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有哪些設計理念
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有哪些設計理念
說到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很多人會想起高大的賓館、人潮湧動的飯館、豪華的酒家、高檔的餐廳以及霸氣的學校、造型奇特的工廠等場所;很多人對於現代主義建築存在歧義,認為建築就是房子的快捷表達形式,其實我們可以用一種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建築是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總稱,是人們創造的人工環境;下面我整理了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有哪些設計理念相關內容。
一、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在中國興起是順應了中國最初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這是非常關鍵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矛盾,凌駕在建築個性之上。這就是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設計理念比較重要的理念。現代中國設計的發展方向是以人為本、科學性與藝術性,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就是中國設計發展的代表。
二、傳統建築大家都不陌生,北京故宮、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這些建築如今仍然是風格迥異,超凡脫俗,舉世聞名的,當時設計師創造這些建築很大成都考究原有的環境,將建築和環境進行綜合設計。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也是基於這些建築設計原則慢慢形成風格特色。
三、在欣賞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時,我們可以領略個性的時代特點。這是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幾百年都保留個中特點的原因所在。
我們現在生活和工作的物質世界中,現代主義建築佔有最醒目的地位,憑借自己獨特的面貌,現代建築可以說是人類物質文明發展的寶藏。
建築是城市文明的外在表現,是考證城市文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近幾年來,實施「拓城、敞口、秀內」戰略,打造了一批好的建築,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建築風格的定位至今尚無一個權威性、政策性規定,部分業主盲目追求洋氣,規劃師、建築師乃至管理者常常迷失方向。 在這個事關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發展方向的十字路口,理性的做法是:既要強調建築現代化,更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一、建築文化淵源於本土文化 建築是一種文明成果。現代人探索歷史,離不開對歷史建築的研究;現代建築要有活力,只有鏈連歷史文化,並且把本土文化作為一個重要的設計和建設依據。 但作為記錄歷史文化最直觀最真實的歷史文化建築,現有遺存的有幾處?僅有的遺存命運幾何?事實是,因為戰亂和無知,歷史文化建築的保存量太少。對此,我們必須警醒,先民創造的輝煌歷史和優秀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湮沒。政府有關部門要站在對歷史負責的高度,對歷史文化建築進行全面細致的勘察調查,對第一批古建築迅速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制定保護規劃,依法分級劃定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歷史文化保護建築———文物保護單位。 二、建築現代化不能盲目追求歐化 通過學習和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建築科學和技術,我國的城市建設受益匪淺。但如果在建築風格上一味追求歐化,並把其等同於現代化,那就大錯特錯了。
盲目抄襲的作品是建築文化垃圾近年來,一些城市涌現的一大批歐式建築主要是歐式古典建築。哥特式、已洛克式、多立克式、愛奧尼克式、科林斯柱式建築被生搬硬套在城市的新老城區。 毫無主見地跟風無異於淺薄的時髦,但這種失誤的代價是城市形象的巨大損失。當代歐洲人在不斷追求現代建築功能和生態需求的過程中,建築的現代化造就了建築風格的人性化和個性化。也就是說,當代歐洲並不多用的古典建築造型和工業化建築模式,卻有人當作高檔時髦機械模仿,其結果必定是製造一堆混凝土文化垃圾。 歐化不適合實情現代規劃和建築理念要求建築具有靈性。在千百年的建築實踐中,中國人認同和移植外來文化,始終沒有脫離民族習俗和華夏文化之根本。歷史上保存下來的一批中西合璧建築都是中國化了的歐式,而絕不是歐化,如人民大會堂的歐式柱,其柱礎和浮雕回紋,因採用中國的傳統做法,而被國人廣泛接受。 城市文化的積淀,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個性和審美觀念。人和建築的親和力具有極強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特徵,市民對建築的認同感離不開文化背景。盡管歐美的經濟和科技領先我國許多,但並不等於歐式建築也先進於具有中國傳統的現代建築。相反,作為多元文化中最具影響力之一的`中國古典建築文化,其博大精深的哲理和玄妙遠遠勝過歐式建築文化。我們肯定上述意見,但無意把中式與歐式區分伯仲。
