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和印度的改革特點分別有哪些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2001 世界發展報告》數據,中國1999 年 GNP 為9802 億美元,在參與排序的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購買力平價牗 PPP牘計算中國的GNP則高達41122 億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為4422 億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計算印度GNP為21441 億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GDP,2000 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1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經濟總量比較我國領先,兩國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國依然佔有優勢。產業結構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48.7%、32.9%,印度各佔29.3%、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外開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於對外國投資採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很小,1992 年以來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積極鼓勵外國投資,不斷放寬對外國投資者限制,外國投資發展很快,外國直接投資從1990 —1991 年度的0.91 億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億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達59.25 億美元,證券投資從1990-1991 年度的0.06 億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億美元,因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8 —1999 年度為負0.61 億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億美元,證券投資流入規模在大部分年度大於直接投資。就外貿、外資發展比較而言,無論規模還是發展速度,我國佔有絕對優勢,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據《經濟學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標,1993 —1997 年期間年均變化率印度僅為2%,我國為7%,中國對外開放度遠勝於印度,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於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競爭力牗一牘 IMD 國際競爭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權威機構,每年根據國內經濟狀況、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等方面指標體系對參評國家競爭力進行評價,推出《世界競爭力年鑒》。中國在IMD競爭力排名中處中游,但與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間名次不斷上升,1999 —2001 年間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兩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兩年為周期上下搖擺,在38-42 之間徘徊。IMD競爭力排名說明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比印度強。兩國都需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牗二牘 WEF 全球競爭力中印比較根據美國競爭力委員會1999 年對56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在創新因子指標排在45,印度為37,其中上游創新能力牗由研究開發投資、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素質、科研機構的質量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決定牘我國與印度幾乎平起平坐,我國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創新能力牗申請專利的數衡量牘我國比印度要弱,下游創新因子排名我國為48、印度37。我國上游創新能力與下游創新能力脫節,說明我國創新成果商業運作不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通道不暢。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落後於宏觀競爭力,微觀競爭力與印度相比也落下風。除1998 年外印度歷年名次好過中國,但到2002 年兩國差距在縮小,中國只比印度低一位。當前競爭力指標是建立在微觀競爭力指標基礎上,旨在區分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通過衡量人均GDP水平來考察當前經濟成就。中國當前競爭力與印度相比落後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運作與戰略排名中國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業環境質量比較中國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業環境質量方面我國處於劣勢。這反映了我國企業運行的商業環境有待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企業運營方式與發展戰略不夠成熟。2002 年我國商業運作環境有所改觀,上升到38。國民財富的增長,歸根結底依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才能實現人均GDP的快速增長。牗三牘 GITRR 信息技術中印競爭力在網路就緒、網路應用構成與可行因素構成這3項指標排名印度都領先於我國。網路就緒指標中國64、印度54。網路應用構成指標我國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構成排名中國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級指標方面,我國只在信息基礎設施、商業與經濟環境、ICT機會與社會投入3個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體、軟體與支持、網路接入、網路政策、網路社會、網路學習、網路經濟、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方面排名都落後於印度,特別是硬體、軟體與支持、ICT政策、網路學習方面名次懸殊很大,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與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軟體業印度遙遙領先於我國,印度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出口大國,2000 年軟體出口額達80億美元。近幾年信息技術產業托起了印度牛市,預計2008 年印度軟體業產值870億美元,出口達500億美元,軟體業成為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國軟體出口還微不足道。中國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與印度相比處於領先地位,兩國經濟結構都須進一步調整,都須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競爭力我國整體占優,但經濟創造力競爭力我國不及印度,微觀競爭力印度強於中國,信息技術競爭力印度優勢明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印度大。
2. 中國印度地理特徵異同是什麼
中國印度地理特徵異同
相同點:中國和印度都屬於亞洲,都屬北半球、東半球.均為海陸兼備的國家。高原、平原、山地都有分布。
不同點:中國屬東亞,印度屬南亞.印度緯度低,中國緯度高於印度,印度在中國的東南邊,
3. 印度與中國相似的地理特徵有哪些
自然特徵:高原廣布,都有北回歸線穿過,季風氣候顯著,水旱災害頻繁,
人文地理特徵:都是人口大國,城鄉差異大,人均資源少.
