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多少利讀了

印度多少利讀了

發布時間:2023-01-26 06:24:34

Ⅰ 為什麼印度人的英語比華人好

說起來印度人很喜歡拿英語作梗,有個粗俗笑話——
某人期末考試時,花了五分鍾看完題目後,突然開始脫衣服,脫得只剩一條三角褲。
監考人員:「喂,你在做什麼?」
這位同學:「考卷上寫要我們『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褲回答……」
監考人員:「白痴!那是『簡答』的意思!」。。。。。。。。。。。。
亞洲的殖民地或者英語普及的國家很多,但很少有流傳英語笑話的,由此可見,英語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

印度人之所以能夠輕易跨足國際,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關鍵就是「英語」。印度的英語人口到底有多少?關於這一點眾說紛紜,至今仍沒有個准。資料顯示,印度有28%(兩億多人)的男性會說英語,其中一半(一億多人)會說流暢的英語,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語人口占整體的一成多,約1億3000萬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許多精通英語的大學生畢業後到國外工作,其人數位居世界之冠。無論看哪個數據,印度的英語人口都僅次於美國,即便低估而算,也比舊宗主國英國的6400萬人多出兩倍。甚至有人預測,將來印度很有可能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報導指出,近二十年來,印度會說英語的人成長了十倍之多,雖然這個數字的來源不明,但印度英語人口近年來急速成長是不爭的事實。印式英語將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變種英語」。
英語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語言,很多母語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語溝通。事實上,英語本是英國統治印度時強迫印度人學習的「殖民象徵」,如今已落地生根,成為印度的第二語言。也就是說,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外來語言」而不是「外國語言」,但也不是「母語」。印度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是印地語,雖然印地語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但會說的人也只佔國民的三分之一(約四億人),普及程度實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環境下,唯一能夠「統一」的語言就只有英語。就這層意義而言,英語可說是印度的第二國語。
要在印度社會生存,英語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還是強而有力的武器。他們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跟外國人交流,更是為了跟本國人溝通。英語是印度企業的基本溝通媒介,熟諳英語是在印度陞官發財的必備條件。
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產、迅銷(優衣庫母公司)在2012年將英語定為公司官方語言,本田也宣布於2020年實行該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軟銀等也將陸續跟進,這都是為了應對全球化浪潮,而印度的大企業從很久之前就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甚至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經營公司、買賣生意的必須工具。
在這樣的文化下,精通英語與否將嚴重影響社會地位高低。「英語」成為印度人判斷一個人來日是否有成的重要基準,因此,在印度社會不會說英語非常不利。這種英語能力高低所造成的社會差別待遇又稱為「英語差別待遇」(English Divide),而印度正是「英語差別待遇」的典型社會。總的來說,印度從英屬時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成為印度同胞之間的溝通語言,並從中發展出差異和差別待遇。
也因為這個原因,印度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讓孩子學習英語。他們知道學習英語能讓孩子在社會上無往不利,因此,家境允許的人自是不用說,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錢讓子女上英語授課的幼兒園(這在當地稱為「English Medium」)。用英語授課的初中等教育機關基本上都是私立學校,學費相當昂貴。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父母仍願意花中本讓孩子從小學英語,英語托兒所、幼兒園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不分城鄉皆是如此。有一種說法認為,印度人之所以會對學英語趨之若鶩,是因為IT業非常看重英語能力,這也是近年來印度英語人口急速上升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的情況下,印度彌漫著一股「英語至上」的氣氛,尤其在五星級飯店、上流社會社交場所的會員制俱樂部、高級餐廳更是如此。我認為這和過去的英國統治有關,「英語」已然成為社會威信的象徵。我們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做出不同的打扮,印度則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印度人對語言的敏感度非常高,何時該說英語、何時該說當地語言他們都一清二楚,當機立斷切換語言對他們而言簡直是易如反掌。不要說我這種語言殘廢,就算是英語很好的人,因為從小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也很難掌握。