假若你要用中國化的現代建築佔領歐洲大地,歐洲人也會大聲說「NO,NO!」同理,我們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的每一個細胞,使我們親近了大屋頂、飛檐、斗拱和極具民族特色的雕梁畫棟。因為你我他最原始的生命之源就孕育於此,我們的視覺識別系統早已具備了如此這般的遺傳基因。 三、建築現代化的實質內涵 我們倡導建築文化的民族性,並不是一味追求建築的仿古。實踐證明,呆板的仿古和盲目的歐化對城市形象的危害是等同的。現代建築追求的目標只有一個———建築現代化。 建築現代化要突出時代特徵建築要突出時代特徵,就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研究和學習優秀建築藝術,採用科學的建築材料和先進的建築工藝,遏制建築歐化,但不能拒絕歐美先進的建築科研成果和優秀的建築藝術,國內外一切適合的建築理念都可以為我所用。比如建築材料和建築工藝的創新突飛猛進,要順應時代潮流,大量使用環保、經濟、美觀的建築材料。若干年後,我省許多城市都將走上國際化的大舞台,那時的城市建設格調將是集國際之大成的現代化都市,既封殺毫無意義的歐化建築,也不歡迎呆板教條的仿古建築。 綜上所述,建築藝術不是簡單的模仿,東施效顰的結果是南轅北轍。建築體現了一種文化,它的根立足於其生長的沃土。盲目的歐化建築缺乏文化根基,它不適合國情、省情、市情,也不是現代化的象徵。我們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追求建築現代化,追求區域個性文化特色的不斷張揚。
;❷ 印度建築的特點
印度建築風格以「多層次」為典型特徵。建築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雕刻、壁畫裝飾及裝修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充滿濃厚的宗教氣息,高貴大氣神秘。
佛教的建築主要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爛陀遺址,規模極為宏大。東南亞諸國均有同類建築。柬埔寨的吳哥寺窟,緬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揚崖壁大佛像,都是聞名於世界的佛教建築。
中國佛教建築是隨著佛教傳入而發展起來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築為石窟寺,系根據古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中國傳統的形式建築的。
(2)印度為什麼在建築物上放現代風擴展閱讀:
景點
1 阿旃陀石窟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境內,背負文底耶山,面臨果瓦拉河。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為供信徒禮拜的支提窟外,余皆為僧房。
中國高僧玄奘曾在7世紀初朝聖阿旃陀。隨著佛教的衰落,這里門庭冷落,逐漸被人忘卻,成為狐兔窟穴。直到19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引起世人矚目。
2 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傑罕為寵姬泰姬.瑪哈爾修築的陵墓,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主建築四邊各長5687米,穹頂高74米。
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外形端莊宏偉,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
其他主要景點:埃羅拉石窟、阿格拉古堡、蓋奧拉德奧國家公園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特產
印度茶葉的起源與發展早在茶葉成為商品之前,也就是公元1830年左右,茶樹大都是野生的,分布在阿薩姆的東北方的叢林之中。大約在公元1598年,一位荷蘭的遊客,名叫林斯柯頓),曾經在他所寫的書中,描寫有關他的探險旅程。
他說,印度把一種葉子當做蔬菜般的和咖哩、油一起煮來吃,甚至把這種葉子煮來當做一種釀制的飲料喝。
❸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文化的建築和藝術的風格是怎樣的
古印度與古埃及、巴比倫、中國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其地理范圍包括現代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印度是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它包含了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的各種文化思潮。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是印度河流域文化(也稱為哈拉巴文化)和恆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一個青銅時代文化,它存在於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從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最重要的城市是哈拉巴和莫亨佐達羅,它們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消失了。但哈拉巴文化仍保留在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和北方邦北部
❹ 藏文史籍中的香拔拉國的建築服飾等,為什麼是印度風格
佛教表示神話世界,時輪教法的發源地。人們一直對香巴拉的存在持懷疑態度,佛教徒認為香巴拉是一個虛構的天堂,但是,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香榭麗舍大街。 西藏的報紙報道了這樣的消息:在北部雪山尼泊爾的森林中中發現了香不拉,並將其引入那裡。
從月賢王起,香布拉傳給了第34代國王,稱為「香布拉第34代具種王」。如果香確實存在,並用作心擴展的中,則很可能與軍隊的逃亡伊斯蘭有關。將時輪教法傳播到中 印度的人相同,他的門徒閣婁巴學習了這種方式,布頓老師寫道:這閣婁巴五中的俄爾吾巴的班智達勝任一切,他研究了羅那格 烏聯羅,毗訖羅摩屍體和納蘭達。
❺ 印度建築風格與其民族關系
民族文化與建築(印度篇)
在建築的世界舞台上,近百年來由於歷史的原因處於閉關自守的東方建築文化不斷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 ,以至於有一種傾向主張完全取消或者文化的民族性,閃為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文化也在全球范圍內趨同。在這種趨同的走向中,民族性是否失去了它的歷史作用,而成為一種需要淘汰的社會因素?如果不是它的積極意義何在?
