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華為鴻蒙或將面臨失敗,國產如不團結,將繼續受美國公司奴役
華為鴻蒙系統已經推送很長時間了,想必有華為手機的用戶都收到過推送消息,而且大多進行了升級。
那麼鴻蒙系統能被其他廠商接受嗎?大部分人覺得不可能接受,甚至說華為已經成為孤家寡人。
但是不管其他廠商如何為了自身利益做出如何選擇,我們都不用說太多,因為在美國淫賊下其實都活的戰戰兢兢,生怕被制裁。
但是如果我們的 科技 企業再不團結,我們的國產手機和終端等企業還將被美國公司奴役,繼續給美國打工,靠掙去那麼一點點的利潤而活。
其他國產廠商拒絕鴻蒙的理由很多,其中關鍵原因有兩點:
1、鴻蒙HMS不成熟,缺乏系統應用。
一個手機系統的成熟是要經過時間考驗的,最核心指標就是應用開發的數量。如果裝用鴻蒙系統的手機沒有太多應用支持,就和一般老人機沒有區別。
目前HMS服務的應用僅有10幾萬,而谷歌安卓的應用是百萬級別,差距非常大。之前華為推出了10億美元的補貼開發者項目,大力補貼國內外開發者,但短時間內也難以迅速增加HMS服務的應用,何況還有一些開發者有擼華為羊毛的想法。
2020年安卓應用開發者從谷歌PIay獲得近280億美元分成,蘋果應用商店總收入超過5000億美元,而華為搭載鴻蒙系統的4G手機才要發布。
2、國內手機廠家海外收入佔比太大,怕美國制裁。
想在國外生存,必須討好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比如小米手機70%手機銷售到海外,大部分賣給印度人,前幾天小米還給印度捐了抗疫物資,以維護和安撫印度市場;OPPO和vivo雙雄也有五成市場在海外,如果採用鴻蒙系統,美國估計要禁售,谷歌出來起訴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被禁售,那就直接涼涼了,最終被投資者拋棄。
所以說,鴻蒙系統亞歷山大,之前華為表示裝機3億台非但實現不了, 而且也有可能被其他手機廠商抵制而成為孤家寡人, 也就是說只有華為存量手機才能下載裝用,而新造手機數量太少,可以忽略不計。
為何這么說呢?那我們就看看專利流氓高通公司,這個公司都幹了什麼?
記得魅族手機不?就是看不慣高通收費太狠,沒有用高通晶元,這讓高通不舒服了,不用我晶元我也能收拾你。所以2016年高通在北京起訴魅族,理由是魅族在使用高通的3G和及4G無線通信標準的相關專利,但拒絕向高通支付專利費用,因此高通正式起訴魅族。
但是如果使用高通晶元就沒有這么多事了,價格裡面已經包含了這些專利費。
高通的霸道其實達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它不光賣CPU晶元, 還捆綁高通基帶、電源管理、信號放大、無線模塊等等一系列的整套模組,讓我國手機晶元采購成本居高不下,而最終買單的是我們消費者。
一台手機收入5%的專利費,每年數億台手機讓高通錢收到手軟,反正只要使用高通技術就得收錢,把蘋果公司都踩在腳下,想反抗沒門,庫克一直不想給高通交這么多錢,聲稱高通專利不值錢,但是官司卻打不贏,賠了高通40億美元專利費才和解。
想想,全球最大的 科技 公司都搞不定高通,我們的廠商也只能掏錢。好不容易華為有了自己的晶元,但是在美國打壓下被斷供,可見美國想繼續收割我們,讓我們從西方國家采購高 科技 配件來組裝產品,這樣才能可持續的確定巨大利潤維持西方高福利。
可以看出,高通的13萬多個專利就是搖錢樹,當然能全球強行收專利費也是美國在撐腰。至於收了多少,有資料統計,高通收取專利費的產品數量超過了100億台。
今天,華為在西方打壓下,已經孤立無援,晶元沒有人敢供貨,甚至禁止全球所有包含美國技術的產品和設備賣給華為。
但是,華為的抗爭從沒有停止,現在已經研發出鴻蒙系統,但是華為自己的手機已經回不到之前的市場佔有率,所以僅靠華為手機推廣鴻蒙系統就顯的勢單力薄了。
如果其他國產手機和終端廠商懼怕美國不和華為合作,也不團結,鴻蒙系統只能使用在華為終端,如果這樣,鴻蒙系統永遠在全球市場成不了氣候。同時,我國的終端系統還在美國人的控制之下,繼續遭受他們的剝削和 科技 奴役,而華為也成了真真的孤家寡人。
② 為何鴻蒙系統已有安卓80%水平,卻無法取代對方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涉及到晶元和操作系統兩個重點,在操作系統方面,華為也有自己的「備胎」,就是鴻蒙系統(Harmony OS)。在9月10日舉行的2020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發布了鴻蒙2.0新版,該系統確認可用在可穿戴設備、電視和 汽車 上。
但萬眾矚目的鴻蒙系統手機,這次並沒有露面,據說最快也要到2021年才能出來。余承東說,華為的手機鴻蒙系統現在已經達到安卓70-80%水平,而且每天每周每個月都在改進。
華為能否就此擺脫對Android的依賴呢?
折戟的三星Tizen系統
之前三星、惠普、以及黑莓,都曾作過操作系統,但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做成功的只有谷歌的安卓系統和蘋果的iOS,可見,手機操作系統的開發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
以韓國電子巨頭三星為例。三星多年前就提出軟體獨立戰略,希望自家的手機可以用上定製的操作系統,於是在2012年推出了以自己名義主導的新系統Tizen,當時參與開發的廠商有英特爾、富士通、華為、NEC、KT(韓國通信)、NTT DoCoMo、Orange、Panasonic、SK、Sprint和Vodafone等電信巨頭。
三星將當時自己正在開發的一個智能手機平台Bada融合到了Tizen系統中,由此率先推出了Tizen系統1.0版本。這個Bada操作系統是2010年面世的,時間不比安卓系統晚多少,曾經廣受歡迎的三星Wave系列智能手機運行的就是Bada系統。
Tizen系統也是三星為了擺脫對谷歌的依賴而專門開發的替代品,防止谷歌放棄安卓之後自己不會陷入無系統可用的尷尬局面。它是基於Linux框架開發而成的開源系統,按照最初設想,開發者可以自由的使用、構建並為它開發應用,就像現在的安卓系統一樣。
但在現實中,Tizen系統手機始終缺難以廣泛支持用戶程序,也就是第三方或者用戶自己編寫的APP。由於缺乏應用的支持,裝載Tizen系統的三星手機無法打開市場,從2012年到2019年只推出過5款機型,而且都是針對印度等市場的入門級手機。
裝載Tizen系統的三星手機 2014年,隨著安卓和IOS在智能機市場獲得絕對領先優勢,Tizen開始瓦解,不久三星也宣布,搭載Tizen的Z系列只是在印度市場售賣低端機的一種方式,三星未來的高端機仍然會使用Android系統。
2015年以後,三星基本放棄Tizen系統在手機的應用,轉而將它用在智能手錶、智能電視、媒體播放機、機頂盒、和智能傢具(包括空調系統、冰箱、照明控制等)上,並試圖在物聯網方向占據先機。
從實際效果看,Tizen在手機以外的領域發展得比較順利,目前應用場景多達20多個,在智能手錶市場更是僅次於蘋果的watch OS,高於谷歌的wear OS。
打造移動生態失敗的黑莓手機QNX系統
談到手機操作系統,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是曾經大名鼎鼎的以加密安全著稱的黑莓手機及其操作系統QNX。
QNX系統是一種商用的類似Unix的嵌入式操作系統,應用范圍極為廣泛,除了黑莓當年的手機和平板電腦BlackBerry PlayBook,它還可以控制保時捷跑車的音樂和媒體功能、核電站和美國陸軍的無人駕駛Crusher坦克。
特別是在 汽車 領域,QNX是最大的操作系統供應商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230種車型、1.5億輛 汽車 搭載了QNX軟體,在車用市場佔有率達到75%,產品廣泛應用於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數字儀錶板、互聯模塊、免提系統與信息 娛樂 系統中。
QNX系統最初是由1980年成立的嵌入式系統開發商Quantum Software Systems公司開發的,2004年被哈曼集團以1.38億美元的現金收購。2010年4月,加拿大黑莓公司(BlackBerry)又從哈曼集團手中收購了QNX軟體公司。
黑莓公司之所以收購QNX,是想利用它來搭建先進的手機操作平台,但多次嘗試都不成功。沒想到的是,2016年黑莓公司放棄智能手機業務後,卻依靠QNX系統成功轉型為軟體服務公司,聚焦於企業軟體服務、QNX嵌入式軟體業務及車載系統。
2016年黑莓公司把智能手機業務賣給TCL時,公司年虧損額超過4億美元。其後公司的軟體和服務業務收入不斷增加,到2020年二季度已經實現凈利潤4400萬美元,公司成功實現轉型。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三星手機,還是黑莓手機,或是以前的諾基亞、摩托羅拉手機,都曾憑借外觀、硬體配置、處理器、拍照等功能,在市場上如日中天。
可它們在打造移動操作系統方面都不成功,沒能抓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節拍,打造出自己掌控的全球手機生態圈。三星至今還是高度依賴安卓系統,而黑莓、摩托羅拉等則已經退出 歷史 舞台,令人扼腕。
