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歷史)日本為什麼沒有西進印度洋
1942年,對於各個戰場來說,都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也是日本希望僅有的一年。如果日本想取勝,那麼在這一年中日軍就必須做點什麼,大大改變歷史的進程。當時擺到日本人面前的方案一共三個,即,一,東進,即歷史上的中途島戰役;二,南下,即進攻南太洋諸島。;三,西進,向印度洋方向進攻。只要推演一下,既可以明白,當年沒有實施的西進方案到底有何希望有多大,以及又如何渺小。日本如果成功西進,那麼影響力非常巨大的,至少會嚴重影略印度洋航線。那時的印度洋可是交通要道,盟軍北非行動所需的物資,英國與印度的聯系,蘇聯經伊朗的南線援助物資運輸通道,中國的外援物資等,都必須經過印度洋。當然了,西進方案也是最難以執行的。整個西進方案至少要分成二步,第一個佔領今天斯里蘭卡,那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無論威懾英屬印度,還是控制印度洋航線,那裡是必爭之地;第二是登陸東非,為實現切斷印度洋航線,打通日德交通線的關鍵點~
❷ 為什麼不在泰國挖運河 打通印度洋和太平洋
現在在計劃中,就是把現在的克拉地峽打通。現在馬六甲海峽海盜也挺猖獗的,嚴重威脅著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大國對這個波斯灣石油輸入的安全,所以克拉地峽運河也提上了議程。同時啊,如果運河真的打通,可以為泰國帶來大量的收入和提升自身的戰略地位。
但是因為開挖運河成本太高,泰國國力有限,泰國本身也不願意外國資本的干預,以免受制於人,所以到目前為止,克拉地峽運河還沒有動工!
❸ 馬六甲海峽南面不也是印度洋,為什麼不能航行呢
馬六甲海峽之外,印尼的巽他海峽、龍目海峽,靠近東帝汶的翁拜海峽都是溝通印度洋-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傳統認為馬六甲海峽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只不過是進入印度洋通往我們南海最近的道路,可以省時省力。
海岸線的形成、與被侵蝕,存在多種形態,很多時候反而會形成曲折的海岸線,不利於出行。對於大部分船隻來說,最安全最經濟的路線是通過馬六甲海峽,沿著安達曼群島直達斯里蘭卡,然後繞進紅海,走蘇伊士運河(也是中歐貿易非常重要的航道)。繞過馬六甲海峽直達好望角的船很少。
馬六甲好歹還是三國共管,而巽他海峽直接是一家所有,哪個風險大大家心知肚明。
❹ 太平洋與大西洋交界處的海水不會融和,這是為什麼
太平洋、大西洋是地球兩大洋,地理位置的差易;造成兩洋水中鹽份、礦物含量泥沙的不同,水的比重不一、因此產生落差。兩洋匯合處顏色不一、一清,一渾濁即說明問題!巴拉巴拉運河溝通兩洋的落差,造就南美洲地理之不同,產生上水與下水是人類創造人工水道的偉大奇跡!這與洋流,季風、地球自轉、月球地球互吸之引力印的具體表現。此,此現象咱地球多處可見,自去體會也就自明。
很簡單,因為被北美洲和南美洲分割開了,再一個就是因為洋流的影響,所以不相容!雖然大西洋的水和太平洋的水都是海水,本質上是沒有什麼不同的,但是這兩大海洋的含鹽量卻是不同的。因為洋流。北部印度洋環流是順時針方向的,而印度洋南部的洋流是逆時針環流。
❺ 中國歷史上那麼強大,為什麼從來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
中國是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的特點就是擴張的慢。
同時受到技術的制約。
在古代、除了中原地區、再往北或是南或是西、土地都不適合耕種。
所以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那些地方都是蠻荒之地。
根本沒有興趣去占。
實際上祖先們已經盡了全力把當時他們認為可以耕作的地方都佔了。
少數民族最開始人可並不少啊。
之所以為什麼都生活在邊遠地區、又是少數。
自己琢磨吧。
❻ 中國古代為何沒有打開印度洋的出海口明朝將緬甸丟得乾乾凈凈嗎
中國目前只瀕臨了一個大洋,那就是太平洋。如果中國的船隻要到波斯灣進口石油,那就必須要繞道馬六甲海峽,但是馬六甲海峽受制於他國,使得我國的石油安全頗受威脅。這就引起我們思考了,中國的雲南距離印度洋只有470公里,隔著一個緬甸。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將緬甸納入版圖,開拓印度洋呢?