這個問題涉及我們對建築文化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建築是民族心靈的物態化和結晶體, 給人一種旋律似的審美感受,給人一種宏偉的歷史感,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一詞的來源,見於《易經》;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即依照人文來教化。以現代觀點來看,文化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同時有它的整體性與歷史性,是人類在環境中形成的行為習慣與思想觀念的復合體。作為人類勞動的最主要創造物之一的建築,是構成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梁思成先生認為:「建築之規模、形體、工程、藝術之嬗遞演變,乃其民族特殊文化興哀潮汐之映射;一國一族之建築適反鑒其物質精神,繼往開來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賴其建築之遺跡或記載以測其文化,其故因此。蓋建築活動與民族文化之動向實相牽連,互為因果者。」《梁思成文集》第三卷第3頁)我的理解,建築作為一種物質產品,它反映、鞏固或者削弱某種生活模式和社會觀念、它的藝術感染力和語言特性、它的建築者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和職業等,都使它成為社會整體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主要內涵有三方面內容:一、指建築物等人為的空間環境;二、指建築著述等文字理論形態方面的東西;三、指與建築有關的人的風俗、生活方式、審美要求、價值觀念等。建築與文化的關系,正如丘吉爾所說的:「人造就建築,建築造就人」。
歷史證明,當一個民族、部落或地域的文化喪失了自己的歸屬大吃一驚和凝聚力時,它的文明就會衰退乃至滅亡。西方有不少建築師論述過建築的民族性,如德國的桑珀著有《建築四要素》分別是土地(地坪)、構架、屋蓋、牆體和火爐,這四個要素隨民族文化的差異不同而不同。例如歐洲北方民族連年征地,其建築強調防衛,屋頂和土基的地位就是相對的突出;而南方氣候和土壤條件好,人們重視集體耕作,建築很多是庭式的,大型 公共建築較多,牆的作用更為重要。20世紀丹麥建築師伍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師)對東方的建築做過較多研究,他的作品有明顯的「跨文化」特徵。在當今「國際風格」和全球化席捲世界時,建築的民族性是否「淡化」消失呢了呢?我在這里舉例說明。。
先看印度。印度是世界上發祥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文化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在歷史上至少有兩次大的變革,一次是在莫卧兒王朝時期,產生了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交融的印度---薩拉森文化。在15~19世紀統治的莫卧兒王朝時間的印度---薩拉森文明,成為印度的主要民族傳統,泰姬陵就是這個時期的的經典之作,是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務性。在世界文物古跡中,它足以與萬里長城、金字塔媲美,被印度譽為「瑰寶」。
這是印度總統府大廈,其蒼穹形圓頂直徑為8米,用青銅封頂。印度總統府建築群位於首都新德里市區的瑞希那山上,1929年落成,原名維多利亞宮,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的總督府,整個建築群為典型的英國皇家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又點綴以印度傳統的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雕刻、壁畫裝飾及裝修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兩種不同風格建築藝術的巧妙結合,使之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取得獨立,總理尼赫魯為了體現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意志,自覺地引進國際現代主義後出現的民族傳統的現代演變。