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當時東印度公司那麼厲害,能養的起武裝部隊
幾十年的時間里,在東南亞、印度的東西海岸、波斯灣都設立了這樣的據點,逐步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地區貿易布局。除此之外,東印度公司還將海洋作為中心,沿岸挑選一些合適的地方作為自己的貿易據點,最後逐漸形成一套巨大的貿易網路,把自己融入整個印度洋、東南亞和西亞的貿易。而這,就是它藉助當地貿易的支點。第二:自己得有實力如果自己沒有一定的實力,那麼即便是支點找的再好,也很難存活下去。但是東印度公司在這一點上絕對沒有問題。因為它除了資本雄厚,還有很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和它的軍事是分不開的。要知道,當時的英國商船可不是一般的民用船隻,而是配備的有幾十門大炮的「軍用船」,所以從做生意轉化為打仗,也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配備這些武器也並非是對抗當地人,而是葡萄牙人。因為此時的葡萄牙人已經到了這個地方,手裡擁有著很多的貿易資源,但只要打仗的話,就可以把他們給弄走。當地人是怕葡萄牙人的,英國人只要將葡萄牙人打敗,那麼就會對當地人產生一種強大的威懾力。這時候做生意也就是相對容易一些了。所以我們最後可以看到,東印度公司之所以能夠在短短二三十年就形成這么成功的貿易擴展,除了本身先進的制度以外,藉助已有的貿易結構也是它成功的一大秘訣。但是在借力的同時自己還得擁有支點和實力,否則也很難成功。
『貳』 東印度公司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有什麼呢
東印度公司與今天的跨國公司不同。東印度公司是軍事政治經濟合作集團的殖民地組織,它從自己的政府那裡獲得獨家貿易權,擁有軍隊,在殖民地建立政府機構,對殖民地進行殘酷的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以販賣奴隸和毒品。它們產生和存在於16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在各國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東印度公司有三個主要資金來源:國內融資、貿易利潤和掠奪。
英國東印度公司從貿易和掠奪開始,以貿易和掠奪達到頂峰。這本身就是一種商業屬性。20世紀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工業資本迅速擴張,代表商業資本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崩潰,大英帝國時代在歷史上逐漸淡出。
『叄』 17世紀的東印度公司是什麼性質的公司為什麼又由荷蘭成立,又由英國成立
一、英國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不列顛東印度公司或「英 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簡稱BEIC,EHIC,有時也被稱為約翰公司(John Company),是一個股份公司。1600年12月31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授予該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實際上這個特許狀給予「可敬的東印度公司」(The 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於東印度貿易的壟斷權21年。隨時間的變遷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商業貿易企業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權力為止,它還獲得了協助統治和軍事職能。
東印度公司訓練僱傭軍,表面上是印度封建王公所擁有,但這些封建王公因受到東印度公司的「保護」,實際上是為英國人服務的。它由歐洲軍官指揮,對英國佔領印度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支僱傭軍,英國就不可能征服印度。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瘋狂進行殖民掠奪,除了上述搶劫孟加拉國庫外,1799年,攻陷邁索爾首府時,又搶劫了價值1500萬英鎊的王室珍寶。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另一種掠奪手段是壟斷鴉片、食鹽和煙草貿易。其中,鴉片收入約占公司總收入的七分之一。強迫孟加拉農民種植鴉片,再走私運到中國銷售,從中牟取暴利。
在18世紀,中國對鴉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鴉片貿易的獨占權。但由於東印度公司的船隻被禁止運送鴉片到中國,所以在孟加拉地區生產的鴉片要先在加爾各答出售,再在那裡運到中國。盡管中國政府一直禁止鴉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煙,但公司仍從孟加拉透過貿易商和中介走私鴉片到中國廣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達900噸。鴉片源源不絕的輸入中國,使中英貿易形成了龐大的逆差,盡管中國輸出茶葉、絲綢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銀大量流出的問題。在1838年,當時鴉片輸入中國的數量高達1400噸,中國不得不對走私者處以死刑,並派出欽差大臣林則徐監督禁煙。禁煙與日後的銷煙引發了1840年鴉片戰爭,最終使中國租借香港島予英國。
