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代熬糖技術從哪國傳入中國
唐代印度製糖技術傳入中國。
中國是從唐朝開始,才有了製糖技術,中國人是從唐朝開始才嘗到了糖的味道。而這有賴於絲綢之路。正是通過絲綢之路,鄰國印度的製糖技術在唐代傳入中國。
印度的製糖技術傳入中國,是印度科技在中國傳播和影響的一個重要例證。在古代,有三項西方科技發明被引入中國,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這三項技術即玻璃製造技術、製糖技術和葡萄酒釀造技術。玻璃製造技術是在南北朝時期引進的,後兩項都是在唐代,在唐太宗時期被引進中國的,而且都是在唐太宗親自過問和關注下引進並得到推廣和發展的。
唐代的製糖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主要是由於從印度傳入了當時先進的製糖技術。唐太宗派人到中天竺摩褐陀國去學習熬糖法,不僅學會了印度的製糖技術,而且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制出了比印度蔗糖質量還好的產品。揚州人對糖進行了改進和精加工,實現了製糖技術的飛躍。最早的白糖不可能潔凈如雪,而是呈淡黃色。後來,優質的中國糖又傳到印度,被印度人驚嘆為「中國雪」。除揚州外,唐宋時期四川遂寧也是蔗糖的著名產地。
『貳』 糖是怎麼來的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__,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
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2)印度糖業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說印度出產甘蔗,可造最上乘的「煞割令」。「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印度製糖術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的。
中國甘蔗的種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甘蔗只是榨汁飲或直接食用,並未掌握製糖技術。漢末,中國開始用甘蔗汁制飴,但製作工藝非常落後。
『叄』 糖是怎麼做的
1、糖大多數都是甘蔗做出來的,甘蔗清潔干凈之後就會被送進壓榨甘蔗的機器里進行壓榨,這些壓榨出來的汁是非常甜的,這就是糖的「原身」。
(3)印度糖業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1、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2、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
3、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4、糖包括蔗糖(紅糖、白糖、砂糖、黃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澱粉、糊精和糖原棉花糖等。在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其餘的糖都要在體內轉化為基本的單糖後,才能被吸收利用。
『肆』 紅糖的起源是什麼
一、紅糖的起源
人類對糖的喜愛,是基因里帶著的。遠古的人類以狩獵為生,肉食為主。除了偶爾採集一些蜂蜜,在水果成熟的季節吃一些漿果外,很少能夠吃到甜味的食品,因此在遺傳基因里,攜帶著對甜味的美好記憶。
因此,小孩子很少有不喜歡吃糖的,而且很容易吃過量,以至於大人不停提醒要少吃點,小心把牙吃壞了。這也是遠古人類基因里遺傳下來的,因為那時候不容易吃到糖,在漿果成熟的季節,爬上樹,吃到飽。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製糖國家之一,用小麥、高粱等穀物來釀酒和製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詩經》里就有與飴糖有關的記錄。說明在周代我們的祖先就會製作飴糖了。
成語「甘之如飴」的飴字,就是指飴糖,滿足了我們的祖先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含飴弄孫描繪的是人間最美好的天倫之樂。
飴糖也叫麥芽糖,是最為古老的糖,現在還有人製作,在昆明叫叮叮糖,一般是賣糖人背一個裝著飴糖的背簍,手拿兩塊鐵塊,沿街行走敲擊,發出叮叮的聲音。成為許多人美好的回憶。
而我們現在說的糖,一般是指用甘蔗或者甜菜製作成的糖。
中國最早有關甘蔗的記錄出現在屈原《楚辭 ·招魂》的「靦鱉炮羔,有柘漿些」一句,柘就是甘蔗,柘漿就是甘蔗汁。說明戰國時期就能對甘蔗進行原始的榨汁加工。
