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軍人戰鬥力為什麼低
樓主說印度「軍人」戰鬥力低,實際上有點不公平。
首先說,二戰的時候,因帕爾戰役裡面印度基層士兵的表現可不差,守衛科希馬的一個旁遮普營面對一個日軍師團亡命攻擊(當然考慮到地形和日軍的非戰斗減員,有很大水分)堅守了半個月直到援軍到達,就這點來說,抗戰時代中國軍隊不說營級了。就是團級師級部隊,有幾個能夠面對日軍一個師團的包圍和攻擊不動搖的?
但是,英國人在把印度人培養成不怕死的士兵的同時也留了一手,那就是灌輸對上司的絕對服從。我們都知道現代軍隊的指揮系統裡面,共產國家一般是開黨委會(或者中國特色的所謂「諸葛亮會」),美國德國一般是委託式指揮,保證了基層部隊的相對靈活性。而二戰的英軍就以死板教條著稱,印度軍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上種姓制度,你讓印度兵頂著機關槍沖鋒沒有問題,但是脫離了印軍那幫渣渣軍官,印度的勇敢士兵就連干什麼都不知道了,換言之沒有基本的「主觀能動性」。
說到底,印度的士兵肯定是勇敢不怕死的,軍官的專業水平可能也不很差,但是由於本國的傳統文化導致了印軍只是披著現代軍隊外衣的近代軍隊(就好像抗戰時期國民黨那一大票現代武裝的封建軍隊一樣)
❷ 印度的軍事武器裝備都從俄進購,為何它不選擇從美國進口
印度的軍事武器裝備並不都是從俄羅斯進購的,從美國也進購過很多武器。印度現在不僅僅從俄羅斯進購,也從美國進購。而且印度與俄羅斯和美國都一直保持著不錯的外交關系。因為印度的戰略地位對於俄羅斯和美國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再加上印度算是一個比較好的客戶,美國和俄羅斯都不會輕易的放棄這個大客戶。
印美俄三家的關系比較微妙,印度由於擁有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在地緣政治上美俄對印度都有需求。印度也需要美俄的軍火來武裝自己,軍火貿易也就成了非常大的現實利益。
❸ 中國交還大批繳獲的印軍武器,他們卻還要求現場開動坦克
自己的武器都是費老大的勁才送上來,若是想把繳獲的這些印度落後武器和坦克再原路運回中國幾乎不可能,更何況坦克在山區也開不回去。而且在國際上中國的這次作戰,關系已經破裂的蘇聯和美國都站在了印度一邊。中國此時已經陷入了印蘇韓三麵包圍的境地,為了緩解這種情況,中國主動撤兵並歸還武器可以在停戰的談判桌上爭取更大的優勢。
❹ 要不是這些戰地照片,對印自衛反擊戰會被多少網友當成「神劇」
從被解放軍俘虜印軍坦克說起
前兩天,聽人講笑話一樣說起印度寶萊塢拍了一部電影,主角相貌猙獰,和解放軍作戰槍也打不死,炮也炸不死,戰場上還能來一段大篷車式的抒情舞蹈,當時不禁感慨這 「抗日神劇」 開始走向出口了,看來將來世界影視藝術史上必會提到其重大貢獻。
真實的情況是……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打響以後,據說印軍的戰鬥力曾經讓總參的王尚榮部長大吃一驚。印軍放在第一線的旁遮普聯隊、廓爾喀聯隊、拉吉普特聯隊等都是曾經打過二戰中激烈惡戰的部隊,凶名在外。所以戰前我軍計算其戰鬥力,是按照與國民黨軍精銳部隊等同的公式來推算的。
誰知打起來竟然是摧枯拉朽,有一位參戰的戰士這樣評價他們的戰斗: 我們碰到的這伙印度兵奇怪咧,不但不投降,竟然還敢於抵抗!(「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反正,看來前面提到的這印度電影是不能讓打過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們看的,否則某位老爺子笑得發了膽結石可不是玩的。
「竟然還敢於抵抗……」這樣奇葩的評價不是我軍誇張,而是有真實圖片為證的。
注意,兩輛戰車在塗裝和自衛武器等方面存在微妙的差別,第一張照片的電台天線的位置也不一樣。
在對印作戰前線,藍志貴拍攝了很多經典照片,有些要幾十年後才被人們認識到其價值。比如下面這張拍攝的,便是戰爭史上著名的 「達旺沙盤」 ,連西方的軍校里都經常提起呢。
1962年10月26日,我軍攻佔達旺,並准備繼續向前方德讓宗方向突擊前進。此時我軍已經不能再藉助最初的突襲效果,料想印軍將在前方嚴密布防,作戰可能面臨重大犧牲。
然而,根據陰法唐政委回憶, 我軍攻佔達旺以北五公里處的邦崗共(原為印軍指揮所),發現印軍居然留下了一個完好的沙盤,上面清楚地標明了印軍各部的位置。大家很快發現一條通往西山口的山谷印軍完全沒有設防。
當時偵察科長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氣,曾認為是印軍的詭計。然而綜合俘虜口供,證明這上面的標志竟然全是真的!於是指揮戰斗的張國華司令員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就指著這個沙盤制訂作戰方案,下達各部實施迂迴、穿插、分割的任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穿過印軍沒有布防的山谷,繞到印軍主力後面,切斷德讓宗與邦迪拉之間的公路,堵截敵南逃退路。
印軍……根本沒想到我軍竟然弄出了這么一個南北縱深達150公里的口袋,連逃的力氣都省了,除少數指揮官乘坐直升機逃走外,大多數在飢寒交迫之下當了俘虜。
這也使我軍有了在第一次歸還印軍戰俘時一下子就交給他們三千多人的底氣。
當然,各國軍校提到這個「達旺沙盤」目的只有一個—— 提醒學員們即便打了敗仗,也不能把這么重要的東西原封不動留給對手啊。
不是每架直升機都能把長官接走,這一架 蘇制米-4直升機 看來是因為地形復雜來了個「我自橫刀向天笑」,動不了無法起飛被抓了俘虜,旁邊坡地上可看到印軍的對空聯絡用三角白色標志。
難道是印度陸軍被打急了,倉皇中忘記了直升機的性能限制,竟然在陡坡上擺下讓飛機降落的標志,結果坑了友軍?
