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南北經濟那邊好
南邊,靠海,運輸方便。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經濟政策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
㈡ 印度最富有的城市是哪座城市和其他城市有什麼區別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第三產業的旅遊業也在蓬勃發展。 人們也可以從容地選擇旅行,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然後嘗嘗五洲四海旅行的樂趣。 特別是亞洲地轄區,不僅附近交通便利,而且獨特的風土人情、價格也比較親民,每年吸引許多五洲四海的旅遊者,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印度。
最令人難忘的是新德里的美食文化。 新德里人的主食是米飯和一種叫做“賈巴迪”的搖鏡頭蛋糕,炸的搖鏡頭蛋糕又香又脆,令人陶醉。 最有特色的調味料是“瑪莎拉”,由印度的各種香料,如咖喱、唐辛子、豆蔻、丁香等十多種香料調配而成,每家酒店及街角路邊攤的處方不同,也是印度香飯的靈魂。
如果你的印象還停留在骯臟的印度,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新德里的當地飲食已經西化了。 來這里的話,你對印度的認識會改變。 體驗一次吧。
㈢ 印度的南北差距為什麼那麼大
印度的南北差異根本上來說其實是經濟的原因。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最大的是一個國家的歷史,印度的歷史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帝國的人們現在南方的領土上有了早先的開墾。當時的北方,其實每個國家的西北方都並不是特別的發達,當時印度的西北方是沙漠。所以在帝國進行侵略的時候,遇到沙漠之後其實就停止了進攻。但是在後來的受到侵略了之後,這片地方從一片凈土變成了必爭之地,被人們不停的侵略霸佔。但是還是由於被開發的時間早晚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間接就導致了南北的差異。
印度的經濟總體發展水平,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日本。如果妥善解決印度的南北方差距,和印度本土的動亂,印度的發展其實會變得更好。要妥善解決這個問題。
㈣ 印度西部和東部哪裡好
印度東西部受氣候影響在降水量上差異很大。我個人覺得東部降水多,適合水稻栽種,東部較好。
㈤ 印度經濟世界排第幾位
2021年一季度印度經濟世界排第五的位置。
去年印度的GDP排名掉至第六後,今年一季度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五的位置。根據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印度的GDP為56.76萬億盧布,同比增長1.6%,折算成美元大概為7787億美元。
印度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गणराज्य,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印度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氣候,印度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年降雨2000-4000毫米不等。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
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資源豐富,有礦藏近100種。森林67.83萬平方公里,覆蓋率為20.64%。
2022年1月4日消息,印度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㈥ 世界上五大洲經濟對比,誰的綜合實力最強
世界上擁有七大洲和四大洋。其中七大洲分別為: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以及南極洲。世界上第一大洲是亞洲,南極洲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並沒有存在國家以及組織。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及IMF等綜合數據分析顯示,2020年全球的GDP總量達到了約84.68萬億美元,而2019年的GDP總量根據資料顯示為87.75萬億美元,因此,根據全球相關機構統計出了各大洲的GDP總量,分別介紹除南極洲外五大洲的經濟總量及實力如下:
2020年,全球經濟總量:84.674萬億美元。全球人均GDP:10912美元。
在2020年的時候,世界范圍內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眾多國家的經濟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2020年期間,全球經濟能夠實現正向增長的國家寥寥無幾。據國際貨幣資金組織預測,全球在2020年的GDP總值和2019年相比,減少了大約3.07萬億美元,這個經濟總量3.07萬億美元比英國全年的GDP總量還要高。
中國國家統計局之前發布的《2020年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按年平均匯率折算,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7%。2020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01.6萬億元(人民幣,約合 14.73萬億美元 ),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 2010年超越了日本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根據IMF及其他權威機構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或將能夠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數據顯示,中國GDP已經相當於美國的70.4%。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GDP比2019年下降2.3%,為20.93萬億美元。 美國的2020年GDP高達20.95萬億美元,全球佔比升至24.99%,而2019年為24.48%。