從18世紀60年代起,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同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特權被取消後,來廣州十三行貿易的英國商人從原來統一由東印度公司組織而變為散商,英國政府特派官員與中國政府交涉商務事宜,使原來商人與商人之間的交涉一變而成為政府間的交涉,由此而埋下了中英兩國沖突導火線的種子。種種權力被取消後,東印度公司走向了破產的道路。1858年,東印度公司用盡畢生精力為英國聚斂到足夠的財富之後,被一腳踢開,東印度公司被英國政府正式取消,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至1947年。
二、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語: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9年解散,其原名意為「聯合東印度公司」。其公司的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荷蘭阿姆斯特丹的縮寫,代表該船隻或設備是阿姆斯特丹所派出,若為密德堡市派出者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將近兩百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二萬五千名員工,一萬兩千名船員。
荷蘭當時的國家議會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具有貿易壟斷權。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也是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22年在澎湖建立城堡作為貿易據點,但當時澎湖為中國明朝政府季節性駐防的汛地,經交涉失敗後,中國派遣由俞咨皋率領的軍隊包圍荷蘭人的城堡,迫使得荷蘭人於1624年轉而到當時未有實質政府統治的福爾摩沙島(今台灣島)大員(今台南市安平區)設立據點,佔領台灣的期間由1624年,至1662年被明鄭延平王鄭成功打敗為止,稱之台灣荷蘭統治時期。當年的建築如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等仍留至今,唯多已傾圯。
佔領台灣的目的是為對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與東南亞商業據點的樞鈕,並壟斷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與中國間的貿易。主要的輸出貿易內容包括砂糖、鹿皮、鹿肉、鹿角、藤、米,轉運貿易內容包括荷蘭的金屬、葯材,巴達維亞的香料、胡椒、琥珀、麻布、棉花、鴉片、錫、鉛,中國的絲織品、陶器、黃金、蠶絲。
以鹿皮為例,在1634年到1638年短短四年之間,由台灣輸出到日本的張數由十一萬張成長到十五萬張。到了1658年,台灣砂糖的輸出量已經足夠供應日本與波斯的需要,並增加巴達維亞為輸出對象。
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約有35個據點,日本據點的獲利為38.8%排名第一,第二名即是獲利25.6%的台灣,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這些地方的獲利主要是配送給荷蘭的股東,而非用回饋當地人或用於當地的建設。
當時在台灣經營貿易的國家除了荷蘭,尚有日本人,鑒於日本人的商業競爭,荷蘭台灣長官遂對日本商人課征十分之一的關稅,引起雙方不滿,甚至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1628年兩方終止貿易,經過荷蘭方面道歉,又交出得罪日本人的彼得•奴易茲(Pieter Nuyts)到日本監禁,1632年才又恢復貿易,但日本在不久之後進入日本鎖國時代。除此之外,因為荷日兩方政府對於其所有領地都有司法權執行的權力,為此兩方也發生過沖突。
鄭成功收復台灣發生在公元1661年。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台灣。清初,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浩浩盪盪從金門出發。康熙元年初,侵略軍頭目被迫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聖領土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的主要原因在十八世紀時,荷蘭與英國之間的戰爭不斷,兩國在1780年-1784年間的戰爭,由於國內對於亞洲貨品的需求量大減,導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經濟出現危機,終於在1799年12月31日宣布解散。公司遺址為現今阿姆斯特丹大學。
『肆』 東印度公司是英國的對嗎
在歐洲歷史上,一共有過多個被簡稱為東印度公司的企業,他們是英國、法國、荷蘭等繼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擴張後,17世紀新興的殖民國家為了處理在殖民地地區的一些事物而成立的機構。 分別是英國東印度公司(1600)(不列顛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1602), 丹麥東印度公司(1616), 葡萄牙東印度公司(1628),法國東印度公司(1664)(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 和瑞典東印度公司(1731)。
不列顛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1799年解散。
