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楊冕的展覽簡介
2008 姿態,北京今日美術館
從標准到經典,舊金山modernism畫廊那些經典,新加坡林大畫廊
2007 那些經典,上海張江當代藝術館
美麗「標准」,紐約'M. Sutherland Fine Arts' Ltd
2006 2005年楊冕眼中的「標准」,北京798時態空間
2005 楊冕---美麗「標准」,紐約'M. Sutherland Fine Arts' Ltd
2004 2004年美麗標准,澳門東方基金會
2003年楊冕眼中的「標准」,上海新天地
2003 北京製造--理想的小區建築「標准」,北京紅門畫廊
2002 成都製造--理想的小區建築「標准」,成都畫院2001 建築「標准」 ,上海香格納畫廊
新美好生活標准-夢幻建築,FIAC 法國,巴黎
1999 美好「標准」,中國北京四合畫廊 2010 無法缺席,文軒美術館,成都
當代修辭,重慶嶺畫廊開幕展
書寫-首屆南京雙年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
溪山清遠- 中國當代新繪畫,louise Blouin Foundation,London
改造歷史,國家會議中心,北京
聚會,The New Art Gallery Walsall 英國
痕跡,A4畫廊 成都
2009 群落!群落,宋庄美術館,北京
雙城記,成都廊橋藝術中心
14位中國當代藝術家,ekfa畫廊,紐約
藍頂-方言的性格,藍頂美術館,成都
2008 畫中有話,對畫空間,北京
雙城記,青島天元美術館
亞洲-南京三年展,南京博物院
飛地-中國當代新繪畫,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
川流,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
Bluedot sia 2008,韓國首爾藝術中心
Miles of smiles: amela Butler 和楊冕,美國EASTERN CONNECTICUT STATE 大學美術館
2007 茉莉,蘇藜士藝術季節畫廊
中國在紐約,紐約歌劇院畫廊
北京新風,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
中國細語,香港奧沙畫廊
中國創造,法國南特
2006 「赤裸真相」,泰國曼谷唐人畫廊
「虛虛實實」,韓國HEYRI藝術基金會文化空間
「身體」 ,南京「恆」當代藝術中心
「超越的緯度-中國新繪畫」 ,南京四方寬祥當代美術館)
2005 「居住在成都」 ,成都現代藝術館、深圳美術館
「觀念藝術」--中國含世當代新繪畫展,澳門石塔藝術中心
「法國蒙彼利埃-中國當代藝術雙年展」,蒙比利埃,法國
「麻將」--烏利·希客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瑞士伯尓尼美術館
「2005墨西哥中國當代藝術」,墨西哥
「第二屆成都雙年展」,成都,中國
2004 「2004在成都」,成都藍頂藝術中心
「4+1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亞洲藝術中心,台北
2003 「第三屆中國油畫展」 ,中國美術館
「新生代 後革命」,北京炎黃美術館
2002 「趣味過剩」 當代藝術展,上海3H藝術中心
「海市蜃樓」 當代藝術展,蘇州美術館
2001 「上下左右」 成都現代藝術館夏季學術邀請展,成都現代藝術館
「男孩女孩」—中國當代藝術展,新加坡中國昆明
2000 「不調和的100藝術家」 藝術展,荷蘭Canvas International Art 畫廊
「以女人為主題」,中國北京四合畫廊
「家」當代藝術提案,中國上海環球傢具博覽中心
「鴻溝」,荷蘭 Groningen
「藝術中的個人與社會」-中國十一位當代藝術家作品展,廣東美術館
「成都行動」,荷蘭Kunst88博物館
1999 「99`學術邀請展」,中國成都上河美術館
1998 「兩性平台」 當代藝術展,中國天津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
「困惑...」 中國當代藝術展,荷蘭Canvas international art畫廊
「改變視覺」,荷蘭Kunst 88 博物館
1997 「都市人格」 藝術組合展,中國成都美術廳
1996 「個人經驗」,中國重慶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
所獲獎項:1998-1999年度中國當代藝術慎老搏獎(簡稱CCAA) (瑞士-中國當代藝術協會)
公共收藏:
成都上河美術館 (成都)
深圳美術館 (深圳)
南京當代四方美術館 (南京)
中國當代藝術協會 (瑞士)
de young 美術館 (舊金山)
蒙彼利埃市政廳 (法國)
Kunst 88 博物館 (荷蘭)
瑞士諾華 (巴塞爾)
2011年初楊冕加盟藝術倉庫網「藝術家iPad數字作品集」活動,可以在app store 裡面輸入「artdepot」下載藝術家作品集.
❷ 文明 Civilisations
BBC新版《文明》,2018傾情奉獻,共九集。涵蓋六個大陸,三十一個國家,超過五百件藝術品。主講人歷史學家西蒙·沙瑪、學者瑪麗·比爾德以及戴維·奧盧索加將一起探索人類創造的渴望。此外,「文明節」將通過創新的數字產品和活動,為博物館的珍寶賦予新的生命力。
所有的文明,都渴求征服時間。他們建造更高大宏偉的建築,以逃避消亡的命運,但從未成功。萬物,皆有終結。植物掩蓋,黃沙掩埋,但並不是無棗滾用功。所有的毀滅,所有的遺留,都是人類創造力和人類希望的豐碑,是為巧手和匠心而立的豐碑,也是為人類自身而立的豐碑。
[非洲] 鮑魚殼人造顏料,紅褚石菱形圖案
[西班牙] 埃爾卡斯蒂略洞穴手板畫
[南非] 德拉肯斯堡山脈 布須曼人
[德國] 慕尼黑考古博物館 獸人
[西班牙] 阿爾卡米拉洞穴——畢加索的公牛
[法國 聖日爾曼昂萊] 國家考古博物館 布拉桑普伊女士
[美索不達米亞 烏爾] 軍旗
[美索不達米亞 烏爾] 灌木叢中的公羊
[克里特島] 克里特文明/米諾斯文明
公牛和跳牛者,牛頭人身怪獸彌諾陶洛斯。跳牛金戒指。阿科羅蒂利壁畫
[希臘凳族余 阿克羅蒂里] 船隊遊行
[希臘 皮洛斯] 邁錫尼文明戰斗瑪瑙印章
[中國四川] 三星堆
[約旦 佩特拉] 卡茲尼神殿 幸福之地壁畫
[墨西哥] 瑪雅文明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 象形文字
[宏都拉斯] 科潘古城象形文字梯。卡拉克穆爾 「蛇國」
[墨西哥] 奧爾梅克文明摔跤手
[埃及 尼羅河谷] 羅馬皇帝哈德良 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神殿門農石像
[希臘] 追求人體形象 不怎麼關心風景 雅典瓷器佛雷斯克萊女塑像阿特米多魯斯棺蓋
[中國陝西] 秦始皇兵馬俑
[埃及] 底比斯神廟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希臘] 納克索斯島 佛雷斯克萊少女。帕加馬祭壇,紅黑陶瓷,古希臘女人生孩子產羊毛
《克雷迪奧斯的男孩》《阿爾忒彌斯神廟的宙斯神像》——人體的理想比例反映了宇宙的和諧
[古羅馬] 《休息的拳擊手》
[英國] 塞恩宮 垂死的高盧人 觀景殿的阿波羅 《古文明藝術史》溫克爾曼
[墨西哥] 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奧爾梅克的摔跤手《鵜鶘藝術史》
[中國] 木心美術館 當代木心《清筠涼川》《山陰古道》《夢回西湖》
[美國]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宋朝李成《晴巒蕭寺圖》 喬仲常《後赤壁賦圖》
[中國] 上海博物館 元朝王蒙《青卞隱居圖》
[伊斯蘭國家] 庫爾德花園毯帝王御用毯 英雄王凱庫薩分享戰利品 瓦格納地毯
[義大利] 奧爾維耶托教堂浮雕 安布羅吉奧·洛倫采蒂《好政府對城市及鄉村的影響》 維吉爾《農事詩》 巴巴羅別墅
[英國] 柏林版畫與素描博物館 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聖喬治和龍》《風景與伐穗春木工》
[英國] 倫敦國家美術館 阿爾布雷希特·阿爾特多費《雷根斯堡的多瑙河風景》《雙雲杉風景》
[奧地利]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老彼得·勃魯蓋爾《雪中獵人》《放牧歸來》《黑色的一天》《殘殺無辜》
[荷蘭]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埃薩亞斯·凡·德·維爾德《牲渡》
[美國]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彼得·德·莫林《沙丘小屋》
[瑞典] 斯德哥爾摩哈瓦立博物館 薩洛蒙·凡·雷斯達爾《玉米地》
[英國] 倫敦國家美術館 揚·凡·戈因《圍墾地的風景》
[英國] 倫敦國家美術館 雅各布·范勒伊斯達爾《帶遺跡的廣闊風景》《須德海為背景的玉米地》
[荷蘭]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雅各布·范勒伊斯達爾《迪爾斯泰德附近韋克的風車》
[美國] 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弗雷德里克·艾德溫·丘奇《荒野曙光》 溫斯洛·霍默《在新田野的老兵》《用刺刀進攻》《哈珀周刊》
[美國 伯明翰] 藝術博物館 阿爾伯特·比爾史伯特《約塞米蒂山谷》 安塞爾·亞當斯1927年攝於約塞米蒂國家公園《巨石 半個火山口》《提頓族人與斯內克河》
阿波羅《藍色彈珠》,哈勃宇宙圖像。——「我們都徘徊在永恆的邊緣,有時會通過交錯幻覺來獲得風景。」
[柬埔寨] 吳哥窟日出高棉文明,五座塔須彌山,三千個印度教天女雕像。
[印度 馬哈拉施特拉] 阿旃陀石窟壁畫 阿占塔石窟
[印度 德里] 奎瓦吐勒清真寺 德里鐵柱
[義大利] 拉維納聖維塔大教堂 耶穌畫像
[義大利 威尼斯] 聖洛克大會堂 雅科波·丁托列托《最後的晚餐》《耶穌受難》
[西班牙 塞維利亞] 馬卡雷納教堂聖母瑪利亞雕像——偶像崇拜
[土耳其] 桑卡克拉爾清真寺
[伊斯坦布爾] 藍色清真寺書法 肯尼科特聖經 復制本位於牛津大學博得林恩圖書館
[英國] 伊利大教堂哥特式建築,克倫威爾聖像破壞行動 缺少頭和手的雕像
[墨西哥] 的撒哈剛《新西班牙諸物志》。阿茲特克魔鬼崇拜——偶像崇拜
[印度 德里] 清真寺
[英國 倫敦] 聖保羅大教堂
[希臘 雅典] 帕特農神廟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 聖索菲亞大教堂米馬爾·希南,提香追隨者《蘇萊曼大帝》 賽義德·洛克曼《蘇萊曼蘇丹史》
[義大利 羅馬] 聖彼得教堂 米開朗基羅《聖母憐子像》
[義大利 佛羅倫薩] 國立巴爾傑洛博物館 《麗達與天鵝》
