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如何評價印度冷戰

如何評價印度冷戰

發布時間:2023-02-02 11:56:36

A. 冷戰時期的印度有多厲害,為何敢對歐洲強國葡萄牙動武

冷戰時期的葡萄牙並不強大,可以說是非常菜,才被印度打敗。


冷戰時期,印度之所以能夠打敗葡萄牙,其實也是因為葡萄牙太菜。在當時印度沿海有不少地區屬於葡萄牙,後來脫離了英國的印度,想讓葡萄牙歸還屬於印度的領土果阿,但是葡萄牙不願意,最終發生了果阿大戰。在這場戰爭中的贏家是印度,而印度之所以能夠打敗葡萄牙,其實也是因為當時葡萄牙的實力並不強大,與印度根本無法相比。



正是這些原因,印度毫無疑問地收回了果阿,也結束了葡萄牙對印度的統治生活。

B.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1. 印度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好像並沒有刻意地重點關注這場戰爭。
2. 但是這場戰爭在民眾之中影響奇大,簡單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義者會把此戰定性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並同時強調當時印度沒有出動空軍,否則可以逆轉局勢。
4. 普通印度人無論立場,基本上認為尼赫魯的領導力缺失是敗戰的罪魁禍首。(此戰過後,尼赫魯在印度國內聲譽一落千丈,並且很快病逝了。)
5. 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印度對中國的信任。戰爭之前宣傳的「中印是兄弟」,戰爭過後成為了中國背叛了印度的證據。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對中國抱持戒心,但並非敵意。這場戰爭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國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關系實在好得是一塌糊塗。

C. 為什麼外國人眼中的中印戰爭是屠殺行為

因為在你所謂的外國人眼中,中國人呼吸都是罪

D. 高中歷史你如何理解這段話,如何評價冷戰

冷戰,分為兩個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以及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的美國和蘇聯是存在於世界的兩個超級大國,冷戰加劇了世界的火葯味,增加了世界的不穩定因素,但由於這兩個陣營,尤其是美國和蘇聯兩國,在軍事,經濟,政治地位,科技和文化等綜合國力上的持平,兩國都不敢彼此動武,兩國的競爭加速了全球的科技文化發展,反而維護了一段時間的和平

E. 如何評價冷戰的影響

一、冷戰容易引發更大的矛盾

冷戰是感情問題處理的方法中,最最殘忍的暴力。它的威力就好比兩個人之間放了一到打不破的牆,隔絕了兩個人之間的往來,就好像生活在同一房間里,卻互不相乾的兩個人。這個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因為兩個人是因為親密關系走到一起的,很多問題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沒有什麼問題是不可以溝通解決的,一旦有一方或者雙方不願意解決問題,而選擇冷處理。無形之中就會讓這段感情發生變質,引起更大矛盾或者誤解。想想當初相愛的時候,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好好的溝通,有什麼問題都會提出解決的方法,可是現在連爭吵都不願意了,這是存在了多大的矛盾和存在了多久的積怨。

二、冷戰預示著感情出現危機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溝通,哪怕是吵架,其他它也是一種溝通交流的方式。而冷戰的產生,無形之中就是一種拒絕溝通的表現。它的產生無形中也在闡述了彼此之間的感情出現了問題,這個問題已經可以影響到你們感情之間是否可以繼續發展。相信很多事情,在任何的情況下都是可以商量,也可以溝通的,只有那些不願意再面對,已經毫無溝通的可能性的情況下,才會選擇用冷處理的方式,來對這段感情或者某件事情做出回應。因此,當感情已經處在冷戰或者即將進入冷戰階段的時候,往往都在預示著感情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的得到處理,那麼,很有可能你們之間就需要面臨感情破裂的局面。

三、冷戰容易造成感情破裂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溝通是很重要的。如果兩個人之間的相處,連基本的溝通都不樂意了,那麼試問兩個人的感情還能有後續的發展嗎?所以,當冷戰爆發的時候,必須要有一方先打破寧靜,也必須要用一方先妥協,如果兩個人都不願意妥協的情況下,那麼這段感情算是走到頭了。如果冷戰的時間久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那麼就會形成更大的問題,猜忌或者不信任的種子就會在兩個人之間萌發。等到某一天再也忍受不了的時候,離別就成了最終要面對的局面。因此,冷戰的很容易造成感情破裂的,必須要懂得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才可以,如若不然,即使當初再怎麼好的感情,也會因為冷戰的爆發,而走向感情的沒落。



兩個人在一起重要的是溝通、理解和包容,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通過溝通的方式解決的。如果兩個人之間的感情,連基本的溝通都已經沒有辦法進行,那麼再深層次的問題,相信也很難解決。

