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富汗戰爭是幾幾年的事情了到底怎麼回事
蘇聯侵略阿富汗戰爭 蘇聯除在東南亞選擇侵略印度支那作為突破口,在南亞則把印度和阿富汗作為其南下戰略和亞太戰略的兩根主要支柱。蘇聯於1971年8月同印度簽訂了帶軍事性質的「印蘇和平友好條約」,接著便於11月21日支持印度軍隊向東巴發動全面進攻,迫使在東巴的巴基斯坦軍隊投降。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蘇聯在贏得這一勝利之後,又把矛頭對准了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山國,部族在國家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同時,9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阿富汗地處戰略要沖,19世紀就是英俄角逐的場所。長期以來,阿奉行中立和不結盟政策。1973年7月17日,前首相達烏德聯系一批受蘇聯影響的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但達烏德上台後,不願完全聽從蘇聯擺布,並公開宣稱阿美關系是頭等重要的。1978年4月27日,親蘇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殺死了達烏德,所謂「四月革命」宣告成功。
新政權成立後,大批蘇聯軍政人員以「顧問」名義控制阿富汗政府機關、企業和軍隊。同年12月阿蘇兩國簽訂了為期20年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規定雙方將加強「軍事領域內的合作」,並主張「建立有效的亞洲安全體系」。阿富汗當局的內政措施也基本上是在蘇聯的指導、幫助下進行,以蘇聯的模式為發展方向。這種做法從根本上說是企圖變阿富汗為蘇聯的「衛星國」,不能不激起阿富汗人民的憤怒反抗。
1978年6月,東部阿富汗巴基斯坦邊境首先爆發反政府武裝起義,同年冬,全國28個省的大多數均已出現武裝抵抗活動。1979年3月,一場大規模的起義在阿富汗的三大城市之一的赫拉特爆發,井促使國內反政府武裝斗爭進一步蓬勃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當局為了保住他們對這個經營多年的國家的控制權,決定直接出兵干涉。
1979年12月27日晚,蘇聯在經過精心策劃之後,採取突然襲擊的方式,空運大批軍隊完全控制了首都喀布爾。隨後,早已部署在蘇阿邊境的蘇軍長驅直入,佔領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線。這時,在阿富汗的蘇軍人數已達8.5萬人。在蘇軍保護下,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卡爾邁勒從國外回到喀布爾,出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和革命委員會主席兼總理。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它戰後幾十年來第一次直接出兵佔領一個第三世界主權國家,標志著70年代蘇聯對外擴張的頂點。
但是,與蘇聯的主觀設想相反,一如當年美國在越南那樣,蘇聯陷入了一個難以自拔的泥沼。盡管蘇聯現代化裝備的軍隊到1985年增加到15萬人,卻絲毫看不到取勝的前景。阿富汗人民不畏強暴,奮起抵抗,大大小小各種抵抗組織多達數百個。1980年由七大派抵抗組織建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的統一戰線,在戰場上協同作戰。蘇軍侵阿8年多,傷亡達3.5萬人,耗資多達400億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狽不堪。同時,國際輿論強烈譴責蘇聯侵略行動。1980年1月,聯合國全體緊急特別會議通過要求蘇軍從阿撤軍的協議。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蘇聯經過反復權衡利弊之後,終於作出撤軍的「政治決定」。1988年5月,蘇聯根據由聯合國主持,由巴基斯坦、喀布爾政權、蘇聯和美國四方達成的日內瓦協議,開始撤軍。1989年2月15日,駐阿蘇軍總司令羅莫夫最後一個跨過蘇阿界河。蘇聯結束了長達9年多的阿富汗戰爭。這是阿富汗人民在國際反霸正義力量支持下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參考資料:吳於廑等主編:《世界史·現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日本軍機到阿富汗有沒有經過中國領空
