼奧拉島的總督和首席長官。1500年9月,由於哥倫布及其兄弟拒絕承認任命,博瓦迪利亞就下令逮捕哥倫布兄弟三人。他們被戴上鐐銬鐐銬(liàokào):腳鐐、和手銬。送回西班牙,11月底到達加的斯。國王和女王聽到這個消息後大為震驚,下令將哥倫布釋放,並送給他2000達卡銀幣,還召見他們兄弟三人。當哥倫布見到兩位君王時,情緒激動,啞然而立,然後跪在地上,泣不成聲。
由於哥倫布對新世界的許多夢想屢遭破滅,於是就在他那充滿《聖經》、預言的腦海中考慮另一項宏偉的事業:他將去解放耶路撒冷。他讀了《聖經·舊約》中的各種預言書,收集了能說明耶路撒冷將被西班牙人解放的經句;然後,他把自己的《預言》呈獻給君主。
1501年10月哥倫布在塞維利亞准備他的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他購置了4條約50至60噸的船隻,挑選了146名遠征隊員。他把21歲的長子迭戈留在王宮作自己的代表,帶上了13歲的幼子埃爾南多。1502年5月9日船隊從加的斯港啟程。
5月25日,哥倫布從加那利群島開始橫渡大西洋。6月15日,發現了他稱之為馬蒂尼諾(馬提尼克島)的島嶼,該島屬於小安的列斯群島。幾天之後,他徑直航向聖多明各(現在米尼加共和國首都)。接替博瓦迪利亞而任總督的尼古拉斯·德奧萬多拒絕哥倫布靠岸。這樣,他只得向西航至埃爾莫索港,躲過了一場暴風。7月14日,直航牙買加,平息了部下的一次騷亂。8月13日發現宏都拉斯。次日他第一次登上中美洲大陸,也第一次嘗到香蕉的滋味。後沿著宏都拉斯海岸航行,9月14日抵達格拉西亞斯—阿迪奧斯角。盡管其部下再次騷亂,但哥倫布繼續探測中美洲的土地。接著,發現了尼加拉瓜,這里是巧克力飲料的故鄉。後又發現了哥斯大黎加。然而,當時他寫給國王的書信稱:「從這里到恆河需要10天」;並再次談到人間的伊甸樂園。此時,哥倫布的地理概念已是科學真理、荒誕迷信與錯誤的見解的混合物。1503年5月13日,哥倫布認為他到了「芒戈地區(巴拿馬),這里緊鄰卡塞地區(指中國),從這里航行到埃斯帕尼奧拉」。哥倫布離開巴拿馬之後,又航至今哥倫比亞的達連灣。
經過多次暴風、騷(sāo)亂、祈求上帝和勉強逃生之後,哥倫布發現自己已在牙買加的一個小海灣(6月23日)。在這里他用《聖經·舊約》的筆調寫信給西班牙君主,訴說自己處境危險、四處漫遊、各種夢想以及他聽到天上的聲音。
他派出一名使者請求奧萬多提供幫助。援助的船隻推遲至1504年春才抵達。哥倫布終於在6月28日向埃斯帕尼奧拉航行;9月12日開始返回西班牙。在他最後一次橫越大西洋時,再次遭到暴風雨的襲擊。哥倫布最終於11月7日安全登上聖盧卡,他的長期航海、探險和殖民生涯從此結束。
1505年初國王下令查封他的財產,因他欠的債太多了。第二年5月20日,身患重病的哥倫布在病榻上親吻了遞給他的十字架,清楚地講出了最後一句話:「我把我的靈魂交給您了,上帝!」
他是悄悄死去的。27年後官方的一則簡短記事中才提到:「稱為海軍上將的那個人死了。」
官方對他的冷淡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航行花了很多錢,拿回來的並不多。他航行過的許多地方都蘊藏著豐富的金銀,但開發這些貴金屬需要有個過程。只是在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死後,黃金白銀才像潮水一樣從新大陸湧入歐洲,並使西班牙一度成為西方最強大的帝國。同時它還引起了價格革命,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