F. 關於冷戰的獨特看法

冷戰起源芻議——兼論意識形態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

霜木

載《歷史研究》1999年第4 期

提要:" 冷戰" 這一概念並不能涵蓋戰後世界歷史,它只強調了軍備競賽對峙
的一面,忽略了和平這一時代主流,應該說" 冷和平" 或" 核和平" 可能更貼近於
現實。冷戰的產生並不是某一方某個人的作用或過錯,而是諸多因素和條件所促成
的,具有某種歷史必然性,國家利益以及由此形成的國家關系態勢起著根本作用。

在東西方對峙中,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原子武器的威懾作用也是不應忽視的重要
因素。

世界各國都已公認,所謂的冷戰已經結束,但是冷戰思維及氛圍至今仍未徹底
消散,並且爭論半個世紀的所謂冷戰問題再度沸沸揚揚,幾乎成為熱點1.對於人類
社會一段正常歷史的這種近乎不正常的反應,應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和認真反思。

而對" 冷戰" 用語本身及冷戰起源問題的探討和研究則是最基本的課題。�



二戰以後,隨著國際關系的變化和發展," 冷戰" 這一產生於西方的稱謂,隨
著冷戰的結束而輸入東方並為所有國家所認可、使用,至今幾乎成為毫無異議的約
定俗成的稱謂。然而,這一概念是否科學合理、切實得當,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
問題。⒇對於二戰後首先使用" 冷戰" 一詞的第一人盡管尚無一致說法2 ,但有一
點是肯定的,即這一用語是二戰及戰後時代的產物。厭惡戰爭、嚮往和平是戰後民
眾的共同願望和普遍心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大國之間利益爭奪的減弱和結束。

為了概括或渲染這種大國之間潛在的爭奪,敏感、善於製造新聞的媒體人物或
是別有用心的政治家,抑或其他某些人,創造了" 冷戰" 這一用語。最初這一具有
某種色彩的用語對於戰後世界戰爭具有某種警示作用,反映了對戰後局勢發展的普
遍擔憂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人們要求並珍惜和平、厭惡和預防戰爭的普遍
心理。

不過," 冷戰" 這一曾被歷史埋沒,二戰後被賦予新涵義的用語,並非科學嚴
謹的政治術語和概括當時大國關系的科學概念。" 冷戰" 在理論和邏輯上不科學、
不嚴密,實際上也不能反映當時大國之間關系的實際狀況,而且,具有一定的負面
效應。戰爭與和平是相互依存的:和平中潛伏著戰爭,戰爭促成和平。然而,它們
又是兩個截然不同而對立的范疇和現象。它們之間是排它的,非此即彼。兩者之間
存在模糊甚至膠著的現象:和平狀態下的局勢緊張、武裝對峙,乃至戰爭期間的近
乎和平的休戰、停戰等。但是,它們之間的界線是清晰而毫不含混的:無戰爭即是
和平。一旦發生武裝沖突,和平局面即被打破而轉為戰爭狀態。從人類社會發展的
歷史來看,和平是較長期的現象,而戰爭是相對短暫的和平間的插曲。這也反映了
人類的普遍願望。看來,首倡" 冷戰" 用語的人或許是為了以此警示人們防止戰爭。

而後來的西方政治家和學者逐漸默認了這一概念並用來概括當時東西方和平對
峙的局面。從所謂冷戰的整個時期來看,既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也沒有發生大國之
間的直接大規模戰事。在此期間雖然沖突頻仍,小戰不鮮,乃至大國之間時有劍拔
弩張、一觸即發的緊張對抗,而且軍備、尤其是核軍備及競賽達到空前的地步,然
而,這一時期最終沒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穩定,總的說來,屬
於和平時期,是對峙的雙方之間兼有對話與對抗、緊張與緩和而趨向對話與緩和的
時期,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或集團之間在和平狀態下,進行政治、經
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國民生活水平諸方面的較量,
是和平共處、和平競賽。說世界總體處於和平狀態並不是否認國家之間在利益和安
全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爭斗。至於備戰乃至戰爭,那是各國軍方始終考慮的
永恆主題,是他們的職業,而不是國家對外政策的全面和經常的題目。另外," 冷
戰" 這種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對以蘇美對峙為主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概括,很難說明
後期變幻復雜的國際關系格局。總之," 冷戰" 這一狹窄、片面的用語,無法涵蓋
戰後長期豐富的歷史內容,只強調了軍備競賽對峙的一面,而忽略了和平這一時代
主流和主要現象。�

