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曾被征服過十幾次」,這從何說起呢
印度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被征服的歷史,在其文明延續的千年時光中,80%的時間是處於亡國狀態或者是分裂狀態。雅利安人、波斯人、中亞人、馬其頓人、突厥、蒙古人、阿富汗人、甚至貴霜人、烏茲別克人等十幾個民族先後來到印度,然後徹底的征服印度,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建立起屬於自己民族的國家。所以由此看來,印度確實曾經被征服了十幾次。
最後就是印度人的戰鬥力實在是低下,缺乏抵抗意識不說,還嚴重缺乏血戰的精神,所以印度很少有名將出現。這樣一來,不尚武的民族性格決定了印度的實力並不強大
2. 歷史上的印度為什麼屢次被外族攻打呢
1.地勢和資源豐富。印度半島,幾乎一馬平川,缺乏緩沖區,一旦北部山區被突破了之後,後方的平原就無險可守了,也沒有什麼周旋的餘地。熱帶季風氣候,以及三面環海的特性,也比較容易讓外來的移民在這里生存。
2.印度的文化建設不夠,書面流傳的歷史和著作少,無法形成深遠的凝聚力,而且印度的宗教過於成功,且早熟,人民比較認命。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幾乎沒有什麼歷史情節,什麼人來管理他們都可以,他們也覺得無所謂,缺乏擰成一股繩的向心力。
3.侵略者的力量太強。來自中亞到印度的侵略者,很多都是身經百戰且窮瘋了的亡命之徒,印度本土的城邦戰鬥力不強,本身又四分五裂,外來者往往一不小心憑幾萬人馬就能各個擊破,建立大王朝。
3. 英格蘭為什麼能征服印度
具體來說,印度人的內部分裂是導致被征服的直接原因. 英國人剛到印度時,面臨的情況與到中國時一樣,沒有實力挑戰強大的莫卧爾帝國.因此他們也是從經商入手,通過東印度公司與莫卧爾皇帝的友好關系取得了經商權.其競爭者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印度建立了小塊殖民地,也是在莫卧爾帝國勢力范圍之外. 1719年,莫卧爾皇帝西亞爾死於宮廷陰謀之後,一連串短命的皇帝先後上台,帝國陷入混亂,偏遠的省份紛紛獨立.帝國衰落時肯定是要被群雄瓜分的.先是馬拉塔王國崛起,經過內部紛爭後衰落.接著是波斯國王和阿富汗統治者多次入侵印度並割走土地.等他們內耗得筋疲力盡了,一直坐山觀虎鬥的英國人便開始了武力征服已經四分五裂的印度的進程. 1757年,英國人在普拉西戰役中打敗了法國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而拿下了孟加拉,1764年的布克薩爾戰役中,英國人粉碎了企圖擺脫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與莫卧兒皇帝的聯軍,徒有虛名的莫卧兒帝國政府從此也聽命於殖民者。此後歷經邁索爾戰爭和三次馬拉塔戰爭,印度國內比較強大的反抗英國統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滅。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 印度人也不是沒反抗.比如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但英國人全力以付並利用錫克人和廓爾喀僱傭軍將其鎮壓.事後,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流放了莫卧爾皇帝,委任總督,印度正式淪為殖民地. 與印度相比,滿清王室雖然和莫卧爾帝國一樣是外來戶,但已基本漢化,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和代表,因此當時清朝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並不激烈,英國人可利用和挑拔的空間不大. 清末雖然也出現過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等威脅清廷的力量,但在這樣反叛力量眼裡,洋人始終是比清廷更可惡的敵人,因此沒有出現投靠或聯合洋人的現象.這也沒給英國人可乘之機.
