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商務禮儀
印度的商務禮儀
印度是一個講禮節的民族,又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共存的國度。有的印度人見到外國人時,能用標準的英語問候“你好”,有的則用傳統的佛教手勢--雙手合十。那麼在印度商務禮儀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身份等級
印度人以往對等級、地位、身份極其關注。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其一,“婆羅門”,即僧侶;其二,是“剎帝利”,即名門、貴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羅”,即賤民。此外,還有“不可接觸的賤民”,叫作“哈里真”。傳統的種姓制度廣遭非議,但影響猶在。
穿著
印度人著裝樸素、清潔,但各民族各異。印度斯坦族男子一般著裝:上身“吉爾達”,即寬松圓領長衫,下身穿“陀地”,即以一塊白布纏繞在下身、垂至腳面的圍褲。
在正式活動中,則在“吉爾達”之外再加外套。婦女著紗麗。由一大塊絲制長巾披在內衣之外。印度教徒戴白色船形帽,伊斯蘭教徒戴伊斯蘭小帽,錫克教徒包裹頭巾。
禮節禮儀
印度人相互見面的禮節,有合掌、舉手示意、擁抱、摸腳、吻腳。一般兩手空著時,口念敬語“納馬斯堆”,同時要施合掌禮。
合掌之高低,對開者宜高,兩手至少要與前額相平;對晚輩宜低,可齊於胸口;對平輩宜平,雙手位於胸口和下頜之間。對於長輩,或對某人表示懇求時,則施摸腳禮(即用手摸長者的腳,然後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以示自己的頭與長者的腳相接觸)。
現代在社交場合上的印度男人們,也開始運用握手禮節了,但印度婦女除在重大外交場合外,一般與不與男人握手。
習俗
印度婦女喜歡在前額中間點有吉祥痣,其顏色不同,形狀各異,在不同情況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慶、吉祥的象徵。印度男女多有配帶各種裝飾品的習慣。
款待與饋贈
· 雖然正統的穆斯林婦女通常不與男人見面,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攜夫人同來。
· 在印度,迎送貴賓時,主人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
· 作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 接受或傳遞食品時,一定要用右手。
交談
印度人喜歡談論他們的文化業績、印度的傳統、有關其他民族和外國的情況。
不要談及個人私事、印度的'貧困狀況、軍事開支以及大量的外援。
信仰忌諱
·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
· 印度人敬牛如神,所以他們禁食牛肉。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也忌諱使用豬製品。
· 他們忌諱白色,認為白色表示內心的悲哀,習慣用百合花當作悼念品。
· 他們忌諱彎月的圖案。
· 他們把1、3、7視為不吉利的數字,所以總要設法避免這些數字的出現。
· 印度教徒忌諱眾人在同一盤中取食,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飲食習慣
· 印度人素食者多,且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低者才樂於吃肉食。
· 由於印度南部氣候炎熱,當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對就輕多了。
· 印度北部人烹制羊肉和家禽為拿手,一般的炮 制方法是將雞肉、羊肉或其它肉類切成小塊,腌好後用鐵扦串起來掛在天多爐內,用火烘烤制熟。