從戰爭的角度或是從和平的角度觀察、概括和界定客觀局勢,除了是否符合實
際外,其影響和後果也大不相同。" 冷戰" 這一劃歸為戰爭或用戰爭來形容緊張關
系的說法不免存在某些誤導作用,加重了戰爭式的對抗意識和氣氛,致使不少研究
者動輒論證" 冷戰的爆發" ,追究挑起冷戰的責任這一不存在戰爭罪犯和禍首的問
題;而且,這種產生於" 戰爭" 角度認識世界局勢的用語使參與者潛意識地處於臨
戰狀態而追求克敵制勝,加重了戰爭的氣息和氛圍。這不符合人們普遍的要求和平
心理,也不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聞媒體以及政治家的思維和決策,而不利於維持
世界和平。相比之下,所謂的" 冷和平" 或解體前夕蘇聯學者提出的" 核和平" (
ядерныймир)3 從邏輯上和實際上更貼近於當時和平對峙的局面,也能
從心理上減緩" 戰" 的情緒,而增加" 和" 的氣氛。因而,即便我們繼續使用冷戰
這一概念,也有必要予以澄清和說明,清除用不符合實際、具有負作用的" 冷戰"
概念來概括當時和平對峙的非戰爭狀態所造成的誤解,阻止當今某些人繼續使用冷
戰思維思考並處理國際問題現在人們已經再度明顯感覺到了這一點。





以往對冷戰起源的研究往往追究冷戰對峙雙方的責任。半個世紀以來,曾經相
互指責的雙方先後改變了自己所指責的對象,而且,大有自我反思甚至異化逆反的
趨勢:西方在冷戰起源問題上不斷自責4 ,而蘇聯尤其是獨立之初的俄羅斯則批判
揭露蘇聯的對外政策。這是不可避免的認識過程。不過,研究冷戰起源問題,不宜
從某一當事國角度出發,更多地糾纏於某方的責任,而應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著
重分析這種歷史現象的原因。

所謂冷戰起源問題,實際上是二戰後的國際關系問題,特別是大國關系問題。
在二戰的勝利使蘇美英三大國由熱戰中的盟友轉變為冷戰中的對手。這一轉變並非
單獨某一方或某個人的作用或過錯,而是由諸多因素和條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種歷
史的必然性。�

許多研究者受意識形態的影響,而認為大國間意識形態的差別在冷戰起源和過
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固然,意識形態在冷戰起源過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然而,起根本作用的並非意識形態,而是國際關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國家利益以及由
此而形成的國家關系態勢。從這個角度講,二戰後,意識形態表面上把世界簡單地
一分為二,實際上國家間的相互關系要復雜得多。�

毫無疑問,美蘇兩國是最終形成的所謂冷戰的主要對手,不過,在二戰後三國
關系緊張過程中,歷來撥弄歐洲大國關系是非的英國是最先的發難者,而丘吉爾則
是所謂冷戰的始作俑者。�20世紀上半期,日趨衰落的英帝國在歐洲外交中仍然堅
持其不變的" 只有永恆利益" 的外交原則,因襲其慣用的歐洲均勢的外交策略。

二戰爆發前,在西方、希特勒和蘇聯復雜的三角智斗中,英國拙劣的綏靖政策
招致蘇德聯手而引火燒身。當斯大林與強盜聯手而終受其害時,丘吉爾不啻鬆了一
口氣。

英蘇兩國的當務之急共同抵抗大敵法西斯暫時掩蓋著兩國之間利益的沖突和意
識形態上的對立。然而,他們之間的利益之爭和觀念之別並沒有化解,而是潛在地
進行較量,甚至在戰爭緊急的時刻也是如此,尤其是英國。丘吉爾在蘇德戰爭爆發
之初援助蘇聯抗德的演講中沒有掩飾其對蘇聯的惡感;在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問題上,
他為了本國利益而百般拖延。二戰戰時外交過程中,丘吉爾那種大度的戰略膽識和
他那斤斤計較的小動作典型地反映了英國外交精明清醒的商業意識,同時散發著紳
士風度下的市儈氣息。�當歐洲戰場形勢越來越有利於蘇聯時,英國政府首腦那種
大戰略、小氣量的反差和弱點也日益顯露出來。

從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磨磨蹭蹭的慢拳中,在歐洲第二戰場地點的選擇上,到
希特勒崩潰前丘吉爾急於進攻柏林等問題上,無論丘吉爾如何巧言令色,其用心可
謂昭然若揭。歷史也作弄了一下丘吉爾:希特勒滅亡不久,丘吉爾不得不讓出首相
的位置。然而,他並不甘寂寞,以其獨具的戰略眼光,預言" 鐵幕" ,告誡世人防
止蘇聯的威脅。希特勒促成的三國聯盟最終因希特勒的滅亡而瓦解。丘吉爾的促散
作用在三巨頭中是首屈一指的。