一,漢朝的開拓
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古代在西南的開拓歷程,才能知道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向印度洋靠近的。在古代,西南地區就是一片山高谷深、森林密布的瘴癘之地,無法穿越。先秦時期,人們不知道“西南夷”的存在,更不知道印度洋的存在。就算是武功赫赫的秦朝,也未能登上雲貴高原。
西漢時期,來自於印度的誘惑終於讓漢武帝有了開拓西南的野心。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巴克特里亞)見到了蜀地的物產,詢問才知道,這些物產是從身毒(印度)轉運而來。張騫將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於是漢武帝試圖打通到印度的交通,派遣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出使西南夷,尋找通往印度的道路。
當時的緬甸為蒲甘王朝。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使者出使蒲甘,要求其臣服。但是使者一去不回。1277年,緬甸又出兵攻打雲南盈江、金齒。於是,元朝決定滅蒲甘王朝。當年,元朝駐扎在雲南的大軍就推進到了江頭城,因為天氣炎熱而未能繼續前進。1280年,忽必烈再次發動戰爭。到1283年,江頭城、太公城均被攻破,緬甸北方12個部落投降。1285年,蒲甘國王正式投降,臣服元朝。
❼ 古時候絲綢之路為什麼不向南通達印度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記載:「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 ,或曰賢豆 ,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史記.大宛列傳》:「﹝大夏﹞東南有身毒國 。」
身毒是古代對今印度國名的音譯。漢武帝時期的傑出外交家和探險家張騫曾經到達身毒。張騫出使西域所開辟的陸上古絲綢之路,為身毒——古印度帶來了經濟、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其中重要的標志就是,發源於古印度的佛教經過古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並在中國發揚光大。身毒所在的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商貿交往的重要陸上通道。從《史記》的記述中,了解到西漢時通過「蜀-身毒道」交易到印度的商品至少有邛竹杖和蜀布。
1994年,位於雲南德宏段古道上的盈江縣舊城的一個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東漢文物。其中包括一把長1.3米的環首鐵刀、一件銅洗、一件銅鍪和十多個陶罐。出土的銅洗和銅鍪、環首鐵刀是當時滇東一帶產品。文物部門初步推測墓主人應是沿西南絲綢之路至印度經商的商人。這批出土文物,證實了在東漢時期,內地的金屬製品已經傳入南亞的身毒國。
位於雲南境內的德宏古道開通於戰國,一直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身毒國重要陸上通道。通過這條古道,古代中印兩國及包括緬甸等東南亞各國之間,經濟文化往來絡繹不絕。
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恆河流域所在貴霜帝國(公元1-3世紀)等更是重要節點之一。貴霜帝國的建立,為東西方之間的經濟來往和文化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為: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境內)、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境內)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這是目前可見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文字記載。
隋唐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到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將海上絲綢之路更是拓展到了全球。
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上重要節點國家,無論是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將是古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
❽ 中國歷史上那麼強大,為什麼從來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
從地圖上看,中國距離印度洋距離並不遠,雲南省瑞麗市弄島鎮距離印度洋最近的直線距離約為600公里。這還是現在的距離。無論從氣候還是地理上來說,緬甸和雲南都是非常相似的,很多人說中國是農耕文明,事實上緬甸也是種植水稻,也是農耕文明。跟雲南沒什麼區別。況且,這個地區民族很多都是跨國的,也不存在什麼民族矛盾。緬甸漢族移民後裔多達幾百萬。但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沒有把緬甸納入管轄區呢?為什麼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元朝地圖
雲南地區從元朝開始才真正成為中央管轄區,以前都是民族地方控制政權,比如南詔國,大理國。元朝向來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朝代。但是元朝控制的雲南地區,距離印度洋最近約為500公里。1277年,元朝和緬甸戰爭,忽必烈率軍攻打緬甸蒲甘王朝。戰爭以元軍勝利、蒲甘王朝淪為元朝附庸國而告終。也僅僅如此,元朝統治者並沒有把緬甸納入統治區。
明朝雲南地圖
從明朝時期雲南地圖上看,明朝實際管轄區,距離印度洋只有約300公里。明朝平定雲南後,採取各種措施乃至戰爭手段,西南邊疆版圖得到極大拓展。但還是沒有到印度洋。近在咫尺,望洋興嘆了。
清朝雲南地圖
到了清朝的時候,距離又拉遠了,跟現在的距離差不多。約600公里。
1762年冬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史稱清緬戰爭。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只得了面子,並未能獲得一寸土地,且損失慘重。傷亡一萬多人。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我們應該可以看出來了,為什麼中國沒有打到印度洋出海口。原因就是打不過人家。很多人又會問了,中國古代兵力那麼多,幾十萬人參與的戰爭也不計其數,北方少數民族那麼強悍都能拿下,為何連區區的邊陲小國都打不過呢?原因還是在於對海洋意識淡薄,中國古代屢次禁海。海洋對中國統治者來說,可有可無,倒是中原土地不能丟。因此大量精兵都在西方和北方征戰,抵禦外族入侵。南方本來就是煙瘴之地,朝廷也不夠重視。如此,我們就少了一個印度洋的出海口,可惜,可嘆。如果印度洋能出海,誰還能封鎖?
❾ 未來中國會將緬甸收回打通印度洋的陸上通道嗎
這個很容易被視為侵略,而在國際社會中,會受到很大的道義責難。
緬甸對於中國的確重要,如果可以有一個印度洋的出海口,馬六甲將不是困局。不過,試圖融合緬甸很困難,有人說可以用土地置換,換一個出海口,可能性也比較小。涉及領土問題,各國的政府都會十分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