最早關於甘蔗加工而成的石蜜(固體甘蔗糖)的記錄則出現在西漢初年劉歆的《西京雜記》里,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的記錄,高帝是指漢高祖劉邦,石蜜就是甘蔗做的固體糖,還不是現在的手工紅糖。進貢這個,說明在當時還是稀罕物。
到了東漢張衡的《七辯》中,出現了「沙飴石蜜」這個名詞,沙飴就是砂糖,說明裡面有蔗糖的結晶體,石蜜沿用西漢初年的叫法。
晉代,竹林七賢嵇康的孫子稽含在其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記錄了甘蔗的形狀、種植地和當時蔗糖的製作方法。
無獨有偶,同時期的《南中八郡志》也做了同樣的記錄,說明甘蔗種植與兩廣、雲貴等南方一帶,使用的製作方法是曝曬法,即將甘蔗榨汁後,在太陽下曝曬,蒸發掉水分,留下糖分等固體物質,估計是受曬鹽的啟發。
中國官方正史中對老紅糖的記載,最早見於《新糖書》太宗遣使者至印度取熬糖法。大唐盛世甘蔗的種植擴大,消費量也明顯增加,原來的曝曬法製糖因為效率低下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唐太宗遣使「摩揭它」(現印度比哈爾邦南部),學習製糖技術,這就是手工紅糖熬煮法的來歷。大大提高了製糖效率。一直沿用至今。沙塘一詞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使用的,沙就是指手工紅糖中的結晶體,今天一般寫作砂糖。
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製糖師傅已經掌握了蔗糖提純脫色工藝,制出白糖,當時叫霜糖,同時,四川遂寧出現用甘蔗製作的冰糖。
唐代出現的土法製糖一直沿用到現在,延續一千多年。
唐代甘蔗種植和製糖技術傳到日本。與此同時,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及製糖技術傳到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隨著大航海時代來臨,這些國家又把他們傳遍南北美洲國家。
中國第一部甘蔗製糖專著是北宋人王灼於1130年撰寫的《糖霜譜》,全書分7篇,分別是中國製糖發展歷史、甘蔗種植方法、製糖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製糖行業狀況等。明末1637年,宋應星寫出一本更系統更詳盡的專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
13~16世紀,隨著東南沿海居民的下南洋,製糖技術傳到東南亞島國。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法兩國的化學家發明了甜菜製糖技術,工業化製糖開始出現。二十世紀初,工業製糖開始在中國出現,手工製糖開始衰落。中國真正形成完整製糖工業體系是在1949年以後。高效低成本幾乎完全取代了手工製糖,除了在極少數蔗糖產區還保留著手工紅糖的生產外,幾乎全被工業化取代。
二、紅糖的消亡
20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進程,其中就包括食品的大規模工業化。大量的麵包廠、飲料廠、餅干廠誕生並且迅速發展。這些食品加工廠,一律需要大量糖的供應,而塊狀的紅糖,完全無法滿足這些工廠的需求,一來其手工製作的方式無法量產,無法大量供應,二來是因其特殊濃郁的香味以及顏色。
於是,白糖廠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從1947年開始,中國陸續興建了兩百多家白糖廠。絕大部分工廠,採取了國際上普遍的硫化法脫色製糖,但是總有一部分尾料顏色無法脫除,這部分尾料,由於顏色呈現紅色,被命名為「赤砂糖」。
赤砂糖投放市場以後,為了更快地被消費者接受,就借用了「紅糖」這個名字,畢竟紅糖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早已被消費者接受,所以很多赤砂糖的包裝上都進行了這樣的標註:紅糖(赤砂糖)。
近十年以來,為了順應消費者的養生需求,赤砂糖廠家不斷推出新產品,如大棗紅糖、阿膠紅糖、薑汁紅糖、益母紅糖,這些糖的價格比普通赤砂糖要高很多,而且直接冠上了紅糖的名稱,因此獲得了比較大的市場份額。
從嚴格意義上講,赤砂糖並不是紅糖,因為兩者的工藝完全不同,前者是工業化製糖的產物,後者是傳統手工製糖的產物,從物理性狀,到營養物質、功效,都有很大差異。但是,由於赤砂糖價格低廉、包裝精美、食用速溶方便,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幾乎將傳統的紅糖趕出了商業市場,僅僅在一些偏遠山區仍然在集市上出售。