印度的國內人口流動有一主要特徵——他們經常會「跨邦遷移」(邦等同於省),很多人都會到母語不同的邦工作。印度原則上是以「語言分邦」,每到另一個邦,等於是進到不同語言的新世界。邦界附近的路牌都會用兩種語言文字標示,在這樣的環境下,附近居民也都被「訓練」成雙語人士,大多都看得懂兩種語言。而聚集各路人馬的大都市更是「語言大拼盤」,宛如印度全國的縮影。
印度人常因調職等因素遷居他邦。有些人會帶著傭人一起搬家,有些人則會在當地僱用新傭人。若選擇後者,就必須用當地語言和新傭人溝通,這時就必須學習當地語言(北印多通用印地語)。而小孩跟著父母搬家轉學後則呈現「三聲道」狀態——在家說母語,在外說當地語言,在學校說英語。簡而言之,印度是一個多語言國家,要在印度順利生活,至少得會說兩、三種語言。
不少印度人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和當地語言,若將會點英語能基本溝通的人算進去,印度的雙語人口至少超過一億人。不過,因為有些特別的詞語又或是話題只有用英語表達才到位,所以「印式雙語」並不追求兩種語言說得一樣好。他們的詞彙體系是用英語建構而成,有些英語已深植腦中,甚至找不到可互換的當地語言,遇到這類詞彙就只能用英語表達。所以,印度人在說話時,經常會隨著話題的轉換而交錯使用兩種語言。
用當地語言聊天時,他們也會配合對方的教育程度、話題,在對話中摻雜英語單字或諺語,這樣其實比全部使用當地語言更順口、更自然。教育程度越高,對話中英語出現的比例就越高,甚至還會參雜「各種」語言。
能說兩種語言的人英語叫做「Bilingual」,擁有雙語讀寫能力的人則稱為「Biliteracy」。能夠「雙語聽說」可不代表能夠「雙語讀寫」,很多「英語達人」雖然能口頭使用當地語言溝通,卻無法閱讀、書寫當地文字。尤其是自幼接受英語教育的人,他們的識字能力是基於英語培養而成,大部分都不會讀寫當地文字。雙語尚且如此,三語讀寫流利的「Triliteracy」就更為少見了。
反觀我們,基本上使用中文處理所有領域詞彙,少數縮寫或專用術語也都有對應的中文譯名,這雖然值得自豪,但也造成雙語溝通能力不足的現象。
有個腦筋急轉彎是這樣問的:
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叫做「雙語人士」(Bilingual)。
會說三種語言的人叫做「三語人士」(Trilingual)。
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叫做「多語人士」(Multilingual)。
請問,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叫做什麼?
科學的答案是「單語人士」(Monolingual),但作為腦筋急轉彎,答案是「美國人」……
仔細想想,美國雖是多元民族國家,在語言使用上卻異常地單調。眾所皆知,英語是美國唯一的官方語言,美國憲法沒有「官方語言」的相關條文,各州也沒有相關規定。印度就不同了,他們的語言種類非常豐富,甚至有「四里異俗,八里異語」的說法,光是官方認定的語言就多達二十二種。有些邦除了文字不同,就連語系都不一樣。為了經營生活,他們基本上都會復數種類的語言。舉例來說,我那位去清奈的朋友遇到的保安就會說五種語言。他出身自南印安得拉邦,家裡是說泰盧固語(Telugu);他是伊斯蘭教徒,和穆斯林朋友是用烏爾都語(Ur)溝通;會說烏爾都語就會說印地語;加上他在清奈工作,所以也會說泰米爾語;而身為一個保安,會說英語是必備條件。他能夠在各種不同情況下隨心所欲地切換語言,著實令我羨慕。同為安得拉邦人的印度前總理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 Rao)就更厲害了,他會說印度、歐洲共計九種語言。
只要是受過英語教育的印度人,英語水準基本上都非常高。自小學英語的人自是不在話下,即便是上大學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的人,出社會後都能勝任需要英語能力的工作。以前看一本書的作者介紹,作者是錫克教徒,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用旁遮普語上課,直到考上旁遮普大學的大眾傳播學系,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然而他大學畢業後,卻當上印度英語報紙權威《印度時報》的記者,之後更搬到加拿大,在溫哥華一家當地英語報社當記者,最後搬到多倫多改當自由記者,還用英語出版了暢銷書。像他這樣的英語高手,居然不是從小學習英語,而是進入大學後才開始用英語聽課,聽了短短幾年就有如此成就,你說令不令人驚訝?這類例子在印度可說是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不知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度人似乎有一種語言天賦,雖然口音實在難懂,但學習和適應能力極強,在我看來遠超過舞蹈天分。畢竟出了寶萊塢,跳得非常出色的並不算多。

