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怎麼看待秦始皇

印度人怎麼看待秦始皇

發布時間:2023-01-24 19:45:15

1. 如何全面看待秦皇這一歷史人物(從正反兩發面評價)

1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
2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並了六國,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覺得自己的功績比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還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稱號,應該用一個更加尊貴的稱號才配得上他的功績,就決定採用了「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就自稱是始皇帝。他還規定:子孫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一直傳到千世萬世。全國統一了,該怎樣來治理這樣大的國家呢?在一次朝會上,丞相王綰( 音wān)等對秦始皇說:「現在諸侯剛剛消滅,特別是燕、楚、齊三國離咸陽很遠,不在那裡封幾個王不行,請皇上把幾位皇子封到那裡去。」 秦始皇要大臣議論一下,許多大臣都贊成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反對。他說:「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封了不少諸侯。到後來,像冤家一樣互相殘殺,周天子也沒法禁止。可見分封的辦法不好,不如在全國設立郡縣。」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決定廢除分封的辦法,改用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郡下面再分縣。郡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國家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皇帝決定。據說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來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時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簡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見他的權力是多麼集中了。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也很不統一。就是一樣的文字,也有好幾種寫法。從那時候起,採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業也發達起來,但是原來列國的尺寸、升斗、斤兩的標准全不一樣。從那時候起,又規定了全國用統一的度、量、衡制。這樣,各地的買賣交換也沒有困難了。 秦始皇正在從事國內的改革,沒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進來。匈奴本來是我國北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後期,匈奴貴族趁北方的燕國、趙國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黃河河套一帶大片土地奪了過去。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就派大將蒙恬( 音tián)帶領三十萬大軍去抵抗,把河套一帶地區都收了回來,設置了四十四個縣。為了防禦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徵用民夫,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北方的城牆連接起來,又新造了不少城牆。這樣從西面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到東面的遼東(今遼寧遼陽西北),連成一條萬里長城。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築,一直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徵。 後來,秦始皇又派出大軍五十萬人,平定南方,添設了三個郡;第二年,蒙恬打敗了匈奴,又添了一個郡。這樣,全國總共有四十個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辟了國土,在咸陽宮里舉行了一個慶祝宴會,許多大臣都贊頌秦始皇統一國家的功績。博士淳於越卻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矩辦事是行不通的。這時候,李斯已經做了丞相。秦始皇要聽聽他的意見。 李斯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統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現在,卻去學古代,對國家大事亂發議論,在百姓中製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秦始皇採用了李斯的主張,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醫葯、種樹等書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詩》、《書》、百家言論的書籍,一概交出來燒掉;誰要是再私下談論這類書,辦死罪;誰要是拿古代的制度來批評現在,滿門抄斬。第二年,有兩個方士(一種用求神仙、煉仙丹騙錢的人)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這個情況,派人去抓他們,他們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嚴重的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都埋了,其餘犯禁的就流放到邊境去。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頭上,大臣們誰也不敢勸他。他的大兒子扶蘇認為這樣處置儒生太嚴厲,勸諫他不要這樣做。這一來,觸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蘇離開咸陽,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邊疆。
望採納!!!

2. 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我們應怎樣看待他的功績

對秦始皇的評價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評價?自秦亡後直到今天,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有人盛贊他為「千古一帝」(李贄《藏書·卷二目錄》);有的人說秦始皇「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記》);有人歌頌秦始皇的統一事業:「秦主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自《秦王掃六合》)他們都高度評價秦始皇的功績,肯定其對歷史的作用,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另一些人則咒罵秦始皇「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論》);「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貞觀政要》卷八);「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引自陳登原《國史舊聞》)。他們都指斥秦始皇統治的殘酷,是暴君。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評論者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應當歷史地看問題,即把秦始皇置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他的功過是非,去研究他的貢獻和罪惡。而在研究秦始皇所處的歷史環境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戰國末期歷史發展的一般趨勢,尤其要注意秦國自建國以來所形成的歷史特點,以及它們對秦始皇的影響。這後一點是迄今以來,對秦始皇評價中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問題。當我們系統地研究過秦史以後,再評價秦始皇,則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較為合乎歷史實際的結論。

