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那麼窮,為什麼還有錢進口大量先進設備
印度一直自稱是亞洲大國,事事總與中國對比,還老是找中國的不痛快。在我們看來簡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民生活的基礎設施都不不到保障,印度到現在還有近1/5的人(大約2.2億)仍用不上電。連民生都保障不了,他們買武器的錢是哪來的呢?
印度還有一個小算盤,就是拖欠付款,待賣武器的國家金融崩潰,然後就可以極少的代價完成付款。當年,印度欠蘇聯100多億美元的軍售款,最後蘇聯崩潰,盧布貶值,盧布對美元一度跌至3000:1,印度機制的用價值100萬左右的美元兌換盧布還給了俄羅斯,了了這筆巨額債務。
Ⅱ 蘇聯解體後,印度招攬了多少前蘇聯的軍工人才
很少一部分 大部分都去了烏克蘭和中國
印度借蘇聯解體盧布貶值趕緊先還錢的
蘇聯雖然解體了,但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積累的大量軍事科研人才卻還在。由於蘇聯的迅速崛起,前蘇聯各加盟國的經濟一落千丈,民生問題也很嚴重,前蘇聯的很多科研人才生活上也成了問題,蘇霍伊設計局的科學家不得不靠開出租來維持生計。蘇聯解體後,為了爭奪這些科學家,世界各國都進行了人才爭奪戰,美國不缺科學家,美國當時搶這些科學家只是防止俄羅斯以後重新強大起來,而西歐各國確實挖了不少高端人才。
蘇聯解體後,有去買武器的,還有去挖科學家的,但是印度的做法比較奇怪。蘇聯解體後,印度確實買了不少尖端武器,但是印度第一時間乾的事情是還債。蘇聯解體前,印度曾向蘇聯借了100多億盧布,當時盧布和美元的匯率比為1.1:1,而蘇聯解體後,盧布迅速貶值3000多倍,形同廢紙,印度前去將所欠貸款一次結清,無異於在本來就惡化的俄羅斯經濟上雪上加霜。
Ⅲ 蘇聯解體前,印度是蘇聯的小弟嗎
應該是,從蘇聯的種種動作可以看出:
1、蘇聯給印度經濟援助。(1953年赫魯曉夫上台,蘇聯積極爭取印度,1955年邀請尼赫魯蘇聯並為印度提供38.49億盧比的軍事、經濟援助.)
2、蘇聯在印度租借島嶼建軍事基地。
3、中印發生邊境沖突.與此同時,蘇聯加緊援助印度對抗中國。
4、1962年初,當印度再次向英美提出購買超音速戰斗機的要求遭到拒絕後,蘇聯同意向印度出售先進戰斗機。
5、蘇聯支持印度和平利用原子能,兵給予大量援助。
蘇聯和印度的關系親密主要是由於地緣整整和經濟利益兩方面。 印度是南亞地區的霸主,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當今美俄中三強對其競相拉攏,可見一斑。而且當年中印邊境戰爭時正值中蘇交惡,蘇聯對其在軍事上的援助,也始於此。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繼續與印度保持良好關系,也是擔心一度完全倒向美國,使俄在南亞的多年來的戰略利益,化為泡影。 另一方面印度是俄武器的最大出口國,對俄經濟的影響也不可小視,從這方面來講,俄印關系也勢必緊密。
Ⅳ 中印戰爭時蘇聯對印度給予了哪些支持
1959年4月25-27日,中印邊界附近發生了郎久事件。事件發生後不久,蘇聯立即向印度提供了15億盧布的貸款。
1960年4月,中、印總理會談破裂後,蘇聯又向印度大量提供軍事裝備(根據美國遠東情報中心原派駐官員霍華德.本傑明的評述:「印度正府當時緊急接受了來自蘇聯的13個陸軍師,2個空軍師的全套蘇制武器援助)。印軍在喜馬拉雅山高原地區使用的,能夠適應16000英尺高度飛行的直升機、運輸機就是當時蘇聯最新生產和提供給印度的。包括印軍的飛行員也全部都是由蘇軍培訓。
印度還向蘇聯洽購當時最先進的米格21戰斗機,這種飛機之前蘇聯明確拒絕提供給中國,但在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前的幾個月,蘇聯卻連同該型飛機的設計圖紙一起交給了印度。蘇聯並向印度保證:將來印方在生產和製造這種飛機時,蘇聯可以提供全套的設備。
由此可見,隨著當時蘇聯跟中國關系逐漸破裂,在中印邊界問題上,其也從之前的偏袒印度,逐漸轉變為直接支持印度。
Ⅳ 印度用廢紙一樣的盧布還清蘇聯時期債怎麼回事
在蘇聯解體之前印度曾接受了蘇聯摺合百億美元的貸款和援助(都以蘇聯盧布為主)
蘇聯對印度提供經濟援助,是從一九五五年二月二日兩國簽訂比萊鋼廠貸款協定開蜻的.到一九七八年三月,蘇聯答應給印度的貸款達143 .1億盧比,贈款達1 .2億盧比,總計為144 .3億盧比,佔印度所接受全部外援2145.6億盧比的6.7腸(如果除去蘇聯於一九七三年提供、印度於一九七七年以實物償還的小麥貸款20 .2億盧比,那麼這一比例則為5.7帕)(見表一)。包括小麥貸款在內,實際使用蘇聯貸款100.0億盧比、贈款1.1億盧比。除贈款外,尚有已答應提供的貸款43 .1億盧比沒有使用,其中包括一九六六年以前答應提供的貸款22.2億盧比。據蘇聯官方統計,截至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為止,蘇聯援印項目為74項,其中投產項目53項(見表二)。目前蘇援工程項目提供了印度鋼錠產量的三分之一,電力的五分之一,原油的60%,石油產品的30腸,冶金設備的80%,水力發電的60腸①. 蘇聯援助主要是貸款,絕大部分是在一九六六年底以前答應提供的。截至一九六六年底共八筆貸款,總額為102.1億盧比。
