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60歲70歲80歲90歲都叫什麼壽
60歲叫作花甲壽,70歲叫作古稀壽,80歲叫作耄壽,90歲都叫耆壽。
在古代,人有上、中、下壽之分,100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歲稱下壽。所以年輕人慶祝生辰,只能稱「做生日」,不能稱「做壽」。50歲或60歲以上者慶祝生辰,才可稱「慶壽」。
做壽時注意事項:
在為老人做壽時,民間有做「九」不做「十」、做虛(歲)不做實(歲)的習俗。也就是說遇到50、60、70和80等整十歲壽辰時,要將其提前到虛歲49、59、69、79歲時來舉行。
到了整十生日時,反而無所表示。因為民間認為「十」有到頭、到頂的意思,「十全為滿,滿則招損」,這當然是不吉利的。所以人們將整十的壽辰提前到虛歲逢九的壽辰來做,「九」與「久」諧音,以表示壽還沒有盡頭。
主辦慶壽時需准備柬帖、壽桃、壽面、壽聯、壽幛等,還要設立「壽堂」,這些將在明天繼續分享。
⑵ 「喜壽」、「米壽」、「白壽」、「茶壽」,都代表多少歲
“喜壽”是指七十七歲的老人,“米壽”是指八十八歲的老人,“白壽”是指九十九歲的老人,“茶壽”是指一百零八歲的老人。這幾個都是指長壽的雅稱,在古代,其他年齡段的人也有對應的雅稱。
男子到了二十歲才成年,這個時候叫作弱冠。三十歲是而立,四十歲是不惑,五十歲時知命,這些都取自《論語》。到了六十歲已經步入老年階段了,六十歲到八十歲之間稱作下壽,其中六十歲是花甲,七十歲是古稀。八十歲到九十歲是中壽,八十歲稱為傘壽,九十歲以上就是上壽。
⑶ 60歲70歲80歲90歲都叫什麼壽
60歲叫作花甲壽,70歲叫作古稀壽,80歲叫作耄壽,90歲都叫耆壽。
壽命是指人類生命期的最大長度。這一長度大概在120歲左右;有的研究結論認為,相當於一個人生長發育期的5~7倍左右。壽命的長短一方面受社會經濟條件和衛生醫療水平的制約,不同社會不同時期有很大差別。
相關信息:
2020年10月28日,國新辦舉行「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從2015年到2019年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
2021年3月5日消息,「十三五」期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提高了1歲。政府工作報告在「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概述中提出,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
⑷ 有些人認為,人六十歲以上方能用壽字,如六十歲叫耆壽,七十歲叫稀壽,八十歲叫耋壽等等。但有些資料又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及笄之年---十五歲(女)。二八年華---十六歲。花信之年---二十四歲。春秋鼎盛---壯年時期。而立之年---三十歲。不惑之年---四十歲。知命之年---五十歲。耳順之年---六十歲。花甲之年---六十歲。懸車之年---退休之年。從心之年---七十歲。古稀之年---七十歲。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⑸ 60歲70歲80歲90歲都叫什麼壽
60歲,別稱為「花甲之年」或「耳順之年」。70歲,別稱「古稀之年」。80歲別稱「杖朝之年」,90歲別稱」耄耋之年」。
人初生的時候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男子7歲稱「韶年」,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之年」或」耳順之年「,70歲,別稱「古稀之年」。80歲別稱「杖朝之年」,90歲別稱」耄耋之年」。
⑹ 60歲70歲80歲90歲都叫什麼壽
60歲:花甲之年。
70歲: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八九十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拓展資料: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懸車之年:指7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⑺ 各國生日習俗