印度與中國有許多特點相似,但也有不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印度是一個民族單一的國家
B.中國易發水旱災害,印度水旱災害少
C.中國的種植業發達,印度的畜牧業發達
D.中國的耕地面積比重小,而印度的耕地面積廣大
A、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印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故本選項錯誤;
B、因為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印度易發水旱災害,故本選項錯誤;
C、中國的種植業不發達,印度的畜牧業也不發達,故本選項錯誤;
D、中國的耕地面積比重小,而印度的耕地面積廣大,故本選項正確;
故選:D.
4. 同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有什麼特點
說說印度吧,印度是人口大國,地區軍事強國、經濟大國,和中國都很像。
但是印度社會存在先天不足。人種結構特異,自古存在人種歧視,白人,黃人,棕人,黑人。民族數量眾多但又缺少強有力的、絕對多數的核心民族統籌,社會凝聚力差一些。國內矛盾優先集中在人種對抗而不是政黨之爭。而且過去長期的殖民奴役,骨子裡擺脫不了國外勢力的干涉,簡言就是散沙。政治經濟軍事都嚴重依賴新老東家。缺少了強有力地政權自上而下,群眾又沒有自下而上的能力,整個國家難作為。
5. 印度、巴西、中國、俄羅斯有何共同和不同的地理環境特徵
印度位於北半球,有熱帶,高山等氣候,除高山外,其餘地方終年炎熱,平原廣布,地勢平坦
俄羅斯位於北半球高緯度,有高山,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等,有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等,疆域廣闊,跨進度100多度,橫跨亞歐,夏季暖和,冬季寒冷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幅員遼闊,氣候復雜多樣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山氣候,地勢成階梯狀,分3級,第一級為青藏高原,第二級與第一級分界線為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三級為平原,與第二級分界線為大興安嶺,陰山,太行山脈,巫山 雪峰山,有東北 華北 長三角 珠三角等沿海平原,有四川,塔里木,准仡爾 柴達木 吐魯番等盆地,青藏高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高的高原,有黃土,內蒙古,雲貴高原
推薦於 2016-10-14
查看全部3個回答
研究生申請留學俄羅斯 俄羅斯在職碩士留學費用大全
研究生申請留學俄羅斯 俄羅斯碩在職士留學招生,在線解答俄羅斯碩士留學費用+申請條件+熱門專業等問題,專科及以上均可申請,點擊查看2020俄羅斯碩士留學招生詳情...
北京圓之夢創富教育..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一道高中地理題,有關南北美洲
用a代表北美洲,b代表南美洲. 1.經度:a在80W--180,b在40W--80W. 2.地形:a是東部是山地,中部平原西部山地,b是高原平原山地相間分布 3.氣候:a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形對氣候和天氣的影響大;b以濕熱氣候為主,以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地形和緯度對氣候的影響較大 4.河流湖泊:a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冰川作用形成;b亞歐大陸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5.人口:a是外來移民為主白人佔80%以上,當地居民以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為主;b是混世魔王血種人為主種族復雜 6.語言:a以英語為主,b以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為主 7.經濟:a經濟發達;b以初級產品為主,發展中的確民族經濟
9 瀏覽1034
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您好 都是金磚國家 也是金磚國家最早的元老級的國家 經濟上都是新型的經濟體 有著廣闊的社會發展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相對世界其他國家更加龐大的人口 軍事上 四國的軍事排名都在前20位之內 政治上 都有自己獨立的外交政治體系和思想 都有一個相對穩定在政府 文化上 四國的文化軟實力都處於高速低水平的發展階段 沒有達到更大范圍的文化傳播 地理上 四國有著遼闊的領土和領海 以及豐富的資源 希望幫到您 望選為滿意回答 謝謝
30 瀏覽514
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四國地理特徵
一、中國①地形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②河流眾多、類型齊全③中國的五個不同的氣候區有不同的植被,(相對應...你應該知道吧。)④氣候也有五個,分別有不同的特徵⑤不同的氣候區一般也有相應的土壤。①農業:種植業佔了較大份額,農業結構較不合理。②礦產資源:說太細了又字多,總的就是世界上有的礦產資源,中國基本上有,一些還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③工業:門類齊全。覆蓋工業生產的各個行業,以及形成新的工業布局。④交通:總體布局比較合理的綜合運輸網。二巴西:東北低西南高,是拉美人口經濟大國,工農業發展迅速,世界上的農業大國,工業體系完整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鐵礦等,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像氣候、植被、土壤都是相關聯主要有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以紅壤和磚紅性土壤為主三、印度: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水旱災害對農業生產影響大,糧食能自給。高新產業發展迅速。主要有鐵礦等境內有印度河和恆河 四、俄羅斯:地形東西差異大。河流的水能豐富,經濟富有潛力。自然資源豐富,多種資源居世界前列。工業基礎好,重工業發達,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廣闊。交通以鐵路為主。多凍土和黑土。森林面積廣大。 希望對你有幫助....