1991年風雲突變,蘇聯解體了,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絕大部分的遺產,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盧布價值暴跌,幾乎成為廢紙,阿三這時候覺得有機可趁,趁火打劫,以1991年的蘇聯盧布償還給俄羅斯所有的欠款,當時可以說在俄羅斯內憂外患急等著錢救命的時候,印度無異於落井下石,老毛子焉能不恨?
Ⅵ 俄羅斯幫助過印度,為什麼印度現在卻在俄羅斯有難時不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是胡說,事實上印度不但沒有坑俄羅斯,反而是國際上少有的在支付前蘇聯借款時候沒有坑俄羅斯的國家。印俄兩國,在1993年就債務問題達成協議,雙方並非按蘇聯解體後的「實時」盧布匯率結算債務,而是按蘇聯解體前1990年1月1日的匯率結算債務(蘇聯解體時間為1991年12月25日)。而雙方結算債務時用的盧布、美元比基本是1:1。
相比之下,是不是覺得印度還100億美元給俄羅斯,真是超厚道。簡而言之,多年來,美國使得印度和印度人繁榮富足。俄羅斯對印度的發展貢獻不多,最近賣給印度的武器也顯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印度正在某些武器種類中嘗試著完全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印度一直是一個不結盟的國家,所以任何聲稱印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蘇聯或俄羅斯結盟的說法顯然都是錯誤的。
Ⅶ 抗美援朝中國欠下蘇聯多少軍火債何時還完的並非無償援助
1950年朝鮮戰爭中 ,蘇聯為中國志願軍提供了64多個師的軍事援助 ,這次軍事援助不僅僅幫助了志願軍在前線作戰。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我軍的現代化建設,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蘇聯的這些軍事援助當然也不是免費的。
我國為了購買這些武器裝備,一來二去就欠下了蘇聯 39.8億元的軍事貸款 。那個時候,三十多億的外債,對於中國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當時蘇聯在抗美援朝時期,也並未按照合約及時給予中方物資。所以他們也很大度的,並沒有逼著志願軍還債。就這樣,在經過協商之後,我國要分11年時間還清30億元的外債。
直到 上世紀60年代大約經過了五年多的時間。我國就已經將武器款基本還清。 平均每年還款額多達五億多元。在1960年到1965年,這五年間我國就將所有的外債全部還清。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國家。那麼我國究竟是用了怎樣的方法,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償還清所有的外債呢?
之所以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還清外債, 主要是依靠礦物產品和一些工業產品。在上世紀50年代時,我國開始了工業化建設。 東北重工業基地,也就在這個時間崛起。當時的鋼產量達到550萬噸。煤的產量更是高達12000萬噸。正是憑借著這些中國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償還清外債。
正是有著如此高的誠信。我國因此成為了上世紀80年代以後,外國最願意大規模投資的國家。
相比中國,如此好的誠信。印度就顯得十分的可惡了。為了建設自己的國家。印度向蘇聯貸款100億盧布。沒多久之後蘇聯解體,盧布大規模貶值。得知這個情況的印度,就拿著盧布去還錢 。最終相當於借了一百多億美元,最後僅僅償還了三百多萬。當然這些國家因為信用問題現在已經很難正常地從國際上獲得貸款和投資了。
當時勤勞的中國人民憑借著自己的雙手,勒緊褲腰帶。勤勤懇懇,勞動數年。提前還清了外債。也正是憑借中國這良好的誠信,還能夠在世界上贏得如此多的尊重。 而在當時的朝鮮戰場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才促使志願軍向蘇聯發出軍事援助的申請呢?