1602年荷蘭建立的具有國家職能、向東方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東方貿易的商業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也是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將近兩百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二萬五千名員工,一萬兩千名船員。見西歐16~18世紀的海外殖民掠奪。尼德蘭聯省共和國(States-General of the Netherlands)給予公司在亞洲進行殖民活動21年期限的壟斷權,這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國公司也是第一個發行股票的公司,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特大公司,政府持有股份,有為戰爭支持薪水,與外國簽訂條約,鑄造貨幣,建立殖民地等權利,在近200年的時間里,在世界貿易中有重要影響力,每年給政府分紅18%,直到1800年公司正式解散,其財產和債務由巴達維亞共和國(Batavian Republic)承擔,公司的殖民地成為荷屬東印度,在19世紀又擴展到了整個印度尼西亞群島,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印度尼西亞。
法屬東印度公司/French Company of theEast Indies
1664年由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創建的貿易公司,監管法國與印度、東非、東印度群島和印度洋其他領土的貿易。該公司與早先創建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經常競爭。它所組織的耗費巨大的遠航常受荷蘭人騷擾,1720年法國經濟大崩潰中損失嚴重。至1740年,它與印度的貿易額僅相當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半。它對法國與印度貿易的壟斷於1769年結束。隨後一蹶不振,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銷聲匿跡。
丹麥東印度公司(丹麥文:Dansk Ostindisk Kompagni,英文:Danish East India Company)
此公司於丹麥及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授權下於1616年創立,主要經營與印度的貿易業務,在印度的基地位於特蘭奎巴(Tranquebar)。丹麥東印度公司只經歷了一段短暫的繁盛期,很快就衰落下去,並於1729年解散。1732年該公司以「亞洲公司」(丹麥文:Asiatische Compagnie,英文:Asiatic Company)的名義重組,但於1772年失去了壟斷的地位。於其黃金時期,丹麥及瑞典東印度公司曾較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進口更多的茶葉,並將其中90%走私至英國以謀取暴利。
於1801年拿破崙戰爭及1807年哥本哈根戰役期間,英國海軍曾先後攻擊哥本哈根,使丹麥喪失了所有的艦隊及Heligoland島嶼。英國稱霸海洋,使丹麥東印度公司從此成為歷史。
瑞典東印度公司瑞典語:(Svenska Ostindiska Companiet,簡稱SOIC)
瑞典東印度公司瑞典語:(Svenska Ostindiska Companiet,簡稱SOIC)是一間為了與東亞(特別是中國)貿易而於1731年於瑞典哥德堡成立的公司。此公司的成立,是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成功所啟發,並於18世紀成為瑞典最大型貿易公司,直至於1813年停止運作。
『伍』 東印度公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1661年,葡萄牙國王將印度的孟買作為公主的陪嫁贈予女婿英王查理二世。查理二世便把孟買轉讓給東印度公司。公司遂將蘇拉特的商館遷至孟買。1698年,公司得到印度的特許,在胡格利河口建立加爾各答城,公司董事會就設在加爾各答,英王命名為威廉堡。這樣,東印度公司便在印度形成了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三個管轄區,這三個轄區成了公司進一步侵略印度的根據地。到18世紀中期,公司在印度就建立了150多處商站和15家大代理站。
1708年,經英國政府的特許,東印度公司獲得宣戰和媾和的特權,集商人和政府於一身。
1751年東印度公司與其在印度的主要競爭對手法國交戰。公司職員羅伯特•克萊武率兵攻打法國殖民軍盤踞在印度德干高原上的海德拉巴和東南沿海的卡爾那蒂克兩個軍區,將法軍擊敗。1757年6月,公司發動普拉西戰役,佔領了富庶的孟加拉。1763年,英法簽訂《巴黎和約》,法國放棄了它在印度的全部殖民地。
『陸』 印度殖民經濟體系是如何形成的
15世紀末16世紀初。1600年英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按著荷蘭、法國也先後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發了印英普拉西戰役,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佔領印度全境。初期,印度的傳統棉紡織品憑借織工的技藝、低廉的工資行銷歐洲,帶回了源源不斷的金銀。但工業革命後,英國紡織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很快扭轉了局勢,擊敗了印度本土棉紗布匹,造成了印度傳統紡織業的破產、印度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大幅倒退,印度徹底淪為一個原材料出口國。殖民者在通過地主作為中間人向農民征稅的扎明達爾(Zamindar)制度不但沒有提供合適的激勵,還造就了大批揮霍財富的地主,印度農業水平方面日益滯後。出口經濟以茶、麻加工為代表的主要工業部門都掌握在英國資本家手中,產品也出口英國。印度本土資本則重建了新式的棉紡織業,鐵路網也快速擴張,但二者都高度依賴英國進口的機器、技術;工業對機械製造業的需求沒能催發近代印度本土機械工業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