根據這樣的觀察,應當說,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傑出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殘酷的暴君。他的功績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蓋罪惡;他的罪惡是深重的,但也不應因此抹煞其巨大的歷史功績。

秦始皇的最重要歷史功績,在於完成了統一事業,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當然,秦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客觀形勢已經為統一造成條件,秦始皇是在統一果實成熟了的時候來到果園中的。但這種歷史必然性並非意味個人的作用無足輕重。為什麼統一由秦國來實現?完成統一的時間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這些方面顯示了秦始皇的個人作用。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就逐漸強大,從各方面都表現出新興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統治後期,秦國並吞六國的條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執政以後,盡管在如何統治中國的方法上與呂不韋有分歧,並從而引起一場屠殺,但在向東發展消滅各割據的諸侯國的基本方針上,他始終堅持秦的既定國策,沒有絲毫動搖、猶豫,他認清了有利形勢,當機立斷,一鼓作氣的完成了統一事業。只要看看秦始皇執政以後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國進軍的步伐幾乎是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軍不斷向韓、趙、魏進攻,為大舉消滅各諸侯國做准備。

從公元前二三○年開始,幾乎是一年一國地消火它們:

前二三○年滅韓

前二二九年攻趙

前二二八年滅趙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滅燕

前二二五年滅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滅楚

前二二二年滅代

前二二一年滅齊

從這樣進軍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統一的氣魄和膽識。所以賈誼說他「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引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這樣堅決果斷地推進統一戰爭,戰國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結束,恐怕還是一個問題。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以外,秦始皇對統一的貢獻,在於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有些評論家盛贊秦始皇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評價是沒有多少根據的。比起他的先輩,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親率軍隊作戰的君主,秦始皇幾乎可以說沒有直接指揮過打仗;但是,秦始皇卻取得了比他前輩更輝煌的成就,這除了歷史給他造成的機運以外,主要在於他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在統一中國前夕,秦國聚集了幾乎是全中國所有的第一流的軍事家、政治家。這里有王翦、王賁、尉繚、李斯、姚賈、頓弱等等,他們大都並非秦國人,卻在盡心地為秦效力。一切克敵制勝的軍事進攻和政治策略計劃,都是由他們制定和實現的。秦始皇的作用在於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聽從他們的勸諫和有錯勇於改。如滅楚時,他開始誤用李信遭到失敗後,馬上改過,親請王翦出征,並傾全國之兵交付與王翦,結果取得勝利。這種情況,若與趙國國君不信李牧,齊國國君輕信讒言,致使國亡的情況相對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為一個君主,善於用人和勇於改過,對於歷史發展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秦始皇的貢獻還在於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秦統一後實行的各種政策和措施,有的不僅影響至以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而且及於現在,如文字的統一就是一例。秦始皇採取的各種統一措施和制度,對當時的歷史發展來說,是一種大膽的革新,他不僅改變割據狀態的政治和文化,從而使封建的社會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秦國固有的歷史傳統,如秦國以前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西方落後地區,秦孝公也曾為此面苦惱,昭王以後雖然秦國勢力進入中原,但主要統治地 區、根據地仍不出關中。到秦始皇時期,其國土竟達到空前廣大的程度,而臨這種局面,秦始皇以秦國制度為基礎,創建各種制度,他並未囿於秦國固有的制度和傳統,表現其政治眼光較為遠大。從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為後來所繼承,可以證明:這些制度和措施是適應當時歷史形勢的。而創建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視野若不超出地處西陲的秦國的局限,則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在秦國的歷史上,繼秦穆公、商鞅以後,秦始皇是對秦國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是開創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還是一個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殘暴不能僅僅用「地主階級本性」這種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釋。唐甄曾說過:「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潛書·室語》),這種看法是對的。但秦始皇這個「賊」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過更大。他不僅窮侈極欲,造成了廣大人民的苦難;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於統一的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有利於社會發展,而在當時則成了一場浩劫,如修長城,經年累月征發數十萬人進行著極為沉重勞動。這種搖役負擔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從下述記載就可看出達到多麼可怕的程度。清人楊廷烈著《房縣志》記載:有人發現一種全身長毛的「毛人」,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築長城勞役的民夫,由於躲入深山老林,年長日久,全身長出毛,傳說當碰到毛人時,他先問你:「長城築完乎?秦皇還在么?」只要回答:「長城未築完,秦始皇還在!」「毛人」就會嚇跑。這個記載當然只能視為人民群眾的一種傳說,然而如果歷史上根本沒有那樣殘酷的現實,絕不會出現這種可怕的傳說。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為都是建立在對廣大勞動人民殘酷剝削和壓榨之上的,而這種剝削和壓榨遠遠超過社會所能承擔的程度,致使社會簡單的再生產都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就連對歷史發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給當時的人民造成災難。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秦國歷史傳統有密切關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國。從立國之日起,秦就處於同敵人戰斗的環境中。「秦人耐苦戰」是歷史造成的,統治者的「酷烈」也是同這種戰爭的殘酷現實相一致的。從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統治手段始終是極為殘酷的:「夷三族」、「夷九族」,這在其它諸侯國是極為罕見的,殉人多至上百也僅見於對秦的記載。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國君統一中國的計劃,同時也把秦國殘酷統治的手段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是,強調秦國的傳統,決不意味著開脫秦始皇個人的罪責,他個人性格殘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統一以後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及恣意享樂,乃是加重人民災難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也是由於他把當時的社會經濟推到崩潰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為歷史上一個極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他既是一個有巨大貢獻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暴君。