1950年11月1日, 中國志願軍在雲山與美軍進行了第一場交鋒,而就在戰斗一開始,就讓當時的志願軍戰士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以美軍常規戰術,一般都會先用重型火炮和飛機,進行火力覆蓋,那時剛進入到朝鮮的志願軍戰士哪見過這種場面,紛紛感嘆道,難道美軍的武器彈葯都是大風刮來的?怎麼跟不要錢一樣在用。
就在一番轟炸過後, 美軍就開始向志願軍的陣地開始了沖鋒,等到美軍沖到志願軍陣地前20米時,匍匐在陣地上的志願軍將士站起來,舉起槍就向著敵人進攻。經過慘烈的戰斗之後,中國志願軍終於擊退了進攻而來的美軍。可是這也讓志願軍清楚地認識到武器差距帶來的不便。
中國志願軍當時使用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在與國民黨內戰時所繳獲的,所以武器彈葯都十分稀缺,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生產,可是當時國內缺少相對應的生產線和技術人才,所以只好從全國各地的軍工倉庫當中,搜集彈葯並進行分類後再運往前線。
可就算有全國的支援,戰場上的戰士依舊在使用彈葯的時候十分節省,甚至有時候都會故意降低敵人,放到離自己陣地十分近的距離再進攻,只是為了能從敵人的屍體上搜集一些彈葯,可即便是這樣,彈葯依舊入不敷出,常常就會出現彈葯不足的現象。
就在 上甘嶺戰役 中, 美軍動用了近190餘萬發的炮彈,40多架次的飛機支援,還有近300多門的大炮,在上甘嶺這不到4平方千米的陣地中瘋狂的傾泄,在戰後,上甘嶺高地都因為美軍的轟炸降低了2到3米,就即便這樣,志願軍還是運用自身的智慧,憑借著坑道戰在敵人猛烈的戰火中成功將敵人擊敗。
可見在朝鮮戰爭時,我軍將士並不缺少應敵的勇氣,和戰勝敵人的頭腦,只是因為在武器上的差距,導致每場戰役的勝利都變的十分艱難,而在當時世界上軍工最為先進的國家,就是蘇聯與美國, 可在當時志願軍又怎麼會向敵人申請軍事援助呢?於是志願軍的領導人就向蘇聯發出了軍事援助的請求,而當時的蘇聯正在忙著與美軍進行這冷戰他們會分出武器對朝鮮戰場進行援助嗎?
1950年朝鮮戰爭第一次打得戰役結束,當時志願軍首長,清楚地認識到了,無論在戰術安排上,還是在戰士們的氣魄上我軍都完全不輸美軍,當談到武器裝備上,那就和美軍拉開了距離,如果讓國內進行製造那將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軍首長就打算向蘇聯,購買一批武器來提升我軍的戰力。
於是就在同年的11月7日就向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寫去了求援的信件。很快,蘇聯方面就同意了志願軍的申請,他們為志願軍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其中還有一些是無償援助。可是天下哪有白給的午餐,蘇聯支援我國的武器。 很大一部分都無法批量製造。所以在使用完之後,只能再向蘇聯購買。即便是花錢購買來的武器。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蘇聯已經淘汰後的。可即便是這樣,也為當時的志願軍提供了不少的支援。
因為當時志願軍已經做好了長久作戰的准備。所以這些物資彈葯的來源就成了問題。雖然可以從蘇聯購買但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在經過反復的洽談之後, 蘇聯與我軍達成了協議。只要戰爭不停,就會持續性地提供60個師的裝備。
可即便已經談攏,蘇聯在提供裝備時,還是大打折扣。在最初的那一年裡,蘇聯軍隊預計為我軍先提供十個師的裝備。 卻被他們壓縮到只剩四個師。剩下那六個師的裝備。蘇聯方面卻一再找理由推脫。
可是,當蘇聯的武器裝備成功運往前線時,朝鮮戰爭已經接近結束,但是蘇聯支援的這批裝備,也讓志願軍在朝鮮戰爭末期著實體驗了一回。在武器水平相近的情況下戰斗。也使得朝鮮戰爭停戰得以實現。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地區。志願軍與美軍開展了最後的決戰。當時蘇聯的武器也正好運到正面戰場。 於是志願軍集中各種火炮1100多門。坦克20輛。趁著夜色向美軍陣地進行轟炸。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20兵團基本全殲南朝鮮首都師。與此同時,也打擊了美軍囂張的氣焰。同時殲敵五十多萬人。擊落敵機85架。坦克34輛。當時雖然蘇聯提供的是已經淘汰的武器。但這也大大縮短了我國軍隊現代化的進程。
在金城戰役之後,志願軍與美軍代表在板門店進行了談判。並簽署了停戰協議。這場戰役,也讓世界各國對我國有了重新的認識。
並且在戰後又因為我國良好的信譽在世界上贏得如此多的尊重。也為我國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當初奮斗在勞動崗位上的先輩們,這是因為他們當初的奮斗,才有了如今這美好的生活。向那些奮斗在一線的前輩們,致敬!
