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舞蹈有哪幾大流派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們是:婆羅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是婆羅多舞。這種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跳的。那時每個大廟里都有一些「戴舞達西」,意為「神的女僕人」。這些人從小就被送進廟里,一輩子不結婚,惟一的「神聖使命」是給神獻舞,使神高興。後來這些舞蹈逐漸流傳到廟外。
古代印度舞蹈題材廣泛,有宗教、神話傳說、宮廷佚事、以及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題材。宗教題材多取自《吠陀》。舉行宗教儀式時,經常伴以舞蹈。寺廟里專門傳授舞蹈技藝的女演員叫「提婆達西」。印度人家喻戶曉的兩大史詩,更是常常用來作舞蹈表演的題材。舞蹈家用其優美的動作,頌揚英雄人物,表明正義、善良必將戰勝邪惡的思想。
戲劇在印度也存在了很長時間,非常古老。祭禮與節慶的盛典、宗教性的遊行、古老的舞蹈、史詩的誦唱,這些綜合因素造就了印度戲劇,並且賦予它一種宗教的特性。
不過,在阿育王之前古印度還沒有戲劇的確切實據,但在孔雀王朝之後的貴霜王朝,戲劇已有重大成就。當時國王迦膩色迦的朋友、佛教宗師和詩人馬鳴就是有名的劇作家。目前流傳至今的古戲中就有他三個劇本保留下來,其中的九幕劇《舍利佛傳》說的是釋迦牟尼的兩個大弟子舍利佛和目鍵連改信佛教的故事。文學史家們認為,該劇本說明古代印度戲劇此時已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大約在公元2至3世紀,相傳是首陀羅迦的作品《小泥車》,則是代表古印度戲劇成熟的不朽之作,此劇以通俗劇與幽默的完美結合,夾雜著極具詩意的熱情。
Ⅱ 印度有多少種傳統舞蹈
印度有多少種傳統舞蹈?
在印度,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規范,而音樂與舞蹈,是隨著各種宗教節慶、民間儀俗所產生的,是最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印度音樂傳統來自古老的「婆摩吠陀」(SamaVedas)經書,分別是印度斯坦(Hinstan)系統與卡納塔克(Karnatak)系統。前者流行於印度北部,風格受到中亞和波斯地區影響;後者流傳在南印度地區,風格始終不變。
印度傳統音樂
北印度古典音樂具有各種形式,最常被演奏的是克希雅爾(Khyal),融合嚴謹和浪漫的音樂形式,比較容易讓人接受。南印度的卡納塔克音樂,較為復雜規律、不像北印度音樂流行即興創作,只以特殊技巧或樂器,在原有的結構中加以變化。
印度舞蹈南印度音樂代表性的弦樂器是維納(Veena),北印度音樂最有名的弦樂器是西塔琴(Sitar)。打擊樂器種類很多,其中北印度使用的是兩個單面鼓,南印度使用的是一個雙面鼓。歌曲伴奏方面,最特殊的是一種箱型樂器,演奏時以左手推撫、右手按鍵盤,具有特殊的音質。
印度古典舞蹈
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卡塔克(Kathak)、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瑪尼普利(Manipuri)、卡塔卡利(Kathakali)等四大流派,此外還有奧蒂西(Odissi)、庫奇普蒂(Kuchipudi)……等。
卡塔克舞流行於印度北部的齋浦爾、勒克瑙地區,是蒙兀兒帝國時代的宮廷舞蹈。舞者腳踝上系有一大串鈴鐺,表演時以快速旋轉方式舞動腳尖,主要特色在於淳熟的腳功和姿勢平衡的掌控。
婆羅多舞盛行於坦米爾納德地區,歷史最為悠久。此種舞蹈由女性演出,主要特色是運用腰身和膝部的平衡和穩固,使得雙手在身體四周舞動自如。
瑪尼普利舞是通行於印度東北部的瑪尼普爾地區,主要特色是動作溫和而持續。此一舞蹈為了表達對毗溼奴神的崇敬。毗溼奴是印度古典舞劇中最常的題材,卡塔卡利舞是南印度喀拉拉地區的舞蹈,舞者全部是男性,臉上塗滿厚重的油彩,穿著寬松的裙子、戴有頭飾;舞蹈時強調眼睛的流轉,表情非常豐富。印度音樂與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還有流行於印度的山區的狩獵舞蹈、各地的豐年祭舞蹈、民俗舞蹈和街頭藝人即興式的演出,都值得觀賞。
舞蹈有多少種?