根據印軍第四師師長尼蘭詹·普拉沙德少將的回憶,這架飛機是派去前線扯冬和龍布方向執行偵察任務的,並尋找失蹤的達爾維准將,編號BZ-590。解放軍390團人員回憶,該機飛到吉牙附近被我擊傷過,後來在本穹東側地區將其俘虜。
如果此說准確,那塊白色三角標志可能是印軍直升機負傷迫降後擺出請求救援的,但沒有第二架飛機趕來,否則可能會被坑得也趴窩在這里—— 此前中國軍隊曾在一架擊落的貝爾直升機旁設伏,結果釣來了第二架,連飛行員都給俘虜了。
在戰斗中我軍繳獲了多架印軍飛機,包括米-4直升機、貝爾直升機和「雙水獺」飛機,大多數被俘原因是印軍方面對飛機運用不當,不是被我們的輕武器弄下來,就是起落時出了事故被放棄……
不過,在不適於裝甲車輛活動的山地作戰中能抓到印軍的坦克,還是令人有些驚訝。這是因為印軍在當地並沒有投入成建制的裝甲部隊,而我軍也沒有見到消滅印軍坦克的記載。而照片證明,這樣的事情,在對印自衛反擊戰的戰場上的確發生過。
那麼,這些坦克是怎樣落入中國方面手中的呢?尋找蛛絲馬跡,戰後中國方面從政治角度決定歸還印度方面大多數被俘裝備和全部人員,表達我方和平誠意, 在歸還印軍的裝備清單中,的確有兩輛M3A4坦克,但並沒有提到怎樣將它們俘獲,只是說明著兩輛坦克都有機件損壞。
考慮到印軍並沒有大規模出動裝甲部隊,考慮其作戰特點,這幾輛坦克應該是配屬給印軍前線指揮部門使用的警戒車輛——印軍記錄在東西兩線都有少量坦克配合作戰。
我軍雖然攜帶簡單的反坦克武器如57毫米無後座力炮,但主要用於打碉堡,未見與敵坦克戰斗的記錄,說明敵坦克可能根本沒有來得及投入一線作戰。而其機件損壞和其他若干我方獲得的戰利品是同樣特徵,通常是印軍主動破壞的結果。
雙方作戰地域為喜馬拉雅山南坡,這里要麼地勢陡峭,要麼溪谷縱橫,都不是使用坦克的良好戰場(除非太二,誰會在這里用坦克?), 很大可能是印軍坦克勉強進入戰場,但或者由於後路被切斷失去油料補給,或者由於道路原因發生故障,不得不將其破壞後放棄,結果成了我軍的戰利品。
當然,如果有熟悉那段戰史的朋友能夠找到我軍和印度坦克有過作戰,那會更有效地補充這段 歷史 。
根據外電報道,我軍在這次戰爭中俘虜的印度坦克並沒有都交還回去,還是留了個紀念品,這就是在北京的中國坦克博物館保存的6019號車,它們的型號都是美製M3A4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這型坦克在二戰中也曾是中國遠征軍在印緬作戰時的裝備,中國裝甲兵評價它雖然不如同時裝備的M4謝爾曼式中型坦克皮實,但底盤較高,機動能力好,適宜於復雜地形使用,而且,比日軍一線所有戰車更強大。
考慮到這種坦克是在二戰中活躍的老式車輛,戰後很快被廢棄,印度方面能讓它在1962年依然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出動,這份維護的本領也算了不起啦。
不過,想想還是有點啼笑皆非——在那場戰爭中,中國方面並沒有出動裝甲部隊,卻能把對手的坦克抓來,沒有出動航空兵部隊,卻能把對手的飛機繳獲,後人聽說,會不會以為我們又在寫神劇啊?
