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印度人體味那麼重
大家別看印度人長得黑,但實際上卻屬於白種人。與黃種人相比,白種人的汗腺更為發達,毛發也更加旺盛。這就意味著,他們更容易出汗,大量汗液與空氣中的細菌混合,就會產生臭味,特別是狐臭。
⑵ 端午為什麼吃大蒜
1、在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會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2、江蘇吳江地區有民諺:「端午不吃蒜,鬼從門前鑽」。當地人在端午節吃大蒜,聽說可以避「五毒」,避邪驅瘟。「豆腐燉大蒜」這道菜,是端午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按老南京規矩,端午的中午,每家都要把整頭的大蒜放在火爐里燒熟,然後給家裡的孩子食用,一個孩子獨吃一頭,因「獨」諧音「毒」。孩子吃了燒大蒜,夏天不拉痢疾,腹內不長蛔蟲。
3、在雲南和廣西等地區,端午節也有一些地方吃「蒸獨蒜」,據說雲南特有的「黑蒜」就是在端午節時發明的。大蒜,又名「胡蒜」。據歷史記載,大蒜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大蒜原產於西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內地,因為個頭比內地的小蒜大,故稱大蒜。
4、大蒜用來治病的歷史也很悠久,素有地里生長的青黴素之稱。古埃及學者普利尼就知道用大蒜可治療多達61種疾病。古印度人也經常吃大蒜,認為可以增進智力,使人們聲音保持洪亮,可以避蛇毒等。大蒜既是可口的蔬菜,又是美味的調味品。
5、大蒜是天然廣譜植物抗生素。中醫認為,大蒜性味辛溫,具有解毒、散痛、止瀉、驅蟲、止血、祛風、祛痰的功效。現代葯理研究證實,大蒜中約含有20%的揮發油,其所含的辣素,對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鏈球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明顯的抑菌和殺菌作用。
⑶ 大蒜素是誰發現的
古埃及:4600年前法老胡夫給修築金字塔的奴隸食用大蒜,以增加奴隸力氣,預防疾病。醫典《埃伯爾斯葯方集》已記載大蒜的葯用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極力推崇食用大蒜防病治病。古希臘是奧林匹克的發源地,當時的運動員就是用吃大蒜來增強耐力。古印度:印度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古印度人就是經常吃大蒜來使聲音洪亮,增進智力。印度醫學創始人查拉克評價大蒜實際價值比黃金還高。古羅馬:凱撒大帝遠征時,令其士兵每天食用大蒜,以增強體力抵抗瘟疫流行。世界描述大蒜治百病的第一人是古羅馬醫生。中國:更有「大蒜上市,葯鋪關門」之說。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大蒜、其氣熏烈,通五腑,達諸竅,祛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積食,此其功也」。大蒜的確是不可多得的理想的祛病健身的佳品。⑷ 大蒜的起源
大蒜起源於中亞和地中海地區,漢朝時期被引種到中國。
大蒜原產於亞洲西部高原地區和地中海沿岸地區。古埃及、古羅馬和古希臘是有文獻記載的幾個大蒜栽培地區,現在的大蒜是西漢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引進的。
大約在9世紀初,大蒜先後從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在16世紀初期,大蒜被探險家和殖民者帶到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區。18世紀後期,大蒜又被引種到北美洲。現在全世界除南極洲外各大洲均種植大蒜。
一、貯藏方法
1、掛藏法
大蒜晾乾後,經挑選,剔除機械傷、腐爛或皺縮的蒜頭,編成辮子。夏秋之間放在臨時晾棚、冷房或通風貯藏庫內,冬季要避免受潮、受凍。
2、窖藏法
選擇地勢較高、乾燥、土質堅厚、地下水位低的地塊挖窖。在窖內安設通風道,窖藏期間要定期檢查,隨時除去腐爛或變質的蒜頭
3、冷庫貯藏法
入庫前先對大蒜預冷降溫,當大蒜體溫接近0°C時,便可入庫貯藏。貯藏時將蒜頭擺放在架子上,以便通風。
二、大蒜分類
1、大蒜按照蒜瓣大小分類法可分為大瓣蒜和小瓣蒜。
2、按照大蒜鱗莖外皮顏色分類法可分為紫皮蒜和白皮蒜。
3、按照大蒜鱗莖解剖分類可分為單層蒜衣變種和雙層蒜衣變種。
4、按照生態適應性分類法大蒜可分為低溫敏感型、低溫中間型、低溫遲鈍型。
⑸ 大蒜的來歷
來歷:它原產地在西亞和中亞,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大蒜帶回國安家落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我國是全球最主要的大蒜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由於中國人有食蒜習慣,農民種蒜極為普遍,產地遍布全國。在當今的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大蒜產業取得成績, 來之不易,大蒜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012年中國大蒜產量約175萬噸,出口31萬噸,出口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大蒜生長過程可以分為萌芽期、幼苗期、鱗芽花芽分化期、蒜薹伸長期、鱗莖膨大期及休眠期等6個時期,這其中蒜苗、青蒜、蒜薹甩尾採收及大蒜,是大蒜生長的不同階段或者不同部位。
1、蒜苗是大蒜的細苗期,即幼年時期的大蒜植株。採收的蒜苗不包括根與假莖,上端的莖葉能夠一直生長,可以收完一茬又一茬,割了又長。
2、青蒜是指大蒜植株處於花芽及鱗芽分化期的整株,包括蒜葉和明顯的假莖,假莖就是我們看到的潔白的蒜頭部分。
3、蒜薹,常被誤寫作「蒜苔」,蒜薹好吃但難寫。抽薹大蒜才有蒜薹,大蒜植株成熟以後,抽出的花莖就是蒜薹,分為薹莖和薹苞兩部分。
4、大蒜,通常指蒜頭,即大蒜地下鱗莖部分。蒜薹採收之後,大蒜就進入鱗莖膨大期,膨大期結束後,成熟的鱗莖就是蒜頭。
⑹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
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全部都是製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
由於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義者,為了補充蛋白質,豆類就成了他們每餐必吃的東西,並永遠作為他們的一道主菜呈現給你。 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 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