舞蹈真的有好多好多種,爵士 拉丁 街舞 古典舞 芭蕾....不是一下子就能列舉完的哦.主要是你看你自己喜歡那種型別的舞蹈,快的還是慢的,剛的還是柔的.
民族舞,現代舞,街舞,古典舞~
印度有多少人會跳民族舞蹈
印度民族/古典舞蹈已經漸漸失傳了。現在印度很少人會跳這種舞蹈。100個人中也找不出一個。
現在流行一種叫BANJABI班加比舞蹈。音樂的節奏比較像桑巴舞。
舞蹈共有多少種?
很多
飛車舞蹈和傳統舞蹈區別
傳統四建跳錯一個就從那一行的第一個開始跳,飛車舞蹈跳錯了還可以接著跳下面的
一共有多少種舞蹈
你要是學街舞的話我倒知道啊! 街舞種類 以動作型別為標准,街舞分兩大類:Hip-Hop和Breaking。Breaking:屬於技巧性較高的體育舞蹈,要求舞者具有較高的力量、柔韌性和協調性,跳這種型別舞蹈的青少年叫做B-Boy/B-Girl。 Hip-Hop:舞蹈型街舞,有Poping、Locking、Electric、Turbo、House等多種風格。它們都不如Breaking那樣需要較高的技巧,但更要求舞者的動作協調性和舞感,以及肢體靈活性和控制力。 還有一種說法是,街舞統稱為Hip-Hop,包括兩大類———Old Shool和New Shool。Old Shool舞蹈又包括Locking(鎖舞)、Poping(機械舞)、Breaking(霹靂舞)、Wave(電流),而New Shool一般更「溫和」,沒有太大幅度的腳下移動,只增加了許多頭部和手部動作,重視的是身體上半部的律動。同樣的一段節奏內,New School顯得更多變而流暢,更加崇尚自然流露,而Old Shool音樂節奏較密集。 在我國街舞目前被分為健身街舞和流行街舞兩大類。健身房裡的街舞叫做健身街舞,它是把流行街舞所涵蓋的內容中最基礎最簡單,並且有利於身心發展的部分提煉出來組合而成的
全世界有多少人,中國有多少族,舞蹈的種是太多了,具體是說不出來的~!
中國有多少種舞蹈``
中國是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漫長的歲月和豐厚的文化積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國廣大地域中的56個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國眾多的民族發展成為今日具有各自語言、習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獨具特色的人文狀況與景觀。 在這里,我們以圖文並茂形式,介紹中國20個民族的代表性歌舞活動,使您從中領略我國各民族文化藝術的迷人風采。
蒙古族
草原上的《安代》
始於原始宗教的《薩滿舞》
鄂溫克、鄂倫春族
充滿模擬 *** 的鄂溫克和鄂倫
春族舞蹈
壯族
妙趣橫生的壯族《火貓舞》
高山族
台灣寶島的高山族和排灣、雅美
群體歌舞
瑤族
大瑤山裡的《黃泥鼓舞》
侗族
廣西三江的侗族《蘆笙舞》
羌族
群山之巔的《青年鍋庄》
羌族最為古老的《羊皮鼓舞》
風韻獨到的愛情勁舞
羌族禮儀舞蹈《克西格拉》
朝鮮族
白鶴翩躚的朝鮮族《農樂舞》
苗族
貴州銅鼓坪上的苗族歌舞
離不開蘆笙的苗族歌舞
土家族
湖北土家族的《跳喪鼓》
台灣寶島高山族群體旖麗歌舞
彝族
雲南彝族星回節時的《阿細跳月》
漢族
豐富多彩的漢族民間歌舞
陝北的「百面鑼鼓」和「撞神樓」
粗獷豪放的潮汕「英歌」
景頗族
景頗族追思祖先的《木腦縱歌》
納西族
雲南「披星戴月」民族的歌舞
佤族
土族
祈福禳災的《跳於菟》
京族
「哈節」上的舞蹈
賦予幸福的《花棍舞》
傣族
婀娜多姿的傣族《孔雀舞》
藏族
司馬旺堆的《大鼓舞》
充滿神氣色彩的藏族《羌姆》
藏族歌舞海洋中的《果諧》
與《果卓》
湖南土家族的「調年節」上的舞蹈
為神靈而敲擊的佤族《木鼓舞》
中國有很多種舞蹈!中國的舞蹈分為民間舞蹈、現代舞、中國舞、拉丁舞、民族舞等等
Ⅲ 印度舞蹈的四大流派是什麼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們是:婆羅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是婆羅多舞。這種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跳的。那時每個大廟里都有一些「戴舞達西」,意為「神的女僕人」。這些人從小就被送進廟里,一輩子不結婚,惟一的「神聖使命」是給神獻舞,使神高興。後來這些舞蹈逐漸流傳到廟外。
