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印度一直聲稱自己發展很快,有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和西方關系很好,有所謂的民主制度。所以印度必然會快速發展,直接崛起。
然而,70年過去了,印度的經濟除了在軟體方面的成就外,基本已經崩潰。
印度不講科技。它沒有科學含量。
而且在世界尖端科技領域,沒有印度的位置,即使是軍事工業,也沒有...
另外,從人們的生活來看,大部分還是窮人,從城市建設來看,到處都是貧民窟。
從國民經濟來看,已經不到中國的幾分之一了。如果不是玩數字游戲,印度所謂的發展就更少了...
印度自己也不是很懂。人口紅利在哪裡?你的發展優勢在哪裡?或者為什麼不能發展自己?
其實原因只有三個字,那就是「印度教」。
我們知道印度的國教是印度教。印度獨立後,我們一直在做一件事,為了國家的團結和融合。
就是不斷提高印度教的地位,不斷擴大印度教在全國的比重。
這雖然增加了印度的認可度,但卻成為印度發展艱難的罪魁禍首。
因為印度教完全是一個反對發展的宗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反對平等。
印度教也實行等級制度,比如369,本來就是不平等的。
所以很明顯,印度10億低種姓根本不是人,不可能激發人口紅利,更談不上奮斗和發展。
第二,反對財富。
印度教一直宣揚貧窮是福,是修行,人應該享受貧窮。
所以印度人再窮也不反抗,餓死也沒關系,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修行,下輩子可以加持。這樣的宗教怎麼能激發斗爭呢?
三是反對智能。
印度教的核心是無知,即智力水平越差,識字越好,以此來接受恆河種姓制度。
所以印度的文盲率是世界上最高的,現在更是如此,甚至底層的人根本不上學...
在印度推廣印度教,越推廣,印度越難發展,進入死循環。
B. 印度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你知道原因嗎
說起印度,很多人的印象就是臟亂差,思想落後,發展速度非常的緩慢,長期發展不起來。印度之所以發展不起來是因為其地理環境非常的復雜,而且在國內還形成了上千個邦和部落以及各種少數民族,其語言也是有著上千種語言。所以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印度的經濟發展。可以對比一下2000多年前的我們,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在秦始皇統治下統一了文字和語言。
雖說地理環境基本上將印度已經包住了,不過在興都庫什山脈卻還是出現了個缺口,這就是所謂的開伯爾山口。印度的一整套被征服史,外國軍隊都是從這個山口侵略進來的。但是由於地形太過於的復雜,所以對於印度基本上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另外聖雄甘地搞了個非暴力運動,雖說解放了印度,但是沒有通過暴力革命和打土豪分田地,其經濟命脈還是牢牢的掌握在殖民國的手中。就靠著西方人的補貼高發展,那基本上是做不出什麼成績的。
C. 為什麼印度不害怕美國政府的制裁和打壓呢
對美國和俄羅斯來說印度一直是他們的武器的進口國。可以說,這是一個美俄競相爭取的國家。因此,印度基本上不怕美國的制裁。主要原因是,第一,印度在南亞具有重要地位,第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
印度對美國的制裁威脅有信心。印度的結論是,美國不會對自己採取嚴厲制裁。作為南亞和印度洋最重要的國家,印度對美國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不敢也不會與印度決裂。美國不止一次威脅要對印度實施制裁,但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到頭來還是不了了之。
D. 為什麼印度疫情不嚴重
首先要歸功於印度政府的高度警惕、及時反應。
日本比韓國略早爆發新冠疫情,但韓國卻比日本更嚴重,原因就在於日本比韓國的反應更及時、更嚴格,該隔離的隔離,該停學的停學。
印度也一樣,在疫情爆發之初,印度政府就高度重視,及時從武漢撤回了700多僑民並進行隔離觀察,對入印華人進行檢測、跟蹤觀察,對確診的三個病例及時救治並因此隔離了數千人……
應該說,印度政府從一開始就針對疫情採取了非常嚴格有效的防控措施,這極大的阻止了病毒的擴散。
其次是印度高溫。
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觀察過世界地圖,如果你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本次疫情的重災區都集中在中緯度地區,日本、韓國、中國、伊朗、義大利,包括有可能大爆發的美國、法國、德國,所有這些國家基本上都處於同一緯度帶上。
原因為何?這很可能就是氣溫使然。這一緯度帶上的氣溫不太冷也不太熱,剛好有利於病毒的存活、擴散與傳播。
一般來說,病毒都喜寒怕熱,新冠病毒也一樣,56度它只能存活30分鍾,溫度達到65度以上,只要幾分鍾就能讓它死翹翹。
印度地處東南亞熱帶地區,目前的氣溫已達30度左右,這非常不利於新冠病毒的存活與傳播。
當年,非典也是一入夏就消失。
所以說,氣溫高應該是印度逃過一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不光是印度,地處熱帶的東南亞其它諸國、炎熱的非洲地區都沒有爆發嚴重疫情,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另外,像俄羅斯、芬蘭、挪威、瑞典、冰島這些國家也歲月靜好,我想還是與氣溫有關。
新冠病毒喜寒怕熱,它在高溫下存活不了多久,卻能在零下幾十度的極寒溫度下存活好幾年。
