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神廟五頭蛇,到底是真是假,真有5個頭的蛇嗎
網路流傳印度神廟發現了一條舉世罕見的「五頭蛇」,更有照片為證!俗話說的好,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什麼怪事怪物都有可能發生。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度似乎遠古以來就一直對蛇這個動物情有獨鍾,但要說古神廟五頭蛇這樣的「妖精」物種的出現,還是讓人驚出一身冷汗!
但是,五頭蛇不管真假,還有點虛構的成分,印度發現的那尊七頭蛇石雕更是證明了五頭蛇的出現並非捕風捉影空穴來風「神奇」!
❷ 印度象的形態特徵
象的鼻子是現生動物中最長的,可以垂到地面,富有彈性,能伸長至2米。上粗下細,末端為2個鼻孔,頂端有一個指狀突起(非洲象有2個)。在大象胚胎發育的早期,鼻子和上唇是分開的,到了胚胎發育晚期,才由相關肌肉和神經分化合並成象鼻。鼻氣管整個內壁由縱向排列整齊的大約150000條肌肉束組成,它沒有骨骼、軟骨支撐,也沒有肌腱牽引,這使得象鼻非常靈活而敏感,鼻端的指狀突起能撿起細小的物體。象鼻也很有力量,可以抬起350公斤的重物,在移動重物時需要頭部活動,以頸部肌肉收縮產生動力。
鼻子對大象來說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除了呼吸,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功能。
象鼻的嗅覺十分靈敏,它們時常揚起鼻子在空中搖曳擺動,不但能探測到食物或水的大體方位,還能察覺到附近有無猛獸。
大象用鼻子採集食物,吸水噴到嘴裡飲用。
象鼻也是大象日常交往的工具,將鼻子捲成不同的姿勢能表達不同的含義。大象用鼻子相互撫摸,纏卷是友好的表示。
大象也用鼻子捲起沙土撒到身上,或用鼻子吸水噴到身上來清潔皮膚。象鼻還能做出揉眼、撓癢等細致動作,有時還會利用工具,如用鼻子抓起木棍或竹篾來撓癢,捲起木棍破壞電網等。 狹義的象牙即指大象突出嘴外的第二對門齒。象牙大部分呈乳白色,雄象2-5歲開始出牙,隨著年齡增長而生長,有白、黃、淺棕等色。一般來說雄性印度象有較為發達的象牙,而雌象即使有象牙也十分短小。象牙也分牙體和牙根兩部分。象牙約三分之一為牙根,長在牙管里與骨頭相連,是空心的,內有牙髓,保證象牙的持續生長。而露出口腔外,相當於象牙三分之二的部分即為牙體,實心。不同個體象牙的粗細、長短、彎曲度都有較大差異。有的印度象只有一側的象牙,甚至根本沒有象牙。
象牙對印度象尤其是雄象尤為重要。雄象用象牙來打鬥爭奪配偶,象牙發達顯然在打鬥中更有優勢,從何獲得更多繁殖後代,傳遞基因的機會。同時大象也有象牙協助採集食物、掘土和防禦天敵。
如果按照自然法則,那麼象牙發達的基因必定佔有優勢,但是由於人類為獲取象牙對大象大肆捕殺,使得象牙發達的基因不斷被人為淘汰,而原本罕見的沒有象牙的雄象卻能逃過此劫。目前印度象雄象中不長象牙的比例已經超過了20%,毫無疑問,大象遭受的人為選擇和自然選擇截然相反,對大象的生存構成極大危害。
觀察發現,印度象喜歡在土堆、樹干或河岸上磨牙來保持象牙鋒利。野象比人工飼養的大象更愛磨牙,可能是因為野象的生存條件不如人工飼養下優越,象牙使用頻率也就更高,所以更需要把象牙磨尖。
除了門齒,印度象口中還長有臼齒,也稱頰齒或磨齒。
一般動物的頰齒都是整齊排列在牙床內,每顆從牙根往上生長。而象的頰齒生長方式則很特殊。頰齒在牙床內從後邊斜著發生和長大,在生長的同時向前推移,以傾斜的姿勢被逐漸磨損,並把前一顆頰齒擠掉。
通常情況下,一頭象同時使用的磨齒只有4顆,即上、下、左、右顎各一顆,或者前一顆牙齒的後半部分和後一顆牙齒的前半部分同時使用。象的一生中會換6次牙,大約在40歲左右長出最後一批牙齒。所以算上門齒,印度象一生中總共擁有26顆牙齒。
大象臼齒的這種生長方式使得其非常耐磨,這也是大象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亞洲象的臼齒比非洲象的要進步,最後一顆臼齒有24個齒板,齒冠也較高。而非洲象最後一顆臼齒只有10個齒板,齒冠也較低。
印度象最後一顆磨齒被磨損掉後會因無法進食而餓死,如果繼續喂磨碎的食物或給它鑲上假牙,就能延長其壽命。 印度象四肢粗壯。前肢幾乎與地面垂直,有利於支撐體重,腕關節可活動;後肢略彎曲,運動時便於推動身體前進,小腿骨短,腕關節幾乎不能活動。大象沒有腳踝骨的,腳底有厚厚的脂肪層,便於緩解壓力,而且能有效感知地面的震動波,跺腳也是大象交流時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
印度象和其它亞洲象前足外露的有5趾,後足4趾;普通非洲象前足4趾,後足3趾;非洲森林象前足5趾,後足4趾。
大象行走時,先邁一側後足,即將落地時同側的前足也向前邁出,兩足均落地後再邁另一側的後足,然後是另一側前足……大象一般只有這一種步伐,所以嚴格地說大象「奔跑」時只能算是快走。
印度象運動能力很強,最快時速可達24km/h,一次可跑400~500米。游泳速度達1.6km/h,可連續游5-6小時。
❸ 印度擁有超國10億的人口,為何有8億都是賤民首陀羅聽說印度的有錢人,一家不超過5口人光是自家花園
印度穆穆也有種姓的 聽說變本加厲 好像是六個等級 就我知道的是 錫克教是沒有種姓問題的 就是印度包頭巾的那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