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富裕嗎
窮人太多人均Gdp為中國5分之一
2. 印度的貧富差距怎麼這么大
因為印度歷史上實行的種姓制度影響至今
[編輯]種姓分類
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3][4]
婆羅門:代表神廟的宗教官員、祭司,
剎帝利:代表帝王將相、王室貴族,
吠舍:代表平民、農民、商人、手工業者,
首陀羅:代表奴隸。
除了公眾比較熟悉的四個種姓之外,還有一些比較小的種姓集團比如:
卡雅斯特:在政府中任職的文書,專門負責登記地產,估算地產等,以書寫為生,因出入宮廷,與統治者交往而得以尊貴。
納雅卡爾:
此外,還有比首陀羅更低,不入流的「賤民」:
賤民:如最低層的達立特人(Dalits),主要由打仗的戰俘,以及不遵守種姓制度而結合的人構成。根據統計,賤民約佔了全印度人口的15%,他們不能擁有土地,飲食器皿必須與其他人分開,還要替社會層級較高的印度家庭清理穢物。 [5][6]
[編輯]產生
公元前2000年中葉,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部落,從亞細亞經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陸續湧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代,征服了當地的土著達羅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種雅利安人。經過幾個世紀的武力擴張,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個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過著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後,和當地文化融合,開始定居的農業生活。征服達羅毗荼人後,阿利安人對其施行奴役,他們認為膚色白的阿利安人是品質高貴的種姓,深色的土著是品質低賤的種姓。也不允許雅利安人與當地土著通婚,這就是最初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爾納」和「達薩瓦爾納」來區分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其只是劃分雅利安人與非雅利安人的種姓差別。後來才逐漸有了四個種姓。
後來這種分化在雅利安人內部也產生,逐漸形成了一個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其實種姓制度是一種分工型式,以宗教為中介,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被定性為不潔的工作也是有宗教性的,而一種工作,如果只是偶然自己做做的,不像專業的那麼不潔,而婆羅門的潔凈與賤民的不潔其實是平衡的,隨對牛的崇拜形象,其實賤民不潔的觀念不會真正消失,除非婆羅門的潔凈也受強烈的貶抑
[編輯]嚴格的種姓制度
種姓的劃分,很像對社會群體的職業劃分,只是種姓的劃分是按出生而定,自進入這個社會就沒法改變自己的種姓。
各種姓之間保持嚴格界限,不同種姓的人不能呆在同一個房間內,不能同一張桌吃飯,不能同飲一個水源,各種姓之間互相不能通婚,以保持血統的純正,並使種姓的劃分永久化。低階層的男子絕對不可以與高階層女子通婚,否則,所生子女將降入最低等級。尤其嚴禁首陀羅和別的種姓通婚。首陀羅男子和別的種姓女子結合所生的混血種,被法律排擠出四大種姓之外,稱為「賤民」或「不可接觸者」,他們的地位最低,不允許與一般人接觸。
每個種姓都有自己的機構,處理有關種姓的內部事務,並監督本種姓的人嚴格遵守法典和傳統習慣。一旦違反,便會受到嚴厲懲罰。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被開除出種姓之外的人就成為「賤民」。
維護種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規定,婆羅門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
據「梨俱吠陀」中〈原人訟〉描述: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之間不能共食、並坐。
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高低種姓之間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種姓之間通婚,高級種姓的人與低級種姓的人特別是與賤民通婚,有可能被處以死刑,民眾對此習以為常。
每個種姓內部,有人監督本種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的情況。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淪為賤民。
一般來說,其實除了婆羅門不可離婚與寡婦不可再婚後,一般種姓的婦女也通融可再婚,但第一次婚姻(首次婚)最認真,之後也可再婚(再次婚),但不太光釆,另一方面,雖然高種姓婦女不可以嫁給低種姓男子,但另一方面低種姓女子被強烈鼓勵嫁給高種姓男子,以提高種姓的地位。
[編輯]廢除與影響
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為了保證低種姓人和賤民的教育和求職權力,印度還實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僅在議會兩院為他們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他們保留高達27%的名額。另外,還給低種姓出生的學生一定比例的升學名額。在今天,印度人的身份記錄里不再有任何關於種姓的記載。
盡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今天的印度社會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積習難改,種姓制度已經給每一個印度人打上了宗教烙印。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Brahman)不及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