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6)印度人為什麼吃大蒜擴展閱讀
印度人包括印度各族人民。總人口約13億,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海外主要分布在美國。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 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尼格利陀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也是目前印度人口最稀少的種族。他們屬於尼羅格人種尼格利陀類型,最初來自非洲。這一人種的特徵是:膚色暗黑,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
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
尼格利陀人長期停留在石器時代,過著最為原始的狩獵、採集生活。在新移民到來以後,尼格利陀人多被他們屠殺、同化,或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
在尼格利陀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屬於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原始澳大利亞人一般為中等身材,頭發捲曲或呈波浪形,膚色深棕至黑色,鼻子較寬,嘴唇較厚。
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被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
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
⑺ 大蒜到底是怎麼被人發現的
食物名稱】 大蒜是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南北風味的菜餚都離不開大蒜。歷史上最早食蒜成癖的人是 4500 年前的古巴比倫國王。據史料記載,這位國王曾經下令臣民向王宮進項大蒜,以滿足其飲食之樂。中國人食用大蒜的年代較晚,大約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後才引進的。大蒜即或調味,又能防病健身,常被人們稱譽為「天然抗生素」。
⑻ 大蒜的故事
大蒜,別名有胡蒜(崔豹《古今注》)、獨蒜(《醫普濟方》)、蒜、大蒜頭、葷菜等。大蒜栽培歷史悠久,據載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內地,因比內地小蒜個大,故稱大蒜。大蒜在我國和國外用來食用和治病的歷史悠久,有"地里生長的青黴素"之稱。古埃及學者普利尼就知道用大蒜可治61種疾病。古印度人也經常吃大蒜,認為可以增進智力,使人們聲音保持洪亮。大蒜既是可口的蔬菜,又是美味的調味品。
⑼ 印度人飲食有哪些特點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至今筆者也沒弄明白這些調料究竟含有什麼成分。
印度飲食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里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說起飲食,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甜食。印度的甜食可謂「名符其實」,甜得發膩。甜食種類很多,有煎的、炸的、烘的、烤的,一應俱全,但每一道甜食都無一例外地甜得要命。多數印度人都嗜食甜食,印度人容易發胖,大概與嗜食過多的甜食有關。印度人的晚餐也晚得名符其實,最早的在晚上8點左右,晚的在10點左右。吃完飯不久就上床睡覺,不發胖才怪呢。
由於長期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人也像英國人一樣,有喝午茶的習慣。印度的茶是奶茶,做法是把牛奶摻水煮開,再把茶葉倒進去,煮沸後用小篩子把茶葉濾出,加糖後即可飲用。
roganjosh咖哩羊肉
gushtaba辣肉球加優酪乳
biryani雞或羊肉加橙汁飯
tandoori雞魚等肉加上香料在陶鍋烹煮
kebab印度烤肉串
bhujia咖哩素菜
samba印度煎餅包泡菜及咖哩扁豆
pomfret鮭魚
malai椰汁咖哩蝦
kulfi冰淇淋,印度茶
⑽ 求了解大蒜歷史的大師解答糖蒜、臘八蒜、蒜蓉的相關歷史
糖蒜來歷:相傳,西漢開國公臣張良晚年體弱多病,隱居城父縣張家灣(現在的渦陽縣高公鎮),不再過問政治,每日祭拜神靈,研究食道,探索長壽秘訣。
為什麼棄官隱居?實際上是張良當時已幫助劉邦達到目的,再加上病魔纏身,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 、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忘」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 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當時當地普遍種植大蒜,當地人平時也非常愛吃大蒜,每餐必有蒜,認為能夠長壽,防治百病,還有人認為把大蒜用繩子穿成串,掛在門前可以辟邪。
據傳,張良因常年吃大蒜,多年纏身的疾病也去除了,甚是歡喜。為了改進大蒜的吃法,張良帶領家人研製糖醋蒜,經過幾年的反復實驗,終於研製出了口感上佳的糖醋蒜,並把自己的研製方法交給大家,張氏一族都學會了這個技術,味道令人贊不絕口。當時廣泛流傳,極富盛名!後來傳到了呂後耳里,便命人召見張良,進貢糖醋蒜,呂後嘗後甚是喜歡,便問是如何研製的,張良說是用大酒壇悶制而成,口感極佳!於是呂後命張良年年進貢,還把糖醋蒜定為「貢品」。
臘八蒜來歷:翡翠碧玉的臘八蒜是北方的習俗飲食,尤其在華北地區,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用醋泡製蒜。不講究器皿,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等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就可食用了。
這臘八蒜的來歷跟蒜有關。據說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近年關了,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但是快要過年了,中國人總講個面子和彩頭,總不能殺到人家家裡大喊:「欠債還錢」。於是收債的就會泡上一些臘八蒜送人。欠債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關了,一年的債務該清算清算了。
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
蒜蓉來歷:平常在家包餃子或者是煮麵條,香辣蒜蓉絕對是最好的調味品。不像生吃大蒜那樣會有氣味,而且也保持了它原有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