[奧地利]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本韋努托·切利尼《鹽具》 喬吉奧·瓦薩里《本韋努托·切利尼像》 多納泰羅《朱迪斯》 本韋努托·切利尼《柏修斯與美杜莎》
[巴基斯坦 拉合爾] 佚名《阿克巴大帝》 賈甘巴瓦尼長者和馬德哈夫《阿克巴大帝在德里遇刺》 馬諾哈《阿克巴大帝聽取戈貢達大捷》 阿布爾·哈桑《賈汗季擁抱沙阿·阿巴斯》
[義大利 羅馬] 波各賽美術館 卡拉瓦喬《手提歌莉婭頭顱的大衛》
[義大利 羅馬] 聖阿戈斯蒂諾教堂 卡拉瓦喬《洛萊托的聖母》阿特米謝·簡特內斯基《科西嘉與薩蒂爾》《懺悔的抹大拉》
[英國 倫敦] 肯辛頓宮 阿特米謝·簡特內斯基《自畫像》
[西班牙 馬德里] 普拉多博物館 迭戈·維拉斯奎茲《宮娥》
[荷蘭]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倫勃朗·梵·萊茵《夜巡》《身著東方服飾的倫勃朗自畫像》
[印度 阿格爾] 泰姬陵 伊迪馬德·烏德·道拉陵墓 莫卧兒王朝細密畫
[英國 倫敦] 大英博物館 奈及利亞貝南青銅器 伊非人金屬頭像 象牙雕刻女王
[美國 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貝南象牙面具伊迪婭皇後
[葡萄牙 里斯本貝倫塔]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犀牛》
[葡萄牙 里斯本] 貝拉爾多收藏博物館 佚名《國王噴泉廣場圖》。
[墨西哥] 阿茲特克文明——活人或金制工藝品獻祭
阿茲特克國王蒙特祖瑪二世 VS 西班牙殖民者埃爾南·科爾特斯
[英國] 大英博物館 阿茲特克神明兩頭蛇。天主教對阿茲特克宗教大規模清除 摧毀廟宇 建起天主教堂《新西班牙全史》《佛羅倫薩法典》
亡靈節:結合了天主教的諸聖節/萬聖節 卡拉維拉/骷髏頭
[西班牙 托萊多] 多米尼克·提托克波洛斯
[美國 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埃爾·格雷考《托雷多風景》
[西班牙] 托萊多大教堂 埃爾·格雷考《基督在托萊多被釘上十字架》
[葡萄牙 里斯本] 國立古代藝術博物館 日本南蠻屏風
日本文化復興運動 幕府將軍 推廣古老宗教佛教禪宗派系
[荷蘭] 鏡風景畫家 圓山應舉
[日本 京都] 圓光寺 圓山應舉《雨竹風竹圖屏風》
[英國] 大英博物館 圓山應舉《冰圖屏風》
[英國 倫敦] 國家美術館 麥德特·霍伯瑪《米德爾哈尼斯的林蔭道》
[荷蘭 阿姆斯特丹] 里傑克斯博物館 威廉·克萊茲·海達《靜物與鍍金杯》巴托洛梅烏斯·范·德·赫爾斯特《弩手協會之宴》
[英國 倫敦] 達利奇畫廊 倫勃朗·哈爾曼松·范·萊茵《雅各布三世》 弗蘭斯·哈爾斯《情侶肖像》 維米爾《窗前讀信的少女》《地理學家》 生物學家瑪利亞·西碧拉·梅里安 荷蘭殖民地蘇利南
[英國] 宮廷畫師約翰·佐法尼《莫當特上校的斗雞比賽》
[印度 莫卧兒帝國] 宮廷畫師吳拉姆·阿里·汗《詹姆斯·斯基納上校》《加加爾的穆罕穆德汗納瓦布》《阿爾瓦爾全景》
[法國] 亞眠主教坐堂哥特式建築馬賽克窗
[義大利] 喬凡尼·貝利尼《聖匝加利亞教堂祭壇畫》提香·韋切利奧《絎縫袖子的男人》
[英國] 國家美術館 提香·韋切利奧《酒神巴克斯與阿里阿德涅》
[德國 巴伐利亞] 維爾茨堡宮 賈姆巴蒂斯塔·提埃坡羅《阿波羅》
[印度 拉賈斯坦邦焦特布爾] 侯麗節《在花園中慶祝侯麗節》布拉奇《絕對的三個方面》
[西班牙] 弗朗西斯科·德·戈雅《聖伊西德羅節草甸》《聖伊西德羅朝聖者》《戰爭的災難》《偉大的公山羊》《命運三女神》《吞食其子的農神》《半沉的狗》
[日本] 木版畫 鈴木春信《逃離驟雨的女人》浮世繪 喜多川歌麿《花魁佳楚緒梳妝圖》春宮圖 歌川國貞《正寫相生源氏》風景畫 葛飾北齋《富岳三十六景》《甲州石班澤》
[法國 巴黎] 奧賽博物館 克洛德·莫奈《乾草堆》
[美國 加州 洛杉磯]保羅·蓋蒂博物館 克洛德·莫奈《魯昂主教坐堂》
[法國 巴黎] 羅丹美術館 文森特·梵高《唐吉老爹》
[美國 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文森特·梵高《收割者》
[法國 巴黎] 奧賽博物館 文森特·梵高《羅納河上的星夜》亨利·馬蒂斯《摩洛哥人》《伊卡洛斯》 玫瑰經教堂
[英國] 德比博物館和藝術館 約瑟夫·賴特《阿克賴特紡織廠》
[澳大利亞 墨爾本]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約瑟夫·賴特《自畫像》
[英國] 倫敦國家畫廊 約瑟夫·賴特《氣泵里的鳥實驗》拿破崙 《對埃及的描述》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德拉克洛瓦《房間里的阿爾及爾女人》
[西班牙] 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 維拉斯奎茲《宮女》
[美國 馬薩諸塞州]克拉克藝術學院博物館 讓-里奧·傑羅姆《奴隸市場》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土耳其浴女》
[英國 利物浦] 泰特現代藝術館 特納《達德利,伍斯特郡》
[美國]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托馬斯·科爾《斯科倫山風景》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尼亞加拉瀑布》 哈麗雅特·坎尼·皮爾《kaatersjill
clove》
[紐西蘭] 毛利文化
[捷克] 比爾森西波西米亞美術館 戈特弗里德·林道爾《自畫像》
[美國 紐約] 歷史學會 托馬斯·科爾《帝國的進程》美洲原住民文化
[英國] 倫敦國家美術館 喬治·卡特林《See-non-ty-a
愛荷華州的醫生》《白雲,愛荷華州酋長》
[美國] 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 喬治·卡特林《kah-Beck-a,雙胞胎,血手的妻子》戈特弗里德·林道爾《Te Rangiotu》紋身藝術
路易·雅克·達蓋爾 銀版攝影法
尤金·奧斯曼 城市規劃
查爾斯·馬威勒 城市建築
納達爾 大仲馬 馬奈
[法國 巴黎]奧賽博物館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紅磨坊街的舞會》克勞德·莫奈《聖拉扎爾火車站》
[英國] 倫敦國家美術館 貝爾特·莫里索《夏日》
[美國] 芝加哥藝術學院 居斯塔夫·卡耶博特《巴黎的街道·雨天》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 瑪麗·卡薩特《在劇院》
[法國 巴黎] 奧賽博物館 埃德加·德加《苦艾酒》
[英國 倫敦] 考托藝術學院 愛德華·馬奈《女神遊樂廳的吧台》
[巴黎] 世博會 埃菲爾鐵塔
[美國] 波士頓美術館 保羅·高更《自畫像》《阿爾勒附近的風景》
[法國殖民地 南太平洋大溪地] 保羅·高更《大溪地風光》《塔哈馬納的祖輩》《瑪麗亞,我們向您致敬》《死者的靈魂注視著》《海灘上的大溪地女人》《the siesta》《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哪裡去?》
[美國]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巴勃羅·畢加索《亞維農的少女》
[捷克比爾森西波西米亞美術館 戈特弗里德·林道爾《自畫像》
[捷克 特雷西恩施塔特] 猶太人集中營 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
[捷克 布拉格平卡斯] 猶太會堂
[日本] 地中美術館 建築設計師安藤忠雄 克勞德·莫奈《睡蓮》詹姆斯·特瑞爾《淡藍》《開放的天空》沃爾特·德·瑪麗亞《時間/永恆/沒有時間》皮特·蒙德里安 《澤蘭的燈塔》《沙丘》
[荷蘭 海爾德蘭省] 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皮特·蒙德里安《碼頭與海洋10號作品》
[荷蘭] 海牙市立博物館 皮特·蒙德里安《紅、黃、藍、灰與黑構圖》
[美國]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皮特·蒙德里安《百老匯的爵士樂》皮特·蒙德里安 《勝利之舞》最後作品,未完成傑克遜·波洛克《第31號》《藍桿:第11號》
[西班牙 馬德里] 提森·波涅米薩博物館 威廉·德·庫寧 《抽象》
[美國]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李·克拉斯納《慶典》
[美國]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安迪·沃霍爾《瑪麗蓮·夢露》《金寶罐頭湯》
[法國 巴黎] 現代藝術博物館 馬塞爾·杜尚《噴泉》偉恩·第伯《蛋糕》
[美國]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賈斯珀·約翰斯《三面美國國旗》
[美國]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偉恩·第伯《唇膏》
[美國]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詹姆斯·羅森奎斯特《F-111》
[德國] 漢堡美術館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雲海中的旅行者》安塞爾姆·基弗《瓦爾哈拉》《Böse
Blumen》《鋼鐵之路》《Nigredo》《天才和暴徒》《兵工廠》
[美國] 亞特蘭大高級藝術博物館 卡拉·沃克 石頭山剪影、《The Jubilant Martyrs of Obsolescence adn Ruin》《非洲人/美國人》《微妙》《christ entry into journalism》弗朗西斯科·德·戈雅《戰爭的災難》
[奈及利亞] 迦納藝術家艾爾・安納祖《引力與格瑞絲》
[中國] 蔡國強爆炸藝術《天堂組合》
[捷克] 布拉格國家美術館 艾未未《行之道》米歇爾·魯芙娜《Untitled 10 (
Panorama )》《tracing yellow》《tkufot》《retzef》
所有的文明都渴望留下一段歷史,人們會通過各種文明產生的藝術,感受到那種最初的感動,並嘗試理解那段歷史上的文明。通過理解藝術,進而理解文明,以及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紐帶與聯系。藝術能幫助人去了解真實的世界,打破時間與空間,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和我們自己。
在歷史的彌留之際,彷彿所有的更替、輝煌、泯滅,都已成為人類藝術的一種形式,而祖先為探尋文明踏過的痕跡,已然成為了一種不朽的文明。
❸ 各位大俠,急求印度孟買介紹!