3. 印度經濟怎麼可能有這么高的增長
作者:劉紫城
首先,感謝知乎朋友的邀請。這是個大問題,下面就印度的自身條件,分析印度內在的優勢和劣勢,繼而結合印度經濟的產業結構以及印度歷史因素分析印度經濟發展。
一、印度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
印度位於南亞次大陸中心,南部伸入太平洋,是亞洲、大洋洲、非洲的海上交通要道。印度的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七位。南亞地區絕大部分自然資源都集中在印度。印度可耕地面積1.7億公頃,佔南亞可耕地面積的83%,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擁有豐富的鐵礦、鋁土礦、銅礦、鉛鋅、煤炭資源。
印度的動植物資源很豐富,在農業方面,印度盛產稻穀、小麥、玉米、雜糧、小米、薯類、豆類、棉花、麻類、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煙葉、茶等,其中許多產品居世界首位。在林業方面,森林是印度的重要資源,印度森林的面積為75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3%。
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擁有7600公里的海岸線,擁有20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海洋經濟區。浩瀚的印度樣中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生物,礦物和能源資源。印度已於80年代後期開始對印度洋的海底礦物資源進行勘察並對礦床進行登記,對海洋資源的利用將大大彌補印度陸地資源不足的問題,並將對其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二、印度的人力資源狀況
國力的強大與人口的數量有著重要的關系,對要成為世界性的大國來說尤其如此,只有具備較多的人口才能形成巨大的消費能力,形成一定的經濟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但是人口過多,超過本國資源和生產力的承載能力,則成為經濟增長的限制因素。2000年印度的人口已達到10億2千萬,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6.3%,居世界第二位。就印度的人口而言,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已經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一)印度人口的自然構成
印度當前人口處於「年輕型」時期,人口的增長潛力很大。目前印度的人口增長率達到2.1%。 這意味著印度每年要增加約2400萬人口,人口急劇膨脹。
(二)印度人口的社會構成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最大的有10個民族。這10大民族人口佔印度全國人口的96.6%,其中印度斯坦族最大,佔46.3%。由於各民族的分布以及歷史、宗教、文化等種種原因,印度的民族問題非常復雜,民族矛盾有時十分尖銳,對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印度人口中,特別需指出的是印度的表列種姓和表列部族,即所謂「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沒有權利,在農村只能當佃農、雇農,絕大部分生活在貧困線之下,沒有土在城市只能從事「不潔的工作」(如洗清掃等)。「賤民」們不能進寺廟,學校等公共場所。雖然印度地衣,憲法規定不得歧視「賤民」,並給他們以公民的權利,但實際上並沒有做到。在人口的社會構成中,和經濟關系最密切的是人口的就業比重和就業的產業構成。印度的工業化水平很低,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占絕大多數,農業在印度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印度存在著精英群體與低素質兩級分化的情況。教育水平整體上不能與我國相提並論。
直觀的從現象上來講。
目前印度有公立教育,但是往往條件十分簡陋,且名額很少。
很多能上得起學的人,在印度基本上算是中產家庭了。
高等教育中,目前學校中公立教育的名額往往只佔10-20%,其價格確實十分便宜。幾百塊人民幣一個學期。但是印度人人口眾多,往往這些名額是入不敷出,杯水車薪的。
目前真正在印度受到良好教育的一般都是精英階層的小孩子,印度一樣存在擇校費的費用。所以窮人家早已經蟄伏命運,不再相信中國人心中的「教育改變命運」。而且印度人在學校中,嘲笑低種姓人的現象十分猖獗。依舊把階級層次帶入到生活中。
所以窮人往往轉頭依靠宗教,希望來世可以投生在富裕的家庭。最搞笑的事例莫過於,拜神求考試結果,拜神求老婆金錢之類的願望。
至於印度精英階層始終還是相信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還是希望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國外念書。
三:印度內在文化
印度和中國相鄰,卻又被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隔開,中國人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大不相同。如果我們想超越這些限制,就必須要了解中國豐富的傳統和文化。
中國人與印度人有許多共同之處:敬重長者和權威,重視學習,熱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優越地位。而我們雙方的差別則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觀:中國人是「現世主義者」,而印度人是「來世主義者」。我們關心的是來世,因為它會支配我們現在的生活。這種觀念導致印度人對目前的生活趨向於否定和悲觀。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盡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並創造出天堂和地獄等概念及作孽和積德等觀念。