哥倫布至死都深信自己西航到達亞洲的目標已經達到,而從未想到是完成了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地理發現。
他始終未能找到中國、日本和印度,甚至未能發現現在的北美大陸,也沒有找到夢寐以求夢寐以求(mèi):睡夢中都在尋求。形容願望強烈而迫切。的大量黃金。他把萬惡的殖民剝消制度,帶給了美洲人民,其悲慘後果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其影子。
西班牙殖民者把印第安人居住地區,變成了白骨累累的土地,發了大財。而把這些罪惡都推到哥倫布身上,當然不十分恰當。從歷史發展而言,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不應過分強調個人責任,否則,就好象某一個人就能創造歷史。實際上,歷史總是許多事情聯系起來才發生的。
哥倫布一生鍥而不舍的追求自己的夢想目標,盡管其天資並不特別出眾,甚至作為一位領導人們的探險家,還有一些缺點,但是,哥倫布具有堅強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他的敢於向命運抗爭的創業精神和無畏態度,以及其勤奮好學、勇敢探索,能掌握多種技能的不屈不撓奮斗精神,都對人們有很大啟迪作用,也是他成功的前提條件。
哥倫布是發現美洲大陸的先驅,他航海探險的成功,打破了西半球的孤立狀態,極大地開闊了人們對地球認識的視野,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建立,這是他對歷史的重大貢獻。
⑺ 網球史上最傳奇的人物是誰為什麼
1960年5月18日,雅尼克·諾阿出生在法國色當,兩歲時即隨父母回到喀麥隆,自小在雅溫得長大。1972年,亞瑟·阿什(第一位奪得網球大滿貫男單冠軍的黑人選手)在一場表演賽上發現了諾阿的網球潛質,當得知他有一位法國母親之後,阿什向法國網球協會會長Philippe Chatrier極力推薦諾阿。於是諾阿得以重返法國,並在尼斯接受了五年的專業網球訓練。1977年,諾阿在贏得法國少年冠軍後轉為職業球手,1980年,他成為法國的一號網球球手,卻隨即捲入吸毒丑聞,職業生涯陷入低潮。1983年,諾阿重拾狀態,在羅蘭·加洛斯的男單決賽中擊敗瑞典人維蘭德,贏得了法國網球公開賽男單冠軍,成為1946年以來第一個獲得法網冠軍的法國人,並且是公開賽時代至今唯一一個獲得大滿貫男單冠軍的法國人,成為了法國網球歷史中至高無上的英雄,這也是法國人民至今對他仍然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近年法網組委會特意把羅蘭·加洛斯的一條小路以「雅尼克·諾阿」命名,以作紀念。雅尼克·諾阿尤其喜歡在比賽用一個獨特的動作讓觀眾大飽眼福:當他上網對手挑一個高球到他的後場的時候,他會轉過身來背對球網向前跑,然後使出背對球網跨下擊球的絕技,而且這一招經常成功,即使是今天,當有球員在比賽中前完成這個動作的時候,解說員常常都會提到雅尼克·諾阿的名字。
⑻ 《海底兩萬里》1-14章概括
一、飛逝的巨礁:1866年起,出現了一件大怪事。海洋中發現一個龐然大物,就像飛逝的巨礁,多艘航船莫名其妙的被撞裂了。公眾堅決要求把著頭怪物從海洋里清除掉。