應該沒有。
從這次日本派出運輸機的機型(2架C-130和1架C-2)來看(重點看其續航里程),其飛到阿富汗喀布爾的航線大致有二:一是從本土起飛後向南直抵新加坡,加油後再飛印度,在印度二次加油後從經印控克什米爾進入阿富汗。抵達喀布爾後不再加油,返回印度再加油。二是從本土出發後向南落地越南,在越南加油後穿過中南半島至印度,之後航線同第一方案。
3. 阿富汗是如何入侵印度的
1747年,阿富汗的艾哈墨德·沙赫當選為王。他從1748年開始向印度進軍。
被各種矛盾弄得四分五裂的莫卧兒帝國,得不到屬國的援助,無力抵抗入侵者。1748年,艾哈默德·沙赫侵入旁遮普。1749年,他第2次入侵旁遮普,獲得了大量戰利品之後撤回。1751~1752年,艾哈默德·沙赫第3次侵入旁遮普,印度軍戰敗,莫卧兒皇帝把旁遮普和木爾坦割讓給阿富汗勝利者。1756~1757年,艾哈默德·沙赫第4次入侵,佔領了拉合爾。至此他的目標就是德里,而該城竟毫無防禦,甚至連一次小接觸都沒有就被佔領。莫卧兒皇帝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廢黜,阿富汗人到處殺戮和搶劫。
1757年夏,艾哈默德·沙赫帶著價值1.2億盧比的戰利品返回阿富汗,留下他的兒子帖木兒「米爾帕」統治他在印度河以東的領地。
是時,印度南方的馬拉塔人興起,1758年,馬拉塔人佔領了德里,並出現在印度河東地方,把帖木兒「米爾帕」趕過印度河,並將拉合爾佔領。艾哈默德·沙赫不甘心失敗,1759年8月,又率兵4萬越過印度河,重新佔領了拉合爾。1760年1月,艾哈默德·沙赫擊潰了北印度各個馬拉塔人酋長的軍隊,再度佔領了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1761年1月14日,在帕尼帕特附近,阿富汗軍隊同馬拉塔軍隊進行一次決戰,結果是馬拉塔人大敗,全軍覆沒。
但是,艾哈默德·沙赫也無力保持自己在印度的整個佔領區,不得不撤回本國。他在德里盡可能榨取更多的金錢,在離開德里之前,扶植自己的傀儡——已故的阿拉姆吉爾二世之子沙阿拉姆為莫卧兒皇帝。
1765年,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全境,把最後一批阿富汗駐軍完全趕走。馬拉塔人軍事實力的損失,方便了英國人對印度的征服。
4. 中國出去,到達阿富汗的航班有那些
中國北上廣都有到印度德里,德里有到喀布爾的航班
烏魯木齊-喀布爾航班是每周四中午出發,大約3個半小時到達喀布爾,但現在飛機壞了
2013年以來,又開始飛行了,建議坐烏魯木齊-喀布爾航班
5. 馬航為何在印度洋墜毀
馬航MH370為什麼向南飛往南印度洋,調查人員可能永遠無法查清真相。
「目前的假設是航班往南飛,並進一步飛至南部空中走廊的末端。」消息人士稱。空中走廊指的是從印尼西側到澳大利亞以西印度洋海域的搜尋區域。
「目前的假設是該機向南飛,並飛到了南部走廊的南端。」這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
這種觀點的依據是北部走廊沿線的國家沒發現該航班進入其領空,而南部走廊的北部也沒有發現任何殘骸蹤跡。
上周,一名美國評估人員認為,這架飛機十分有可能因為燃油耗盡而已經墜入了南印度洋——這個星球上最荒涼也是最深的水域。如果果真如此,那麼我們很有可能永遠也找不到這架飛機了,調查人員也永遠無法查清這架飛機上發生了什麼。
馬航MH370為什麼向南飛往南印度洋,目的可能在於避開高度軍事化區。
據美國媒體3月18日報道,現任軍事官員和前軍事官員說,如果失蹤的馬航航班8日同地面控制人員失去聯系後向北飛越亞洲大陸,它很難避開中國、印度或美國雷達的監視。
熟悉該地區所使用雷達系統的專家說,一架波音777客機實際上不太可能被中國與印度的防空部隊及駐阿富汗美軍所忽略。
中國是該失聯航班原先的目的地。中國受到部署在邊境乃至內陸高海拔地區的軍用雷達的保護。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邊界是高度軍事化的地區。雷達專家和印度軍事官員認為,一架客機不可能通過該區域而未受到注意。
再向西北方,美國空軍在阿富汗部署了雷達以保護其空軍基地。
美國空軍的前情報分析員肖恩·奧康納說:「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任何事情必須講得通。我就不會去搜索中國和那條北部路線。」
馬航MH370為什麼向南飛往南印度洋,專家稱飛機失蹤前運行軌跡有精心策劃痕跡。
