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艾揚格瑜伽是什麼意思
艾揚格瑜伽(Iyengar yoga)是由印度瑜伽大師艾揚格(B.K.S Iyengar)創立和教授的哈他瑜伽課程,並且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它非常注重人體正確的擺放,生理結構,骨胳肌肉的功能等,強調體位動作的精準,到位,講究身心放空。
強調體位動作的精準,有矯正和恢復身體的效果,在練習過程中有時候需要藉助工具完成相應的體位練習,給人以安全感,更適合入門學習者和身體僵硬的人練習。練習者透過實際的練習和親身的實踐與規律的自修,來尋求體位法的意義。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學院大中華區執行總監呂薩先生評論說:「印度大師艾揚格的方法尤其適合初學者,身體僵硬者,受傷需要恢復者,因為它強調姿式的正確性,講究在身體的正確擺放的情況下練習體位動作,並且可以使用工具來輔助完成。
很難想像如果哈他瑜珈中沒有Iyengar的貢獻會變成如何,尤其是在對每一體位法精確細節的解釋及有系統的連接,他的研究進入到治療的應用,其多階層及精確嚴格的訓練系統深深的影響後來的瑜伽師。」
在艾揚格瑜伽的課程里也有太陽致敬式,但並非安排在課程的開始,每一個課程在開始時或許都會有些不同,以避免制式化,即使是最基本的體位法,保持姿式的靜止狀態時也會比動能來的難度更高。
有利於矯正身體,恢復傷病,適合初學者、體弱入門者和身體僵硬的人群,同時也適合需要提高體位質量的練習者。 正因為艾揚格一生對體位的深入研究和親自實踐,才有了他對體位的精確和准確的認識,才能夠產生治療,糾正,矯正的功效。
㈡ SRI SRI瑜伽簡介
詩麗詩麗瑜伽始終遵循吠陀上師的傳承,創始人古儒吉重新點燃了瑜伽和靜心的傳統,並以一種與21世紀相關的形式提供給人們,除了恢復古代智慧,古儒吉還創造了改變個人和社會的新技術,其中包括凈化呼吸法(SudarshanKriya),它已經幫助了數以百萬的人們從壓力中得到解脫,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內心深藏的能量與寧靜,在短短的37年裡,他的課程和行動已經對155個國家超過3.7億人的生活產生影響。
Yoga一詞源於梵文Yuj,意思是聯合或結合。瑜伽是身體呼吸和心智的結合,是我們的存在每一個層面的和諧狀態,瑜伽意味著和本我結合。
瑜伽這一不老的科學起源於古印度聖哲的深入探究和鑽研,深入研究和靜心的練習幫助他們達到了一種意識狀態,一個更加快樂、更有意義的生活的奧秘就出現了,聖人把這種奧秘和神聖的知識稱為瑜伽。在這個現代化的時代,這種神聖知識的本質縮減為讓身體扭轉成難以想像的姿勢,並將其貼上瑜伽的標簽,但是像古儒吉說的,瑜伽不僅僅是運動和體位法,它是情感的融合,是精神的提升,帶有神秘的元素,能讓你看到超乎一切想像的東西。
瑜伽的知識可以在吠陀經和奧義書里找到,可以追溯到一萬多年前,最早是保持著口傳知識的傳統,只傳授給傑出的人,從未被記錄下來。瑜伽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大約是在奧義書里,與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意義一樣,瑜伽被看成是一種內心的旅程或意識的提升。
雖然瑜伽起源於印度,但瑜伽的知識超越了所有的宗教和文化,無論是科學的還是靈性的知識,無論其來源如何,應用都非常普遍。
瑜伽作為一個概念慢慢出現,在博伽梵歌中以及在《摩訶婆羅多》中都有詳盡的提及,早於《摩訶婆羅多》和博伽梵歌,就有超過20種奧義書和Yoga經闡述了瑜伽是心智和最高意識的結合。雖然瑜伽在吠陀前期已在實行,但只是在古典時期,偉大的聖者帕坦伽利才將當時存在的瑜伽練習其意義以及相關知識組織並整理在瑜伽經中。
由於傳統知識是口授相傳的,所以吠陀前期可以說沒有文字記載的版本。也正是因為這種神聖的典籍是用口授相傳的,加上其教學的秘密性,以導致許多瑜伽技術失傳,使這古老科學的起源也被深埋。
接下去按時間軸談談瑜伽在不同時期的定義。
吠陀時期的瑜伽
吠陀時期有四部重要的著作,讓普通人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掌握最高知識。吠陀經是包括瑜伽在內的一切知識的源泉。
這個時期的瑜伽是由曾是苦行僧的吠陀聖人,通過普通民眾以各種方式參加的宗教儀式和典禮來展現。
