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尼今年什麼時候過年
你好 歡迎來印尼!
你說的大假應該是指伊斯蘭新年,也就是俗稱的Il Fitri.
這個假期日期每年的時間都不一樣,是根據伊斯蘭教的教歷來確定的。前年,去年的差不多和國內國慶節同步。今年開始比往年提前,正式日期是陽歷9月21日,22日。一般的公司會從9月18,19號開始放假,1周到兩周不等。通常私人製造業就是1周最多到十天。政府單位會相對就一點。
還有就是12月的聖誕節25日差不多也會有一個星期的放假。但通常不連續,上兩天再放一天這種。中國的春節就只有一天假期哦。
你是在印尼已經找好公司了嗎?如果還沒有找到公司那麼最好避開9月和12月。如果你已經找到公司了 那麼可以盡快過來 剛好趕上假期 可以帶出走走看看。
在IlFitri開始之前的一個月及今年的8月20日開始印尼的伊斯蘭加將進入齋戒,早上4:30太陽升起開始到下午6:00太陽下上,不能進食,不能飲水,但大家要照常工作。這種時候你吃飯的話最好藏起來吃,不要在教徒面前。如果是在避不開,就真誠的道歉說:對不起,我進食了。大多數都能表示理解的。順便說一句,齋戒是伊斯蘭教徒祈求真主原來那個他們的過錯,所以這段時間的治安可以說非常非常好。
㈡ 印度排燈節英文版介紹
印度排燈節的介紹:
1、印度排燈節英文版介紹:
Diwali, also known as the Lantern Festival, Indian Lantern Festival or demon slaying Festival, is a Hin, Sikh and Jain festival that drives away darkness with light and defeats evil with goodness.
Held in October or mid November every year, some Buddhist believers als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Because of its influence over other festivals, it is often misunderstood as Indian New Year's festival by 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2、度排燈節中文釋義:
排燈節,又稱萬燈節、印度燈節或者屠妖節,是印度教、錫克教和耆那教以光明驅走黑暗,以善良戰勝邪惡的節日。
於每年10月或11月中舉行,一些佛教信徒也慶祝這個節日。由於其影響力蓋過其它節日,故往往會被新馬一帶的華人社會誤解成印度人的新年節日。
(2)迪瓦迪是印度什麼節擴展閱讀:
排燈節雖然屬於印度教節日,但對耆那教與錫克教來說也算大日子,印度人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慶,重要性就像聖誕節與新年一樣。
由於排燈節是象徵人性光明打敗黑暗,在印度教中屬於最友愛,最愉快的慶典之一,就連印度北部旁遮普省,靠近世仇巴基斯坦的邊境都充滿愛的氣氛,雙方的邊境守軍難得卸下武裝,握手擁抱還交換甜點。
不過排燈節的重頭戲還是在晚上。無論在印度或巴基斯坦,甚至在杜拜,只要是印度教的廟宇,都大排長龍,善男信女都來點燈祈福,交換禮物,到處施放煙火,氣氛熱鬧,就算不是印度教信徒,也以開放的心胸參加這場盛會。
㈢ 印度有什麼建築服飾和風俗
印度建築:
佛教建築
古代印度遺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築。窣堵波是一種用來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築,最大的在桑吉,約建於公元前250年。半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下為一直徑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體用磚砌成,紅色砂岩飾面,頂上有一圈正方石欄桿,中間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圍樹有石欄桿,四面正中均設門,門高10米,門立柱間用插榫法橫排三條石坊,斷面呈橄欖形。門上布滿浮雕,輪窣上裝飾圓雕,題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兩種。舉行宗教儀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長方形,縱端為半圓形,半圓形的中間有一窣堵波。除入口處外,沿內牆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種石窟稱為精舍,以一個方廳為柱心,三面鑿出幾間方形小室,供僧侶靜修之用,第四面為入口,沒有門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鄰並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傳為佛祖釋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廟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於公元2世紀,14世紀重建。塔為金剛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個高大的方錐體,四角有四座式樣相同的小塔,襯托出主體的雕佛。塔身輪廓為弦形,由下至上逐漸收縮,表面布滿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築隨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石窟藝術有一定的影響。