Ⅱ 印度是窮國嗎

錢不是問題啊,隨便一個國家不管人民死活玩命壓榨都有錢的。。。。。而且印度窮也是相對。GDP高達中國的5分之1.這些錢不搞基建不搞科研的話還是很多的哦。。。再來對於印度這個炮彈擊中炮口的奇葩國家來說。基建垃圾,工業像一坨屎。而且有覺得自己好厲害想在世界面前裝逼,讓各國大佬高看一眼。捅婁子了要打架咋辦?不買不行啊!這個就像大米漲價了窮人也要買,是剛需啊剛需啊。人窮不能不吃飯。國窮不能沒軍隊啊?印度要是不買的話連巴基斯坦都打不過哦

印度給人的印象就是,買武器總是大手筆,動輒幾十億美元購買飛機軍艦;與此同時,好像印度又很窮、很落後。於是有人會問,印度到底窮不窮?

首先要說,印度在軍購上確實大手大腳,但是並不意味著印度的軍費開支很多。根據2016年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的統計,印度的軍費開支為484億美元,低於美國、中國、英國、俄羅斯和沙特,只相當於美國的7.8%,中國的四分之一。那麼為何印度給人留下窮兵黷武的印象呢?因為印度自己的軍工產業非常落後(相對於其他大國而言),軍事裝備的自主供應能力非常弱小,為了趕上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發展速度,只能依靠大量進口西方和俄羅斯的武器。

即使如此,印度也不是世界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在冷戰結束後的很多年裡,中國的武器進口金額一直高於印度,只是近幾年,隨著我國武器研發水平的迅速提高、新型裝備井噴式裝備部隊,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的帽子才被印度搶走。那麼,為什麼大家總覺得印度進口武器力度更大呢?原因是,我國進口武器集中於若干尖端裝備,其他武器都能自產。而印度進口武器的范圍非常廣泛,小到子彈、輕兵器,中到坦克、裝甲車,大到戰斗機、預警機、運輸機,乃至航母和核潛艇,都需要進口。這就給了印度大量出鏡機會,讓讀者覺得印度瘋狂軍購,顯得非常有錢。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印度到底有沒有錢呢?首先,從上文可以知道,從軍費上看,印度其實並不算很有錢。其次,從經濟實力看,印度2016年的GDP為2.26萬億美元(世界銀行數據),而中國是11萬億美元,印度是中國的五分之一。由於中印人口規模相當,因此印度人均GDP也是中國的五分之一,大概是1709美元。而2016年中國人均GDP最低的省份為甘肅省,也達到了4106美元。換言之,中國最落後省份的人均GDP都是印度的2.4倍。因此,印度沒錢,而且很窮。

總之一句話,印度很窮,軍費開支也不多。印度成為軍購狂人,其實是無奈之舉。

印度是大國,大國再窮(人均),總量都是世界前十,實際上印度gdp已經超過英國,排在美中日德之後,gdp總量在這,轉化為財政收入的自然也不少,拿出gdp的1%采購軍備,還是買得起的。即使沒有那麼多,可以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集資,人口眾多,在這個時候優勢就體現出來

問題是武器要拿外匯買啊!首先是印度政府稅收效率極低,導致稅收佔gdp的比重也極低,而且印度的外債已達1.2萬億美元,每年利息就要佔財政的四分之一,最重要的是印度外儲只有3000多億美元,現在還保持著大幾百億逆差,而且敢在美聯儲縮表的時候降息,作死!

買武器有錢不代表就有錢了 關鍵是看這個國家在國防上的需求有多大 不可否認現在印度的角度上來看 他們國防上的需求還是挺大的 西邊有巴基斯坦要搞 北邊還有尼泊爾要威懾 還有中國這個龐然大物在上面壓著 還有印度洋想控制著 雖然GDP遠不如中國 但是在國防上的需求其實不比我們少多少 印度建國之初就說了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 正是這種所謂的大國情懷 讓印度有點打腫臉充胖子的感覺 其實我覺得印度現在應該學中國進行韜光養晦 對內大力的深化改革 把人口紅利真正的轉化為生產力 把製造業發展起來 把一些拖累印度印度經濟發展的老問題解決掉 這些才是印度現在要做的 但是現實正好相反 國內一團糟的時候竟然來挑戰中國 不知道是為了轉嫁國內矛盾還是中國的發展讓印度神經失常了 而且美國可能也有在背後的工作

在不少國人眼中印度是一個臟亂差俱全的國家。但在不少專業人士看來,印度是一個大有發展前途的新興經濟體。2019年印度的GDP達到了2.88萬億美元,超過了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法國和英國。而據一份2018年發布的資料顯示,從2007年至2017年,印度財富總額由3165億美元增加到了8230億美元,目前印度有千萬富翁20730位,有億萬富翁119位。這些富翁中名氣最大的是信實工業公司的「掌門人」穆克什·安巴尼,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他的個人資產達到了514億美元,據稱超過了馬雲先生和馬化騰先生的財富總和。

據《2018胡潤印度富豪榜》顯示,印度的831位頂級富豪擁有的財富數量為4.9萬億人民幣,相當於印度GDP的1/4。印度頂級富豪中主營業務在醫葯行業的佔13.7%,主營業務為軟體服務業的富豪佔7.9%,以快速消費品業為主要業務的富豪佔6.4%。除了穆克什·安巴尼外,印度還擁有高塔姆·阿達尼(財富量157億美元)、欣杜賈兄弟(財富量156億美元)和帕朗吉·密斯特里(財富量150億美元)等頂級富豪。