通過報道出來的機長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機長可能參與其中。航班為什麼在兩個國家航空管制剛接手的時候馬上掉頭,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舉動。再有,飛機還採取了躲避雷達的舉動,第三,超出了正常飛行的高度,就會導致乘客缺氧,反應遲鈍,關閉了對外通信電台應答機等,這些舉動都很明顯。
為什麼這么多國家衛星都找不到飛機,因為如果機體比較完好地沉入海底,短期內海面不會有碎片出現,衛星當然搜尋不到。但十多天過去,大洋底下幾千米深,壓力很大,會把機身連接處等比較脆弱的部分壓斷,一些殘骸就有可能浮出水面。但事實是否如此,還要看衛星數據。
6. 我想逃離中國,到阿富汗去,到伊拉克去,到黎巴嫩去,到敘利亞去,到印度去,到埃及去,到阿拉伯去,到撒
可以,這個真行,拿出你全部的積蓄,辦理護照,買一張機票,你就可以離開。
7. 歷史上阿富汗入侵印度幾次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並入波斯。亞歷山大遠征後又並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約前250年,位於阿母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後因內亂轉衰。
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於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敗,遂西遷至阿母河領域,約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希臘王朝逐向南方。東漢時大月氏分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一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鹹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後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所滅。
懨噠系游牧民族,原居於金山(阿爾泰山),臣屬於柔然,羅馬人稱之為「白匈奴」。五世紀初西遷,以後相繼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區、吐火羅、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薩珊波斯,殺其王,成為一令人生畏的強國,其統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內,信奉襖教。567年左右,薩珊波斯與西突厥聯合擊滅懨噠,以阿母河為界瓜分其領土。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但不久(約568年)又被西突厥奪取。
627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軍滅西突厥後,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唐稱臣,唐置月氏都督府於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於吐火羅的小國: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還於662-674年間封流亡來唐的波斯末王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於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八世紀初,阿拉伯人的勢力進入,控制了吐火羅。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後,蔥嶺以西之西域諸國盡皆歸於阿拉伯人,此後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直至今日。