【完】
❺ 道路橋梁太差,印軍沒有輕型坦克怎麼上高原
截至到2020年,他們在別的國家購買類似的坦克。
最近,印度的多邊界行動給印度帶來了巨大壓力。邊境的緊張局勢升級了。為了繼續增強其在邊境的威懾力量,印度將坦克開到高原上。最近,一批印度軍隊空運T-72 和T-90 輛主戰坦克前往拉達克東部地區進行緊急救援。在海拔 4000-5000米米的高原山區作戰的最佳選擇是輕型坦克。由於印度沒有可用的輕型坦克,印度軍隊只能將最精英的T90 坦克送到前線。
截至到2020年面對 15 型坦克非常心慌,所以印度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讓塔塔先進系統公司和印度國防研發組織聯合開發茶獵鷹8x8 輪式步兵作戰車輛底盤,配備 105毫米榴彈炮,然後它被改為輪式突擊槍,類似於美國的M1128斯崔克機動火炮系統。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這款國產茶獵鷹輪式步兵車出現在高原。
❻ 我軍繳獲印度數百輛軍車,周恩來:加滿油後全歸還!事後發現高明
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矚目的對印反擊戰。我軍從西藏和新疆兩個方向同時發動進攻,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將7個旅的印軍盡數殲滅,俘獲印軍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准將,擊斃62旅旅長辛格准將的重大勝利。同時還繳獲各種火炮300多門,飛機5架,包括10輛坦克在內的數百輛軍車。
停戰後,我國政府做出了一個令世界大為震驚的舉動:除了將3000多名戰俘全部遣返之外,還將我們在戰斗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以及其他軍用物資全部歸還。更令人稱奇的是,周恩來還專門指出:「我們在歸還印軍戰車前不僅要擦洗干凈,而且還要加滿油,然後再通知印軍來領回。」
這種將繳獲物資以如此方式全部歸還的做法,在中外戰爭史上還不曾有過。周恩來的這個舉措,到底有什麼用意呢?難道是所謂的「窮大方」嗎?作為一個指揮過千軍萬馬的統帥,周恩來自然不會「窮大方」,他的這種謀劃其實非常高明。
作為兩個人口大國、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幾千年來以來就沒有發生過什麼軍事沖突。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亞洲之時,中國和印度都飽受其害。因此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與印度關系一度非常融洽。
當時的中國正受到西方國家的孤立,而印度也成為新中國對外發聲的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相聯系的紐帶。
1954年,尼赫魯帶著自己的女兒英吉拉·甘地訪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給予了熱情招待。不僅如此,中央領導還組織北京市民,舉行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歡迎盛會。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印兩國的關系開始急劇惡化,這是因為中印邊界一直有個 歷史 遺留問題。1914年春,英國殖民者召開了非法的西姆拉會議。在會議中,英國代表麥克馬洪背著中國政府的代表,設計了一條西起中國不丹邊境、向東延伸的非法邊界線,企圖將中印邊境約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為己有。而這條線,也被稱為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這條邊界線。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印軍開始向麥克馬洪線推進,並於1953年基本侵佔了該線以南約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中印邊界中斷,印度於1952年開始發動入侵,佔領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在中印邊境西段,中印兩國素來就沒有什麼爭議。但從1954年起,印度開始對我阿克欽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1955年,印度軍隊公然越過中國的行政管轄線,侵佔了中國的巴里加斯地區。
一開始,中印邊界問題只是個單純的外交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談判和友好協商的手段解決。在那個時候,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而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集團則在美國卵翼之下蠢蠢欲動,試圖卷土重來。因此我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主要分布在東北以及東南沿海。中印邊境,很顯然是個次要方向,並非優先解決的事項。
因此我國提出了一個擱置爭議的方案:在中印邊境東段,印軍從佔領的地方退回去,在邊界問題解決之前,中國軍隊也不越過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印軍不得越過中國的行政管轄線,從侵佔的巴里加斯地區退出去。
在當時的中印邊境,中國軍隊和印度軍隊的對峙已經非常緊張,擦槍走火的事件屢有發生。因此以毛澤東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出於對和平的渴求,希望中印兩軍能脫離接觸,以免發生真正的熱戰。
然而印度人絲毫不理會中國的合理建議,反而變本加厲地向中國全面提出全面的領土要求,他們不僅要求中國承認印軍對上述中國領土的佔領,反而進一步要求中國將阿克賽欽等地區約3.3萬平方公里土地也讓給印度。
在提出領土要求的同時,印度從1959年6月至9月,就侵佔了我國朗久、兼則馬尼、馬及墩、班公湖以及烏熱地區。不僅如此,印度還對中國邊防部隊開槍開炮,製造流血事件。我國的善意,不僅沒有讓印度停止侵略的步伐,反而還愈發囂張。那麼印度迷之自信的根源到底在哪裡呢?