雖然佛教試圖將許多印度教的教義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依然不像我們這樣來看待作孽與積德。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都曾傳入過中國,但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仍顯得不冷不熱並帶有功利主義色彩。
印度人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們信仰精神與靈魂。中國人卻要和精神、物質兩個世界打交道。對印度人來說,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意願比表達重要。對中國人來說,形式和表達則比精神和意願更重要。
4. 很多印度人並不富裕,為什麼他們活的好像並沒有什麼壓力
因為很多的人認為他們生下來就註定是要做什麼的,可以說是註定了自己的結局。所以他們活著就沒有什麼動力,感覺就沒有任何的壓力。這主要是因為印度的種族制度非常的嚴重使得印度很多人生下來就會遭受很大的歧視。而且他們卻對這種現象非常的心安理得使得這種種姓制度,依然在現在的印度橫行。
所以說印度並不是生活沒有什麼壓力,只是他們不懂得反抗,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十分合理正常的。然而這卻是由於長期的歧視行為給他們帶來的沉重枷鎖,但是並沒有一個人首先打破這種傳統,所以造成了印度社會現在依然非常的貧窮落後。
5. 印度精英眼中的中國未來什麼樣
觀察中國的視角與方式永遠都不止一種,在新德里,另外一群擁有大視野的印度人,正站在未來觀察中國。
站在2016的開端,兩次熔斷後,上證綜指重回3000點,人民幣兌美元離岸價也逼近6.7。於是,有聲音開始有些憂心忡忡。
與此同時,距離北京3783公里的新德里,印度的各大報紙也正心情復雜地描述著中國股市與匯市的波瀾,一方面希望這是印度的機會,另一方面又擔心全球化之下焉有完卵。
然而,觀察中國的視角與方式永遠都不止一種,在新德里,另外一群擁有大視野的印度人,正站在未來觀察中國。在印度著名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筆者有幸與來自印度海軍的退役將軍、專欄作家、智庫學者和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印度裔教授進行了交流。鴻儒談笑之間,這些印度的精英,給出一些有見地的思考。他們眼中的中國大未來,讓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印度的未來,還有亞洲的未來。
全世界對於中國經濟的擔憂,部分原因來自於兩個事實:第一,GDP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有趣的是,在這兩個指標上,印度都足夠優秀──2016年GDP預計增速7.5-7.7%將超過中國,且一半人口年齡低於25歲。作為沒有這些煩惱的旁觀者,印度觀察家提供了一個冷靜的視角。
第一,正在老去的GDP指標。
就如同一戰前,歐陸強國還在用戰馬數量衡量軍力的做法一樣,依然將GDP作為壓倒一切的指標已經不合時宜。人類發展史上,當重商主義完成對重農主義的超越後,黃金對於國力的意義一落千丈。同樣的道理,GDP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陳舊評價標准,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推進中,對國力的衡量也呼喚與時俱進的新方式。有學者指出,仍然偏重GDP衡量國力的一個困境是:當一國從溫飽邁入小康初期,國民從無到有的,帶動大量消費,GDP指標搶眼;而當一國初步實現繁榮之後,國民內在素質不斷提升,由此帶來國力的長足進步,但這一切並不一定表現為類似上一時期的物化財富大爆發。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應對自己GDP成為世界第二的意義保持冷靜。
第二,人口不一定帶來紅利。
在工業時代,由於信息技術落後,教育成本高昂,人口素質的重要性大於人口數量。一個極端的例證莫過於馬克沁重機槍在人類戰爭中的首次應用──1893─1894年,在非洲羅得西亞,英國軍隊與當地麥塔比利·蘇魯士人的一次戰斗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擊退了5000多人的沖鋒,打死了3000多人。
但當世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和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成本降低,普通人獲得良好教育從而得到充分發展的幾率提升。因此,在信息時代,一國巨量的人口,也就意味著無盡的財富,人口數量對於國力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
然而,移動互聯網技術條件下,新興大國人口素質有可能獲得充分發展,並不意味著其必然獲得充分發展。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質,其實是一國綜合人口素質,在取得進步之後,無法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就好比,幾乎任何學生稍加努力都可能從0分考到60分,但並不是所有中等學生都可以從70分邁向90分。全世界,人與人在生理上的差別微乎其微,之所以呈現出千差萬別的國家形態和文明程度,關鍵在內心安裝的OS(操作系統)和APP。通往卓越與富強之峰的,是一條艱辛的路。
因此,年輕人口可以帶來紅利,老齡人口也可以帶來紅利,不用過度擔心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效優質工作人口」的數量與社會協作能力。
第三,獨一無二的中國優勢。
在通往卓越的陡峭山岩上,中國具有哪些特質來取得成功?