婆羅門教建築
從公元10世紀起,印度各地普遍建造婆羅門教廟宇。形式和規格都參照農村的公共集會建築和佛教的支提窟,用石材建造,採用樑柱和疊式結構。其外形從台基到塔頂連成一個整體,布滿雕刻,建築形式各地不同:北部的寺院體量不大,有一間神堂和一間門廳,都是方形平面,共同立於高台基上。門廳部分的檐口水平挑出,上為密檐式方錐形頂,最上端是一個扁球形寶頂。神堂上面是一個方錐形高塔,塔身密布凸棱,塔形曲線柔和,塔頂也是扁球形寶頂,神堂是一間聖殿,四方正方位開門,整個廟宇象徵婆羅門教濕婆、毗濕奴、梵天三位一體神。最傑出的是科納拉克的太神寺。
南部寺院規模龐大,通常以神堂為主體,還有僧舍、旅驛、浴室、馬廄等。周圍是長方形圍牆,神堂頂上,每邊圍牆中央的大門頂上都有高聳的方錐形塔,造型挺拔、簡潔,雖滿布雕刻,仍保持單純幾何體的輪廓。典型的例於是馬村拉大寺。
中部寺廟的四周有一圈柱廊,內為僧舍或聖物庫。院子中央寬大的台基正中是一間舉行宗教儀式的柱廳,它的兩側和前方,對稱地簇擁著3個或5個神堂。神堂平面為放射多角形。神堂上的塔不高,彼此獨立,塔身輪廓為柔和的曲線,有幾道尖棱直通相輪寶頂。一圈出挑很大的檐口把幾座獨立的神堂和柱廳殿聯為一體。
伊斯蘭建築
崇拜伊斯蘭教的莫卧兒帝國統治印度時,各地建造了大量清真寺、陵墓、經學院和城堡。這此建築的形式和規格雖受中亞、波斯的影響,但已具有了獨立的特徵。穹頂有了很大的改進,清真寺、陵墓多以大穹頂為中心作集中式構圖,四角則是體形相似的小穹頂襯托。立面設有尖券的龕,牆體多用紫赭色砂石和白色大理石裝飾。廣泛使用大面積的大理石雕屏和窗花,建築輪廓飽滿,色彩明朗,裝飾華麗,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代表建築:
巴利赫蒂希爾神廟
中世紀德乾地區諸王朝處於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混雜的中間地帶,頻繁的戰爭導致南北方美術風格的交流。早期遮盧迦王朝(535~753)在邁索爾的 3座都城巴達米、阿胡爾和帕德達伽爾的神廟群,最初的形制由佛教支提堂演變而來,中世紀接受了南方式印度教神廟的影響,同時滲入了北方式神廟的成分。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是建志補羅的凱拉薩納特神廟的仿製品。拉施特拉古德王朝(753~949)繼續開鑿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第16窟凱拉薩神廟,是仿照帕德達伽爾的維盧巴克夏神廟設計的,鏤空整塊山岩鑿成,不愧為舉世無匹的巨構傑作。凱拉薩神廟的雕刻,綜合了笈多時代的典麗、遮盧伽王朝的渾厚與帕拉瓦王朝的秀逸,動態強烈,變化豐富,活力充沛,代表著印度巴洛克美術的最高成就。約在同時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濕婆神廟,雕刻也富有印度巴洛克美術的特色,其中的巨岩雕刻《濕婆三面像》集優美、崇高、獰厲於一身,寓創造、保存、毀滅之奧義,堪稱世界雕刻名作。後期遮盧迦王朝(10~12世紀)的神廟群,外壁壁龕密集,裝飾漸趨繁瑣。曷薩拉王朝(1100~1300)在德干西南的貝盧爾、赫萊比德、索姆納特普爾修建的神廟,平面設計呈星形,悉卡羅較低,外壁裝飾浮雕更加細密纖巧,亦流於羅可可風格。
凱拉薩神廟
中世紀北印度諸王朝奉為正統的雅利安文化,愈來愈多地吸收了達羅毗荼文化的因素。孟加拉、阿薩姆流行的□多羅教(性力崇拜),同時影響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及其美術。巴拉王朝(約750~1150)是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最後庇護所。波羅諸王擴建增修了那爛陀寺和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寺院。佛陀伽耶的金剛寶座塔分層立龕的角錐形高塔形制,可能與印度教神廟的悉卡羅有關。那爛陀等地出土的波羅石雕或銅像,如寶冠佛、多臂觀音、密教女神多羅菩薩等雕像,受有笈多古典雕刻與南印度銅像的雙重影響,感染了巴洛克的豪華、繁縟、怪誕,被稱作火焰式的藝術。巴拉美術對尼泊爾、中國西藏、緬甸、爪哇等地的佛教美術影響較大。東恆伽王朝 (8~13世紀)在奧里薩境內營造了宏偉的神廟群。奧里薩神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曲拱形的悉卡羅呈玉米狀,代表作有布巴內斯瓦爾的林伽羅神廟、布里的扎格納特神廟、康那拉克的太陽神廟等。奧里薩雕刻裝飾繁麗、動態誇張,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康那拉克太陽神廟的巨大的浮雕車輪富麗堂皇,被視為印度文化的象徵。金德拉王朝(950~1203) 的都城卡朱拉侯的印度教、耆那教神廟群可與奧里薩神廟群比肩。卡朱拉侯神廟也是北方式神廟的亞種之一,悉卡羅呈竹筍狀,主塔周圍環峙多層小塔,代表作有根達利耶·摩訶提婆神廟等。卡朱拉侯雕刻以神廟外壁高浮雕嵌板帶上千姿百態的女性雕像和愛侶(密荼那)雕像著稱,變形極美,性感極強,亦屬於爛熟期的印度巴洛克風格。卡朱拉侯出土的雕刻珍品《情書》是印度雕刻的壓卷之作。北印度西部拉賈斯坦奧西亞的蘇利耶神廟和阿布山的毗摩羅塔樓,古吉拉特的蘇利耶神廟,也屬於北方式神廟,比例勻稱,裝飾華麗。克什米爾地區仍然營造著犍陀羅傳統的寺廟,重要的有摩爾坦德和阿萬蒂普爾的廟宇。
印度風俗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迎候佳賓則敬獻花環,
