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恆河注入哪個大洋.................
印度洋。
印度洋(英語:Indian Ocean,阿拉伯語:المحيطالهندي,法語:Océan Indien),是世界的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
根據NOAA數據,印度洋的面積為7056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9.5%;體積為264000萬立方千米,約佔世界海洋總體積的19.8%。
印度洋的平均深度僅次於太平洋,位居第二,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39.9米,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872.4米。最深為9074米。
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成三個海域。
第一、東部海域區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與深海溝相接,東南部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復雜。
第二、西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最復雜,它被海嶺和島嶼分割,分為索馬裏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
第三、南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比較簡單,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陸架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是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洋
㈡ 印度的母親河恆河注入什麼
印度母親河恆河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
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㈢ 恆河流向是朝那邊的
恆河流向是朝東南的。
恆河發源於中印邊界印度一側喜馬拉雅山脈南部,印度恆河水最終流向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為南亞大河,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
恆河的特點
恆河被印度人稱為聖河,信仰印度教的教徒需要在恆河裡沐浴,洗去自身的罪惡與病痛,每年都要來到恆河朝拜,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其他宗教的人。
不僅僅如此,許多印度教的教徒,會把逝者火化後的遺骸倒入恆河中,在他們看來,這樣做能夠讓逝者的靈魂升天,同時讓逝者一生的罪惡能夠在聖河中洗去。有的人甚至把嬰兒和動物的遺骸丟到恆河中,當然也包括著許多的生活垃圾,廢棄物等等。
㈣ 印度北部的主要河流是什麼河出海口在什麼注入什麼灣印度河在什麼流入什麼海
印度北部的主要河流是恆河,恆河流經熱帶季風氣候區,流域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季節變化明顯。恆河最終流入孟加拉灣。
印度河主要流經巴基斯坦,流域氣候乾旱,河流水量少。印度河最終流入阿拉伯海。
㈤ 尼泊爾恆河水最終流向哪裡
最終流向孟加拉灣(印度洋)。
有兩個主幹,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流域概況
恆河穿過西瓦利山脈後,在古城哈德瓦附近進入平原,與其著名支流朱木拿河結伴並排而行,流至阿拉哈巴德時聚會一堂,地勢再降至120m。由於恆河到此已沙多水濁,而朱木拿河水深且清,結果褐色的恆河水與青色的朱木拿河水形成十分明顯的水線,以後逐漸交融混合。
恆河接著氣勢磅礴地流向印度宗教聖地瓦臘納西,又集納了許多支流(如哥格拉河、宋河、干達克河、古格里河等),河面寬闊,水流浩盪地奔向下游。
進入孟加拉國後,恆被稱為帕德瑪(意為荷花)河,分成數條支流,並匯合大拉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就在這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恆河三角洲。它的面積達56980km2,地勢低平,海拔僅10m。
㈥ 印度恆河水流向哪裡
印度恆河水流向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印度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它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恆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m急降至300m,急流洶涌。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才被稱為恆河。恆河流域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河系。水的補給在一定程度上依靠7月西南季風帶來的雨,以及4~6月熱季中喜馬拉雅山脈融雪匯成的流水。恆河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曾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著名的恆河文明。
恆河流域人民在種族上屬於混合來源。在流域的西部和中部,他們原為雅利安人的後裔。後來,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從西面到來,與他們混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