首先,印度當時正處於春風得意的時期。由於地理位置重要,人口眾多,因此印度是為數不多的,被美國和蘇聯同時拉攏和支援的國家。不僅如此,印度總理尼赫魯在萬隆會議上大出風頭,和鐵托等人一起,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首腦,在新興發展中國家也具有極大的威望。
反觀我國,當時的外交環境可以用極其嚴峻來形容。當時的中國,已經和蘇聯交惡。因此中國必須應對蘇聯和美國兩大戰略方向。若中印開戰,美國和蘇聯毋庸置疑會站在印度一邊。
其次,印度的軍事實力並不弱。印軍作為英軍的仆從軍,曾參與過兩次世界大戰。因此戰斗經驗豐富的印軍,號稱打遍歐亞非三洲的部隊。自建國到中印戰爭,印軍作戰還從未輸過。
印度人一直聲稱,一個印度兵可以抵擋十個中國兵。1951年,印度在朝鮮派出觀察員,目睹了志願軍痛打美軍的神勇表現。於是立即改了口:一個印度兵「只能」對付六個中國兵。
印度陸軍部門認為,「不管中國軍隊做出何種程度的反應,印度軍隊都有能力將其壓下去」。更糟糕的是,較低級別的軍官也受到了高層軍官這種想法的影響,結果連基層部隊都洋洋自得。
最後,從中印邊境的地理態勢來看,對我國確實不利。我國向中印前線運送補給,必須經過高聳的青藏高原,輜重運輸成本極高,人員補充不易。在青藏高原供應一個團,其花費相當於平原地區的一個師。
而印度人則背靠人口稠密、物資豐富的大平原,可以輕松地調兵遣將以及籌集作戰物資。因此印度人料定,中國肯定不敢反抗印度,印度軍隊只管前進就是。而這也是尼赫魯所謂「前進政策」的由來:「推進到哪,哪裡就是印度的領土。」
是可忍,孰不可忍。到了1962年,戰略機遇期終於出現了。當年10月15日,美蘇之間爆發了古巴導彈危機,兩個超級大國將各自的核彈相互瞄準,一場足以毀滅人類文明的核大戰一觸即發。此時的美蘇兩國,都無暇將目光投向亞洲。
於是毛澤東決定利用這次戰略機遇,對印度來個快如雷霆一般的打擊,讓他們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厲害。為此,毛澤東召集周恩來、朱德、劉伯承、賀龍等領導在中南海開會,制定了對印作戰的戰略計劃。
毛澤東認為,印軍在向中國境內推進時,一再違背兵家大忌,僅在一線投入大量兵力,縱深兵力卻十分空虛,就猶如一個雞蛋殼,只要敲破了,就猶如無人之境。
與此同時,印軍的戰鬥力實際很差。前敵指揮張國華認為,印軍的戰斗水平還不如國民黨的一般部隊,相比於五大主力,就更不如了。同時,印軍官兵上下涇渭分明,軍官都由養尊處優的上等種姓擔任;士兵則皆為低種姓,他們忍飢挨餓、備受折磨,士氣很低。
反觀我軍,則官兵一致、上下一體、將士用命。兵法有雲:「上下同欲者勝」。我軍在作戰慾望上,遠勝於印軍。
與此同時,印度軍隊十分怕吃苦,不善於長途行軍,缺乏高原作戰經驗綜合素質極差。他們推己及人,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去行軍的惡劣地區,中國軍隊肯定也做不到。因此我軍完全可以出其不意,發揮我軍所擅長的穿插滲透戰術,將敵人分割包圍,然後徹底殲滅。
在巨大的軍事地圖面前,毛澤東指著地圖上的印軍據點,用手做了一個橫掃的姿勢,自信滿滿地說:
就在我軍緊鑼密鼓,准備對印軍進行懲罰的同時。以周恩來為首的外交部門也在進行著奮戰。
在外交部第一次研究會議上,周恩來對羅瑞卿、耿飈等人指出:印度不顧國際慣例,對我不宣而戰,我們可不能像它那樣,而是應該光明磊落,在自衛反擊戰開始之前,要想印方遞交找回,通知我邊防部隊即將發起反擊,並說明我軍被迫自衛反擊的理由和目的。
周恩來認為,對印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戰,更是一場政治戰。這場戰爭不僅要震懾印度擴張主義者,同時也要向全世界展示我「文明之師」「威武之師」的風范。我軍反擊印軍,是有正當理由的,是符合國際規矩的。這樣一來,我們就不會授人以柄,在外交層面和國際輿論中陷入被動。
戎馬一生的周恩來同時也清楚地意識到,外交工作不能和軍事行動相抵牾。中印邊境反擊戰是一場雷霆萬鈞、侵掠如火的速決戰,必須講究一個突然性,因此決不能讓印度人提前知道我們的意圖。
為此周恩來詳細、精確地計算了從印度駐華大使館向印度外交部、印度外交部向其最高當局和印軍領導機關、印軍領導機關向邊境地區印軍分別報告、通報、傳達所需要的時間,然後確定了向印度駐華使館遞交照會的具體時刻。讓印度收到我國的外交照會的同時,又來不及對中印邊境的軍事力量進行部署。
在周恩來的命令下,耿飈緊急起草了照會,並報請毛主席審核批准。毛澤東批准照會時,已經是深夜了。當時印度駐華大使不在北京,於是耿飈命令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去把印度代辦叫來。
然而印度代辦早就回宿舍睡覺去了,睡得很死,任憑人們在宿舍外大聲喊叫、按門鈴、敲門、往房裡打電話,就是喚不醒。無奈之下,禮賓司的同志只好翻過圍牆,在屋內將這位代辦從床上叫了起來,然後將照會遞交傻眼的印方代表手上。雖然印方獲知了我方即將發動自衛反擊的消息,但已經來不及進行軍事應對。
