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不斷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對頭,自從各自獨立後,爭斗從未停止。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武裝沖突,時緩時烈。今天,你打死我一名士兵,明天我炸毀你一座哨所,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他們為什麼彼此這樣仇視?沖突的根源是什麼?
印巴沖突其實歷史淵源並長,這一切都要從1947年,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說起。從1858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內,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40年代,印度已經漸漸脫離了英國的控制,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力量。一個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當時國大黨的領袖是尼赫魯),另一個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英國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如何建國,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最終決定以宗教來劃分國家。這樣一來就實際上分為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東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當國家建立起來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眾,紛紛拖家帶口開始了轉移。甚至引發了多起暴力沖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得不走上街頭,勸誡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可以說,宗教沖突是印巴沖突的根本原因。其次,雙方還有領土爭端。
印巴之前的領土爭端主要是圍繞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印巴沖突,也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中,因為,巴基斯坦與我國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紀60年代曾與我國暴發了邊境戰爭,此時中國是有心幫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會提供武器裝備等援助。但是,蘇聯因為與我國交惡(69年剛剛爆發了中蘇珍寶島沖突),與印度交好,就曾公開警告中國介入沖突的話,莫斯科將採取行動。
所以,這一沖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教或領土爭端了,還夾雜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印度和巴基斯坦,我們要支持哪個呢?答案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⑵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沖突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沖突的原因介紹:
1,英國的「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該地區的民族與宗教矛盾。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或民族的區別來劃分自治領,由此產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無窮的後患。
2,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穆斯林與印度教的宗教之爭問題,這些都造成了印巴兩國之間的流血沖突和戰爭。
蒙巴頓方案內容介紹:
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也包括印度高等文官、印度軍、印度鐵道的分割),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新國家,兩國在各自的憲法(印度憲法及巴基斯坦憲法)。
克什米爾的歸屬內容介紹: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在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雙方一直圍繞 克什米爾主權問題進行爭斗。
克什米爾(克什米爾文:कश्मीर,阿拉伯文:كشمير,英文:Kashmir),是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亞北部的交界處)的一個地區,屬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爭議地區,其中印度控制南部,巴基斯坦控制北部,面積22萬8478平方公里。
⑶ 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的歷史根源是什麼
克什米爾爭端
根源:克什米爾問題即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佔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
爭端: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是英國在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由兩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11個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緣由: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克什米爾爭端由此產生。
協議: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復兩國間的正常關系,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范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⑷ 巴基斯坦為什麼敢與印度打仗呢
巴基斯坦為什麼敢和印度作戰?因為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軍事實力都很一般,與平原不同的高原環境限制了雙方的正常軍事發揮,與其說是雙方交戰,不如說是雙方在玩小孩子過家家的游戲。細數雙方戰爭歷史,印巴雙方其實一直是半斤半兩,誰也奈何不了誰。
印度自從建國之後就一直試圖成為亞洲的霸主,在一戰二戰時期都沒受太多損失,並且一直跟隨英軍作戰的印度自視甚高,它一直看不起千瘡百孔的我國,對巴基斯坦更是視為盤中餐口中肉。大家都知道六二年我國的自衛反擊戰,可少有人知的是,自衛反擊戰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而是在印度對我國十幾年擅自侵略、之後更是大舉入侵的基礎之上。印度對我國尚且是如此,更不要說是比我國還要弱一些、小一些的巴基斯坦了。
:被印度陸軍打下來的印度直升飛機