表示由衷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贊同或同意對方意見時,往往是搖頭而不是點頭。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社會重男輕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更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可同異性握手。婦女多在前額中央點上吉祥痣,喜歡佩帶項鏈、胸飾、耳環、鼻圈、戒指、腳鐲等飾物。
印度教節日 (1)杜爾迦節,孟加拉人最大的節日,每年約9~10月間舉行。(2)酒紅節,音譯「霍利節」,每年2月底,3月初舉行。(3)燈節,音譯「迪瓦利節」,印度教最隆重的節日,每年10~11月間舉行,通常全國慶祝5天至半個月。(5)娑婆室伐底節,一譯「薩拉斯瓦蒂節」,意為「知識女神節」、每年1~2月間舉行。(6)扎格納乘車節,每年6~7月間,在沐浴後的第15天舉行。(以上均為公歷)
伊斯蘭教節日 (1)開齋節,是伊斯蘭教兩大重要節日之一。希吉拉歷9月(公歷2月左右)。(2)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意譯「宰牲節」。希吉拉歷12月10日(公歷4月左右)。
錫克教節日 那納克誕辰節,公歷11月的第一個滿月。
耆那教節日 摩訶毗羅節,紀念耆那教創始人筏馱摩那(即大雄)的節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與世界基督教徒一樣,每當復活節、聖誕節以及少數佛教徒、襖教徒和猶太教的各自節日,也都要紀念或慶祝一番。
印度服飾
提到印度的衣,人們肯定會馬上說:「印度有紗麗」。紗麗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國服。據傳,紗麗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畫中就常見身披紗麗的婦女形象。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後來逐漸演變為婦女的普通裝束。
紗麗的式樣繁多,不拘一格。 每逢喜慶的日子,印度婦女都會穿起自己喜愛的紗麗,點上傳統吉祥痣、塗上邁何迪,逛街串門、訪親問友。紗麗因穿者的貧富也有不同,窮人穿的紗麗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貴婦人則穿的是絲綢或薄紗制的紗麗,上綴以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
除了紗麗之外,印度婦人還有一種衣服也比較普遍,上衣比較寬松,長至膝部,叫「古爾蒂」;下身則是緊身的褲子,名叫「瑟爾瓦」三再加一條紗巾往脖子上一圍,長長地向後飄去。
印度男子最為普通的服裝是「托蒂」,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種衣服。「托蒂」其實也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達腳部。隨著社會發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進,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天冷時,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經常會看到個別上穿「古爾達」、下圍「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內情的外國人往往以為這些人無足輕重,實際上這種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標志。 不過,在城市裡,男子服裝已經趨於西化,西裝差不多是最為普遍的男子服裝,即使不穿正規的西服,也是西式的襯衣和長褲。印度男子,特別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員在正規場合,常穿一種很像「中山裝」的上衣,也是緊緊的衣領,胸部有一兜,再別支鋼筆,看上去也是滿精神的。
㈣ 送你30分來拿啊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佔82.7%)、伊斯蘭教(佔11.2%)、基督教(佔2.6%)、錫克教(佔2%)。此外還有佛教、耆那教、襖教和猶太教,信徒各佔1%左右。山區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是傳統宗教,源於本國,其餘為外界傳入的。〔民風民俗〕 婚姻與嫁妝 按著印度教習俗,提但早婚,實行種姓內婚,主張寡婦殉夫("薩提"制度)和禁止寡婦再嫁。大多數婚姻是父母作主,媒約之言。通常,婚姻不僅是男女雙方的結合,而是家族、集團和財富的結合。在農村,理發師是傳統的媒人。
昂貴的嫁妝是印度人婚姻中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甚至負擔累累,以至導致社會悲劇。1961年頒布了《禁止嫁妝法》,但傳統和習慣勢力使法律無法執行。
禮儀與習俗 印度人與友人見面很講禮節,通常是雙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時,對長輩宜高,對平輩宜平,對幼輩則低,以分別示以尊敬、對等和關懷。迎候佳賓則敬獻花環,
表示由衷的歡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贊同或同意對方意見時,往往是搖頭而不是點頭。 印度殯葬火葬:通常選擇聖河河畔舉行;水葬,把屍體推入水中,任其隨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屍體丟在野外或林中,讓禿鷹啄食或野獸飽餐,穆斯林則實行土葬。