10月20日,中印邊境反擊戰打響了。在克節朗河,我軍集結1.4萬大軍,對駐守在當地的印軍第七旅進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打擊。我軍兩翼包抄,迂迴側後,穿插切入、分割包圍,在一天內的時間里全殲印軍第七旅,俘虜其旅長達維爾准將。隨後,我軍兵分五路,收復了達旺地區。
在東線戰場,西藏邊防部隊也對佔領我國領土的入侵者實施反擊,拔除了侵略據點。在西線,丁盛指揮邊防部隊大舉反擊,拔掉了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的印軍,拔掉了多個侵略據點。
10月24日,我國政府乘著我軍的勝勢,向印方提出停止沖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但是不出所料,這些誠懇、合理的建議都遭到了印度政府的斷然拒絕。
不僅如此,印軍還繼續向邊境增兵,敵軍總數達到30000餘人。他們不僅不適可而止,反而膽敢向我軍發動主動進攻。駐扎在新疆的丁盛部斷然發動反擊,他以一部分兵力牽制正面之敵,集中主力向兩側和敵後迂迴包圍,殲滅了侵入西山口地區的印軍大部,然後繼續向南進攻,收復了西段所有的領土。
在東段,張國華部也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他採用分進合擊的方式,連續擊潰敵62旅、65旅和48旅。
在我軍的穿插打擊下,一萬多印軍徹底被打崩。印度逃兵漫山遍野,我軍布下天羅地網,奮起直追。在追擊中,我軍打下了不少如同神話般的戰役。
在邦迪拉東南約30公里處的多龍橋。我軍27名官兵在這里堵住了將近241名官兵。面對茫茫多的敵人,團作訓參謀康德心做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決定:
在炮火的支援下,我軍四面進擊,當場打死了少校以下35名印度兵。敵軍見突圍無望,只好向我軍投降。此戰中,我軍僅有3名士兵受了輕傷。
第55師163團9連副班長龐國興在與大部隊失聯的情況下,和另外三名落單的戰士組成四人戰斗小組。在敵群之中,龐國興等四人左突右沖,孤膽深入敵縱深15里,前後打了五仗。他們攻佔了敵人的炮兵陣地,擊斃敵一、二級准尉以下官兵七名,繳獲火炮、推土機、 汽車 等物資。
戰後,部隊為龐國興等人舉辦了慶功會,也就在這次慶功會上,龐國興慷慨昂揚地說下了那句著名的豪言壯語:
而這些,不過只是我軍英勇戰績的一個縮影。到了20日,印軍基本覆滅,許多印軍士兵竄入深山老林之中,軍車、坦克丟得到處都是。東線部隊,已經逼近了中印邊界的傳統習慣線。
不僅如此,我國政府還將自衛反擊所繳獲的武器、戰車和其他軍用物資全部歸還了印度。在交還繳獲物資前,周恩來還特別指示,必須將繳獲的戰車擦洗干凈、加滿油,然後通知印軍來領回。
不僅如此,周恩來還做出布置,印軍來領裝備時,可以不打象徵投降的白旗,而是打綠旗。我軍進行自衛反擊戰的目的是把入侵的印軍趕出去,進而促使印方坐到談判桌前和平解決邊界問題,而不是要印軍向我們投降。讓他們打綠旗,一方面表現我國的和平誠意,另一方面我們不將印度當做投降方,給對方一個台階下。
那麼我軍為何要將武器歸還印度,而且還要給他們的戰車加滿油呢?這是所謂的窮大方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首先,我軍之所以歸還印度的武器,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的兵器實在太過低劣。我軍在歷次戰斗中,裝備一般不如對方。但在中印反擊戰中,我軍的武器卻完全碾壓了印方。
拿我軍使用的步槍來說,我軍使用的是火力兇猛的五六式半自動步槍以及由AK-47改制的五六式沖鋒槍。而印軍的單兵武器呢?則以李恩菲爾德步槍為主,這是一種源自於一戰時期的步槍,雖然准頭不錯,但是射速感人。拉一次槍栓才能打一槍。
當時,我軍解放軍一個陸軍步兵班的典型配置是: 7支56式半自動步槍、2支56式沖鋒槍、2支56式輕機槍。 在火力上,我軍以自動化火力輕松壓制印軍。因此我軍用區區數人,便常常可以壓制是自己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敵軍。
至於其他裝備,也大多是二戰時期留下的老武器,對我軍的作用十分有限,還不如直接歸還,讓他們拉走。如果不還這些武器,印度反動派還會花更多錢從國外購買更新式的武器。
事實上,印度真正的先進武器,我軍可沒有歸還。比如我軍從印度人那裡繳獲的米8直升機,我們就拉回國內做研究去了。
其次,周恩來之所以要求將戰車擦洗干凈、加滿油,是為了顯示我軍的游刃有餘。眾所周知,在青藏高原進行補給運輸,是相當困難的,印度人自然也了解這一點。若我們不歸還武器和戰車,印度人或許會認為我軍的撤退,是因為後勤不濟的不得已之舉。之後,他們還會集中力量,對我國進行報復。
因此,周恩來此舉就是告訴印度人:我軍無論是燃料、武器還是糧食儲備,都十分充足,你們不要做非分之想。如果還要打,我們依然奉陪。相比於將印度武器拉回去當廢鐵,將其還回去反而更有威懾力。正所謂對弱者,必須示之以強。
因此我軍歸還裝備看起來是示弱,實際是在示強啊!其目的就是嚇阻印度人,給他們一個警醒,讓他們明白和中國為敵的下場。
「印度方面雖然按照中國通知正式接收了交還的軍用物資,但是他們卻感到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分外恥辱,對此他們經常哀嘆。因此滿懷怨恨,並指責中國的舉動是個宣傳伎倆。」