在2020年全球企業500強榜單上,印度有7家企業「金榜題名」。其中穆克什·安巴尼的信實工業公司2019年營收額為862.7億美元,比馬達加斯加共和國的GDP(839億美元)還多。一同上榜的印度石油公司的營收有692.46億美元、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的營收為571.71億美元、印度國家銀行實現營收510.91億美元、巴拉特石油公司實現營收404.1億美元、著名的塔塔 汽車 公司營收有372.42億美元、從事黃金業務並擁有完整價值鏈的拉加什出口公司的營收為275.9億美元。有這么些大公司來支撐印度經濟,印度怎麼可能算是個窮國呢?

印度是世界著名的仿製葯生產和出口國,不久前國內某電影就反映了國內不少患者需要購買印度仿製葯來治病。僅2019財年印度仿製葯出口額就達到了191億美元,有報道稱全球近50%的疫苗由印度生產。仿製葯出口成為印度繼軟體產品出口外的又一重要發財門道。另外,印度有大量勞動力在海外務工,每年從國外匯回國的僑匯收入數量非常大,例如2019年印度的僑匯收入為795億美元,同年中國的僑匯收入為674億美元。僑匯收入增加能夠極大地拉動印度GDP的增長。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印度還是比較有錢的,但不可否認印度仍然有數億真正的窮人,而且現在印度的貧富差距還非常大。例如印度的頂級富豪中有233人居住在孟買,但就在這座所謂「領先上海30年」的城市裡卻擁有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達拉維貧民窟,裡面居住著100萬貧民。這些貧民的居住空間狹窄簡陋、垃圾遍地、缺乏水電供應,甚至連廁所都嚴重不足。除了孟買,印度還有很多地方的貧富差距也非常嚴重。據統計印度約有2.7億人口的生活水平處於貧困線以下,絕對貧困人口有7300萬人。因此對於有錢人來說印度是天堂,但對於窮人來說印度只能算是噩夢之地。

看過一篇,不知道真假;就是印度的采購,有玩數字嫌疑,虛晃一槍,最終落實的是采購報道中的十分之一而已。中間過程充斥腐敗貪污回扣等等;然後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10幾億人口養活幾萬人,印度口號喊的響,但是解決貧困問題好像越來越糟糕。

印度按理不窮,但印度財富99%在1%人手上,而99%人手中只有1%財富所以看上去很窮,而1%富人精英地產商企業家權貴,通過口號宣傳各種概念洗腦,窮人一天吃2歺飯,現吃一歺那一歺省下來,被政府各種稅收收去,買武器,

印度這個國家,不求發展,國內工業體系落後,製造業更上不去。印度當局不是把心思用在國家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上,而是一門心思與周邊國家對抗,最後還是以失敗而告終。

印度是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人口13.68億,國內年經濟GDP總量2.9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GDP排名第七。人均佔有GDP2100美元,是中國人均GDP的五分之一。印度的個人GDP在世界排名130位。還屬於貧困線上。而軍費開支達到了484億美元,已達到了中國軍費預算的4分之一。

印度國內的財富都集中在少數人手裡,發展不平衡,窮的窮、富的富。特別是在農村更窮,人均年收入不到五、六百美元,一家人的溫飽問題也難解決,村裡甚至連個象樣的廁所都沒有。小孩有病也看不起醫生,只有在家硬扛等死,遍地都是死嬰。少年兒童上不起學,至如今印度國內文盲一堆,數不勝數。己經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

就這印度當局還擴軍備戰,每年拿出上千億美元進口武器裝備,進口武器不會操作,造成飛機頻繁墜毀,戰艦失火等事故頻發。究其原因是印軍人員素質差、文化知識淺薄造成的。因為國人太窮,受不到良好的教育的結果。

印度要想改變國內現狀,必須把製造業上去,然後象中國兔費十二年義務教育,使人人上的起學。少年強則國家強。沒有人才怎能崛起,怎能有大國地位。這就叫 科技 興國。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自己產品幾乎沒有在世界上很少見,印度在購買武器和黃金在世界上富國但在文教生活水平上最貧窮國家,人口和中國差不多但六億人口沒有自己住房。