821年,阿拉伯阿拔斯朝(黑衣大食)呼羅珊總督塔希爾建立了塔希爾王朝,領有中亞、河中、阿富汗地區,名義上承認哈里發主權,但形如獨立。867年錫斯坦省軍隊統帥亞庫布(綽號薩法爾)起兵建立薩法爾王朝,873年滅塔希爾王朝,領有伊朗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呼羅珊,曾一度遠征巴格達。不久,河中地區又興起了地方將領建立的薩曼王朝,900年滅薩法爾王朝。962年,呼羅珊總督阿爾普特勤又據伽色尼城獨立,稱雄一方,建立伽色尼王朝,佔領阿富汗,十世紀末滅薩曼王朝,相繼得到中亞與伊朗各一部分、印度河領域北部,十一世紀受到塞爾柱突厥人打擊而衰落,失去伊朗、中亞領地。十二世紀中葉,赫拉特與伽色尼之間的廓爾山區興起了廓爾王朝,很快就據有阿富汗全境,後又滅伽色尼王朝,占伊朗、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廓爾王朝被興起於河中的花剌子模蘇丹國所滅。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以後阿富汗相繼為蒙古汗國、伊兒汗國以及附屬於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權統治,帖木爾興起後又歸其統治。帖木爾死後阿富汗又成為帖木爾後裔與中亞的土庫曼黑羊王朝等國爭奪的戰場,十六世紀後又轉入波斯手中。
1747年,阿富汗阿布達里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阿富汗王國,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阿布達里德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於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英國的入侵。
8. 阿富汗到印度多遠如果直升機把速度提到最快,那麼需要多久才能到
問這些干什麼,搞不懂個人感覺,從阿富汗到印度大約有1600公里左右(看的谷歌地圖)s-67型直升機的最快飛行速度是355.49公里/小時得出大約是5小時
9. 英國阿富汗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
阿富汗,是一個地處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位於橫陳境內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興都庫什山,是溝通中亞與南亞間的重大障礙。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南亞與西亞及中亞的交通要地,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處。在眾多覬覦這塊「肥肉」的勢力中,沙俄和英國為了爭奪對中亞地區的控制權,不惜幾次出兵阿富汗。第一次英阿戰爭打響於1839年。英軍集結了大量兵力對阿富汗發起攻擊,在人員數量、裝備和軍事素質的絕對劣勢下,阿軍節節敗退,在向沙俄求援遭到拒絕後,阿軍只得退到布哈拉避難,隨後英國建立了傀儡政權。為了趕走侵略軍,阿富汗人民揭桿而起,起義軍利用地形的優勢對英國軍隊予以打擊,最終,在阿人民一致的努力下,傀儡政權被推翻,英軍不得不退回印度。
10. 米-24直升機的服役事件
米-24 大概是世界上戰斗經驗最豐富的作戰飛機了,在 20 多年裡就經歷了 30 多場戰爭: 米-24 經常以雙機、四機甚至八機出擊,採用多機協同攻擊的戰術。「車輪戰術」得名於二戰中伊爾-2 強擊機慣用的同名戰術,也稱「死亡之輪」,幾架飛機繞著目標兜圈子,邊轉圈子邊不斷地向目標射擊。「流水線戰術」是另一個多機戰術,幾架飛機成梯隊進入,依次轉向目標進入攻擊。「菊花戰術」指多架飛機以極小間隔從不同方向向心俯沖攻擊,然後在圓心附近急劇拉起,為友機讓路。
多機協同攻擊時,高空機群擔任掩護,低空機群擔任攻擊。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時雙機對飛,在近距離大機動交錯,像航展中的特技飛行表演一樣,使追蹤的防空火力無所適從,丟失目標。空中雙機之間的距離保持在 1,200-1,500 米,既方便聯絡和呼應,又保證一定的機動空間,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時擊中兩架飛機的可能性。
由於炎熱高原條件,在阿富汗的米-24 普遍有發動機功率不足的問題,但是戰場距離一般比較近,所以米-24 常常減油起飛,通常只加 2/3 的油,彈葯也只帶足夠一次攻擊任務使用的。只有 16% 的航次滿載起飛,這些航次基本都是很近的距離。