二、贊成與反對:對怪物主要有兩派看法,一派認為是一種力大無窮的怪物,另一派則認為是一艘動力強大的「海下船。我(法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教授阿羅納克斯)認為,怪物是一種力量大得驚人的「獨角鯨」。
美國海軍部組織了一艘名為亞伯拉罕林肯號的快速驅逐艦,准備去清除「怪物」。我應邀隨行。
三、隨先生尊便:我的僕人孔塞伊不假思索的說:隨先生尊便。」跟我一同上了以法拉格特
為艦長的驅逐艦。驅逐艦從布魯克林碼頭揚帆起錨,向大西洋全速前進。
四、內德蘭德:艦長和全體海員同仇敵愾,決心一定要捕獲獨角鯨。只有加拿大人捕鯨手內德.蘭德對獨角鯨的存在表示懷疑。
五、向冒險迎去:艦只在太平洋上游弋。大家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努力地觀察海面。三個月過去了,海員們開始泄氣了,開始懷疑自己這次搜尋行動的意義。半年後,海員們要求返航。艦長許諾最後搜尋三天,三天後如果還無結果就將回去。到了規定期限的最後時刻,一向無動於衷的內德.蘭德突然喊叫起來,他發現了怪物。
六、全速前進:林肯號企圖捕獲獨角鯨,而獨角鯨卻若無其事地同林肯號捉迷藏。經過一夜
一天的追逐周旋,到第二天晚上,雙方形成對峙。當林肯號向獨角鯨發起進攻時,
獨角鯨卻突然熄滅電光,向林肯號噴射大水。林肯號遭遇了滅頂之災。
七、不知其種屬的鯨魚:我被拋入海里,與孔塞伊在海中相依為命。正當筋疲力盡就要沉入海底時,被躲在獨角鯨背上的內德蘭德拉出水面。內德說,這怪物不是鯨,是鋼制的。我這才斷定它是一艘潛水艇。我們在艇頂苟延殘喘。天亮時,艇蓋掀開,八個壯漢出來,把我們拖進艇里去
八、動中之動:我們三人被關進一間黑屋子。半小時後,突然眼前一亮,進來兩個人。我們用法語、英語、德語和拉丁文進行自我介紹,對方均無反應。他們走了,侍者送來食物,我
們飽餐後就進入了夢鄉。
九、內德.蘭德的怒火:潛水艇浮出海面更換新鮮的空氣。三人仍被關在鐵屋子裡,內德怒氣沖天,他想逃跑,又想奪取這條艇。一個侍者進來時被他出其不意地打倒在地掐得半死。這時候,一個說法語的人出現了。
十、海洋人:講法語的就是這艘鸚鵡螺號潛水艇上的尼摩(意為「不存在的人)艇長。他說第一次見面保持沉默是為了了解我們,其實那四種語言他都聽的懂。他要我們聽從他的命令,否則將置我們於死地。尼摩艇長說,他們的衣食用都取自海洋,他熱愛海洋,海洋中沒
有爭斗、廝殺和獨裁。
十一、鸚鵡螺號:尼摩艇長帶我們參觀「鸚鵡螺號」上有一萬兩千冊藏書的圖書室,給我抽用海帶製成的雪茄,
觀賞他收集的標本,又看了他為我准備的雅緻的房間以及他自己住的簡陋的房間。
十二一切都用電:尼摩艇長給我們介紹房間里各種儀表的用途,如何開采海底礦藏,如何發電,如何提供空氣,又介紹一隻小艇的用途,還帶我參觀了廚房。
十三、幾組數字:尼摩艇長向我介紹潛水艇的概況、構造、動力、發光、建造過程等。
十四、黑潮:海底探險旅行正式開始。潛艇在海面以下五十米深處穿越黑水流。我和兩位同伴盡情觀賞形態美麗、活潑可愛的魚兒。
十五、一封邀請信:尼摩艇長給我一封邀請信,請我到海底森林打獵。
十六、漫步海底平原:我和孔塞伊穿上防水衣服隨尼摩艇長漫步海底平原,欣賞海洋奇物。
十七、海底森林:我們來到海底森林。仔細觀察海底生物。還在海底睡了幾個鍾頭。來到克雷斯波島的海底絕壁,遇到巨型海蜘蛛,打到一隻海獺,躲過了角鯊的侵襲。
十八、太平洋下四千米:潛艇在太平洋下穿行,令人大開眼界。一天,看到一條沉船,凄慘的海難情景令人驚悚。
十九、瓦尼可羅群島:尼摩艇長從瓦尼可羅群島海底遺物中揭開在十八世紀末兩艘法國探險船隻失蹤的真相。