4. 從地緣上分析,印度歷史上為什麼經常被其他民族統治呢
其實從地緣上的分析來看,對於印度人威脅最大的就是南亞北部的地形。由於地球八塊之間的碰撞擠壓,在南亞次大陸的北部和西部形成了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以及伊朗高原三大天然屏障。然而,這種壁壘對印度人非常不友好。因為這些高原缺少緩沖地帶,直接面對印度平原,還有印度河和恆河兩條大河,孕育了印度文明。
最後,也就是說,從中國古代分析戰爭的角度來看「天時地利人和」。印度沒有地理優勢,易攻難守。「人和」呢?不幸的是,對於印度人來說,這也不存在。事實上,很多民族都在不斷爭奪南亞,這也對這個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些征服者,無一例外,帶來了一種新的文化。在這些族群無一例外的最後本土化,成為印度眾多族群之後,南亞族群的復雜性變得更加混亂。
5. 印度歷史之古印度人都去哪裡了為何很輕易就被外族征服了
此時中國發展到夏朝晚期,公元前1000年恆河流域文明發展起來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融合於公元前600年左右,建立起16個國家,稱為16雄國,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國入侵並佔領印度河平原公元前。
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滅亡波斯帝國,並繼續南下古琴,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4年,摩揭陀國一名剎帝利貴族組織軍隊企業打敗馬其頓軍隊,宣布印度自由建立孔雀王朝,這是印度 歷史 上第一個帝國政權,阿育王繼位後,孔雀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基本統一整個印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分裂後滅亡,此後,印度的 歷史 就是一部被入侵,使再也沒有真正統一過,印度文明也停滯不前,此時,中國正處於西漢文景之治時期,公元前140米八下王國入侵印度河流域,此後,中國西域游牧民族大樂之部落被匈奴擊敗,被迫逃往中亞。
然後南遷於公元前一世紀征服大夏王國,進入印度北部公元55年8月之人,建立貴霜帝國,統治印度西北部到恆河流域地區,公元320年,貴霜帝國衰落分裂,為印度雅利安人建立基督王朝,統一印度北部地區,公元540年,基督王朝滅亡,印度分裂公元606年,建立戒日王朝,再次統一北印度唐朝玄奘西天取經到達印度,就是戒日王朝統治時期。
戒日王朝只堅持了40多年,於公元647年滅亡,這是印度 歷史 上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此後,印度出現長期分裂局面,公元1000年,中亞信奉伊斯蘭教的伽色尼王朝入侵印度,傳入伊斯蘭教1173年,阿富汗的古爾王朝南京打敗伽色尼王朝統治印度北部阿富汗人於1206年開始先後在德里建立了五個穆斯林政權,統稱德里蘇丹國,並強迫印度人改信伊斯蘭教,導致核心印度教的人矛盾加深,這是以後出現沖突的根源,1526年帖木兒帝國皇室的後裔巴布爾入侵印度,他們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在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莫卧爾帝國,統一印度北部全境,並逐漸擴展至印度南方。
300年後,歐洲殖民侵略者來了,英國和法國經過了七年。爭奪英國最終勝利,然後慢慢侵佔了整個印度,於1858年滅亡,莫卧爾帝國建立英屬印度,英國直接殖民統治了印度90年,使得英語成為印度的通用語言,因為民族分裂,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劃分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因此也導致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出現不斷沖突,1975年,印度吞並錫金王國,這就是印度的 歷史 。
6. 中代印度為何經常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或者被外族長期統治
因為歷史上的印度被其他國家視為「軟柿子」,強國為了增加自己的地位,總喜歡侵略一些弱國。
因為印度比較窮,兵力薄弱,而且印度有大量的財富,其他地區很容易覬覦。他們想為自己獲得印度的財富。
地形和資源豐富。印度半島,幾乎是一個馬平川,缺少一個緩沖區。北方山區一旦被突破,後方平原沒有危險,沒有迴旋餘地。熱帶季風氣候,以及三面環海的特點,也讓外來移民更容易在這里生活。2.印度的文化建設不夠。很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和作品不能形成深遠的凝聚力。況且印度的宗教太成功了,還不成熟,人們更聽天由命。在這些人的心目中,幾乎沒有什麼歷史情節,誰都可以管。他們也覺得冷漠,缺乏擰成一股繩的向心力。3.侵略者的實力太強了。從中亞到印度的入侵者,很多都很絕望,很絕望。印度地方城邦戰鬥力不強,四分五裂。外人往往可以不經意地以數萬大軍分而治之,建立一個偉大的王朝。
印度之所以經常受到外國人的攻擊,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印度西北部存在地理上的「缺陷」;第二,印度位於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邊緣;第三,印度的分散統治導致印度沒有強大的凝聚力來對抗外敵入侵。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具體情況。第一,印度西北部存在地理上的「缺陷」。文明在形成的初始階段是脆弱的。此時閉環的地理環境有利於保護文明的發展。沒有地理環境的阻隔,即使產生了先進的文明,也有可能被落後的文明淘汰。在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文明是最脆弱的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雖然在地理上是分離的,但卻有著「致命的缺陷」。其中,古埃及東北部與外界相連,也是外敵入侵的重要突破口。