Ⅲ 英國統治印度獲得多少利益

而從近代來看,被剝削得最狠得國家,就是印度,英國在殖民印度200年期間,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使得英國牢牢保持世界第一大國的水平。那麼印度在被英國殖民200年時間裡面,到底被剝削了多少的財富呢?數字你絕對想不到。
從全世界的殖民地歷史來看,印度絕對是最肥的,因為無論非洲、中東、南美洲,最開始都是很荒涼,尤其是美洲,那還是歐洲人開發的,所以獲得的利益並不多。而唯獨印度那是一個亞洲的富庶之地,資源豐富,人口眾多,所以創造的財富和油水那是非常充足的。
而且在17世紀,印度就被英國掌控,統治時間長達200多年。英國當時流傳著一句話,那就是「只要我們統治印度,我們就是世界第一。如果我們失去印度,我們將成三流國家」,這句話很好的反應了印度在英國殖民體系中的地位,放眼英國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大部分是非洲、大洋洲、中東等。

Ⅳ 現在印度有多少人口

根據2017年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修訂版,目前印度人口總數為13億。

目前,中國和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分別佔世界總人口的19%和18%,但在大約7年之後,印度人口總數將超過中國。2017年全球人口共計75.5億,預計2023年將突破80億,2050年將達到98億。

對於印度的人口增長,目前在印度國內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一旦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將會使得數億印度人陷入貧窮困境。另一種是人口的增長會使印度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的人口紅利,從而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

(4)印度多少利讀了擴展閱讀:

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給印度帶來不少問題。《印度商業線報》發表的文章說:印度已經疲於應對超過12億的龐大人口。由於人口數量增多,印度的目前人口密度已經達到平均每平方公里382人,相當於中國人口密度的2.5倍。

而由於分布不均,導致一些相對發達的地區人口過於密集。德里中央直轄區的人口密度最大達到11297人每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過多對資源造成龐大的壓力,也使印度在推行教育和其他服務方面的努力面臨巨大的挑戰。據統計,在處於工作年齡段的印度人中,只有15%的人擁有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Ⅳ 現在印度人口是多少億

據有關資料顯示,印度人口普查的周期是7年一次,據了解上一次人口普查是2013年,人口為12.67億,人年均增長率為1.2%。按平均增長率計算2017年底人口將達到13.29億。

拓展資料:印度人口的結構主要以語言、宗教以及種姓來劃分,最為著名的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講人口等級嚴格劃分,高低貴賤不等。2011年3月31日公布的人口普查的初步結果是12.1億。至2016年終,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26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8%,也就是說全球5分之一的人口都來自印度,可見人口之多。印度人口年增長率為1.2%。同樣作為人口大國,可見人口之壓力。如何優化人口借口,成為印度最為急切的問題。