· 印度人喝茶的方法別具一格,一般都是把茶斟入盤中,用舌頭舔飲。他們一般都不愛喝湯,認為任何一種湯都無法與無色無味、冰涼爽口的白開水相比。
· 他們喜歡吃中餐,喜歡分餐制,不習慣用刀叉和筷子,一般用手抓食。
;『貳』 印度女性要穿的沙麗是什麼應該如何穿
紗麗是印度的一種傳統服飾,它的主要材料是絲綢。因為如果採用絲綢的話,會非常的輕薄,能夠在印度這種炎熱的地方進行很好的散熱。同時沙麗還有一些其他的材質,像紗、棉布、化纖的都有,他們的特點都是比較透氣,然後非常的有垂墜感,同時顏色非常的亮眼。
通過上面的表述我們可以知道,印度女性所穿的紗麗是印度的一種傳統服飾。當然,不同的地區對於沙麗的穿著要求也有著細微差距
『叄』 我想知道,印度人穿的服裝叫什麼如圖
稱為裹裙(dhoti)和搭帕(patta)。
男性的裹裙覆蓋了從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用一根腰帶在前面打結固定,有錢有地位的男性腰帶在兩端結成球形,並飾以精緻的刺綉。除了裹裙和腰帶外,第三件裝束是長長的棉質搭帕,貴族一般把搭帕的兩頭分別搭在肩上,讓中間垂下遮住胸脯或者把搭帕的一頭搭在肩上,也可以披在後背再用手腕抬住。
但是對苦力和手工藝者來說,搭帕更適合扎在頭上擋住陽光或者是捆在腰上方便工作,或者是作為擦汗的毛巾。
同時,女性的裹裙穿法跟男性不同,裹裙從最開始的不透明後來變得越來越透明了。 女性的裹裙由短小的布條纏成,另一塊布固定在正面腰帶中間再穿過兩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後的腰帶上。比較長的裹裙遮住了膝蓋,還有一種穿法是緊緊的把布條裹住臀部做成筒裙。
貴族婦女的搭帕是用薄布做成並裝飾了邊緣搭在頭上。同時她們的腰帶跟男式相似,有時還會在腰帶一端繫上裝飾性的手帕。底層人群僅僅能穿著粗糙的布裹裙和頭巾,跟現代印度底層人群的穿著是一樣的。
(3)印度如何著裝擴展閱讀
印度服裝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紗麗(SARI),紗麗並不是裙子,而是一塊尺寸約為5米乘1米5的大布料。先穿上襯裙(PETTICOAT)和長度剛剛蓋住胸部的打底小襯衫(CHOLI),然後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層層疊疊的把那塊大布料巧妙的裹在身上,再把關鍵部位用別針固定,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紗麗了樣子了。
從面料來講,南部的女性偏愛絲綢和棉布的,北部的多為雪紡。因為南部是絲綢產區,相對便宜,而婚禮等大型活動所用的紗麗絲綢就很昂貴了。根據地區的不同,紗麗也有很多穿法,腹部褶皺的數量,後面那一段是搭著還是蓋在頭上或掖在腰間,都有不同。
通常來講,紗麗是已婚女性的專利,未婚的女性多穿的是一種叫做「旁遮普服」的套裝,旁遮普服最早是印度北部旁遮普省錫克教女性們的服飾,所以由此得名,後來因為好看又方便,便傳遍了印度全境,成為一種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服飾。
『肆』 印度婦女穿著打扮上的獨特之點是什麼
印度女子最有特點的打扮是她們的鼻飾。鼻飾,包括鼻環、鼻釘等等。最初,這種東西從阿拉伯國家傳到印度,其本意是指人們穿過牲口鼻孔拴上的牽牲口繩,表示對牲口絕對的「所有權」。想不到,其中的象徵意義被印度男人充分利用,他們迅速給女人們拴上了鼻飾。如今,鼻環、鼻釘,已成為印度婦女婚否的標志。
其次,印度婦女穿的紗麗也很有特點,紗麗有著古老的魅力,因為它不會按照特定的大小剪切或縫制,紗麗可以適合任何身材,如果穿著適當,能凸顯女性的曲線美,再者,紗麗的設計多樣,披法多樣,材質多樣,顏色也不同。紗麗因穿者的貧富也有不同,窮人穿的紗麗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貴婦人則穿的是絲綢或薄紗制的紗麗,上綴以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
祝愉快.