社會重男輕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更不與陌生人隨便交往,也不可同異性握手。婦女多在前額中央點上吉祥痣,喜歡佩帶項鏈、胸飾、耳環、鼻圈、戒指、腳鐲等飾物。
印度教節日 (1)杜爾迦節,孟加拉人最大的節日,每年約9~10月間舉行。(2)酒紅節,音譯"霍利節",每年2月底,3月初舉行。(3)燈節,音譯"迪瓦利節",印度教最隆重的節日,每年10~11月間舉行,通常全國慶祝5天至半個月。(5)娑婆室伐底節,一譯"薩拉斯瓦蒂節",意為"知識女神節"、每年1~2月間舉行。(6)扎格納乘車節,每年6~7月間,在沐浴後的第15天舉行。(以上均為公歷)
伊斯蘭教節日 (1)開齋節,是伊斯蘭教兩大重要節日之一。希吉拉歷9月(公歷2月左右)。(2)古爾邦節,伊斯蘭教兩大節日之一,意譯"宰牲節"。希吉拉歷12月10日(公歷4月左右)。
錫克教節日 那納克誕辰節,公歷11月的第一個滿月。
耆那教節日 摩訶毗羅節,紀念耆那教創始人筏馱摩那(即大雄)的節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與世界基督教徒一樣,每當復活節、聖誕節以及少數佛教徒、襖教徒和猶太教的各自節日,也都要紀念或慶祝一番。
㈤ 印度風俗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佛旅網 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為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裡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發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發禮。
剃發儀式要請祭司、理發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發師剃發。印度教徒的剃發禮並不將頭發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發。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凈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著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為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眾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志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才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為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為拜師的男童沐浴、剃發,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
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著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著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才會被老師接受為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念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為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盪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里,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鍾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㈥ 印度的燈節來源
在每年印度舊歷的最後一天,煙火和各種節日的燈會照亮黑暗的夜晚,這是全世界約10億印度教信徒在慶祝排燈節——一個燈的節日。這是世界上最廣泛慶祝的節日之一,在印度、斐濟、尼泊爾和特立尼達島,它甚至是全國性的節日。 排燈節來自梵語詞deepa和avail字面意思是「排燈」。排燈節與幾個印度的神話有關,這些神話講的是正義戰勝非正義、光明戰勝黑暗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印度教的克利須那神消滅了破壞天地的惡魔和地獄之神納拉卡蘇拉。 在印度北部,印度教徒崇拜居住在神聖的格法德漢納山中的克利須那神,認為他是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對毗濕奴的信徒具有很深的宗教意義。 邁赫爾·邁格漢尼是加利福尼亞州福萊蒙特的一位內科醫師,他是印度美國人基金會的領導人,他說排燈節最普遍為人所知的故事是羅摩神背井離鄉14年,此間他擊敗了魔王拉瓦那,最終返回到印度最古老的城市阿約提亞。為了慶祝國王的回歸,阿約提亞城的人點亮了數以千計的泥土燈。 「這個城市為國王的歸來舉行了盛大而歡樂的慶祝活動,」他說,「它象徵著國王的光芒。燈節的名字凸顯了人們的歡樂。」 