華為HMS仍有很遠的路要走
說回華為的鴻蒙系統。近幾年華為一直在積極構築自己的生態圈,並在2019年8月推出了初代「鴻蒙」。2019年遭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後,華為加速開發自家鴻蒙系統。
據華為終端負責人余承東透露,公司在鴻蒙系統上投資過億,現在已經達到安卓70%至80%水平,並還在不斷改進系統的體驗,華為也申請了多個鴻蒙操作系統相關的商標,包括HUAWEI HarmonyOS、HarmonyOS Connected、HarmonyOS Linked等。
隨著美國不斷升級封殺令,手機鴻蒙系統的開發也變得更加緊迫,因為華為現有的手機用戶未來可能將無法更新Google Play應用商店、Google地圖和Google移動服務提供的其他產品,這將嚴重影響客戶購買華為新手機的意願。
但鴻蒙系統的開發,難度遠超過人們的想像。 在鴻蒙1.0面世時,華為就承認,自己的操作系統還遠無法取代Google安卓系統的App,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開發出相關的替代產品,而歐洲和東南亞的很多安卓用戶,早已習慣了安卓手機上的那些Google App。基於鴻蒙生態的可用App太少,會嚴重影響用戶的體驗和接受度。
2019年8月,華為將基於華為移動服務(HMS)的定位、地圖、分析、廣告等12個領域向開發者全面放開,據最新數據現實,華為HMS的注冊開發者已達到160萬,並有超過8萬個App集成了HMS Core。但HMS的開發者目前僅佔全球開發者的約 10%,且8 萬個應用數量也遠遠落後於谷歌的 280 萬,還遠遠做不到取代安卓。
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禕曾指出,谷歌的Android系統之所以能成為全球第一的移動操作系統,實現生態系統和市場渠道的雙贏,主要是憑借開源和免費這兩個特點,得到廣大手機廠商和開發者的擁戴,一路突飛猛進。
他建議華為效仿安卓系統的開源模式,在短時間內迅速為鴻蒙系統建立起完善的生態體系,避免因無法建立生態圈而導致鴻蒙系統失敗。
但在很多人分析人士看來,華為不大可能採納周鴻禕的意見,推行開源模式。考慮到華為自主研發的海思麒麟晶元就僅供自己使用,華為將其視為自身的一項核心競爭力和戰略產品,因此鴻蒙系統極有可能扮演著同樣的角色,並不會對外開放。
總之,由於手機鴻蒙系統開發難度極大,它一時半會還無法跟用戶見面,至於何時取代安卓系統,就更難以給出答案了。晶元和操作系統的雙重壓力下,華為的手機業務恐怕將經歷一個不短的寒冬。
③ 鴻蒙系統為何只用在中低端手機
前段時間轟轟烈烈的鴻蒙系統的面世,最近這個系統新裝備上了華為的手機後,大家議論紛紛,對以上小夥伴們所關注到的,為啥鴻蒙系統用在中低端手機上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當前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盡快形成自己的生態。那要形成生態的基礎是什麼?是足夠多的用戶!產品、技術、服務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永遠是用戶,有用戶就有一切,這就是互聯網的法則。相比於高端用戶,積累低端用戶要容易得多。雖然我們對於華為手機第一反應總是P30、Mate 20等高端系列,但其實這只是明星效應,真正支撐華為每年龐大的銷量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中低端手機。所以,鴻蒙系統真正要實現快速上量,只能依靠中低端產品。
鴻蒙當前還不是一款非常成熟的產品,其選擇現在低端產品上應用,繞開高端產品,其實也是對高端用戶的一種保護,畢竟高端產品的用戶付出了更高的價格,其對於品質的要求會更嚴苛,而稚嫩的鴻蒙估計還經受不住這種嚴苛的客戶體驗的壓力測試。對於華為而言,其高端用戶是非常珍貴的,基於二八定理,20%的高端用戶貢獻了80%的利潤,一旦這些高端用戶因為對鴻蒙的不成熟、不穩定感到失望,很可能將背棄華為手機,這對華為來說更得不償失。
目前華為鴻蒙系統到底會不會受到市場的歡迎,一切都是未知數,這個過程肯定有一個試錯的成本,如果華為直接在高端手機上使用鴻蒙系統,萬一市場反應平平,那這些手機很難銷售出去,那就會造成手機積壓,導致成本上升。
華為手機的海外市場銷量佔比65%以上,國外手機用戶非常依賴google的GSM服務,google的全家桶應用gmail、youtube等均需要GSM服務的支持,google中斷了與華為的業務往來,不再授權使用GSM服務,因此對華為的海外用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美國晶元以及操作系統的打壓,華為任正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下調了華為手機銷量預期。預計華為手機在國外的銷量將會下降40%左右,意味著華為手機將會失去4000萬至6000萬台的銷量。
該問題的主要因素就是華為失去安卓谷歌系統,導致的用戶流失問題。華為手機將會面臨較大的利潤壓力,高端手機是華為手機較為重要的利潤來源。避免高端市場的流失,通過中低端手機進行測試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鴻蒙系統用於中低端機,那麼將極大的抑制住鴻蒙系統的發展,雖然說中低端機的用戶量很大;但是,這對於華為整體系統的布局是不利的! 更為關鍵的是:鴻蒙系統都沒有發布,何來的只用於中低端手機的說法呢?!
印度有一款系統,號稱是世界第三大系統:KaiOS,它的用戶數超過1個億,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了iOS。這款系統同樣使用了linux,它能夠運行基於HTML5編寫的APP的,而且手機流暢度非常高。 這款系統應用於低端的功能機,可是它和華為鴻蒙系統不一樣,這款系統因為特殊的市場需求,只適用於功能機市場,它並不適合大部分的國際市場,更加不適合中國市場。
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是功能機,更不是低端智能機,華為系統本身所泄露的信息,可以知道:它將打通電腦,手機,平板等多項智能設備,這就說明了,它不可能只適合於中低端機!
那麼,鴻蒙系統到底該會什麼時候發布?到底哪種形式發布呢?我們的猜測如下:
如今的系統還是以猜測為主,我們並不知道鴻蒙系統的發展情況,我們也對於鴻蒙系統有合理的擔憂,能不能完美兼容安卓應用?如果解決生態鏈問題?這些都是鴻蒙系統必須要解決的!
根據最新的消息,華為可能在10月份推出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手機,預期鴻蒙手機可能無法滿足海外市場中高端用戶的應用程序生態的需求,因此鴻蒙手機初期可能定位為中低端手機,首發不可能是mate30。
華為手機的海外市場銷量佔比65%以上,國外手機用戶非常依賴google的GSM服務,google的全家桶應用gmail、youtube等均需要GSM服務的支持, google中斷了與華為的業務往來,不再授權使用GSM服務,因此對華為的海外用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鴻蒙操作系統上市的初期,可能會存在一些bug,雖然兼容所有的安卓應用,但是無法使用google的GSM服務,因此無法滿足中高端用戶應用程序的需求。鴻蒙系統是華為的自研系統,如果要贏得口碑,就需要完善好。 中低端手機價格便宜,功能需求比較低,系統承載壓力比較小,有助於手機用戶體驗反饋和系統bug搜集。 如果貿然用於mate系列的高端手機,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和鴻蒙系統的發展。
因此,有專家預測,初期鴻蒙手機以中低端手機為主,主要面向中歐、東歐、拉美,印度以及擴展中國市場,提升到35%~45%的佔比(過去是30%~35%)。
華為mate 30系列的手機即將發布,很多網友可能覺得mate 30是鴻蒙系統最理想的首發機型,但是華為的鴻蒙系統剛剛推出,可能無法滿足海外用戶的需求,為了維持延續性,mate 30可能不會搭載鴻蒙操作系統。
隨著鴻蒙系統生態圈逐步完善,用戶體驗的增強,產品型號越來越豐富,那麼鴻蒙系統用於華為的高端旗艦手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早在2012年就開始研發,由於美國的「禁售令」,谷歌突然斷供,華為不得已推出了「備胎」鴻蒙操作系統,時間較為倉促,可能在兼容性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華為已經在100萬台測試機進行鴻蒙操作系統的測試。最後用網友的一句話總結「要允許華為鴻蒙系統有缺點,大家陪伴鴻蒙系統逐步完善,因為這是真正的國產系統」。
誰告訴你的?華為自己的東西從來都是用在高端上的,這叫戰略,給別人的印象是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上鴻蒙系統是不得已,現成的安卓不讓用,需要另起爐灶,以後所有的華為可能都要用鴻蒙,這個開始很難,但是也不一定就是壞事,期待鴻蒙,相信華為!
關於鴻蒙系統是否只用在中低端手機,這一說法目前無法證實!