前古典時期瑜伽
前古典時期被認為是瑜伽歷史和發展最富饒和最著名的時期,在此時期,奧義書和博伽梵歌被文字形式記載下來,瑜伽現在已經跨越了儀式范疇,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
瑜伽和瑜伽技術的參考資料可以在多部奧義書中找到。
在薄伽梵歌的關鍵章節中,克里希那神不僅告訴阿朱那同時也告訴了所有的人類,瑜伽是不管在何種情況下都能回歸到平靜,還進一步闡述了瑜伽就是有技巧的行動,生活的技能,管理你的心智,處理你的情緒,瑜伽給你的行為和溝通帶來了技巧。博伽梵歌闡述了智者瑜伽、奉愛瑜伽作為達到至高無上方法的理念。
古典時期瑜伽
古典時期最精彩的部分是聖者帕坦伽利的瑜伽經。除了包含瑜伽的各個方面外,其主要是確定了瑜伽的分支,它的提出是為了引領真誠的自由探尋者去往解脫,三摩地。巴坦伽利在瑜伽經中將瑜伽定義為是思想起伏的止息。
聖者Ved Vyasa還編寫了一篇關於瑜伽經的非常重要的評論,叫做Yog Bhashya。這一時期見證了通過瑜伽練習清楚地闡釋了其對心智的掌握帶來的變化。這一時期見證了掌握心靈的過程,通過瑜伽練習清楚地闡明了這一點。
後古典時期的瑜伽
後古典時期這個時期強化了現有的瑜伽之道。如今存在的許多著作都是在這個時代。智慧瑜伽,奉愛瑜伽,哈他瑜伽,王者瑜伽這些瑜伽修行者在這個時期大力普及。
近代時期的瑜伽
近代時期這個時期吠檀多,奉愛瑜伽,哈他瑜伽進一步蓬勃發展。在當今時代,普通大眾正重新以尊重的態度來看待瑜伽,並將其作為促進和維持健康的一種選擇,許多偉大人物教導瑜伽,瑜伽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現代印度瑜伽大師古儒吉詩麗·詩麗諾威香卡創建了詩麗·詩麗瑜伽。詩麗詩麗瑜伽融入了吠陀傳統—瑜伽的根源—並擁有悠久的傳承上師,讓不同年齡,能力,文化,宗教背景下的人們都能輕易理解瑜伽並將瑜伽應用到現代生活使用中去,超脫瑜伽墊的瑜伽體驗和應用。古儒吉大師的願景是為世界帶來真正的瑜伽教育。古儒吉大師的瑜伽方式是簡單的練習,服務和梵唱的基本原則結合在一起,這種獨特的方法能夠使人茁壯的成長,使社會人性價值綻放,就像花蕾一樣,人類的生命有綻放的潛力,人類潛能的充分發揮就是瑜伽。
瑜伽即是旅程,也是目標。正如所有的河流都通向海洋,瑜伽所有的道路都引領到本我的了悟。
㈢ 瑜伽是誰創造的
瑜伽術原產於古印度。它最初本是古代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為了實現解脫而採用的一種修持方式,後來這種方式也被佛教和耆那教所吸納,故成為印度宗教特有的產物。「瑜伽」一詞,來自於印度古代梵文,是梵文「yoga」的音譯。此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500年的婆羅門教經典——《梨俱吠陀》中。在《梨俱吠陀》中,「瑜伽」的意思是指「軛」或「伽」(牛、馬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具有用軛或伽把「馬與車連結在一起」的含義。後來,它的詞義逐漸擴大,引申出兩種事物相互「連接」、「結合」、「合一」、「化一」等義。最早把「瑜伽」一詞與宗教的解脫思想聯系在一起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把每個人的靈魂稱之為「自我」,把宇宙的最高本體稱為「梵」或「大我」,他們認為只要使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可實現人的解脫,而使兩者結合的手段就是「瑜伽」。婆羅門教的經典《薄伽梵歌》對此做了明確的解釋:「瑜伽就是促使個人靈魂(小我)與宇宙靈魂(梵或大我)結合化一的手段」。因此,「瑜伽」就成為婆羅門教的專有名詞,特指使個人靈魂與梵或神相互結合的手段,即實現解脫的一種修行方式。「瑜伽」的思想和實踐在印度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據考古發現,當時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就已開始從事瑜伽實踐活動。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的考古遺址上,曾出土一些石雕和印章,這些石雕和印章就刻有人進行瑜伽冥思和各種瑜伽坐法的圖案。這說明,大約在5000年之前印度的先民就已有瑜伽活動了。