尼赫魯邀請來國際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設計的議會大廈等標志性建築,形象強勁有力,又採用了一些取自印度本 土的符號號語匯。此外,柯布西耶在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還留下了一些典型的現代建築實例。對印度來說,這可以說是新一輪處來的建築文化輸入。此後,有多西、柯里亞、瓦爾等不少致於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時代要求和傳統特色相結合的建築師。正是這種群策群力的探索使印度在保持城市和建築特色中做出的卓越的貢獻。
❻ 印度建築風格體現在哪些地方
印度建築的風格,首先體現在平行法穹隆建築。A麥唐那說,此種平行建築的穹隆建築物的優點是沒有橫壓力,而古典式與哥特式的建築物則因用輻射式的穹隆常感到橫壓力的壓迫。所以更細微而精美的支柱在印度建築物中是可以用的。此型式的另一結果是在穹隆內部的頂中心使用吊鍾飾物,穹隆的飾物也是向心的圈環形狀,而不是羅馬式或哥特式穹隆的垂直線條。
❼ 印度的建築文化
先看印度。印度是世界上發祥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文化還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在歷史上至少有兩次大的變革,一次是在莫卧兒王朝時期,產生了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交融的印度---薩拉森文化。在15~19世紀統治的莫卧兒王朝時間的印度---薩拉森文明,成為印度的主要民族傳統,泰姬陵就是這個時期的的經典之作,是穆斯林文化的本土服務性。在世界文物古跡中,它足以與萬里長城、金字塔媲美,被印度譽為「瑰寶」。
這是印度總統府大廈,其蒼穹形圓頂直徑為8米,用青銅封頂。印度總統府建築群位於首都新德里市區的瑞希那山上,1929年落成,原名維多利亞宮,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時期的總督府,整個建築群為典型的英國皇家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又點綴以印度傳統的屋頂小、挑檐和格窗且雕刻、壁畫裝飾及裝修大部分採用了印度教風格。兩種不同風格建築藝術的巧妙結合,使之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取得獨立,總理尼赫魯為了體現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意志,自覺地引進國際現代主義後出現的民族傳統的現代演變。尼赫魯邀請來國際現代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柯布西耶設計的議會大廈等標志性建築,形象強勁有力,又採用了一些取自印度本 土的符號號語匯。此外,柯布西耶在印度的艾哈邁達巴德還留下了一些典型的現代建築實例。對印度來說,這可以說是新一輪處來的建築文化輸入。此後,有多西、柯里亞、瓦爾等不少致於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時代要求和傳統特色相結合的建築師。正是這種群策群力的探索使印度在保持城市和建築特色中做出的卓越的貢獻。
❽ 印度風格室內設計有什麼特點
印度風格室內設計有什麼特點
1)、印度風格的華麗基本都是靠軟裝飾來營造
2)、木材木質較硬,成為了印度風家庭裝修的常備風格。
3)、印度風格就像印度宗教一樣,可以自如與印度傢具搭配、印度傢具特色。
4)、包銅和錯銅工藝是印度傢具的特點。
5)、印度風格善於使用色彩,有主有次,代表了一種氛圍,本土特色。