中國一直沒有紅糖的國家標准,所以市場上的赤砂糖按照「紅糖」名義進行銷售的現象,一直沒有得到更正。但是,作為消費者,大家可以通俗地這樣理解:紅糖分兩種,一種是最近幾十年產生的赤砂糖,它是工業化製糖的產品;另外一種是幾千年前傳承下來的傳統紅糖,它一直是明火大鐵鍋的熬制方法製作的。
三、紅糖的復興
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人們對食材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對很多工業化加工品也產生了很多的質疑,而傳統天然的食材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近幾年最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淘寶上新興起的「挑食」頻道,恰恰反應著這種潮流。
傳統紅糖,也隨著人們對品質的追求,逐漸回到人們的視線。農家土紅糖首先在淘寶的渠道上慢慢復甦。
傳統紅糖與赤砂糖(紅糖)相比,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其優點是純粹手工製糖,柴火大鐵鍋熬制,沒有任何化學物質添加,味道好,甘蔗的各種營養成分保留得比較好,古籍中關於紅糖功效的記載都是指傳統紅糖。但是它的缺點是融化之後,經常會有白色的沫子或者杯底有雜質殘留,讓很多消費者誤認為是生產過程不潔凈導致。當然,最大的缺點在於其採用古法小榨的方式製作,無法量產,生產成本也始終在那裡下不來。而赤砂糖是工業化製糖的產物,基本只含有蔗糖,但具有成本低廉、融化迅速的優點,因此在市場上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
四、紅糖市場的現狀
現今紅糖市場魚龍混雜,我們了解下來發現市場上純正的紅糖基本只佔1%,網路上關於紅糖的信息也很混亂,不實的情況很多。因為中醫里關於紅糖的葯用功效,所指的是傳統方式明火熬制的紅糖,是手工無添加的紅糖,所以在紅糖的選擇上我也比較傾向於這種。。
好紅糖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好的原料和好的技藝。好甘蔗才能出好糖,而甘蔗的品質不僅與甘蔗的品種有關,還跟土壤和種植方式有很大關系。有的甘蔗根本榨不了糖,有的能做出糖但做的糖不香也不甜,剩下一部分可以做出又香又甜的純正紅糖。有了好的原料,還需要好的技藝,但因為近幾十年工業對於手工藝的沖擊,技藝好的熬糖師傅已是越來越少。從原料到工藝都決定純正的天然紅糖其數量一定是有限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以前糖是限量供應的原因,因為在工業化以前所有的糖都是無添加的天然糖。
『伍』 科普文:關於糖的一切(1)| 血腥的歷史與商業騙局
世界上出現一款飲料,「聖誕老人」是它的注冊商標,電影植入,明星代言由它發明
《商標法》因它而生
總統為它代言
二戰將它推向國際化
你猜出它是什麼了嗎?
沒錯,可口可樂
同一時期,伴隨著西方工業革命,一大批食品巨頭迅速湧起
1852年的卡夫食品(現億滋國際前身)
1867年的雀巢
1898年的百事
1923年的瑪氏公司等等
這些涉及咖啡、甜點、乳酪,飲料等食品各個領域的巨大財團,一條無形的線將其利益共同牽引——糖
糖——千年歷史中,如何與人類政治、經濟、戰爭產生密切聯系,甜蜜的背後又蘊含著哪些血色的歷史與骯臟的交易
公元前8000年,甘蔗在新幾內亞被馴化種植
不過這種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農作物,在最初的漫長時間里被用來喂豬、牛等牲畜
沒有人能想到這樣普通的作物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攪動世界格局,帶來無盡的殺戮與風雨
人類最早的食糖體驗是蜂蜜,直到印度發現,並利用甘蔗熬煮,製作冷卻糖漿,人類開始步入早期的製糖時期
公元前51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波斯為伊朗古語)侵略印度時發現了蔗糖的秘密
而隨後的公元642年,阿拉伯人侵略波斯進而知道了蔗糖
之後甘蔗以及製糖術便隨著阿拉伯人(伊斯蘭教)向西方擴張的腳步,踏入了北非和西班牙。
通過戰爭,甘蔗種植,以及蔗糖的製作方法以印度為發源地,不斷擴散至世界各地
11世紀,歐洲基督徒,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在黎波里(中東地區)偶遇了甘蔗,他們欣喜將這種能給人帶來能量和甜蜜的事物帶回歐洲
與此同時,一場長達幾個世紀的罪惡篇章悄然拉開序幕
蔗糖流入歐洲後一度受到皇室和權貴瘋狂追捧,但苦於蔗糖的產量極低,使得蔗糖成為當時極為緊俏的稀有品,只有最頂尖的那一小撮人才有購買的資格。
在這樣的背景下,蔗糖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財富與權勢的象徵!