⑸ 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印巴戰爭(Indo-Pakistani Wars),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沖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布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那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1、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隨著世界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日益高漲,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但是,為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充分體現這一政策的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2、 「蒙巴頓方案」將印度一分為三,即印度教徒的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上述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系。這樣一來,印度兩大教派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圍繞國家統一還是分治,以及爭奪各王公土邦,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大教派間發生了大規模仇殺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這些都為兩國爆發更大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3、 在印巴之間存在矛盾的同時,巴基斯坦內部,主要是東巴與西巴之間也存在著不穩定因素。巴基斯坦獨立後,中央政權以及經濟、軍事大權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資產階級手中,東巴人幾乎處於無權地位。隨著東巴經濟的發展,東巴資產階級對此種狀況日益不滿。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同年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宣布取締在東巴佔領導地位的政黨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為此,東巴發生兵變。巴基斯坦國家軍隊隨即出動,至5月底基本平息了動亂。
關於印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⑹ 印巴沖突的原因。
克什米爾問題--印巴沖突的由來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⑺ 求印巴沖突的歷史原因和現狀
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教派門類繁多,民族矛盾由來已久。17世紀初英國人開始涉足南亞次大陸,英國殖民統治加深了印穆民族矛盾。印巴分治之前,國內黨派之間爭斗使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政府在決定印度民族獨立時繼續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不顧民族感情,隨心所欲地劃定印巴兩國疆界,導致克什米爾問題懸而未決。半個世紀以來,克什米爾成了印巴兩國爭奪的焦點。印巴長期對峙局面難以改觀。x0dx0a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可說是英國倉促撤離印度次大陸的一個悲劇性結果。印巴正式分立時,克什米爾邦的歸屬仍未確定,這就使得爭端有了產生的可能。克什米爾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後,由於土邦歸屬原則的不明確性,加之印度在土邦歸並問題上執行雙重標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絕承認加入有效。從根本上說,導致克什米爾爭端產生的原因是克什米爾在政治、安全方面對印巴兩國的極端重要性,雙方都不願放棄,或說是不能失去。x0dx0a縱觀印巴兩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矛盾紛爭,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主要方面:即克什米爾問題、恆河河水問題和東巴(今孟加拉國)問題。x0dx0a第一、克什米爾問題x0dx0a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布成立,領土包括西巴(今巴基斯坦國)和東巴(今孟加拉國)。位於巴基斯坦北部,印度、中國和阿富汗之間、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克什米爾地區,有500萬人,其中77%是穆斯林,20%人口信奉印度教。據「蒙巴頓方案」規定: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劃歸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規定可由當地人民自由選擇。雙方爭執不下,於1947年10月發生武裝沖突。在聯合國的干預下,1949年元旦印巴停火,7月劃定停火線,印度占據了該地2/3地區和3/4的人口。1965年9月,印度利用該地緊張局勢,向巴基斯坦發動武裝進攻,遭到巴基斯坦的反擊,後通過聯合國調解,印巴又宣布停火。x0dx0a第二、恆河河水爭端x0dx0a印巴分治後,恆河上游歸印度,下游歸東巴,印方不顧巴方反對,在離恆河流入東巴邊界20千米處修築了一座大水壩,使恆河河水的的65%不能流入東巴,嚴重地影響了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印巴雙方為此舉行過多次會談,均無結果。x0dx0a第三、東巴問題x0dx0a巴基斯坦自治領宣布成立時,東巴便是巴基斯坦領土的一部分。長期以來由於東巴是一塊和西巴相距幾千里之遙而且被印度三面環繞的「飛地」,其內政時常受到印度政府的干涉。1971年3月,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總理提出的關於「聲援東孟加拉人民」的提案,公開表示支持東巴基斯坦的分裂活動,公開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11月出兵進犯東巴,12月又出兵侵略西巴,印巴戰爭全面爆發。印軍很快佔領東巴首府達卡,在聯合國的斡旋和干預下,印巴雙方簽定停火協議。後來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提出使印度對東巴軍事佔領及其傀儡政權合法化的提案,不久東巴宣布與巴基斯坦脫離關系,成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x0dx0a印巴分治及三次大規模的武裝沖突使印巴兩國成了敵對國。長期以來,令人遺憾的是兩國都沒有採取溫和、剋制的和平方式來化解積怨甚深的矛盾。相反,時至今日,兩國仍將國民收入一大部分用於國防和核武器軍備競賽,這不但沒有緩和兩國之間的矛盾,反而使之愈演愈烈。國際社會對核武器試驗的經濟制裁,也將會影響到兩國的經濟發展。
⑻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敵對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圍繞著克什米爾歸屬爆發過戰爭,印巴雙方曾經是英國殖民地,二戰後由於印度半島的反殖民革命,英國不得不讓印巴獨立,但是在讓獨立的同時也一手造就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對立,繼續推行分而治之 政策,英國在印度各教派,黨製造了各種矛盾,甚至發生大規模仇殺等,印巴在1947年獨立後至1965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雙方在1971爆發第三次克什米爾戰爭結果導致東巴基斯坦獨立,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以上就是雙方敵對的原因
⑼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不斷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不斷,究其原因是有他及其深刻的歷史根源。1947年以前並沒有兩個國家,印度大陸最早是英國的殖民地。
在二戰極大的削弱了英國的國力之後,英國從世界霸主的寶座上徹底跌落。印度這顆女王女王王冠上的珍珠,英國人是越來越無力保住了。在此之前,整個印度大陸有兩支力量。一個是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著稱的甘地領導的印度教力量,一種是伊斯蘭教的力量。
為了保證在以後的時間里能有效的按自己的意願影響印度次大陸,英國將整個印度次大陸劃分為兩個國家。這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當英國人順應潮流許可印度次大陸脫離殖民地的地位,進行獨立的時候。為了保證
兩種宗教的不同信仰,長時間的對立。使得兩個國家的仇恨越積越深,直到今天為止。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不斷。
這都是英國這個號稱全球攪屎棍的老牌帝國,控制印度次大陸的伎倆,所造成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