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綠色革命是怎麼回事

印度綠色革命是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2023-02-04 01:52:55

㈠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

20 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印度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而推行的農業發展新戰略,引進並培育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綠色革命」的進行。

使印度基本上實現了低水平的糧食自給 (1984年人均達到180公斤),某些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也有較大提高。但貧苦農民獲利甚少,兩極分化加劇,農業內部結構亦不平衡。

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葯,完善水利灌溉系統,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等,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1)印度綠色革命是怎麼回事擴展閱讀

綠色革命主要內容為

1、引進高產良種,加強水利、化肥、農葯、農業機械等方面的投資。

2、 政府擴大農業信貸、吸收外國農業貸款,對農業投入給予財政補貼。

3、成立國營糧食公司,實行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

4、加強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選擇一些雨量充足、水利設施較好的地區重點推行一攬子農業現代化技術。

印度農業發展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㈡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

1、 20 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第一次「綠色革命」,引進並培育新品種,使用化肥,改進灌溉技術,推廣機械化生產,這些措施使印度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於過度使用化肥、農葯,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嚴重,糧食增產潛力減弱;

2、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第二次「綠色革命」,利用生物技術的進步改良品種,推廣高效無毒農葯,完善水利灌溉系統,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管理中的運用等,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糧食產量,而且改善生態環境。

㈢ 地理題;印度為什麼要掀起綠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一步一步的說

綠色革命是:將高產穀物 先進農業技術推廣到農村 印度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提出"白色革命",鼓勵國民多喝牛奶。政府無償提供奶牛,使奶業成為農業中的支柱產業。印度人均奶類產量迅速提高,奶類消費量直線上升,不僅改善了印度國民的身體素質,同時也使印度人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2年。 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㈣ 印度的兩次「綠色革命」的時間及意義

20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故答案為:20世紀60年代,印度進行了第一次「綠色革命」,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004年開始,印度進行了第二次「綠色革命」.這次「綠色革命」,不僅明顯提高了糧食產量,而且改善了生態環境.

㈤ 什麼是印度的綠色革命

20世紀60年代實現糧食自給的農業

新戰略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在糧食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下開始實施一項旨在實現糧食自給的農業新戰略——「綠色革命」。

印度獨立後實施的土地改革、合作耕種和鄉村發展計劃在提高農業生產方面收效不大。印度在「二五」和「三五」計劃的10年間(1956~1966年)實行的重工輕農戰略,引起了經濟失調。工業生產增長一倍,而農業生產只增長14%,且很不穩定,受氣候條件的嚴重影響,每隔兩三年就出現一次減產。國家每年不得不進口大批糧食來解決吃飯問題。西方報刊因此把印度譏諷為「討飯籃」。農業減產和糧荒引起的經濟危機和政局動盪,迫使印度政府開始考慮調整經濟和重新制訂農業發展戰略。

1965年9月,農業部提出了一個農業發展方案。這個方案題為《第四個五年計劃的農業生產:戰略和計劃》,聲稱這是印度政府發展農業的「新戰略」。這個新戰略是世界銀行、美國援外機構和福特基金會的專家們所提意見的綜合,其主要內容是: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集中使用以優良品種為主的各種配套的農業技術和投入,選擇一些耕作條件好、雨量充足又有水利設施的地區使用現代化農業技術。新戰略還決定對農產品提供價格支持,並通過國營糧食公司安排收購和貯存。這個新戰略由於以採用現代農業技術發展農業、提高農業產量為核心,因而被人們稱為「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在印度農業發展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標志著印度已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經過20多年(1967~1991年)的發展,在綠色革命的發源地旁遮普邦、哈里亞那邦和北方邦西部,無論是農業生產率、現代農業投入的使用,還是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在全印度,綠色革命的成果主要表現為:

農業生產率明顯提高。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過渡的實質就是要提高農業生產率,它包括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兩個內容。開展綠色革命後印度的土地生產率明顯提高。糧食作物每公頃產量由1965~1966年度的760公斤增加到1990~1991年度的1380公斤。經濟作物中,棉花和馬鈴薯的單產也分別由122公斤和8400公斤提高到224公斤和16000公斤。從單產的增長速度看,全部農業作物單產年平均增長率從綠色革命前的1.3%提高到綠色革命後的1.9%。其中糧食作物由1.4%提高到2.4%,經濟作物由0.9%提高到1.6%。綠色革命後印度農業產量增長的2/3以上都是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實現的。

基本實現了低水平的糧食自給。綠色革命的顯著成就之一就是結束了60年代前期糧食產量徘徊不前、國內消費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糧食產量由1964~1965年度的8936萬噸增至1970~1971年度的1.08億噸和1990~1991年度的1.76億噸。受氣候的影響,糧食產量雖有波動,但總的趨勢是不斷增長。糧食進口量從60年代年均570萬噸減至70年代的年均170萬噸。1977年以後基本上實現了糧食自給,停止了大規模進口糧食,個別年份甚至還有少量凈出口。20多年來印度始終保有2000萬噸左右的糧食儲備,對消除飢荒和穩定糧價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現代農業技術運用有較大突破。綠色革命中,印度政府一方面利用價格機制、補貼政策刺激農戶採用現代生產技術,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國內農用工業、農業科研和農業教育事業。這些政策和措施對推動農業技術進步、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各種現代農業投入迅速增加。1971~1991年,高產品種作物種植面積由1540萬公頃擴大到6390萬公頃,灌溉面積由3800萬公頃擴大到7100萬公頃,化肥消費量由226萬噸增至1250萬噸,農葯消費量由6000噸增至8.4萬噸。農業機械化程度也有顯著提高。拖拉機數量由1961年的3.1萬台增至1991年的130萬台,同期柴油機由23萬台增至470萬台,電動水泵由20萬台增至850萬台,每1000公頃播種面積耗電量由5.5度提高到196.7度。

農業商品經濟有較大發展。綠色革命促進了農業由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社會化的商品經濟過渡。這種高成本、高產出的農業經濟一方面為農戶生產更多的剩餘產品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使農戶必須為市場生產並出售剩餘產品以償還貸款和購買新的農業投入,這就大大加強了農業與其他產業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綠色革命的主要地區旁遮普邦、哈里亞那邦和北方邦西部已成為印度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1966年以來,它們提供了政府糧食收購量的3/4以上。這三個地區的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較快,大批擁有較多土地的富裕農戶採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僱用農業工人,採用新技術進行商品生產。一些退休文官、退役軍人和城市工商企業家也向農業投資,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在這里,農業經營已不再是維持生存的手段,而成了有利可圖的企業。

綠色革命也帶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農業地區發展不平衡,優良品種推廣程度不同,旱地農業發展不平衡,農村兩極分化等。

㈥ 印度的綠/白/藍色革命是怎麼回事

印度農業革命是指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的"綠色革命"、以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為目標的"白色革命"和以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為目標的"藍色革命"

綠色革命
背景
南亞古國印度,自然環境得天獨厚,但因長期受英國殖民者的殘酷掠奪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農業生產水平低,曾是舉世聞名的"飢饉之國",有些地區曾出現過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僅1900~1947年就餓死2600餘萬人。
目的及成果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跡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跡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葯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問題
"綠色革命"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化肥、農葯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必然要增加大量投資,不僅生產成本高,還會加重國家財政負擔。由於大量灌溉,長期使用化肥、農葯,造成土地板結和鹽鹼化,環境污染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另外,一些農村舊的生產關系及落後勢力,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也起著阻礙作用。