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經濟在全球佔比升至2020年的6.02%。原因是日本在2020年調整了GDP演算法,另一方面則是日元兌美元匯率表現較好,使得日本GDP仍然在5萬億美元之上。
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德國在2020年,德國經濟實際縮減4.9%,GDP約為3.86萬億美元,約為全球經濟總量的4.54%;其他,英國、印度和法國經濟佔比都超過了3%,義大利約為2.25%,加拿大約為1.96%,韓國約為1.94%。
一、亞洲(經濟總量:24.173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7112美元
概述: 亞洲曾譯作「亞細亞洲」和「亞西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7%(總陸地面積的 29.4%)。人口總數約為41.6億,曾經佔世界總人口77億的大約54%(參考德國全球人口基金會發布統計數據) 。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亞洲曾經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發源 地。
亞洲經濟: 亞洲經濟總量佔比全球的28.5%,已接近三分之一。其中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貢獻了17%(14.73萬億美元),在亞洲佔比達到61%;第三大經濟體日本貢獻了大約6%,剩下來的5.5%經濟總量由亞洲其他國家貢獻。亞洲共有48個國家級地區,可以看出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亞洲的經濟體量盡管在全球佔比最大,但內部十分不平衡,尤其是人均GDP方面相對比較低。只有四個發達國家,比如日本(人均GDP為40146美元)、韓國(人均GDP為31497美元)、新加坡(人均GDP為58902美元)、以色列(人均GDP為43689美元)、另外超過2萬美元的國家僅有四個國家:比如汶萊(人均GDP為26089美元)、巴林(人均GDP為22402美元)、科威特(人均GDP為22105美元)沙烏地阿拉伯(人均GDP為20178美元)。
若按照全球人均GDP平均水平來看,亞洲的7112美元與全球的10902美元相差3790美元,或僅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的約65%。
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觀點認為:亞洲是最早實現「V型」復甦的地區,在出口和民間投資大幅反彈的推動下,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各國GDP增速在2020年第三季度前就迅速回升至疫情前的水平。這得益於積極有效的封鎖措施,以及該地區的工廠趕在全球需求激增前得以復工。在這期間,亞洲的出口增長引擎火力全開。
值得一提的是, 新冠疫情導致亞洲一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現嚴重萎縮,比如菲律賓曾創下了-9.6%的 歷史 性經濟萎縮,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印度經濟也萎縮超過7%。整體上,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在2020年萎縮了0.1%,成為該地區近60年來首次整體經濟衰退。由於限制人口流動,亞太地區整體減少了8%的工作時間,無疑嚴重打擊了本身就比較貧困的家庭以及從事非正式經濟活動的人。
亞洲經濟重要國家:中國、日本、印度、韓國等
二、歐洲(經濟總量:20.823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27930美元
概述: 歐洲,也稱作「歐羅巴洲」,名字源於希臘神話人物「歐羅巴」。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約有7.4億人(2014),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1%。
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歐洲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東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分界線為:直布羅陀海峽)。歐洲共44個國家。
歐洲經濟: 歐洲經濟總量在全球佔比達約24.7%,差不多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歐洲大哥大德國為3.86萬億美元,全球佔比約4.5%;英國2.83萬億美元,全球佔比約3.3%;法國2.72萬億美元,全球佔比3.2%;義大利2萬億美元,全球佔比2.3%。其他如俄羅斯、西班牙、荷蘭、瑞士等國家都在2萬億美元之下。歐洲的人均GDP水平高達近28000美元,排名全球六大洲的第二,低於北美洲,遠高於亞洲、大洋洲、非洲等。其中全球人均GDP排名第一的盧森堡達到116921美元,瑞士86849美元,愛爾蘭83850美元,挪威67176美元,丹麥60494美元,冰島59634美元,荷蘭52248美元,可以說全球人均GDP前十五名中,歐洲就佔了10名,佔比達66%。全球人均GDP前五名中,歐洲佔了4個;全球前三名全部是歐洲國家。
1)廣義西歐(經濟總量:17.374萬億美元)
西歐地區人均GDP:40754美元