『伍』 印度人日常穿的服裝,有什麼特殊的名稱嗎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
『陸』 印度的衣著習慣是什麼❓
印度當地的服飾特色
提到印度的衣,人們肯定會馬上說:「印度有紗麗」。紗麗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國服。據傳,紗麗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畫中就常見身披紗麗的婦女形象。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後來逐漸演變為婦女的普通裝束。
紗麗的式樣繁多,不拘一格。 每逢喜慶的日子,印度婦女都會穿起自己喜愛的紗麗,點上傳統吉祥痣、塗上邁何迪,逛街串門、訪親問友。紗麗因穿者的貧富也有不同,窮人穿的紗麗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貴婦人則穿的是絲綢或薄紗制的紗麗,上綴以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
除了紗麗之外,印度婦人還有一種衣服也比較普遍,上衣比較寬松,長至膝部,叫「古爾蒂」;下身則是緊身的褲子,名叫「瑟爾瓦」三再加一條紗巾往脖子上一圍,長長地向後飄去。
印度男子最為普通的服裝是「托蒂」,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種衣服。「托蒂」其實也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達腳部。隨著社會發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進,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天冷時,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經常會看到個別上穿「古爾達」、下圍「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內情的外國人往往以為這些人無足輕重,實際上這種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標志。 不過,在城市裡,男子服裝已經趨於西化,西裝差不多是最為普遍的男子服裝,即使不穿正規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襯衣和長褲。印度男子,特別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員在正規場合,常穿一種很像「中山裝」的上衣,也是緊緊的衣領,胸部有一兜,再別支鋼筆,看上去也是滿精神的。
『柒』 印度婦女穿的傳統衣服叫什麼
叫做「紗麗」。
沙麗 ,又稱沙麗服,是印度、孟加拉國國、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婦女的一種傳統服裝。
用印度絲綢製作的莎麗一般長5.5米,寬1.25米,兩側有滾邊,上面有刺綉。通常圍在長及足踝的襯裙上,從腰部圍到腳跟成筒裙狀,然後將末端下擺披搭在左肩或右肩。
印度紗麗面料有很多,一般的平民穿普通棉或麻的紗麗,有錢人穿較高級的純棉,紗之類的,貴族的穿的是真絲,綢緞,雪紡紗 。
富裕的印度婦女往往備有幾十、甚至上百套無一重復顏色花樣的莎麗用於不同場合 。在印度人眼裡,可以從莎麗的花樣顏色的區別和面料質地的不同上看出著裝者來自哪個地區,估計出她的身份、年齡和社會地位。
由於種族。部落﹑語言﹑風俗﹑信仰和習慣各不相同,印度紗麗的式樣也多種多樣。
百花爭艷的紗麗美女:
圖片來源 :《新浪圖片》 ,僅供參考 。
『捌』 誰能介紹下印度服飾
印度民俗風情-衣著特色
衣著特色
印度人的衣著打扮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同於其他民族。印度人頑強而自信地堅持著自己在服飾上的悠久傳統和審美習慣,並不無自豪地向外部世界展示著印度服飾的美麗與雅緻。