但不服氣歸不服氣,恥辱歸恥辱,但印軍在後來的數十年裡,再也沒有向中國邊境發動大規模的入侵。這一場雷霆之戰,打出了數十年的和平。不得不說,老一輩革命家的決策,就是高明。
❼ 印度攻擊聯合國車是擦槍走火還是意欲為之
據德新社伊斯蘭堡報道,兩名聯合國觀察員正在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線一方,查看印度決定取消印控克什米爾的特殊自治地位後,引發的沖突受害者時,印度部隊「蓄意」攻擊了聯合國觀察員乘坐的車輛。在巴基斯坦軍隊的保護下,兩名聯合國觀察員安全撤離了危險區域。次日,巴基斯坦召見了一名印度高級外交官,向印方抗議其違反停火協議以及「蓄意針對聯合國觀察員」的行為。
「遇事不決打巴鐵」,已經成為印度轉移危機的最好方式。在過去一個多月里,印度已打了巴基斯坦三次,讓巴基斯坦大批軍民死傷。在國內經濟疲軟,人民對政府越來越不滿的時候,印度只能找巴基斯坦的茬,是極有可能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來的。
不過,襲擊聯合國觀察員這種事如果有了開頭,其他一些國家或者組織就會紛紛效仿,所以聯合國以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會容忍這種事的發生。如果聯合國查出襲擊聯合國車輛事件真的是印度乾的,那印度就真的吃不了兜著走了,印度必然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❽ 印度阿瓊坦克性能怎樣
印度曾經自稱"阿瓊"坦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三種坦克之一。另外兩種是美國的M1A1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阿瓊"坦克的設計得到以製造"豹1"和"豹2"坦克而聞名的德國克勞斯·馬菲―韋格曼公司的幫助,然而性能上與豹式坦克有著天壤之別。印度為"阿瓊"坦克專門研製了一種"坎昌"裝甲,號稱性能直逼英國的"喬巴姆"裝甲。
另外性能存在很多缺陷:
炮塔和車體設計不適於順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火炮處於正前方向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
火控系統的部件既未做到一體化,又缺乏相互配合。
炮彈裝填速度慢得無法接受,例如裝待發射彈一發需15s,裝非待發射彈的時間更長。
裝填炮彈時火炮必須調到一定仰角,否則無法裝彈。
高射機槍由裝填手在車外操作,操作高射機槍與裝炮彈不能同時進行。
炮塔中只有3發待發射彈,陸軍要求至少有12發待發射彈。
樣車炮塔結構不合理,容易卡彈。
樣車重達52~60t,比原計劃的45t增加太大,嚴重影響坦克的機動性並造成鐵路運輸困難和超過橋梁安全通過標准。
乘員工作環境對發揮乘員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調節量小、坐著不舒服、乘員不易接近操縱設備。
動力缺陷
在的野外測試中,"阿瓊"主戰坦克上安裝的由德國製造的MTU838Ka-501發動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為此,印度方面不得不向德國方面尋求幫助,以解決發動機方面暴露出來的缺陷。
在野外測試中,"阿瓊"主戰坦克底盤採用的油氣懸掛系統中的活塞桿也出現了失靈等故障。同時,"阿瓊"主戰坦克上的空氣過濾器的早期報警裝置也出現了故障。
❾ 為何巴基斯坦與印度會水火不容
首先是克什米爾問題,當時候印度和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的時候整個南亞地區分為兩部分,如果大家願意自己加入印度的,那麼這個邦成為印度的一部分,如果願意加入巴基斯坦,那麼你就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克搭知什米爾地區下層都是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上層則嚮往印度,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了克什米爾地區打了起來。
其次是孟加拉國問題,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是印度為了肢解巴基斯坦,把巴基斯坦一部分分裂出去的戰爭。結果印度憑借巴基斯坦地理的特殊性,以及自己的軍力優勢特別是海空優勢,將接近一半的巴基斯坦領土分裂了。
最後是邊界問題和其他問題,印度和把巴基斯坦邊界較長,也有好幾百公里,大家為了幾個山口往往年年爭。其它問題包括恐怖襲擊問題,印度有很多穆斯林參與恐怖襲擊,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是策源地。
阿三敢打巴之前最好把中國幹掉,干不掉後面巴就打他什麼叫腹背受敵!