6)、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裝修有艷麗色彩、繁復線條等特點。不過印度家居的絢爛和華麗全靠軟裝飾來體現,印度傢具尺寸普遍不大。
室內裝飾設計風格是以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地域特色作依據,通過各種設計元素來營造一種特有的裝飾風格,隨著設計師根據市場規律總結而提出的輕裝修重裝飾的理念,風格的體現多在軟裝上來體現。
❾ 請問有誰知道室內設計印度風格的特點
中國古典風格
以宮廷建築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築的室內裝飾設計藝術風格,氣勢恢弘、壯麗華貴、高空間、大進深、雕梁畫棟、金壁輝煌,造型講究對稱,色彩講究對比裝飾材料以木材為主,圖案多龍、鳳、龜、獅等,精雕細琢、瑰麗奇巧。但中國古典風格的裝修造價較高,且缺乏現代氣息,只能在家居中點綴使用。
古埃及風格
古埃及裝飾風格簡約、雄渾,以石材為主,柱式是其風格之標志,柱頭如綻開的紙草花,柱身挺拔巍峨,中間有線式凹槽、象形文字、浮雕等,下面有柱礎盤,古老而凝重。光滑的花崗岩是鋪地慣用的材料,毛糙的花崗岩小塊多用於電視牆主背景上,又稱文化牆。
希臘古典風格
神廟建築體現了希臘古典風格單純、典雅、和諧的風貌。多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是希臘風格的典型柱式,也是西方古典建築室內裝飾設計特色的基本組成部分。多立克柱式粗獷、剛勁,基座有三層石階,柱身由一段段石鼓構成,呈底寬上窄漸收式,柱頭由方塊和圓盤構成,無飾紋。愛奧尼克柱式整體造型風格堅挺娟秀,比多立克多一個柱礎,縱向有凹槽24條,各凹槽的交接稜角上設計一部分圓面,最具特徵的是它的柱頭,左右各有一對華麗、精巧、柔美的卷渦式裝飾。科林斯柱式用毛莨葉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式柱頭,規范而細膩,充滿生氣,其柱高、柱徑比例、凹槽都同於愛奧尼克柱式。古希臘風格的三種柱式常用於客廳的隔斷中。
古羅馬風格
古羅馬風格以豪華、壯麗為特色,券柱式造型是古羅馬人的創造,兩柱之間是一個券洞,形成一種券與柱大膽結合極富興味的裝飾性柱式,成為西方室內裝飾最鮮明的特徵。廣為流行和實用的有羅馬多拉克式,羅馬塔斯乾式,羅馬愛奧尼克式,羅馬科林斯式及其發展創造的羅馬混合柱式。古羅馬風格柱式曾經風靡一時,至今在家庭裝飾中還常常應用。
哥特式風格
哥特式風格是對羅馬風格的繼承直升的線形,體量急速升騰的動勢,奇突的空間推移是其基本風格。窗飾喜用彩色玻璃鑲嵌,色彩以藍、深紅、紫色為主,達到12色綜合應用,斑斕富麗精巧迷幻。哥特式的彩色玻璃窗飾是非常著名的,家裝中在吊頂時可局部採用,有著夢幻般的裝飾意境。
伊斯蘭風格
伊斯蘭風格的特徵是東、西方合壁,室內色彩跳躍、對比、華麗,其表面裝飾突出粉畫,彩色玻璃面磚鑲嵌,門窗用雕花、透雕的板材作欄板,還常用石膏浮雕作裝飾。磚工藝的石鍾乳體是伊斯蘭風格最具特色的手法。彩色玻璃馬賽克鑲嵌,可用於玄關或家中的隔斷上。
義大利風格
義大利風格充分發揮柱式體系優勢,將柱式與穹窿、拱門、牆界面有機地結合。輕快的敞廊,優美的拱券,筆直的線腳,以及運用透視法將建築、雕塑、繪畫融於一室,使其具有強烈的透視感和雕塑感,創造出既具有古希臘典雅的優美又具有古羅馬的豪華壯麗景象,體現出更接近人的個性解放以及人文主義思想的樸素、明朗、和諧的新室內風格。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打破均衡,平面多變,強調層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的總體特徵是輕盈、華麗、精緻、細膩。室內裝飾造型高聳纖細,不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方向多變的如「C」「S」或渦券形曲線、弧線,並常用大鏡面作裝飾,大量運用花環、花束、弓箭及貝殼圖案紋樣。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卻豪華富麗。室內裝修造型優雅,製作工藝、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等特點,以創造輕松、明朗、親切的空間環境。
新古典主義風格