印度人在新石器時代就學會了「紡線織布」,有了棉織品,進入印度河文明時期,除棉織品服裝外,也出現了麻織品、毛織品和絲織品衣服。到了吠陀時期,服裝趨於考究,分內衣、外衣和斗篷三部分,五顏六色,用棉花、鹿皮或羊毛製成,外衣用金線刺綉,有了紗麗和陶迪。波斯人和莫卧兒人進入印度後,薩爾瓦、襯衫、短上衣、男長褲、帽子等外國服裝也隨之傳入,但僅限於王公貴族和城市居民穿戴,一般人大多穿陶迪,披圍巾,纏頭巾等。歐洲人大量進入印度後,又輸入了西服、領帶等歐洲服裝。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展,有的服飾已經發生了變化,但有些傳統服裝至今仍然流行不衰。
現在,印度男子平常大多身穿無領或圓領的長衫和寬松的圍褲陶迪,頭上纏上厚厚的頭巾。長衫一般長不過膝,圍褲垂至腳面以上,頭巾長達幾米。頭巾的包法各式各樣,多達十幾種,從頭巾的不同包法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誰是印度教徒誰是錫克教徒。頭巾的顏色不一,有白色、紅色等各種顏色,其中以拉賈斯坦人和錫克人的頭巾最為艷麗。印度教徒纏頭巾是一種傳統,也是為了防止陽光的直接照射,純屬個人行為,不願意纏可以隨時摘下來。而錫克教徒纏頭是他們民族的特徵,也是必須遵循的教規,不能輕易摘下來,如果別人要他們摘下頭巾,無疑是對錫克人的侮辱和挑釁。
印度男子在一些比較正式而又要求體現民族特點的場合,多數都穿「尼赫魯服」。這種服裝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時期象徵印度民族精神的服裝,即「民族服裝」,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中山裝」,只不過上身稍長一些,扣子也多出幾排。另外,在現代城市,西裝革履打領帶的人逐漸增多。但鄉下的農民則仍以穿圍褲陶迪、三角褲和赤腳為主,印度中部和北部地區,冬天天氣較冷,在單衣外面披一條線毯或毛毯,即可禦寒過冬。
印度婦女的服裝則比較艷麗,主要有裙子、紗麗和緊身上衣等。裙子各式各樣,五顏六色,有些綉上花,爽心悅目,有些鑲上鏡片,光彩照人。紗麗是印度婦女最鍾愛的傳統服裝,不僅印度人喜歡,就是外國人也為之陶醉。在穿紗麗的時候,首先要穿上緊身上衣,將雙肩和胸脯緊緊包裹起來,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褲或襯裙,然後將紗麗披在身上,一直到腳踝處。由於紗麗本身非常輕薄,容易透光,所以襯裙的顏色與紗麗要相配。印度婦女有個習慣,就是肚臍隨便露,但大腿小腿則萬萬不能露。
紗麗布料長度一般5-8米,寬度1.25米,質地從普通棉布到閃光絲綢等,刺綉圖案不拘一格,變化無窮。披戴方法雅緻多樣,因不同地區和個人愛好而有所不同,有的纏繞全身,有的連頭裹起,有的看起來好象是穿長袍,也有的地區婦女把紗麗披到兩腿之間,而最普遍的方法是從肩膀上纏著全身披戴和打折。婦女們喜歡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更換不同顏色的紗麗,夏季紗麗的顏色多為淺黃色、淺藍色、淺綠色等,冬季紗麗的顏色多為深紅色或淺紅色,雨季時多為深綠色。
紗麗受到印度各階層婦女的喜愛,不管是上層社會的顯貴夫人,還是終日忙碌的農家婦女,都穿著同樣式樣的紗麗,所不同的只是質地。名門貴族往往身穿絲綢紗麗,有的上面還鑲嵌無數寶石或玻璃鏡片,光耀奪目,她們往往有幾十條、上百條顏色不同、圖案各異的紗麗,根據自己的心情、愛好和場合選擇穿戴。而一般平民百姓,大多穿戴棉布或棉紗紗麗,件數也比較少。因其端莊含蓄而雅緻大方,紗麗也受到國際服裝設計大師的青睞,他們設計出新穎別致的紗麗,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印度傳統服飾之王紗麗的無窮魅力。
印度穆斯林婦女習慣頭戴面紗,有些人甚至在吃飯或喝水時也不摘下來,北印度的穆斯林尤其如此。從前,穆斯林婦女不戴面紗不能出門,即使坐在轎子和馬車里也要戴面紗。現在,印度穆斯林婦女戴面紗的情況有所變化,有些較為開化或發達的地區,婦女並不戴面紗,但就多數地區而言,仍然戴面紗。印度穆斯林講究穿戴,穆斯林服裝式樣很多,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變化,衣服和帽子的種類及樣式不盡相同,其中以德里、勒克瑙、海得拉巴的服裝最為聞名。
加洛山區的土著加洛人穿衣服很少。絕大多數男子只穿一條三角褲,遮住下身,婦女在腰間圍一塊齊膝長的黑布,上身穿一件護胸衣,一些婦女裸露上身。非基督教男女頭上纏一條家織的布帶子,在特殊場合,戴一條鑲邊的紅綢子,頭巾裹成一圈又一圈,露著頭頂。有文化的加洛人和基督教徒,穿英國式衣服。
更多印度信息請參考 http://www.indiaabc.net/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