阿富汗的實戰經驗十分寶貴。總設計師蒂敘琴科訪問阿富汗前線部隊時,王牌飛行員卡里托諾夫少校為他表演了近乎垂直的爬升、快速側滑和據說在理論上不可能的橫滾。蒂敘琴科大為驚嘆:「我以為我最清楚我的直升機能做什麼,現在我再也不敢肯定了」。米里設計局很快根據阿富汗的實戰經驗作了一些及時的改進。發動機燃油控制系統作了調整,以適應炎熱高原條件。發動機進氣道增加了防沙塵的渦流分離裝置,可以去除 70-75% 的沙土,將壓縮機葉片的損耗減少 2.5-3 倍。渦輪過熱保護的溫度極限也被提高。
米-24 在阿富汗承擔了 33% 的「計劃中」的攻擊任務,但承擔了 75% 的應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務。米-24 的主要武器是集束炸彈、高爆炸彈和火箭彈,游擊隊沒有坦克,但反坦克導彈也被用於攻擊高價值目標。阿富汗人古來尚武,古老的堡壘很多,很多建在懸崖峭壁,易守難攻,土牆可以厚達 3 米,非重磅炸彈不可。
1980 年 6 月間,蘇軍進攻山吉-多茲坦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偷山」,山裡洞穴和秘密通道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就是土匪藏身的好地方,當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沒有打下來,這里自然成為聖戰者的主要基地。蘇軍先用 BM21「冰雹」火箭炮猛轟,然後再夜間出動 8 架米-24,連射擊員也不帶,好節約重量多裝炸彈,為地面部隊開路,最終成功地奪下了這座天然堡壘。
米-24 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沿公路護送蘇軍的補給車隊,這占米-24 總出擊數的 12-15%。
由於地面運輸危險太大,兵員輪換大多由伊爾-76 或安-12 運輸機空運進出阿富汗。在整個蘇軍入侵阿富汗期間,蘇聯民航 Aeroflot 還保持到喀布爾的正常航班。隨著游擊隊手裡的肩射防空導彈越來越多,這些大型飛機受到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米-24 又擔負起為所有大型飛機起落航次護航的任務。除了在起落航線和機場附近巡邏外,還有米-24 專職在航線上發射紅外曳光彈,干擾肩射防空導彈的瞄準和制導。必要時,米-24 的飛行員有命令要沖上前去檔導彈,以保護載運百十名兵員的大型飛機,這些米-24 飛行員自嘲為「不情願的馬特洛索夫」。
米-24 的損失率十分驚人,駐阿蘇軍每年都要損失 8-12% 的米-24。
駐阿的第 40 集團軍的米-24 搶修隊也在戰爭中成長。在戰爭初期,米-24 的修復率只有 70%,但到後期,達到 90%。在游擊隊裝備肩射防空導彈之前,損失的米-24 中,24% 損失於 12.7 毫米高射機槍,42% 損失於各種口徑的高炮,其他的損失於機械故障或飛行員的操作失誤。
阿富汗的炎熱高原條件對米-24 的飛行員是很大的挑戰。由於發動機出力不足,垂直起落要大幅度減少武器彈葯的裝載,所以極少使用,一般都是短劇滑跑起落。但「阿富汗特色」的短距起落也很有特色。茹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開發了一種短距起飛的方式,先把旋翼轉起來,用升力把機尾抬起 10-12 度,這樣可以得到很大的前飛角度,發動機可以把本來用作升力的功率用作前進的動力,直升機加速前飛時是就是這樣頭朝下、尾朝上的,但這時直升機還在地面起飛階段,所以整個飛機都平衡在首輪上,然後加大馬力滑跑,通常幾十米就可以飛起來。但這個動作要求操縱非常精確。抬尾過少,起不到作用;抬尾過多,主旋翼會打到地面;馬力加得過快過猛,也會造成主旋翼打到地上。
飛行員的損失同樣驚人,死亡的 30% 是頭部或脊椎傷,55% 是燒傷,9% 是內傷。早期飛行員穿輕薄的淺藍化纖襯衫,但機艙一旦起火,化纖面料極易融化,粘連在身上,加劇燒傷。這也是化工廠內嚴禁穿化纖服裝進入操作現場的道理。後期飛行員改用全棉製服,米-24 飛行員是空軍中最先換制服的。二戰時期的飛行服多用皮夾克,防寒是一個原因,防火也是。但阿富汗實在太熱,穿皮夾克受不了。