不過從常識角度來說,極寒氣溫下也應該是不利於病毒傳播的,能存活不代表會快速傳播,西伯利亞的凍土裡、喜馬拉雅的冰山下都可能存活的有幾萬年前的史前病毒,但它們都只能沉睡而發揮不了作用。
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什麼本次新冠病毒最嚴重地區都集中在同一緯度帶。
印度很幸運,不在這個圈子裡。
三是印度自身原因。
篇頭所列舉的前兩個原因還是多少有點道理的,只不過不是主要原因。
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如果你去撿垃圾桶的東西吃,保管你上吐下瀉,但流浪漢經常吃卻沒事,原因就在於流浪漢經常吃,他體內的菌落已經相互平衡,簡單的說他能夠適應垃圾桶內的食物環境。
不排除,若是印度人經常生活在臟亂差的環境里,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流浪漢效應」,讓他們擁有更強的抵抗力,惡劣的環境讓他們成為了適應力更強的劉姥姥,而不是風一吹就倒的林妹妹。
還有就是印度人的飲食習慣
E. 印度為什麼不記錄歷史,是因為沒發生什麼嗎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說這個印度的問題,如果對印度稍微有一點點認識的話,會發現印度就真的好像不記錄歷史了,所以很多人也都說了,印度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那麼這個說法到底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可以一起來簡單的分析揭秘看看,感興趣的可以一起來學習學習。
4、總結來看
印度確實很早就有了成熟的文字書寫系統,梵語的拼音文字「婆羅米字母」早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就已出現。但古代印度的書面創造傳統一向不發達,印度的古代典籍數量巨大,四大吠陀、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是大部頭的作品,都是雖然是在遠古時代創作的,但卻是很晚的時候才被書寫下來。
而「歷史編纂」或者「寫歷史」的前提是發達的書面文學傳統,沒有發達的書面寫作能力,是無法進行歷史編纂的。寫歷史的要求是很高的,詩人易得,史才難求。
當然,另外一個原因是,古代印度文化的宗教思想發達,造成古代印度人抽象思維發達,擅長發現和總結「隱藏於背景中的或無法直視的事象的基本屬性」。印度的各大宗教,都是運用抽象的概念和邏輯推理,去尋找一種普遍性的原理,婆羅門教,以及反對婆羅門教的佛教都是這種思路。
而中國人恰恰相反,無論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都是從日常生活的經驗中去提煉為人處世的道理,人事經驗和智慧是中國文化的基礎,這也中國歷史編纂發達的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歷史就是人事經驗和智慧的總結。
F. 印度為什麼不加入東盟
根據印度多家媒體報道,以及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的確認,印度總理莫迪已經宣布,該協定目前的談判內容不利於印度的國家利益,因此印度不會加入這一協定。
由東盟發起,並邀請了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等亞洲重要國家參加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以下簡稱為RCEP),剛剛傳來一則突發消息。
「RCEP未能展現出其設立的初衷,我們也不會因此損害印度的核心利益」,一個來自印度政府高層的消息稱。該信源同時告訴《印度時報》,印度的立場是該協議既要務實,也要保護到印度窮人的利益,還要能讓印度的服務業獲利。
但印度總理莫迪認為這個協議未能照顧到印度包括農民、商認、工人、消費者以及各行業的利益。因此,在正在泰國曼谷舉行的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上,他宣布印度不會加入該協議。
(6)印度為什麼不擴展閱讀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涵蓋人口超過35億,佔全球47.4%,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32.2%,外貿總額佔全球29.1%,是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自貿區談判。一旦達成,將進一步促進本地區產業和價值鏈的融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
根據2018年數據,整體上已經結束談判的RCEP15個成員國人口達到了22億,GDP達到29萬億美元,出口額達到5.6萬億美元,吸引的外商投資流量3700億美元,基本都佔全球總量的30%左右。RCEP15建成之後,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如果印度在解決有關問題加入後,規模會進一步擴大。完成RCEP談判有利於對外發出致力於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信息,改善地區貿易和投資的環境,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幫助各國更好地應對挑戰,增強本地區未來發展的潛力,造福於本地區的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