3. 奏始皇兵馬俑有女兵嗎

有,只是未發現,並不代表沒有。
秦始皇陵兵馬俑中人俑眾多,而且造型各異。這些人俑以秦軍為原型塑造而成,但是奇怪的是,這些人俑中竟然一個女兵都看不到。難道中國的古代沒有女兵?
古代並非沒有女兵,但是與打仗的男兵不同,女兵主要負責一些後勤的工作,而且數量很少,歷史上也會出現一些女性名將,著名的花木蘭,以及楊家女將,
在中國歷史上,女兵女將早就頻頻在戰場上征戰。史料記載,古代中國既有女兵,也有女兵部隊。戰國初期,《墨子》載:「守法,五十步,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小十人。」「諸男、女有守於城上者,什六弩、四兵。 」可見,烽煙四起的戰國,女兵的比例可不小。
秦朝時期人們的思想還比較開放,並沒有嚴重的重男輕女,這一為題可能是由於從事的工作不一樣。兵馬俑的作用是守陵,自然需要強壯有力的男性來擔當,而負責後勤的女性是不會出現的。《墨子》載:「諸作穴者五十人,男、女相半。」「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為險阻,及耕格阱,發梁撤屋。」戰國時期的女兵,主要乾的是挖戰壕洞穴、守衛城池、挖土拆房等等輔助工作。
但這並不代表秦始皇陵里沒有女兵馬俑,也許他們被安排在地宮之中,也有可能出現在沒有被挖掘的4號坑內。

4. 怎樣看待秦始皇

總結來說,秦始皇最讓人非議的就是焚書坑儒。可是一個政府當把天下從大亂中統一下來後,採取一些嚴厲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經過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各種思想都有,雜而亂。滅六國只是做到了國家的統一,而文化思想上並沒有通一。那時的文人大還都是敢言之士,為了對人們思想上的箝制,必須要滅了思想的載體也就是書。
然而秦王朝還是沒有做到完全的統一,因為嬴政及其二世的統治最終引起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原因只有一個也就是秦的苛政(繁重的徭役、兵役、賦稅;嚴酷的刑罰)使當時的百姓再也無法生存下去——秦的暴政引起了國人的反對。而造成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包括:
1.秦始皇廣建宮殿園林、陵墓;繁重的徭役,使千百萬農民脫離農業生產,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秦朝的賦稅沉重,農民要將收入的2/3上繳國家。
3.刑法嚴酷。一人有罪,家族鄰里都要受牽連。
4.在秦朝的統治(包括秦二世統治)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陷入黑暗局面。