這個節日對印度的錫克教徒和耆那教徒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於錫克教徒來說,排燈節是為了慶祝錫克教徒的精神領袖哈爾賓德被印度莫卧兒帝國的皇帝賈季漢從囚禁中釋放出來。 對於耆那教徒來說,排燈節是一個紀念耆那教的創立者馬阿哈維拉的節日,他死後進入了極樂世界。 排燈節沒有正式的典禮,它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聖誕節和新年慶祝活動相似。為了表示對神祗們的尊敬,人們把房間打掃得乾乾凈凈並進行粉刷。人們穿新衣,決心開始新的生活。商人停止使用他們的老賬本,開始使用新賬本。在黃昏的時候,每個家庭和商店點亮各種燈,煙火充滿了天空。朋友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並交換禮物。 從宗教方面來說,人們在這天講述與排燈節有關的各種故事。從社交方面來說,朋友和家人就像其他任何一個節日一樣進行聚會。 人們慶祝排燈節在印度歷8月朔望月的月末,即在印度陰歷的最後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它正好位於陽歷的10月或11月。去年,排燈節是在11月1日。 大多數美國主要的大城市都有大量的印度人,而且,據估計現在美國分布有大約800個寺廟。印度人口最多的美國城市有紐約、芝加哥、休斯頓、洛杉磯和舊金山。 10月17號是印度的迪瓦利節,又稱排燈節,是印度人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對於約十億印度教信徒來說,「c」的意義就相當於新年。全國各地到處可見人們張燈結綵,興高采烈地歡慶節日,祈求光明和財富的降臨。燈節也被譯作排燈節,這是因為在印度語言中,燈節(deepavali)這個詞本身就是指一排排的小燈。按照傳統習俗,印度民眾在燈節期間要在自家門前放置一排排的小燭燈,但是現在,生活在城市裡的居民大多用一串串的彩色電燈來代替燭燈了。印度民眾在慶祝燈節時並不舉行任何宗教典禮,實際上印度燈節與中國的春節、西方的聖誕節和新年慶祝活動有些相似。為了表示對神的尊敬,人們在燈節前要進行大掃除,換穿新衣,商人也會更換新賬本,商家和企業會給伙計們派發紅包。在傍晚的時候,每個家庭和建築都會點亮彩燈,朋友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並交換禮物。因為燈節的主旨是親人聚會和祈求財富與幸運,因此這個節日在印度民眾中格外受到重視。按照印度歷法,燈節是在每年印度陰歷最後一個月的最後一天,約在陽歷的10月中或11月初。今年的燈節恰好是公歷的18日,印度當天各地天氣明朗,人們從白天起就開始走親訪友,燃放鞭炮,各大商場也都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為了嚴防恐怖主義襲擊,印度各地都加強了警戒,公共場所的安檢措施也比以往更加嚴格。 印度各地慶祝排燈節一般為5天,家家戶戶要張燈結綵,燃放煙花,還要到寺廟虔誠祈禱。不過由於從北至南風土人情有很大差別,慶祝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比如在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大家會穿上新衣服,向親友和鄰居饋贈自製的甜品。而在北方邦,則有一天要舉行儀式供奉死亡之神閻摩,不論大人小孩還要爬上屋頂放風箏。 排燈節的起源有各種不同的傳說。到如今的印度,燈節的宗教意味已經比較淡化了,人們借著四五天的假期走親訪友,聯絡感情。排燈節也大大刺激了燈市的生意。除了五光十色的彩色電燈和絢麗多姿的花燈,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小油燈和蠟燭燈。一些燈飾的主題可說是「與時俱進」,有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頭像,甚至還有拿著槍的恐怖分子。點點燈光中,人們燃放鞭炮和煙花,歡笑聲不絕於耳。 按照印度文化傳統,印歷每年的最後一天光明和財富女神將降臨人間,屆時家家戶戶都會打掃干凈自己的房舍,盡量多點燈火,用歡慶、潔凈和光明迎接幸運之神的來臨。燈節原來是印度教的傳統節日,但現在它已經變成印度國內各宗教信徒以及尼泊爾等國的全國性節日。新德里,2009年10月18日 印度歡慶排燈節 10月1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個居民區,一名父親和他的孩子在排燈節夜晚燃放煙花。當日是印度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排燈節。在印度各地,家家戶戶點燃燭燈,燃放煙花,歡度節日。
㈦ 推動金價的季節性因素——「印度婚禮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扎堆」結婚
印度的婚禮全部集中在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之間舉行,因為這段時間是南亞次大陸的旱季,無雨,晴朗,氣溫相對較低,是結婚的黃金時段,當地人稱「結婚季節」。
迪瓦里節前後更是印度人結婚的高峰期。迪瓦里節在每年11月,是印度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類似於中國的春節。一家婚慶公司的攝影師告訴我,孟買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婚禮在迪瓦里節前後舉行,那是他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印度時報》曾報道說,首都新德里單日婚禮場次的最高記錄是1000多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