關於華為鴻蒙系統:
據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透露, 如果華為持續無法使用谷歌服務,將啟用鴻蒙系統,P40將作為第一款鴻蒙手機在明年問世。 同時,麒麟處理器計劃對外銷售。( 前提 :如果華為持續無法使用谷歌服務)
自從特特朗普政府的禁令實施以來, 谷歌就終止與華為的部分合作 ,包括未來華為新手機將無法使用Play Store及Gmail等功能,以及 不再提供谷歌移動服務(GMS) 。現在國內手機都是基於Android系統,而Android系統是谷歌的。因此華為針對歐洲市場的榮耀V30系列手機將搭載HMS服務(華為移動服務),以此替代GMS(谷歌移動服務)。
關於華為鴻蒙系統
鴻蒙系統什麼時候啟用
目前針對已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可確認信息:
華為針對榮耀智慧屏、榮耀智慧屏Pro目前是搭載鴻蒙操作系統。
按目前華為各方面通報的信息,鴻蒙系統將最新用於物聯網設備。比如手錶、電視以及其他相關的智能設備。
鴻蒙並非為手機而生
2019年6月24日,華為任正非在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時就提到: 鴻蒙並非為手機而生
而是為了做物聯網來用的,比如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因為它能夠精確控制時延在五毫秒以下,甚至達到毫秒級到亞毫秒級。
鴻蒙系統的苦與痛
華為鴻蒙OS系統生態建設還並不完善。
目前,華為要推出基於智能手機的鴻蒙OS系統,其直面與Android和iOS系統競爭還存在差距。一旦消費者無法體驗到能夠匹配Android、iOS系統的生態體驗,無疑也將會進一步影響華為手機的銷量,目前,華為智能手機銷售量已成為全球第二、中國第一。華為在此情景下,肯定不願冒進。當然,我們希望華為鴻蒙OS系統盡快上市,成為世界三大手機系統之一。
現在回答:「鴻蒙系統為何只用在中低端手機?」這個問題。
是目前有計劃用於P40手機終端,會不會普及用於華為所有終端,這要看與谷歌的對抗結果了。
你說呢?
鴻蒙系統現在是啥手機還沒有搭載呢,何談中低端手機呢?
其實,個人更傾向與鴻蒙系統在初級階段搭載中低端手機。
通過19年第4季度華為手機市場份額來看,海外市場雖然沒有小米,OnePlus這么重要,但海外確實是華為的重要一部分。
根據一份調查數據當華為不再支持谷歌服務時,將會有一半以上的人放棄華為手機。
所以海外版本將會暫緩發布。
個人感覺華為將會在國內中低端搭載鴻蒙系統。主要有以下原因
中低端用戶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學生,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這個階級的人群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未知,新鮮事物。有很強烈的消費意願。
這部分人,時間相對比較充足,相對於高端用戶群,更加喜歡提出問題,這樣可以反饋鴻蒙系統在使用中的不足之處,非常利於鴻蒙系統發展。
這群年輕人,無論是在校園內還是初入職場,心中的民族情懷非常之重。小樹苗在成為大樹之前需要有情懷的一群人來呵護,以免直接被狂風驟雨摧殘致死。
與其說鴻蒙具有追逐天際的野心不如說是當代國人的使命,是這代人強壓給鴻蒙的使命。我們內心渴望有一款自己的操作系統。 就像小米一樣,以極致性價比起家,最終依然要飛上九天之上做高端手機,無論生死只為自己心中那份永不磨滅的激情與期待。
鴻蒙雷聲大雨點小,無論鴻蒙的成功與失敗。但我們自己的操作系統與計算機領域相關的技術終究會有。
春天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操作系統,晶元,半導體我們都會有。
鴻蒙系統作為華為自主研發的新款操作系統,如果想一下子全面鋪開自然是不可能的,即使華為前期的准備再充分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可能系統在內測時沒有出現的問題到了市場上就問題百出,更重要的還有生態系統的完善,鴻蒙即使是在2020年初推出,系統生態也很難說有多高的完成度,因此現在中低端手機上試水是正確的選擇。
其實就有點像小米把澎湃晶元用在中低端機型上,華為也不敢冒險直接把鴻蒙使用在自家高端手機上,畢竟像p30和mate20這樣的高端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華為的品牌形象,如果因為強推鴻蒙系統導致了正常使用上的問題,那對華為全線產品的銷量都會造成影響,根據數百萬乃至上千萬銷量的華為高端機來說,這個風險不能冒。
沒有一款操作系統可以做到一步到位,即使是安卓和IOS也是一步步完善才走到今天的,同樣,華為也沒有強大到可以直接把最完善的鴻蒙系統拿到檯面上來,我們應該允許試錯,畢竟鴻蒙可以說是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的希望,鴻蒙系統先在中低端機型上試水可以最大化的減少風險損失,也能在實戰中讓鴻蒙系統不斷完善, 不過華為也要做好鴻蒙系統起初不被消費者接納甚至被排斥的心理准備才行。
說到鴻蒙系統我第一時間想到了另一個手機系統tizen系統,可能很多人估計都沒聽說過。其實Tizen是兩大Linux聯盟LiMo Foundation和 Linux Foundation 整合資源優勢,攜手英特爾和三星電子,共同開發針對手機和其它設備的新操作系統。可以說是三星為了擺脫安卓系統打造三星自有手機和其它電子產品而開發的操作系統。
只從筆者知道這個系統到現在也有三四年了吧。但是這個系統一直沒什麼動靜,手機上只在一些三星的低端機上安裝Tizen推向市場。中國只有三星自家的智能電視上是Tizen系統。但反響也不怎麼樣。好像沒看什麼媒體提過。三星推出的這個系統為什麼不推向高端手機呢?我感覺還是手機APP應用生態圈不行。說到這里想到微軟的Windows Phone存活了幾年也以失敗告終。感覺都失敗在APP應用生態圈上。
說回鴻蒙吧!我想硬體與系統兼容方面應該沒問題,只是這個系統APP應用生態上要如何解決。如果沒有安卓和蘋果的APP應用的生態圈鴻蒙應該很難生存下來。現在鴻蒙不敢在高端機上出同理就是APP應用生態圈沒搞好。先把鴻蒙系統放在低端機上試水。而且看未來發展情況。如果還能與谷歌合作那有可能像三星一樣繼續用安卓系統,鴻蒙系統做備胎像三星一樣在低端手機上推向市場與安卓機共存並慢慢發展。一切的一切都要看未來中美之間,華為與谷歌之間有什麼變數了。
其實這個與筆者此前的判斷是非常一致的,我們說鴻蒙操作系統它畢竟是一個新系統,如果貿然的使用在了華為的旗艦手機上面,一旦出現問題是華為最不能承受的結果,要知道目前華為的p系列以及魅特系列保守給華為的銷量估計貢獻數量大概在3000萬部左右,甚至還要超過這個數字。
一旦說是處於失敗狀況,那麼這兩款手機在影響力以及旗艦手機的品牌地位,包括對用戶的一個印象都會大打折扣,這對華為來說絕對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真正的系統推廣其實一定是要在一個獨立的品牌之上,這個獨立的品牌價格層面一定要更加親民,同時配置還不能太低,因為一旦配置太低的話,大多數用戶就不是這款手機的目標用戶了。
而最適合華為推廣這款操作系統的方法其實是單獨設立一個子品牌,同時這個子品牌的配置至少要是在中高端的水平之上,但價格卻是中低端的價格,還會有一系列的福利,或者說補貼政策來鼓勵用戶去使用,鼓勵開發商去開發軟體環境。
所以一款操作系統想要真正的成功,不拿出真金白銀的補貼,其實是很難完全俘獲用戶的,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目前已經飽和到現在的情況下,用戶其實對於購買新手機的慾望已經很低了,更何況是一款可能軟體運行環境都不明確,系統的bug有沒有解決完這些都是疑慮的一款新手機。
只有在中低端手機里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華為才敢逐步的向絕對旗艦手機來推送這一款操作系統,否則貿然的使用自己最核心的競爭力的產品,一定是讓華為得不償失。
④ 如何看待有人說:鴻蒙系統為何只用在中低端手機
這個題目題主說的不對也對。問的不對的原因是,鴻蒙系統還沒有出世,目前我們所描述的都是自己的猜測。但是樓主問的問題也不大,鴻蒙系統如果出世,大概率優先在中低端手機使用。甚至可能一些第三方的山寨功能機已經使用了
這個和華為一貫的小心謹慎的作風有關,之前有先例,就是麒麟處理器的前身,海思K3V2手機處理器
海思K3V2手機處理器推出時,當時可是一片黑啊,發熱量大而且玩 游戲 性能極其差勁,在友商那都快被黑出翔了。那時華為的高端都是使用高通的處理器,華為的低端系列用了自己的K3V2處理器。藉助低端處理器的商用,對現網反饋的大量問題的解決,後續華為從K3V2開始逐步高端都採用自研的處理器,最終實現了麒麟處理器的升華,後來的麒麟950、960開始一鳴驚人。
這是華為一貫的作風,華為在其他產業也是這樣。例如自研的ARM架構的CPU,也是先在華為的低端通信設備開始商用,然後逐步過渡到高端的設備。
所以鴻蒙系統如果一旦推出,優先在低端設備使用的概率是很大的。因為低端設備的要求低,沒有那麼強烈的性能訴求,很多爺爺奶奶也就是上個微信看個視頻。在部分低端設備上使用,可以慢慢的解決使用的問題,最終過度到全系使用鴻蒙操作系統
不知道鴻蒙操作系統是不是開源。如果是開源的,允許第三方使用的,那麼第三方也會先把鴻蒙系統用於低端的設備。畢竟一個新的OS兼容性是一個大問題,在沒有確保兼容性萬無一失的前提下,沒有人會貿然在高端設備上直接使用未經驗證的OS。
所以,如果鴻蒙系統推出,優先用於中低端的手機,我覺得是一個正確的策略。安卓系統目前也不是不能用,至少在中國使用沒有任何問題,在海外使用和第三方APP Store綁定也沒什麼問題。 華為的鴻蒙在中低端手機穩定後,一定會逐步過渡到高端手機,這個路我覺得不會很遠
這一想法僅僅是大家的猜測,官方並未給出任何鴻蒙系統適配機型的消息。
一、手機端的利潤壓力
美國晶元以及操作系統的打壓,華為任正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下調了華為手機銷量預期。
預計華為手機在國外的銷量將會下降40%左右,意味著華為手機將會失去4000萬至6000萬台的銷量。該問題的主要因素就是華為失去安卓谷歌系統,導致的用戶流失問題。
華為手機將會面臨較大的利潤壓力,高端手機是華為手機較為重要的利潤來源。避免高端市場的流失,通過中低端手機進行測試是個不錯的選擇。
二、用戶基數大、更易發現問題
前段時間流傳華為採用百萬機型進行測試,官方並未給出確認消息。
三、是否會採用雙系統的猜測
網上很多用戶紛紛猜測,華為是否會使用雙系統的問題?