不論是出於對甜食的喜愛還是為了秀優越,當時的歐洲對蔗糖的需求量開始積量狂增,歐洲侵略中東後接手了當地的種植園,但有限的產出根本無法滿足歐洲日益膨脹的需求,歐洲貴族,迫切需要更多溫暖的土地,和廉價的勞動力,種植這種能榨取甜蜜的植物。
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遠航,首次將甘蔗帶入了新大陸,一場大范圍的殺戮、掠奪與圈地開始了
甘蔗被帶來這里不久,第一批奴隸也被輸入進來,美洲原著民被爭掠為奴工
牲畜在低叫,監工在怒吼,奴隸們在烈日下揮舞著鐮刀輕聲嘟囔著,汗水、灰塵、喧鬧構成了這個島嶼的早期歷史(——西敏司)
數以千萬的黑奴被運往這里,高密度的勞作,使得幾乎沒有人能活著出去,據不完全統計,有6000萬人因殘酷的勞動,缺乏醫療措施以及試圖逃跑,而死於甘蔗田中
公元1000年時,只有很少的歐洲人知道蔗糖的存在;1650年時,英格蘭貴族已經噬糖成癖
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連接著不列顛、非洲、美洲,飽含罪惡與屈辱的貿易三角形成了:
不列顛的工業製品被運往非洲,非洲奴隸則販賣到美洲,而美洲的熱帶商品(棉花,咖啡,茶葉,煙草,香料等農產品)則銷入宗主國以及其他鄰國。
英國通過大肆發動戰爭建立殖民地,販賣黑奴,白糖,棉花,建立起近現代世界貿易體系,開啟了「日不落帝國」之路,世界的格局開始發生改變
19世紀,奴隸勞作伴隨著廢奴運動而徹底終結(英國1838年,法國1848年,波多黎各1876,古巴1884)
這些困於種植園內,幾個世紀的奴隸,獲得了名義上的自由,但孑然一身的他們離開種植園後根本無法生存,只能被迫接受種植園主的契約條件,加倍的工作與更低的報酬。
伴隨著不列顛帝國放棄重商主義開展自由貿易,一個嶄新的世紀開始了
由於美洲蔗糖的產量過剩,以及甜菜糖作為商業糖的沖擊,蔗糖價格開始大幅下跌
糖從1650年的稀有品,1750年奢侈物,轉到1850年的生活必需品,1850年後蔗糖的最大消費群體是窮人,相反1750年前則是富人(——西敏司)
這是一份博伊德勛爵整理數據(製作為曲線圖)
在糖產量的巨大加持下,歐洲人嗜糖量也在每日劇增
時間回到20世紀初,英國每人每年平均吃100磅(相當於45kg)糖,美國也高達40磅以上,而這一數字,還在穩步攀升
人們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大量攝入隱性糖,而可口可樂的問世,碳酸飲料的風靡更加劇這一狀況
1977年的美國,人們蔗糖消費的總量里65.5%的消費來自於預加工的食物——甜味的冷凍乳品、零食糕點以及軟飲料
美國喝碳酸飲料的高峰期是1998年,那時一個正常的美國人,每年會飲用53加侖,相當於723罐碳酸飲料
百事可樂曾推出的激浪飲料大受追捧,但沒人提醒民眾,一瓶激浪相當於37茶匙的糖
在這樣高攝糖環境下,美國以及歐洲地區,大量阿茨海默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繼爆發,科學界開始將懷疑的目光望向——糖