西歐概述:狹義上的西歐,是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西歐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摩納哥。 廣義的西歐可分為:西歐、南歐、北歐和中歐四部分,面積占歐洲的一半左右,包括的國家除了狹義上的西歐所包含的國家外,還包括德國、瑞士、瑞典、丹麥、挪威、冰島、芬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奧地利等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以英國、法國、德國為主體,從英國東南經法國西北比利時、荷蘭,直達德國北部,是西歐居民主要活動地帶。
因此,西歐國家有英國、法國、荷蘭、愛爾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摩納哥,通常也把德國、瑞士、瑞典、丹麥、挪威、冰島、芬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奧地利等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歸入到西歐,總共有30多個國家。
西歐經濟水平:西歐經濟總量全球佔比達約20.5%,相對而言西歐國家之間的GDP沒有亞洲及北美洲相差那麼大,比如中國在亞洲一枝獨秀,經濟總量十分龐大(中國經濟總量佔比亞洲達61%),美國全球佔比接近25%,在北美洲佔比差不多89%。
西歐擁有非常高的人均GDP水平,全球人均GDP排名前十名中,盧森堡第1、瑞士第2、愛爾蘭第3、挪威第4、丹麥第6、冰島第7、荷蘭第10、瑞典第12、芬蘭第13、奧地利第14等。全球最富裕國家幾乎都在西歐地區。
2)廣義東歐(經濟總量:3.449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10805美元
東歐概述:歐洲東部指由波羅的海東岸至黑海東岸一線向東達烏拉爾山脈的歐洲東部。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等數個國家。另外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黑山、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有時也被視為東歐國家。前蘇聯時期的「東歐」指的是前民主德國、波蘭、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前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等歐洲中部和 南部 的國家。
東歐99%以上人口屬於歐羅巴人種,民族多屬於斯拉夫人體系,宗教以東正教為主,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和地區則以伊斯蘭教為主,經濟大幅落後歐洲其他地區。
東歐經濟水平: 東歐應該是歐洲各分區中,經濟實力及水平相對比較低的地區了。東歐3.449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佔比只有全歐洲的16.5%。尤其是人均GDP水平(10805美元)甚至略低世界平均水平。
東歐平原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錳等礦藏資源,且人口稠密,工農業和水陸交通發達。資源十分豐富的東歐,為什麼經濟發展水平卻遠遠不如西歐國家呢? 首先 歷史 上在大航海時代東歐國家普遍缺乏外向獲取資源的動力。其次,東歐地理上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出海口太少。相比在地理大發現時期,無論是西班牙,葡萄牙還是之後的荷蘭、英格蘭,它們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洋文化及各種優秀的出海口,使得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的供應源源不斷,這種經濟發展的條件是東歐國家所不具備的。再次,在近代西歐各國普遍開展資產階級革命時,東歐還在跟奧斯曼土耳其打戰。而等到西歐國家紛紛轉型為現代化資本主義國家時,東歐外敵內亂接連不斷等。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25國經濟劃分為5種經濟模式,即西歐模式、南歐模式、英愛模式、北歐模式和東歐模式。總的來說,歐盟5種經濟模式的特點各有千秋。1)「北歐模式」:其成員包括瑞典、丹麥、芬蘭和荷蘭,共4個歐盟成員,該模式在 社會 保障以及 社會 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最大。勞動力市場相對不受管制,有著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而強大的工會帶來工資方面的高度平等。2)「英愛模式」:其成員包括英國和愛爾蘭,共2個歐盟成員,該模式提供相當優厚的 社會 補助,現金主要補貼給達到工作年齡的人,這些都是作為最後的救濟手段。3)西歐模式:其成員包括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時和盧森堡,共5個歐盟成員。該模式依靠 社會 保險來救助失業者和提供養老金。這些國家的就業保護較強,工會很強大,並在擴大集體議價結果的問題上享有法律保護。4)「南歐模式」:其成員包括義大利、希臘、塞普勒斯、馬爾他、葡萄牙和西班牙,共6個歐盟成員。該模式注重對老年人養老金的公共支出,嚴格立法保護就業並減少就業,對提前退休提供大力支持,以減少求職者人數。5)「東歐模式」:其成員包括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共8個歐盟成員。
歐洲經濟重要國家: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
三、北美洲(經濟總量:24.173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41354美元