古印度的南面是大海,東面是鬱郁蔥蔥的雨林,北面是高大的喜馬拉雅山,但西北角的缺口卻有著嚴重的「缺陷」。印度西北部致命的地理「缺陷」導致印度在歷史上多次被入侵。大部分外來者沿著西北的這個缺口進入印度,征服了印度。比如摧毀古印度文明的雅利安人,比如亞歷山大的入侵,還有蒙古人的入侵等等,基本都是沿著這個地理縫隙進入印度的。第二,印度處於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邊緣。除了地理上的缺陷,印度還經常遭受外敵入侵。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也讓印度經常遭受外來入侵,那就是印度處於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邊緣。在東方文明中,中原的農耕文明經常與北方的草原文明發生沖突。北方的草原文明一旦被中原的農耕文明打敗,就會選擇融入中原文明或者西遷選擇新的生活地點。比如戰敗後的大月氏,比如戰敗後的匈奴,還有蒙古人,戰敗後有的選擇西遷,有的選擇繼續西遷,有的在中亞分道揚鑣後選擇南下。在西方文明中,一旦強大了,也選擇了東征,比如歷史上的亞歷山大東征,比如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和波斯帝國。他們強大起來之後,印度也遭殃了。印度處於東西方文明碰撞的邊緣,很容易受到東西方文明的入侵。第三,印度的分散統治導致印度沒有強大的凝聚力對抗外敵入侵。歷史上,自從雅利安人毀滅了古印度文明之後,印度就沒有自己體系的土著文明了。雅利安人開始創造的等級制度逐漸固化了印度的統治,然後他們經常受到不同文明的攻擊,造成了印度的文明混雜和文化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不同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導致印度更加分散,不同的小地區之間形成了不同的統治形式。他們的獨立性很強,很難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沒有這種凝聚力,就難以抵禦外敵入侵,造成惡性循環,經常遭受外來打擊。
7. 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印度、埃及被其他民族征服了,而只有中華民族得以長存
那你看你怎麼理解了,嚴格意義上說的種族論與民族論是不同的,中華民族只是個泛泛的詞彙,屈原之死就是個很鮮明的例子,何況戰國七雄還都是在中原地區了,先秦兩漢都反匈奴,兩宋又抗金抗元,後來又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若以當時的角度,那時所謂的中華民族是很狹義的,就是一個漢族,所以從這一角度出發,元清兩代都可以說是被征服了。
須知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一詞是到了康熙年間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時才首次使用的,這樣的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並不是漢人首先打出的,而是旗人,換言之,我們界定的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交融後的產物,是內部諸多民族經過斗爭、侵略、反抗、征服等幾千年來重復不斷的行為最終融合的產物,這樣一個寬泛的界定自然使得一切征服與被征服都成為了內部斗爭。嚴格的說,這已經屬於概念偷換行為了,但卻是一種被默認了的行為。
另外:四大文明古國一說只是梁啟超提出來的,並不為世界史學承認,人們更多的是相信六大文明區:南美洲文明、愛琴海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尼羅河文明、南亞次大陸文明與黃河文明。
而世界史學界界定的中國歷史,即黃河文明只從殷商開始,上古五帝與夏都是不被承認的,原因很簡單,夏只在《史記》里記載過,別的基本找不到,而西方人對於他們的偉大先哲柏拉圖、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所闡述的「大西洲亞特蘭蒂斯」都不相信,自然對《史記》中三皇五帝夏王朝也不會認可了。
所以,六大文明區里可以說黃河文明是最年輕的。
8. 歷史上印度被很多北方民族征服,為何蒙古沒有徵服印度
歷史上印度被很多北方民族征服,蒙古沒有徵服印度的原因如下,就是因為蒙古大軍在遠征的時候攻打,也經歷過一場戰爭之後,為了追擊敵人才進入了,印度也沒有做好充足的准備來攻列印度,所以才沒有徵服的。而且蒙古人他們經常生活在寒冷的地方,印度也是特別熱的讓蒙古人,他們的兵馬都被炎熱烤著,而且還有一些疾病困擾著蒙古人,所以還沒有打仗,他們的心思就已經開始亂了,當時印度也沒有特別強大的,但是民眾在內戰進攻的時候也經歷了很多,不怕艱險的情況讓他們成功的打敗了蒙古,而且利用自己的地形和數量。其實像是說蒙古族沒有徵服印度,這種說法也是不準確的,在成吉思汗的時候攻列印度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在後代攻打也是成功的,在真正歷史上,蒙古族和印度是沒有仇恨的,也沒有殺,但是就是因為印度殺了蒙古去的使者,並劫了他們的商隊,這才讓蒙古生氣大所以才會有進攻印度的情況。
9. 同樣都是文明古國,為什麼古印度相對其他國家容易被征服呢
從印度的歷史長河看,印度對於外來入侵基本上都沒有抵抗,而且很多外來民族一旦踏上了印度的土地,就立馬可以站穩腳跟。比如英國來到印度以後,很輕易的佔領了印度,而這在其他國家想要順利佔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3個因素由印度人的戰鬥力決定的。從歷史可以看得出來,熱帶地區人的戰鬥力都不強,世界上強的戰斗民族都處於溫帶和寒帶。而印度天氣炎熱,種族比較懶散,所以他們的戰鬥力也是很小的。缺乏抵抗意識,也缺乏戰斗能力,因此這是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因為打不過侵略者,所以他們容易被侵略,也只能被侵略者蹂躪了。
10. 印度在過去為何數次被外族入侵
印度之所以這么拉跨的原因就是它到現在還在信仰印度教,或者說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