美國政府開始限製糖,每人每月只能吃兩磅,並宣傳人體不需要糖
糖背後無數財團和利益組織開始慌了,資本利益與公眾健康開始正面交鋒,資本深諳掌握了權威,才能在這場輿論戰中稱王
1943年,他們將糖研究基金整合到一起,第一項研究經費授予明尼蘇達大學的Ancel Keys博士,用於「研究人體新陳代謝」。記住這個博士,接下來會考
1955年,艾森豪威爾總統心臟病逝世(新聞視頻),這促使人們對健康關注達到頂峰
糖業迅速反應,三年後,一篇臭名昭著的七國研究出版,在這份報告中,成功把心臟病的原因,嫁禍給食物中的脂肪。而其撰稿人正是Ancel Keys博士(沒錯還是他)
1972年,John Yudkin博士,在《純潔,白色和致命》一書中警告人們:糖,可能才是導致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等病症的「真正兇手」,但其迅速被挺糖派科學家圍攻,名譽掃地,而挺糖派代表依舊為——Ancel Keys
而隨後的第二年,美國農業部研究者也相繼報道出,過量攝入糖,危害巨大,並且向全世界人民發出警告
糖業資本開始意識到,脂肪這塊遮羞布已經蓋不穩了,一場經典的危機公關開始
資本為了轉移公眾焦點,設計並編織出計算卡路里的健康謊言
1g脂肪9大卡,1g糖只有4大卡
他們呼籲民眾開始節食,吃糖沒有問題,只要控制卡路里,開始鼓吹,糖要比脂肪更加健康!並且重金聘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創始人Fredrick Stare 博士,在幾家媒體上,撰寫「科學文章」捍衛糖在美國飲食中主要地位。
大量被蒙騙的群眾開始踏上吃糖減脂的瘦身之路,糖業背後的資本大肆掠奪財富,與此同時,美國及歐洲等國家仍深受糖尿病、炎症、肥胖症、心臟病等高度爆發的困擾
真相雖遲,但一定會到
2009年Robert Lustig 教授《糖:殘酷的真相》演講正式打響「反糖運動」的第一槍
2014年澳大利亞紀錄片《一部關於糖的電影》揭開人體60天內,每天攝入40茶匙糖後健康變化
2016年更是揭露出糖業協會巨大丑聞——1965年曾高額賄賂哈佛研究員,讓其幫寫高級「科學」軟文,將誘發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嫁禍飽和脂肪和膽固醇
更多的研究報道指出,糖可能引發的炎症,內臟脂肪的囤積,肝損傷,胰島抵抗等問題,以及糖的成癮性和對情緒波動等影響
當你在吃甜食時,比如棒棒糖果汁這一類,血糖會迅速升高,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從而感到快樂和興奮;
但也會迅速回落,原因是胰島素處理了糖分,同時會促進分泌五羥色胺,將情緒迅速拉下去;
當血糖下降至最低端時,負面情緒就會出現,由此身體又會釋放壓力激素,如腎上腺素將情緒拉高;情緒高後胰島素再次卷土重來........