◆ 孟買介紹
孟買是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 603 平方公里,人口 1.256 千萬( 1991 年人口普查),目前約有 1400 萬。今天的孟買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維多利亞式的樓宇和新式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南部是全市的精華所在,高入雲天的宏偉建築和繁華似錦的商店、飯店、酒店大都集中於此,其中有歐式古典建築,有融合亞歐風格的東西合璧建築,也有華麗壯觀的印度式房屋。孟買領區在擴大中印經貿往來中環境最好、潛力最大。孟買領區在擴大中印經貿往來中地位和作用獨特,發展我國與孟買領區經貿往來,對於落實中央對印度工作方針,改善中印關系,發展雙邊經濟貿易,具有戰略意義。
孟買原英文名為 BOMBAY ,馬邦政府於 1995 年改名為 MUMBAI 。
從海上來到孟買,首先看見海濱上聳立著一座氣勢宏偉壯觀的拱門建築,它面對著浩瀚的印度洋,背後則是幅員遼闊的印度原野。這座建築就是蜚聲全球、象徵印度國門的 「 印度之門 」 。人們一邁入印度之門,就標志著已經踏上了印度的國土。
早在 300 年前,孟買還是一個高里族漁民居住的海島小村莊,它距離大陸 16 公里 ,不被人們所關注。 1534 年,葡萄牙人佔領這里。 1664 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孟買作為嫁妝轉讓給英國,自此成為英國統治印度的重要據點之一。 1869 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孟買成為來自西方遠洋貨輪的第一個停靠站,它地位日漸重要,曾為英國海外最主要的貿易中心之一。
孟買最初是由大小七個島嶼組成,市區最初建在 65 平方公里的孟買島上,隨著城市擴展及墾荒規劃的實施,於 19 世紀將鄰近的 7 個玄武岩小島由堤道、防洪堤聯成一體。其後,市域北展到撒爾塞特島與南亞次大陸相連接,成為伸入阿拉伯海中的半島 —— 大孟買。今日的孟買已躋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為印度第一大海港。
孟買是印度的第一大城市,西海岸最有活力及最具國際性的大城市,號稱印度 「 西大門 」 ,是外來文化與傳統的南亞文化最初結合地,它以古老而新穎的風韻展現在世人面前。除本國民族外,孟買還有大約 60 多個國家的僑民,人們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等活動把世界各地的語言和風俗帶進了這里,使孟買不僅包容了整個印度的文化風貌,而且超出了印度的范圍,所以人們給孟買冠以 「 小印度 」 的稱號。早在 20 世紀初期,孟買就存在有 62 種語言和方言且不斷增多,現在,孟買 3/4 的小學使用馬拉地語,其餘則分別使用其它 9 種主要語言,如英語、印地語、古吉拉地語、坎那達語、康卡尼語等,居民使用的方言和土語更是多不勝數。至今,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城市能像孟買一樣有如此眾多的宗教,民族和復雜的文化,因此,人們稱孟買是 「 人類學的博物館 」 。孟買半數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則包括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宗教。在孟買市內,印度教廟、伊斯蘭教清真寺、基督教大禮堂,還有佛廟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孟買還是拜火教的聖地,雖然拜火教分布於全世界,但教徒極少,全世界不過 10 萬教徒,而其中孟買就有 6 萬。多少年來,生活在這座海濱城市的不同宗教的信徒們,一直堅持保留著自己的宗教特色,他們盡管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孟買始終沒有成為一個 「 熔爐 」 ,將他們 「 熔 」 為一體。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是印度儲備銀行(央行)、進出口銀行總部所在地,集中了全國 50 %的現金流量,全國 70 %的股票交易在孟買股票交易所進行;是西部鐵路、航空樞紐,瀕臨阿拉伯海,是天然良港,全印 60 %的集裝箱進出口通過孟買港,印度百強企業中的 52 家以及全國最有影響的商會聚集於此。 2002 年 1 月份,印商會在孟買成功地為朱總理舉辦了有 400 名企業家參加的工商午餐會。目前,孟買工廠總數佔全國的 15 %,紡織業佔全國的 40 %,外貿佔全國的 50 %。機械工程、汽車、化工、石油製品、造船、制葯、膠卷工業發達。在孟買的特隆貝,有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和核電站。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設在孟買。
印度電影聞名於世,而印度的許多電影都是在孟買拍攝的,故孟買有 「 印度的好萊塢 」 之稱。印度絕大多數電影製作廠都設在孟買,如拉傑格普爾製作廠、迦爾製片廠、菲勒密斯坦製片廠、摩合布薄製片廠等,一些電影單位和報刊雜志也設在這里。在市區西郊 40 公里 處,有一座被稱為 「 寶萊塢 」 ( Bollywood )的電影城,規模僅次於美國的好萊塢,但它建於 1947 年,佔地 615 公頃 ,是個電影拍攝基地,每年拍攝電影、電視千餘部。令孟買人自豪的是被稱為 「 印度電影之父 」 的狄拉吉 · 戈溫特 · 巴爾吉( 1870—1994 )誕生在孟買,他用電影技術生動地表現了印度神話和歷史傳奇故事,他拍攝的影片深受各階層觀眾的歡迎。走在孟買的街頭,到處都是掛有五光十色的電影海報的大小電影院,據說,孟買普通市民一年要看 50 場以上的電影。
印度孟買景點介紹
象島
是孟買最主要的參觀旅遊點。位於印度門東北11公里處。島上有4座在岩石上鑿出的印度教廟宇,概建於公元450-750年間,當時該島以「城堡城市」著稱。16世紀葡萄牙人在島上登陸地點附近發現一尊獨石圓雕的大象,因此就用葡語大象為該島命名。
象島古稱(Charapuri),即「有許多洞窟的地方,約公元6至8世紀,德乾地區的遮盧枷人和拉什特拉庫塔人在這里的沙石丘陵中先後開鑿了7座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濕婆神廟。所謂象島石窟,通常特指這座岩鑿濕婆石窟神廟。洞內有許多大型石刻,刻畫了有關濕婆神的種種傳說,包括關濕婆神同帕爾瓦蒂女神的婚禮,以及濕婆神戰勝蘭卡魔王的故事。
開放時間:除周一外,每天對遊客開放。
進島遊船時間:第一班船9:00開船,最後一班船14:30開船;返程第一班船12:30開船,最後一班船18:00開船。
印度門
位於孟買城阿拉伯海濱,孟買西郊40公里處。1911年為紀念英國王
喬治五世在此登陸而建。為古吉特拉式建築,頂部有4座高聳的塔樓。
印度門是游覽孟買的必到之地,此門是孟買的象徵。其建築設計融合了
印度和波斯文化的特色,與法國凱旋門極為相似。現在已成為印度的標
志性建築,也是政府迎接各國貴賓的重要場地。
海濱大道
環繞貝克灣的海濱大道一向是最讓人嚮往的地方。印度稱孟買是「印度城市中的皇後」,而聞名遐邇的海濱大道就是「皇後的項鏈」。建於1920年,面對著阿拉伯海,形似一彎新月,鑲嵌在美麗的海灘之上。大道兩旁是截然不同的風景:一邊是錯落有致的高達二三十層的樓群,組成了人造的懸崖峭壁;另一邊則是茫茫的阿拉伯海,波光粼粼。這一帶是繁華的商業區,商店餐廳鱗次櫛比,小推小販隨處可見。
海濱大道是一個消閑的絕好去處,那數公里長的海灣大堤吸引著無窮無盡的人流。每日今傍晚時分,人們紛紛擁向這里,在輕松乘涼的同時,還可享受一番孟買海灣獨有的風情。
阿旃陀石窟
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德干高原西北部阿旃陀的丘陵地帶。曾是佛門弟子在雨季修身養性、研讀經書的地方。直到1819年,被英國狩獵者無意間發現,阿旃陀石窟的風采再度蜚聲於世界。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支提洞,意為佛殿,是藏放舍利的塔廟;另一種為毗可羅洞,即僧房,是僧人居住、講學、集會、修道的場所。佛殿頂部呈拱形,平面是馬蹄形,殿中排列著數十根石柱,把殿分為內殿和中殿,內殿後部設有佛台。僧房是正方形,洞的正面有石柱,前方有走廊,中間為集會的場所,三面圍以僧人的住房。這里共有29窟,9、10、19、26、29號窟為佛殿,其餘均為僧房。
阿旃陀石窟中有大量的雕刻、壁畫。雕刻分為雕像和浮雕兩類。壁畫主題是宣揚佛教。除此以外,壁畫中所描繪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畫面還涉及廣泛的社會生活,這種種描繪戲劇性的時代生活場景,無不以明快、生動的筆觸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也成為印度繪畫史上最完美的典範。
維多利亞火車站
位於孟買市中心的維多利亞火車站。它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建成於1887年,至今仍在使用中。
維爾斯王子博物館
在威靈登環回區(Wellingdon Circle)北面,建於1905年,以威爾斯王子(即後來的喬治五世)得名,是印度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該館為英國建築師設計,具有16世紀穆斯林建築風格,主體結構為三層穹頂式建築,主體部分以玄武石為建材,宏偉壯觀。博物館坐落在花園之中,環境優美。
館內收藏著印度各個時期的古典藝術品和雕刻,展館分為,考古文物、藝術品及繪畫、外國文物等幾大部分,其中將我國及日本的珍貴文物單獨陳列在一個展廳內,據說在印度尚屬首例。
開放時間:10:00-18:00,星期一休息。
門票:2盧比,星期二免費。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商業城市,是英國殖民時期在一座漁村的基礎上填海建立起來的。這里高樓林立,是印度最洋化的城市。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的所在地。
文字介紹
孟買原為一個小漁村,由7個島嶼組成。英國人通過
走進古村落觸摸活化石 把古老的長城留給子孫 走進地下鐵賞獨特風景 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填海把七個島嶼連接成了一個半島,並修建城堡和商港。今天的孟買高樓林立,街道寬闊,維多利亞式的樓宇和新式的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南部是全市的精華所在,高入雲天的宏偉建築和繁華似錦的商店、飯店、酒店大都集中於此,其中有歐式古典建築,有融合亞歐風格的東西合璧建築,也有華麗壯觀的印度式房屋。
孟買是印度全國工商、金融中心,素有印度「商業首都」和「金融首都」之稱,印度人常稱其地位相當於上海在中國的重要程度。孟買也是印度西部的鐵路、航空樞紐,國家郵政總局的所在地。