白色革命背景
背景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目前,印度有難以計數的"神牛",在大小城鎮的街道上游盪或躺卧。汽車司機為等待"神牛"慢吞吞地穿過馬路,不得不減速、停車,造成交通阻塞,有時為避讓突然出現的"神牛",往往釀成車禍,如1993年8月21日,在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一輛長途客車為避讓一頭"神牛"而沖入湖中,造成28人喪生。
開展
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佔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藍色革命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印度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7500km,並且有眾多海灣、海角和海峽,可供捕魚的海域面積達2020000km2,具有發展海洋漁業和養殖業的良好條件。此外,印度內陸長達2900km的河流系統以及170多萬公頃的水庫和池塘,也具有發展淡水養魚的可觀潛力,80年代中期魚類捕撈量達28×105,1993年底為4365000t,本世紀末將達6×106t,投資為170億盧比。
為了加快對江河湖海資源的開發,籌集資金和培養技術人員,印度成立了漁業開發署和專門發展養魚的國家合作開發公司,與此同時,還在科欽建立了海洋研究院,中央水產、航海工程學院,在馬德拉斯建立了國家養殖中心。另外,還計劃在喀拉拉邦、安德拉邦和孟買等地區興建4個大型漁港和23個小型漁碼頭,在沿海地區興建水產加工廠,建造冷藏庫。目前,印度有293座水產品加工廠,現有冷藏庫367座。據統計1992~1993年度,印度水產品賺取外匯近6億美元,1993~1994年度,將提高到8億美元。
為爭取實現"藍色革命"提出的下一個目標,即到本世紀末,魚類捕撈量達6×106t,印度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千方百計推動各項計劃的實施。

㈦ 印度為什麼要掀起「綠色革命」「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簡要回答)

印度獨立以後,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從60年代開始,就實行新的農業發展戰略——「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和水稻。60年代初「墨西哥小麥」育成,單產每公頃14025kg;60年代中育成的菲律賓「奇跡稻」,單產每公頃達22500kg。「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奇跡稻」的引種成功和大面積的推廣,加上灌溉面積的顯著擴大,化肥、農葯的施用量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印度的糧食單產和總產量成倍增加,基本實現了糧食自給。「綠色革命」以來,平均每年增長3.95%,1981年印度糧食產量達134×106t,創歷史最高紀錄,糧食產量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三糧食生產大國。
印度是世界上養牛最多的國家。印度教敬牛如神,除土地之外,牛是農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印度教徒反對殺牛,不少教徒買牛「放生」,被放生的牛被奉為「神牛」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1977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2.7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數的20%,全國平均每3個人就有一頭牛。全國每年牛奶產量達4×107t多,平均每人每天佔有牛奶150g多,80年代後期印度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產奶國。
80年代後期印度又推行「藍色革命」的構想。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㈧ 印度的綠色革是指什麼~