舞神濕婆踩著無知的侏儒阿修羅, 他上面的一雙手拿著小鼓, 拍打出創造宇宙的節奏, 而下面的一雙手則賜福給他的信徒。
Ⅳ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
眾所周知,代表印度舞蹈文化的、能夠表現印度舞蹈文化精髓的、優美莊重的,是印度古典舞蹈,而不是印度的古典舞蹈。印度古典舞蹈主要有四個派別:
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這種舞蹈多用於頌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傳到廟外。
婆羅多舞講究音調、節拍和表情的和諧統一,尤其是手語變化莫測,令人回味無窮。這種舞一般由1名演員獨舞,台側有另外5人協助演出。這種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願整個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詞伴舞。第二段叫做“賈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調”。這時開始有音樂伴奏,舞蹈正式進入情節。第三段叫“沙達姆”,意即“述說”。第四段叫“瓦爾納姆”,意思是“敘事”,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為“表現”。第六段叫“提拉姆”,意為“結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於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帶,內容多取自兩大史詩和往世書。這種流派的舞蹈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是演員的面部濃妝艷抹,遠勝於中國的京劇。他們的臉譜是用米糊、綠葉、顏料、油煙和白紙為原料繪制而成。每次化妝都有專業化妝師製作,演員要平躺於地上三四個小時才能完成。因而,演員一上場,從其面部化妝即可分出誰是英雄,誰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極濃的鄉土氣息。演出也不受場地限制,有一塊空地就行,人們只要聽到開演前的震天鼓聲,就會循聲而來,然後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個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於北方邦和拉賈斯坦邦的一種舞蹈。它起源於一些以講述兩大史詩糊口吃飯的民間藝人的表演。在莫卧兒王朝時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宮,受到王公貴族的喜愛。卡塔克舞十分講究舞步緩疾的變化。演員跳舞時,腳上系有小銅鈴。隨舞蹈節奏的變化,銅鈴時而響聲大作,猶如千軍萬馬奔騰;時而又只有一兩個銅鈴作響,恰似輕聲細語。所以舞蹈演員要有極高的腳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於印度東北曼尼普爾地區的民間舞蹈。關於這種舞蹈的傳說很多,有的說,它是印度教大神濕婆和雪山女神創造的舞蹈;有的說,它是克里希納神和拉達談情說愛時創造的舞蹈;也有的說,古代曼尼普爾地區的一位國王夢見一種優美的舞蹈,於是教其女兒學會此舞,隨後便流傳民間。
Ⅳ 印度七個古典舞流派的舞蹈內容和形式
印度七個古典舞流派的舞蹈內容:《婆羅多舞》、《奧迪西舞》、《卡塔克舞》、《庫契普迪舞》、《曼尼普利舞》、《卡塔卡利舞》
卡塔克舞流行於印度北部的齋浦爾、勒克瑙地區,是蒙幾兒帝國時代的宮廷舞蹈。舞者腳踝上系有大串鈴鐺,表演時以快速旋轉方式舞動腳尖,主要特色在於淳熟的腳功和姿勢平衡的掌控。

卡塔卡利舞一一印度古典舞劇。起源於印度西南部的喀拉邦。是印度古典舞中唯一保持用梵文演唱的舞種。
庫奇普蒂舞是印度東南方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在地發展出來的一種古典舞蹈。
場盛大的印度舞蹈節在印度東部的戈納勒克邦拉開帷幕,向人們充分展示了印度古典舞蹈的魅力。聞名於世的十三世紀太陽廟身著傳統服飾的印度舞者在迷幻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