生日(birthday),既指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也指一個人的出生日紀念日。傳統中國人以農歷計算生日,小孩子一周歲的生日稱為「周歲」,有各種習俗。老年人的生日稱為壽日,在50歲以上逢十可稱為大壽。在中國的傳統中,生日吃長壽面和雞蛋。現代西風漸進,不少人以陽歷計算生日,慶祝方式也改為蛋糕和蠟燭。
以我國為例,地域不同,習俗也略有差別。下邊列舉幾個有特色的:
陝西韓城過生日風俗:
韓城人對老年人的生日尤為重視,叫做「祝壽」,或稱「過壽」、「賀壽」。
一般人從60歲起過壽。每10年一大壽,其他年齡過壽規模較小。賀壽日,親戚鄰家前來祝賀,兒媳給老人送新鞋、新衣等,女兒送壽盤饃、壽糕饃、壽桃饃,鄰里多送雞蛋、壽桃饃之類。送壽帳、壽屏、壽匾、壽聯的是高雅形式,名人書寫的祝壽詞或字則更為光彩。
賀壽這天主家設宴招待,富豪人家,多數大操大辦,唱大戲、哨吶吹打、穿村過巷,歌功頌德,顯耀富貴。
河南過生日風俗:
河南人習慣把六十作為祝壽的起點,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的說法。人們把六十歲後的每十年稱為「大壽」,六十歲以後的每五年稱作「小壽」。不管大壽小壽,都要舉行慶祝活動。
壽日這天,兒孫們要將壽星的居室精心布置一番,堂屋張燈結綵,煥然一新。中間擺上架方桌,桌前掛紅色圍裙。桌上燃兩支紅蠟燭,點幾炷香,壽果、壽酒、壽魚等擺滿了方桌。牆上掛壽星圖、紅色壽幛和壽聯,上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樣。這天早晨,老壽星穿戴整齊,手拄龍頭拐杖,坐在堂屋上首。眾兒女侄孫輩均整其衣冠,依次給老人磕頭,共祝老人多福多壽。晚輩們恭敬地向老人獻上壽果和壽蛋,老人又把這些食分給眾人同吃,俗說這是給老人咬災。這天的早餐,一定要吃雞蛋。雞蛋煮熟後,用涼水過,老人拿在手裡,雙手對揉。這種舉動,稱為「骨碌運氣」,據說吃了滾運氣的雞蛋,人可除百病,去晦氣,交好運。
有些地方的慶壽儀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則在中午。這天,親戚朋友要來祝賀,所以壽星家中要備上豐盛的的宴席招待賓客。賀壽人所送之禮叫「壽禮」,如果是掛面稱為「壽面」雞蛋稱為「壽蛋」,紅糖稱為「壽糖」。凡是出嫁的姑娘,要給父母准備壽糕。城市居民購置西式蛋糕,在農村,人們大多是手工製作。民間蒸制的壽糕是用小麥面做成的桃形蒸饃,內包紅棗和紅糖。
中午祝壽前要鳴放鞭炮,然後「壽星」入座,兒女叩拜。親友依次向老人祝賀,老人頻頻點頭,向賀喜人致謝。兒女們雙手把面條遞給老人,祝老人長生不老。然後祝酒、品菜、歡聲笑語溢滿壽堂,家人共享天倫之樂。這天中午的飯菜非常豐盛,主食以面條為主。面條為「長壽面」,是壽日不可缺少的食品。平時祝壽,都要吃長壽面,閨女要給父母送壽糕、壽桃。可父母到了六十六、七十三、八四的年齡,閨女給父母的壽禮就特殊了。
安徽過生日風俗:
壽誕:極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歲不做壽,還因 「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歲開始,50歲為「大慶」,60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雲「三十、四十無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說。80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凡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故不賀百歲壽。舊時凡大辦壽慶,多是富室且有社會地位之家,貧窮人家則不做壽。
壽禮:慶壽之家,先期為壽翁蒸制米粉或麵粉「壽桃」(壽越高,桃越大)分送親族好友,同時告知為家中某老人幾十壽慶之喜,祝壽以女婿女兒為主,兒子媳婦陪襯。