在孟買聚集了各式各樣的人種,國際色彩濃厚,堪稱為民族的大熔爐。除了本國民族成份外,還有大約六十多個國家的僑民。在語言上,3/4的小學使用馬拉地語,其餘則分別使用其他9種主要語言,而在成年人中,各種方言土語更是數不勝數。孟買有半數的居民奉印度教,其他則包括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宗教。在市內可以看到印度教廟、基督教大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還有佛教寺廟等。因而孟買素有「小印度「之稱。
孟買的亮點要數可拉巴地區。入夜後的可拉巴,一片燈紅酒綠,暗巷中陳舊的古董小鋪,堆滿了18世紀皇家望族沒落後流散的珍奇異寶;18世紀末頹廢派的沙龍餐廳內部飾以嵌鏡的大理石;老裁縫店仍為顧客設計縫制馬褲、領帶、領結。這些街頭小店對於傍晚漫步其間的遊人來說,彷彿時空錯置的奇景。
❹ 貝聿銘、蓋里、隈研吾...大師的一生都藏在他們設計的博物館里
以下文章來源於鳳凰空間 ,作者孫琬童
人人都愛博物館,因為這些帶有濃重 歷史 、科學、文化藝術 氛圍的空間,承載了太多人類文明的積淀和回響,逛博物館,就是在進行一場不斷發現的旅行。
而 博物館建築 本身,也像藝術品一樣,凝聚了設計建造者們的心血與思考。
(圖源:pixabay)
- 01 -
勒·柯布西耶:國立西洋美術館
一座無限生長的博物館
坐落於日本上野公園的國立西洋美術館,是20世紀著名建築大師柯布西耶的作品,於1959年竣工。
這座建築,凝聚了柯布西耶30多年的思考,是柯布西耶早期 「可生長博物館」 概念的實現。建築像螺旋的貝殼一樣,可以向外側無限增長,隨時可以滿足擴建的需要。
當時柯布西耶的想法是在上野公園打造一個建築群,除了美術館之外,還包括劇場、臨時展館、室外展場等,但由於預算租雀有限,只建了美術館。
國立西洋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早在1929年,柯布西耶便提出了一個「世界城」的構想, 「世界城」中的核心就是世界博物館 。而「可生長博物館」(Musée à croissance illimitée)的模型,最早出現在1939年柯布西耶的一張草圖上。
(圖源:Archdaily)
柯布西耶設計的 印度亞美德城美術館 以及 昌迪加爾博物館暨畫廊 ,也都實施了「無限生長」的概念,在建造時留下了成長空間,希望今後能繼續擴建。
印度亞美德城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後來,勞埃德·賴特的 古根海姆博物館 也採用了類似的想法,展廳圍繞著大廳螺旋上升,最終形成肆擾一座收藏文明的「金字塔」。
紐弊雹早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 02 -
密斯·凡·德羅: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凝聚畢生感悟的「帕特農神廟」
密斯·凡·德羅,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曾擔任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校長。
1961年,德國柏林政府發出邀請,希望密斯能回到故鄉主持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的設計工作。密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柏林政府的提議,他立志建造一座能夠跨越到新世紀的美術館館,美術館的規劃始於1963年,建造完成於密斯去世前的1968年。 這是密斯最後的建築作品 ,他將畢生的感悟凝聚在此,有人稱, 這座建築是鋼與玻璃的現代「帕特農神廟」。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在經過6年的修復工作後,耗資1.1億歐元的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於2021年重新開放,這是一個大屋頂下的巨大方形空間, 鋼鐵構架和超大的玻璃幕牆,將密斯「少就是多」的理念發揮到極致 ,地面上的展覽大廳四周都是玻璃幕牆,柱子與屋面的接頭處,按力學的要求,精簡到只有一個小圓球。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當人們真正走進這個美術館,親眼見到只用8根柱子懸挑起來的巨大黑色正方形屋頂蓋在所有人上方時,那種感覺無比震撼。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圖源:Archdaily)
- 03 -
貝聿銘:盧浮宮博物館金字塔
現代與古典相呼應的絕佳解決方案
在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職業生涯中,盧浮宮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貝聿銘此前積累的經驗都在這個項目上迸發。從地產公司學到的城市規劃,在肯尼迪紀念圖書館上經歷的政治斗爭,以及國家美術館東館備受質疑的經歷和在香山飯店項目中對文化遺產做出的 探索 等,促使 貝聿銘在盧浮宮博物館改造項目中,找到了可以平衡 歷史 和現代的最佳解決方案。
貝聿銘在盧浮宮入口處建造了高21米寬3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三個小金字塔,玻璃金字塔的存在既突出了中心,又不會遮掩盧浮宮原來建築高傲的存在,現代風格的玻璃金字塔與文藝復興風格的老建築形成對比,它們互相映襯卻不會互相削弱,現代與古典呼應,既尊重 歷史 ,又充滿活力。
盧浮宮博物館玻璃金字塔(圖源:unsplash)
貝聿銘創造性地使用外張拉力式幕牆系統,在玻璃上按網格拉鋼索加固。懸掛玻璃的三角形鋼架、長條形圓弧端頭的懸掛鋼柱、網狀鋼索的聯結無一不體現出構造的精美、施工的准確,建築本身也成了一件藝術品。
盧浮宮博物館玻璃金字塔(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的做法,也被後來的很多建築師參考。 諾曼·福斯特在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大英博物館的改造中,使用了非常反傳統的玻璃天花板。
大英博物館(圖源:unsplash)
- 04 -
貝聿銘:蘇州博物館
隱藏建築師,凸顯地域文化
貝聿銘說:「我不屬於任何流派,也沒有投入任何建築運動。」
貝聿銘是一個謙卑的 歷史 主義者,沒有任何一位建築師會像他這樣花如此多的時間研究 歷史 。因此貝聿銘的設計方法,和很多設計師那種特立獨行不同,他 沒有固定的風格 ,不是把自己已經形成的套路拿到世界各地去用,他設計的建築在不同的地域中有不同的狀態。我們從他晚年所設計的 蘇州博物館 中,便可強烈感受到這一點。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將對故鄉、對自身的中國血統、對中國文化、對幾何形體的熱愛,都融合在了這幢建築里, 他說,蘇州博物館是他的一部「自傳」。 從蘇州博物館的幾何造型、片狀山石、鋼結構等建築語匯中,我們看到貝聿銘對於現代建築和 歷史 傳統之間聯系的 探索 ,以及對中國本土建築語言的尋找。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為了挑選一棵合適的松樹,貝聿銘不辭辛勞奔波三百多千米;為了尋求石頭合適的切割手法,他6次親赴濟南;他將巨石切片,燒制出陰影,再將石片按照顏色由深入淺、高低錯落地排開,還原了千年前的山水畫……
蘇州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貝聿銘的封山之作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依然是一部「隱藏自己,凸顯地域文化」的作品。91歲高齡的貝聿銘花了兩年時間行走中東,研究伊斯蘭文化,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造型簡潔抽象,既是對正統的現代主義,也是對古老伊斯蘭建築的回應。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圖源:http://pei-architects.com/)
- 05 -
弗蘭克·蓋里:古根海姆美術館
挑戰和諧、統一、穩定的價值觀
由弗蘭克·蓋里設計的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壯觀的解構主義建築。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風格之一,解構主義「挑戰了和諧、統一和穩定的價值觀」。
建築由數個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建築外立面使用了三萬多片鈦片,令博物館在不同的天氣和光線下呈現色彩變化,鈦合金和蔓藤花紋樣式的建築形態,改變了所有人心中對於建築物外觀的看法。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西班牙著名建築師拉斐爾·莫尼歐曾誇贊道:「沒有任何人類建築能像這棟建築一樣像火焰般在燃燒。」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pixabay)
因為這座建築,還誕生了一個詞—— 「畢爾巴鄂效應」 ,用來描述一座建築改變一座城市的現象,從此,無數造型怪異的建築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
另一位解構主義大師 扎哈·哈迪德設計的維爾紐斯古根海姆博物館 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流線型曲線,戲劇化的形態,展示了扎哈對於未來建築的看法。
維爾紐斯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Zaha Hadid Architects)
- 06 -
理查德·羅傑斯&倫佐·皮亞諾:蓬皮杜藝術中心
鋼鐵怪獸的逆襲
20世紀70年代,理查德·羅傑斯和倫佐·皮亞諾在巴黎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作品—— 蓬皮杜藝術中心 ,那時整個巴黎幾乎天天都能聽到議論和謾罵這一作品的聲音,而在爭議之後,它為整個建築史書寫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精彩篇章。
蓬皮杜藝術中心被認為是博物館設計的一個重要節點,其具有未來主義特徵的設計 打破了傳統藝術博物館的精英光環。 如今,它更是成為巴黎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標之一,足以與埃菲爾鐵塔相媲美。
蓬皮杜藝術中心(圖源:Archdaily)
除了外圍28根作為支撐的柱子外,蓬皮杜藝術中心內部 沒有一根柱子,甚至連一道牆都沒有 ,在傳統建築里被隱藏起來的梁、柱、管道、線路、供暖照明設備,都被塗上不同的顏色,不加掩飾地展示在公眾面前。
蓬皮杜藝術中心(圖源:Archdaily)
後來,一幢幢用鋼鐵打造的建築紛紛拔地而起,開辟了全新的建築美學,此謂「 高技派」 ,彰顯出 科技 帶來的力量感。
理查德·羅傑斯的作品:勞埃德大廈(圖源:Archdaily)