概述: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是世界上第二發達的大洲,其中美國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北美大部分面積都為發達國家,有著極高的人類發展指數和經濟水平。面積2422.8萬Km²(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值得一提的是,北美洲的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除了美國與加拿大兩國為發達國家,其餘的國家都為發展中國家。北美洲現有23個獨立國家:比如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拿馬、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米尼加、哥斯大黎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尼加拉瓜 。另外還有丹屬格陵蘭、荷屬阿魯巴、英屬安圭拉、英屬百慕大、美國聯邦領地波多黎各、法國海外省瓜德羅普、荷屬安的列斯(不含阿魯巴)、英屬開曼群島、法國海外省馬提尼克、美屬維爾京群島、英屬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
北美洲經濟水平: 美國經濟規模在北美洲地區中獨占鰲頭,畢竟美國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擁有21.43萬億的經濟總量(GDP),佔比全球經濟規模達到近25%,是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美國GDP佔比北美洲經濟總量的近89%,幾乎快達到90%,意味著另外22個北美洲國家僅僅貢獻了另外的10%,因此,美國經濟「一股獨大」。
北美洲另外一個發達經濟體加拿大,2020年經濟總量為1.74萬億美元,佔比全球不到2%。加拿大在北美洲佔比僅7%。如果美國與加拿大疊加,GDP達到23.1萬億美元,剩下來21個北美洲國家僅僅貢獻了1.07萬億美元,因此,具有天壤之別的效應,北美洲地區的經濟極為不平衡。
北美洲經濟重要國家: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四、南美洲(經濟總量:2.91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 南美洲的人口數量是十分多,差不多接近4億,若計算到人均GDP,南美洲或將排在倒數位置。
概述: 南美洲是南亞美利加洲的簡稱,位於西半球、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南部和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南美洲是第四大的大洲,陸地面積剛剛超過1780萬平方千米。安第斯山脈幾乎縱貫整個南美洲西部,擁有美洲最高的山峰--阿空加瓜山。安第斯山脈東部就是面積廣大的亞馬孫河盆地,佔地超過70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地區都是熱帶雨林。 南美洲國家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巴西、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和法屬蓋亞那。
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也是實力最強的國家。南美洲是世界上火山較多、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一個洲。另外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其支流超過1 000千米的有20多條。
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已知現代化工業中所需要的20多種最重要的礦物原料南美洲大部分都有,且儲量豐富。比如委內瑞拉石油儲量、巴西的鐵礦儲量居世界前列;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煤主要分布在哥倫比亞和巴西;鋁土礦主要分布在蘇利南;銅礦的金屬儲量在1億噸以上,為居各洲首位,智利銅的儲量居世界第二位,秘魯居第四位;鉍、銻、銀、硝石、鈹和硫磺儲量均居各洲前列;錫、錳、汞、鉑、鋰、鈾、釩、鋯、釷、金剛石等礦物也很豐富。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各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差十分懸殊。比如巴西和阿根廷為南美洲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再疊加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和秘魯,六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洲的90%以上。
南美洲經濟水平: 南美洲經濟總量為2.91萬億美元、其中巴西GDP為1.84萬億美元,在南美洲佔比達約63%;阿根廷經濟總量為4454億美元,在南美洲中佔比15%。巴西阿根廷疊加起來經濟規模達到2.28萬億美元,在南美洲中佔比78%。而 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智利、巴拉圭、烏拉圭和法屬蓋亞那等國家加起來僅僅貢獻了大約6300億美元的GDP,甚至還不及歐洲的瑞士(7030億美元)一個國家的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南美洲經濟總量佔全球的3.4%,僅僅略高於印度(2.87萬億美元)的經濟總量。
南美洲經濟重要國家:巴西、阿根廷
五、大洋洲(經濟總量:1.606萬億美元)
人均GDP水平:37955美元
概述: 大洋洲,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 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人口僅2900萬。位於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在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