Ⅵ 印度人口過多的利與弊

1,教育。印度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有3億成年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基礎教育的極度落後和龐大的教育需求以及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使得它的勞動力素質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時間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改變。
2,就業,由於勞動力素質不可能短期內得到提高,因此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成了唯一的選擇。其他道路根本不可能走得通,不可能讓幾億人就業,不可能讓幾億青壯年勞動力養活自己,更別說養活社會。而低級產業的每一次升級都不可避免的擠出數以億計的剩餘勞動力。例如它的農業,三四億農民耕種著美國幾百萬人就可以耕種的土地,一旦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就意味著絕大多數農民必須離開土地。而中國面臨的加工業和製造業的升級則意味著超過1億的勞動力必須離開現在的崗位。像中印這樣的人口超級大國不可避免的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之內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
3,資源。不要忘記了,中國是在石油價格20美元一桶的時候開始工業化的。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對於資源更加缺乏的印度又會怎麼樣?印度甚至在還沒有進入大規模工業化的時候,恆河就遭到了嚴重的污染。印度的勞動力資源意味著它必須走中國走過的道路,而且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4,基礎設施。為了讓3億人走進城市和工廠,必須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中國的基礎設施耗資幾萬億美元,印度在各種資源價格翻倍的情況下需要花多少錢?
5,社會保障。要知道,社會撫養不是依靠勞動力,而是依靠生產力。在一個青壯年勞動力養活自己都存在困難的情況下,如何養活老年人?對於印度這樣的國家來說,只有兩個解決辦法:一,在老齡化到來之前把社會生產力提高到一個足夠的高度;二,讓老齡化慢一點到來,也就是降低印度人的生活水平,讓他們不要活那麼老。而前面說過,教育規模和水平的提高需要至少一代人,產業和就業結構的提高需要幾代人。因此除非印度人甘於貧困,否則遲早要面對比中國更加嚴重的社會保障問題。
6,社會管理
其利。
一、人口多人力資源豐厚
各行各業的生存與發展都需要優秀人才,甚至精英人才。我國人口眾多,有充裕的人才選用空間,為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廣闊的人力資源。政府部門有人才開發中心等組織,企業也有人力資源部等機構,都為各行各業在發展過程中因人員的新舊更替多產生的需求提供了廣闊的人才市場。
二、人口多則易出英才人物
由於人口多,我國英才人物的涌現明顯較人口少的國家占優勢。比方說:每個國家要出一萬個英才,那麼一億人口的國家就平均一萬人里出一個;而我國13億人口,同樣出一萬個英才,我國就平均13萬人里出一個。二者相比,比例是1∶13。可見前者難度大,後者難度低。也可以這樣理解:同樣是一萬個人里出一個英才人物,那麼,一億人口的國家能出一萬個,而我國13億人口就能出13萬個,就是前者的13倍。當然,在各國,出英才人物的比例不是相同的:有的國家可能幾百個人里就有好幾個英才人物,而有的國家則可能幾千個人里也沒有一個英才人物。但無論怎樣,人口多出人才的概率是大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我國各行各業出現的英才人物明顯多於世界各國(包括在國外的中國人)。單說體育吧,一屆08奧運我國就獲得51項世界冠軍,金牌榜上遙遙領先,誰能說他們不是英才人物?
三、人口多則易舉辦盛事
有些重大活動必須要眾多的人參與。比如歷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只有不幾個人,怎麼發動起義?只有人多才能形成規模。一個廠家或者一個學校要舉辦一次運動會,職工或者學生寥寥無幾,這運動會怎麼開?所以,人口多為舉辦盛事提供了人力資源的先決條件。
再比如演出,比如心連心藝術團的演出,到了哪裡只有十個八個人看(當然不至於那樣,這是假設),這節目怎麼演?也許演員們能發揚戰爭年代文藝宣傳隊那種一個觀眾也要演的精神,但心連心藝術團的演出就不能在央視上播出了。而心連心藝術團每到一處,觀眾動輒十萬八萬的,聲勢相當浩大,每次播出都深深吸引了億萬觀眾。其他「同一首歌」、「星光大道」、「藝術人生」、「非常6+1」、「開心辭典」、「幸運52」等等,哪個節目的觀眾能少?
——這就是人口多的好處:形成浩大的聲勢使各類活動得以熱烈地進行。
再比如國慶大檢閱,天安門前走過的方隊,氣勢多麼壯觀!人少能行嗎?北京奧運的開幕式,那麼多節目由那麼多人演出,動作那麼整齊才使得節目的聲勢那麼宏偉壯觀。
同樣是集資,1人出1元,我國13 億人就是13億元。而幾千萬人口的國家,同樣1人出1元,也就是幾千萬元罷了。
——這就是人口多的優勢,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
四、人口多則易戰勝自然災害
人類在自然界里繁衍生息,遭遇自然災害在所難免:台風、海嘯、龍卷風、泥石流、地震、洪水、火山爆發、冰凍、雪災、旱災、傳染病等等,有的能預防能避免,有的發生太突然,令人猝不及防。災難發生就需要救援。同樣是出任救援,人口多的國家就能多出,人口少的國家要多出但沒能力多出。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國家,讓它出千萬人去救援,它出不來。
五、人口多則有利於經濟高速運行
這很簡單:人活著誰都要衣食住行,都要吃喝拉撒睡。人口多消費者多,需要的商品就多,至少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量就多。這樣就使得商家為利潤而忙於製造產品銷售商品。比如煙酒,人們吸光了喝沒了就要再買,商家賣完了就得再造,造出來再賣完還要造,循環往復,無盡無休。這樣,人口多,消費量就大,消費周期就短,促使商家為跟上市場需求而不停地進行經濟活動,經濟就會處於快速甚至高速運行的狀態。經濟活動進行得快,就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快速增長。人口多,能拉動經濟快速發展,這是人口多的好處。

Ⅶ 印度剎帝利的「剎」字的讀音是什麼

印度剎(chà)帝利



拼音:chà

部首:刂部

筆畫:8筆

造字法:形聲;從刂、殺聲

釋義:(名)佛教的寺廟:~那.

Ⅷ 據說印度有8億人根本不能識別26個英文字母和10個阿拉伯數字,印度政府怎麼普及的全民教育

一直以來,印度官方都宣稱其文盲率在20%-30%之間。這個比例看起來比較糟糕,但似乎還不至於嚴重到阻礙國家工業發展的程度。真相是——印度的脫盲標准非常的低。在許多地方,一位被統計者通常只需要能寫出26個字母和自己的名字,往往就會被計入「脫盲」范疇。該標准對比中國的脫盲定義,簡直是笑話。此外,年長者也是不被算入文盲統計的。