他行的話同時把中巴幹掉,要不就中巴同時幹掉阿三!很簡單有心沒膽量~
巴基斯坦更弱
《蒙巴頓方案》
克什米爾邦,全稱查謨和克什米爾,面積17.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086萬人,傳統首府是斯利那加。該地區南部屬於印度管轄,北部屬於巴基斯坦管轄,兩國均宣稱對克什米爾全境擁有主權。
克什米爾歷史悠久,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匯場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發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於孔雀王朝的城市遺址之上。14世紀伊斯蘭教傳播至克什米爾。1339年該地區建立賽義德王朝,信奉伊斯蘭教。19世紀克什米爾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但先後置於杜蘭尼王朝、莫卧兒帝國和錫克帝國的統治之下。1834年錫克帝國入侵清朝屬國拉達克,拉達克向駐藏大臣求援未果,1835年被擊敗,之後並入錫克帝國克什米爾地區。1845年英國擊敗錫克帝國,克什米爾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邦。印巴分治之後,1947年兩國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發生克什米爾戰爭,1949年確立停火線,至此克什米爾南北分裂,分別納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領土范圍。
現在的巴基斯坦原本屬於印度,它是根據宗教握派信仰的差異於1947年從印度分出去的。印度居民主要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居民則多信奉伊斯蘭教。印、巴之間的民族、宗教沖突並非近年才有,主要是因為分治後的領土歸屬問題,按方案,各邦選擇自己的宗教,選擇自己的歸屬國家,克什米爾邦主是印度教徒,希望歸屬印度,而克什米爾地區的居民大多數是穆斯林,他們想加入巴基斯坦。1947年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對克什米爾的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這次戰爭結束後,克什米爾一分為二,印度控制了大約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其餘部分。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為了擺脫印度的控制,發動了多次反印武裝斗爭,但最終都被鎮壓了。印、巴兩國因這一問題而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的軍事摩擦也從未平息過。主張克什米爾地區獨立的伊斯蘭極端組織也未停止過恐怖活動。這樣,長期以來,克什米爾地區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矛盾造成了印、巴兩國的高度對立,民族和宗教間的糾紛也愈演愈烈。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南部,與中國、緬甸、阿富汗、伊朗等國相鄰,長期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分治,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1600年,英國殖民者成立印度公司,在印度從事商業剝削,並逐步在印度沿海建知皮消立一些據點。1757年,發生了印度與英國在普拉西的一場大戰,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殖民者佔領了全印度。
英屬印度中後期由於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的上層社會普遍接受英國的西方化教育及西方政治影響。在此背景下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國民大會黨」(或稱國大黨),並於1892年頒布印度議會法,建立地方自治機關和地方行政區,選舉范圍擴大到印度人。1906年成立了由穆斯林組成的「全印度穆斯林聯盟」(或稱穆斯林聯盟)。但由於政治斗爭的影響同時作為穆斯林領袖的真納於1920年脫離國大黨。1931年穆斯林省份各省首字母組成了單詞「巴基斯坦」作為穆斯林地區的統一稱呼。
1942年,隨著英國捲入二戰,英國也中斷了對印度的殖民統治。1946年,由於二戰對英國國力造成的沖擊導致英國無法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於是由英國派出的內閣使團與印度各派政治勢力討論印度的自治事宜並提出了聯邦制下自治(或獨立)的構想。該方案在同年7月6日被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接受,但7月7日以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單方面撕毀協議要求重新談判。這導致了穆斯林聯盟退出建立統一印度的計劃轉而尋求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該協議的撕毀直接導致了印巴分治期間的第一次大屠殺,而無力維持和平的印度總督韋維爾子爵制定了名為「瘋人院行動」的撤僑計劃。
1947年6月4日蒙巴頓宣告將在同年的8月15日通過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的方式來實現印度的獨立。英國 *** 於1947年2月改派蒙巴頓任印度總督,6月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印度被分割成:(1)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人口7千萬;(2)印度聯邦,包括英屬印度的其餘部分,人口2.25億;(3)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參加印度或巴基斯坦。
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領土包括東、西巴基斯坦兩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1950年1月26日宣布為印度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190年的殖民統治。
後來,由於歷史遺留的諸多問題,特別是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卻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兩國在之後仍爆發過多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的領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國家狀況並不安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孟加拉獨立戰爭和第三次印巴戰爭,東巴基斯坦獨立為孟加拉國。1974年,印度進行了核試驗。巴基斯坦也與其對抗在1998年進行了核試驗。兩國的對立不僅是南亞地區,也是世界性國際政治的不穩定因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印度由英國掌管,巴基斯坦是印度的領土,在他們之間有一個叫克什米爾的地方,但後來英國放棄統治印度。一九四七年,巴基斯坦離開印度,自己獨立了一個國家,但是在他們之間的克什米爾就不知歸哪個國家掌管了,印度與巴基斯坦都想得到這塊地盤,兩個國家互相都不肯謙讓,於是它們就發生了矛盾,發生了矛盾之後兩國就開始打仗。這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戰爭的起因。
聯合國為了制止這場戰爭,就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一日使兩國停火,並畫上了停火線,讓印度掌管克什米爾五分之三的領土和四分之三的人口,而巴基斯坦掌管剩餘的土地和人口。而後來印度違背了停火線的條約,占據了停火線的西區,這激怒了巴基斯坦,於是它們兩個國家又開始了戰爭,聯合國為了再次停息這場戰爭,決定讓克什米爾的公民來決定到底要屬於那個國家,但遭到了印度的強烈反對,他們振振有辭的說這塊土地本來就是自己國家的,所以還是不能時兩國的戰爭平息,直到現在它們兩國還是有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從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嚴重不滿。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內戰期間,所以在印巴戰爭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第二次印巴戰爭
在第二次印巴戰爭中,我們不但提供大批軍事援助,還直接出兵!