首先,中國是歷史上「GDP」差距最小的追趕者。蘇聯即使在巔峰時期,美國也保持了近2倍於蘇聯的經濟總量。而中國發展勢頭猛,不斷縮小與美國差距。是美國百年來首個真正的競爭者,這種「量變」可能引起質變。同時中國致力於和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系」,當年美蘇競爭的邏輯屬於過去。
另外,中國正在努力打造全社會創新的思想和機制。經歷思想盪滌,五四運動以來,全民族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開放態度,向世界學習,其謙虛開放態度很徹底。但與愚昧自大相比,這種「過度」地謙卑,卻實實在在地幫助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推進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不斷向世界提供「innovation thinking」(新思維)。中國不是免費搭便車的人,縱觀人類發展史,這種創新思維是大國趕超的根本動力源泉。在中國,全民都正「絞盡腦汁」地奔跑在通向幸福與富裕的道路上。
6. 的說:印度的精英階層到底知不知道中印兩國的真實差距
第一:很可惜,覺得多數中國人只能活在自己媒體編織的世界裡,而印度卻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東西。第二:以前在外國干工地很很多印巴人結識,總的來說:巴基斯坦確實非常非常友好,印度人確實非常非常喜歡和中國做比較。准確的說是印度人對他們國產的東西常常感到自豪,哪怕東西確實不咋地。第三:如果比GDP總量,實話實說中印早晚不分伯仲。如果比個人生活質量,那印度不能和中國比,印度人太多地方又相對太小了。生存空間限制了印度人的未來。
7. 為什麼時候印度%1的精英就能創造國家80%的財富,而中國要用99%的百姓的血汗才能與之相等
因為印度是資本主義社會,99%的人創造的財富會說成是1%的精英創造的,而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
要不然,印度有99%的豬,99%的豬才創造了1%的財富!
8. 怎樣理解印度既有亞洲最多的軟體精英也有世界上最多的文盲印度既有亞洲最富的
怎樣理解印度既有亞洲最多的軟體精英也有世界上最多的文盲印度既有亞洲最富的?怎樣理解印度既有亞洲最多的軟體精英也有世界上最多的文盲印度既有亞洲最富的?
9.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
1印度今天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由於出生率高,這一趨勢至少還能持續20年。到2025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齡還將只有30出頭一點;70%的印度人將處於工作年齡,到2050年時,印度將比中國多2億工作人口!
當然,問題是必須給那麼多的印度工作者以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印度並沒有很充裕的時間。印度流行一個詞,叫「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打開了,就的你會不會利用了。印度財政部說:「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一旦國家發達了,人們就會拒絕生孩子,人口就會進入老化階段。
印度的未來有個關鍵前提:全國教育體制的發展。印度至今在這方面是失敗的。因此,印度主管部提出一個設 :把學校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印度社會對學校教育不斷增長的需求。而目前的政府體制官僚主義之嚴重是眾所周知的。
美國高盛投資銀行估計,如果印度用好它的「機會之窗」,那麼它的有利的人口發展曲線完全可能使它在今後50年裡保持5%的經濟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將在30年後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2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如何發展,這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從經濟方面來看:
中國最需要學習的是印度走出去的精神,依賴於長期的英語教育和海外關系,印度人總是能在歐美建立許多許多商業關系,印度發達的軟體業和制葯業都得益於此,而很多到了海外的中國人只會寫論文,也是由於英語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底氣,使得印度人開拓海外市場的自信比中國人要強,中國人有世界工廠,但還未有成功的世界貿易,其實中印這方面可以互補,這樣說並不是掩蓋中國華僑的貢獻,東南沿海的例子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只不過由於高等教育體制等問題,中國的英語應用教育並不是開口講的英語!
印度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是基礎教育,印度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和潛在的市場,發展的問題在於基礎勞動力素質!這造成了社會貧富的嚴重不均和產業發展不平衡,導致印度的中產階層的實際消費能力遠落後於中國大中城市的工薪階層。至於房地產,這是東亞國家的通病,印度可以通過發展基本建設而不是房地產來拉動經濟,房地產業只會加劇富裕階層對中下階層索取的慾望,如果印度能探索出自己的路就好了!其實中國在這方面並不是什麼很好的榜樣,只不過傳統上人民比較重視基礎教育而已,而印度傳統上只重視精英教育,其實只有大多數人的利益被認可了,印度社會才會有均衡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