所以,在全印度全境的12.48億人口中(2014年數據),事實是可能擁有超過6億、甚至是8億人,是現實意義上的文盲或半文盲。盡管印度政府一直宣稱,其產業的一大優勢是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和西方主要工業體在語言隔閡上非常之小。但會說是一回事(況且印度人的英語口音是令人發指的),會讀會寫又是另一碼事了。試想,一群連操作說明書、作業培訓教材都看不懂的青壯年勞動力,即便其勞動力成本非常的低,事實上又能在製造業內派上多大的用處呢?
插播一條舊聞
聯合國報告顯示印度文盲人口佔全球3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4年1月29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人文盲人口達2.87億,佔全球文盲人口的37%。該組織駐印度辦事處認為,教育危機將對今後幾代人產生不利影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當天發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監測報告2013-2014》中說,全世界72%的文盲人口集中在10個國家,這些國家的文盲人口達5.57億,其中印度居首位。
報告說,雖然印度的識字人口從1991年的48%上升到2006年的63%,但由於人口增長,印度的文盲人口數量沒有減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印度辦事處認為,雖然印度有義務教育法,但教育質量存在嚴重問題,而缺乏合格師資是主要原因。印度的教育危機將對今後幾代人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最貧困的人口受該危機的沖擊最大。
..........其實這個問題與印度長期的殖民歷史導致的教育嚴重落後,加上其社會環境相對和平,自然條件較好,帶來的對教育的不重視也有很大關系..

Ⅸ 印度多少算得上人

世界人口破80億,印度將成第一人口大國!印度人口是怎麼暴增的?

以史為鑒
2022-11-15 18:51河北作家,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活力創作者
關注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2022年11月15日,這一天將是世界人口的一個里程碑!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報告,整個地球的人類數量在這一天達到80億。


從2011年10月31日,全球人口突破70億大關以來,全球人口用時11年零半個月就再次突破了80億。

在11年來新增的10億人口中超過一半集中分布在剛果(金)、埃及、衣索比亞、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和坦尚尼亞8個國家。

而印度根據預測最早將於2023年成為第一人口大國,並在2050年達到約16.7億。

本期我們就來聊聊印度人口那些事兒!

一、英據時期
在上個世紀,廣義上的印度得益於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這兩塊南亞最肥沃的土地,人口數量就一直不少。

在19世紀英據時期,英國對當時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正式開始全面的人口統計。

第一次全印人口統計發生在1872年,當年雖然存在著虛報年齡,亂報宗教,胡亂統計等等問題,但是統計出的1.9億人口的數據也算是開了印度人口統計的先河。


從此之後印度每逢十年都會進行一次人口統計,印度也自詡為亞洲堅持人口統計最久的國家。

1881年,印度人口達到2.5億;

1891年,印度人口增長到2.8億;

但是與此同時,英國人在印度修建了鐵路、引入蒸汽船,讓印度大量種植小麥,英國人這么做的目的就是讓印度生產的小麥全部賣給英國。

因為英國人的這一做法,印度農民改變了儲存糧食的習慣,把糧食幾乎全部賣給英國。這樣一來,當雨水不足時,印度就會爆發飢荒。

但是此時英國人說:這是大自然控制印度人口增長的方式;還有管理者認為飢荒對於印度農業部門而言是好事,因為這樣就把低產和負債的小農趕出土地了。


圖註:印度大飢荒

於是在19世紀末,印度爆發大飢荒,幾百萬人餓死。

在1901年進行第四次人口統計時,印度人口下降到2.38億人。

在20世紀初期,印度人口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在1941年時才突破3億。

二、獨立初期
1947年,二戰後元氣大傷的英國迫不得已承認了印度的獨立,但是英國人卻故意留下一手,讓印度分割為印度把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在1951年印度獨立後的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印度人口是3.6億,增速看上去正常;

但是此時執政的印度政府已經認識到印度工農業的落後,和龐大的人口數量不匹配的問題。於是在印度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印度政府提出了人口控制計劃。


圖註: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

可以說我們常說的計劃生育政策,印度人是開創者!從1952年開始,印度政府為計劃生育撥發專款,為印度婦女提供避孕措施,甚至還出台了對部分人口的絕育計劃,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印度常見的層層貪腐,復雜的民族和種姓制度,以及可怕的基層執行能力,讓印度的人口控製成了笑話,於是印度就在一邊說控制人口,一邊人口增長迎來爆發。

1961年印度人口突破4億,達到4.39億;

1971年印度人口突破5億,達到5.48億;

1981年印度人口突破6億,達到6.83億;

1991年,更是達到8.46億,2000年直接突破十億!

三、印度為啥能養活這么多人?
從這一變化看出,在20世紀的一百年中,印度人口從1901年的2.38億,經歷了60年時間後才翻了一倍,增加到4.39億;


但是僅過了30年,印度人口再次翻了一倍,達到8.46億。到2000年5月,印度人口就已經突破十億大關了。

進入21世紀才20年,印度人口又增加了4億,根據聯合國估計,印度很快就會超過中國成為人口第一大國了。

那麼印度為啥能養活這么多人?