面對蘇聯的輝煌戰績和咄咄逼人的發展趨勢,沒有精良陸軍、戰績平平的英國
相形見絀。英國在戰時無力單獨對抗德國,在戰後更無力對付蘇聯,所以,英國外
交部戰時曾建議滿足蘇聯的要求而爭取與蘇聯在戰後合作5 ,其中包括制定了兩國
關於巴爾干百分比劃分秘密文件。為了防止蘇聯打破歐洲大陸的均勢,英國極力爭
取大洋彼岸美國的力量共同遏制蘇聯。均勢不僅是英國對歐洲大陸的外交原則,而
且也成為歐洲國際關系幾乎公認的原則和經久不衰的規矩和習慣。然而,它卻是一
個典型的二律背反:誰都想成為強國而反對它國強大起來。從這一角度講,即使蘇
聯不是社會主義國家,英國也不容其坐大而使歐洲大陸均勢失衡。這是英國幾百年
來一直屢用不爽的以不變應萬變的傳統外交絕技。表面上所謂冷戰似乎在意識形態
上把歐洲劃分為對立的東西方,但它掩飾了大國在歐洲為各自利益而進行的爭奪。
看來,意識形態在英國外交中更多的是一個幌子,是一種維護大英帝國利益與安全
的手段。丘吉爾及英國政府是這樣,英國軍界也是如此,他們在沒有永恆朋友的信
條下,不分國家制度而幾乎把所有國家都視為" 潛在敵國"6。

聯合美國是丘吉爾對外政策的一個支點。與抱怨美國孤立主義外交的張伯倫不
同7 ,主戰的丘吉爾不僅迅速地理順了與美國的關系,並將其希望整個押在羅斯福
身上8 ,而且,早在富爾頓" 鐵幕" 演講二年前,就預言英美之間若無" 特殊關系
" ,將可能發生" 另外一場奇怪而可怕的戰爭"9。可見,二戰後丘吉爾的奔走呼號
不是偶然的。他要緊緊拉住美國在歐洲對抗蘇聯。另外,早在蘇軍攻克柏林前後,
他就力勸杜魯門對蘇聯採取強硬立場,並在1945年5 月12日致杜魯門的信中提出在
東西方之間" 鐵幕已經降臨"10。丘吉爾的戰略遠見無法改變英國大勢已去、無能
為力的現實。他清楚地意識到在" 俄國巨熊和美國大象" 之間" 英國小獅" 的被動
地位11。在他被迫離開首相職位前夕,即1945年6 月29日,帝國司令官委員會制訂
了《英帝國安全》報告,正式稱蘇聯為主要敵人,提出了於日後為冷戰現實所證實
的對策和措施12。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英國政府為了本國利益和安全導演了歐洲
和世界上新的更大規模的均勢抗衡。�

1.目前在Internet上僅在yahoo 上有關" 冷戰" 的網址就有91個,網頁為
117341個;其中關於" 冷戰起源" 的網頁有11432 個(參閱http://search.yahoo.
comsearch?p=cold+war&hc=2&hs=91&h=s&b=59)。顯然其中還未必包括西方全部
的有關信息,也未包括中國及俄國等國的有關信息。可見冷戰問題引起人們的廣泛
興趣。以冷戰勝利者出現的西方相繼成立了一些學術機構,其中比較重要的是1991
年開設的美國華盛頓的威爾遜學者國際中心(
),國際研究部所開設的" 冷
戰國際關系史項目",參見http://wwics.si.
e,ABOUTWWC ,其中相繼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冷戰的重要檔案,參見http://cwihp.
si.ecwihplib.nsf ;1997年美國哈佛大學戴維斯俄羅斯研究中心(
DavisCenterforRussianStudies)設立的哈佛冷戰研究計劃
(HPCWS ),參見http://www.fas.harvard.e
等。西方學者先後在歐美各國召開了若干次國際學術會議,研討冷戰問題。獨立後
的大多數俄羅斯學者摒棄前嫌,轉變立場,與西方學者聯席研討冷戰問題,共同研
究" 斯大林與冷戰" 等課題,挖掘了大量檔案資料,發表了許多論著。俄國科學院
世界歷史研究所抽調了各研究機構的學者,專門組織了冷戰史研究組。參見俄國史
學家丘巴里揚著《冷戰新史》,載《近現代史》НоваяиНовейщаяИ
стория1997年第6 期。關於西方冷戰起源的理論流派及其發展情況,美國哈
佛大學的研究生理查德·維特進行了認真、詳細、周全地梳理和分類,是我們了解
西方冷戰起源問題研究發展與現狀的有益的導讀和索引,參見那林斯基主編《冷戰:
新方法和新資料》отв�ред�М�М�Наринский:Холодн
аявоǔна:новыеn одходы,новыемаm ерuaлы,莫
斯科1995年版,第11-47 頁。近幾年,中國不僅引進並接受了" 冷戰" 概念,而且
相繼出版了不少有關冷戰的著作和譯作,僅北京國家圖書館" 冷戰" 詞條所列的書
目就有33條。參見http://www.nlc.gov.cncgi�binqry.pl.�

2.有人認為二戰剛剛結束,英國作家喬治·奧韋爾於1945年10月首先使用" 冷
戰" 一詞。也有人認為,1946年初美國政治家赫伯特·斯沃普為美國參議員起草的
演說中首先使用了" 冷戰" 一詞。最終,美國政論家李普曼以" 冷戰" 為題發表論
著。�

3.參見札格拉金《蘇維埃外交成敗史》H.B.Загладин,Исm орu
яусn еховu неудачсовеm скоǔдunломаmuu ,莫斯科
國際關系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 頁。�

4.西方從系統的修正學派開始,經溫和修正學派、後修正學派到蘇維埃史學派,
都把挑起冷戰的責任歸到美國方面。參見理查德·維特《冷戰起源的西方理論》P.
Узйтц,Заnaдныеm еорuuхолодноǔвоǔны,引自那林
斯基等主編《冷戰:新方法和新資料》,第38-39頁。

�5.參見奧·查列夫《蘇聯與英國:從合作到對抗(1941-1945 )》О�И�
Царев,СССР- Англu я:оm соm руднu чесm вакк
онфронm ачuu1941-1945 ,載《近現代史》1998年。�

6.帝國安全報告擺脫意識形態的干擾而把法國、美國也毫無例外地列入了潛在
敵國之中。參見奧·查列夫《蘇聯與英國:從合作到對抗(1941-1945 )》,載《
近現代史》1998年,第99-105頁。�

7.張伯倫先後於1937年和1940年指出:" 最好和最安全的是不期待美國人除了
空話之外任何東西" ;" 老天爺有眼,我可不希望美國人參戰到我們一方。因為,
如果他們有權參與制訂和平條約,我們不得不付出過高的代價" 。見德·雷諾德《
英國的帝國外交》Велu кобрuma нu я:Имnepckaядunломamu я,
轉引自阿·丘巴里揚主編《戰時盟友:1941-1945 ,紀念勝利50周年》отв�р
ед�А�О�Чубарьян,Coюзнuku ввo ǔнe ,1941-1945�к
50�леmuюnoбеды,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 頁。�

8.1942年11月,丘吉爾向艾登透露" 我的整個計劃都基於羅斯福的夥伴關系之
上".參見德·雷諾德《英國的帝國外交》,轉引自阿·丘巴里揚主編《戰時盟友:
1941-1945 ,紀念勝利50周年》,第354 頁。�

9.ChurchilltoRichardLaw.16Febr.1944 ,轉引自德·雷諾德《英國的帝國外
交》和阿·丘巴里揚主編《戰時盟友:1941-1945 ,紀念勝利50周年》,第354 頁。


10。德·雷諾德:《英國的帝國外交》,轉引自阿·丘巴里揚主編《戰時盟友:
1941-1945 ,紀念勝利50周年》,第357 頁。�

11.德·雷諾德:《英國的帝國外交》,轉引自阿·丘巴里揚主編《戰時盟友:
1941-1945,紀念勝利50周年》,第364 頁。�

12。據俄國學者奧·查列夫稱,對於英帝國的這一安全報告,直到1996年在德
國召開" 蘇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包括英國學者仍
未與聞。該安全報告認為由於蘇聯的龐大的軍事潛力而成為英國的主要威脅。防蘇
的對策和措施主要是建立西歐集團和加強聯合國等。參見奧·查列夫《蘇聯與英國:
從合作到對抗(1941-1945 )》,《近現代史》1998年,第99-105頁。�



二戰爆發前後,蘇聯的對外政策基本原則未必發生根本的變化,但其急劇地調
整了對外政策的觀念和手段。

這一時期蘇聯對外政策和外交的突出要點就是擺脫了意識形態和既定政治觀念
的束縛,緊緊抓住國家安全和利益不放,並為此目的不惜一切。斯大林這種外交思
想和策略的轉變和調整是符合當時復雜、險惡的國際局勢的,有利於蘇聯的安全和
利益。難怪有人著重評價斯大林的這種冷靜、清醒與現實1 ,若非如此,蘇聯不待
在戰後冷戰中自行解體,可能早在二戰的熱戰中滅亡。�蘇德戰爭爆發前,斯大林
嚴格地堅持防止捲入戰爭的外交方針,謹防資本主義的綏靖及與法西斯主義聯合反
蘇,並在關鍵時刻,果斷地採取了" 與強盜聯手防賊" 的策略,隨後採用了" 以侵
略防侵略" 的非常措施。最終斯大林為此受到了相應的懲罰並付出了相當大的政治
和道義代價,換得了蘇聯比綏靖的西歐晚捲入戰爭20多個月的時間。" 我們只能從
蘇聯立場出發。如果蘇聯利益要求與這些或那些不願意破壞和平的國家接近,那麼,
我們就毫不動搖地這樣做。"2斯大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所幸的是蘇聯為
擊敗希特勒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否則,真不堪想像斯大林外交會得到什麼樣的惡
名。�

蘇德戰爭的爆發最終把蘇聯拖入戰爭。蘇聯政府根據新的形勢盡快調整了自己
的對外政策,爭取與盟國進行了反法西斯的合作。在英美的諒解和配合下,斯大林
順利地完成了從與希特勒聯手到與英美握手的外交急轉彎,開創了二戰期間盟國聯
合抗德的新局面。然而,即使在這種時候,斯大林與西方一樣,一刻也沒有忘記自
己的安全和利益。因而,他與盟國,主要是與英國之間在某些利害關繫上存在著難
以掩蓋的矛盾,這種矛盾隨著勝利的接近而日益明顯和尖銳。�

首先是蘇英在歐洲第二戰場問題上的計較。斯大林對丘吉爾在開辟歐洲第二戰
場的表現不滿並擔心英國政府舊習不改,仍企圖日後與希特勒聯手" 陰謀算計" 蘇
聯3.其次,兩國在東歐和巴爾乾的利益范圍上明爭暗鬥。

這是影響至今的歷史陳案。蘇英兩國在爭取各自的利益上既有矛盾,也有默契
聯手。從中可以感覺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國際關繫上那種傳統的均勢思
想以及維系這種均勢的犧牲它國利益的" 補償原則" 沒有改變。

這是導致二戰後歐洲大國關系惡化的重要且根本的因素。在這里,意識形態表
面上似乎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它是一種類似輿論的工具和手段,掩蓋不了
爭奪國家利益的實質。在三巨頭安排戰後世界的交涉中,斯大林得到了所希望的大
部分東西,如同俄羅斯權威學者薩哈羅夫所說," 實質上,勾勒歐洲未來政治狀況
的雅爾塔會議文件歸還了蘇聯1939年8 月與希特勒秘密協定所得到的一切"4。斯大
林希望實現和維護這種戰後世界的安排。

他握有以軍事勝利為基礎、實際控制的主動權以及幾乎是如日中天的國際聲譽,
因而不太介意一慣玩弄手段的丘吉爾。他所擔心的是英美兩國先後易主、三巨頭去
二剩一的情況下,所達成的對蘇聯有利的協議能否兌現落實。另外,戰爭勝利曙光
進一步激發了蘇聯上下的鬥志和革命熱情。二戰前夕斯大林在內部指出,積二十年
之經驗,歐洲共產主義運動在和平時期不可能強大到布爾什維克黨奪取政權的程度,
"這個黨的專政只能通過大的戰爭取得"。他進而指出:" 世界革命是唯一的行動,
這是瞎說。世界革命發生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紅軍的行動同樣也是世界革命。
"5莫洛托夫1940年6 月也相應指出天才的列寧沒有錯,他相信我們,如同第一次世
界大戰使我們奪取了俄國的政權那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使我們奪取全歐洲的政
權"6。斯大林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有所收斂,突出的例證是解散共產國際。然而,隨
著戰爭勝利的到來,隨著蘇聯在東歐的勝利,斯大林最終無法掩飾自己的真實思想,
在莫斯科選民大會上大談特談資本主義必然引起世界戰爭,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且
不可戰勝。�

在三國之中,美國最初較之蘇英兩國為超脫。這並非美國政府不關心自己的利
益,而是由於美國與歐洲大洋相隔的特殊地緣,並且必須顧及其亞洲戰場及利益等
特殊環境以及傳統外交觀念影響所決定。美英兩國元首關系固然密切些7 ,但羅斯
福時常起著斯大林與丘吉爾之間的調解人角色,而且羅斯福與斯大林之間建立了良
好的關系。蘇美之間確實發生過一些不愉快的事8 ,對於戰後蘇美關系產生不良影
響。在美國政界反蘇遏蘇的政治派別也的確曾活躍過並最終占據主導地位。