從倫佐·皮亞諾近年來的作品奧斯卡電影博物館中,依然可以看到「高技派」的影子,新建的建築看起來就像是地面升起來的一個奇妙球體,創造出了一種類似科幻電影的體驗。
奧斯卡電影博物館(圖源:RenzoPiano建築工作室)
- 07 -
隈研吾:檮原木橋博物館
21世紀的建築應該「消失」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在初出茅廬時,追求的是西方建築的新奇感,結果建成的作品差評如潮,他幾乎被「逐出」日本建築圈,12年沒有接到東京的項目。在這段蟄伏的歲月里,隈研吾回歸鄉村,並對當代建築進行了反思,形成了包括 「負建築」「微粒的建築」「自然的建築」 等一系列獨特的建築理念。
隈研吾強調建築應該以柔克剛,「服從」周邊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進而與之融為一體,建築是配角,環境才是主角,這些理念在他所設計的 檮原木橋博物館 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博物館由無數相互交織排列的木樑架組成,建築好像懸浮在空中,所有的結構都由建築底部的一根中心支柱支撐。隈研吾通過對傳統木結構的運用,讓建築與周邊茂盛的森林產生了聯系。
檮原木橋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博物館兩頭設有兩部全玻璃升降電梯,這兩個透明的長方體巧妙地掩藏在背後的植物景觀中,這樣就能完全突出全木質結構的建築主體,真正讓環境做了主角。
檮原木橋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此後的博物館設計,隈研吾也延續著這樣的理念。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的 建築基地處於被周圍群山環抱的自然環境中,建築與地形地貌完全契合,彷彿從山中生長出來一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環境的完整度。
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圖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最新落成的安徒生博物館新館由一系列圓形建築構成,結合蜿蜒曲折宛如迷宮般的小徑和綠色的樹籬,組成了一個「童話世界」。
安徒生博物館新館(圖源:Archdaily)
- 08 -
王澍:寧波博物館
建築物應該有獨立的生命
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王澍,始終是建築圈的「異類」。29歲到35歲,人生黃金期,他選擇了「躺平」,經過這空白的幾年,王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哲學,他認為,想要建築作品傳達出那種文化里最好的狀態,用一種很急的心態是做不出來的。
王澍這種「慢」的心態,造就了日後的 寧波博物館。
王澍慢慢搜集附近村落廢墟的殘磚碎瓦,就用它們來建造屬於當地的博物館,這里的每一塊磚,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王澍希望將博物館建成一座 「有獨立生命的建築物」 。王澍認為,剛建成並不是它最好的狀態,當五年後、十年後……這片殘磚碎瓦中布滿苔蘚、灌木時,才是它真正迷人的時候。
寧波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瓦片是王澍試圖 將自然、人文遺產融入新興建築 的許多方法之一,這樣的設計手法不僅僅是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尊重,也是對當代快速城市化的一種深刻思考。
寧波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王澍的最新作品 臨安博物館 ,延續了寧波博物館的理念,博物館建築設計以半邊山水結構為總體布局,是一座用石塊、竹子建成的原生態博物館。
臨安博物館(圖源:Archdaily)
結語
觀賞每一座凝聚建築大師心血的博物館,如同閱讀他們的生命
就像是席慕容說過的:「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館。」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有機會親臨現場去感受它們,願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參考資料:
《貝聿銘建築 探索 》(黃健敏等 編著,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隈研吾建築設計作品全集》(【日本】隈研吾 【英國】肯尼思·弗蘭姆普敦 著,肖禮斌 譯,出版: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國立西洋美術館:日本的勒·柯布西耶 | 經典再讀合輯1》(公眾號:行走中的建築學)
《賴特、蓋里都設計過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不是一座,是一群!》(公眾號:匠山行記)
❺ 世博會會館介紹
中國館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的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國館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成為凝聚中國元素、象徵中國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體——東方之冠;地區館水平展開,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態映襯國館,成為開放、柔性、親民、層次豐富的城市廣場;二者互為對仗、互相補充,共同組成表達盛世大國主題的統一整體。國館、地區館功能上下分區、造型主從配合,形成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築群體。
阿聯酋國館 展示亮點:圍繞能源利用進行展示,以獨特的方式告訴世人能源利用的故事 上海世博會阿聯酋展館佔地6000平方米,連綿起伏的橘色外殼好似一片變幻莫測、廣袤無垠的沙漠。這個在熱帶沙漠氣候籠罩下的炎熱國度——阿聯酋,將在上海世博會上用獨特的方式告訴世人有關能源利用方面的故事,學習先人如何將新鮮的水送到沙漠殖民區,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先人們解決資源缺乏的經驗,或者如何不用電力或其他能源而讓房屋涼爽的方式。 阿聯酋館作為上海世博會最大的展覽場館之一,運用了許多最新的科技,展示一個由被動變主動的城市環境、展示一個富有人文精神的城市、展示阿聯酋致力於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城市未來的設想。整個展館設計都體現了傳統阿拉伯文化和現代都市的完美結合。
巴基斯坦國家館
主題:基於城市多樣化的和諧 特色:設計源自於巴基斯坦著名的拉合爾古堡 巴基斯坦擁有近5000年的古文明歷史,著名的歷史名城不勝枚舉。巴基斯坦國家館將通過聲效和多媒體手段將當地城市和農陸侍村居民的生活傳遞給參觀者,而巴基斯坦館還將表現巴中兩國亘古不變的友好情誼,始於絲綢之路的商貿關系將兩國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早銷吵。 巴基斯坦民族舞蹈藝術家將在館內表演別具特色的民族舞,參觀者也能品嘗到當地的特色食品,如配以秘制醬汁的燒烤和醇厚香濃的巴基斯坦奶茶「Chai」等。
奧地利國家館
主題:奧地利——暢享和諧 特色:參觀者將親身感受從高聳的山脈跨越森林和草地,穿過河谷低地,最終來到城市 奧地利館選擇了和諧的城鄉互動關系為展示主題,並取用眾多中國元素,展館外立面將採用中國瓷作貼面。
丹麥國家館
主題:「幸福生活,童話樂園」 造型亮點:環形軌道 騎自行車穿梭在環形斗冊軌道、帶孩子們在游樂場盡情玩耍、品嘗有機食品的野餐體驗、用足尖感受來自丹麥港口的水……2010年,這些洋溢著幸福和童話般的畫面就將在上海世博會丹麥館一一呈現。 取名為「幸福生活,童話樂園」的丹麥館將由兩個環形軌道分成室內和室外兩部分,一個連貫性的平台將會把它們連接起來。那位來自安徒生筆下的「人魚小公主」,近百年來都未離開過哥本哈根港口,但在2010年,她會「出訪」中國,來到這個平台,成為童話樂園最美麗的中心。
德國國家館 主題:「和諧城市」 造型亮點:展館四面呈開放狀,其建築設計給人輕盈、飄逸的感覺 開放狀的建築外形輕盈而飄逸,似乎在向參觀者們發出真摯的邀請。「嚴思」、「燕燕」——兩位特殊的虛擬講解員,將陪伴每一位參觀者穿行於各個展館。德國館最大的亮點是一個名為「動力之源」的展廳。在那裡,參觀者們可以與展廳內的巨大金屬球進行互動,金屬球會隨著人群的動作及呼聲做出各種回應。參觀者們越踴躍、越齊心,金屬球所產生的能量就越大。這個巨大的金屬球就是一個城市,而讓城市充滿活力則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和團結。
法國國家館
主題:「感性城市」 造型亮點:脫離地面的漂浮形式 漂浮於水平面的法國館盡顯水韻之美——溪流沿著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噴泉表演、水上花園。感性的設計外觀構成了一個清新涼爽的水的世界。頂層的法式餐廳將展現法國餐飲的精緻與浪漫,漫步屋頂花園,更是可以把浦江美景盡收眼底。「感性城市」將讓參觀者們在味覺、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的盛宴中,暢快體驗法國的魅力。
芬蘭國家館 主題:「優裕、才智與環境」 口號:芬蘭 靈感分享 芬蘭國家館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冰壺」。它所呈現的,是一個微型的芬蘭及其整個社會的風貌。芬蘭館營造了一種「美好生活」的願景,自由、創造、創新、社區精神、健康與自然。這些美好元素的完美融合,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探討美好生活發展藍圖的平台。
韓國國家館
主題:魅力城市 多彩生活 特色:韓國打造有史以來境外規模最大的世博展館 韓文,作為韓國最優秀的發明之一,被直接體現在展館的外觀設計之中,韓文特有的幾何特徵也在建築上得到完美闡釋。展館一層就是縮小了三百倍的韓國首都首爾;文化、人性、科技、自然這些韓國的城市信息將在二層,通過各種高科技的手段演繹,在這里,遊客們可以體現韓國城市的各個圖景,包括韓食、韓服、韓國音樂等。
荷蘭館
主題:「快樂街」 造型亮點:變換多姿的燈光效果 17幢造型獨特的房子勾勒出一條呈8字形的「快樂街」,每一幢房子都採用了不同類型的裝飾,展示荷蘭在空間、能源和水利方面的創新。從遠處看,「快樂街」就宛若一條穿懸而過的過山車;夜晚,變換多姿的燈光效果又會將它映襯得如夢如幻,一定會不同興趣、不同品位的參觀者駐足遊玩。
日本國家館