蘇聯在阿富汗的戰事打到 89 年。87 年的時候曾經達成過停火,但雙方都沒有誠意,停火歸停火,實際上照打不誤。87 年 8 月間,巴格拉姆基地遭到游擊隊的大規模攻擊,蘇軍在 10 分鍾內就損失了 4 架米-24。整整兩天,全基地的所有能飛的飛機統統出動,不間斷地攻擊敵人。米-24 起飛後,剛出停機坪,就要開始發射火箭、扔炸彈。以後的事情越來越荒唐,嘎茲尼基地的米-24 遭到警衛的阿富汗坦克的射擊,原來是游擊隊許諾,每開一炮,就可以得一小包糖。很長時間內,主要蘇軍基地 24 小時有米-24 在空中巡邏,飛行員 24 小時待命,直到撤出阿富汗。米-24 在阿富汗的最後的戰斗損失是 89 年 2 月 2 日,戈羅瓦諾夫上校和射擊員佩謝爾霍爾德科在偵察撤軍路線時,座機被擊中,雙雙喪生 。 是米-24 得到大規模運用的又一次戰爭。雙方的戰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飛行員的素質。伊朗的 AH-1 直升機的機動性比米-24 好,但是速度和爬升比不上米-24。所以伊朗的 AH-1 如果先發現敵人,就用陶式反坦克導彈先敵攻擊,如果一擊不中,逃是逃不掉的,這時就要用 AH-1 的機動性,力圖擺脫米-24 的追蹤,或者把米-24 引到伊朗空軍的截擊圈,讓鬼怪式戰斗機去收拾米-24。如果伊拉克的米-24 先發現敵人,那就要利用其速度和爬升的優越性,高速爬升到 1,000 米的中空,然後繞到敵人後方,從背後打。在開戰初期,伊朗的 AH-1 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偷襲伊拉克的米-24 屢屢得手。
80 年 11 月,兩架 AH-1 偷襲兩架米-24,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直升機之間的空戰,一架米-24 被擊落,一架被擊傷,在 10 公里以外迫降,伊朗的 AH-1 追上去,降落在旁邊,捉了駕機的伊拉克少校作俘虜。
第二次是 81 年 4 月 24 日,又是兩架伊朗的 AH-1 對兩架伊拉克的米-24,還是兩架米-24 被擊落,AH-1 沒有損失。
這之後,運氣就轉了,83 年 9 月 14 日,伊拉克的米-24 在巴士拉附近首次擊落伊朗的 AH-1。此後,伊拉克戰績節節升高,整個戰爭期間,直升機之間的空戰有 56 次。戰爭結束時,雙方在直升機空戰中被擊落的總數是 10 架 AH-1 和 6 架米-24,伊拉克占優。不過這個戰績很難證實,可能有水分。此外,還有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之間的空戰 118 次,戰績不明。
伊拉克米-24 最輝煌的戰績是在 82 年 10 月 27 日,在 Aon Hoshah 附近,一架米-24 用反坦克導彈迎頭擊落了一架伊朗的 F-4D,可能是 AT-6 超音速無線電指令制導反坦克導彈。戰斗細節並不清楚,有些細節是矛盾的,比如有的來源說,這是一架米-25,那就是米-24D 的出口型。那樣的話,導彈就不可能是 AT-6。還有一個消息來源說,伊拉克米-24 是用機頭機槍擊落那架背運的鬼怪式戰斗機的。不管是用機槍,還是用 AT-6,看來這是一次瞎貓撞上死老鼠的戰斗,而不是伊拉克米-24 飛行員高超的技術所致。不管怎麼說,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升機擊落噴氣式戰斗機的戰例 。 1987年-1990年的印度維和部隊在斯里蘭卡使用Mi-24,尤其當印度空軍派分遣隊支援斯里蘭卡武裝軍對付斯里蘭卡好戰組織,例如泰米爾-伊拉姆猛虎解放組織。印度在Mi-24的火力支援下取得重大戰果而且無一被擊落,相對之下泰米爾猛虎沒有任何武器對付Mi-24而只能挨打,雖然他們有重機槍擊中過Mi-24但是無法擊落。
從1995年11月14日起,斯里蘭卡空軍依然使用Mi-24對付泰米爾猛虎;尤其地面密接火力支援非常有效,斯里蘭卡空軍用的機隊為混合式的有Mi-24/-35P和Mi-24V/-35各版本,有些升級了以色列的航電系統,但是當解放之虎取得攜帶型防空導彈後開始有傷亡,五架Mi-24被擊落,三架在地面進攻時被毀。 Mi-24被薩達姆用來攻打科威特,雖然許多是回收重組品,但是薩達姆依然依靠它們的戰力在戰後掌權。
少數例子中Mi-24還被寄放在國界外到伊朗領土上,以躲避聯軍轟炸,然而伊朗卻把它們用在自己的用途上,薩達姆也不敢表示意見。 蘇丹空軍在1995年購買了六部Mi-24在蘇丹南部及Nuba山脈在第二次蘇丹內戰與蘇丹人民解放軍交啕。在第一年的戰役中,最少在非戰斗行動中損失兩架直升機,稍後可能收到補充的飛機。
2001年蘇丹再購買12架直升機,只在蘇丹南部油田活動。Mi-24亦曾於2004年至2005年駐守於達爾富爾。 五架由傭兵駕駛的政府軍Mi-24參與了象牙海岸革命戰爭,但是攻擊了法軍基地亦殺死9人後,五架都在法國的報復行動中被毀。第二次剛果戰爭(2003年—)
聯合國維和部隊僱用了印度空軍的Mi-24/-35參加二次剛果戰爭的任務,從2003年以來這些機體都是由以色列飛行員操作。 2014年5月2日,烏克蘭國防部證實兩架Mi-24遭烏克蘭東部親俄份子擊落。5月5日,又有一架Mi-24在東部城鎮斯拉揚斯克(Slaviansk)附近遭擊落,但飛行員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