新古典主義以尊重自然、追求真實、復興古代的藝術形式為宗旨,特別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鼎盛期的作品,或庄嚴肅穆、或典雅優美,但不照抄古典主義並以摒棄抽象、絕對的審美概念和貧乏的藝術形象而區別於16、17世紀傳統的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風格還將傢具、石雕等帶進了室內陳設和裝飾之中,拉毛粉飾、大理石的運用,使室內裝飾更講究材質的變化和空間的整體性。傢具的線形變直,不再是圓曲的洛可可樣式,裝飾以青銅飾面採用扇型、葉板、玫瑰花飾、人面獅身像等。
現代風格
現代裝飾藝術將現代抽象藝術的創作思想及其成果引入室內裝飾設計中。現代風格極力反對從古羅馬到洛可可等一系列舊的傳統樣式,力求創造出適應工業時代精神,獨具新意的簡化裝飾,設計簡朴、通俗、清新,更接近人們生活。其裝飾特點由曲線和非對稱線條構成,如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蟲翅膀以及自然界各種優美、波狀的形體圖案等,體現再牆面、欄桿、窗欞和傢具等裝飾上。線條有的柔美雅緻,有的遒勁而富於節奏感,整個立體形式都與有條不紊的、有節奏的曲線融為一體。大量使用鐵制構件,將玻璃、瓷磚等新工藝,以及鐵藝製品、陶藝製品等綜合運用於室內。注意室內外溝通,竭力給室內裝飾藝術引入新意。
和式風格
和式風格採用木質結構,不尚裝飾,簡約簡潔。其空間意識極強,形成「小、精、巧」的模式,利用檐、龕空間,創造特定的幽柔潤澤的光影。明晰的線條,純凈的壁畫,卷軸字畫,極富文化內涵,室內宮燈懸掛,傘作造景,格調簡朴高雅。和式風格另一特點是屋、院通透,人與自然統一,注重利用迴廊、挑檐,使得迴廊空間敞亮、自由。
鄉土風格
現代人對陽光、空氣和水等自然環境的強烈回歸意識以及對鄉土的眷戀使人們將思鄉之物、戀土之情傾瀉到室內環境空間、界面處理、傢具陳設以及各種裝飾要素之中。大量木材、石材、竹器等自然材料以及自然符號得到應用,自然物、自然情趣的直接切入,室內環境的「原始化」,「返樸歸真」的心態和氛圍,體現了鄉土風格的自然特徵。此風格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構成風格
構成風格運用立體、平面、色彩三大構成原理,將簡潔的幾何形體,點、線、面。直、曲、折彎等數字造型模式,經過多種組合運用到設計之中,再賦予純凈的色彩原色,體現一種強烈的理性和象徵,帶有明顯的主觀精神。構成風格普遍受到年輕一代的歡迎,迎合了E時代人們追求強烈個性的心理。
所謂的歐陸風格泛指:歐洲大陸的的建築風格。
其中有:法式風格,德式、意式、英式、古希臘。
法國以浪漫為主體。德國以簡約為主體......
義大利的磅礴,英式的園林,古希臘的圓柱
其實所謂的風格不單單指裝飾一類。更多的是指建築本身的風格。某些開發商其實並不懂什麼是歐陸風格,以為只要用點類似於柱式、拱券之類的建築元素就可以炒作,全然不知歐陸風格的建築應是由內而外、由表及裡的一個系統的語言符號展示,其結果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歐洲的建築師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歐陸風格。
建築往往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建築風格是一種文化的沉澱,如果對文化底蘊缺乏理解,就會形神俱傷」
❿ 印度建築的風格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馬里奧·布薩利則將印度建築與巴洛克建築相比,「印度神廟(僅限於印度教建築)的整體性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講很接近巴洛克風格,特別是建築表面的動勢和由此產生的光影效果。當然,這是一種誇張的、厚重的、具有異國情調的巴洛克風格,但其多樣化的藝術語匯和表現方式卻產生了極為豐富而含蓄的效果。與西方的巴洛克建築相比,印度教神廟外觀上的裝飾和處理的確都有一種陌生的、令人費解的風格。」印度建築的這些風格特點影響了東南亞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