1 瀏覽82
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國土比較大
1 瀏覽572017-11-05
美國、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的地理環境特徵
美國:地理環境 黃石國家公園大稜鏡溫泉:全球首個國家公園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1]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寸(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水系 從芝加哥約翰·漢考克中心俯瞰密歇根湖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俄羅斯:俄羅斯整個地形有如梯級,從西向東逐漸升高。 2000多公里的烏拉爾山脈好似俄羅斯地圖的中軸線,將俄羅斯的歐洲和亞洲部分分開,同時又把東歐平原和西伯利亞平原連接起來。 俄羅斯分為俄羅斯平原,高加索山區,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和遠東五大自然地理區。 巴西:巴西 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為世界第五。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巴西稱亞馬孫河為世界第一長河 巴西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橫貫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素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孫熱帶雨林總面積達750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位於巴西境內。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數居世界第五,面積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中南美洲與大西洋之間,面積為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與中國,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接壤。巴西擁有遼闊的農田和廣袤的雨林。國名源於巴西紅木。得益於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於歷史上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6. 中國與印度的文化差異
1.飲食習慣:
中國人愛吃肉。中國有句俗語說,除了桌子,只要4條腿的都吃。在印度,肉通常意味著雞肉或羊肉。印度的一些宗教要求信徒吃素食。此外,還有一個荒謬的神話,認為素食者在道德上比食肉者高尚。這在印度南部和西部更為常見
2.飲酒文化:
中國有飲酒文化。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喝酒並不會引起不滿。酒吧通常是昏暗的,燈光很暗,都是小隔間、窗戶緊閉。大多數印度婦女不喝酒。在中國,大多數商業交易是在酒桌上達成的。白酒是中國人的最愛。
3.穿衣風格:
中國人通常穿西式服裝,包括女性。中國所謂的傳統服裝也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服裝。大多數生活在中國的中國人並不在意,或者他們已經忘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服裝。
7. 中印對比:中國人和印度人有哪七個不同之處
對比如下:
1、中國資源豐富。例如中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印度基本沒有石油。中
國各類礦產儲量也比印度多得多。
2、中國主體只有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個制度,統一的歷史,沒有宗教。
印度是10幾種主要語言,十幾個人口超千萬的主要民族,多種社會制度並存,歷史
是一團糟,宗教勢力很大。
3、中國經過革命,把封建殘余全部幹掉,而印度則貧者無立錐之地。
4、中國屬於溫帶,在維度來說,溫帶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發展的地區,所以經濟發
達地帶都在溫帶,例如北美區、歐洲區、東亞區(中日韓台灣),這三個區域,經
濟(GDP)佔了世界7成。而印度則地處熱帶,熱帶人都非常懶惰。不適宜發展經濟。
5、中國建國後長期被封鎖,所以自力更生,建起一套工業系統,而工業則是一切
的根本。
6、中國可以看成是10億漢族人發展經濟、建設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而印度可以看
成是1億高級種姓人發展印度這樣的國家,從人口文化等上來說,印度低級種姓基
本沒啥用處。
8. 印度和中國有多大區別
印度和中國的區別很大,印度窮人更多,中國窮人相對少一些,印度科技不發達,很多東西需要進口,中國科技技術發達,可以自給自足,印度地域小,人口密度大,中國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