同時,國內的軟體廠商勢必會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共同豐富華為鴻蒙系統的生態建設。
部分用戶認為華為鴻蒙系統首批將會應用於旗艦手機,兩種看法,您更支持哪種呢?
根據最新的消息,華為可能在10月份推出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手機,預期鴻蒙手機可能無法滿足海外市場中高端用戶的應用程序生態的需求,因此鴻蒙手機初期可能定位為中低端手機,首發不可能是mate30。
1、鴻蒙系統初期為中低端機型
華為手機的海外市場銷量佔比65%以上,國外手機用戶非常依賴google的GSM服務,google的全家桶應用gmail、youtube等均需要GSM服務的支持, google中斷了與華為的業務往來,不再授權使用GSM服務,因此對華為的海外用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鴻蒙操作系統上市的初期,可能會存在一些bug,雖然兼容所有的安卓應用,但是無法使用google的GSM服務,因此無法滿足中高端用戶應用程序的需求。鴻蒙系統是華為的自研系統,如果要贏得口碑,就需要完善好。 中低端手機價格便宜,功能需求比較低,系統承載壓力比較小,有助於手機用戶體驗反饋和系統bug搜集。 如果貿然用於mate系列的高端手機,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和鴻蒙系統的發展。
因此,有專家預測,初期鴻蒙手機以中低端手機為主,主要面向中歐、東歐、拉美,印度以及擴展中國市場,提升到35%~45%的佔比(過去是30%~35%)。
華為mate 30系列的手機即將發布,很多網友可能覺得mate 30是鴻蒙系統最理想的首發機型,但是華為的鴻蒙系統剛剛推出,可能無法滿足海外用戶的需求,為了維持延續性,mate 30可能不會搭載鴻蒙操作系統。
隨著鴻蒙系統生態圈逐步完善,用戶體驗的增強,產品型號越來越豐富,那麼鴻蒙系統用於華為的高端旗艦手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早在2012年就開始研發,由於美國的「禁售令」,谷歌突然斷供,華為不得已推出了「備胎」鴻蒙操作系統,時間較為倉促,可能在兼容性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華為已經在100萬台測試機進行鴻蒙操作系統的測試。最後用網友的一句話總結「要允許華為鴻蒙系統有缺點,大家陪伴鴻蒙系統逐步完善,因為這是真正的國產系統」。
你好,我是一名數碼銷售和維修人員,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目前關於華為鴻蒙手機系統將在哪款手機上率先採用,並未有官方的公告,市場有很多傳言,比如,如題主所說的先在中低端手機中試水,如果效果好,再大面積部署,如果不好,再繼續在中低端逐步發展;也有說明年上市的華為p40系列中將率先推出鴻蒙系統的p40手機。目前來看,幾乎都是市場傳聞,未有官方申明。
筆者一般購買手機的價格區間在2000-3000元,超過三千的不是買不起,而是自己的消費習慣就是比較注重性價比,假如華為推出2000+的鴻蒙手機,我是願意第一時間去體驗的,可以說是支持,也可以說是我本身就喜歡新鮮的東西,我會高高興興的買一部鴻蒙手機蹦蹦跳跳的回家慢慢體驗!
三星當年也是這樣玩的,把三星自己的Tizen操作系統用在低端機和電視等上面,華為是學三星這一招,幾乎玩法一模一樣。
其實三星和華為們都明白,花高價買他們高檔手機的人,其實並不存在品牌忠誠度,這些人只是收入高而已。他們選擇華為和三星的原因,是這些品牌正在風口上,這些人其實曾經也是諾基亞和三星的高端客戶,諾基亞不行了換三星;現在三星在國內不行了,他們就選華為;華為一旦不行了,他們還繼續換。
如果你的操作系統讓他們用起來不爽,特別是這些人還要出國或者有跨國的生意,如果鴻蒙對國外的應用支持不好,哪怕是這些應用的開發者們故意搞得不好兼容,那麼這些客戶不會怪谷歌或者facebook們,可能會直接怪手機的問題,這些用戶很可能就會丟掉。
其實這種玩法是一種折衷的選擇,但並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無非就是不想放棄現有的高利潤產品,拿一些低利潤的產品來試路,然後靠蠶食來達到擴大自己操作系統的目的。
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比較務實的做法,但是從三星的失敗案例來看,其實是很難成功的。因為,低端上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統以後,向高端推的難度是非常大的。把寶馬的發動機給寶來安上,寶來車主是不會有意見的,把奧拓的發動機給奧迪車安上,估計奧迪車不賣不掉了。
其實,又想從別人系統的高端機中得到高利潤,又想推廣自已的操作系統,本來說是一對矛盾,其結果可能會倒起來幫安卓打廣告,提升其的高端形象,反而把自己的系統放在不利的地位。這樣玩一段時間後,連低端客戶都會產生不滿。大家可知道,低端客戶才有死忠粉,原因嘛,說起來不太好聽,我就不說得太明了。如果得罪了這些客戶,推廣系統的任務就會遇上更大的麻煩,三星就是這樣玩得基本失敗了的。要注意,當時三星手機的全球影響力,包括在中國國內的影響力,都是遠超現在的華為的。
那麼除了這種玩法,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有,那就是高風險、高收益的」休克療法「,所有的機型一起換上新的操作系統,強制淘汰安卓,並將所有的資源放在新的系統上。甚至可以像當年砸全新的有問題的榮耀手機一樣,把安裝了安卓系統的庫存機,全部拉來砸掉,以示決心。
這種玩法的風險極高,很多是度不過這個休剋期的。但是一旦挺過了休剋期的企業,可能就真能帶來一定的革命成果。蘋果當年不就是這樣玩死諾基亞的嗎?
敢玩休克療法的企業不多,一般只有蘋果、微軟之類的企業有能力來玩,或者說玩過,而且還並不每一次都能成功,比如微軟的手機操作系統windows phone,就在休克兩次以後,徹底沒醒過來。蘋果當年電腦上玩休克跟IBM硬杠,也差不多半死不活好多年。
難,做硬體難,但更看重技術;做軟體更難,除了看重技術,還有一堆復雜的用戶群之類的統計學問題。
鴻蒙2.0版本即將到來相信很多人都在等著鴻蒙系統手機的發布,最新好消息是9月10號左右華為就會發布鴻蒙2.0版本,到時候將會為我們提供更多的資訊,歡迎大家留意其發布會哦。
華為用了一個非常明智的測試手段,無痕對接現有手機,對現有手機進行內置應用的方式進行測試,如果有華為手機的用戶應該會收到一些華為應用的內置更新。這也符合華為微內核的定位,我們拭目以待吧。
系統對什麼樣的手機開放,這個問題還在討論之中,華為只公布了初期計劃,還沒有一個非常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市場大規模測試與應用。我們可以從華為鴻蒙系統官方網站看看一些最新資訊。
現在還停留在猜測層面,和分析師分析層面,具體會出什麼手機,具體還在探討階段。
如果只對中低端手機開放,說明前期是想市場佔有率,因為中低端手機才是手機的主流,更多人使用,有利於打開市場,拓寬用戶量,打造生態圈,只有更多用戶使用了才能使得系統更加成熟。
歡迎討論一個問題:
這個系統是否對外開放?其他品牌是否也可以使用?要發布多少款手機?與安卓應用互通嗎?