主題:「心之和、技之和」 造型亮點:分為過去、現在、未來3大展區,形態融合了日本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 銀白色的日本展館形成一個半圓型的大穹頂,宛如一座「太空堡壘」,其實,這是一層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這讓日本館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展館。 日本展館延續了愛知世博會「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在設計上採用了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館外部透光性高的雙層外膜配以內部的太陽電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展館內將使用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
瑞典國家館
主題:創意之光 造型亮點:展現城市與鄉村的互動,採用傳統的城市建築,並突出展示木材在現代建築領域的運用。 瑞典展館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城市與鄉村生活的互動。整個展館的建築式樣採用傳統的城市建築,由四個相互鏈接的建築物組成。建築外型還將突出展示,木材是如何應用於現代建築領域,以及如何選用適當的材料來實現節能效果的內容。
瑞士國家館
從空中俯瞰瑞士館,彷彿就是一個想像中的未來世界,整個展館是一個用幕帷覆蓋的開放空間。這種新型的幕帷用大豆纖維製成,既能發電,又能在展出結束後被天然降解。纜車作為一種游戲元素納入其中,它可以載著乘客直達館頂,似乎逃離了壓力巨大的現代城市,來到令人賞心悅目的自然世界。
西班牙國家館
西班牙館的展示主題為「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由「從自然到城市」、「從我們父母的城市到現在」、「從我們現在的城市到我們下一代的城市」三大空間組成。展示從遠古時期的野蠻和文明到現在的變化,再到暢想未來。西班牙館設有能容納300人同時用餐的西班牙餐廳,提供最地道的西班牙美食。紀念品商店、多功能劇院、商務中心也是展館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加坡國家館
主題:城市交響曲 特色:音樂噴泉、視聽互動以及屋頂花園的特色花卉景觀,形成了一曲完美的協奏。 在這個建築中,各種元素相互交織,讓遊客如同置身於旋律的中心。夜幕降臨,繽紛奪目的光影從參差錯落的窗戶與外牆開縫散射出來,將為這座靈動的音樂盒增添更多迷人魅力。被譽為「花園城市」的新加坡,無論在哪,都能聞到泥土的芳香,新加坡館外廣場上的噴泉,是「城市交響曲」的序曲。而聞名遐邇的新加坡花園景觀將在展館頂部綻放,即使站在盧浦大橋上,這座「空中花園」依然清晰可見。
紐西蘭國家館
主題:「自然之城:生活在天與地之間」 造型亮點:飛翔的翅膀 「自然之城:生活在天與地之間」,或許,只有擁有壯麗的自然風景和開闊的原野景觀的紐西蘭,才能如此自豪的稱自己,生活在天地之間。紐西蘭人堅信,只有對自然美景和環境的保護,才能成就有品質的現代都市生活。同時自然的美景也賦予了紐西蘭人熱情與好客。設計師們希望,能夠通過上海世博會的平台,把紐西蘭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展示展示給世界。
義大利國家館
主題:「理想之城,人之城」 造型亮點:功能模塊,方便重組 上海的弄堂游戲中,有一種「游戲棒」,它們被隨意撒出,會形成不同的組合。設計師從這個游戲中受到啟發,用20個可任意組合的功能模塊組合出了取名為「人之館」的義大利國家館。 20個功能模塊代表了義大利20個大區,形狀就像游戲棒一樣可以隨意變幻。從外觀看,整個義大利國家館如同分裂的馬賽克,體現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和諧共處。散布在展館內部的水和自然光,共同營造出一個舒適溫馨的環境。原本在義大利傳統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元素,在「人之城」內被重新展示,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憶。
印度國家館
印度館所有的展示都圍繞「城市與和諧」的主題展開,通過由古至今的印度城市時空之旅,從公元前2000-3000年的莫漢佐達羅和哈萊潘文明,到中世紀時期的Mohallahs城市生活形態,都被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出來。同時,印度展館也展現了城市生活的演變,在不斷增長的人口壓力和不斷嚴重的環境問題面前,社會不同部門、不同階層、城鄉之間如何以貿易和服務的交換獲得最大程度的和諧共處。
英國國家館
主題:「讓自然走進城市」 造型亮點:「會發光的盒子」 外型簡潔,並創意無限,這就是英國國家館所演繹的展館。整個建築最大的亮點,就是向各個方向伸展的大量觸須,這些頂端帶有細小彩色光源的觸須覆蓋在建築外部,隨著微風的輕輕吹拂,可以在展館表面形成可變幻的光澤和色彩、組成各種圖案。通過信息和圖像的傳送,參觀者們甚至可以在展館的表面看到展館內部的各項活動。
以色列國家館
主題:創新讓生活更美好 特色:國家館被稱作海貝殼 以色列國家館由兩座流線型建築體組成,好像環抱在一起的雙手,又好似一隻海中的貝殼。為了突出上海這座沿海城市,也為了呼應「海寶」的名稱,以色列國家館特意為展館取名「海貝殼」。這只美麗的貝殼不僅要向參觀者展現傳統的猶太文化,更要展示不斷進步的猶太文化,並通過各種展示形式,傳遞猶太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共通之處。
智利國家館
加拿大國家館
主題:「充滿生機的宜居住城市:包容性、可持續發展與創造性」 造型亮點:楓葉印象 先進的展覽技術、引人入勝的展示內容和富有創造性的節目編排,都將成為加拿大館的亮點,此外,一群年輕、熱情、博學的接待人員也將為加拿大館增色。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資源讓加拿大人對「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視,因此在建築上處處都體現了可回收利用的技術。展館外部的牆體上將覆蓋一種特殊的溫室綠葉植物;雨水將使用排水系統進行回收並重新利用;展館內將沒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確保展示區域內的空氣流通;同時展館內還將營造一個無障礙和無煙的環境。
盧森堡國家館 主題:「亦小亦美」 造型亮點:「袖珍」的森林和堡壘 盧森堡展館的建築結構就像一座壁壘,並把中世紀的塔樓包圍其中。考慮到參觀者的舒適,這座壁壘設計了眾多出入口,可以不需排隊等待,隨時根據自己的喜好停留、參觀。開放的翼樓上,有為孩子們設計的游戲娛樂場。在中文中,「盧森堡」其實就是「森林和堡壘」,受到了中文翻譯的啟發,設計師們設想出了一種幾乎只用獨塊巨石的雕刻方法。而整個盧森堡展館也被比喻成一個周圍綠樹環繞的開放式森林。
澳大利亞國家館 主題:「戰勝挑戰:針對城市未來的澳大利亞智能化解決方案」 造型亮點:雕刻的弧形牆、豐富的紅赭石外立面 環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等問題,是目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澳大利亞國家館將展館主題設定為「戰勝挑戰」,正是希望藉助展館,共同探討人類的未來。澳大利亞國家館想給所有參觀者呈獻一個「世界上最適宜居住地」的城市形象,並以次探討如何締造城市建設和自然環境之間可持續發展的和諧。
愛爾蘭國家館 愛爾蘭國家館由5個長方體展示區組成,它們錯落有致地分布於不同層面,並通過傾斜的過道相連,展現愛爾蘭不同時代國家和城市的生活特色。沿著美麗的「利菲河畔」開始一段城市之旅。旅途中,參觀者們能看到由軍事建築改建重修的各式美術館,以及愛爾蘭城市交通的演變。參觀者們還將踏上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第一主幹「道歐康納兒大街」,感受愛爾蘭城市的變遷。通過歷史的長廊,參觀者們能看到愛爾蘭城市、空間及人民都市生活的演變,以及愛爾蘭人在有效利用城市空間以及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上做出的努力。
尼泊爾國家館
主題:「加德滿都城的故事——尋找城市的靈魂;探索與思考」 造型亮點:異域之魂 尼泊爾國家館的主題正是希望通過加德滿都,為城市尋找靈魂,探索它的過去及未來。主題為「加德滿都城的故事——尋找城市的靈魂;探索與思考」的尼泊爾國家館,截取了首都加德滿都在兩千餘年歷史中,作為建築、藝術、文化中心的幾個輝煌時刻,通過建築形式的演變來展現城市的發展與擴張。尼泊爾展館的另一個亮點,是突出尼泊爾在環保、可再生能源和綠色建築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挪威國家館
主題:「挪威.大自然的賦予」 挪威國家館油15棵巨大的「樹」構成,「樹」來源於木頭和竹子,太陽能和雨水是它的運作動力,大自然賦予了挪威一個美麗的展館。獨特的建築材料、各種環保理念和節能技術的運用,是挪威館的一大亮點,它豐富的展示內容一定會讓參觀者流連忘返,或者還會迫不及待的想試上一試。
捷克國家館
羅馬尼亞國家館
羅馬尼亞國家館的蘋果外形和標志文字「GREENOPOLI S」體現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關注以及針對現代社會普遍存在問題的以知識為本的解決方案。基於當今城市文明面臨的諸多挑戰,羅馬尼亞國家館將反映城市中的歷史文化遺產,表現羅馬尼亞致力於更美好生活的智慧。
一軸四館:世博軸 中國館 主題館 世博中心
世博軸分地下兩層和地上兩層,為半敞開式建築,是一個由商業服務、餐飲、娛樂、會展服務等多功能組成的大型商業、交通綜合體。世博軸也是世博園區最大的單體項目,由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工程位於浦東世博園區中心地帶,全長約1000米,寬約110米,已於2006年12月28日開工,計劃2009年底竣工。
世博會期間,世博軸是世博園區空間景觀和人流交通的主軸線;世博會後,將成為都市空間景觀和城市交通主軸。世博軸在+10.0米平台上增加頂蓋和陽光谷。磁懸浮世博車站調整至南環路南側世博軸上,磁懸浮在經過世博軸+10.0米平台上方設置車站。在世博軸兩側的站台層下方設置站廳層,與世博軸+10.0平台相連,通過世博軸-6.0米層與軌道7號線、8號線換乘。磁懸浮車站從世博軸玻璃頂蓋下方經過。世博軸玻璃頂蓋與車站頂蓋連為一體。
世博中心 【位置】:盧浦大橋東側世博園區B區濱江綠地
【用途】:2010年世博會運營指揮中心、慶典會議中心、新聞中心、論壇活動中心
【開工時間】:2007年6月8日
【預計竣工時間】:2009年10月
【面積】:14萬平方米
【長度】:東西長約350米
【寬度】:南北寬約140米
[編輯本段]施工進展
上海世博園區內最大的鋼結構施工項目———「世博中心」工程,經過上海建工七建公司、機施公司等750多名建設者3個多月的連續奮戰,已初具規模,總重達2400噸的鋼結構吊裝完成過半。