5. 想知道如何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的評價如下:

秦始皇雖然後期殘暴不仁,但是其作為封建王朝的開創者,對歷史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所有批判他的言論都是片面的,他是一個應該被歌頌的人。從歷史的發展來看,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建立者和國家疆域的奠基者,他所做的事情功在千秋萬代,應該被稱頌,「千古一帝」的稱號當之無愧。

秦始皇的故事:

秦始皇對於尋仙訪道之事已經感覺到自己受到了欺騙,於是命令御史審問諸儒生,因此而互相揭發牽連了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把他們都或埋在咸陽。

有人認為秦始皇的坑儒其實是埋的術士,並不是儒生,但是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始皇帝的這一暴虐的行為使得我國古代許許多多的典籍會與一旦,若非如此,我們現在或許很有可能還能聽到諸如廣陵散之類的絕曲。

6. 如何看待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功大於過的傑出政治家。 功:他統一了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格局,奠定了我國以後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初步基礎。秦始皇推行郡縣制,鞏固了統一的局面。他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保證了北方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過:作為封建皇帝,秦始皇的統治十分殘暴。他統治時期,賦稅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嚴酷;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毀了文化,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7. 怎樣看待秦始皇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創立皇帝制度的第一人,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他滅六國,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馳道直道、推行郡縣制等。對我國後世影響深遠。
不過,秦始皇實行暴政,導致秦亡。役使民工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長城等,勞民傷財,民不堪苦。在新朝鞏固後應該適時改弦更張,改行霸王道雜之的政策。比如漢初做得較好。秦朝成於嚴刑峻法,也敗於嚴刑峻法。