二十、托雷斯海峽:潛艇經由地球上最危險的海峽——托雷斯海峽前往印度洋,中途觸礁擱淺。經艇長同意,我和兩位同伴坐小艇上格波羅阿爾島去。
二十一、陸上幾日:我和兩位夥伴一起上小島採摘野果、狩獵,捉到一隻被豆蔻汁給迷醉的極樂鳥。
二十二、尼摩艇長的閃電:土著的巴布亞人發現了我們,他們追趕到沙灘,後來還劃來獨木舟圍住鸚鵡螺號,
企圖向我們發起進攻。尼摩艇長將電通到艇外殼,土著人觸電後嚇得魂飛魄散退走了。鸚鵡螺號被漲起來的海潮托起,離開了珊瑚石床, 時間正如艇長所預料的分毫不差。
二十三、睡眠:潛艇在印度洋行駛。尼摩艇長對不同深度的海水溫度進行測量,發現水下一千米以下的海水是恆溫的。我們目睹了有趣的一幕:海面上磷光閃爍,把大海照得如同白晝,原來是一些小水母球發光造成的。
有一天,尼摩艇長突然下令將我們關起來,並強制我們睡眠。
二十四 珊瑚王國:第二天,艇長帶我們來到五彩繽紛的珊瑚王國,把一位因傷而死的艇員安葬在珊瑚墓園里。
二十五、印度洋:鸚鵡螺號在印度洋穿行,我們看到了基靈島,看到了「船蛸」,在孟加拉灣漂浮著無數的屍體,還看到了一望無垠的「牛奶海」
⑼ 印度泰姬陵有何來歷和歷史背景
泰戈爾說過泰姬陵是「永恆面頰上的一滴淚」。
阿吉曼·巴努是一位美麗、聰明、多才多藝的波斯女子,她在皇宮里已經呆了19年,親眼目睹了沙賈汗用自己的生命進行的榮辱戰爭。
沙迦汗給她取名為「泰姬陵」,意思是「皇冠」,可以說有三千個寵兒在一個。遺憾的是,無論中外,自古以來,泰姬陵的生活多麼貧困,她在生下第14個孩子後就去世了。當沙賈汗的死訊傳來時,他一夜之間臉色發白。
所以,一個悲傷的丈夫,利用皇室特權,傾注全國的力量,花了無數的錢,花了22年的時間為妻子寫下了這首壯麗的歌。正如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說,愛的力量震撼了這里的每一個人。
1632年,由沙賈汗選擇的印度北部亞穆納河轉彎處的一個大花園開始修建泰姬陵。位於亞穆納河下游,非常寬敞。從上游的阿格拉城堡可以看到沙伊坎。
建築和珠寶是沙賈汗的最愛。因此,他選擇大理石建造泰姬陵,並用無數寶石鑲嵌精美工藝裝飾泰姬陵。
來自波斯、土耳其和巴格達的20000多名建築師、馬賽克、書法家、雕塑家和石工人參加了泰姬陵的建設。該項目使用國產大理石、中國寶石、水晶、翡翠、巴格達和葉門瑪瑙、斯里蘭卡寶石和阿拉伯珊瑚。
年(或1654年),泰姬陵建成。如今,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但它的輝煌和風格沒有改變。
(9)印度威格拉生產日期怎麼看擴展閱讀:
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兒建築成就的高峰。這種風格的陵墓豎立在一個底座上,上面飾有光塔,人們對它懷有和對清真寺同樣的崇敬的心情。這種風格的紀念陵墓在印度北部發展並隨之消失。
印度泰姬陵的工藝成就:
1、建築群總體布局完善:布局很簡明,陵墓是唯一的構圖中心。
2、陵墓肅穆明朗構圖穩重舒展:台基寬闊,和主體約略成一個方錐形,但四座塔又使綜輪廓空靈,同青空相穿插滲透。
4、熟練運用構圖的對立統一規律:陵墓方形的主體和渾圓的穹頂在形體上對比很強。
泰姬陵還被美國《國家地理·旅行家》雜志評為是「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的人類創造的不朽的「世界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