大洋洲是由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澳大利亞大陸和一萬多個面積大小懸殊的島嶼組成,其島嶼之多,為各洲之冠。島嶼面積佔全洲總面積的13.8%,其比例之高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伊里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
大洋洲經濟水平: 大洋洲無疑最大的經濟體是澳大利亞,其次是紐西蘭。其中澳大利亞2020年GDP為1.4萬億美元,在大洋洲中佔比達到87%,全球佔比1.5%左右;紐西蘭經濟總量僅僅為2069億美元,是澳大利亞的約15%。紐西蘭經濟總量全球佔比僅僅0.23%左右。如果澳大利亞+紐西蘭,其經濟規模在大洋洲中佔比1.6069萬億美元,幾乎99.99%的概念。因此,計算經濟規模,大洋洲實際上等同於澳大利亞+紐西蘭。大洋洲的人均GDP達到37955,是一個很高的水平。遠超過義大利及西班牙,接近法國的39907美元。
大洋洲經濟重要國家:澳大利亞、紐西蘭
(文章數據來自於國家統計局、IMF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綜合)
㈦ 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是哪個
孟買,是印度的經濟中心,是超越了首都新德里的發達城市,高樓殿宇,什麽都有,但是,貧民窟也是隨處可見,更不用說新德里和加爾各答的殘況了,其實孟買也只能和中國的地級市一個等級,這些個城市根本沒法跟上海相提並論
㈧ 北印度 南印度的區別 旅遊
北印:宗教信仰主要以印度教為主,飲食以麵食(面餅)為主,語言主要為印地語;越往北上,人越白,越高大。
南印:以佛教為主,飲食主要為米飯,南印更多地使用英語,包括日常的當人的交流。在印度信伊斯蘭教的人比較多,佛教主要分布在南部。南部的人普遍比較黑,因為陽光強烈,而且身材比較矮小,有點類似於我國南北方人的差異吧!
關於婆羅門,為印度社會階級制度中之一階級。此一階級之人自認為是梵天的後裔。平素讀誦《四吠陀》,行祭祀,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位居四姓(四種階級)之最上位,所以印度以婆羅門階級最具勢力,婆羅門由於職責和地位的特殊可享有許多特權。他們可以免交各種捐稅,因為人們認為,婆羅門已經以自己的虔誠行為償清了這種債務,他們不得被處以死刑或任何類型的肉刑,因為婆羅門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向婆羅門贈送禮物的人則得到保證,他們將在今生和來世獲得一定的報答。最受歡迎的禮物是土地,它可以「解除贈送者的一切罪孽」。因此婆羅門佔有大量地產,包括整座的村莊。
㈨ 印度哪個方面發達
印度三個方面比較發達。
信息技術
印度信息技術領域的成功已經為人們所熟知。印度憑借人才優勢,通過為發達國家提供服務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信息技術產業對印度GDP的貢獻已從1999~2000年度的1.2%增長到2005~2006年度估計的4.8%。印度的軟體和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在過去五年間年均增長率超過了28%。信息技術的成功徹底改變了歐洲和美國對印度的評價和印象。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印度對自身潛力的看法,正在培植著印度的科學自信。印度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成功對於吸引跨國研發中心和外籍印度人在印度投資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物技術
印度確立了新的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其中又以生物技術為重點。過去10年,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發投資已經從1987~1988年度的9600萬美元增加到了2004~2005年度的3.58億美元,其中,資金增加的部分重點支持的是生物制葯,而非農業生物技術。
2004~2005年,印度的生物技術收入增加了37%,達到了11億美元。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制定了2010年將這一數字提高到50億美元的目標。2005年3月,印度科學部長稱贊生物技術是印度隊的「最佳擊球手」,並且認為生物技術可以成為有助於提供人們支付得起的衛生保健並減輕貧困的印度「下一個大獲成功的實例」。2004年生物技術部發布了一項計劃,要將印度變成「生物信息學的全球中心」。
太空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9:20(北京時間11:50),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並一箭十星成為第一。
㈩ 印度南北之間的差異為什麼會如此之大
眾所周知,印度南部相對富裕,北部則相對貧窮。印度南北方在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雖然在自然條件上,印度北方要優於南方,但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上,北方要明顯落後南方許多。殖民因素,印巴沖突,人口素質等重要因素的影響都是造成印度南北方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
四、印度南部人口素質要高於印度北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南部受到殖民者的影響,英語程度普遍較高,民族成分也較復雜。北部人民的英語接受程度要低於南部很多,文化程度低於南部地區。人口素質較高的南部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以上所述的因素都造成了印度南部和北部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它們之間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隨著南部的發展,南部城市化越來越高,又進一步拉大了和北部地區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