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瞄準13億人「大市場」:長城汽車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工廠
農歷中國「小年」,長城汽車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工廠的消息刷屏朋友圈。
官方消息稱,長城汽車與通用汽車雙方已就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塔里岡工廠達成協議,並簽署投資意向書,包括塔里岡工廠在內的通用汽車印度公司將移交給長城汽車。
此前,對「自己說了算」模式還是「買買買」模式,魏建軍就表示,收購或者購買品牌,可遇不可求的事兒,但最重要的是,先把我們的自己的事情做好。碰到好的,有機會談一談,沒機會,專注於我們自身的品牌。
而從2019年俄羅斯獨資建廠到2020年開年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工廠,長城汽車國際化戰略也印證著魏建軍的行事風格——凡事不取巧、一切踏踏實實地干。
註:圖片源自網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⑵ 為什麼亞馬遜和沃爾瑪都在搶著收購印度電商Flip
Flipkart為什麼是一塊「唐僧肉」?
成立於2007年的Flipkart被認為是印度的亞馬遜。自成立以來的十年裡,已完成了超過60億美元的融資,包括來自日本軟銀願景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約25億美元的投資。Flipkart已經成為印度最有價值的互聯網初創企業。
印度是一個潛力巨大但相對尚未開發,不過迅速成長的市場,這對於任何渴望全球化的企業來說,印度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市場。
在亞馬遜進入印度市場之前,Flipkart是印度最大的電商企業。盡管Flipkart在印度電商市場仍處於領先地位,但該公司的實際市場份額卻備受爭議。不過,Flipkart目前在印度電商市場仍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對於沃爾瑪或亞馬遜來說,收購Flipkart的多數股權意味著在印度電商市場占據主導權;預計到2026年,印度電商市場GMV(交易總額)達到2000億美元。
印度市場也是美國企業和阿里巴巴等主要跨國企業爭奪的關鍵戰場。
⑶ 長城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工廠,要跟當地日系掰手腕了
未來,長城汽車將持續聚焦全球化發展。印度市場將成為長城汽車戰略布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為長城汽車全球化戰略進階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寫在最後
即使中國車市產銷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長城汽車在國內市場依然保持著強勁勢頭。發展海外的全球化戰略同樣非常明確,且迅速付諸實踐。俄羅斯、印度,甚至歐盟、北美,長城汽車的海外布局正在迅速擴大。
近兩年,「新四化」作為汽車產業的新浪潮,正席捲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而中國在5G、AI、互聯網、新能源方面的科技創新,走在了世界前面,這也給中國汽車行業一個彎道超車的重要機會。而長城汽車,顯然是看準機會,走在中國汽車品牌最前面的一個。2020年,繼收購通用印度塔里岡工廠之後,長城汽車全球化戰略還將有何動作?相信是全球汽車行業非常關注的一個話題。
版權聲明:本文為線外邦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線外邦)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⑷ 中國企業收購外國企業案例,越多越好
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 5月1日,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合並後的新聯想將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新聯想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佔有三分之一的份額,在全球企業個人電腦市場上佔領先地位。新聯想的強大實力包括國際知名的「Think」筆記本電腦品牌及中國知名的聯想品牌等。 根據收購交易條款,聯想支付給IBM的交易代價為12.5億美元,其中包括約6.5億美元現金以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票收市價價值6億美元的聯想股份。交易完成後,IBM擁有聯想18.9%的股權。此外,聯想將承擔來自IBM約5億美元的凈負債。聯想個人電腦的合並使得聯想的年收入將達約130億美元,年銷售個人電腦約1400萬台。 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 持續虧損達5億歐元(約合6.13億美元)的西門子手機業務於上月被中國台灣最大的手機廠商明基收購。明基也因此一舉躍升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品牌。根據雙方的協議,今年10月1日之前,西門子集團將補足西門子手機部門此前的虧損,以沒有負債的凈資產方式將其手機部門移交給明基,同時西門子再提供價值2.5億歐元的現金和服務支付明基,投入未來手機核心專利的開發、行銷以及品牌推廣。此外,西門子還將以5000萬歐元購入明基股權 以目前明基股價計算約為2.5% ,成為明基戰略股東。此次交易,明基將免費使用西門子所有與手機相關的專利。西門子在與明基達成的交易中約定,自2005年10月1日開始,西門子手機事業體將在凈值無負債的基準下,將資產完全轉移至明基,包括現金、研發中心、相關知識產權、製造工廠以及生產設備與人員等,明基將開始負擔一切生產及人工等開銷。 金融界網站6月11日消息 據《金融時報》報道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家電製造商青島海爾(Haier)正考慮收購通用電氣(GE)的家電業務,並已開始就顧問服務與投行接洽。 海爾是全球眾多有意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潛在競標者之一,交易價值可能高達70億美元。 該交易知情人士表示,來自韓國、德國、土耳其、墨西哥、瑞典和義大利的家電製造商以及私人股本集團都在考慮收購這塊業務。該業務去年的銷售額為72億美元,但長期以來一直是通用電氣盈利能力最差的業務之一。 2005年,海爾與私人股本集團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聯合競購另一個美國的象徵——家電集團美泰(Maytag),但最終輸給了Ripplewood Holdings。 此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商一直在競購美國製造企業,希望將其低成本生產設施與美國的品牌和分銷結合起來。中國的家電和消費電器製造商不僅能夠在價格,而且能夠在質量上與韓國和日本競爭對手相抗衡。 同時,對於中國和印度企業而言,與幾年前相比,資金已不是太大的障礙。 在最初考慮收購美泰時,海爾缺乏資金,不得不依賴於合作夥伴為交易提供資金。 但現在,人民幣已經升值,而且中國政府正鼓勵企業投資海外,旨在抵消一部分巨大的經常賬戶盈餘。 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高管表示,其任務之一就是為這類海外收購提供資金。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等銀行也可能會為競購提供資金,甚至在交易中取得部分股權。 盡管海爾現在不再需要合作夥伴的財務實力了,但管理問題仍是中國企業的弱項。 這意味著,海爾可能會考慮與美國本土合作夥伴結成戰略聯盟。 通用電氣拒絕置評,記者也未能立即聯繫到海爾對此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