Ⅷ 請問二戰的戰敗國的賠償各國的錢是多少
日本:賠償印度尼西亞8億美元;菲律賓8億美元;緬甸2億美元;越南3900萬美元;寮國278萬美元;柬埔寨417萬美元,韓國3億美元;新加坡2500萬新加坡元;馬來西亞2500萬馬來西亞元;泰國150億日元;瑞士22億日元;西班牙20億日元;瑞典5億日元;丹麥7億日元;蒙古50億日元;中國0000000000元人民幣!!!德國:德國的賠償總額為200億美元,分配給蘇聯100億,英美80億,其他國家20億。戰後,英、美、法、蘇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成立盟國管制委員會,德國的賠償以拆遷工業設施抵償。到1953年底,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共向二戰中的戰勝國主動繳納戰爭賠款824億馬克,約合330億美元。與聯邦德國1950年的國民總產值相差無幾,隨後又自覺地進行接連不斷的賠償。就受害賠償而言,1953年初西方盟國與西德簽訂了《倫敦債務協定》,允許西德延期清償債務,但同時規定,西德必須從1953年起支付600億馬克作為納粹德國造成「人員財產損失」的賠償。德國重新統一後,對戰爭賠償問題又一次提到了日程。1999年,德國政府決定從三方面繼續做好對二戰中的戰勝國給予賠償:戰爭賠款約1000億馬克;給納粹受害者個人賠償約1020億馬克;德國企業的賠償額約為7550億馬克。據德國財政部戰後處理司公布,截止到1993年 1月,德國對歐洲各國的戰爭賠款支付總額已達904.93億馬克。根據《聯邦賠償法》、《聯邦還債法》規定,1993年2月以後,德國政府還要按計劃繼續支付317.72億馬克,直至2030年為止,德國將總計支付的戰爭民間個人受害賠償款總額將為1222.65億馬克。德國賓士公司對戰時在該公司被迫服勞役的猶太人支付 了2000萬馬克。1991年德國大眾公司向猶太人 民 間索 賠 團體,支 付 了1200萬馬克的賠償。此外,還有IC公司、AEG公司、克爾普公司、西門子公司、拉因梅塔爾公司等一批德國大企業,均因被訴在二戰時驅使猶太人在企業中服勞役,被德國政府指定支付所有受害者個人賠款。義大利:義大利賠償3.6億美元(當時的價值)。義大利的賠款主要在蘇聯、希臘和南斯拉夫三個國家之間分享。Ⅸ 當年蘇聯提供一百億幫助印度,印度後來是怎麼還的
二戰後的冷戰美蘇都想要拉攏印度,然而印度實行不加盟政策,兩頭都在吃香,美國對印度的援助摻雜了很多政治附加條件,而蘇聯則主要援助印度工業設備,這對印度的來說更實際,可以說現在印度的工業體系有一半以上都歸功於蘇聯。正是由於大規模的援助,從60年代後期開始,印度開始在國際舞台上倒向蘇聯。
當年我國跟俄羅斯簽定幾千億美元的石油天燃氣合同,當石油大降價時,國內外都嘲笑說我們吃大虧了。可是我國照樣付錢,不趁人之危。現在俄羅斯成為我國最鐵桿的盟友,共同對抗歐美。謀大局者,要眼光長遠,不拘泥於眼前的蠅頭小利。大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為了崛起,必須要合縱連橫。所以說,大國要有大國氣度。耍小聰明,最後只會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