作為一個新的操作系統,能不能為人們所接受?對於新事物人們總是懷著一顆抗拒的心理的,在手機操作系統演化了兩代多的情況下,新系統是否還有市場?等等一系列問題,還有很多核心的問題,比如開發者,運營,變現等一系列的問題
閱讀延伸:聊聊手機系統那些事
手機系統的變遷: 自2019年以來,安卓系統的市場佔有率為70.38%,蘋果為28.32%,其他手機的佔比只有1.3%,可以說整個市場已經被安卓和蘋果壟斷。
但是回到10年以前,那時候的手機操作系統是黑莓、微軟、諾基亞的天下,特別是塞班系統,占據57%的份額,但10年之後,幾乎沒有塞班系統的出現,大多數00後根本就沒有聽說過塞班系統。
曾經巨頭們做的手機系統: 2009年,諾基亞推出Maemo系統,但是效果,幾乎沒有效果。2009年,MAEMO和moblin系統合並,變成Meego系統,這個系統只推出了一部手機諾基亞N9。三星研發過2個手機操作系統,第一個名為Bada(海洋),不過研發失敗了,後面三星和英特爾聯合研製推出了Tizen OS,最後也沒有推廣開來。
感謝閱讀,歡迎更多人來一起討論。
你好。鴻蒙系統只是暫時會在中低端手機上運行。
我們都知道鴻蒙系統是華為研發出來的全平台的系統,將就運行在手機,平板,電視,手錶等硬體產品上。目前我們得知鴻蒙系統已經在電視,手環上部署了。
當然這只是暫時的情況。一個系統的推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目前在電視和手錶手環上應用主要這類硬體產品相對封閉,只需要運行內置的應用程序就可以了,用戶也沒有必要安裝其他的APP。
手機和平板就不同了,這類大眾使用率較高的產品,需要完善的軟體生態來支撐,要不然買一個手機發現啥APP都裝不了,誰還會再去買呢?
所以鴻蒙系統需要經歷一段軟體生態建立的過程,當生態完善後就可以在手機上無縫切換過來了。
還有就是在低端機上試水,目的也是很明確的,可以通過低端機來測試系統的穩定性以及收集用戶反饋,進行不斷迭代。而且由於低端機價格低廉,用戶群體比較廣泛,而且不會影響到品牌形象。
如果一開始就在旗艦機上使用,如果系統存在穩定性的問題,軟體生態還沒完善,那麼對於整個品牌的傷害很大。而且高端機都是高溢價,需要給用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體驗。從這兩點上也只能後期在旗艦機部署鴻蒙系統。
在未來華為將會打造自己品牌的硬體生態和軟體生態,成為國產手機中的蘋果。
當前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盡快形成自己的生態。那要形成生態的基礎是什麼?是足夠多的用戶!產品、技術、服務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永遠是用戶,有用戶就有一切,這就是互聯網的法則。相比於高端用戶,積累低端用戶要容易得多。雖然我們對於華為手機第一反應總是P30、Mate 20等高端系列,但其實這只是明星效應,真正支撐華為每年龐大的銷量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中低端手機。所以,鴻蒙系統真正要實現快速上量,只能依靠中低端產品。
鴻蒙當前還不是一款非常成熟的產品,其選擇現在低端產品上應用,繞開高端產品,其實也是對高端用戶的一種保護,畢竟高端產品的用戶付出了更高的價格,其對於品質的要求會更嚴苛,而稚嫩的鴻蒙估計還經受不住這種嚴苛的客戶體驗的壓力測試。對於華為而言,其高端用戶是非常珍貴的,基於二八定理,20%的高端用戶貢獻了80%的利潤,一旦這些高端用戶因為對鴻蒙的不成熟、不穩定感到失望,很可能將背棄華為手機,這對華為來說更得不償失。
目前華為鴻蒙系統到底會不會受到市場的歡迎,一切都是未知數,這個過程肯定有一個試錯的成本,如果華為直接在高端手機上使用鴻蒙系統,萬一市場反應平平,那這些手機很難銷售出去,那就會造成手機積壓,導致成本上升。
華為手機的海外市場銷量佔比65%以上,國外手機用戶非常依賴google的GSM服務,google的全家桶應用gmail、youtube等均需要GSM服務的支持,google中斷了與華為的業務往來,不再授權使用GSM服務,因此對華為的海外用戶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美國晶元以及操作系統的打壓,華為任正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已經下調了華為手機銷量預期。預計華為手機在國外的銷量將會下降40%左右,意味著華為手機將會失去4000萬至6000萬台的銷量。
該問題的主要因素就是華為失去安卓谷歌系統,導致的用戶流失問題。華為手機將會面臨較大的利潤壓力,高端手機是華為手機較為重要的利潤來源。避免高端市場的流失,通過中低端手機進行測試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這個與筆者此前的判斷是非常一致的,我們說鴻蒙操作系統它畢竟是一個新系統,如果貿然的使用在了華為的旗艦手機上面,一旦出現問題是華為最不能承受的結果,要知道目前華為的p系列以及魅特系列保守給華為的銷量估計貢獻數量大概在3000萬部左右,甚至還要超過這個數字。
一旦說是處於失敗狀況,那麼這兩款手機在影響力以及旗艦手機的品牌地位,包括對用戶的一個印象都會大打折扣,這對華為來說絕對是得不償失的。
所以真正的系統推廣其實一定是要在一個獨立的品牌之上,這個獨立的品牌價格層面一定要更加親民,同時配置還不能太低,因為一旦配置太低的話,大多數用戶就不是這款手機的目標用戶了。
而最適合華為推廣這款操作系統的方法其實是單獨設立一個子品牌,同時這個子品牌的配置至少要是在中高端的水平之上,但價格卻是中低端的價格,還會有一系列的福利,或者說補貼政策來鼓勵用戶去使用,鼓勵開發商去開發軟體環境。
所以一款操作系統想要真正的成功,不拿出真金白銀的補貼,其實是很難完全俘獲用戶的,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目前已經飽和到現在的情況下,用戶其實對於購買新手機的慾望已經很低了,更何況是一款可能軟體運行環境都不明確,系統的bug有沒有解決完這些都是疑慮的一款新手機。
只有在中低端手機里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華為才敢逐步的向絕對旗艦手機來推送這一款操作系統,否則貿然的使用自己最核心的競爭力的產品,一定是讓華為得不償失。
⑤ 華為的鴻蒙系統有可能成為第四大操作系統嗎
華為絕對有可能成為第四大操作系統,我們在分析可能性之前,先來目前四大操作系統是哪些,與鴻蒙比較有何優劣勢。
目前按照市場份額來說,分別是安卓、windows、ios、macOs;
安卓是谷歌打造的一款移動端操作系統,目前市場佔有率39%。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安卓系統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國內除了iphone,其他手機基本安裝的基於安卓的系統。
安卓是開源的,只要遵守協議,任何人都可以拿到源碼,進行二次開發。
這也是安卓市場佔有率高的原因。
windows是微軟旗下的桌面操作系統,目前市場佔有率35%。
對於windows,基本上玩過電腦的應該都知道。
有意思的是,windows的市場佔有率有一部分是靠盜版支撐的。
windows現在也在擁抱開源,並且有意將系統往微內核方向發展,之前有報道,已經建立了一條基於手機的windows 10操作系統的分支。
ios是蘋果旗下的手機操作系統,目前市場佔有率13.87%。
ios系統基本是用於蘋果自己的設備上,市場佔有率基於自己的出貨量。
從近年來看,ios的出貨量有所下降,但採取降價策略後,出貨量有所回升。
這是閉源生態的弊端。
macOs是蘋果旗下的桌面操作系統,目前市場佔有率5.92%。
macOs也是基本上只用於蘋果自家電腦上,由於macOs灰常滴貴,所以並沒有到人手一本的地步,市場佔有率略低。
這里提下linux系統,論市場佔有率只有0.77%,但如果論影響力的話,絕對是排名前三的操作系統。
2019年華為在東莞的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鴻蒙操作系統,目前國內市場份額0.1%,國際市場份額目前還沒找到數據。
鴻蒙系統與安卓一樣,也是基於開源的linux系統開發的。
與安卓不同的是,鴻蒙是採用微內核的架構,並且面向多終端設備,比如手機、平板、電視、智能 汽車 、可穿戴設備等。
目前已有多個設備搭載鴻蒙操作系統,新發布的榮耀智慧屏就是搭載的鴻蒙系統。
鴻蒙系統是開源的,雖然目前大多是華為自加設備搭載,但隨著開源的推進,相信會有更多的設備搭載鴻蒙系統。
我們先看看鴻蒙的優勢:
鴻蒙OS的「分布式OS架構」和「分布式軟匯流排技術」通過公共通信平台,分布式數據管理,分布式能力調度和虛擬外設四大能力,將相應分布式應用的底層技術實現難度對應用開發者屏蔽,使開發者能夠聚焦自身業務邏輯,像開發同一終端一樣開發跨終端分布式應用,也使最終消費者享受到強大的跨終端業務協同能力為各使用場景帶來的無縫體驗。
鴻蒙 OS通過使用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IPC兩大技術解決現有系統性能不足的問題。確定時延引擎可在任務執行前分配系統中任務執行優先順序及時限進行調度處理,優先順序高的任務資源將優先保障調度,應用響應時延降低25.7%。鴻蒙微內核結構小巧的特性使IPC(進程間通信)性能大大提高,進程通信效率較現有系統提升5倍。
鴻蒙OS採用全新的微內核設計,擁有更強的安全特性和低時延等特點。微內核設計的基本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盡可能多地實現系統服務,同時加入相互之間的安全保護。微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服務,比如多進程調度和多進程通信等。
鴻蒙OS將微內核技術應用於可信執行環境(TEE),通過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形式化方法是利用數學方法,從源頭驗證系統正確,無漏洞的有效手段。傳統驗證方法如功能驗證,模擬攻擊等只能在選擇的有限場景進行驗證,而形式化方法可通過數據模型驗證所有軟體運行路徑。 鴻蒙OS首次將形式化方法用於終端TEE,顯著提升安全等級。同時由於鴻蒙OS微內核的代碼量只有Linux宏內核的千分之一,其受攻擊幾率也大幅降低。
鴻蒙OS憑借多終端開發IDE,多語言統一編譯,分布式架構Kit提供屏幕布局控制項以及交互的自動適配,支持控制項拖拽,面向預覽的可視化編程,從而使開發者可以基於同一工程高效構建多端自動運行App,實現真正的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在跨設備之間實現共享生態。華為方舟編譯器是首個取代Android虛擬機模式的靜態編譯器,可供開發者在開發環境中一次性將高級語言編譯為機器碼。此外,方舟編譯器未來將支持多語言統一編譯,可大幅提高開發效率。
鴻蒙作為後起之秀,在結合前幾大操作系統優勢的同時,再結合業務場景而開發的,如果生態建設起來了,成為前三大操作系統也不是不可能!