為什麼在印度會產生瑜伽呢?有人分析,這跟印度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印度那種高溫炎熱的氣候下,人們在森林裡通過瑜伽靜心冥思、修心養性,對抵禦酷暑濕熱是絕對有益的。正如中國人所說的「心靜自然涼」,這種方法深受印度古人喜愛是不難理解的。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原來居住在高加索和南歐草原一帶的雅利安人開始南下,途徑伊朗和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並征服當地民族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原是游牧民族,侵佔印度河流域後定居下來,他們一方面學習農耕知識,另一方面也大量吸收了達羅毗荼人的文化。其中,他們把達羅毗荼人的瑜伽活動也吸收過來,作為實現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補充。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信仰的婆羅門教已經形成,當時出現的《梨俱吠陀》就是婆羅門教產生的標志。有關瑜伽的最早文字記載,已出現在《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雖然是一部贊美神靈的詩歌集,但其中有一首詩,專門描述了人通過瑜伽所獲得的神奇智慧和力量。公元前7世紀以後,婆羅門教又涌現出一批探討宇宙起源、人的本質、人與世界關系的哲學經典,統稱奧義書。在奧義書中,婆羅門教的先哲們進一步發展瑜伽思想,並對瑜伽實踐作了具體闡述。例如,《石氏奧義書》把瑜伽解釋為「統制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白驢奧義書》論述了瑜伽的各種行法,如身體的姿勢、呼吸的調整、修習的場所和目的等。《慈氏奧義書》對瑜伽行法作了系統的分類,形成最初的「六支行法」。這六支行包括調息、制感、靜慮、執持、觀慧和三昧。此時,關於瑜伽的學說基本成形,它已成為婆羅門教的主要修持方式,其特點是通過對身體、感官和心思的控制,達到人與神、個人靈魂與宇宙本體相結合的神秘境界。公元前4世紀以後,進入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時代,瑜伽已在印度民間廣為流行。《摩訶婆羅多》記載了許多有關瑜伽的內容,無論對身體修煉,還是對精神控制,都有生動的敘述。在這個時期,瑜伽的形式也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瑜伽術。在《薄伽梵歌》中曾提到三種瑜伽:「智瑜伽」、「業瑜伽」和「信瑜伽」,此後又產生了「王瑜伽」。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瑜伽學說已經形成一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名為「瑜伽派」,並且成為婆羅門教六大正統哲學流派之一。瑜伽派的創始人為波顛闍利 (Patajali),他所著的《瑜伽經》(Yoga-stra)是該派的主要經典。《瑜伽經》對以前的瑜伽方法和實踐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並把它進一步理論化。這樣,瑜伽學說就上升為一個既有完整理論,又有實踐知識的系統哲學體系。4世紀以後,古代婆羅門教經過改革,出現了全新的面貌,人們把此後的婆羅門教稱為「新婆羅門教」。我們今天所說的「印度教」,就是指這種「新婆羅門教」。在印度教的時代,瑜伽被各種教派廣泛採納,並出現了不少新的種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12世紀出現的「訶特瑜伽」 (Hathayoga)。「訶特瑜伽」,意譯為「力量瑜伽」。此種瑜伽的創始人為古羅俱商那特,著有《訶特瑜伽》和《護牛頌》等書。訶特瑜伽有幾十種功法,測重於調息、坐法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訓練。因此,它後來演化為一種體育鍛煉的方式或保健體操,現在在歐美和我國流行的主要是這種瑜伽的現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