當時中國向巴方提供的一大批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從我軍正使用或庫存的裝備中直接抽調的,同時我國還免費為巴方提供這些裝備的人員操作培訓。形勢最緊張時,我國甚至還派出參謀人員加入巴方總參謀部,實際上是直接指揮了部分戰斗行動。
比如,在保衛拉合爾的戰斗中,巴坦克部隊在大炮和步兵之前向印軍沖鋒,結果損失嚴重,亟須坦克補充。考慮到當時的國內情況周恩來總理不得不從現役部隊使用的坦克中撥出一部分支援巴基斯坦,此事使巴軍及阿尤布總統萬分感激。
隨著第二次巴印戰爭的升級,巴總統一再要求中國方面出兵進行支援!
考慮到中錫邊界以南為中印及東巴最近交接處,中國決定在此地區給印度以打擊,以支援巴基斯坦!在此之前,先給印度 *** 下一個「最後通牒」式的照會:「限印度於三日內拆除它在中國錫金邊界一側和跨中錫邊界線上的所有侵略工事,並立即停止在中印邊界和中錫邊界的一切入侵活動,保證今後不再越境騷擾,否則,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必須由印度 *** 承擔全部責任。」
自然,我們除提出最後通牒式照會外,更多的是軍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兩面夾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錫邊界上的一切工事。這是我國 *** 危機處理能力最有效的一次。
在中國的直接影響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握手言和。
第三次印巴戰爭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由於國內原因,中國 *** 只是在口頭上的語氣超過上一次。不過,中國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1971年的情況較為復雜。這時,中國正處於「文革」的混亂中。西藏同內地一樣政治局勢不穩定,西藏軍區司令員也被揪斗。但是由於印度的入侵,我們就不能不管了。
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發展到東巴被佔領,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我國 *** 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 *** 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正是這道宣告迫使印度 *** 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問題的想法,挽救了盟友巴基斯坦。
你好,以下在下的看法:我們這個世界自二戰以來六十多年了還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我們回望一下以前的人類歷史,世界從來就沒有這么和平過。為什麼?那是因為超級大國們都擁有了核武,誰都不敢動誰,動一下的預期代價實在太大,沒有一個理智的國家和理智的人敢這么做。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核武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可以肯定,上個世紀中下葉,紅色世界早就和自由世界干起來了,就沒有冷戰,也不用等到蘇聯解體了。現在我們中國已經開始崛起,如果沒有核武,我們完全可以計劃收復遠東地區 吞並蒙古 佔領貝加爾湖地區,和俄羅斯決一死戰。但因為核武,這就是一個永遠的夢,也許等到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等到核武可以被被全面攔截的時代到來嗎。因為核武,被我們時常鄙視的阿3,我們都不敢動它,預設藏南地區的遠去。因為阿3的導彈已經覆蓋 珠3角 長3角 甚至北京,前不久,核潛艇也下水了。為了那塊地方,我們已經犧牲不起。印度和巴基斯坦90年代末才造出核武,在此之前,它們打了幾十年,從沒停過。但現在,他們誰也不敢動誰了。
核武維護了世界和平,但也讓我們這些後來崛起的國家和民族失去了恢復往日輝煌的機會。至少在領土問題上可以這樣說。
.
打不起來的
巴基斯坦也是一個核武國家
1樓的俄羅斯憑什麼幫印度出兵呢,歷史上似乎沒有這樣的先例
俄羅斯歷來出兵都處於自身利益考慮 印度只是俄羅斯一個武器進口大國
每年說白了也頂多幾十億,現在印度的軍購漸漸向西方靠攏了
印俄也不是軍事盟國,他們只是戰略夥伴,印度也是不結盟國家
印巴不會開戰,打起來對誰都沒好處,拖累經濟,損傷人員,鉅額的軍費壓力
還有各國也不希望兩國開戰,舉例美國吧
印巴開戰,在阿巴邊境的恐怖份子就會卷土重土,戰爭將會滋生恐怖份子
巴說過,如果有事 巴將撤走在啊巴邊境的10萬大軍,這些部隊都是用來
剿滅恐怖份子的,但時候地區力量真空
美國多年來的努力就會負之東流
還有開戰印度洋肯定不太平,會拖累多國的海上經濟航線和經濟
❿ 印巴炮戰中,為何有人說印度總是吃虧的一方
在現代戰爭中,雖然有原子彈氫彈這樣的大殺器,但是這樣的大多情況下戰略威懾作用的而存在變數,世界上挨過原子彈轟炸的也只有日本一個國家,印度軍隊中炮兵是非常重要的兵種,每一個作戰師都會有一個炮兵旅,從數量上來說是非常可觀的,但是印度炮兵的質量確實不能恭維,不僅裝備五花八門,而且有很多炮都是作廢的。所以說印度總是吃虧的一方。
總的來說,印度就是購買的地方錯了,沒有一個合適的地方。在美國這個地方買軍事裝備,不僅僅沒有得到相合適的裝備,還不保修,還發揮不出合適的效果,自然就太吃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