從市場份額來看,排名第四的是macOS,佔比5.92%。
macOS只有蘋果自己的電腦搭載,所有市場份額基於mac電腦的出貨量。
很顯然,華為旗下的設備出貨量遠遠大於mac出貨量的,只是華為的設備由於某些原因大多還沒搭載鴻蒙。目前只搭載了所有出貨量的0.03%。
所以一旦華為開始規模性的搭載鴻蒙系統,超越macOS系統,就是一個季度的事。
目前華為已經在智慧屏上面搭載鴻蒙系統,今年鴻蒙系統將會用於創新國產PC、手錶/手環、車機等設備。
2021年會有鴻蒙OS 3.0,主要用於音箱、耳機。2022年用於VR眼鏡等更多設備。
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推算,華為到年底國內市場份額達到5%,全球市場份額將達到2%。
從市場佔有率前三個系統的發展來看,都不是靠擠占其他系統來提升市場佔有率的,比如安卓系統,依靠移動互聯網時代占據領先地位。
鴻蒙是屬於物聯網時代的,可以依靠物聯網時代,占據領先地位。
當然安卓和windows也在布局物聯網,但貌似還沒想清楚具體場景,從目前安卓的版本更新來看,也只是在 探索 。而華為旗下有多種物聯網設備,也有很多應用場景,從這一點來看,已經處於領先了!
HMS之於鴻蒙,相當於GMS之於安卓,可以說是系統的靈魂了。
谷歌安卓是免費開源的,主要用GMS來收取廣告費。
華為服務1月份在歐洲發布HMS Core4.0,華為海外設備最新機型將全面搭載華為服務。
華為已經投入10億美元來進行HMS生態建設,目前覆蓋170個國家/地區和6億用戶,注冊開發者超130萬,超過5.5萬個APP正在使用HMS服務。
目前HMS想要全面取代GMS,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這段路必須要走,而且得走的小心仔細。
對HMS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我寫的另一篇文章https://www.toutiao.com/i6799505263851209227/
未來是物聯網的時代,而華為鴻蒙系統正是為物聯網而生的,對比其他系統,有著天然的優勢。而且鴻蒙系統充分結合5G技術,在用戶體驗方面將會得到巨大的提升。期待鴻蒙生態的完善,那時我或許會轉型成為鴻蒙開發者!
國產之路,雖然艱難,但終將崛起!
根據題主的問題,先給出我的答案,一共有兩點:
1. 第四大操作系統一定會出現,而且就在近幾年;
2. 鴻蒙系統很有可能成為第四大操作系統,即使不是,鴻蒙也一定會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上述論點我們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一起來探討和分析。
首先列舉一下Facebook幾個比較有名的收購案例:
Oculus是一家做VR的公司,而Facebook是一家社交屬性的公司,所以它收購WhatsApp和instgram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要收購Oculus呢?我們回想一下,從桌面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誕生了三大操作系統--Windows、Android、IOS,到現在依然是我們日常辦公和生活的主要操作系統。因此,當年FB對於Oculus的收購,並不是小扎看好它的產品,而是因為那幾年VR領域的火熱,讓他押寶於下一代操作系統,這才是扎克伯格的野心,他要做下一代操作系統,或者說要統一VR平台的操作系統。
為什麼說OS這么重要,我們可以先簡單回顧一下過去幾十年,全球OS的發展歷程。
下面這張表,我基本整理了一下從1970年到現在的一個發展軌跡,產品一列是指當時的主流產品形態,硬體一列是指晶元等半導體元器件,軟體一列主要是指OS。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從70年到現在基本上每隔10年左右是一次OS的變革,那麼每個抓住機會的公司也就基本上會主宰接下來10年的發展。
然後下表中最後一行就是2010年,也就是我們經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基本上目前也是安卓和IOS兩個陣營。而到今天為止,移動互聯網也走過了10年,那麼這個時候或者節點上,大家都很清晰,下一代操作系統又該來了,所以每個人都想搶占這個機會。
目前手機終端的操作系統市場由谷歌的安卓和蘋果的IOS瓜分,當然微軟的windows phone幾乎已經從人們的記憶中刪除,從市場佔有率和用戶數量來看,windows phone是失敗的。盡管這樣,它還是第三。那麼第四大手持終端操作系統可能是誰呢?極有可能就是鴻蒙OS。
從2019年4月份開始,美國制裁華為,華為被列入了實體清單。本來人們會以為華為會像中興一樣無奈的去談判,但是令人吃驚的是,華為的整個表現卻出人意料,步步為營,對於美國的打壓政策,華為見招拆招,每一步都化險為夷,每一個坑都能跳過,表現驚艷。從晶元到軟體框架,不落下風。
美國政府先是禁止華為使用谷歌的服務框架GMS,華為就推出了自己的服務HMS,並建立了開發者聯盟、上線開發環境,拉攏開發者。所推出的方舟編譯器功能強大,簡化了開發者的難度、減小了代碼工作量,用方舟編譯一下就可以兼容鴻蒙系統。並在2019年8月9日發布了鴻蒙OS,宣布開源。鴻蒙OS首先在華為智慧屏上實現了搭載。
但是手機終端目前還沒有上鴻蒙OS。先上智慧屏,應該是華為的一種攻擊策略,在生態未健全的情況下,避開和安卓、蘋果IOS正面交鋒,反而從智慧屏上改進完善鴻蒙OS,並同時加快HMS的開發以及軟體生態的建設。等到HMS構建成熟、生態完善後順勢在手持終端推出鴻蒙OS,便可一夜之間向華為手機、榮耀手機用戶推送鴻蒙OS,讓谷歌措手不及。
在美國政府的政策打壓之下,我們看到了華為生命的頑強和強大的技術儲備,相信華為一直在默默的研發自己的系統,政策的打壓無形之中堅定了華為開發系統的決心、加快了系統發布的步伐。有傳言華為P40將會搭載鴻蒙OS,這一消息是否屬實,我們拭目以待,但毫無疑問的是,鴻蒙OS一定會成為第四大操作系統。
早在2019年8月份,華為就推出了鴻蒙系統,其實鴻蒙系統早在2012年華為就開始了研發,因為一些大家懂得原因,華為不得不將自己的操作系統拿出來,雖然目前搭載鴻蒙系統的設備比較少,至今搭載鴻蒙系統的手機也沒有正式上市,可是鴻蒙系統一直在華為的籌備當中,不斷的在發展,搭載的設備也會越來越多。
鴻蒙系統是一個基於微內核進行開發的分布式操作系統,由於採用的是微內核,鴻蒙系統比較輕便,可以搭載於多種設備, 比如手機、智能手錶、智慧屏、耳機、平板電腦、電腦、路由器等設備 ,目前鴻蒙系統已經在華為智慧屏、華為路由AX3系列與 汽車 得到了使用。
很多人說鴻蒙系統只是套了殼的安卓系統,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鴻蒙系統是基於微內核開發的,安卓是基於Linux系統進行開發的,所以二者不存在的任何關系 ,就像是安卓系統與蘋果IOS的關系。
按正常的道理來講,兩個不同的操作系統之間不會存在相互兼容彼此的軟體。但是華為做到了,因為華為知道如果不去兼容安卓的應用,開發者就要為鴻蒙系統單獨開發應用,在初期,很少人使用鴻蒙系統,開發者基於利益的關系,幾乎不可能為鴻蒙系統開發專門的應用,所以鴻蒙系統很難得到發展。
所以華為開發了「方舟編譯器」, 方舟編譯器可以將高級語言轉換為二進制代碼,通俗來講就是可以將安卓應用轉換為鴻蒙系統可以使用的應用,相當於安卓系統與鴻蒙系統之間的一個翻譯官。
目前方舟編譯器已經對外界進行了開源,開發者只需要將現有的安卓應用放到方舟編譯器上重新進行編譯,這時生成的軟體安裝鴻蒙系統就可以使用了。
為應對谷歌禁止華為使用GMS,推出了HMS,即華為移動服務。 華為移動服務包括華為應用市場、華為瀏覽器、華為郵件服務、華為地圖等基礎軟體以及華為服務框架。 目前已經有5.5萬個應用適配了HMS,華為地圖與華為瀏覽器也在測試當中,很快就會對消費者進行推送,華為郵件服務也在內部進行測試。
同時印度當地的手機操作系統InsOS正在與華為進行商談合作事宜,合作一旦達成,華為便可將印度40萬個應用程序納入HMS的生態當中。
華為在2019年的手機銷量為2.4億部,已經連續好幾年手機銷量都位於全球前三,2019也超過蘋果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華為在電腦、智慧屏領域也在逐步發力。
按照華為現在的體量,在手機操作系統很有可能成為前三。
當然有可能,比較困難也是真的。
不過華為向來是能打硬仗的,挺看好華為。
這個問題可能本身就存在問題,華為推出鴻蒙系統前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有安卓及iOS這兩大系統,不存在有第三個(即使有也遠遠達不到與安卓及iOS並稱三大的程度),所以你的問題是不是應該為:華為的鴻蒙系統有可能成為與安卓及iOS並列的第三大系統嗎?