上海世博會的永久性建築「一軸四館」,即世博軸心大道,世博中心、主題館、中國館和演藝中心已全面動工。目前,世博中心西區正在進行第七層鋼結構吊裝,預計今年9月底可實現鋼結構封頂;東區正在進行第四層鋼結構吊裝,也將在今年10月中旬封頂。與此同時,地下室的管道安裝也已全面展開,幕牆安裝的准備工作正在抓緊進行之中。
中國國家館,簡稱:中國館。
中國國家館可以泛指任何跨國商貿活動中的中方展廳,包括每一屆世博會,只要有中方參加,就會有中國國家館。
[編輯本段]中心簡介
2007年12月30日上午,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核心建築之一——世博演藝中心在浦東開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王仲偉,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楊雄共同啟動開工按鈕。世博演藝中心的開工建設,標志著上海世博會實現了「一軸四館」永久性建築年內全部開工的目標。
世博演藝中心作為上海世博會最重要的永久性場館之一,在世博會期間將承擔各類大型演出和活動,滿足世博會大型文藝演出需求。同時,還充分考慮了世博會之後的後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需要,與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定位相適應。演藝中心將建設成一座世界一流水準的現代化演藝場館;一個集綜合演藝、藝術展示、時尚娛樂於一體的文化集聚區;一處未來上海文化娛樂的新地標、都市旅遊的新亮點。
上海市副市長楊定華在開工儀式上致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王榮華、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專職副主任張學兵出席儀式。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世博局局長洪浩主持開工儀式。
在效果圖上看到,演藝中心的造型呈飛碟狀,在不同角度與不同時間會呈現出不同形態。白天如「時空飛梭」、似「藝海貝殼」,夜晚則夢幻迷離,恍如「浮游都市」。
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將出現一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演藝娛樂中心,該中心將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各類綜藝表演、慶典集會、藝術交流、學術研究、休閑娛樂、旅遊觀賞的多功能演藝場所。籌建辦公室提供百萬元人民幣總獎金,今起在全球范圍內徵集世博演藝娛樂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建築形態設計方案。
世博演藝娛樂中心將選址兩橋之間、浦江南岸的世博核心區,北與世博展覽館隔江相望,西與世博公共活動中心呼應。整個演藝中心用地面積近8萬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地下建築約為2萬平方米。軌道交通8號線和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將在演藝中心地下相通。
世博演藝娛樂中心設計方案要求有鮮明的演藝娛樂特徵,能充分體現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反映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主體演藝空間要求能容納3500名觀眾,演藝設施能與萬人慶典廣場進行室內外互動、轉換與銜接。周邊娛樂設施能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提供超乎尋常的現代娛樂體驗。演藝娛樂中心既要滿足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的各類演出、慶典需求,又要保證後續使用、長期運營的可行性。演藝娛樂中心在世博會後使之成為上海國際文化娛樂交流中心,成為中外流行文化、時尚文化交流場所以及影響力輻射東亞地區的綜合性演藝娛樂場所。
據介紹,這個極具未來感的「飛碟」外形,寓意著面向未來,昂揚向上的豪邁氣概,標志著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世博演藝中心以西北側盧浦大橋作為底景集中式布局,柔和的建築形體融於濱江公園綠地之中;與世博慶典廣場有機結合、形態交融;與萬人慶典廣場室內外互動、轉換與銜接;與西側的世博軸、世博中心和南側的中國館相呼應,相協調。
在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的世博會舉辦期間,預計僅在世博會園區里就將上演2萬場左右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演藝活動,屆時「世博演藝中心」將承擔其中的大型演出和活動,展示和演繹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但是,『世博演藝中心』更著眼於長遠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其功能角色是『上海文化娛樂的新地標』以及『永不落幕的城市舞台』。」上海世博演藝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鈕衛平說。
據介紹,「世博演藝中心」有三大創新引人關註:一是綜合性功能顯著,不僅有1.8萬個觀眾席的大型室內演藝場館,還集電影院、音樂俱樂部、展覽廳、文藝沙龍及各種商業、旅遊設施於一體,是一個符合現代理念的文化娛樂集聚區;二是全天候運營特點,預計在世博會後可實現全天24小時運營,充分發揮每個功能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為「不夜的上海」再添魅力;三是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其內部的舞台和觀眾容量可根據需要進行調整,飛碟狀的建築外形既時尚現代,又充滿未來氣息,猶如黃浦江畔的一隻「藝海貝殼」。
據了解,「世博演藝中心」的觀眾席可從4000座調整為8000座、1.2萬座以至1.8萬座,舞台可根據演出內容在大小、形態甚至在360度空間進行三維組合。
在建築設計上,「世博演藝中心」採用了光電幕牆系統、江水源冷卻系統、氣動垃圾回收系統、空調凝結水與屋面雨水收集系統、程式控制綠地節水灌溉系統等多項環保節能技術,注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其目標是成為一座「綠色生態建築」。
[編輯本段]場館容量可變
世博演藝中心內含以大型中央舞台為主體、擁有18000座觀眾席的大型多功能室內演藝場館及相關配套設施,是一個符合現代理念的文化娛樂集聚區。
據現代設計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汪孝安介紹,演藝中心在場館的設計上極具創意,其獨特之處在於該多功能劇場可根據不同的演出需求改變場館規模和舞台位置,以適應各種演出及活動。
演藝中心場館內設有電腦控制的升降隔牆,當隔牆隱藏於吊頂內時,可形成一個360度的大型活動場館,容納18000個座位;而活動隔牆降下後,可分別轉換為12000座、8000座或4000座的劇場。舞台可以根據演出內容在大小、形態、甚至在360度空間中進行三維組合,給演出無限的舞台設計空間和藝術創意、想像空間,這樣的設計為國內首創。
[編輯本段]節能理念
演藝中心注重在建築形態上體現內部功能與外部形式高度統一與完美結合,同時在設計上盡可能地採用創新的建築技術,體現節能環保理念。
世博中心項目的設計按照3R原則,即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考慮採用光電幕牆系統、江水源冷卻系統、氣動垃圾回收系統、空調凝結水與屋面雨水收集系統、程式控制型綠地節水灌溉系統,並通過多種有效的技術手段,對能源和水消耗,室內空氣質量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多方面進行控制,使演藝中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築。
綠色生態的建築基座、節能環保的建築表皮等處理手法使建築融於濱江公園自然的形態之中,也體現出和諧共生的設計理念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
[編輯本段]時尚新地標
演藝中心主演區的功能配置靈活多變,可滿足了多功能高規格的演出需求。而配套文化休閑娛樂空間,則構成對演藝中心功能的補充。餐飲服務、電影俱樂部、音樂俱樂部、藝術展示、游藝、主題酒吧……,這些配套設施都為觀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止靜介紹說,演藝中心在定位上注重凸顯文化內涵,項目圍繞主體演出空間設置相關衍生功能,形成大型的、獨特的文化娛樂集聚區。豐富多彩的文化休閑娛樂空間,也將使演藝中心成為24小時持續運營的功能齊備的文化娛樂場所。
世博演藝中心在建築布局及其衍生功能上力求達到場館的後續利用和長期高效運營的使用目標。同時演藝中心也將引領上海文化發展,並作為未來上海文化娛樂的時尚地標和城市文化的示範區,展示和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
日本館主題:「心之和、技之和」
造型亮點:分為過去、現在、未來3大展區,形態融合了日本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
銀白色的日本展館形成一個半圓型的大穹頂,宛如一座「太空堡壘」,其實,這是一層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這讓日本館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展館。
日本展館延續了愛知世博會「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在設計上採用了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館外部透光性高的雙層外膜配以內部的太陽電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展館內將使用循環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術。
而在展示方面,日本館將融合了日本傳統特色與現代風格兩種形態,通過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的講述,讓參觀者在視覺、觸覺、聽覺的感受下,了解一個真實的日本,以及可持續發展的21世紀新型的城市生活形態。
❻ 西雅圖5大著名博物館
西雅圖5大著名博物館
西雅圖不止有浪漫,這里還有令張愛玲深深迷戀的文藝及智慧。以下,旅遊網我為大家介紹西雅圖5大著名博物館,趕緊帶著你的愛人、家人、亦或是朋友們一起去體驗大洋彼岸的藝術世界吧!