要知道印度只佔全球陸地面積的2.4%,而印度人口佔世界的16%!套用一句中國朋友都非常熟悉的話就是:印度用僅佔世界2.4%的土地養活了佔世界16%的人口!這可以說是一個不小的奇跡。

印度人口的增加得益於現代工業、農業、醫療、教育等產業的發展,但首個理由就是:

1、印度耕地面積是世界第一!


圖註:印度耕地情況

印度的耕地面積接近2億公頃,約是我國的1.5倍,這么多耕地理論上自然會產出更多的農作物,印度人應該都能吃飽吧?

應該,應該是這樣的吧?

很可惜,2022年10月15日,歐洲兩個非政府組織聯合發布了新一年度的全球飢餓指數報告。印度在該報告列舉的121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107名,絕大部分印度人都在挨餓。

印度雖然耕地面積廣闊,但是印度卻沒有發展出精耕細作的農業,水利設施也不太能跟上,更多是靠天吃飯。

但是就算這樣,印度每年依然會出口大量的糧食,尤其是這兩年,因為受到疫情、俄烏戰爭的影響,國際糧價大漲,這極大地刺激了印度糧食出口的熱情。


圖註:俄烏戰爭漫畫

之前印度每年出口糧食大約在200萬噸左右,而到了2021~2022財年,印度國內小麥出口達到了驚人的720萬噸。

2、印度絕大部分人口都是農民

10個印度人中有7個是農民,而且整個印度人口中有34.7%的人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79.9%的人不足2美元。

印度計劃委員會表示這個數據太高,印度公布的數據是大約有26.1%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看上去並不太誇張是吧?

因為印度的這個貧困線是自己劃的,世界銀行的貧困線標準是每天1美元,而印度的標準是每個月360盧比,也就是每天30美分。

大量的印度人的生活就是字面意義上的活著。


圖註:印度苦行僧

3、印度受到印度教的強烈影響
印度教加上種姓制度幾千年的影響,給印度人塑造了不求今生,只求來世的性格。

印度人認為這輩子種姓低,吃苦多,沒事,我們接著修行,來世轉生個剎帝利、婆羅門就好了。

4、現代科技的發展
得益於現代科技的發展,印度在計算機、航空航天等產業上都有不錯的發展。

而這些產業都給印度帶來了大量的人口就業,並且帶動印度的高等教育發展。


圖註:印度孟買

許多印度人都願意去印度大城市尋求工作機會,而之前全球經濟的向好發展也促進了印度人口的增加。

許多文章中都把印度眾多的人口贊譽為印度的人口紅利,並據此認為印度將在2050年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這也是印度的驕傲所在。

--------------------------

這四個原因是印度能養活這么多人口的主要原因。

不過近年來隨著印度人口的爆發式增加,印度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


圖註:印度錫克教農民抗議莫迪農業政策

基礎教育缺乏,就業率低下,宗教矛盾尖銳,女性地位低下……都是印度上下都清楚的問題所在,只不過在經濟增長速度快的時候,這些矛盾被遮蓋了。

要是世界局勢發生大的變化,印度龐大的充滿了各種矛盾的人口數量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文/以史為鑒

圖/網路

參考資料/

《印度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南亞研究2011年第2期
《印度人口發展狀況與人口政策》——人口學刊2014年第1期
《印度GDP全球第五,民眾為何仍「重度飢餓」?》——科工力量
《飢餓帝國 》第四部分 第十六章 穀物變革

閱讀全文

與印度多少利讀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流量多少 瀏覽:690
刺激戰場印度服怎麼登錄 瀏覽:800
3d印尼龍粉末哪裡有 瀏覽:772
印尼青山工作簡歷怎麼寫 瀏覽:829
中國信必可什麼時候上市 瀏覽:470
中國現在發快遞到美國要多久 瀏覽:686
義大利的國旗跟什麼相似 瀏覽:233
匡威與義大利utt哪個好 瀏覽:800
中國心冠疫苗什麼時候可以上市 瀏覽:36
伊朗有多少新型冠狀病人 瀏覽:583
伊朗美軍基地有多少 瀏覽:97
伊朗和伊拉克哪個實力 瀏覽:911
美國拒絕伊朗總部說明什麼 瀏覽:210
義大利簽證有什麼用 瀏覽:508
伊朗國內油價多少 瀏覽:652
伊朗疫情怎麼穩定 瀏覽:46
加拿大人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336
越南當地人買什麼禮物 瀏覽:545
印尼虎一直張著嘴怎麼辦 瀏覽:990
在韓國如何申請去越南簽證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