答案是可能,而且是很有可能。
給出判斷依據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安卓及iOS兩大系統,
一、時機
iOS出現在3G高速發展的時候,iOS及蘋果手機的發布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及人機交互,加上3G的快速普及4G的快速跟進,用戶數據流量及網速有了保證,消費者迅速接受。
安卓的出現比iOS慢,iOS的封閉性及蘋果自用性給安卓留下了極大的發展空間,有了iOS的啟發安卓少走了不少彎路,安卓選擇開原,除蘋果外的大多數廠商快速上了安卓的車,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二、系統特色
iOS的流暢、簡潔、美觀、安全、不吃硬體的特點是其迅速被消費者接受。
安卓的開源、可玩性深受發燒友喜愛,不同手機廠商的定製UI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安卓系統迅速擴大地盤。
三、用戶基數及軟體生態
手機系統能否成功(用戶基數)很大取決於這個系統的軟體生態豐富程度,軟體生態的豐富程度很大程度取決於這個手機系統的用戶基數,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系統用戶基數大才能吸引更多的開發者開發適配系統的軟體,更多的適配系統的軟體極大的豐富了系統軟體生態,豐富的系統軟體生態更能吸引消費者購買手機。
蘋果的硬體業界巔峰,與iOS完美匹配,絲般順滑,銷量迅速攀升,蘋果用戶基數越來越大,更有利於App Store生態的推廣及豐富,蘋果手機的用戶基數每年上億的銷量迅速累積,App Store軟體從幾十萬到百萬級發展。
蘋果的封閉,塞班的千古,微軟的陽痿給安卓留出了巨大的蛋糕,加上安卓開源,安卓廣收門徒系統份額達到80%上下,安卓系統的適配App數量很快達到百萬級甚至超過蘋果。
當一個系統的用戶數以億計適配App數以百萬計的時候這個系統肯定是成功的。
所以我們如何定義鴻蒙系統成功的標准呢?當鴻蒙系統的用戶基數達到億級及適配App超過百萬的時候就可以認為是成功了並成為繼安卓iOS後的第三大系統。
現在我們來分析鴻蒙為什麼能成功
一、時機
5G時代來臨,面向萬物互聯的下一代操作系統亟需開發,目前谷歌及蘋果均有開發下一代操作系統的計劃,鴻蒙正是基於萬物互聯的下一代操作系統,是適應5G應用的操作系統,目前谷歌及蘋果的下一代操作系統仍在開發之中,鴻蒙可以說是佔了先機,從時機上來說鴻蒙系統是可能成功的。
二、系統特色
鴻蒙系統是基於微內核設計的面向萬物互聯的下一代操作系統,打通了手機、平板、電腦、 汽車 、電視、音響等硬體,可以相互調用硬體。針對華為自家的晶元可以做到更好的軟硬匹配,類似於iOS的軟硬完美匹配,使鴻蒙系統更加絲般順滑更加解約硬體開支。確定時延的設計使得鴻蒙系統在工業應用方面也大有作為。鴻蒙系統是基於5G應用設計開發的微內核操作系統,適應5G時代的消費端應用及工業應用,從系統特色來說鴻蒙是可能成功的。
三、用戶基數及軟體生態
華為手機的銷量2019年達到了2.4億僅次於三星居世界第二,其中海外銷量約1億,數億級的用戶基數是鴻蒙系統推廣的堅實基本盤,是吸引開發者進駐鴻蒙的巨大乳酪。
HMS生態圈的推廣,HMS是鴻蒙能否成功的關鍵,HMS gallery已經發布,吸引了眾多開發者,目前HMS的注冊開發者已超過百萬,海外主流的社交App如臉書系得已確認入住,這是海外推廣能否成功的關鍵。同時華為投入10億美金巨資推廣HMS吸引各國開發者,與海外生態合作引入巨量App入駐HMS如與印度InsOS合作引進其40萬App入駐HMS。
鴻蒙系統前期採用兼容安卓的策略可以極大降低HMS生態建設的風險,可以爭取相當時間的過渡發展期。方舟編譯器助力開發者現有安卓生態軟體適配鴻蒙系統,是開發者開發適配鴻蒙App的高效工具。
以上,華為的鴻蒙系統有可能成為繼安卓及iOS後的第三大系統。
鴻蒙系統的發布,稱得上是華為公司 歷史 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較大程度上改善了華為一貫以來以「硬體技術 「主打的對外品牌形象,成功地讓外界用戶看到了華為在軟體系統開發層面上也擁有非常強大的底蘊和資本,軟硬結合,才能克敵制勝。
對此,知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它發布最新報告稱,華為自主操作系統鴻蒙將在2020年取得2%的市場份額,超越Linux成為全球第五大操作系統。同時,還表示預計在2019年年底,華為鴻蒙會在中國市場份額達到0.1%,明年底達到0.5%,在華為今年所有出貨設備當中,搭載鴻蒙OS的設備比例會達到0.03%。
從8月9日正式發布到如今,華為鴻蒙系統可以說剛剛誕生還不足兩個月,權威市場機構就預測它在明年會成為全球第五大操作系統,你敢相信嗎?
從報告中給出的數據統計顯示,當前全球操作系統份額中,谷歌Android最高,佔比高達39%;微軟Windows次之,達到35%;蘋果iOS系統以13.87%排在第三位;蘋果MacOS系統以5.92%排在第四位;Linux則居第五,佔比則為0.77%,與前面幾個份額差距頗為明顯。
因此,僅從數額上來看,華為鴻蒙的確有超過Linux的實力,畢竟在它的背後有華為大量的硬體設備作為支撐。在之前的8月10日,榮耀就已經率先發布智慧屏系列,成為了首批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智能電視終端,出貨量和受歡迎程度極為火爆。
緊隨其後,華為也發布了更為高端的華為智慧屏系列電視新品,同樣搭載了鴻蒙系統1.0版本,僅僅從這款設備的出貨量來看,鴻蒙系統的確會在不久的將來超過Linux成為全球第五大操作系統。
最後,根據華為在開發者大會上放出的HarmonyOS鴻蒙規劃時間路程,預計在2020年,也就是明年將發布2.0版本,並應用在創新國產PC、手錶/手環、車機等終端設備身上,那麼這也就意味著的鴻蒙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高,或許追趕上全球前四大操作系統都非常有可能,大家覺得呢?
鴻蒙現在還沒出來呢!怎麼會是第四大系統呢?