壽慶形式:慶壽之家發出請柬,同時布置壽堂,堂前正中掛金色「壽」字,或掛「百壽徒」,兩邊掛賀連「福如東海大,壽比南山高」。先擺好壽堂,壽辰前一天晚上,紅燭高照,壽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後,端坐上座,受子孫和幼輩叩拜禮,俗稱「拜壽」。壽誕日為正日,清晨,鳴放鞭炮,親族好友登門祝賀,俗稱「拜生日」。至時,壽翁迴避,堂上虛設空座,賀客向虛座行禮,兒孫侍立一旁答禮。
壽宴:先招待雞蛋、茶點、長壽面。有不少敵方,請全村、全族吃壽面,未到的還送上門。吃壽酒,壽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幾個年齡相仿的老者作陪,在裡屋另開一席。菜餚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壽之兆。壽宴過後,壽翁本人或由兒孫代表,向年高輩尊的親族賀客登門致謝,俗稱「回拜」。富有人家還於晚上請戲班坐棚清唱(不化妝、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樂伴奏。大多唱喜慶戲文,如《打金枝》、《九錫宮》等。
湖南過生日風俗:
凡男女不及50歲者,只稱過生日,不稱壽慶。年滿50歲以上,才能舉行壽慶,接受兒孫和親朋好友祝壽。
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謂之過大生日。富有之家,辦壽品,備宴席,設樂隊,張燈結綵,懸掛壽星、壽幛、壽聯,請戲班子演戲,為之祝壽,並通知親戚朋友來喝壽酒。屆時,賀客盈門,鳴炮送禮,隨後,舉行壽慶儀典,樂官奏樂,壽星穿高檔壽慶新衣高坐太師椅,接受晚輩叩拜,演戲的戲班子則為之「打加官」、「亮加官」,為之叩拜。
宴席上必吃長壽面。除過大生日隆重慶祝外,每年過小生日也照例小慶。但清貧之家,無經濟實力舉行豐盛壽慶,則簡單從事,或無心顧及。此習沿襲至今,但壽慶禮儀已有較大改革,往往從簡,城鎮一般由小輩買生日蛋糕、壽面、菜餚,舉行家宴,或上館子設宴,歡慶一餐,表示慶賀與敬意。而鄉間則仍有大辦壽慶之習俗。
慶壽人到60歲稱「花甲之年」,70稱「古稀」,80歲稱「耋」,90歲稱「耄」,100歲稱「期頤」。百歲少見,富有或小康之家,通常是花甲、古稀、耋、耄之年,設宴慶壽。女兒壽禮重,送壽被、壽饅頭、壽帳、壽衣、壽鞋、壽燭、壽香和長鞭炮。面和饅頭用托盤壘成塔形,供奉天地。另以饅頭「享眾」。
拜壽儀式隆重,壽堂張燈結綵,懸掛金色「壽」字,壽星圖、壽軸和「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對聯。拜壽時,「壽星」坐太師椅,男左女右,子女和晚輩親、朋依次禮拜。禮畢,吃壽面喝壽酒。
浙江過生日風俗:
舊時,富家至30歲即作生,含「三十而立」意,有「三十不做,四十不富」之說。鄞縣、寧海等地有「做九不做十」習俗,據傳起因於四十歲,因四與死諧音,故提早一年做生,以後推而廣之,相沿成習。做生排場較小,請親友赴宴,受請者送些生日禮品。
做壽 俗諺「富做壽,窮做親」。富家五十始逢十做壽,稱幾十大壽。做壽講排場、比闊綽。送禮的壽燭須「足斤」,上書「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金字。有的在禮物上置金色「壽」字。壽誕食品有玉(豬肉)堂(白糖)富(麩)貴(桂圓)和壽桃(即饅頭,又稱雙壽饅頭),向有名氣的南貨店定購,置於5隻大邋盤。有疊成五層寶塔狀,稱「五代富」。
壽期臨近,兒孫向親友發請貼。壽誕先日稱「暖壽」。壽堂掛燈結綵,設香案,掛壽屏,點壽燭。富家60壽慶點壽燭7雙,以後依此遞增。壽堂懸金色大 「壽」字或壽星圖,旁掛壽聯、壽屏,諸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等。亦有供「福祿壽」三星,敬「屋業做業」,祀祖宗。壽公壽婆亦壽星,分坐兩把大座,受晚輩跪拜。如遇同輩拜壽,由兒孫代為還禮。拜畢,壽星分銀錢給孫子、外甥等小輩,以「五代見面」、子孫興旺為榮。壽筵,老酒飲花雕,點心用「壽桃」,菜餚多全雞全魚等。宴散,向四鄰分送饅頭、金團,稱「結緣饅頭」。個別壽星亦有把所收的壽禮錢,免辦壽宴,再湊些積蓄,用於辦學校和修橋、鋪路、造涼亭等。至於貧苦人家,飯也吃不飽,則是「窮人無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