8. 秦始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皇帝

不久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段清波來到「一席」演講。作為一名曾在秦始皇陵工作了十年的考古隊長,他為大家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秦始皇。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我來自西安,曾經在秦始皇陵做過十年的考古隊長。今天,我來為大家講述通過考古所看到的秦始皇,以及秦始皇所代表的那個時代。
這么多年來,我們對秦始皇的認識基本上是這樣的:秦始皇是一位殘暴的暴君,在位時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老百姓動輒被關進監獄。但是,一直有個問題我們沒有想通:這么一個不堪的人,他對那個社會做了那麼多負面的破壞,為什麼時至今日人們談起秦始皇仍是那麼津津有味,而沒有把他罵臭?
我覺得這可能和我們對秦始皇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有關系。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做了些什麼事情?他對以後的中國帶來了哪些影響?其實我們知道得不多。
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框架,就是我們對文明的認識。所有的文明都是由三部分構成的:一是社會治理體系,二是宇宙觀,三是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就是那個時期形成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最大共識。中國人和印度人、日本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長相和語言不同之外,就是因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不同。
秦始皇在他39歲統一中國後的那段時期,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國文明的建構。只有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因為歷史賦予他的時間太短了,所以他沒有完成。
一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
關於秦始皇的描述,最原始的文獻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證明,秦始皇陵與司馬遷的記載之間有很大的契合度,司馬遷所寫的秦始皇陵的事情基本上是靠譜的。按照司馬遷的說法,秦始皇陵前前後後修建了將近40年,「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
但經過這么多年的考古,我們也認識到,司馬遷對修建秦始皇陵的描述多少又有一些誇大其詞的成分,這可能是因為司馬遷想給漢武帝獻諫言:您老人家不能大興土木,不能勞民傷財,不能這么建陵墓,您看看秦始皇就這么乾的,結果導致了帝國的滅亡。
這其實是一個妖魔化秦始皇的過程。
這個過程從秦滅亡就開始了,一直到司馬遷集大成。批判秦始皇的人當中,有幾個著名的人物:賈山、賈誼、陸賈、董仲舒、司馬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背景,都是儒生,都是儒學出身。
秦始皇陵里的水銀代表什麼
上世紀80年代和本世紀初,我們對秦始皇陵的墓室進行過兩次科學的探測。因為司馬遷在《史記》里說,秦始皇陵的地宮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達到了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么一種設計。
那是不是如此呢?秦始皇陵里是不是有水銀呢?
經探測,秦始皇陵地宮里確實存在大量的水銀,並且這些水銀和陵墓的封土是完全一致的。這說明水銀不是土壤本身所攜帶的,而是從地宮里揮發出來的。
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在地宮里放水銀,一是為了長生不老,防止屍體腐爛,二是為了防止盜墓。還有人誇張地說,也許有朝一日把秦始皇陵發掘了,秦始皇還安然無恙地躺在地宮里。其實這都是拍腦袋的說法,在秦始皇的時代,人們根本不知道水銀有這些用途。當時,水銀除了用於鎏金鎏銀之外,就是一種治癬的中葯原料。
水銀的劇毒和防腐功能,是在後世才被逐漸認識的。當時秦始皇在地宮里放水銀,其實只有一個功能:以水銀為江河大海。那麼為什麼要用水銀來模擬江河大海呢?因為水銀是一種水德的標志。
戰國後期,為了找到社會發展變化的法則,以鄒衍為代表的一派學人發明了五行相剋說。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相生,每一個朝向代表一種德,五行對應了「五德」。秦人認為自己到了水德,水德可以代替周人的火德,所以在秦始皇地宮里以水銀來代替水,這其實是一種水德的標志。
這是秦朝建立帝國和秦始皇執政合法性的一種證明和支撐。
他帶走的是一套國家政治體制
去參觀過兵馬俑的人都知道,秦始皇陵最著名的就是陪葬坑,目前發現的陪葬坑有200多座。
這些陪葬坑,如果裡面出現兵馬俑就是兵馬俑坑,出現馬和車就是馬廄坑。我在那裡工作的時候就想:這么多坑是干什麼用的呢?過去我們認為秦始皇比較貪婪,他要把生前所擁有的一切都帶到地下。
秦始皇可能真的很喜歡馬,而馬也在大秦走向帝國的過程中扮演著對秦文明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為什麼在秦始皇陵的里里外外,以及墓室周圍都有大量的馬?這講不通。
後來我們發現,這些陪葬坑可能是秦始皇想讓後人知道,秦始皇和他之前的中國古代帝王是完全不同的。這一個個的陪葬坑,象徵著一個個的中央政權下屬機構,這個中央政權就是皇帝專治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
這一套政治體制和以前有什麼不同?在秦之前的古代帝王都採取貴族分封制,這種以血緣為基礎的國家終於走向了末路。春秋戰國550年,群雄割據,打來打去,到了秦始皇,終於確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秦始皇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所以說,過去所有的帝王去另一個世界時,帶走的是和他個人生活有關的東西,秦始皇則不然,他帶走的是一套國家的政治體制。
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的墓室,就相當於一間卧室。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就是把一個秦國的版圖放到墓室里去,放到卧室里去。
秦始皇從他39歲統一中國到50歲去世,這十多年裡幹了太多的事情。我們所熟知的事情包括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轍等等,這些都是基礎性的工作,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建立社會治理體系。
秦始皇生前對這套政治體制充滿了無限信心,所以他死後到了地下,也想讓帝國的江山從始皇帝一直傳下去,傳至千秋萬代。在《史記·秦始皇本紀》里有這么一段話:「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在秦始皇陵中,我們發現這么多的陪葬坑,其實就是秦始皇的百官系統。百官就代表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
從秦始皇之後,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漫長時間。時至今日,它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
秦始皇所構想的帝國
之前提到,由於在位時間不長,秦始皇對於秦文明的核心價值觀的構建顯得比較倉促。
這種需要達成共識的思維方式就是:人們在一套新的中央集權制度下,彼此應該怎麼相互交流、共處。這種價值觀一直到了200多年以後,經過「王莽改制」才漸漸統一起來。
在中央集權制度下,中央政府其實就是求大、求實。因此,整個秦始皇陵的設計也是仿照都城的樣式,氣勢恢宏。
秦始皇陵里的瓦直徑有半米長,每一塊瓦上都蓋有一個章。這個章上是工匠的名字,讓製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瓦上面,這也許和我們今天的質量標准管理體系相類似。
秦始皇陵里還有一項非常高明的工程——阻排水渠。因為整個秦人地區是南面高北面低,除了地表水,地下水也是從東南流向西北。為了防止地表水和地下水進入墓室,秦人在墓葬的東、南、西面挖了一個水渠,再用青膏泥把水渠堵起來,然後把水排走,再把它堵起來,形成一個水壩。
前幾年修建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時候,也遇到地下水的問題,地基挖開後,發現地下水源源不斷地湧出來。怎麼辦?後來採取的解決辦法,和2200年前修秦始皇陵的工程師所用的方法一模一樣。
秦始皇陵中還有一個封土建築。據文獻記載,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度是116米,116米有將近40層樓高,但沒有建成。後來遇到農民起義,實際封土高度為55米。即便如此,55米也是中國古代陵墓中最高的。這個高度體現了所謂的「非壯麗無以重威」。
而秦始皇陵的封土不僅達到了最高的高度,而且在封土裡還有一層建築。這個建築在地面以上,遍布墓室周圍,高出地面30米。它是水平的,然後外側呈九層台階狀。台階上面還有廊坊,屋面上有瓦,這是供秦始皇的魂靈登高望遠用的。這個建築的設計方案很可能來自於波斯帝國的摩索拉斯總督,修建於公元前350年左右的摩索拉斯陵墓,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之一。
從秦始皇陵的地宮、陪葬坑以及一些高等級的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所構建創造的一個新時代。在秦之後,又漸漸形成了中國漢文明的形態和框架。按我的理解,其實所謂的漢文明,就是以漢字為交流語言、以天地陰陽為宇宙觀、以對立變通為思維方式、以講求規矩為行為處事方式的文化體系。
這也就是秦始皇所構想的帝國。