短時間內幾乎不太可能,研發一個手機操作系統對於國內來說並不難。重要的是構建手機操作系統生態。比如蘋果的ios上有無數的app,安卓上面也有無數的手機app. 有了系統以後還要推廣到市場上有用戶使用,制定很多的標准。比如硬體標准晶元,攝像頭等。
總而言之:研發一個操作系統對華為來說並不難,要重新打造一個手機生態卻很難。
幾乎不可能,這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的項目。可不是你想當然而然
⑥ 華為鴻蒙系統中文名稱與中文標識問題的建議(修訂版)
山人阿智
6月2日,華為正式推出了智能時代的萬物互聯操作系統——鴻蒙系統,一周後鴻蒙操作系統用戶下載量已經超過一千萬,這對華為人和中國人來說都是件大好事。我是華為手機的忠實用戶,為此等候許久,為鴻蒙的成功推出而歡欣鼓舞!為華為能走到了世界新技術平台的頂端而驕傲和自豪。正因為特別關心華為和鴻蒙,希望鴻蒙發展得更好,故對一個涉及到華為乃至中國的文化主權的中文名稱商標問題鄭重提出如下建議。
我以為,無論是用在產品名稱上還是商標標志名稱上,「鴻蒙」兩個漢字不可或缺,且「鴻蒙」二字應在各類文字圖形標識中坐在主位上,即占據中心位置。即便僅從商業意義上來說,主推中文「鴻蒙」二字也是非常值得的。
鴻蒙產品與鴻蒙商標傳播的主要對象是誰?是信息行業的業內人士嗎?不是。而是大量的消費者、華為產品和未來萬物互聯使用者,是鴻蒙潛在的和現實的用戶。面對這類大眾用戶的傳播與科普,就要使用用戶聽得懂的語言,使用他們熟悉的文字與圖形符號。況且華為與鴻蒙產品當下使用量最大的用戶群、潛在的首批用戶主體乃至未來的主流用戶是熟悉使用中文的中國民眾。比如今年鴻蒙要實現裝機三億台的目標,這批用戶主體正是中國用戶。產品傳播策劃,首要的考慮是明了傳播對象。鴻蒙的使用者是大批使用中文的大眾,應該用漢語中文與他們交流。華為發布會不是也在中國深圳召開的嗎?發布者使用的語言也是漢語。這個道理,就像中國年輕孩子在家裡與父母說話,須使用父母聽得懂的中文漢語而不該是使用計算機C語言或UNIX語言道理一樣簡單。
未來鴻蒙很可能通行於全世界。但當下乃至鴻蒙產品想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五眼聯盟各國市場中使用並推廣開來,可能性不大,主要是美國為首的五眼國反動勢力不給你開門。在此種險惡環境與形勢下,非讓harmony和獨眼圖型標志占據全部位置而沒給漢字留一席之地就有些讓人莫名其妙了。獨眼含義是什麼?華為人自己可以深究一下,其實這也是個常識問題。在反華反對技術進步的勢力尚有一定力量的今天,使用英文名稱與商標的商業價值同以往比已經大打折扣了。鴻蒙走向世界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雖然全世界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或母語的國別有一些,但總人口數也不過五六億左右,並沒有超過七億,不及使用漢語中文人口數的一半。加上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口,也不會超過14億。即便印度國允許鴻蒙推廣使用,印度雖然有13億人,但把英語作為日常用語的人數也不過僅佔印度的1/10,況且印度的官方語言還有其他十幾種,有七八億印度人使用印地語、烏爾都語及對應文字,英文在那些北方邦是次要的甚至是完全不必要的。而漢語中文漢字大陸14億國人都在使用,加上台灣香港及各國華僑,不算使用漢字的日本朝鮮韓國人,也有近15億。世界75億人口並非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並非都使用英文。我不排斥在某種場合下使用英文名字商標,但要分場合,無論何種場合中文漢字都應該坐在主位上。鴻蒙走向各國市場,名稱附屬文字或副商標標志,可以使用單一的中文(如在日本與韓國市場),也可以入鄉隨俗使用所在國當地用戶流行的文字,而不需要跟隨五眼聯盟的文字風俗後邊亂跑。在俄羅斯用俄文,在西班牙和南美也可使用西班牙文,在阿拉伯國家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文。聯合國官方使用的語言文字,除了中英文以外,還有法文、俄文和阿拉伯文。
中國的華為用戶,基本盤是大量的愛國者。愛國者與華為市場用戶群高度相合,即便反對狹隘民族主義的人,只贊同市場主義的人,也不能不承認這一現實。如果對這個邏輯判斷還有懷疑,華為自己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客觀的問卷統計調查。華為,首先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企業,是中國的企業,鴻蒙的出發點是中國。這一點,不管是誰,都迴避不了其實也不必要迴避,就連美國政府及背後的國際大資本勢力也毫不掩飾這一點,否則他們絞殺華為、綁架華為財務官也不會那般明火執仗。華為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中國元素也是華為的驕傲,想除掉中國文化基因符號而以英文取而代之,取得五眼各國的姓氏認可,不僅是不可能的(在五眼國乃至很多西方國家早就在姓氏上把你鎖定為中國製造了),更是不必要也是不應該的。谷歌與蘋果公司是世界的嗎?產品滿世界跑不假,但他們自己會旗幟鮮明地認為自己就是一家「偉大的」美國公司。從這一點來說民族的也才可能是世界的,雖然西方大資本並無祖國。鴻蒙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貨,也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產物,中國文化的根基是漢語言文字。漢字智慧,它二維碼表意,簡單明了,容易直觀識讀,為高級語言文字,否則就很難理解松下與可口可樂兩家公司在中國為何都長期以中文漢語稱呼自己這一現象。鴻蒙作為一個中國的新一代公共技術大平台,具有很強的公共媒體屬性,在國內市場推行也需要貫徹執行《國家通用文字語言法》,這個法規對於鴻蒙而言,既是必須的,也有正面積極作用的。即便單純從商業角度來說,「鴻蒙」漢字推廣起來也是最省錢省力的,推廣效率與投入產出比也會是最好的。因為在中國,談及這個產品名稱的,恐怕有95%以上用戶會用「鴻蒙」二字,很少有人張口閉口拿harmony說事。即便在業內做技術交流時的專業人士,張口閉口稱harmony的人也會是少數。華為不妨自己可以做一個統計調查。有人以計算機語言以英語為基礎胡攪蠻纏詭辯為產品名字商標自然而然地應該為英文,那老夫不妨和這樣的人叫個真:即便不管易語言如何,就計算機手機的底層語言而言,使用的是二進制0與1,而不是什麼英語或UNIX文字,其來源是中國八卦陰爻陽爻,發明權歸伏羲,這一點萊布尼茨可以作證。
華為打造了這個高新技術平台,自己也就站在了這個領域的世界頂峰上,環顧四周已無競爭對手,你制訂的起跑標准,將可能會成為未來事實上的世界專業技術標准。故在起跑線上要務必標注好自己的起點符號。文化上以智慧漢語為基礎,理念上以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 歷史 為根基,這是更高層次的人類智慧,包含著更高層次的世界大同人類共同發展的理想。未來包括鴻蒙技術、五吉技術、手機硬體技術在內的快速發展,會使智能翻譯手段獲得巨大進步,屆時會讓為學英語花掉人生1/4的精力90%以上的人一瞬間變為幾乎白學。因為當下機器智能翻譯的水平,特別是 科技 專業論文翻譯的平均水平,已經超過本科畢業生的英文翻譯水平了。作為全球新技術平台標準的制訂者,一定要敏銳地預測到這個為期不遠的變化大勢。
「鴻蒙」與harmony含義是不兼容的,技術可以「融合」,萬物互聯,但五眼聯盟與國際大資本勢力與 科技 進步並不合拍,會全力阻擋你的融合,甚至希望你死掉,從這點來說他們一定是人類技術進步的反動力量。中國的鴻蒙文化內涵與他們的文化內涵也很難融合。中國產品要給世界以新的中國理念,彰顯中國智慧與中國氣派。如果華為最終採用「鴻蒙」商標,今後對「鴻蒙」二字的解讀,不可以以《封神演義》《西遊記》《天龍八部》等小說故事去隨意解讀,那是沒有根基的。要以中國漢代以前文獻思想為根基,深挖其中的智慧,進行科學嚴肅的解讀。
有人告訴我,「鴻蒙」的漢字商標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如果這個問題的確存在,我以為它不過是個技術層面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是否意識到漢字名稱與商標的重要性才是根本問題。實際上漢字商標的獲取出現障礙也是由於華為早期不夠重視本國文字造成的,英文商標不是也有同樣問題嗎?不也是注冊下來了嗎?當然,漢字商標的最終取得,當下即便出現障礙,我也認為華為也不該等待,6月2日及時發布才是最迫切的,「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後打補丁是可以解決這一技術層面難題的。如果「鴻蒙」商標或所謂的知識產權當下判斷很難拿得下來,則應該立即更名改弦易轍,毫不猶豫地切換使用新漢字名稱。重要的是漢字在名稱與商標上應該坐在主座上,做核心標志,這是中國與華為長遠根本利益之所在。
以上建議,希望引起華為鴻蒙團隊與領導者的注意,不妨做些討論,讓鴻蒙沿著 健康 方向大踏步前進。
作者傅教智,筆名山人阿智或老山人阿智,毛爺爺的知青,持續義務造林二十年。中國立場,民族本位。推崇智慧漢語。北京《現代家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華為鴻蒙#
⑦ 鴻蒙系統是不是中國的
鴻蒙系統是中國的,是華為公司於2019年8月9日正式發布的操作系統,適配可穿戴設備、智慧屏、車機設備,未來包括工業自動化控制、無人駕駛等,橫跨手機、平板、電視、物聯網等多個平台,但華為手機端暫時依然優先使用安卓。
鴻蒙系統是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OS,是一款「面向未來」的操作系統。可按需擴展,實現更廣泛的系統安全,主要用於物聯網,低時延,甚至可到毫秒級乃至亞毫秒級。鴻蒙OS有三層架構,第一層是內核,第二層是基礎服務,第三層是程序框架。
(7)鴻蒙系統和印度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華為鴻蒙系統的特點
1、鴻蒙OS採用了全新的微內核設計,簡化內核功能,加入用戶相互之間的安全保護,擁有更強的安全特性。
2、鴻蒙是華為特有系統,相比安卓而言,擁有自己封閉的系統環境,類似於蘋果的IOS。微內核和特有系統,讓鴻蒙的系統安全得到保證。
3、開發者通過這兩個技術,可以基於同一工程多端運行,甚至多語言運行應用,在不同設備中實現代碼共享。分布式架構和統一IDE一次開發、多段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