不能否認,也不應只強調丘吉爾最初在煽起冷戰對立情緒方面的作用。他固然
一方面宣揚蘇聯威脅,另一方面以巴爾乾和西亞的一些利益吸引美國參與歐洲與蘇
聯對抗。然而,美國有自己的利益和打算。至死關注美蘇關系的羅斯福的逝世帶走
了戰時蘇美之間空前的良好氣氛,新任總統杜魯門最終選擇了丘吉爾安排的路子,
聯合遏制蘇聯。�

美國發展的歷史充分證明了美國發展的外向性。20世紀上半葉,美國擺脫了傳
統的孤立主義外交原則,形成了更加積極的對外政策,並隨著實力核裂變似地急劇
增長而要求日益擴大外向空間。難怪美國第26屆總統西羅德·羅斯福自稱" 我是一
個擴張主義者。我簡直不明白一個人怎麼能夠不成為擴張主義者"9。二戰後損失小
而收獲大的美國這種領導世界的責任心有增無減。杜魯門比羅斯福雄心更大,不願
意與蘇聯合作,共分天下,而決心在與蘇聯的對抗中爭奪和擴大勢力。

以天下為己任的美國政府越過大洋來到蘇聯周邊,與之發生了防範後者威脅的
較量。

戰後的蘇聯,雖然聲名大振,然而終歸遭受了巨大損失,很難與美國對抗。不
過,斯大林不怕杜魯門拋過來的手套。當時的蘇美兩國大使各自給本國政府的報告
集中地反映了兩國關系的這種變化10。綜上所述,隨著二戰中戰局的相繼好轉,英
蘇之間始終未消除的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舊病復發。除了第二戰場糾葛之外,
1945年6 月29日英國針對蘇聯的《英帝國安全》報告可以被視為戰後敵對關系的信
號。它不僅意味著英國敵對蘇聯計劃的形成及為此而做的行動部署,而且,不免引
起蘇聯的警惕,刺激斯大林的情緒11。而斯大林的激昂則連鎖式地刺激了美國政界。
美國對蘇遏制戰略的確定,意味著它將替代衰落的英國主持與蘇聯的對抗。這種大
國關系態勢的歷史趨勢已經形成,餘下的只是進程和方式問題12。這樣,在蘇美之
間促成由之、促散由之的丘吉爾政府把英蘇在歐洲的矛盾與對立轉變為美蘇為主的
全球性的對抗。�



有兩個與二戰後以蘇美為首的東西方對抗密切相關的問題,即意識形態的對立
和原子彈的作用。如果說,前者是進行冷戰的軟體,那麼,後者則可視為形成和保
持冷戰狀態的硬體。�

意識形態在戰後國際關系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丘吉爾始終堅持的對社會主
義制度的惡感,斯大林二戰勝利後堅持的資本主義必然引起世界戰爭的批評,充分
說明了這兩位意識形態上的死對頭在思想觀念方面水火不相容。

盡管它不免影響和妨礙兩國關系,但是並沒有根本破壞戰時兩國合作的關系。
這兩位國務活動家都識大局,掌握著分寸。�

意識形態作為一個與社會存在相區別、相關聯,涉及政治、法律、哲學等重要
領域的范疇,必然與國家對外政治具有密切的聯系。在國際關系中引入這一概念,
是為了說明國家在意識形態13上的異同。從國際關系歷史和實踐角度看,意識形態
在國家關系中必然有所反映,是影響國家關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首先,作為國家,或者說是國際關系中的主體的基本條件或資格,首要的不是國家
體制或意識形態,而是作為國家的基本條件國家機構、地域、人口等實在的因素。
其次,在國際關系中最終起決定作用的不是意識形態的優劣,而是國家實力的強弱。
當年強力推行先進資本主義的拿破崙最終敗於封建的亞歷山大一世並非因為其意識
形態方面的問題,而資本主義世界最終承認蘇聯也並未肯定社會主義制度。意識形
態潛在地、有時作為一種手段而影響國家關系。最為鮮明的例證大概可屬希特勒充
分利用東西方意識形態的矛盾而左右其手。

在所謂冷戰時期,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這種非武力的東西竟然也能夠從某種角
度整齊地把人類社會劃分為兩個部分,可見它的作用。意識形態往往作為一種對外
政策的工具、時常用於宣傳手段在不正常情況下突出出來,也往往作為一種超然無
形的東西而長期潛移默化。前者常常是在國家實力不逮而呼籲國際同情和支持的危
難時期,或者國力強大得幾乎可以為所欲為而需要輸出價值觀念時。�

意識形態的這種影響並不能最終決定國家利益關系的屬性其實早為政治家所認
識。在反對拿破崙法國時,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國與最為反動的封建俄國聯手合作。
著名國際關系學者基辛格針對二戰時的蘇德關系指出:" 如果意識形態能夠決定外
交政策,那希特勒與斯大林就絕不可能聯手,這跟三百年前黎塞留與土耳其蘇丹的
情況類似。但地緣政治上的共同利益是一股強大的結合力量,促使希特勒與斯大林
這兩個往日仇敵唇齒相依地結合在

G. 如何評價冷戰中印度的表現

印度奉行的是不結盟政策
這個也是他們的智慧
事實也證明了正確性
作為地區大國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H. WHY印度能左右逢源,而我們卻不行

我個人認為,首先印度在冷戰期間佔了意識形態的便宜。也就是說,它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不會反對它,它呢又是一個相對比較落後的也是被帝國主義殖民過的第三世界國家,因此又可以得到當時蘇聯的支持。這是從意識形態角度出發,它沒有和世界兩大陣營有矛盾。
現在印度也不是左右逢源,而是被雙方利用,可以說俄羅斯把印度當成自己武器的跳蚤市場和金主。而美國日本把印度完全當成是遏制中國的工具。
試想如果印度真的左右逢源,俄羅斯給他造的航母不會到現在還沒建成,更不會價格一加再加。

I. 外國怎樣評價中印戰爭

多數媒體認為印度只能失敗,李奇微評價中印戰爭也是如此。

並且他非常同意麥克阿瑟曾說的話:「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這也充分顯示出李奇微對此次戰爭,中國的勝利是勢在必得的。麥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鮮戰成上與中國志願軍發生過戰爭,而且都曾見證過中國部隊的陸戰能力,這都是在朝鮮戰場上總結出來的經驗。

同時,印度軍隊並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而中國解放軍經歷了很多次的戰爭,同時也有更強的軍事領導。再加上剛經歷不久的朝鮮戰爭的洗禮,豐富了戰爭經驗,中印戰爭的勝利應該非中國所屬。



(9)如何評價印度冷戰擴展閱讀:

事件背景

中印邊界分東、中、西三段,全長2000公里,雖未正式劃定,但存在著一條雙方歷史形成的傳統習慣線。 1951年印度軍隊越過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侵佔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此後印軍侵佔了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兼則馬尼。

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區。1959年人民解放軍取得西藏平叛的勝利後,印度政府公開向中國提出將東段9萬平方公里和西段3.2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劃歸印度,在其無理要求遭中國政府拒絕後。

便推行前進政策繼續蠶食中國領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製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多人。

J. 美國和印度是「天然盟友」,為何冷戰時兩國彼此關系冷淡

首先印度有自己的野心,希望自己成為南亞霸主,不希望有人對自己指手畫腳。其次,美國扶持巴基斯坦,也讓印度非常的憤怒,所以二者在冷戰時期關系很冷淡。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殖民的時間長達200多年。長時間的殖民讓印度這個國家高度的西化,所以在印度獨立之後,便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近幾年來,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很快,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而且隨著美國把印度洋地區化為印太戰區,使得印度與美國的關系快速升溫,成為了天然的盟友。然而在冷戰時期,印度和美國的關系卻非常的冷淡,甚至互相之間都看對方不順眼。

當時的美國也馬上做出了回應。扶持巴基斯坦,用來牽制印度,消耗印度的精力。美國這一做法讓印度非常的氣憤。所以在冷戰時期,印度與美國關系冷淡,相互敵視。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印度冷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林區有什麼規劃 瀏覽:693
義大利為什麼崇拜狼 瀏覽:421
中國多少人在用海爾 瀏覽:105
目前坐什麼飛機可以入境越南 瀏覽:750
義大利在哪裡可以換歐元 瀏覽:142
伊朗在什麼的北部 瀏覽:355
哪個國家會幫伊朗 瀏覽:495
越南總統有多少錢 瀏覽:78
義大利面和披薩哪個更難吃 瀏覽:206
伊朗人做生意為什麼不收錢 瀏覽:851
義大利軍團叫什麼 瀏覽:10
怎麼看待伊朗襲擊伊朗 瀏覽:423
崇左和越南哪裡交界 瀏覽:438
伊朗人平時吃什麼 瀏覽:580
義大利在什麼時候幫助過中國 瀏覽:25
英語單詞印度怎麼寫 瀏覽:673
尼泊爾與印度哪個更窮 瀏覽:996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多少 瀏覽:998
瓊海市裡哪裡有越南鞋批發 瀏覽:783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的將軍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