9. 急~用時勢造英雄這個觀點來解讀一下秦始皇,康熙,甘地,華盛頓

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歷來就有兩種說法。但是大多說人是肯定前者的。通俗一點就是說是環境成就了人,還是人製造了環境。哲學上說就是,客觀與主觀的關系。
例如秦始皇,如果不是有戰國分裂的局面也就不會成就秦始皇彪炳千秋的歷史。
康熙,如果沒有明末的腐敗,就不會有滿清,如果順治不那麼早死,就不會有年輕的康熙智擒鰲拜,沒有三番就不會就削藩的偉業。也就不會有千古一帝了。
甘地,如果沒有英國的殖民,印度人就不會尋求獨立。不搞獨立,哪還來得甘地。說不定在那裡賣菜呢。
華盛頓,不是英國的殖民,美國人也就不會反抗,也就不會有華盛頓。其實和甘地類似。
總之,是時勢造就了英雄。如果毛澤東生在現實的中國,可能一生都是碌碌無為,就算做出了成績,也決不會成為一個世紀偉人的。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怎麼看待秦始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歌曲綠樹成蔭什麼調 瀏覽:63
伊朗什麼時候有海軍 瀏覽:39
越南老婆來中國有多少 瀏覽:483
義大利高中畢業去哪裡留學 瀏覽:239
印尼siap是什麼意思 瀏覽:892
印尼fe第三方第七欄應該標注什麼區別 瀏覽:73
伊朗總統的工資是多少 瀏覽:803
印度貨幣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15
越南鐵路時速為多少 瀏覽:719
俄語義大利怎麼說 瀏覽:716
英國警察在什麼地方 瀏覽:791
印尼話bo什麼意思 瀏覽:662
伊朗市有多少鄉鎮 瀏覽:265
印度獨立後的工業部門有哪些 瀏覽:471
中國最高學府是哪個 瀏覽:460
什麼是中國公民的 瀏覽:158
印度大壩薩爾瑪在哪裡 瀏覽:202
英國進口晶體什麼價格 瀏覽:111
印尼萬隆有什麼高科技 瀏覽:184
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園林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