綠色革命 狹義的綠色革命是指發生在印度的「綠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開始了靠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的「綠色革命」的第一次試驗,結果糧食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農業發生了巨變。廣義的綠色革命是指在生態學和環境科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人類適應環境,與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所創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動。 綠色計劃 是指日本和加拿大制定的「防止地球變暖計劃」、「綠色行星計 劃」,主要是為了提示和預測因地球變暖而進行觀測的研究計劃。 綠色設計 是指設計出的產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復使用, 這樣既保護了環境,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減少垃圾數量。 綠色投資 是指用於防治環境污染和治理被污染環境的投資。 綠色技術 是指根據環境價值,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全部潛力的無污染技術,要求 企業在選擇生產技術、開發新產品時,必須考慮減少從生產原料開始 到生產全過程的各環節對環境的破壞,即必須作出有利於環境保護、 有利於生態平衡的選擇。 綠色產業 是指生產環保設備的有關產業,它們的產品稱為綠色產品。 綠色貿易 與環保有關的服務、技術和設備的進出口貿易。 綠色企業 是指以製造和銷售「無害環境」產品為前程,開發清潔生產工藝,推 出「三廢」較少的產品企業。 綠色消費 是指引導消費者如何判斷商品是否重視或符合環保標准。 綠色標志 是指在商品上印製特製特定的圖形,以標明該商品的生產、使用及處 理全過程符合環保要求,不危害環境或危害程度極小,有利於資源的 再生回收利用。1 987年,德國率先提出「藍天天使」計劃,推出 「綠色標志」。我國從1994年開始實施「綠色標志」。 綠色文化 有狹義和廣義之說。以狹義來說,綠色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而創造的 一切以綠色植物為標志的文化。包括採集———狩獵文化、農業、林 業、城市綠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學科等。以廣義而言,綠色文化是人 類與自然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並能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文化。 它包括持續農業、生態工程、綠色企業,也包括了有綠色象徵意義的 生態意識、生態哲學、環境美學、生態藝術、生態旅遊,以及生態倫 理學,生態教育等諸多方面。 綠地認養 由我國首都綠化委1999年提出,北京市政府發文,依靠社會力量搞好 首都綠化美化建設,鞏固發展綠化成果,增強廣大群眾綠化和環保意 識的一項活動。其具體內容是指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通過 一定程序,自願負責一定面積林木綠地的建設、管護、養護的行為。 綠色雕塑 是指用各種各樣的綠色植物,特別是樹木精心培植修剪而成的姿態各 異、氣韻生動的藝術形象,它把園林及雕塑藝術相結合,巧妙地將 「人、動物、自然」這一主題融合在美化城市環境之中,具有塑造城 市美好形象、保護城市環境等奇效。 綠色文學 簡言之,它是以自然界的動物與植物為題材,大力灌注生命意識的文 學。具體來說,綠色文學是一種崇尚生命意識、崇尚人與自然生命力 活躍,崇尚人與自然和解與和諧的文學。 綠色行動 亦稱綠色生活行動,它是指從我做起,帶動家庭,推動社會,改變以 往不恰當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重新創造一種有利於保護環境、節 約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的生活方式和行動,是道德高尚、行為文明的 體現。

希望採納

㈨ 印度的「綠色革命」指的是

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20世紀60年代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將高產穀物品種和農業技術推廣到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促使其糧食增產的一項技術改革活動。如「墨西哥小麥」和「菲律賓水稻」等,在某些國家推廣後,曾使糧食產量顯著增長。此後不久,就逐漸暴露了其局限性,主要是它導致化肥、農葯的大量使用和土壤退化。90年代初,又發現其高產穀物中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很低,用作糧食常因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不良而削弱了人們抵禦傳染病和從事體力勞動的能力,最終使一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經濟的持續發展受阻。由此有人提出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的設想,主要目的在於運用國際力量,為發展中國家培育既高產又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作物新品種。迄今已發現一種既高產而又能從貧瘠土地中吸收鋅,並將其富集於種子中的小麥種質;一種富含β-胡蘿卜素(維生素A的前體)的木薯種質。

閱讀全文

與印度綠色革命是怎麼回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衛塑像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885
義大利怎麼坐大巴 瀏覽:32
印尼林區有什麼規劃 瀏覽:693
義大利為什麼崇拜狼 瀏覽:421
中國多少人在用海爾 瀏覽:105
目前坐什麼飛機可以入境越南 瀏覽:750
義大利在哪裡可以換歐元 瀏覽:142
伊朗在什麼的北部 瀏覽:355
哪個國家會幫伊朗 瀏覽:495
越南總統有多少錢 瀏覽:78
義大利面和披薩哪個更難吃 瀏覽:206
伊朗人做生意為什麼不收錢 瀏覽:851
義大利軍團叫什麼 瀏覽:10
怎麼看待伊朗襲擊伊朗 瀏覽:423
崇左和越南哪裡交界 瀏覽:438
伊朗人平時吃什麼 瀏覽:580
義大利在什麼時候幫助過中國 瀏覽:25
英語單詞印度怎麼寫 瀏覽:673
尼泊爾與印度哪個更窮 瀏覽:996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多少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