這就是為什麼你的情緒總是波動。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指南,建議成年人和兒童每天的糖攝入量不超過25g,最高不超過50g
截至2018年,已有包括英國、墨西哥、愛爾蘭等28個國家和7個美國城市宣布對含糖飲料進行征稅,限製糖的添加量。
當陽光再次照耀拉丁美洲的廣闊土地,這片曾被千萬奴隸血染的田園煥發著勃勃生機,長達一個世紀的健康與資本的輿論戰,最後也以正派的勝利而告於段落
資本的傾向就是逐利和貪婪,這本身並沒有錯,但若失去對生命和自然敬畏,每一枚硬幣都將浸染著淋漓鮮血;公知與魔鬼握手,災難悄然降臨。
『陸』 印度開始限制食糖出口,限制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二大食糖生產國,同時也是一個食堂消費國,印度對於糖的消耗量是比較大的,不過正是因為全球的糧食價格都在不斷的上漲當中,這就導致食堂糖出口也遭到了限制,所以印度也開始限制食糖的出口。
不管是限製糖的出口還是限制小麥,還是限制其他的農產業,其實都是會跟周邊的鄰國造成很大的影響,當然印度之所以持續這種食糖限制出口的問題,也許也是對於將來的房價上漲採取的預防措施,自俄烏沖突以來,全球這個糧食價格都是在持續走高的情況,對於多個國家都是會出現供應緊缺或者是價格上漲等等情況的。
同時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巴西的糖廠用於乙醇生產的甘蔗數量非常大,也是會造成全球糖供應減少的情況,如果說糖價漲到高於乙醇價格的話,可能是會推動糖產量的增加,這是因為糧價的問題,多個國家其實都已經實施了糧食出口的這個限制力,包括麵粉,植物油,豆類,小麥等等。
『柒』 古代中外科技交流的實例
印度是世界甘蔗發源地之一,也是最早發明蔗糖紅糖加工技術的國家。印度製糖術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的。中國甘蔗的種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甘蔗只是榨汁飲或直接食用,並未掌握製糖技術。漢末,中國開始用甘蔗汁制飴,但製作工藝非常落後。有文獻記載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石蜜」、「西極石蜜」、「西國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sakara的對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譯。但中國真正派人前往印度學習製糖技術的事發生在唐代。據文獻記載,唐朝時,為提高製糖工藝,唐太宗專派臣王玄策等去西域學習,並下令揚州地區大面積種植甘蔗,進貢朝廷用於試制蔗糖,所產蔗糖的品味超過西域。印度製糖法的傳入對我國糖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以後,中國的製糖技術不斷提高,品質不斷改進。我們的先人還在印度紅糖製造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地消化吸收、改進創新。明代,中國人發明了紅糖脫色技術,製造出了白糖,並將白糖製糖技術傳回到了印度。據考證,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意為「中國糖」,是中國製糖術傳入印度的證明。
中國造紙術大約在公元3 世紀傳入越南, 4 世紀傳入朝鮮,5 世紀傳入日本, 7 世紀傳入印度, 8 世紀從中亞傳入阿拉伯, 在公元8世紀751年,唐朝高仙芝與大食國(當時的阿拉伯)爆發怛羅斯戰役,戰敗的唐朝士兵俘虜中有懂得造紙的工匠,造紙術便傳入了西方;首先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出現了中東第一個造紙作坊,794年巴格達出現中東第二個造紙作坊,造紙術由此傳到阿拉伯地區。而後到達敘利亞、埃及和摩洛哥, 12 世紀傳入歐洲。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這時上距蔡倫造紙已有1000 多年。此後,法國(1189)、義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後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但到17世紀時,歐洲造紙術仍然只是中國宋代的水平。乾隆年間,在清廷任職的法籍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造紙術繪製成圖,寄回巴黎,從此先進的中國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發明機器造紙,從而超越了中國。
『捌』 糖是什麼時候流入歐洲的
8世紀中葉,中國製糖技術傳到日本。13世紀左右,傳入爪哇,成為該島糖業的起源。15~16世紀,中國的僑民也在菲律賓、夏威夷等地傳播製糖法。 當中國的甘蔗製糖技術向外傳播的時候,世界上的另一個甘蔗製糖發源地印度,也不斷向各國傳播甘蔗製糖技術。7世紀,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種植技術傳入西班牙、義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開始有甘蔗種植,隨後甘蔗的種植技術又傳入北美洲的一些國家。15世紀末,哥倫布將甘蔗製糖技術傳至西印度群島,很快又傳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紀20~30年代,甘蔗製糖技術先後傳到墨西哥、巴西、秘魯等,不久,甘蔗製糖業在南北美洲都發展起來。 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玖』 古代人們日常食用的「糖」,是從哪兒來的怎麼做的
糖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是重要的調味品,也是人體的主要營養來源之一。在古代,人們已經知道如何從天然物質中獲得甜食,如蜂蜜、新鮮水果和植物。但是由於技術落後,這些物質只是天然物質而不是人類的加工品。隨著時代的進步,糖的提取方法變得更加專業化和機械化。人類主要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