伯克自然歷史文化博物館
Burke Museum of nat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伯克自然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建於1899年,位於華盛頓大學校區內,是華盛頓的官方國家博物館。追尋西雅圖伯克自然歷史文化博物館的軌跡,深入了解這座未眠城市的發展歷程,精緻的裝潢,創新的理念,風趣的講解,足以讓你享受一個難忘的休閑旅程。
該博物館是密西西比河以西最古老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超過1600萬件文物,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鳥類翅膀的收集。
館內展示了三個長期的展品,分別有“華盛頓州的歷史和起源”,“太平洋之聲”和“伯克的寶藏”。華盛頓州的歷史和起源是在西判帆清北地區5億4500萬年進化的自然歷史展覽,這個展覽主要包括大型恐龍骨架化石和在sea—Tac國際機場建設時發現的巨型懶化石。
佛萊伊藝術博物館
Frye Art Museum
佛萊伊藝術博物館,是一個體現現代藝術和美術的博物館。這里的雕塑,油畫,素描等滲透著十九世紀古老的松節油的味道,博物館里轎輪的藝術品,無論是色彩的堆疊還是看似毫無里頭的筆墨,都流露著一種藝術的精華,展示了一種高貴的藝術美。
佛萊伊藝術博物館,是太平洋沿岸西部地區唯一的一座美術藝術博物館,館內藏有諸多藏品,訴說著一個古老而永恆的故事,存在與價值,美術與藝術,一種奇跡,亦是一種烙印,一種傳說,亦是一種信仰。
佛萊伊藝術博物館,是以自然人文為核心,體現了一種大自然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最美畫面,也是一個私人館藏的藝術品聚集地,油彩畫的堆疊,如此細膩,令人嘆為觀止,素描的勾勒看似漫不經心,仔細回味,實乃精心雕琢之佳作。
亨利美術館
Henry Art Museum
亨利美術館是在華盛頓大學內,它成立於1927年,是華盛頓州第一個美術博物館。1926年亨利將自己價值97000美元的172件藏品,捐贈給華盛頓大學,這預示著亨利美術館的誕生。亨利的展覽計劃主要致力於當代藝術和攝影史,具有極濃郁的藝術氛圍。
西雅圖藝術館
Seattle Art Museum
西雅圖藝術館,成立於1933年6月23日,它體現了一種裝潢藝術風格,在藝術館里可以看到印度西北岸的藝術品和文物,以及非洲藝術品的大規模收藏,簡約而不簡單。藝術的'靈感離不開藝術家的天賦與汗水,這里的每一件藝術品都蘊藏著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心血和他們背後的故事。這里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承載了一個時代的古典與高掘前雅,時尚與潮流。屏住呼吸靜靜地享受它的美,聆聽它向世界高呼吶喊的聲音。Hammering Man 的手臂加裝了發動機,24小時不停轉動,形成一個極具高雅與才華的藝術,工人與藝術品的完美結合,將西雅圖感恩與平等的精神理念體現的淋漓盡致。
西雅圖藝術博物館的藏品在2008年6月時已經到達2500件。館內共有三層展館,讓人陶醉於來自美國西海岸,歐洲,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的不同藝術風情。還有這里得頭飾,圖騰,武器,衣服,織物,面具,都深深地體現了印第安文化中的野性與荒蠻的美。
MoPOP流行文化博物館
說到該博物館,當然要提一提當時風靡全球的搖滾樂,西雅圖是搖滾樂的重鎮,而最有影響的搖滾樂隊是涅槃樂隊。該博物館致力於流行文化的歷史記錄和探索,裡面陳列著以搖滾音樂,流行音樂,科幻小說為核心的藝術展品。這里的每一件藝術品都凝結了藝術家智慧的精髓。
博物館的入口是“音樂殿堂”的大舞台,這里有兩層展廳,一樓有Northwest passage 吉他廳,sound and vision 紀念館等幾個單元,還有西北音樂廳。MoPOP流行文化博物館的設計是如此的前衛,銀色的,藍色的雕飾錯落有致的堆積在那裡,吸引世人的眼球。
;❼ 印度首都,人口,面積,民族風情
印度首都馬德里,人後12.102億(2011年),面積298萬平方公里。
印度人有4大傳統儀式,分別是出生、葬禮、婚姻和普迦儀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項特殊習慣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開心、一路平安。
六大禁忌
1. 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濕婆神的坐騎,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製品。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豬肉,因此遊客最好食用雞肉或羊肉。
2. 在印度,應避免以左手遞物給當地人,因為左手被視為視不潔的。
3. 在印度,不要撫摸小孩頭部,因為印度人認為頭部視神聖的。
4. 在印度,進入宗教寺廟和古跡都必須拖鞋,最好入境隨俗。
5. 參觀印度寺廟時,最好不要穿著短褲和短裙。
6. 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儀式舉行時,千萬不克鄙視或加以批評,免得招惹是非。
十大特殊習慣:
1. 印度人習慣以「納瑪斯特Namaste」代替早安、午安、晚安或歡迎、你好......等一切問候語。
2 . 印度人回答問題時,通常頭部都會向左右兩邊點一下,這是代表「OK」「沒問題」或「Yes」的意思。
3. 印度大部份地區,都沒有門牌地址,當地人習慣以地標、橋梁、寺廟、市集作為辨識。
4.如果向10個印度人問路,會得到10個答案。
5.印度人對遊客最常說的話是:「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name?」「You're my friend.」不過當他們說這些話時,都是另有意圖。
6.印度人思考邏輯很簡單,動作也很緩慢,所以遊客要有耐心。
7.到印度人家裡吃飯時,通常是由男主人作陪,最好不要勉強女主人同桌吃飯。
8.印度人習慣用右手抓飯吃,並且將左手放在背後。
9.印度男性很喜歡找外國女子搭訕,尤其當你被誤以為日本女性的時候。
10.很多印度人為了賺觀光客的錢,都會學習各國的語言。所以在印度,能說各 種語言的人,不是導游、生意人,就是騙子。
❽ 180811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1450 El Prado, San Diego, CA 92102
聖地亞蔽旦哥藝術博物館是一個美術博物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市的巴爾博亞公園(Balboa Park)1450 El Prado,擁有廣泛的收藏,特別是和西班牙藝術有關的。 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於1926年2月28日在聖地亞哥美術館開幕,並於1978年更名為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巴爾博亞公園官方網站稱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是「該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每年有近五十萬人參觀博物館。
烈日炎炎似火燒,就往博物館里繞。
在這兒已經呆了18年了。還是第一次進去走走。藝術的修養,在熱天中才能提高。
從停車場走向藝術館,路過公園的露天劇場。這里夏天的夜間有很多的免費音樂會。不少水平很高的管弦樂團來這里顯擺。
這里有一個日本園,在一條溝里。每年櫻花開的時候,人滿為患。
只是在園的門口留個影。天涼下來再來。
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是公園中心廣場周圍的幾個博物館之一。這里先東張西望一下。
這里就是要去的地方了: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
窗,畫。。。
進入展區以後,撿畫照相。不是所有的畫都能入眼。有點感覺的,覺著該記錄一下的就「卡嚓」一下。
這段時間,博物館里有個主題展,是印度附近國家的古代宏氏擾繪畫和雕塑。號稱是」來自古老印度的史詩般的傳說「。
下面的兩幅畫是一幅劈開了的畫。描述的是恆河岸邊的豪華生活。其實恆河兩岸木有這么有調調。印度人民也是有夢想的。
印度也有文核虧革什麼的?
奇幻的假想敵
美人如蛇
迎親
小三的無奈
牛鬼蛇神
打打殺殺為哪般
帝王的生活天下都一樣
把媳婦關在門外
殺孩子。沒有細讀,可能是消除證據的意思。
和諧社會
流氓
紅樓夢
正常戀愛
圍獵
血流成河
宮廷生活
印度的宗教繁多,愛信啥信啥。
各說其是
懶散
梁山好漢
人類的超前的穿越
可以在這里讀佛經
印度的古老畫作幅面都不大,一頁書的大小而已。得仔細地瞅。想像力度很大,和實際的內容和比例都還有差距。虛幻如夢。
從印度的燈紅酒綠中出來了。。。
有一個有關東南亞佛教的展室。主要是一些佛像。搞得人有點覺著東南亞的人都是佛似的。
東南亞比較正經的佛
比較不正經的佛
佛中有豬,男女不分。
除了個頭,什麼都有點大的佛怪。當年,「矮大緊」也是被崇拜過滴。
這里有一個中國的展室。
來自家鄉西安的唐三彩。沒有什麼理好講。就是博物館里的最好的作品!!!
有一些佛像是來世河北的。
這個可能有點像來自於白洋淀的
來自中央機關
這個好像來自日本。一副六根還未盡的樣子。
一個展室放了一些中東的陶瓷品。
這是埃及的壁瓷磚。中東國家在藍綠色彩上的感悟,不是蓋的。相當入腦入心。
埃及的盤子。
埃及的碗碟
離開了接地氣的陶器,進入了現代化的世界。
在現代的世界裡,不必細究,你認為自己看到的是啥就是啥。看你的心情。隨意。
各行其是(?)
看到了這種東西,感到自己還有一個成為藝術家的希望耶。
快瘦死的駱駝?
這幅畫的意思深。。。醫生這個東西。。。
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貢獻
所謂的蛇蠍美人?
生活的苦澀
生活的亂
下面幾副印象派的畫,不忍直視。作者的腦洞有點肥大。
裸女
復仇者
這個倒是有點真人相
精美的花瓶
在美國這旮瘩,沒有宗教畫的博物館在這里都不能稱作藝術館。
下面的宗教畫作好像有點邪。
❾ 倫敦的歷史
倫敦最早是一個凱爾特人的城鎮,由羅馬入侵者於公元50年左右建立,作為泰晤士河畔的一個港口,並命名為「Londinium」。公元7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Londinium遭棄城,撒克遜人於今Aldwych以西一英里處建立了Lundenwic的城鎮。直到公元9至10世紀羅馬倫敦老城才再次恢復人煙。
倫敦逐漸地發展、擴大,吸收了附近的村莊、聚居地方,向四面八方擴散。到17世紀時倫敦已經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歐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毀壞了倫敦城內大部分的建築(奇跡似的,死於這場大火的只有20多人),但大火後倫敦又立即開始了10年間的重建,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在內的標志性建築都是在此期間開始動工的。
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的開通,公共汽車的營運,以及聯系四方的鐵路線,使倫敦的市容與交通面貌一新。倫敦市在19世紀後半期居住人口突降(1851年:128,000人;1871年:75,000人;1901年:27,000人),大量建築新建,從一座喬治風貌的城轉而成為維多利亞特色的城。
倫敦最近100年來的大變化可說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戰期間,倫敦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期間超過3萬的倫敦市民喪生,大部分建築遭到破壞。20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倫敦的重建未經統一規劃,造成今天建築多樣化的格局,並成為當今倫敦的獨特之處。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的一場大煙霞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